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6-26 08:41
商业与经济

“卡脖子技术”背后的“企业能力”和“市场”(下)

李海燕:我们总对创新津津乐道,但大多数行业并不需要三天两头的创新,而是需要“安全安心”。如今中国到了攻坚克难时候,可能更需要静下心来。
芯片“卡脖子技术”背后的“企业能力”和“市场”(下)
李海燕


五、荷兰ASML的光刻机和空客的大飞机,有什么启发

最近几年,中国非常关心光刻机和大飞机。光刻机和大飞机是完全不同的产品,完全不同的技术。但是不为人所知的是,荷兰的光刻机和空客的大飞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给中国很大的启发。

案例五,ASML的光刻机和空客的大飞机

ASML和空客的大飞机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其成功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国际合作和提前锁定客户。

众所周知,光刻机诞生在美国,80年代以后,日本的尼康和佳能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荷兰的ASML后来者居上。荷兰ASML是在2002年左右市场份额超过尼康公司。ASML能够成功超越日本尼康,笔者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荷兰是小国家,公司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必须面对全球的零部件供应商和全球的潜在用户。这和尼康佳能公司有本质不同,尼康公司有非常强大的公司内部技术积累,日本国内有非常多的日系芯片巨头。第二个原因是,2000年前后,美国Intel公司牵头,Intel,韩国三星,台湾地区的台积电都成为ASML公司的股东。这样做其实是给ASML公司提供了研发资金,而且提前给ASML锁定了客户。公司的股东是当然会优先使用自己出资公司设备的。

空客公司是1970年成立的。该公司成立的时候,美国有波音和麦道等强大的竞争对手。空客公司的主导国家是法国和德国。参与的国家还有荷兰、西班牙和英国等欧洲国家。这一点,其实和荷兰ASML有类似之处。那就是股东也是客户。

美国为了应对空客公司的挑战,有两个重大的举动。首先是1997年,波音公司并购了麦道飞机。这本质上减少了美国内部的不必要的内耗。另外,波音公司拉拢了日本这个当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飞机使用国家。波音公司和日本的合作并不是让日本企业入股波音公司。而是双方达成协议,波音公司一部分飞机零部件交给日本企业生产。后来,波音公司允许日本企业通过软件设计系统参与到同步设计工作中。波音最新型787飞机中,日本公司提供的零部件占到了35%以上。其本质原因就在这里。波音公司这样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一个是让日本分摊了巨大的研发成本。另外是提前锁定了日本这个客户。如果这个美欧之外的最大客户流向空客,那么波音公司在和空客的竞争中必然落败。

ASML光刻机和空客的大飞机,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东西。其实成功的背后是有类似点的。那就是提前让客户也成为股东,共同分担巨额的开发费用和风险。

回头看中国,目前中国处在艰难的攻坚阶段。中国也需要支付巨额的研发费用。这需要在国际上增加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消费群体,这样的研发成本会的到分摊。中国可以有更多的钱,去研发下一代的技术和产品。

经验教训五:决定国家和国家高科技产业竞争的,绝不仅仅是所谓的“核心技术”。

高科技产业意味着庞大的研发投入和相对少的市场群体。在高科技竞争中,有更多的“朋友圈”也很重要。更多的客户,意味着可以分摊研发和生产成本,而且,有更多的客户反馈,可以更加快速的改良和提高产品。

六、日美产业竞争的经验来看“核心技术”和“供应链”

一个国家的产业的竞争实力,是不是依靠所谓的核心技术的突破就能实现的?如果观察过去日美之间的产业角逐,恐怕答案不是这个样子的。

案例六,日本汽车工业赶超美国汽车

现代汽车工业的诞生是以美国福特汽车的T型福特汽车的诞生为标志的。日本丰田公司的汽车在上世纪60年代,质量很差,都不能在美国的高速公路驾驶。但是7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行业一直稳定前进发展,美国汽车行业相对衰弱。(最近几年,伴随电动车的普及,情况有所改变)。

那么,日本汽车行业70年代后期获得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70年代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汽车行业来讲,外部环境发生了两个巨大的变化。一个是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让擅长小型燃油车的日本汽车企业获利。另外一个重大变化是汽车尾气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美国在1970年出台了马基斯法(Muskie Act),大幅度提高了汽车尾气排放的要求。日本汽车企业通过研发,率先满足了该法的排放要求。

