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7-24 15:38
商业与经济 时政

危机与冰期:中欧关系的当下与未来前景

黄昆:基于中欧之间的既有矛盾,外界已降低对中欧领导人峰会的预期。相比于峰会成果,人们更关心的是未来中欧关系发展将走向何方?
中国欧盟国旗危机与冰期:中欧关系的当下与未来前景
黄昆



中国与欧盟计划于7月24日在北京举行中欧领导人峰会,以纪念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然而,因为中国在俄乌战争中对俄罗斯的“策应”以及在电动车、太阳能面板以及稀土等经济贸易议题上的分歧,中欧关系不仅没有出现特朗普冲击下外界所期待的升温迹象,反而倒紧张感凸显。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7月8日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发表演讲宣称,欧洲将重新寻求平衡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其中包括要求中国放宽对欧洲企业的市场准入、放松对稀土产品的出口管制。产能过剩、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对俄罗斯的策应问题也将在峰会上被提及。冯德莱恩在演讲中指出,中国有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大量商品出口涌向欧洲,同时中国加大了欧洲企业在中国经营的难度。“如果我们的伙伴关系要向前发展,我们需要真正的再平衡,减少市场扭曲,减少中国出口的过剩产能,并为欧洲企业提供公平、对等的准入。”欧洲媒体针对冯德莱恩的讲话评论称,冯德莱恩寻求重新平衡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并宣称将在中欧领导人峰会上提及中欧关系中的棘手议题,相当程度上等于给此次中欧领导人峰会确定了基调,从而降低了外界对中欧领导人峰会的预期。

除了冯德莱恩的讲话,事实上包括中欧领导人峰会本身就凸显了双方之间关系的紧张程度。中欧领导人峰会原本应该在布鲁塞尔举行,但是后来经过双方协商转而在北京举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将代表欧盟前往北京参加峰会。峰会原计划时间为两天,但据德国媒体报道,按照中国方面的计划,峰会时间被压缩为一天。在峰会议题上,欧盟希望就巨大的贸易逆差以及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展开讨论,而中国则更愿意将议题局限于气候保护议题。

“特朗普2.0”冲击下的中欧关系升温并未出现

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执掌白宫并威胁对全球各国全面加征关税之后,外界有专家曾一度分析称特朗普再次上台将为中欧关系转暖提供机会,中欧有可能相互接近。例如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6月26日发表研究报告《欧洲与中美较量》(Europa und die Rivalität zwischen den USA und China),称特朗普对欧敌意加剧将为中欧关系升温打开窗口。但中欧关系发展并未出现外界预期中的转暖升温,反而在最近几个月因为电动车与稀土等议题持续紧张。冯德莱恩7月8日在欧洲议会演讲寻求重新平衡中欧经贸关系话音刚落,美欧关系紧接着出现了一轮新的冲击。7月12日,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一封信中宣称,自8月1日起,欧盟对美出口商品将被征收30%的关税。特朗普在信中还威胁欧洲不要提高关税并采取报复措施。然而即使美欧关系因为新一轮特朗普冲击更趋紧张,中欧关系的紧张气氛同样进一步加剧。欧盟在7月18日公布的对俄制裁清单中首次包括了中国的企业和两家金融机构,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尚属首次。欧盟指责这些中方实体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莫斯科的侵略战争。中国对此强烈反驳,中国商务部称这些指控为“捏造”,并宣布将采取反制措施。这表明中欧关系不仅没有因为美国特朗普冲击而升温,反而因为俄乌战争而紧张升级,俄罗斯因素对中欧关系的影响显著增强。

