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5-19 16:13
社会与生活

49岁那年,我离开医院进大厂、当北漂

在这个互联网医院里,没有仪器上不断跳动的数字,也没有在门诊焦急徘徊的家属。但每位医生、护士、药师,都连接、治愈着千万患者的疾病和痛苦,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
医生医疗“北上消费”后香港人再兴“北上求医” 背后的惊喜和无奈
方邢



被迫切需要的一群人
 

 
刘立红成为一名互联网医生的时候,已经快要50岁了。

 
此前,她是哈尔滨一家三甲医院的皮肤科副主任,和疾病作战超过25年。在职业生涯的尾端,她选择进入一片全新的战场。

 
6年前,她第一次接触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医患之间不再有地域限制,手边没有仪器上不断跳动的数字,也没有在门诊焦急徘徊的患者。虽然隔着屏幕,但每位医生手中的键盘,连接着上亿患者真实的苦恼和需求。

 
每天,她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被精准分割。半分钟内,她要响应用户提问;30分钟内,她要根据用户信息作出专业判断。她找回了那种刚刚成为医生时的兴奋。几年时间,刘立红拿到了接近500面锦旗。

 
患者需要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疾病,再上传皮肤患处的高清图片帮助她完成判断。她适应得很快。“在线下,看一下病人患处的症状就能完成判断。在互联网上通过图文、视频、电话的方式一样能够实现。”刘立红说。

 
更多时候,这还是一项考验耐心的工作。

 
2023年4月16日,方啸云第一次找到刘立红问诊。患者是他的父亲,已经90岁高龄,因为疾病长期卧床。

 
衰老是一件很具体的事情。即便是腿脚灵便的人,也很难承受看病冗长的流程。而带一个失能老人出门,光是“把患者和轮椅带下楼,都非常困难”。这并不是少数人的困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5.6%,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互联网成了更加便捷的选择。就在这时,方啸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找到了刘立红。

 
困扰患者的是卧床导致的皮炎和湿疹,它们出现在患者的臀部、大腿根部。这不是危重的疾病,但老年人的免疫力低,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感染,发展成更为严重的皮肤溃疡和压疮。

 
除了给出专业的判断,医生还得具备同理心,想象出照护老人的场景——卧床的时候,“皮肤要保持透气,20到30分钟翻身一次,纸尿裤尽量少穿”;下床活动,要保护破溃的皮肤,“要注意伤口垫上纱布”。

 
刘立红就是用细心获得了用户的信任。短短一年时间,方啸云前后20多次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来到刘立红的云诊室。最后,他给刘立红订制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医者仁心”。收到的那一刻,刘立红觉得,“为了患者绞尽脑汁,真的值得”。

 
疾病诊断之后,患者的护理也同样重要。在京东健康上,也有一群专门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到家护士。

 
高占伟就是其中一员。他曾经在三甲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工作,而现在,他成了“健康的外送员”,带着专业和耐心敲响一个个患者的家门。高占伟最初是抱着尝试的心情,但没有想到,注册之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成了平台接单最多的人之一,一个月服务用户接近150人次。

 
高占伟接到的订单中,最主要的需求是换药、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造口护理等等。而王宁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患者之一。

 
王宁只有30岁,和高占伟年龄相近。他看得出,对方原本充满活力,“爱运动,也酷爱骑摩托车”。一场车祸造成的骨盆粉碎性骨折,让他不得不困守在家中。

 
为了固定患处,辅助骨骼生长,医生给他的骨盆装上了延伸到体外的支具。王宁骨盆处有长达两公分的伤口不得不暴露在外,这个护理需求的最大挑战,就是在换药的同时,不造成患者感染。高占伟在王宁身上看到一种焦虑,那是一种对未知的不确定,每次做伤口护理,王宁总是要反复询问,自己还能不能站起来。

 
这个问题,尽管医生给出过确定的答案,高占伟也还是不厌其烦地给患者信心:“你肯定没问题。”他知道,病人在脆弱的时候,很需要来自专业医护的鼓励。经过三个月耐心的护理之后,王宁顺利康复,他们也成了彼此信任、互相关心的朋友。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100多年前,美国医生特鲁多(Edward Trudeau)的墓志铭。这句话总能引起医护的共鸣。

 
作为医生,刘立红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帮助患者在疾病的层叠痛苦中寻找到正确的出路。

