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9-05 20:08
社会与生活

相比美食,人们更爱看江湖

郑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美食综艺节目自然也是,刀工和创意最终要让位给人性,江湖上的封神榜终究会留给有故事的人。
面条美食:大城与小面
郑静



终于,综艺节目《一饭封神》开始讲人生故事了。其实从第一集,节目组就开始多多少少介绍了每个参赛选手的背景标签,他们有的是网红,有的是餐饮界早以功成名就的大厨。淘汰的早的选手,故事讲得笼统些;坚持到后面的,故事就曲折动听些。在每场比赛中,故事都会延续下去,厨师的脾气性格、处事风格、思维模式,一点点呈现出来,而这一切又都和他自己的经历有关。故事就是这么讲下去的,一会顺叙,一会插叙,一会夹叙夹议。

在巅峰决赛前,节奏缓和下来,是时候可以好好讲讲自己的人生。每个厨师总会有一道菜对自己意义不同,美食的故事也是自己的故事,故事里有欢笑有泪水,更有自己的人生态度。节目进行到这,其实最后的胜负看起来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因为留下来的都是强者,谁胜谁赢,各自都早已看淡,最起码表现出来的是这样云淡风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节目自然也是,刀工创意最终要让位给人性,江湖上的封神榜终究留给那些有故事的人。

中国人对“人”的要求向来很高,己所不欲,但总是会施于人。对于凡人都会要求种种,对于公众人物,意见领袖更为严苛,德艺双馨是任何一个行业翘楚所需要具备的品性。之前还有些瑕不掩瑜的腾挪空间,可如今在网络上,网友们的道德洁癖越演愈烈,甚至认为一个人的私德比才华更重要,如果私德出了问题,即便是一代宗师,也不值得称颂。人人都抢着去做秋风,将落叶打扫干净,甚至恨不得变身成吸尘器和粉碎机,将所有的痕迹都清除掉,他们需要一个完美的人,一个神一样存在的奇迹。所以他们开始不断地考量,真人秀节目是他们喜欢和认可的一种方式。

《一饭封神》里的神,是要靠厨艺比拼厮杀出来的。在大小厨混战阶段,一对一比拼刀工、火候,再带上思维和眼界。三位评委在创新和传承间做平衡,挑选出晋级的选手,这个阶段,故事和人生只能作为花絮,增加一些谈资,并不能成为胜利的砝码。小厨的那些标签可以转化成流量,在网络上或是实体店里增加人气。节目一播出,不少选手的店里立刻变得更加红火,会吹军号的“灶台老顽童”,在成都的香辣蟹馆子本就有名,在节目中表现得风趣可爱,得到了评委谢霆锋的好评,馆子里更是终日排长队。

另一位擅长做辣菜的“酱酱小公主”虽然在第一场就被淘汰,因为在比赛中加入了火锅底料,预制菜能否参加比赛,成了观众讨论的第一波专业话题。可她那可爱坦诚的形象获得了很多观众缘,自己在节目中还调侃评委,说江湖传闻自己是“谢霆锋看中的女人”,就因为下了节目评委去店里连吃几份小龙虾。节目需要选手来制作话题,选手也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曝光率,借助收视率和名人效率来为自己争光添彩。

和他们那种洒脱的江湖气比起来,三位评委倒是拘束了些,谢霆锋面对一波又一波的调侃,显得无奈与羞涩。在大千世界、大千食客里翻滚出来的厨师,永远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真金白银的收益面前,综艺节目的头衔,顶多也就是墙上的一幅装饰画,和名人合影照片,并排在一起,时间久了照样会落灰褪色。

混战结束后,江湖格局有了初步的划分,这时候自是会有不同层面的争斗。进入团战后,赛制开始考量选手的协作能力,不管是应对多人的团餐,还是经营战,这时候厨艺已经排在后面,而人的品性开始逐渐浮出水面。每一轮的比赛中,都有出现新的话题,观众们不再那么关注他们开发了什么新菜,用了什么新的食材,而是关注这些厨师他们是如何与同行相处的。和所有的真人秀综艺节目一样,观众们希望通过这种跟拍形式,能看到厨师真实的生活状态。

