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5-14 15:44
商业与经济

中美贸易战将如何影响中企餐饮出海?

餐饮业研究者高尉珂、杜永佳表示,关税的暂时下调为中餐企业的供应链带来了缓解,但企业仍需保持警惕,继续推进供应链多元化和本地化生产。
餐饮2022年还没结束,49.5万家餐企已经“阵亡”
王英良



高尉珂(GeorgeGao),上海寰宇食代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创始人,硕士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精通多国语言,深入研究了30多个国家的餐饮文化,对全球餐饮趋势有着深刻的洞察。曾为地方政府进行产业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支持。之后进入品牌咨询领域专注于市场传播与消费者洞察,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塑造品牌形象并推动发展。创建并领导上海西班牙语俱乐部(成员来自7个不同的国家),彰显跨文化领导力。餐企出海交流微信号:BridgeBite。

杜永佳 (Luis Du) ,上海寰宇食代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硕士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曾在喀麦隆、波黑、吉尔吉斯斯坦等地进行调研和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国际事务经验。曾供职于律所、咨询公司、国际商会等机构,熟悉中国市场,具备深厚的国际法和政府事务专长。

以下是访谈实录。

问:中美贸易战对餐饮出海的冲击如何?对中餐产业链走向全球构成什么影响?

高尉珂、杜永佳:2025年中美贸易战升级,特朗普政府曾一度将报复性关税提高至125%,导致中国特色食材、调味料、厨具、餐具及包装等关键物品成本大幅上升,严重冲击中餐全球化链路。随着双方于5月12日达成的90天关税减让协议,关税水平暂时降低,部分缓解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尽管如此,鉴于协议的临时性和未来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过去依赖中国直采的模式仍面临挑战,促使企业加速推进多节点布局和供应链多元化,以应对可能的政策波动。餐饮企业决策者应当系统解析中美关税冲突带来企业出海挑战的传导机制,注重采购、本地化生产与菜单创新组合应对,在地缘层面上宜聚焦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增长板块,配合政策与金融扶持,助利在动荡环境下企业的稳健增长和全球多点布局。

贸易战标志着中美结构性矛盾的激化,其影响面是综合且全面的。尽管近期双方达成了90天的关税减让协议,暂时降低了部分商品的关税水平,但由于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中国特色食材的采购成本仍可能面临波动,企业需保持警惕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问:贸易战影响到供需两端,它会刺激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吗?

高尉珂、杜永住:中美经贸关系未来的不确定性不仅影响了特色食材及餐厅餐具、厨具的跨国供应,也加剧了美国的通胀压力。在生活成本普遍攀升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外出就餐的频次,或转向更为经济的用餐方式,如选择仅限自提的优惠套餐。

这一趋势导致堂食比例的下降,反而使得一些专注于自提服务且关键菜品不依赖特殊中国进口食材的平价中餐厅受益。 此外,消费者对促销和优惠的关注度也显著提高。

总体而言,毛利率较低的低端餐厅受到的影响远大于高端餐饮。由于本身利润空间有限,这些餐厅在面对成本上升时承受更大的涨价压力。而在美国普遍被视为低端定位的中餐厅,在供应链受限和需求下降的双重压力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关税政策在短期内出现暂停或调整,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企业在制定长期战略时,须考虑到贸易政策的波动性和持续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

问:在贸易关税冲突背景下中美两国代表在瑞士日内瓦达成关税下调联合协议,餐饮企业应对贸易战的策略在供应链重构方向有哪些建议?

高尉珂、杜永佳:关税的暂时下调为中餐企业的供应链带来了缓解,尤其是在关键食材和设备的进口成本方面。然而,由于这一调整仅为期90天,企业仍需保持警惕,继续推进供应链多元化和本地化生产。面对全球贸易环境波动与成本不确定性加剧的双重挑战,中国在美餐饮企业正着力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化运营网络,其战略重点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加速推进目标市场的本土化产能布局,以有效规避关税壁垒与物流风险;另一方面实施原料采购的多元化战略,通过分散供应源头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在本地化生产布局方面,在美餐饮企业正加速推进美国本土化生产策略。其中,调味品巨头李锦记已正式宣布投资2.88亿美元,在佐治亚州拉格兰奇市(LaGrange)新建酱料及调味品生产基地。同时,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的David’s Dumpling and Noodle Bar正在考虑改用美国产的酱油品牌以应对关税冲击。