中欧关系中的俄罗斯症候

除了美国因素之外,中欧关系发展另外一个巨大影响因素就是俄罗斯。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在俄乌战争中的微妙角色也在加剧中欧之间的紧张关系。在7月8日的欧洲议会讲话中,冯德莱恩直言不讳地强调,中国对俄罗斯的持续支持正在导致欧洲更不稳定,更不安全。欧洲不能接受中国事实上正在帮助俄罗斯的战时经济。中国如何继续与普京的战争互动,将成为未来中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假如中国真的如自称的那样支持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就应该明确无误地谴责俄罗斯粗暴侵犯别国主权及领土完整的行径。如果冯德莱恩欧洲议会的讲话只是对中国的单方面指责的话,那么中国外长王毅7月初访问布鲁塞尔与新任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Kaja Kallas)长达四小时的激烈会谈则是面对面的针锋相对。根据香港《南华早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的报道,欧盟方面称掌握了大量证据,显示中国企业绕过制裁,进口武器零部件并转手提供给俄罗斯。当来自爱沙尼亚的欧盟代表质问中国外长,中国为何支持俄罗斯的战争时,王毅最初否认,称中国若真的支持俄罗斯,那俄方早就赢了。但卡拉斯咄咄逼人,不肯退让。最终,面对欧洲方面的步步紧逼,王毅直接宣称,中国无意让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战败。其理由是:一旦俄罗斯失败,美国可能会将全部注意力转向与中国的对抗。王毅此番言论是中方在这类对话中首次类似表态。据称北京方面对欧洲方面将中欧相关对话泄露给媒体极为不满,而王毅如此直白的表达,也让布鲁塞尔颇为不悦。

中国外长出访欧洲原本是要为中欧领导人峰会做准备,但王毅与卡拉斯之间的激烈对话表明,中欧在工作层面上的交流似乎陷入了僵局。中国似乎难以理解,欧洲为何在战争爆发三年半之后仍然如此关注俄罗斯的侵略与中国的角色,而欧洲方面则断定,虽然北京自我定位为中立调停者,却在外交、经济与科技层面支持俄罗斯,正是由于中国的援助,莫斯科才得以将战争持续至今的规模。这恐怕就是中欧关系发展中的“俄罗斯症候”。德国《法兰克福汇报》7月16日发表的评论认为,中欧在外交层面的此次对话插曲凸显出,中国如今将其对欧外交完全置于中美地缘战略对抗的框架之中。欧洲在北京眼中甚至已沦为中美权力博弈的“附带损失”。

危机与冰期:中欧关系的当下与未来?

除了美国与俄罗斯因素导致中欧关系紧张外,中欧之间的棘手经贸议题与防务安全危机同样加剧了中欧关系的冰冷。首先是经贸领域的棘手议题。中国与欧洲之间经贸往来规模巨大,2024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高达3750亿美元。布鲁塞尔担心,中国大规模补贴引起的中国制造产能过剩可能会加剧贸易失衡,导致中国大量廉价商品涌入欧洲、冲击欧洲企业。冯德莱恩称,中国不能依靠出口来解决国内经济挑战。产能过剩必须从源头上解决,不能简单地转移到全球市场上。冯德莱恩对中国对欧贸易顺差的批评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法国财政部长隆巴德(Eric Lombard)的呼应。隆巴德7月5日在法国一个经济论坛上,将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形容成是世界游乐场中的恶霸,不遵守任何规则,推翻游戏桌,欺负那些玩得开心的孩子。隆巴德呼吁欧盟加强对华关税壁垒,称欧洲现有的针对钢铁与汽车行业的关税是不够的,应在钢铁和汽车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限制措施涵盖的产业,否则中国在每个工业部门中保超过全球市场份额50%的产能的政策将摧毁欧洲的工业。

对于来自中国的冲击,欧洲经济最强的德国的担心似乎最为明显。荣鼎智库(Rhodium Group)高级顾问、中欧关系专家诺阿•巴金(Noah Barkin)就认为,对于德国的繁荣与安全而言,更为巨大的长远挑战来自中国。从钢铁与太阳能组件,到风能装备、机械产品与化学产品,德国一个又一个领域因为中国的竞争而陷入压力。德国的汽车工业将可能是一个产业领域。为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德国默茨新政府必须给出谋划深远的回答。这种回答不能是换汤不换药地一切照旧。当然,德国还需要有容忍与中国经济紧张的意愿,虽然德国过去是难以接受。巴金的警告得到了德国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lobal Public Policy Institute)专家托斯滕•贝纳(Thorsten Benner)的呼应,贝纳认为,目前的危险是,德国对华政策存在倒退的危险,因为有诸多的危机,德国对华政策完全从德国政府的聚焦视线中消失。这将是灾难性的,因为中国冲击将会威胁德国繁荣的基础。