2,以丰田生产方式为代表的日式生产系统的形成。在70年代初期,丰田生产生产方式基本成型。现在我们都知道丰田很成功,但是在日本汽车行业的发展历史上,丰田也不是一直都领先的。1970年,日产公司还曾经获得了“三冠王”,也即是生产量全国第一,销售量全国第一,出口量全国第一。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日本制造行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丰田生产方式并不是技术,也不是产业链。本质上,丰田生产方式是公司摸索建立的一个企业能力。大家都知道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技术。但是如果从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来讲,本田公司的发动机的水平并不输于丰田。

3,日本汽车企业的长期不断的研发和国际化。在此不再展开说明。

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芯片行业。现在日本的芯片生产的先进制程能力远远不如台湾地区和韩国。但是,如果看芯片产业的产业链的话,日本产业链的完整程度远远好于韩国和台湾地区。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一个国家的产业链(产业部门的齐全程度)和国家产业竞争能力的关系。

经验教训六:决定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是多种因素。

很多时候,非技术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丰田生产方式不是一个技术,本质上是日本企业摸索出来的适合自己的方式,是一种企业能力。70年代以后,日本制造业的崛起,本质上是日本企业打造出了比美国的福特生产方式更加先进的,多品种少数量的生产方式。这个生产方式,给日本制造企业带来了更加高效,同时低成本的工业生产。2007年,苹果公司的诞生,标志着美国打造了一个超越丰田生产方式的生产方式。比起丰田生产方式,这个生产方式在两个方面前进了一步,第一是系统中软件发挥了更多更大的作用,第二是供应链更加国际化,实现了全球最优化产业链布局。中国有自己的文化,面临不同的时代需求。比如,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和低碳的要求更加明显。这就要求中国经济社会,打造一个更加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生产系统和社会运行系统。

七、从“核心技术”和“供应链”的讨论到“企业能力构筑”和“价值链”的构筑

文章的最后,笔者想通过对汽车行业的思考,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案例七、日本汽车和欧洲汽车的案例

大家经常讨论“核心技术”的问题,那么汽车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绝大多数人会回答“发动机”是汽车的最核心技术。如果对汽车制造行业有更深了解的人,可能还会追加一句,汽车用的各种芯片。在80年代以后,高端汽车上用的芯片越来越多。如果我们说发动机和汽车芯片是目前燃油车的“核心技术”,恐怕没有人会有异议。

从发动机的燃油效率和汽车芯片的制造能力来讲,日本国家整体的能力恐怕是好于欧洲的。至少,对比某个单个国家(除掉德国),是明显好于欧洲国家的。但是日本汽车,在品牌价值和销售价格远远不如欧洲一些汽车品牌。

从供应链的完整情况来讲,日本的汽车产业链也是非常完整的,任何一个汽车零部件,都有日本企业在生产,而且很多细分领域都是全世界第一。甚至芯片中的OS系统,一些也是用日本本土的TRON(The 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 Nucleus)。这个OS系统是80年代东京大学的坂村健教授开发的。从汽车的故障率来讲,日本汽车是好于欧洲车企或者不输给欧洲车企的。那么问题来了,日本具有完整汽车产业链,而且核心技术超过了欧洲车企(至少说不输给欧洲车企),为什么很多在品牌和价格上输给了很多欧洲企业?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商品是要为消费者提供多个价值的。比如汽车,其基本商品属性和价值是安全的运输工具。其次还有情绪价值(比如审美价值,社会身份彰显价值,炫耀价值等),文化价值(汽车厂家和品牌的历史沉淀等)。最后还有价值观的价值,比如很多人购买苹果手机是因为欣赏苹果手机的乔布斯,很多人有限选择特斯拉汽车是因为欣赏马斯克不断创新的精神。

日本汽车输给欧洲汽车,就是因为在基本价值(也就是汽车的运输价值)之外,有输给欧洲汽车的地方。

汽车的基本用途是交通工具。普通消费者购买一辆汽车的时候,会思考哪一些因素?大概率会权衡以下几个因素:汽车的安全性能,汽车空间是否满足家庭需要或者个人需要,汽车的燃油效率,汽车的驾驶舒适性,汽车外观和内饰是否美观,汽车售价的绝对金额,汽车的性价比,汽车厂家的所属国家,汽车的售后服务,汽车金融服务等。对于消费者来讲,汽车的价值是多重属性的,有“使用价值”,“情绪价值”,“价值观价值”等。

