2025-10-04 11:44
商业与经济
中国生物技术复兴:药物研发实力不断提升,引起全球关注+ 查看更多
中国生物技术复兴:药物研发实力不断提升,引起全球关注
+ 查看更多
专家表示,尽管一家初创公司最近的胜利被视为“DeepSeek 时刻”,但国内企业仍然落后于世界一流的制药公司。
Eric Ng,Julie Zhang
+ 查看更多
■
今年 3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红在一次党的会议上告诉与会代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广州生物科技公司的抗癌药物已经击败了世界上最畅销的药物,这一消息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医生,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中国正处于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接受官方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一年,中国除了拥有全球第二大在研新药数量外,还见证了一款国产新药超越全球排名第一的抗癌药物。”
事实上,一些西方媒体认为,初创公司康方生物的抗癌药物ivonescimab的成功是中国制药行业的“深探时刻”——其影响类似于这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高性能模型,其开发成本远低于全球同行。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医生,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中国正处于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接受官方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一年,中国除了拥有全球第二大在研新药数量外,还见证了一款国产新药超越全球排名第一的抗癌药物。”
事实上,一些西方媒体认为,初创公司康方生物的抗癌药物ivonescimab的成功是中国制药行业的“深探时刻”——其影响类似于这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高性能模型,其开发成本远低于全球同行。
但这种比较恰当吗?尽管中国药物研发公司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分析师和专家质疑它们能否继续在ivonescimab的水平上取得成功,更不用说取得真正新颖的突破了——尤其是在一个复杂且监管严格的行业,这个行业可能不适合像DeepSeek那样实现突破性进展。
康方生物去年 5 月宣布,一项后期临床试验表明,ivonescimab 可将非小细胞肺癌进展延缓 5 个月,比美国巨头默克公司的 Keytruda 长,后者用于治疗多种癌症,2024 年的销售额达 295 亿美元。
随后,媒体的关注使得康方生物的股价飙升了 150%,而前所未有的许可交易量也推动了更广泛的繁荣,这意味着跨国同行开始认识到中国在药物研发方面的实力。
在经历了三年的行业低迷之后,今年投资者重新涌入中国制药公司,有证据表明,中国监管制度十年来的改革——鼓励创新、阻止抄袭外国品牌药品——已经取得成果。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追踪在香港上市的50家最大的生物科技、制药和医疗器械公司,该指数今年以来飙升107%,此前该指数较2021年年中触及的峰值下跌了70%。尽管该指数仍比峰值低40%,但轻松超过了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包含251只股票)今年迄今9.2%的涨幅。
杰富瑞亚洲医疗保健研究主管崔翠援引美国医疗保健数据提供商IQVIA的数据表示:“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正在获得回报,肿瘤学试验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从2014年的5%跃升至去年的39%就证明了这一点。”
她表示,自2022年以来,中国企业已开发出639种具有“一流”潜力的候选药物——“一流”指的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她表示,这比2018年至2021年的137种增长了近四倍,并且比美国、欧盟和日本企业开发的此类候选药物100%至150%的增幅更快。
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对尖端药物研发的投资意愿大幅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
Dealogic 的统计显示,截至 9 月 18 日,中国大陆和香港上市的制药和生物科技公司今年通过 63 笔交易出售股票共筹集了 113 亿美元。
其中包括25亿美元的新股上市交易和88亿美元的后续发行,这与连续三年大幅下滑的势头形成了鲜明对比。受股市持续低迷和经济放缓的影响,交易总额从2021年的95笔交易(价值292亿美元)的峰值下降到去年的33笔交易(价值29亿美元)。
崔翠表示,今年的热情是由跨国公司降低药品成本和补充药品开发渠道的压力所驱动,因为许多重磅产品的专利即将到期,它们面临着所谓的“专利悬崖”。
美国券商 Stifel 在 1 月份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中国拥有大量优质的中期候选药物,且价格远低于美国生物技术市场,这促使大型跨国公司寻求与中国公司达成许可协议。