然而,企业在推进本地化生产时,需明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原料。对于依赖中国生产的特殊调味料,如某些独特风味的酱料,其生产工艺复杂,短期内难以在目的地国家建立标准且规模化的产能,因而本地化调整的难度较高,且需要较长时间。相比之下,核心食材如大米、小麦、猪肉等,因货源不具有专属性,或可从其他国家进口,短期内实现本地化替代的可能性更高。

为增强供应链稳健性,餐饮企业还可通过多国采购商品。例如,美国餐饮业从业商家因中国辣椒酱关税较高,转而从墨西哥采购辣椒、从越南进口胡椒,成功降低了成本。而包装、餐具、厨具亦可通过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进口替代,或推行环保型简化包装,这也是一条路径。

问:在贸易关税冲突环境下,你们对餐饮企业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向上有什么建议?

高尉珂、杜永佳:除了供应链重构,餐饮企业也可通过调整菜单和核心SKU布局,减少对中国产特色食材的依赖。对于不以传统品牌形象为核心资产的餐厅而言,适当增加美式中餐比例是现实的应对之道。一方面,美式中餐拥有稳定的消费基础;另一方面,此类菜品所需食材和调味品,如本地生产的酱油、蚝油及部分辣椒油,供应更为稳定。与此同时,优先开发烹饪工艺驱动型菜品,弱化对特殊食材的依赖,亦可增强餐企韧性。另一个可行方向是加大融合菜比例,借助多元文化市场特性,这样不仅可能缓解供应链压力,还可能抬高品牌溢价。例如:大厨Nick Wong在Agnes and Sherman餐厅融合了中餐与美墨风味,推出了如葱油华夫饼配参巴辣酱黄油、墨西哥风味炒饭和小龙虾芙蓉蛋等菜品。这些创新菜品使用本地食材,减少了对中国进口食材的依赖。面对成本上升,提升就餐体验、强化文化叙事与品牌差异化,将成为抵御压力、增强竞争力的另一条出路。

问:为应对贸易冲突,中国餐饮企业可否考虑在地理层面上的转向,比如开拓新兴市场?但其中的机会与潜在风险有哪些?

高尉珂、杜永佳:为应对中美经贸关系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国餐饮企业也可尝试在其他国家开设餐饮店。诸如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市场各具优势,企业可根据自身定位选择合适区域。东南亚消费潜力大、政策支持强,适合快速扩张;中东地区高消费群体集中,适合高端品牌;欧洲市场成熟,适合品质餐饮。合理布局海外市场,可降低单一市场风险,提升全球竞争力。

中美贸易战冲击着中餐出海,餐饮企业可通过供应链重构和产品创新(菜单优化、融合应对挑战。此外,在市场布局层面,东南亚市场适合规模化扩张,中东利于高端品牌发展,欧洲需强化品质与合规。贸易战危机中蕴藏转机,中餐企业可通过全球化布局和在地化策略提升竞争力,实现从“被迫转型”到“主动进化”的跨越。

问:中国政府以及行业协会在推动餐企出海上可以扮演什么角色?

高尉珂、杜永佳:在推动中餐出海进程中,中央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提供战略支持,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9月出台专项政策,明确支持地方政府聚焦特色产业赋能,如重庆通过“抱团出海”模式推动火锅产业全球布局,同步规划预制菜产业链建设。行业协会则发挥平台作用,比如,中国饭店协会牵头开展全国性赋能行动,整合法律、供应链等专业资源,助力企业应对海外市场挑战。

虽然当前中餐出海已形成基础支撑体系,但面对法律、文化差异等深层挑战,需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中央政府可建立国际餐饮标准认证体系,推动与重点市场国家签订餐饮文化合作协议。地方政府可继续深化“产业集群+海外园区”联动,构建跨境产业生态。行业协会可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作用,协同海外华人商会、餐饮行业协会等机构,共同构建覆盖供应链管理、市场开拓、法律合规等环节的全方位支持平台。此外,餐饮出海咨询机构应聚焦海外市场动态、制定合规经营指南,为企业量身定制本地化品牌和产品策略,与政府、行业协会共同助力中餐品牌成功出海。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餐饮2022年还没结束,49.5万家餐企已经“阵亡”
2025-05-14 15:44
商业与经济

中美贸易战将如何影响中企餐饮出海?