人们总是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充满好奇心,可控范围内的偷窥欲也成就了节目的收视率。

20年前非虚构写作这词还没有如今这么热门,读者习惯称这种作品叫“回忆录”。不同身份的写作者通过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更多的是记录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展示某个行业的真实状况。美国名厨、作家安东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在2000年的时候出版过一本纪实回忆录《厨房机密》,被誉为“厨房里的江湖史”。书里,他写了自己从洗碗工做起,如何一步步成为明星主厨的过程。在活色生香的文字中,读者终于看到了后厨的场景,甚至偷窥到了是厨房后门的各种八卦。制作美味的地方,少不了有汗水、粗口和狂欢,厨师们在午休时候更有数不清的“放浪形骸”时刻,但这一切并不耽误他们的手艺精进,也不耽误他们去摘星,被食评家喜欢。

安东尼•波登在7年前去世,那一年他61岁,当时正在拍摄CNN节目《未知之旅》(Parts Unknown)的新一季。在此之前他已经连续拍摄12季,波登在节目中担任主持人,观众喜欢他的真性情和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他们觉着那是一个真实的厨师、美食家,他介绍的东西才是最可信的,而不是单纯地在那念广告词。

真实、率性,有个性但又有真功夫,人们对这样的行业翘楚是接纳和推崇的。在江湖地位面前,性格上的小瑕疵,大家会很自然地谅解,因为觉着他们有资本。所以在年轻小厨小花儿提出要改良老厨邵师傅的猪排饭配方时,观众们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老师傅,觉着小花完全在瞎搞。看着年轻姑娘流眼泪,根本不去怜香惜玉,而是觉着实属活该。他们将自己代入其中,在职场中,年轻人遇到太多这样的情况,和自己比起来,别说算不上职场霸凌,简直不足一提。哪位职场小白没有被老师傅差使过,哪位不是听着训斥过来的,别说去提意见,就连一板一眼跟着做,有时候都免不了被骂上几句,没有理由,没有解释,职场就是这样,江湖也就是这样。

看看《射雕英雄传》里,养成系的郭靖从小到大,就是一路被师傅骂着长大的。后来又加上黄蓉和黄药师,更是一口一个“木头”地训着,练功被骂,下棋被骂,连聊天都会被骂,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踩到了对方的雷区。准确来说,在大师面前,四面八方都是雷,他们走得,你就走不得,没办法这就是江湖规矩,等自己做上了那把交椅,也就有了话语权,那时候一切都是你说了算。但这过程,你得熬,有耐心,要本事熬下去。

所以在观众们看来,邵师傅的表现已经十分克制,没说粗口,没撂挑子,已经很给小姑娘面子了。那期节目播出后,有网友问帅大厨,如果有人要改他的红烧肉配方,他会生气么?帅大厨豪不犹豫地说会,他会把锅掀翻。虽然一句戏言,但这的确是老师傅们的真实反应。那个年龄段的大厨都是从小在灶台边长大的,帮师傅打荷做助手,还要端茶倒水贴身伺候,师傅高兴了传你一招,不高兴,那半年就只能去削土豆了。匠人们讲究代际传承,讲究这种规矩。判断年轻人值不值得培养,首先就看是不是守规矩,否则天赋再好,也不能入他们的眼。因为好苗子实在太多,缺了谁,第二天都能开餐,在江湖中连自己都是过客,何况一个娃娃。