对所有的汽车公司来讲,“核心技术” 和“非核心技术”之外,都有花费很大精力到一些“非技术”因素上。比如汽车的“外观设计”和“内饰设计”。事实上,不仅仅是汽车,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工业产品,设计都是最为重要的非技术因素之一。工业设计在发达国家都是一个成熟专业领域。同样的例子,在电子产品也能看到。乔布斯对iPod和iPhone外观设计的不妥协的追求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那么汽车公司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呢?简单说,满足消费者的:“既要---,又要---,还要---,最好还要---”需求的就是企业的本质价值。对于汽车来讲,既要可以跑得快,又要安全,还要好看,最好还要价格不要太高。技术只是汽车公司提供价值的一部分支撑而已。

那么,笔者所指的“企业能力”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所谓的“企业能力”就是“一家企业通过长期的稳定经营和不断的创新及改良,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多方面需求的综合能力”。

最近几年,我们讨论“供应链”比较多。但是目前的供应链的讨论,更多是关注技术对供应链转移出中国对中国技术、进出口和地方就业等的影响。笔者还是建议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现在的讨论,更多的适合汽车、智能手机、工程机械等组装型的产业链。但是产业的种类是很多的。比如,医药行业来讲,供应链也很重要。但是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的最核心的能力和消费者对其最核心的要求是什么呢?是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开发更多更好更廉价的治疗各种疾病的药品。而且,消费者要求企业能够保证安全放心的供应给患者。又比如,对于丹麦乐高这样的企业,供应链也很重要的,但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源源不断的创造设计能力。并不是按照图纸制造产品的供应商。笔者,所提出的“价值链”是基于高“企业能力”的“社会价值的分配”,是链主企业对社会提供价值的上溯性分配。只有综合能力强的企业才能做“产业链”或者“价值链”的主导企业,而不是具有某个“卡脖子”技术的企业。这个综合能力强也包括了“持久的创新能力”。

最近几年我们总是对创新津津乐道,但是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大多数行业来讲,并不需要三天两头的创新,而是需要给顾客提供“安全安心”的价值。这一点,食品饮料行业,尤其明显。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的要求并不是三天两头去开发什么“卡脖子”技术,而且需要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提供让消费者安心放心的产品”。这是企业存在的价值。所谓的“供应链”也是为这个价值服务的。在基础设施和建筑领域,也是类似的。高速公路和建筑物的基础技术,每年都在进步,但是没有所谓“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这些领域,需要的是严格的按照设计和标准去施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累了很好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现在中国到了真正的攻坚克难的时候。艰难的时候,可能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今后在技术和产业方面如何做的更好。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芯片“卡脖子技术”背后的“企业能力”和“市场”(下)
2024-06-26 08:41
商业与经济

“卡脖子技术”背后的“企业能力”和“市场”(下)

李海燕:我们总对创新津津乐道,但大多数行业并不需要三天两头的创新,而是需要“安全安心”。如今中国到了攻坚克难时候,可能更需要静下心来。
李海燕


五、荷兰ASML的光刻机和空客的大飞机,有什么启发

最近几年,中国非常关心光刻机和大飞机。光刻机和大飞机是完全不同的产品,完全不同的技术。但是不为人所知的是,荷兰的光刻机和空客的大飞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给中国很大的启发。

案例五,ASML的光刻机和空客的大飞机

ASML和空客的大飞机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其成功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国际合作和提前锁定客户。

众所周知,光刻机诞生在美国,80年代以后,日本的尼康和佳能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荷兰的ASML后来者居上。荷兰ASML是在2002年左右市场份额超过尼康公司。ASML能够成功超越日本尼康,笔者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荷兰是小国家,公司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必须面对全球的零部件供应商和全球的潜在用户。这和尼康佳能公司有本质不同,尼康公司有非常强大的公司内部技术积累,日本国内有非常多的日系芯片巨头。第二个原因是,2000年前后,美国Intel公司牵头,Intel,韩国三星,台湾地区的台积电都成为ASML公司的股东。这样做其实是给ASML公司提供了研发资金,而且提前给ASML锁定了客户。公司的股东是当然会优先使用自己出资公司设备的。

空客公司是1970年成立的。该公司成立的时候,美国有波音和麦道等强大的竞争对手。空客公司的主导国家是法国和德国。参与的国家还有荷兰、西班牙和英国等欧洲国家。这一点,其实和荷兰ASML有类似之处。那就是股东也是客户。

美国为了应对空客公司的挑战,有两个重大的举动。首先是1997年,波音公司并购了麦道飞机。这本质上减少了美国内部的不必要的内耗。另外,波音公司拉拢了日本这个当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飞机使用国家。波音公司和日本的合作并不是让日本企业入股波音公司。而是双方达成协议,波音公司一部分飞机零部件交给日本企业生产。后来,波音公司允许日本企业通过软件设计系统参与到同步设计工作中。波音最新型787飞机中,日本公司提供的零部件占到了35%以上。其本质原因就在这里。波音公司这样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一个是让日本分摊了巨大的研发成本。另外是提前锁定了日本这个客户。如果这个美欧之外的最大客户流向空客,那么波音公司在和空客的竞争中必然落败。