“与 2020-21 年相比,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与海外合作伙伴的合作不断深化,向合作伙伴授权候选药物的成功率也有所提高,”北京专注于医疗保健的私募股权公司 CTS Capital 的创始人张松表示,该公司管理着超过 50 亿元人民币的资产。
他说,中国公司研发的药物正在迅速进入抗体-药物偶联物和双特异性抗体以及细胞和基因疗法等前沿领域。
然而,他补充道,鉴于中国生物技术发展历史较短,在开发渠道的深度和广度、研发投入以及开展长周期、高风险项目的韧性方面,与跨国公司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张松表示:“中国大多数成功案例都是基于已知靶点,而不是发现新靶点。”他补充说,大多数中国制药商尚未建立全球销售团队和网络。
今年的市场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国上市生物制药公司,而由专业投资者和高净值投资者主导的私募股权市场尚未出现复苏迹象。早期、高风险的非上市公司可获得的资金仍然有限。
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旗下Preqin的数据显示,内地和香港制药和生物科技公司从私募股权和风险资本投资者手中筹集的资金,从去年的204.2亿美元,降至2021年的799笔,共计444笔,总额77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仅记录了220笔交易,价值32.8亿美元。
与此同时,麦格理资本亚洲医疗保健研究主管 Tony Ren 表示,香港生物科技股的上涨吸引了大量熟悉更广泛科技领域的非专业投资者的参与。
他说,许多投资者来自电动汽车、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他们错误地认为同样的成功因素也适用于生物科技领域。他提到了商业模式创新,例如从供应链中去除中间商以降低成本。
他说,在药物开发过程中,从临床试验到付款报销的整个供应链中,以科学为基础的监管为类似的再创造留下的空间要小得多。
Tony Ren在9月22日的一份报告中质疑药物研发领域“DeepSeek时刻”的到来。他表示:“将‘快速行动,打破常规’的理念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的尝试基本上没有成功。”
LEK Consulting 中国生物制药和生命科学业务主管 Helen Chen 表示,当前和之前的股市繁荣是由不同的驱动因素支撑的。
她表示:“2020-21年的繁荣得益于全球生物科技资本市场的强劲增长,以及香港《上市规则》第18A章的出台和上海新兴科技板的推出,促进了投资者更快的退出。如今,人们对中国创新资产的认可以及它们在全球生物制药市场中可能发挥的潜在作用感到非常兴奋。”
第18A章是香港证券交易所于2018年推出的上市制度,允许尚未录得任何利润甚至收入的新药品和医疗器械制造商在香港上市。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19年设立的科创板也允许数十家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今年,中国药企将候选药物授权给海外合作伙伴的交易激增,以加速其海外市场拓展。这些合作伙伴将投资临床试验、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并在海外市场推出这些药物。
据长江证券9月14日援引Insight数据称,截至8月24日,今年中国企业共达成95项所谓“对外许可”交易,总金额达890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33%,几乎是去年17%的两倍。
陈先生表示,虽然这些交易凸显了一些行业领袖的创新能力,但整个中国行业在全球舞台上仍在追赶。
“很明显,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她说道。“即便如此,我预计中国企业中,中等规模的企业可能仍会是快速跟进者。”
例如,除了康方生物之外,中国公司普米斯和三生制药也开发出了全球领先的抗癌药物候选药物,可以恢复免疫细胞的效力并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她说。
中国企业的快速行动战略在减肥药物领域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有 60 多种候选药物正在研发中,并争夺外国公司推出的主导药物的市场份额。
信达生物制药公司获得了美国礼来公司候选药物马兹度肽在中国的开发许可,该公司是第一家在新兴但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推出减肥药的本土公司,今年7月上市。该药物被誉为全球首个双靶点药物,能够抑制食欲,增强减肥效果,并减少肝脏脂肪。
苏州金融专业人士李维嘉是马兹度肽后期临床试验的参与者,他表示欢迎国内企业有更多产品可供选择。李维嘉表示,八个月内他的体重从108公斤减掉了22%,并且脂肪肝症状也得到了改善。
然而,在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方面——这是一个备受重视的里程碑,可以显著提高产品的销售潜力和投资吸引力——中国的成功仍处于早期阶段。
艾意凯咨询公司的陈先生援引行业数据提供商丁香园的数据称,自去年 1 月以来,在 FDA 批准或正在接受快速审批审查的 58 种药物中,中国公司仅占 5% 左右。
但这是一个开始。
“这表明中国资产能够获得美国FDA的认可和批准,”她表示。“我预计5%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还会增加。”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Eric Ng,Julie Zhang