餐饮业研究者高尉珂、杜永佳表示,关税的暂时下调为中餐企业的供应链带来了缓解,但企业仍需保持警惕,继续推进供应链多元化和本地化生产。
王英良



高尉珂(GeorgeGao),上海寰宇食代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创始人,硕士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精通多国语言,深入研究了30多个国家的餐饮文化,对全球餐饮趋势有着深刻的洞察。曾为地方政府进行产业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支持。之后进入品牌咨询领域专注于市场传播与消费者洞察,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塑造品牌形象并推动发展。创建并领导上海西班牙语俱乐部(成员来自7个不同的国家),彰显跨文化领导力。餐企出海交流微信号:BridgeBite。

杜永佳 (Luis Du) ,上海寰宇食代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硕士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曾在喀麦隆、波黑、吉尔吉斯斯坦等地进行调研和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国际事务经验。曾供职于律所、咨询公司、国际商会等机构,熟悉中国市场,具备深厚的国际法和政府事务专长。

以下是访谈实录。

问:中美贸易战对餐饮出海的冲击如何?对中餐产业链走向全球构成什么影响?

高尉珂、杜永佳:2025年中美贸易战升级,特朗普政府曾一度将报复性关税提高至125%,导致中国特色食材、调味料、厨具、餐具及包装等关键物品成本大幅上升,严重冲击中餐全球化链路。随着双方于5月12日达成的90天关税减让协议,关税水平暂时降低,部分缓解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尽管如此,鉴于协议的临时性和未来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过去依赖中国直采的模式仍面临挑战,促使企业加速推进多节点布局和供应链多元化,以应对可能的政策波动。餐饮企业决策者应当系统解析中美关税冲突带来企业出海挑战的传导机制,注重采购、本地化生产与菜单创新组合应对,在地缘层面上宜聚焦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增长板块,配合政策与金融扶持,助利在动荡环境下企业的稳健增长和全球多点布局。

贸易战标志着中美结构性矛盾的激化,其影响面是综合且全面的。尽管近期双方达成了90天的关税减让协议,暂时降低了部分商品的关税水平,但由于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中国特色食材的采购成本仍可能面临波动,企业需保持警惕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问:贸易战影响到供需两端,它会刺激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吗?

高尉珂、杜永住:中美经贸关系未来的不确定性不仅影响了特色食材及餐厅餐具、厨具的跨国供应,也加剧了美国的通胀压力。在生活成本普遍攀升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外出就餐的频次,或转向更为经济的用餐方式,如选择仅限自提的优惠套餐。

这一趋势导致堂食比例的下降,反而使得一些专注于自提服务且关键菜品不依赖特殊中国进口食材的平价中餐厅受益。 此外,消费者对促销和优惠的关注度也显著提高。

总体而言,毛利率较低的低端餐厅受到的影响远大于高端餐饮。由于本身利润空间有限,这些餐厅在面对成本上升时承受更大的涨价压力。而在美国普遍被视为低端定位的中餐厅,在供应链受限和需求下降的双重压力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关税政策在短期内出现暂停或调整,未来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企业在制定长期战略时,须考虑到贸易政策的波动性和持续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

问:在贸易关税冲突背景下中美两国代表在瑞士日内瓦达成关税下调联合协议,餐饮企业应对贸易战的策略在供应链重构方向有哪些建议?

高尉珂、杜永佳:关税的暂时下调为中餐企业的供应链带来了缓解,尤其是在关键食材和设备的进口成本方面。然而,由于这一调整仅为期90天,企业仍需保持警惕,继续推进供应链多元化和本地化生产。面对全球贸易环境波动与成本不确定性加剧的双重挑战,中国在美餐饮企业正着力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化运营网络,其战略重点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加速推进目标市场的本土化产能布局,以有效规避关税壁垒与物流风险;另一方面实施原料采购的多元化战略,通过分散供应源头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在本地化生产布局方面,在美餐饮企业正加速推进美国本土化生产策略。其中,调味品巨头李锦记已正式宣布投资2.88亿美元,在佐治亚州拉格兰奇市(LaGrange)新建酱料及调味品生产基地。同时,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的David’s Dumpling and Noodle Bar正在考虑改用美国产的酱油品牌以应对关税冲击。

