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07:42
商业与经济
工厂增多污染少:中国绿色科技革命如何奏效+ 查看更多
工厂增多污染少:中国绿色科技革命如何奏效
+ 查看更多
从电动汽车到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电池,可持续和清洁的创新正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Dannie Peng
■
在近二十年的环境研究生涯中,马军见证了世界上可以说是最快的环境改善。
在近二十年的环境研究生涯中,马军见证了世界上可以说是最快的环境改善。
2006年,他创立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非营利环境研究机构。
当时,其组织收集的数据显示,全国约有28%的监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无法使用,导致近3亿人没有足够的清洁饮用水,导致一些地区爆发疾病。
但马军表示,这些年来,水质已有显著改善,目前国控断面90%以上的水质达到“优”、“良”和“一般”水平。
研究还显示,从2015年到2022年,全国PM2.5(空气中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空气污染的一个关键指标)年平均水平下降约35.6%。
这一减排规模与美国实施《清洁空气法》三十年来取得的进步相似。
这不是去工业化驱动的环保主义,而是工业化驱动的脱碳——一场由部署尖端技术、实时监控和对绿色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推动的革命。
从电动汽车到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电池——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行业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些发达国家通常通过全球产业链转移和结构升级来缓解环境恶化的做法不同,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在建设更多工厂的同时,治理甚至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
但挑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不断出现。
中国不仅为14亿人口生产必需的消费品和工业原料,还建设了大量住房和基础设施以适应40年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同时承担着“世界工厂”的角色。
马军表示:“这无疑对中国构成了重大挑战。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了‘去工业化’。然而,出于各种原因,中国现在决心维护完善的工业体系,同时控制污染,实现经济脱碳。”
中国快速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就是环境危机。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土壤污染曾对民众的健康和生计构成重大威胁。
中国从2013年开始全面监测空气质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马建军回忆说,当时北京的年平均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89.5微克,而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保护公众健康的理想目标是每立方米PM2.5浓度低于10微克。
同年,中国启动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旨在解决当时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2022年,首都北京的PM2.5浓度降至每立方米30微克,重度污染天数从58天减少到3天。
考虑到同期经济发展的快速步伐和工业排放的强度,治理空气污染的难度是空前的。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间,中国GDP增长了约70%。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布伦环境科学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塔玛·卡尔顿去年表示:“很明显,过去七八年的治污染斗争已经导致污染以我们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未曾见过的速度前所未有地下降。”
中国工程院中国制造业战略研究研究员臧吉元表示,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西方国家近几十年来逐步将环境负担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国家。
与此同时,他们保留了最高端、利润最高的行业,比如芯片设计和航空航天,臧建军补充道。
自千禧年以来,中国已接管了包括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在内的各种产品的制造。它建立了“中国制造,美国设计”的模式,并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至今仍在继续扮演这一角色。
然而,这种方法对中国来说并不可行。专家表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经济发展等因素意味着北京必须优先考虑能源、粮食和供应链安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人民币(16.8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4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还拥有41个主要工业门类,是世界上唯一涵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在加强污染物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马军表示,这些措施包括制定个性化监管方案以更好地瞄准排放者,以及增强公众监督能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还成为全球首个对企业排放监测实行大规模实时公开的国家,要求企业每小时公布一次排放数据,接受公众监督,此举被誉为“全球最佳实践”。
不过,该环保专家表示,随着污染治理进入新阶段,工厂大规模安装脱硫除尘设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末端治理措施带来的边际效益正在逐渐减小。
2020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中国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重目标。自此,应对环境问题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更根本性的变革,包括转变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结构。
中国已开始大规模的绿色能源转型,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大量投资,全国各地涌现出大型项目。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3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4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占全球电力扩张的92.5%以上,而中国贡献了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近64%。
北京设定的目标是到2025年底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但进展速度比预期的要快。
“我们预计今年将超额完成目标,”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8月底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王宏志指出,去年非化石燃料消费占比已达19.8%,中国希望到2030年将其提升至25%。
