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7-17 13:30
时政

一周世界舆论聚焦:德国政府强调对华经济安全

曹辛:《中国战略》文件的核心是主张在对华经贸方面一定要对中国保持警惕和距离,而在实际中则更重视这一立场的宣示。
中德国旗之间到底是共生关系还是零和关系?
曹辛

■上周,德国政府公布了该国有史以来第一份64页长的《中国战略》文件,从而正式推出了新时期的德国对华战略和基本政策。这成为上周欧、美国家主要舆论的关注核心,尤其是美国的主流媒体。这一是因为这份文件在出笼前已经预热了一段时间,但最重要的是,在当前中美博弈的国际背景下,这是欧洲第一经济和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大欧洲经贸伙伴发布的正式对华政策,而且就其内容来说,对中国不能说是正面的。

就这份文件本身来说,核心是主张在对华经贸方面一定要对中国保持警惕和距离,而在实际中则更重视这一立场的宣示。因此其后果难测,而且可能非常负面。

对华保持警惕和距离是核心

虽然德国政府上周发布的这份文件强调:要通过使德国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供应链的多样化,来减少其关键行业对中国的依赖,这一目标被称为“去风险”;但同时也希望与中国保持贸易和投资联系。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德国的核心目标实际上是要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贸关系上保持警惕和距离,拒绝形成依赖。

这份文件的主要制定者是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它代表的是参与执政的德国绿党的立场。贝尔伯克强调:“中国已经改变了,所以我们的中国政策也必须改变”。她说:“任何倾听中国意见的人都知道,中国将如何自信地、决定性地影响我们世界的发展——在国内更受压制,在国外更具冒犯性。”这成为这份《中国战略》文件的制定依据。贝尔伯克重申:“对德国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系统性竞争对手,但近年来系统性竞争越来越突出”。该文件包括了如下关键的核心内容:

首先是解决部分产业、产品和原料的对华依赖问题。

《中国战略》文件称:德国在医疗技术和药品、包括抗生素、制造半导体所需的信息技术和产品,以及能源转型所需的各种金属和稀土方面过度依赖中国。该文件认为:“在关键领域,[欧盟]决不能依赖来自不认同我们基本价值观的[非欧盟]国家的技术。”

因此德国政府宣布:将减少在“关键领域”对中国的依赖,包括医药、电动汽车中使用的锂电池和芯片制造的关键元素。

而在上述内容的具体落实方面,德国政府一是通过相关法律影响德国企业的对华商务行为,即:德国政府会根据德国《供应链尽职调查法》,要求企业评估其人权风险,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德国的出口管制也有可能会应用在人权问题上面;文件亦对欧盟的人权问题制裁表达支持。

此外,《中国战略》文件还强调:“我们将与对特别中国敏感的(德国)公司就其与中国相关的风险分析进行保密讨论,以便及时识别集中风险。”

政府表示,预计企业“将密切关注与中国相关的相关发展、数据和风险”。

总之,德国政府的政策核心是:德国企业迫切需要降低与中国有关的风险,同时“不追求经济脱钩”。但笔者认为,前者才是重点,后者是利益所系。

更重宣传,但可能后果难测

然而在当前如此密切的中德经贸关系背景下,德国绿党要实现上述政策目标并不容易,起码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而且,这还取决于德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愿望。因此,《中国战略》文件的意义更在于它的立场宣示及影响;但考虑到这份文件的另一些内容,未来两国关系后果难测。

文件最敏感的部分,首先就是涉及台湾问题的部分,包括:在具体议题上支持台湾参加国际组织;继续发展、扩大德国与台湾在很多领域的现存密切关系;反对单方面改变两岸现状等。

德国的这份对华新“战略”明确表示;德国不会阻止与自治的台湾继续做生意;“德国与台湾在许多领域有着密切而良好的关系,并希望扩大这些关系。”

贝尔伯克也将“支持民主的台湾在具体议题上参与国际组织”、以及“台海现状只能以和平方式和双方同意来改变”这些核心内容,定义为德国“一中政策”的一部份。

而且这一“战略”还说:“军事局势的升级也会影响到德国和欧洲的利益。”

德国政府这一对台湾政策必定会影响未来部分欧盟国家的对台政策和对台交往,因为德国毕竟是当前欧洲的第一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这对未来中德关系将构成潜在的巨大挑战。

同样严重的是,德国政府这份《中国战略》文件还试图影响未来有意加入欧盟国家的对华政策。

这份文件规定:寻求加入欧盟的候选国家也要改变他们的对华政策,特别是西巴尔干和东欧地区的国家。

众所周知的是,在当前与中国关系相对友好的欧洲国家中,不少是这份文件提及的“西巴尔干和东欧地区国家”,这本身已经是德国在利用自己对欧盟的影响力胁迫这些寻求加入欧盟的候选国家了,即:凡未来有意加入欧盟者,必须采取与德国一致的对华政策,起码不能采取与德国对立的对华政策,而当前德国的对华政策,上周公布的《中国战略》文件的上述内容已经公告于世了。

然而面对上述态势,目前中国官方的回应仅限于:“中国希望德国能理性、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德国目前面临的许多挑战和问题都不是由中国造成的。中国是德国应对挑战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它的对手”;“看待中国,制定基于意识形态的对中国的战略,只会加剧误解和误判,损害双方的合作和互信”。■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中德国旗之间到底是共生关系还是零和关系?
2023-07-17 13:30
时政