除了有贸易不平衡、产能过剩等问题外,稀土问题随着中美博弈的加剧开始成为中欧经贸紧张中的新问题。据德国《商报》(Handelsblatt)报道,中国自从4月以来限制稀土和稀土磁体出口。这些部件属于电动动力系统核心部件,一旦供应出现波动,将会很快波及德国经济界,有德国企业因供应中断而不得不关停生产线。根据中国欧洲商会的数据,部分企业虽然拿到了出口许可,但是实际出口受阻。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称,目前虽然有所改善,但需要系统性、更为简化和快速的机制,从目前的应急模式过渡到监管完备、稳定与可预期的批准机制。德国经济界期待,中国外长访问柏林时,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能够与王毅商讨这个问题。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的讲话也强调,她和科斯塔将在中欧领导人峰会上寻求中方放松稀土材料出口管制,欧盟同时将致力于开发替代资源供应。

中欧关系趋冷不仅有经贸领域的争端,还出现了外交防务领域的危机。这主要出现在法德两国。根据法国媒体7月7日的报道,法国情报机构宣称中国方面为了推销中国战机,散播法国战机的负面信息。由于法国战机5月在印度与巴基斯坦冲突中被中国战机击落,中国通过旗下使馆散播法国战机的负面评价,意图打击法国战机的声誉与销售。针对法国的指控,中国国防部回应称,法方的说法纯属毫无根据的谣言与诽谤。如果说法国的指控是轻微的话,那么来自德国的反应则是较为严重的。根据德国外交部7月7日发布的消息,德国外交部月初召见中国驻德国大使,要求就中国军方激光武器瞄准德国侦察机一事向德国方面做出解释。与此前德国朔尔茨政府就类似问题选择私下沟通不同,默茨政府选择公开此事。这透露了德国默茨政府强化的对华政策立场,与默茨总理5月与中国领导人电话通话的表态较为一致。德国与法国作为欧盟大国,对于中欧关系向来举足轻重。除了经贸议题,中国在外交安全领域与德法爆发危机对于中欧关系的发展绝非福音。

基于上述分析以及中欧之间的既有矛盾,外界已经降低了对中欧领导人峰会的预期。如果欧洲方面如同冯德莱恩所宣称的基调那样与会,中国既不会按照欧洲方面在对俄政策上转变立场,也不会在稀土、市场准入等经贸议题上做巨大让步,那么中欧建交50周年纪念甚至可能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一个低点。相比于峰会成果,人们更关心的是,未来的中欧关系发展将走向何方呢?会不会如德国《法兰克福汇报》7月16日所预言的,中欧关系发展将进入一场冰期呢?基于欧洲在经贸与防务领域寻求与美国协调的背景,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问题专家崔洪建在接受《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分析认为,欧洲仍将与美国的谈判置于优先位置,这在最近的北约峰会上体现得非常清楚。与有些人期待欧洲与美国脱钩不同,中国不相信欧洲会脱离美国。中国将跨大西洋关系视为一个既定状态,就如同欧洲也将中国与俄罗斯视为同一行为体。崔洪建强调,不只是欧盟,中国同样将与美国、与特朗普的对话置于更高的优先级。因此,中国与欧盟之间实现真正接触的机会,只会出现在以后,而不是现在。

对整个世界而言,中欧之间的僵局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即使中欧之间的共同点正在减少,但气候变化、数字化技术冲击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却在持续加剧。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中国欧盟国旗危机与冰期:中欧关系的当下与未来前景
2025-07-24 15:38
商业与经济 时政

