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7-28 07:05
科技

中美AI竞争,关键在赛马机制之争

余绍清:今天美国之所以能够在AI浪潮中跑在最前,不是因为某一项具体技术高明,而是各家产品在“赛马机制”下角逐的结果。
中美AI竞争,关键在赛马机制之争
余绍清



过去两年,大模型竞赛在硅谷愈演愈烈。表面上看,这是AI公司之间的“军备竞赛”,GPT-4o对决Gemini Ultra,Claude 3对标Suno,但若只盯住模型本身,或许低估了这场竞赛的真正本质。

今天美国之所以能够在AI浪潮中跑在最前,不是因为某一项具体技术高明,而是各家产品在“赛马机制”下角逐的结果。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也曾依靠“赛马机制”在过去十多年力,完成了对用户、流量与生态的统治式建构。

未来,中美AI的较量,固然落在算力与模型的比拼,但谁能用好“赛马机制”,即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率先实现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并迅速占领全球市场,才是关键所在。

硅谷AI:在赛马中涌现

在前景高度不确定的前提下,每一次押注大概率都是失败,因此,对掌握资源海量的头部企业来说,单一押注是最糟糕的选项。

于是,美国科技巨头自发形成了一套不设钦定路线的竞争制度:项目并行开发,技术路线多样,市场或数据反馈定生死,最终资源向最优方案集中。

OpenAI之外,谷歌是最典型的例子。Gemini诞生之前,谷歌内部其实已“赛”过一轮。2022年ChatGPT大火后,谷歌迅速调动多个团队,包括DeepMind、Google Research以及搜索与广告团队,各自提出不同的大模型路径。DeepMind推的是“对话安全”模型Sparrow和“程序写作”模型AlphaCode,Google Brain侧重于PaLM系列,搜索部门则更注重嵌入搜索引擎的轻量化模型。

2023年Google合并DeepMind和Brain为Google DeepMind。最终Gemini 1.5系列成为首个融合成果,但内部透露,新一代Gemini仍然在多个版本试验中轮换测试,继续保留竞争通道。

Meta也是如此。其大模型LLaMA的发展,也是经历了FAIR(Meta AI研究院)内部多个研究路径的“自下而上的试炼”。同样是开放式大模型路线,不同团队在参数规模、训练数据、多语言能力等方面提出差异化设计,最终在性能、部署效率和开源影响力之间寻找平衡点。

赛马机制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回应。在AI这样技术路径高度不确定、算法与硬件结合复杂的领域,靠预判和资源集中反而容易犯错。

以2022年OpenAI的对手Anthropic为例,Anthropic在Claude 3系列开发过程中,通过差异化模型设计(如Haiku、Sonnet、Opus)在性能、安全与资源消耗之间做了多维权衡。其中,Sonnet版本在质量效率上胜出,成为主打版本。这种差异化设计使Claude在特定场景(如轻量级任务)中实现更高性价比,但整体研发仍需大量算力投入。这种多版本策略,使Claude无需在所有维度追求极致算力,也能在特定性能指标上实现优势。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赛马

相比硅谷那种“技术人主导、研究驱动”的赛马,中国互联网公司曾长期以产品导向驱动创新。在这方面,阿里、字节、美团都是高手,但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腾讯。

微信的诞生就是腾讯最经典的“内部赛马”成果。微信开放团队源自于腾讯收购的Foxmail邮箱团队,日常在广州,并非在深圳总部。广州团队早期面临另两个在深圳和成都的强力对手竞争,但随着对米聊、飞信和来往等外部对手的全面压制,微信不仅赢得了内部赛马的胜利,也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赢家之一。

2015年《王者荣耀》的崛起,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在战胜内部另个工作室竞争对手的结果。而事实上,在腾讯内部,众多产品的成功,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内部竞争机制:不同部门、不同产品经理,甚至不同城市的团队同时立项,谁快、谁精、谁成活。也因此,腾讯堪称基因意义上的“散装公司”,此言并不为过。

这种机制很像达尔文意义上的“演化”:生物体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随机变异,由环境筛选出最适应者。而快速试错的内部赛马机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也为当下AI领域的竞争留下了路径资源。