ASML光刻机和空客的大飞机,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东西。其实成功的背后是有类似点的。那就是提前让客户也成为股东,共同分担巨额的开发费用和风险。

回头看中国,目前中国处在艰难的攻坚阶段。中国也需要支付巨额的研发费用。这需要在国际上增加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消费群体,这样的研发成本会的到分摊。中国可以有更多的钱,去研发下一代的技术和产品。

经验教训五:决定国家和国家高科技产业竞争的,绝不仅仅是所谓的“核心技术”。

高科技产业意味着庞大的研发投入和相对少的市场群体。在高科技竞争中,有更多的“朋友圈”也很重要。更多的客户,意味着可以分摊研发和生产成本,而且,有更多的客户反馈,可以更加快速的改良和提高产品。

六、日美产业竞争的经验来看“核心技术”和“供应链”

一个国家的产业的竞争实力,是不是依靠所谓的核心技术的突破就能实现的?如果观察过去日美之间的产业角逐,恐怕答案不是这个样子的。

案例六,日本汽车工业赶超美国汽车

现代汽车工业的诞生是以美国福特汽车的T型福特汽车的诞生为标志的。日本丰田公司的汽车在上世纪60年代,质量很差,都不能在美国的高速公路驾驶。但是7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行业一直稳定前进发展,美国汽车行业相对衰弱。(最近几年,伴随电动车的普及,情况有所改变)。

那么,日本汽车行业70年代后期获得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70年代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汽车行业来讲,外部环境发生了两个巨大的变化。一个是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让擅长小型燃油车的日本汽车企业获利。另外一个重大变化是汽车尾气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美国在1970年出台了马基斯法(Muskie Act),大幅度提高了汽车尾气排放的要求。日本汽车企业通过研发,率先满足了该法的排放要求。

2,以丰田生产方式为代表的日式生产系统的形成。在70年代初期,丰田生产生产方式基本成型。现在我们都知道丰田很成功,但是在日本汽车行业的发展历史上,丰田也不是一直都领先的。1970年,日产公司还曾经获得了“三冠王”,也即是生产量全国第一,销售量全国第一,出口量全国第一。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日本制造行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丰田生产方式并不是技术,也不是产业链。本质上,丰田生产方式是公司摸索建立的一个企业能力。大家都知道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技术。但是如果从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来讲,本田公司的发动机的水平并不输于丰田。

3,日本汽车企业的长期不断的研发和国际化。在此不再展开说明。

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芯片行业。现在日本的芯片生产的先进制程能力远远不如台湾地区和韩国。但是,如果看芯片产业的产业链的话,日本产业链的完整程度远远好于韩国和台湾地区。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一个国家的产业链(产业部门的齐全程度)和国家产业竞争能力的关系。

经验教训六:决定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是多种因素。

很多时候,非技术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丰田生产方式不是一个技术,本质上是日本企业摸索出来的适合自己的方式,是一种企业能力。70年代以后,日本制造业的崛起,本质上是日本企业打造出了比美国的福特生产方式更加先进的,多品种少数量的生产方式。这个生产方式,给日本制造企业带来了更加高效,同时低成本的工业生产。2007年,苹果公司的诞生,标志着美国打造了一个超越丰田生产方式的生产方式。比起丰田生产方式,这个生产方式在两个方面前进了一步,第一是系统中软件发挥了更多更大的作用,第二是供应链更加国际化,实现了全球最优化产业链布局。中国有自己的文化,面临不同的时代需求。比如,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和低碳的要求更加明显。这就要求中国经济社会,打造一个更加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生产系统和社会运行系统。

七、从“核心技术”和“供应链”的讨论到“企业能力构筑”和“价值链”的构筑

文章的最后,笔者想通过对汽车行业的思考,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案例七、日本汽车和欧洲汽车的案例

大家经常讨论“核心技术”的问题,那么汽车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绝大多数人会回答“发动机”是汽车的最核心技术。如果对汽车制造行业有更深了解的人,可能还会追加一句,汽车用的各种芯片。在80年代以后,高端汽车上用的芯片越来越多。如果我们说发动机和汽车芯片是目前燃油车的“核心技术”,恐怕没有人会有异议。