+ 查看更多
■
今年 3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赵红在一次党的会议上告诉与会代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广州生物科技公司的抗癌药物已经击败了世界上最畅销的药物,这一消息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医生,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中国正处于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接受官方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一年,中国除了拥有全球第二大在研新药数量外,还见证了一款国产新药超越全球排名第一的抗癌药物。”
事实上,一些西方媒体认为,初创公司康方生物的抗癌药物ivonescimab的成功是中国制药行业的“深探时刻”——其影响类似于这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高性能模型,其开发成本远低于全球同行。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医生,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中国正处于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接受官方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一年,中国除了拥有全球第二大在研新药数量外,还见证了一款国产新药超越全球排名第一的抗癌药物。”
事实上,一些西方媒体认为,初创公司康方生物的抗癌药物ivonescimab的成功是中国制药行业的“深探时刻”——其影响类似于这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高性能模型,其开发成本远低于全球同行。
但这种比较恰当吗?尽管中国药物研发公司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分析师和专家质疑它们能否继续在ivonescimab的水平上取得成功,更不用说取得真正新颖的突破了——尤其是在一个复杂且监管严格的行业,这个行业可能不适合像DeepSeek那样实现突破性进展。
康方生物去年 5 月宣布,一项后期临床试验表明,ivonescimab 可将非小细胞肺癌进展延缓 5 个月,比美国巨头默克公司的 Keytruda 长,后者用于治疗多种癌症,2024 年的销售额达 295 亿美元。
随后,媒体的关注使得康方生物的股价飙升了 150%,而前所未有的许可交易量也推动了更广泛的繁荣,这意味着跨国同行开始认识到中国在药物研发方面的实力。
在经历了三年的行业低迷之后,今年投资者重新涌入中国制药公司,有证据表明,中国监管制度十年来的改革——鼓励创新、阻止抄袭外国品牌药品——已经取得成果。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追踪在香港上市的50家最大的生物科技、制药和医疗器械公司,该指数今年以来飙升107%,此前该指数较2021年年中触及的峰值下跌了70%。尽管该指数仍比峰值低40%,但轻松超过了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包含251只股票)今年迄今9.2%的涨幅。
杰富瑞亚洲医疗保健研究主管崔翠援引美国医疗保健数据提供商IQVIA的数据表示:“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正在获得回报,肿瘤学试验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从2014年的5%跃升至去年的39%就证明了这一点。”
她表示,自2022年以来,中国企业已开发出639种具有“一流”潜力的候选药物——“一流”指的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她表示,这比2018年至2021年的137种增长了近四倍,并且比美国、欧盟和日本企业开发的此类候选药物100%至150%的增幅更快。
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对尖端药物研发的投资意愿大幅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
Dealogic 的统计显示,截至 9 月 18 日,中国大陆和香港上市的制药和生物科技公司今年通过 63 笔交易出售股票共筹集了 113 亿美元。
其中包括25亿美元的新股上市交易和88亿美元的后续发行,这与连续三年大幅下滑的势头形成了鲜明对比。受股市持续低迷和经济放缓的影响,交易总额从2021年的95笔交易(价值292亿美元)的峰值下降到去年的33笔交易(价值29亿美元)。
崔翠表示,今年的热情是由跨国公司降低药品成本和补充药品开发渠道的压力所驱动,因为许多重磅产品的专利即将到期,它们面临着所谓的“专利悬崖”。
美国券商 Stifel 在 1 月份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中国拥有大量优质的中期候选药物,且价格远低于美国生物技术市场,这促使大型跨国公司寻求与中国公司达成许可协议。