老师傅压低了身段听年轻人调配,去给年轻人搭台唱戏,这是他们最大的忍耐。聪明的孩子会看眼色,知道感恩,知道请教,嘴巴甜一些,乖巧多一点,收获也自然就多些,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在花絮中,同团队的小厨宴究生,精明能干,性格沉稳不张扬,两位大厨都看好,时不时地去指点,或是包春卷的手法,或是油炸的温度。她的空气春卷出炉,食客喜欢,苛刻的大厨也说好,邵师傅和黎子安(David)一个劲地安利说,“有汁水”。看到David吃了一个放凉的怕他影响判断,执意给他换一个更热更脆的,希望得到认同,像极了班主任在其他任课老师面前跨自己班的孩子,而且必须同意,不能反驳。

对于成功,一个节目,一场比赛并不能说明所有。大厨出场介绍的时候,各自身后都带着光环,擅做顺德菜的林潮带师傅,人称顺德第一刀。背景影片里他身上挂满了奖牌,身后还堆着很多。他可以配合团队去跑菜,去表演在气球上切土豆丝,这种多年不玩的东西,拿出来秀一下,就当彼此开心。是的,开心最重要,同行认可,晚辈尊重,大家捧场,这是所有老师傅需要得到的。哪怕经历了再多的比赛,在这一次,他们还是需要,因为这是人的体面。伤了体面,那还有什么好玩的。

前辈有前辈的体面,小辈有小辈的尊严。他们和老师傅比起来,更希望得到认可,而且得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认可。所以在节目中小厨会极力表现自己,小花儿改了配方,非要亲自喂邵师傅一口,让他点头,没想到被甩开了。燃少在做团队组长的时候喊破了嗓子,告诉队员“把味道做垂直,把味道做穿”。他那高调的样子让二楼的老师傅们看着连连摇头,在他们眼中,毛头小伙子就该低调些,资历不够,在厨房连嗓门都要压低,在那只有主厨才有资格咆哮。因为厨房噪音大,负责人要派活,不喊手下的人根本听不到,而员工也就重复应和就好,表示收到,剩下的事情就是造做。不越权,不挑衅,这是厨房也是职场的基本生存法则。

选手中最年轻的燃少把自己送上了晋级席位,但因为张扬的个性让其他队员望而生畏,觉着他不是个好的搭档,所以几次轮空,最后被规则安排给了游牧小厨团队。大家都是聪明人,能站到最后的,自然明白,燃少在节目后期收敛锋芒,把一元一杯的“莫吉托”做穿,团队里的两位女大厨也对他刮目相看,彼此尊重,并且认可了他的能力。年轻,什么都可以被原谅,但这一切都得在年轻人自己明白懂事的基础上才行,否则,在真实职场中,很多孩子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撞得头破血流,也只会疗伤,但找不到案发原因。

代际传承,是很多行业都会遇到的问题,暑期的电影《F1:狂飙飞车》,同样在讲述这个问题。老将赛车手桑尼和新秀乔舒亚从摩擦到最后协作,新老组合重新定义了成功。在那么讲究个人英雄主义的好莱坞,也开始歌颂团队精神。他们把个人的成功转移到团队精神上,并遵从了可持续的生存法则。这一切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上,老将有足够的资本让人信服,小将有足够的姿态和天赋让老将看中,相互成全,缺一不可。

世界是江湖,厨房是江湖,人生更是。厨师们披荆斩棘走到更高的台阶,到了讲讲人生的时间。用美食做载体,说说自己的酸甜苦辣,谁的人生不是五味杂陈,火里煎、汤里熬,明日江湖再见。

前辈再成功,也总是会有被赶超的时候,有实力的年轻人崛起是抵挡不住的。有胸怀的前辈会去张开怀抱拥抱后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形成一种新的力量,去面对新的形式。其实每个人的对手从来都不是同行,而是这个时代。餐饮业的预制菜、经济下行、市场消费习惯的变化,每一种情况都需要行业从业者共同去应对,单打独斗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江湖也许有桃花岛,但它在哪,谁也不知道。