危机与冰期:中欧关系的当下与未来前景

黄昆:基于中欧之间的既有矛盾,外界已降低对中欧领导人峰会的预期。相比于峰会成果,人们更关心的是未来中欧关系发展将走向何方?
黄昆



中国与欧盟计划于7月24日在北京举行中欧领导人峰会,以纪念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然而,因为中国在俄乌战争中对俄罗斯的“策应”以及在电动车、太阳能面板以及稀土等经济贸易议题上的分歧,中欧关系不仅没有出现特朗普冲击下外界所期待的升温迹象,反而倒紧张感凸显。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7月8日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发表演讲宣称,欧洲将重新寻求平衡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其中包括要求中国放宽对欧洲企业的市场准入、放松对稀土产品的出口管制。产能过剩、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对俄罗斯的策应问题也将在峰会上被提及。冯德莱恩在演讲中指出,中国有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大量商品出口涌向欧洲,同时中国加大了欧洲企业在中国经营的难度。“如果我们的伙伴关系要向前发展,我们需要真正的再平衡,减少市场扭曲,减少中国出口的过剩产能,并为欧洲企业提供公平、对等的准入。”欧洲媒体针对冯德莱恩的讲话评论称,冯德莱恩寻求重新平衡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并宣称将在中欧领导人峰会上提及中欧关系中的棘手议题,相当程度上等于给此次中欧领导人峰会确定了基调,从而降低了外界对中欧领导人峰会的预期。

除了冯德莱恩的讲话,事实上包括中欧领导人峰会本身就凸显了双方之间关系的紧张程度。中欧领导人峰会原本应该在布鲁塞尔举行,但是后来经过双方协商转而在北京举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将代表欧盟前往北京参加峰会。峰会原计划时间为两天,但据德国媒体报道,按照中国方面的计划,峰会时间被压缩为一天。在峰会议题上,欧盟希望就巨大的贸易逆差以及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展开讨论,而中国则更愿意将议题局限于气候保护议题。

“特朗普2.0”冲击下的中欧关系升温并未出现

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执掌白宫并威胁对全球各国全面加征关税之后,外界有专家曾一度分析称特朗普再次上台将为中欧关系转暖提供机会,中欧有可能相互接近。例如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6月26日发表研究报告《欧洲与中美较量》(Europa und die Rivalität zwischen den USA und China),称特朗普对欧敌意加剧将为中欧关系升温打开窗口。但中欧关系发展并未出现外界预期中的转暖升温,反而在最近几个月因为电动车与稀土等议题持续紧张。冯德莱恩7月8日在欧洲议会演讲寻求重新平衡中欧经贸关系话音刚落,美欧关系紧接着出现了一轮新的冲击。7月12日,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一封信中宣称,自8月1日起,欧盟对美出口商品将被征收30%的关税。特朗普在信中还威胁欧洲不要提高关税并采取报复措施。然而即使美欧关系因为新一轮特朗普冲击更趋紧张,中欧关系的紧张气氛同样进一步加剧。欧盟在7月18日公布的对俄制裁清单中首次包括了中国的企业和两家金融机构,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尚属首次。欧盟指责这些中方实体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莫斯科的侵略战争。中国对此强烈反驳,中国商务部称这些指控为“捏造”,并宣布将采取反制措施。这表明中欧关系不仅没有因为美国特朗普冲击而升温,反而因为俄乌战争而紧张升级,俄罗斯因素对中欧关系的影响显著增强。