一周世界舆论聚焦:德国政府强调对华经济安全

曹辛:《中国战略》文件的核心是主张在对华经贸方面一定要对中国保持警惕和距离,而在实际中则更重视这一立场的宣示。
曹辛

■上周,德国政府公布了该国有史以来第一份64页长的《中国战略》文件,从而正式推出了新时期的德国对华战略和基本政策。这成为上周欧、美国家主要舆论的关注核心,尤其是美国的主流媒体。这一是因为这份文件在出笼前已经预热了一段时间,但最重要的是,在当前中美博弈的国际背景下,这是欧洲第一经济和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大欧洲经贸伙伴发布的正式对华政策,而且就其内容来说,对中国不能说是正面的。

就这份文件本身来说,核心是主张在对华经贸方面一定要对中国保持警惕和距离,而在实际中则更重视这一立场的宣示。因此其后果难测,而且可能非常负面。

对华保持警惕和距离是核心

虽然德国政府上周发布的这份文件强调:要通过使德国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供应链的多样化,来减少其关键行业对中国的依赖,这一目标被称为“去风险”;但同时也希望与中国保持贸易和投资联系。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德国的核心目标实际上是要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贸关系上保持警惕和距离,拒绝形成依赖。

这份文件的主要制定者是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它代表的是参与执政的德国绿党的立场。贝尔伯克强调:“中国已经改变了,所以我们的中国政策也必须改变”。她说:“任何倾听中国意见的人都知道,中国将如何自信地、决定性地影响我们世界的发展——在国内更受压制,在国外更具冒犯性。”这成为这份《中国战略》文件的制定依据。贝尔伯克重申:“对德国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系统性竞争对手,但近年来系统性竞争越来越突出”。该文件包括了如下关键的核心内容:

首先是解决部分产业、产品和原料的对华依赖问题。

《中国战略》文件称:德国在医疗技术和药品、包括抗生素、制造半导体所需的信息技术和产品,以及能源转型所需的各种金属和稀土方面过度依赖中国。该文件认为:“在关键领域,[欧盟]决不能依赖来自不认同我们基本价值观的[非欧盟]国家的技术。”

因此德国政府宣布:将减少在“关键领域”对中国的依赖,包括医药、电动汽车中使用的锂电池和芯片制造的关键元素。

而在上述内容的具体落实方面,德国政府一是通过相关法律影响德国企业的对华商务行为,即:德国政府会根据德国《供应链尽职调查法》,要求企业评估其人权风险,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德国的出口管制也有可能会应用在人权问题上面;文件亦对欧盟的人权问题制裁表达支持。

此外,《中国战略》文件还强调:“我们将与对特别中国敏感的(德国)公司就其与中国相关的风险分析进行保密讨论,以便及时识别集中风险。”

政府表示,预计企业“将密切关注与中国相关的相关发展、数据和风险”。

总之,德国政府的政策核心是:德国企业迫切需要降低与中国有关的风险,同时“不追求经济脱钩”。但笔者认为,前者才是重点,后者是利益所系。

更重宣传,但可能后果难测

然而在当前如此密切的中德经贸关系背景下,德国绿党要实现上述政策目标并不容易,起码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而且,这还取决于德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愿望。因此,《中国战略》文件的意义更在于它的立场宣示及影响;但考虑到这份文件的另一些内容,未来两国关系后果难测。

文件最敏感的部分,首先就是涉及台湾问题的部分,包括:在具体议题上支持台湾参加国际组织;继续发展、扩大德国与台湾在很多领域的现存密切关系;反对单方面改变两岸现状等。

德国的这份对华新“战略”明确表示;德国不会阻止与自治的台湾继续做生意;“德国与台湾在许多领域有着密切而良好的关系,并希望扩大这些关系。”

贝尔伯克也将“支持民主的台湾在具体议题上参与国际组织”、以及“台海现状只能以和平方式和双方同意来改变”这些核心内容,定义为德国“一中政策”的一部份。

而且这一“战略”还说:“军事局势的升级也会影响到德国和欧洲的利益。”

德国政府这一对台湾政策必定会影响未来部分欧盟国家的对台政策和对台交往,因为德国毕竟是当前欧洲的第一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这对未来中德关系将构成潜在的巨大挑战。

同样严重的是,德国政府这份《中国战略》文件还试图影响未来有意加入欧盟国家的对华政策。

这份文件规定:寻求加入欧盟的候选国家也要改变他们的对华政策,特别是西巴尔干和东欧地区的国家。

众所周知的是,在当前与中国关系相对友好的欧洲国家中,不少是这份文件提及的“西巴尔干和东欧地区国家”,这本身已经是德国在利用自己对欧盟的影响力胁迫这些寻求加入欧盟的候选国家了,即:凡未来有意加入欧盟者,必须采取与德国一致的对华政策,起码不能采取与德国对立的对华政策,而当前德国的对华政策,上周公布的《中国战略》文件的上述内容已经公告于世了。

然而面对上述态势,目前中国官方的回应仅限于:“中国希望德国能理性、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德国目前面临的许多挑战和问题都不是由中国造成的。中国是德国应对挑战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它的对手”;“看待中国,制定基于意识形态的对中国的战略,只会加剧误解和误判,损害双方的合作和互信”。■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