相关内容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面条美食:大城与小面
2025-09-05 20:08
社会与生活

相比美食,人们更爱看江湖

郑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美食综艺节目自然也是,刀工和创意最终要让位给人性,江湖上的封神榜终究会留给有故事的人。
郑静



终于,综艺节目《一饭封神》开始讲人生故事了。其实从第一集,节目组就开始多多少少介绍了每个参赛选手的背景标签,他们有的是网红,有的是餐饮界早以功成名就的大厨。淘汰的早的选手,故事讲得笼统些;坚持到后面的,故事就曲折动听些。在每场比赛中,故事都会延续下去,厨师的脾气性格、处事风格、思维模式,一点点呈现出来,而这一切又都和他自己的经历有关。故事就是这么讲下去的,一会顺叙,一会插叙,一会夹叙夹议。

在巅峰决赛前,节奏缓和下来,是时候可以好好讲讲自己的人生。每个厨师总会有一道菜对自己意义不同,美食的故事也是自己的故事,故事里有欢笑有泪水,更有自己的人生态度。节目进行到这,其实最后的胜负看起来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因为留下来的都是强者,谁胜谁赢,各自都早已看淡,最起码表现出来的是这样云淡风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节目自然也是,刀工创意最终要让位给人性,江湖上的封神榜终究留给那些有故事的人。

中国人对“人”的要求向来很高,己所不欲,但总是会施于人。对于凡人都会要求种种,对于公众人物,意见领袖更为严苛,德艺双馨是任何一个行业翘楚所需要具备的品性。之前还有些瑕不掩瑜的腾挪空间,可如今在网络上,网友们的道德洁癖越演愈烈,甚至认为一个人的私德比才华更重要,如果私德出了问题,即便是一代宗师,也不值得称颂。人人都抢着去做秋风,将落叶打扫干净,甚至恨不得变身成吸尘器和粉碎机,将所有的痕迹都清除掉,他们需要一个完美的人,一个神一样存在的奇迹。所以他们开始不断地考量,真人秀节目是他们喜欢和认可的一种方式。

《一饭封神》里的神,是要靠厨艺比拼厮杀出来的。在大小厨混战阶段,一对一比拼刀工、火候,再带上思维和眼界。三位评委在创新和传承间做平衡,挑选出晋级的选手,这个阶段,故事和人生只能作为花絮,增加一些谈资,并不能成为胜利的砝码。小厨的那些标签可以转化成流量,在网络上或是实体店里增加人气。节目一播出,不少选手的店里立刻变得更加红火,会吹军号的“灶台老顽童”,在成都的香辣蟹馆子本就有名,在节目中表现得风趣可爱,得到了评委谢霆锋的好评,馆子里更是终日排长队。

另一位擅长做辣菜的“酱酱小公主”虽然在第一场就被淘汰,因为在比赛中加入了火锅底料,预制菜能否参加比赛,成了观众讨论的第一波专业话题。可她那可爱坦诚的形象获得了很多观众缘,自己在节目中还调侃评委,说江湖传闻自己是“谢霆锋看中的女人”,就因为下了节目评委去店里连吃几份小龙虾。节目需要选手来制作话题,选手也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曝光率,借助收视率和名人效率来为自己争光添彩。

和他们那种洒脱的江湖气比起来,三位评委倒是拘束了些,谢霆锋面对一波又一波的调侃,显得无奈与羞涩。在大千世界、大千食客里翻滚出来的厨师,永远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真金白银的收益面前,综艺节目的头衔,顶多也就是墙上的一幅装饰画,和名人合影照片,并排在一起,时间久了照样会落灰褪色。

混战结束后,江湖格局有了初步的划分,这时候自是会有不同层面的争斗。进入团战后,赛制开始考量选手的协作能力,不管是应对多人的团餐,还是经营战,这时候厨艺已经排在后面,而人的品性开始逐渐浮出水面。每一轮的比赛中,都有出现新的话题,观众们不再那么关注他们开发了什么新菜,用了什么新的食材,而是关注这些厨师他们是如何与同行相处的。和所有的真人秀综艺节目一样,观众们希望通过这种跟拍形式,能看到厨师真实的生活状态。