中欧关系中的俄罗斯症候

除了美国因素之外,中欧关系发展另外一个巨大影响因素就是俄罗斯。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在俄乌战争中的微妙角色也在加剧中欧之间的紧张关系。在7月8日的欧洲议会讲话中,冯德莱恩直言不讳地强调,中国对俄罗斯的持续支持正在导致欧洲更不稳定,更不安全。欧洲不能接受中国事实上正在帮助俄罗斯的战时经济。中国如何继续与普京的战争互动,将成为未来中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假如中国真的如自称的那样支持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就应该明确无误地谴责俄罗斯粗暴侵犯别国主权及领土完整的行径。如果冯德莱恩欧洲议会的讲话只是对中国的单方面指责的话,那么中国外长王毅7月初访问布鲁塞尔与新任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Kaja Kallas)长达四小时的激烈会谈则是面对面的针锋相对。根据香港《南华早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的报道,欧盟方面称掌握了大量证据,显示中国企业绕过制裁,进口武器零部件并转手提供给俄罗斯。当来自爱沙尼亚的欧盟代表质问中国外长,中国为何支持俄罗斯的战争时,王毅最初否认,称中国若真的支持俄罗斯,那俄方早就赢了。但卡拉斯咄咄逼人,不肯退让。最终,面对欧洲方面的步步紧逼,王毅直接宣称,中国无意让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战败。其理由是:一旦俄罗斯失败,美国可能会将全部注意力转向与中国的对抗。王毅此番言论是中方在这类对话中首次类似表态。据称北京方面对欧洲方面将中欧相关对话泄露给媒体极为不满,而王毅如此直白的表达,也让布鲁塞尔颇为不悦。

中国外长出访欧洲原本是要为中欧领导人峰会做准备,但王毅与卡拉斯之间的激烈对话表明,中欧在工作层面上的交流似乎陷入了僵局。中国似乎难以理解,欧洲为何在战争爆发三年半之后仍然如此关注俄罗斯的侵略与中国的角色,而欧洲方面则断定,虽然北京自我定位为中立调停者,却在外交、经济与科技层面支持俄罗斯,正是由于中国的援助,莫斯科才得以将战争持续至今的规模。这恐怕就是中欧关系发展中的“俄罗斯症候”。德国《法兰克福汇报》7月16日发表的评论认为,中欧在外交层面的此次对话插曲凸显出,中国如今将其对欧外交完全置于中美地缘战略对抗的框架之中。欧洲在北京眼中甚至已沦为中美权力博弈的“附带损失”。

危机与冰期:中欧关系的当下与未来?

除了美国与俄罗斯因素导致中欧关系紧张外,中欧之间的棘手经贸议题与防务安全危机同样加剧了中欧关系的冰冷。首先是经贸领域的棘手议题。中国与欧洲之间经贸往来规模巨大,2024年,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高达3750亿美元。布鲁塞尔担心,中国大规模补贴引起的中国制造产能过剩可能会加剧贸易失衡,导致中国大量廉价商品涌入欧洲、冲击欧洲企业。冯德莱恩称,中国不能依靠出口来解决国内经济挑战。产能过剩必须从源头上解决,不能简单地转移到全球市场上。冯德莱恩对中国对欧贸易顺差的批评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法国财政部长隆巴德(Eric Lombard)的呼应。隆巴德7月5日在法国一个经济论坛上,将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形容成是世界游乐场中的恶霸,不遵守任何规则,推翻游戏桌,欺负那些玩得开心的孩子。隆巴德呼吁欧盟加强对华关税壁垒,称欧洲现有的针对钢铁与汽车行业的关税是不够的,应在钢铁和汽车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限制措施涵盖的产业,否则中国在每个工业部门中保超过全球市场份额50%的产能的政策将摧毁欧洲的工业。

对于来自中国的冲击,欧洲经济最强的德国的担心似乎最为明显。荣鼎智库(Rhodium Group)高级顾问、中欧关系专家诺阿•巴金(Noah Barkin)就认为,对于德国的繁荣与安全而言,更为巨大的长远挑战来自中国。从钢铁与太阳能组件,到风能装备、机械产品与化学产品,德国一个又一个领域因为中国的竞争而陷入压力。德国的汽车工业将可能是一个产业领域。为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德国默茨新政府必须给出谋划深远的回答。这种回答不能是换汤不换药地一切照旧。当然,德国还需要有容忍与中国经济紧张的意愿,虽然德国过去是难以接受。巴金的警告得到了德国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lobal Public Policy Institute)专家托斯滕•贝纳(Thorsten Benner)的呼应,贝纳认为,目前的危险是,德国对华政策存在倒退的危险,因为有诸多的危机,德国对华政策完全从德国政府的聚焦视线中消失。这将是灾难性的,因为中国冲击将会威胁德国繁荣的基础。