 
一次, 62岁的林远来到了她的线上诊室。看上去,林远的疾病并不容易辨别。图片中皮肤的患处,像是瘢痕增生,红肿“一圈圈地长”。同时,环形凸起表面并不光滑,“也不像是常见的肉芽肿”。而接下来问诊的过程,才真正让刘立红找到了方向。

 
很多患者在线下门诊,因为交流时间受限,只能说出自认为重点的症状。而到了线上,病人有充分的时间详细讲述自己的生活习惯。“这对于医生判断患者的真实状况其实很有帮助”,刘立红说。

 
问诊的30分钟里,她发现,所有不光滑的肉芽组织都集中出现在肛周、腋窝等日常会频繁摩擦的部位。她判断患者很可能患上增殖型天疱疮——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几天之后,林远在线下医院的病理结果证明了刘立红的判断。患者家属的感谢,让她“一瞬间特别骄傲”。

 
药学组负责人吴荣荣没有想到,自己在京东健康制定的线上药品分级规则,挽救了一个年轻人的生命。

 
互联网药师,站在聚光灯之外。他们大多数时间隐身在医生背后,像“健康客服”一样为用户解答用药的疑惑。而实际上,他们与患者的每一次沟通,出具的每一份用药指导,也在为生命的健康护航。

 
7*24小时服务,是吴荣荣和她团队的同事们为用户搭建起的用药安全保障。

 
去年冬天,吴荣荣收到一条紧急预警消息,值班药师反馈,有用户购买了一款药品后询问,“这个药品吃多少才会昏迷、死亡”,疑似有轻生想法。与此同时,平台的分级系统触发了风险提示。事态紧急,团队立刻开启“绿色通道”,吴荣荣一边请客服介入与用户沟通、稳住对方情绪,同时与用户家人取得联系,开展线下疏导和干预。

 
客服在沟通中发现,提问背后,是一个20岁、患有重度抑郁症的年轻人。那天,他突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幸好,通过吴荣荣和家人的劝阻,当事人被顺利救下。

 
患病是一种不幸,患者除了要忍受疾病带来的未知痛苦,很多时候还要忍受孤独。此前,高占伟的日常是在监护室里和死神赛跑,照顾那些被认为最难照顾的病人。而现在,京东健康的护士到家服务,让他走到一个个患者的家中,他想为他们带去更多的慰藉。

 
最近,他照护的是年过70岁的老人崔强。他是一位肠癌患者,身上有为化疗留置的PICC管路,为保障管路通畅,需要经常维护、冲管,表面的贴膜每七天就得清洁、换药。

 
高占伟与患者的信任,是在沟通中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高占伟发现,崔强长期卧床并不全是病情导致的身体虚弱,更多是心理的障碍——5年前,崔强的肠癌已经宣布临床治愈,而这次复发,他的精神先一步崩溃了,“不吃饭、不活动,就破罐子破摔了”。

 
高占伟想用一种舒适的方式鼓励崔强。半年的时间,高占伟一边换药,一边讲起那些抗癌成功的病人,用他们的故事劝他少食多餐、适度运动。改变就这样悄然发生。

 
崔强的家人留了高占伟的联系方式,把所有护理任务都托付给了他。有一次,高占伟工作到夜里10点,但崔强一家仍然在默默等着他。高占伟渐渐成了患者的精神支柱。

 
这些瞬间很动人,高占伟逐渐意识到,护士除了要帮助患者缓解直接病痛,往往还要在特定的时刻托住他们脆弱的情绪,带去安慰。

 
新的战场
 

对医疗工作者们来说,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带来全新的可能。

 
高占伟进入京东健康始于一次偶然的尝试。几年前,一个同事告诉他,很多平台都在提供“到家护士”的服务,项目包括打针、护理造口、换尿管等等。

 
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就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作为试点,开展互联网和护理结合的试点工作。高占伟也在那时,开始尝试在线上诊疗平台做兼职。

 
一开始,成为到家护士并没有他想象中顺利。性别成了第一道阻碍。男性做护士,在一些人看来好像是件稀奇事。常有病人家属误以为高占伟是医生,当他们知道眼前这个男生是护士时,会用一种奇怪的语气反问,“你一个男孩子怎么会当护士?”