表面看,赛马机制存在资源上的“浪费”,但实际上形成一种筛选机制,即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筛选“生还者”,来寻找产品化的最优路径。正是这种对复杂生态和激烈竞争的适应机制,使得中国互联网在进入AI时代后,虽有技术上短板,却还有组织上的优势。

科技巨头: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在中国AI创业公司中,MiniMax、Moonshot、智谱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等,其创始人和技术骨干往往拥有丰富的产业化项目经验,熟悉大规模系统搭建和用户场景落地。他们一度是AI投资市场里的“香饽饽”,但DeepSeek从算力入手,通过工程技术上的独辟行径,并大幅强化推理能力,实现了对硅谷同行的跟进,这让他们迅速陷入了危机。

所以,初创AI企业目前的发展趋势并不令其乐观,因为资源有限,所以他们只能毕其功于一役,以及尽快登陆资本市场,以维持研发团队规模。但创新竞赛上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剧目并不少见,借助资本市场的支持,目测AI领域的赛马游戏还将持续上演。

而对科技巨头来说,从来都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既要在内部激活赛马游戏,还要关注出色的外部企业,毕竟仔大洋彼岸,OpenAI也早早被微软收购。

也就是说,字节、腾讯、阿里这几家钱多卡多场景多的顶级玩家,假如希望与硅谷保持同步竞争力,就必须两条腿走路。但DeepSeek拒绝收购的现实,让上述三家巨头产生了压力,内部的大模型团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挤压,尤其是腾讯,管理层的态度更加开放,今年2月决定全面接入DeepSeek后,内部大模型研发团队承受压力巨大。

在可预见的未来,字节、腾讯、阿里都会持续强化AI的内部赛马,从大模型研发,到相关的AI产品,都将上演一轮又一轮赛马。

而这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第一、目前在月活用户规模上明显领先的豆包,能否力压DeepSeek、通义千问和腾讯元宝,成为第一个真正的国民级AI产品?第二、在赛马氛围最浓的腾讯,自研大模型水平并不令人乐观,其拥有14亿用户的微信却还没有下场,后者会以何种方式在何时躬身入局?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中美AI竞争,关键在赛马机制之争
2025-07-28 07:05
科技

中美AI竞争,关键在赛马机制之争

余绍清:今天美国之所以能够在AI浪潮中跑在最前,不是因为某一项具体技术高明,而是各家产品在“赛马机制”下角逐的结果。
广告
OR
+
余绍清



过去两年,大模型竞赛在硅谷愈演愈烈。表面上看,这是AI公司之间的“军备竞赛”,GPT-4o对决Gemini Ultra,Claude 3对标Suno,但若只盯住模型本身,或许低估了这场竞赛的真正本质。

今天美国之所以能够在AI浪潮中跑在最前,不是因为某一项具体技术高明,而是各家产品在“赛马机制”下角逐的结果。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也曾依靠“赛马机制”在过去十多年力,完成了对用户、流量与生态的统治式建构。

未来,中美AI的较量,固然落在算力与模型的比拼,但谁能用好“赛马机制”,即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率先实现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并迅速占领全球市场,才是关键所在。

硅谷AI:在赛马中涌现

在前景高度不确定的前提下,每一次押注大概率都是失败,因此,对掌握资源海量的头部企业来说,单一押注是最糟糕的选项。

于是,美国科技巨头自发形成了一套不设钦定路线的竞争制度:项目并行开发,技术路线多样,市场或数据反馈定生死,最终资源向最优方案集中。

OpenAI之外,谷歌是最典型的例子。Gemini诞生之前,谷歌内部其实已“赛”过一轮。2022年ChatGPT大火后,谷歌迅速调动多个团队,包括DeepMind、Google Research以及搜索与广告团队,各自提出不同的大模型路径。DeepMind推的是“对话安全”模型Sparrow和“程序写作”模型AlphaCode,Google Brain侧重于PaLM系列,搜索部门则更注重嵌入搜索引擎的轻量化模型。

2023年Google合并DeepMind和Brain为Google DeepMind。最终Gemini 1.5系列成为首个融合成果,但内部透露,新一代Gemini仍然在多个版本试验中轮换测试,继续保留竞争通道。