人们总是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充满好奇心,可控范围内的偷窥欲也成就了节目的收视率。

20年前非虚构写作这词还没有如今这么热门,读者习惯称这种作品叫“回忆录”。不同身份的写作者通过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更多的是记录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展示某个行业的真实状况。美国名厨、作家安东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在2000年的时候出版过一本纪实回忆录《厨房机密》,被誉为“厨房里的江湖史”。书里,他写了自己从洗碗工做起,如何一步步成为明星主厨的过程。在活色生香的文字中,读者终于看到了后厨的场景,甚至偷窥到了是厨房后门的各种八卦。制作美味的地方,少不了有汗水、粗口和狂欢,厨师们在午休时候更有数不清的“放浪形骸”时刻,但这一切并不耽误他们的手艺精进,也不耽误他们去摘星,被食评家喜欢。

安东尼•波登在7年前去世,那一年他61岁,当时正在拍摄CNN节目《未知之旅》(Parts Unknown)的新一季。在此之前他已经连续拍摄12季,波登在节目中担任主持人,观众喜欢他的真性情和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他们觉着那是一个真实的厨师、美食家,他介绍的东西才是最可信的,而不是单纯地在那念广告词。

真实、率性,有个性但又有真功夫,人们对这样的行业翘楚是接纳和推崇的。在江湖地位面前,性格上的小瑕疵,大家会很自然地谅解,因为觉着他们有资本。所以在年轻小厨小花儿提出要改良老厨邵师傅的猪排饭配方时,观众们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老师傅,觉着小花完全在瞎搞。看着年轻姑娘流眼泪,根本不去怜香惜玉,而是觉着实属活该。他们将自己代入其中,在职场中,年轻人遇到太多这样的情况,和自己比起来,别说算不上职场霸凌,简直不足一提。哪位职场小白没有被老师傅差使过,哪位不是听着训斥过来的,别说去提意见,就连一板一眼跟着做,有时候都免不了被骂上几句,没有理由,没有解释,职场就是这样,江湖也就是这样。

看看《射雕英雄传》里,养成系的郭靖从小到大,就是一路被师傅骂着长大的。后来又加上黄蓉和黄药师,更是一口一个“木头”地训着,练功被骂,下棋被骂,连聊天都会被骂,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踩到了对方的雷区。准确来说,在大师面前,四面八方都是雷,他们走得,你就走不得,没办法这就是江湖规矩,等自己做上了那把交椅,也就有了话语权,那时候一切都是你说了算。但这过程,你得熬,有耐心,要本事熬下去。

所以在观众们看来,邵师傅的表现已经十分克制,没说粗口,没撂挑子,已经很给小姑娘面子了。那期节目播出后,有网友问帅大厨,如果有人要改他的红烧肉配方,他会生气么?帅大厨豪不犹豫地说会,他会把锅掀翻。虽然一句戏言,但这的确是老师傅们的真实反应。那个年龄段的大厨都是从小在灶台边长大的,帮师傅打荷做助手,还要端茶倒水贴身伺候,师傅高兴了传你一招,不高兴,那半年就只能去削土豆了。匠人们讲究代际传承,讲究这种规矩。判断年轻人值不值得培养,首先就看是不是守规矩,否则天赋再好,也不能入他们的眼。因为好苗子实在太多,缺了谁,第二天都能开餐,在江湖中连自己都是过客,何况一个娃娃。