 
高占伟没有因此停下脚步。除了继续在一线接单护理病人,他还承担了管理和培训新护士的工作——制定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厘清护患双方的权益,是他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49岁这一年,刘立红在亦庄租好房子,正式成为一名北漂。每天早晨6点50分,她会准时加入早高峰的人流。周围大多是更年轻的面孔,但她没觉得自己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而放弃熟悉的工作环境,刘立红也不缺乏告别的勇气。辞职的时候,身边也有同事和领导挽留,“安安稳稳地(退休)多好,为什么非得折腾呢?”但她就是“想出去看一看”。

 
互联网的普及给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也吸引着刘立红踏出舒适区。线上的一个小小对话框,可以解决来自不同地方的患者的需求。

 
进入京东健康,她依然要强,事事都要做到最好。6年时间,她累计问诊了超过10万名患者,同事们半开玩笑地称她为“科室卷王”。而在这片战场,她所碰到的疾病远比她在三甲医院时遇到的更多样、复杂。

 
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新病例、看不完的新文章,她顾不上喊累,“有时候皮肤科的行业会议,我也都去学习”。对她来说,过去6年的每一天都充满着全新的挑战。

 
眼下,刘立红就要退休了,回顾过去30年的职业生涯,她说:“没有任何遗憾。”

 
而吴荣荣同样是怀着满满的期待,来到了京东健康。她渴望借助互联网技术,改变更多患者的生活。

 
现在,她主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京东健康平台的药品分级体系,同时,用大模型技术与数据分析,结合用户的个人健康档案,确保用药的安全。

 
成为用药指导标准的制定者,是吴荣荣工作最大的价值感来源之一。过去10年的临床工作,她每天最多只能服务10个患者。而现在,一个用药安全的标准,就可以“覆盖、影响超过10万用户”。

 
每一位医护人员都了解,医疗不只是一种手段,更是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疾病是这样琐碎、紧迫,这些没有磨损刘立红、高占伟、吴荣荣,让他们变得麻木。相反,他们仍然保有医护工作者最珍贵的细腻。

 
而在互联网这片新的战场,一切都是未知的,但选择踏出第一步的人,自然也有属于勇敢者的奖赏——不管未来还有什么挑战,最终,他们都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文中方啸云、王宁、林远、崔强为化名。)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医生医疗“北上消费”后香港人再兴“北上求医” 背后的惊喜和无奈
2025-05-19 16:13
社会与生活

49岁那年,我离开医院进大厂、当北漂

在这个互联网医院里,没有仪器上不断跳动的数字,也没有在门诊焦急徘徊的家属。但每位医生、护士、药师,都连接、治愈着千万患者的疾病和痛苦,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
方邢



被迫切需要的一群人
 

 
刘立红成为一名互联网医生的时候,已经快要50岁了。

 
此前,她是哈尔滨一家三甲医院的皮肤科副主任,和疾病作战超过25年。在职业生涯的尾端,她选择进入一片全新的战场。

 
6年前,她第一次接触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医患之间不再有地域限制,手边没有仪器上不断跳动的数字,也没有在门诊焦急徘徊的患者。虽然隔着屏幕,但每位医生手中的键盘,连接着上亿患者真实的苦恼和需求。

 
每天,她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被精准分割。半分钟内,她要响应用户提问;30分钟内,她要根据用户信息作出专业判断。她找回了那种刚刚成为医生时的兴奋。几年时间,刘立红拿到了接近500面锦旗。

 
患者需要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疾病,再上传皮肤患处的高清图片帮助她完成判断。她适应得很快。“在线下,看一下病人患处的症状就能完成判断。在互联网上通过图文、视频、电话的方式一样能够实现。”刘立红说。

 
更多时候,这还是一项考验耐心的工作。

 
2023年4月16日,方啸云第一次找到刘立红问诊。患者是他的父亲,已经90岁高龄,因为疾病长期卧床。

 
衰老是一件很具体的事情。即便是腿脚灵便的人,也很难承受看病冗长的流程。而带一个失能老人出门,光是“把患者和轮椅带下楼,都非常困难”。这并不是少数人的困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5.6%,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互联网成了更加便捷的选择。就在这时,方啸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找到了刘立红。

 
困扰患者的是卧床导致的皮炎和湿疹,它们出现在患者的臀部、大腿根部。这不是危重的疾病,但老年人的免疫力低,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感染,发展成更为严重的皮肤溃疡和压疮。