中国目前每年售出超过1100万辆电动汽车,占全球销量的一半以上。国际清洁交通理事会6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还显示,中国汽车制造商在零排放汽车市场占据了强势地位,占据了该领域前五的位置。
中国工程院院士臧建军表示:“绿色发展原本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但如今却反其道而行之,转化为中国的竞争优势,这很有意思。”
中国在扩大制造业产出和应对环境挑战之间取得平衡的能力也得益于高科技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深圳最大河流茅洲河治污工作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开放,深圳这座沿海城市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茅洲河经历了严重的水质恶化和淤积。
近年来,当地政府已开始采用尖端技术。
据官方报纸《科技日报》8月中旬报道,该部门已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对水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利用智能机器人协助检查管网和疏浚工作。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一位研究人员表示,中国在建立涵盖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关键要素的综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该中心的张大伟在7月份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技术》杂志的一篇论文中写道:“一致、准确的数据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支持工具。”
今年4月,北京公布了一项计划,将国家生态监测网络进一步改造成数字化智能系统,并融入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然而,中国现在就满足于现状还为时过早。
当前,高科技绿色产业,特别是光伏、锂离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新三板”产业,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绿色转型无可争议的关键驱动力,但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也十分巨大。
今年7月,IPE与另一家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国内40多家光伏企业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超过1亿吨。
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消耗大量钢材、锂和玻璃等材料,而这些材料的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绿色’产业本身就需要更绿色的制造工艺,”马军强调道。
他强调,尽管河流和水道中最主要的化学污染物已大幅减少,但许多水生物种的生物多样性尚未完全恢复。政府报告还显示,长江、鄱阳湖和洞庭湖的一些监测断面仍然受到污染和非法活动的影响。
马军补充说,包括微塑料和某些生殖毒素在内的新兴污染物仍然缺乏监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
世界空气质量指数(AQI)显示,中国目前的空气质量在全球排名倒数第21位。2024年,中国的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31.03微克,比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指导值高出6.2倍。相比之下,美国的PM2.5浓度则高出指导值的1.4倍。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黄延忠指出,中国的污染问题远未得到完全解决。
他指出,某些空气质量问题,例如臭氧浓度,实际上一直在上升。然而,由于它们不像雾霾那样肉眼可见,政府尚未将其定义为问题或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Dannie Peng
■
在近二十年的环境研究生涯中,马军见证了世界上可以说是最快的环境改善。
在近二十年的环境研究生涯中,马军见证了世界上可以说是最快的环境改善。
2006年,他创立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非营利环境研究机构。
当时,其组织收集的数据显示,全国约有28%的监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无法使用,导致近3亿人没有足够的清洁饮用水,导致一些地区爆发疾病。
但马军表示,这些年来,水质已有显著改善,目前国控断面90%以上的水质达到“优”、“良”和“一般”水平。
研究还显示,从2015年到2022年,全国PM2.5(空气中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空气污染的一个关键指标)年平均水平下降约35.6%。
这一减排规模与美国实施《清洁空气法》三十年来取得的进步相似。
这不是去工业化驱动的环保主义,而是工业化驱动的脱碳——一场由部署尖端技术、实时监控和对绿色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推动的革命。
从电动汽车到太阳能电池板和锂电池——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行业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与一些发达国家通常通过全球产业链转移和结构升级来缓解环境恶化的做法不同,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在建设更多工厂的同时,治理甚至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
但挑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不断出现。
中国不仅为14亿人口生产必需的消费品和工业原料,还建设了大量住房和基础设施以适应40年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同时承担着“世界工厂”的角色。
马军表示:“这无疑对中国构成了重大挑战。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了‘去工业化’。然而,出于各种原因,中国现在决心维护完善的工业体系,同时控制污染,实现经济脱碳。”
中国快速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就是环境危机。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土壤污染曾对民众的健康和生计构成重大威胁。
中国从2013年开始全面监测空气质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马建军回忆说,当时北京的年平均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89.5微克,而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保护公众健康的理想目标是每立方米PM2.5浓度低于10微克。
同年,中国启动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旨在解决当时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2022年,首都北京的PM2.5浓度降至每立方米30微克,重度污染天数从58天减少到3天。
考虑到同期经济发展的快速步伐和工业排放的强度,治理空气污染的难度是空前的。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间,中国GDP增长了约70%。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布伦环境科学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塔玛·卡尔顿去年表示:“很明显,过去七八年的治污染斗争已经导致污染以我们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未曾见过的速度前所未有地下降。”