“与 2020-21 年相比,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与海外合作伙伴的合作不断深化,向合作伙伴授权候选药物的成功率也有所提高,”北京专注于医疗保健的私募股权公司 CTS Capital 的创始人张松表示,该公司管理着超过 50 亿元人民币的资产。
他说,中国公司研发的药物正在迅速进入抗体-药物偶联物和双特异性抗体以及细胞和基因疗法等前沿领域。
然而,他补充道,鉴于中国生物技术发展历史较短,在开发渠道的深度和广度、研发投入以及开展长周期、高风险项目的韧性方面,与跨国公司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张松表示:“中国大多数成功案例都是基于已知靶点,而不是发现新靶点。”他补充说,大多数中国制药商尚未建立全球销售团队和网络。
今年的市场热点主要集中在中国上市生物制药公司,而由专业投资者和高净值投资者主导的私募股权市场尚未出现复苏迹象。早期、高风险的非上市公司可获得的资金仍然有限。
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旗下Preqin的数据显示,内地和香港制药和生物科技公司从私募股权和风险资本投资者手中筹集的资金,从去年的204.2亿美元,降至2021年的799笔,共计444笔,总额77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仅记录了220笔交易,价值32.8亿美元。
与此同时,麦格理资本亚洲医疗保健研究主管 Tony Ren 表示,香港生物科技股的上涨吸引了大量熟悉更广泛科技领域的非专业投资者的参与。
他说,许多投资者来自电动汽车、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他们错误地认为同样的成功因素也适用于生物科技领域。他提到了商业模式创新,例如从供应链中去除中间商以降低成本。
他说,在药物开发过程中,从临床试验到付款报销的整个供应链中,以科学为基础的监管为类似的再创造留下的空间要小得多。
Tony Ren在9月22日的一份报告中质疑药物研发领域“DeepSeek时刻”的到来。他表示:“将‘快速行动,打破常规’的理念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的尝试基本上没有成功。”
LEK Consulting 中国生物制药和生命科学业务主管 Helen Chen 表示,当前和之前的股市繁荣是由不同的驱动因素支撑的。
她表示:“2020-21年的繁荣得益于全球生物科技资本市场的强劲增长,以及香港《上市规则》第18A章的出台和上海新兴科技板的推出,促进了投资者更快的退出。如今,人们对中国创新资产的认可以及它们在全球生物制药市场中可能发挥的潜在作用感到非常兴奋。”
第18A章是香港证券交易所于2018年推出的上市制度,允许尚未录得任何利润甚至收入的新药品和医疗器械制造商在香港上市。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19年设立的科创板也允许数十家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今年,中国药企将候选药物授权给海外合作伙伴的交易激增,以加速其海外市场拓展。这些合作伙伴将投资临床试验、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并在海外市场推出这些药物。
据长江证券9月14日援引Insight数据称,截至8月24日,今年中国企业共达成95项所谓“对外许可”交易,总金额达890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33%,几乎是去年17%的两倍。
陈先生表示,虽然这些交易凸显了一些行业领袖的创新能力,但整个中国行业在全球舞台上仍在追赶。
“很明显,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她说道。“即便如此,我预计中国企业中,中等规模的企业可能仍会是快速跟进者。”
例如,除了康方生物之外,中国公司普米斯和三生制药也开发出了全球领先的抗癌药物候选药物,可以恢复免疫细胞的效力并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她说。
中国企业的快速行动战略在减肥药物领域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有 60 多种候选药物正在研发中,并争夺外国公司推出的主导药物的市场份额。
信达生物制药公司获得了美国礼来公司候选药物马兹度肽在中国的开发许可,该公司是第一家在新兴但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推出减肥药的本土公司,今年7月上市。该药物被誉为全球首个双靶点药物,能够抑制食欲,增强减肥效果,并减少肝脏脂肪。
苏州金融专业人士李维嘉是马兹度肽后期临床试验的参与者,他表示欢迎国内企业有更多产品可供选择。李维嘉表示,八个月内他的体重从108公斤减掉了22%,并且脂肪肝症状也得到了改善。
然而,在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方面——这是一个备受重视的里程碑,可以显著提高产品的销售潜力和投资吸引力——中国的成功仍处于早期阶段。
艾意凯咨询公司的陈先生援引行业数据提供商丁香园的数据称,自去年 1 月以来,在 FDA 批准或正在接受快速审批审查的 58 种药物中,中国公司仅占 5% 左右。
但这是一个开始。
“这表明中国资产能够获得美国FDA的认可和批准,”她表示。“我预计5%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还会增加。”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特别报道+ 更多
特别报道
+ 更多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