 
除了给出专业的判断,医生还得具备同理心,想象出照护老人的场景——卧床的时候,“皮肤要保持透气,20到30分钟翻身一次,纸尿裤尽量少穿”;下床活动,要保护破溃的皮肤,“要注意伤口垫上纱布”。

 
刘立红就是用细心获得了用户的信任。短短一年时间,方啸云前后20多次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来到刘立红的云诊室。最后,他给刘立红订制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医者仁心”。收到的那一刻,刘立红觉得,“为了患者绞尽脑汁,真的值得”。

 
疾病诊断之后,患者的护理也同样重要。在京东健康上,也有一群专门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到家护士。

 
高占伟就是其中一员。他曾经在三甲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工作,而现在,他成了“健康的外送员”,带着专业和耐心敲响一个个患者的家门。高占伟最初是抱着尝试的心情,但没有想到,注册之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成了平台接单最多的人之一,一个月服务用户接近150人次。

 
高占伟接到的订单中,最主要的需求是换药、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造口护理等等。而王宁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患者之一。

 
王宁只有30岁,和高占伟年龄相近。他看得出,对方原本充满活力,“爱运动,也酷爱骑摩托车”。一场车祸造成的骨盆粉碎性骨折,让他不得不困守在家中。

 
为了固定患处,辅助骨骼生长,医生给他的骨盆装上了延伸到体外的支具。王宁骨盆处有长达两公分的伤口不得不暴露在外,这个护理需求的最大挑战,就是在换药的同时,不造成患者感染。高占伟在王宁身上看到一种焦虑,那是一种对未知的不确定,每次做伤口护理,王宁总是要反复询问,自己还能不能站起来。

 
这个问题,尽管医生给出过确定的答案,高占伟也还是不厌其烦地给患者信心:“你肯定没问题。”他知道,病人在脆弱的时候,很需要来自专业医护的鼓励。经过三个月耐心的护理之后,王宁顺利康复,他们也成了彼此信任、互相关心的朋友。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100多年前,美国医生特鲁多(Edward Trudeau)的墓志铭。这句话总能引起医护的共鸣。

 
作为医生,刘立红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帮助患者在疾病的层叠痛苦中寻找到正确的出路。

 
一次, 62岁的林远来到了她的线上诊室。看上去,林远的疾病并不容易辨别。图片中皮肤的患处,像是瘢痕增生,红肿“一圈圈地长”。同时,环形凸起表面并不光滑,“也不像是常见的肉芽肿”。而接下来问诊的过程,才真正让刘立红找到了方向。

 
很多患者在线下门诊,因为交流时间受限,只能说出自认为重点的症状。而到了线上,病人有充分的时间详细讲述自己的生活习惯。“这对于医生判断患者的真实状况其实很有帮助”,刘立红说。

 
问诊的30分钟里,她发现,所有不光滑的肉芽组织都集中出现在肛周、腋窝等日常会频繁摩擦的部位。她判断患者很可能患上增殖型天疱疮——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几天之后,林远在线下医院的病理结果证明了刘立红的判断。患者家属的感谢,让她“一瞬间特别骄傲”。

 
药学组负责人吴荣荣没有想到,自己在京东健康制定的线上药品分级规则,挽救了一个年轻人的生命。

 
互联网药师,站在聚光灯之外。他们大多数时间隐身在医生背后,像“健康客服”一样为用户解答用药的疑惑。而实际上,他们与患者的每一次沟通,出具的每一份用药指导,也在为生命的健康护航。

 
7*24小时服务,是吴荣荣和她团队的同事们为用户搭建起的用药安全保障。

 
去年冬天,吴荣荣收到一条紧急预警消息,值班药师反馈,有用户购买了一款药品后询问,“这个药品吃多少才会昏迷、死亡”,疑似有轻生想法。与此同时,平台的分级系统触发了风险提示。事态紧急,团队立刻开启“绿色通道”,吴荣荣一边请客服介入与用户沟通、稳住对方情绪,同时与用户家人取得联系,开展线下疏导和干预。

 
客服在沟通中发现,提问背后,是一个20岁、患有重度抑郁症的年轻人。那天,他突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幸好,通过吴荣荣和家人的劝阻,当事人被顺利救下。

 
患病是一种不幸,患者除了要忍受疾病带来的未知痛苦,很多时候还要忍受孤独。此前,高占伟的日常是在监护室里和死神赛跑,照顾那些被认为最难照顾的病人。而现在,京东健康的护士到家服务,让他走到一个个患者的家中,他想为他们带去更多的慰藉。