中国工程院中国制造业战略研究研究员臧吉元表示,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西方国家近几十年来逐步将环境负担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国家。
与此同时,他们保留了最高端、利润最高的行业,比如芯片设计和航空航天,臧建军补充道。
自千禧年以来,中国已接管了包括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在内的各种产品的制造。它建立了“中国制造,美国设计”的模式,并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至今仍在继续扮演这一角色。
然而,这种方法对中国来说并不可行。专家表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经济发展等因素意味着北京必须优先考虑能源、粮食和供应链安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人民币(16.8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4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还拥有41个主要工业门类,是世界上唯一涵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在加强污染物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马军表示,这些措施包括制定个性化监管方案以更好地瞄准排放者,以及增强公众监督能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还成为全球首个对企业排放监测实行大规模实时公开的国家,要求企业每小时公布一次排放数据,接受公众监督,此举被誉为“全球最佳实践”。
不过,该环保专家表示,随着污染治理进入新阶段,工厂大规模安装脱硫除尘设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末端治理措施带来的边际效益正在逐渐减小。
2020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了中国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重目标。自此,应对环境问题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更根本性的变革,包括转变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结构。
中国已开始大规模的绿色能源转型,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大量投资,全国各地涌现出大型项目。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3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4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占全球电力扩张的92.5%以上,而中国贡献了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近64%。
北京设定的目标是到2025年底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0%,但进展速度比预期的要快。
“我们预计今年将超额完成目标,”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8月底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王宏志指出,去年非化石燃料消费占比已达19.8%,中国希望到2030年将其提升至25%。
中国目前每年售出超过1100万辆电动汽车,占全球销量的一半以上。国际清洁交通理事会6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还显示,中国汽车制造商在零排放汽车市场占据了强势地位,占据了该领域前五的位置。
中国工程院院士臧建军表示:“绿色发展原本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但如今却反其道而行之,转化为中国的竞争优势,这很有意思。”
中国在扩大制造业产出和应对环境挑战之间取得平衡的能力也得益于高科技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深圳最大河流茅洲河治污工作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开放,深圳这座沿海城市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茅洲河经历了严重的水质恶化和淤积。
近年来,当地政府已开始采用尖端技术。
据官方报纸《科技日报》8月中旬报道,该部门已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对水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利用智能机器人协助检查管网和疏浚工作。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一位研究人员表示,中国在建立涵盖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关键要素的综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该中心的张大伟在7月份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技术》杂志的一篇论文中写道:“一致、准确的数据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支持工具。”
今年4月,北京公布了一项计划,将国家生态监测网络进一步改造成数字化智能系统,并融入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然而,中国现在就满足于现状还为时过早。
当前,高科技绿色产业,特别是光伏、锂离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新三板”产业,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绿色转型无可争议的关键驱动力,但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也十分巨大。
今年7月,IPE与另一家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国内40多家光伏企业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超过1亿吨。
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消耗大量钢材、锂和玻璃等材料,而这些材料的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些‘绿色’产业本身就需要更绿色的制造工艺,”马军强调道。
他强调,尽管河流和水道中最主要的化学污染物已大幅减少,但许多水生物种的生物多样性尚未完全恢复。政府报告还显示,长江、鄱阳湖和洞庭湖的一些监测断面仍然受到污染和非法活动的影响。
马军补充说,包括微塑料和某些生殖毒素在内的新兴污染物仍然缺乏监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
世界空气质量指数(AQI)显示,中国目前的空气质量在全球排名倒数第21位。2024年,中国的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31.03微克,比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指导值高出6.2倍。相比之下,美国的PM2.5浓度则高出指导值的1.4倍。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黄延忠指出,中国的污染问题远未得到完全解决。
他指出,某些空气质量问题,例如臭氧浓度,实际上一直在上升。然而,由于它们不像雾霾那样肉眼可见,政府尚未将其定义为问题或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特别报道+ 更多
特别报道
+ 更多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