老师傅压低了身段听年轻人调配,去给年轻人搭台唱戏,这是他们最大的忍耐。聪明的孩子会看眼色,知道感恩,知道请教,嘴巴甜一些,乖巧多一点,收获也自然就多些,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在花絮中,同团队的小厨宴究生,精明能干,性格沉稳不张扬,两位大厨都看好,时不时地去指点,或是包春卷的手法,或是油炸的温度。她的空气春卷出炉,食客喜欢,苛刻的大厨也说好,邵师傅和黎子安(David)一个劲地安利说,“有汁水”。看到David吃了一个放凉的怕他影响判断,执意给他换一个更热更脆的,希望得到认同,像极了班主任在其他任课老师面前跨自己班的孩子,而且必须同意,不能反驳。

对于成功,一个节目,一场比赛并不能说明所有。大厨出场介绍的时候,各自身后都带着光环,擅做顺德菜的林潮带师傅,人称顺德第一刀。背景影片里他身上挂满了奖牌,身后还堆着很多。他可以配合团队去跑菜,去表演在气球上切土豆丝,这种多年不玩的东西,拿出来秀一下,就当彼此开心。是的,开心最重要,同行认可,晚辈尊重,大家捧场,这是所有老师傅需要得到的。哪怕经历了再多的比赛,在这一次,他们还是需要,因为这是人的体面。伤了体面,那还有什么好玩的。

前辈有前辈的体面,小辈有小辈的尊严。他们和老师傅比起来,更希望得到认可,而且得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认可。所以在节目中小厨会极力表现自己,小花儿改了配方,非要亲自喂邵师傅一口,让他点头,没想到被甩开了。燃少在做团队组长的时候喊破了嗓子,告诉队员“把味道做垂直,把味道做穿”。他那高调的样子让二楼的老师傅们看着连连摇头,在他们眼中,毛头小伙子就该低调些,资历不够,在厨房连嗓门都要压低,在那只有主厨才有资格咆哮。因为厨房噪音大,负责人要派活,不喊手下的人根本听不到,而员工也就重复应和就好,表示收到,剩下的事情就是造做。不越权,不挑衅,这是厨房也是职场的基本生存法则。

选手中最年轻的燃少把自己送上了晋级席位,但因为张扬的个性让其他队员望而生畏,觉着他不是个好的搭档,所以几次轮空,最后被规则安排给了游牧小厨团队。大家都是聪明人,能站到最后的,自然明白,燃少在节目后期收敛锋芒,把一元一杯的“莫吉托”做穿,团队里的两位女大厨也对他刮目相看,彼此尊重,并且认可了他的能力。年轻,什么都可以被原谅,但这一切都得在年轻人自己明白懂事的基础上才行,否则,在真实职场中,很多孩子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撞得头破血流,也只会疗伤,但找不到案发原因。

代际传承,是很多行业都会遇到的问题,暑期的电影《F1:狂飙飞车》,同样在讲述这个问题。老将赛车手桑尼和新秀乔舒亚从摩擦到最后协作,新老组合重新定义了成功。在那么讲究个人英雄主义的好莱坞,也开始歌颂团队精神。他们把个人的成功转移到团队精神上,并遵从了可持续的生存法则。这一切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上,老将有足够的资本让人信服,小将有足够的姿态和天赋让老将看中,相互成全,缺一不可。

世界是江湖,厨房是江湖,人生更是。厨师们披荆斩棘走到更高的台阶,到了讲讲人生的时间。用美食做载体,说说自己的酸甜苦辣,谁的人生不是五味杂陈,火里煎、汤里熬,明日江湖再见。

前辈再成功,也总是会有被赶超的时候,有实力的年轻人崛起是抵挡不住的。有胸怀的前辈会去张开怀抱拥抱后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形成一种新的力量,去面对新的形式。其实每个人的对手从来都不是同行,而是这个时代。餐饮业的预制菜、经济下行、市场消费习惯的变化,每一种情况都需要行业从业者共同去应对,单打独斗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江湖也许有桃花岛,但它在哪,谁也不知道。


相关内容

 

读者评论
OR

特别报道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