 
最近,他照护的是年过70岁的老人崔强。他是一位肠癌患者,身上有为化疗留置的PICC管路,为保障管路通畅,需要经常维护、冲管,表面的贴膜每七天就得清洁、换药。

 
高占伟与患者的信任,是在沟通中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高占伟发现,崔强长期卧床并不全是病情导致的身体虚弱,更多是心理的障碍——5年前,崔强的肠癌已经宣布临床治愈,而这次复发,他的精神先一步崩溃了,“不吃饭、不活动,就破罐子破摔了”。

 
高占伟想用一种舒适的方式鼓励崔强。半年的时间,高占伟一边换药,一边讲起那些抗癌成功的病人,用他们的故事劝他少食多餐、适度运动。改变就这样悄然发生。

 
崔强的家人留了高占伟的联系方式,把所有护理任务都托付给了他。有一次,高占伟工作到夜里10点,但崔强一家仍然在默默等着他。高占伟渐渐成了患者的精神支柱。

 
这些瞬间很动人,高占伟逐渐意识到,护士除了要帮助患者缓解直接病痛,往往还要在特定的时刻托住他们脆弱的情绪,带去安慰。

 
新的战场
 

对医疗工作者们来说,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带来全新的可能。

 
高占伟进入京东健康始于一次偶然的尝试。几年前,一个同事告诉他,很多平台都在提供“到家护士”的服务,项目包括打针、护理造口、换尿管等等。

 
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就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作为试点,开展互联网和护理结合的试点工作。高占伟也在那时,开始尝试在线上诊疗平台做兼职。

 
一开始,成为到家护士并没有他想象中顺利。性别成了第一道阻碍。男性做护士,在一些人看来好像是件稀奇事。常有病人家属误以为高占伟是医生,当他们知道眼前这个男生是护士时,会用一种奇怪的语气反问,“你一个男孩子怎么会当护士?”

 
高占伟没有因此停下脚步。除了继续在一线接单护理病人,他还承担了管理和培训新护士的工作——制定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厘清护患双方的权益,是他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49岁这一年,刘立红在亦庄租好房子,正式成为一名北漂。每天早晨6点50分,她会准时加入早高峰的人流。周围大多是更年轻的面孔,但她没觉得自己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而放弃熟悉的工作环境,刘立红也不缺乏告别的勇气。辞职的时候,身边也有同事和领导挽留,“安安稳稳地(退休)多好,为什么非得折腾呢?”但她就是“想出去看一看”。

 
互联网的普及给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也吸引着刘立红踏出舒适区。线上的一个小小对话框,可以解决来自不同地方的患者的需求。

 
进入京东健康,她依然要强,事事都要做到最好。6年时间,她累计问诊了超过10万名患者,同事们半开玩笑地称她为“科室卷王”。而在这片战场,她所碰到的疾病远比她在三甲医院时遇到的更多样、复杂。

 
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新病例、看不完的新文章,她顾不上喊累,“有时候皮肤科的行业会议,我也都去学习”。对她来说,过去6年的每一天都充满着全新的挑战。

 
眼下,刘立红就要退休了,回顾过去30年的职业生涯,她说:“没有任何遗憾。”

 
而吴荣荣同样是怀着满满的期待,来到了京东健康。她渴望借助互联网技术,改变更多患者的生活。

 
现在,她主要的工作就是建立京东健康平台的药品分级体系,同时,用大模型技术与数据分析,结合用户的个人健康档案,确保用药的安全。

 
成为用药指导标准的制定者,是吴荣荣工作最大的价值感来源之一。过去10年的临床工作,她每天最多只能服务10个患者。而现在,一个用药安全的标准,就可以“覆盖、影响超过10万用户”。

 
每一位医护人员都了解,医疗不只是一种手段,更是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疾病是这样琐碎、紧迫,这些没有磨损刘立红、高占伟、吴荣荣,让他们变得麻木。相反,他们仍然保有医护工作者最珍贵的细腻。

 
而在互联网这片新的战场,一切都是未知的,但选择踏出第一步的人,自然也有属于勇敢者的奖赏——不管未来还有什么挑战,最终,他们都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文中方啸云、王宁、林远、崔强为化名。)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