Meta也是如此。其大模型LLaMA的发展,也是经历了FAIR(Meta AI研究院)内部多个研究路径的“自下而上的试炼”。同样是开放式大模型路线,不同团队在参数规模、训练数据、多语言能力等方面提出差异化设计,最终在性能、部署效率和开源影响力之间寻找平衡点。

赛马机制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回应。在AI这样技术路径高度不确定、算法与硬件结合复杂的领域,靠预判和资源集中反而容易犯错。

以2022年OpenAI的对手Anthropic为例,Anthropic在Claude 3系列开发过程中,通过差异化模型设计(如Haiku、Sonnet、Opus)在性能、安全与资源消耗之间做了多维权衡。其中,Sonnet版本在质量效率上胜出,成为主打版本。这种差异化设计使Claude在特定场景(如轻量级任务)中实现更高性价比,但整体研发仍需大量算力投入。这种多版本策略,使Claude无需在所有维度追求极致算力,也能在特定性能指标上实现优势。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赛马

相比硅谷那种“技术人主导、研究驱动”的赛马,中国互联网公司曾长期以产品导向驱动创新。在这方面,阿里、字节、美团都是高手,但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腾讯。

微信的诞生就是腾讯最经典的“内部赛马”成果。微信开放团队源自于腾讯收购的Foxmail邮箱团队,日常在广州,并非在深圳总部。广州团队早期面临另两个在深圳和成都的强力对手竞争,但随着对米聊、飞信和来往等外部对手的全面压制,微信不仅赢得了内部赛马的胜利,也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赢家之一。

2015年《王者荣耀》的崛起,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在战胜内部另个工作室竞争对手的结果。而事实上,在腾讯内部,众多产品的成功,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内部竞争机制:不同部门、不同产品经理,甚至不同城市的团队同时立项,谁快、谁精、谁成活。也因此,腾讯堪称基因意义上的“散装公司”,此言并不为过。

这种机制很像达尔文意义上的“演化”:生物体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随机变异,由环境筛选出最适应者。而快速试错的内部赛马机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也为当下AI领域的竞争留下了路径资源。

表面看,赛马机制存在资源上的“浪费”,但实际上形成一种筛选机制,即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筛选“生还者”,来寻找产品化的最优路径。正是这种对复杂生态和激烈竞争的适应机制,使得中国互联网在进入AI时代后,虽有技术上短板,却还有组织上的优势。

科技巨头: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在中国AI创业公司中,MiniMax、Moonshot、智谱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等,其创始人和技术骨干往往拥有丰富的产业化项目经验,熟悉大规模系统搭建和用户场景落地。他们一度是AI投资市场里的“香饽饽”,但DeepSeek从算力入手,通过工程技术上的独辟行径,并大幅强化推理能力,实现了对硅谷同行的跟进,这让他们迅速陷入了危机。

所以,初创AI企业目前的发展趋势并不令其乐观,因为资源有限,所以他们只能毕其功于一役,以及尽快登陆资本市场,以维持研发团队规模。但创新竞赛上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剧目并不少见,借助资本市场的支持,目测AI领域的赛马游戏还将持续上演。

而对科技巨头来说,从来都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既要在内部激活赛马游戏,还要关注出色的外部企业,毕竟仔大洋彼岸,OpenAI也早早被微软收购。

也就是说,字节、腾讯、阿里这几家钱多卡多场景多的顶级玩家,假如希望与硅谷保持同步竞争力,就必须两条腿走路。但DeepSeek拒绝收购的现实,让上述三家巨头产生了压力,内部的大模型团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挤压,尤其是腾讯,管理层的态度更加开放,今年2月决定全面接入DeepSeek后,内部大模型研发团队承受压力巨大。

在可预见的未来,字节、腾讯、阿里都会持续强化AI的内部赛马,从大模型研发,到相关的AI产品,都将上演一轮又一轮赛马。

而这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关注:第一、目前在月活用户规模上明显领先的豆包,能否力压DeepSeek、通义千问和腾讯元宝,成为第一个真正的国民级AI产品?第二、在赛马氛围最浓的腾讯,自研大模型水平并不令人乐观,其拥有14亿用户的微信却还没有下场,后者会以何种方式在何时躬身入局?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