然而,企业在推进本地化生产时,需明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原料。对于依赖中国生产的特殊调味料,如某些独特风味的酱料,其生产工艺复杂,短期内难以在目的地国家建立标准且规模化的产能,因而本地化调整的难度较高,且需要较长时间。相比之下,核心食材如大米、小麦、猪肉等,因货源不具有专属性,或可从其他国家进口,短期内实现本地化替代的可能性更高。

为增强供应链稳健性,餐饮企业还可通过多国采购商品。例如,美国餐饮业从业商家因中国辣椒酱关税较高,转而从墨西哥采购辣椒、从越南进口胡椒,成功降低了成本。而包装、餐具、厨具亦可通过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进口替代,或推行环保型简化包装,这也是一条路径。

问:在贸易关税冲突环境下,你们对餐饮企业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向上有什么建议?

高尉珂、杜永佳:除了供应链重构,餐饮企业也可通过调整菜单和核心SKU布局,减少对中国产特色食材的依赖。对于不以传统品牌形象为核心资产的餐厅而言,适当增加美式中餐比例是现实的应对之道。一方面,美式中餐拥有稳定的消费基础;另一方面,此类菜品所需食材和调味品,如本地生产的酱油、蚝油及部分辣椒油,供应更为稳定。与此同时,优先开发烹饪工艺驱动型菜品,弱化对特殊食材的依赖,亦可增强餐企韧性。另一个可行方向是加大融合菜比例,借助多元文化市场特性,这样不仅可能缓解供应链压力,还可能抬高品牌溢价。例如:大厨Nick Wong在Agnes and Sherman餐厅融合了中餐与美墨风味,推出了如葱油华夫饼配参巴辣酱黄油、墨西哥风味炒饭和小龙虾芙蓉蛋等菜品。这些创新菜品使用本地食材,减少了对中国进口食材的依赖。面对成本上升,提升就餐体验、强化文化叙事与品牌差异化,将成为抵御压力、增强竞争力的另一条出路。

问:为应对贸易冲突,中国餐饮企业可否考虑在地理层面上的转向,比如开拓新兴市场?但其中的机会与潜在风险有哪些?

高尉珂、杜永佳:为应对中美经贸关系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国餐饮企业也可尝试在其他国家开设餐饮店。诸如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市场各具优势,企业可根据自身定位选择合适区域。东南亚消费潜力大、政策支持强,适合快速扩张;中东地区高消费群体集中,适合高端品牌;欧洲市场成熟,适合品质餐饮。合理布局海外市场,可降低单一市场风险,提升全球竞争力。

中美贸易战冲击着中餐出海,餐饮企业可通过供应链重构和产品创新(菜单优化、融合应对挑战。此外,在市场布局层面,东南亚市场适合规模化扩张,中东利于高端品牌发展,欧洲需强化品质与合规。贸易战危机中蕴藏转机,中餐企业可通过全球化布局和在地化策略提升竞争力,实现从“被迫转型”到“主动进化”的跨越。

问:中国政府以及行业协会在推动餐企出海上可以扮演什么角色?

高尉珂、杜永佳:在推动中餐出海进程中,中央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提供战略支持,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9月出台专项政策,明确支持地方政府聚焦特色产业赋能,如重庆通过“抱团出海”模式推动火锅产业全球布局,同步规划预制菜产业链建设。行业协会则发挥平台作用,比如,中国饭店协会牵头开展全国性赋能行动,整合法律、供应链等专业资源,助力企业应对海外市场挑战。

虽然当前中餐出海已形成基础支撑体系,但面对法律、文化差异等深层挑战,需进一步完善协同机制。中央政府可建立国际餐饮标准认证体系,推动与重点市场国家签订餐饮文化合作协议。地方政府可继续深化“产业集群+海外园区”联动,构建跨境产业生态。行业协会可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作用,协同海外华人商会、餐饮行业协会等机构,共同构建覆盖供应链管理、市场开拓、法律合规等环节的全方位支持平台。此外,餐饮出海咨询机构应聚焦海外市场动态、制定合规经营指南,为企业量身定制本地化品牌和产品策略,与政府、行业协会共同助力中餐品牌成功出海。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