从发动机的燃油效率和汽车芯片的制造能力来讲,日本国家整体的能力恐怕是好于欧洲的。至少,对比某个单个国家(除掉德国),是明显好于欧洲国家的。但是日本汽车,在品牌价值和销售价格远远不如欧洲一些汽车品牌。

从供应链的完整情况来讲,日本的汽车产业链也是非常完整的,任何一个汽车零部件,都有日本企业在生产,而且很多细分领域都是全世界第一。甚至芯片中的OS系统,一些也是用日本本土的TRON(The 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 Nucleus)。这个OS系统是80年代东京大学的坂村健教授开发的。从汽车的故障率来讲,日本汽车是好于欧洲车企或者不输给欧洲车企的。那么问题来了,日本具有完整汽车产业链,而且核心技术超过了欧洲车企(至少说不输给欧洲车企),为什么很多在品牌和价格上输给了很多欧洲企业?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商品是要为消费者提供多个价值的。比如汽车,其基本商品属性和价值是安全的运输工具。其次还有情绪价值(比如审美价值,社会身份彰显价值,炫耀价值等),文化价值(汽车厂家和品牌的历史沉淀等)。最后还有价值观的价值,比如很多人购买苹果手机是因为欣赏苹果手机的乔布斯,很多人有限选择特斯拉汽车是因为欣赏马斯克不断创新的精神。

日本汽车输给欧洲汽车,就是因为在基本价值(也就是汽车的运输价值)之外,有输给欧洲汽车的地方。

汽车的基本用途是交通工具。普通消费者购买一辆汽车的时候,会思考哪一些因素?大概率会权衡以下几个因素:汽车的安全性能,汽车空间是否满足家庭需要或者个人需要,汽车的燃油效率,汽车的驾驶舒适性,汽车外观和内饰是否美观,汽车售价的绝对金额,汽车的性价比,汽车厂家的所属国家,汽车的售后服务,汽车金融服务等。对于消费者来讲,汽车的价值是多重属性的,有“使用价值”,“情绪价值”,“价值观价值”等。

对所有的汽车公司来讲,“核心技术” 和“非核心技术”之外,都有花费很大精力到一些“非技术”因素上。比如汽车的“外观设计”和“内饰设计”。事实上,不仅仅是汽车,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工业产品,设计都是最为重要的非技术因素之一。工业设计在发达国家都是一个成熟专业领域。同样的例子,在电子产品也能看到。乔布斯对iPod和iPhone外观设计的不妥协的追求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那么汽车公司的存在价值是什么呢?简单说,满足消费者的:“既要---,又要---,还要---,最好还要---”需求的就是企业的本质价值。对于汽车来讲,既要可以跑得快,又要安全,还要好看,最好还要价格不要太高。技术只是汽车公司提供价值的一部分支撑而已。

那么,笔者所指的“企业能力”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所谓的“企业能力”就是“一家企业通过长期的稳定经营和不断的创新及改良,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多方面需求的综合能力”。

最近几年,我们讨论“供应链”比较多。但是目前的供应链的讨论,更多是关注技术对供应链转移出中国对中国技术、进出口和地方就业等的影响。笔者还是建议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现在的讨论,更多的适合汽车、智能手机、工程机械等组装型的产业链。但是产业的种类是很多的。比如,医药行业来讲,供应链也很重要。但是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的最核心的能力和消费者对其最核心的要求是什么呢?是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开发更多更好更廉价的治疗各种疾病的药品。而且,消费者要求企业能够保证安全放心的供应给患者。又比如,对于丹麦乐高这样的企业,供应链也很重要的,但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源源不断的创造设计能力。并不是按照图纸制造产品的供应商。笔者,所提出的“价值链”是基于高“企业能力”的“社会价值的分配”,是链主企业对社会提供价值的上溯性分配。只有综合能力强的企业才能做“产业链”或者“价值链”的主导企业,而不是具有某个“卡脖子”技术的企业。这个综合能力强也包括了“持久的创新能力”。

最近几年我们总是对创新津津乐道,但是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大多数行业来讲,并不需要三天两头的创新,而是需要给顾客提供“安全安心”的价值。这一点,食品饮料行业,尤其明显。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的要求并不是三天两头去开发什么“卡脖子”技术,而且需要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提供让消费者安心放心的产品”。这是企业存在的价值。所谓的“供应链”也是为这个价值服务的。在基础设施和建筑领域,也是类似的。高速公路和建筑物的基础技术,每年都在进步,但是没有所谓“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这些领域,需要的是严格的按照设计和标准去施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累了很好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现在中国到了真正的攻坚克难的时候。艰难的时候,可能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今后在技术和产业方面如何做的更好。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