除了有贸易不平衡、产能过剩等问题外,稀土问题随着中美博弈的加剧开始成为中欧经贸紧张中的新问题。据德国《商报》(Handelsblatt)报道,中国自从4月以来限制稀土和稀土磁体出口。这些部件属于电动动力系统核心部件,一旦供应出现波动,将会很快波及德国经济界,有德国企业因供应中断而不得不关停生产线。根据中国欧洲商会的数据,部分企业虽然拿到了出口许可,但是实际出口受阻。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Jens Eskelund)称,目前虽然有所改善,但需要系统性、更为简化和快速的机制,从目前的应急模式过渡到监管完备、稳定与可预期的批准机制。德国经济界期待,中国外长访问柏林时,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能够与王毅商讨这个问题。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的讲话也强调,她和科斯塔将在中欧领导人峰会上寻求中方放松稀土材料出口管制,欧盟同时将致力于开发替代资源供应。

中欧关系趋冷不仅有经贸领域的争端,还出现了外交防务领域的危机。这主要出现在法德两国。根据法国媒体7月7日的报道,法国情报机构宣称中国方面为了推销中国战机,散播法国战机的负面信息。由于法国战机5月在印度与巴基斯坦冲突中被中国战机击落,中国通过旗下使馆散播法国战机的负面评价,意图打击法国战机的声誉与销售。针对法国的指控,中国国防部回应称,法方的说法纯属毫无根据的谣言与诽谤。如果说法国的指控是轻微的话,那么来自德国的反应则是较为严重的。根据德国外交部7月7日发布的消息,德国外交部月初召见中国驻德国大使,要求就中国军方激光武器瞄准德国侦察机一事向德国方面做出解释。与此前德国朔尔茨政府就类似问题选择私下沟通不同,默茨政府选择公开此事。这透露了德国默茨政府强化的对华政策立场,与默茨总理5月与中国领导人电话通话的表态较为一致。德国与法国作为欧盟大国,对于中欧关系向来举足轻重。除了经贸议题,中国在外交安全领域与德法爆发危机对于中欧关系的发展绝非福音。

基于上述分析以及中欧之间的既有矛盾,外界已经降低了对中欧领导人峰会的预期。如果欧洲方面如同冯德莱恩所宣称的基调那样与会,中国既不会按照欧洲方面在对俄政策上转变立场,也不会在稀土、市场准入等经贸议题上做巨大让步,那么中欧建交50周年纪念甚至可能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一个低点。相比于峰会成果,人们更关心的是,未来的中欧关系发展将走向何方呢?会不会如德国《法兰克福汇报》7月16日所预言的,中欧关系发展将进入一场冰期呢?基于欧洲在经贸与防务领域寻求与美国协调的背景,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问题专家崔洪建在接受《法兰克福汇报》采访时分析认为,欧洲仍将与美国的谈判置于优先位置,这在最近的北约峰会上体现得非常清楚。与有些人期待欧洲与美国脱钩不同,中国不相信欧洲会脱离美国。中国将跨大西洋关系视为一个既定状态,就如同欧洲也将中国与俄罗斯视为同一行为体。崔洪建强调,不只是欧盟,中国同样将与美国、与特朗普的对话置于更高的优先级。因此,中国与欧盟之间实现真正接触的机会,只会出现在以后,而不是现在。

对整个世界而言,中欧之间的僵局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即使中欧之间的共同点正在减少,但气候变化、数字化技术冲击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却在持续加剧。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