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11 06:32
范庭略
■去一家刚刚落成不久的豪华剧院朝拜仰慕已久的英国Dire Straits Legacy乐队,心里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剧院大厅的金色护墙板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显得巍峨壮观,松软的红色座椅舒服得让人感觉像坐在一块奶油上面,深深地陷了进去,旁边居然还有一溜儿歌剧院里才会出现的包厢。想起此前在万体馆或者梅奔内场坐过的那种租赁来的简易椅子,曾经在Metallica乐队演出的高潮来临之际,内场的观众全部自发地站到了那些椅子上面去了,看着那些身材肥胖的重金属乐迷,想到这些椅子除了可以承重两百斤以上的体重之外,还要经得起他们站在上面疯狂摇摆,真的是非常结实了。
这场期待已久的摇滚音乐会属于上海爵士音乐节的重头戏。今年的上海爵士音乐节并没有在户外举行,而是全部放在前滩31演艺中心的剧院里面,也许跟这几天上海降温的整体气候有关系吧。表演的舞台距离我仅有两排,让我可以再次重温当年Eric Clapton以及Roger Waters演出时的盛景。那两次演出之所以让我终生难忘,也许跟靠近舞台的座位不无关系。居然每次观看演出都可以买到前三排的座位,也算是一种幸运了。
在上海,顶级摇滚歌手或者摇滚乐队的演出票价甚至还可以维持2007年的价格,票价居然都是1280元,十几年没有涨价。当然也可以说今晚演出的规模还是要远远小于前两位巨星的阵仗。当然变化还是有的,起码此前在上海万体馆的两次摇滚大神演出,还没有全部设置需要通过安全门的安检,以至于那时我还可以怀揣一小瓶威士忌进去。但是这次连在剧院内买的啤酒都不可以带进场内了,明显感到了歌剧院式的演艺中心跟体育馆之间的区别。
坐在舞台前面看演出,又让我想起更多年之前,在深圳华侨城的华夏艺术中心观看年轻的濮存昕和更年轻的徐帆主演的话剧《阮玲玉》,也应该就是在那个年代,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个来自英国的摇滚乐队。那时喜欢上这样一支兼具摇滚与蓝调风格的摇滚乐队,完全拜《CD圣经》所赐。那本厚厚的专门为音响发烧友准备的鉴赏指南,只要在书中被介绍过的CD都会被当时深圳博雅艺术中心的音像部店员热情推荐。
那个在解放路和建设路交界的五层楼建筑应该已经被拆掉了,那是当年深圳文艺青年心目中的圣殿,各种设计师以及各种音响发烧友都会以在博雅买书或者买碟为荣,毕竟这里的进口外版图书以及各种正版进口CD都是全国最齐全的,那种信息匮乏年代对信息的渴望,完全与今日信息泛滥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博雅音像部热情推荐唱片的店员早就成了老友,看到前几天他还在朋友圈贴出他在惠州海边玩冲浪的照片,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当年向我推荐那张蓝色闪电封面的Love Over Gold,那是我买的第一张Dire Straits的CD。当然,后来博雅就被打口碟和盗版碟给冲击得落花流水了,毕竟三百多块钱的原版天碟和二十多块钱的打口碟或者更便宜的盗版碟在音质上并没有十几倍的区别,起码对普通人的耳朵来讲都还听不出来。
演出开始之后,熟悉的旋律流淌而出,台上除了一位年轻的黑人贝斯手之外,其他几位的年纪都在六十岁以上吧。键盘手Alan Clark也是乐队成立之初的第一位键盘手和联合制作人。2018年,他作为乐队的重要成员入选摇滚名人堂。我还专门查了一下传奇色彩的吉他手Philip Palmer的年龄,他因为和Eric Clapton合作而声名大噪。他出生于 1952年,参与了1991年Dire Straits那张著名的On Every Street的唱片录制,这张合辑是乐队的第六张也是最后一张在录音室录制的唱片,结果卖了500万张,随后乐队在1995年就解散了。唱片的灵魂人物Mark Knopfler也就是在这张唱片完成之后,开始单飞。所以今天来上海演出的这支乐队叫Dire Straits Legacy,而不是叫Dire Straits 可能就是因为有的人离开了乐队,然而有的人依旧在唱着他们年轻时候的老歌,姑且就称作传奇,也符合这些人的本意。
回头看看摇滚乐队在唱片工业时代的成绩单,感觉跟今天的网红流量宣传也很像。Dire Straits乐队一共在全世界卖出了1.2亿张唱片,曾经在英国的专辑排行榜上停留了1100多周,他们的第五张专辑Brothers in Arms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销量超过100万张的CD格式的专辑,也是第一次超过了黑胶唱片的销量,最后这张CD的全球销量超过了3000万张。可以说这支乐队应该是唱片工业第一次用数字音频战胜传统的模拟音频的里程碑,也成为了后来雅皮士们生活富裕的象征,CD的出现让乐队超越了音乐本身,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这一切都发生在1985年。
三十多年之后文艺青年又开始回头开始追逐黑胶唱片,而唱片店的老板在CD出现之后算过一笔账,就是每发行一张黑胶唱片,必须卖掉三到四张的CD。当时国际著名的指挥卡拉扬在听完CD的音质之后说过:“与CD相比,其他都是煤气灯!”但是最终,大家却看到了苹果在2001年推出的iPod,人们就是这样任性地追逐科学技术对生活质量的改变。因为iPod的便携性让CD退出了历史舞台,MP3文件可以永远的保存下来,虽然它不那么纯粹,也不那么完美,但是它的声音可以永远存在。
演出结束之后我问上海JZ爵士音乐节的创始人老任,这次演出究竟哪几位是当年乐队的老人呢?由于连续一周的忙碌,他用近乎失声的沙哑嗓音告诉我一个精辟的比喻:Mark Knopfler就相当于今天咱们这儿的窦唯,Dire Straits就好像今天咱们这儿的黑豹乐队。乐队的老人都在(其实也换了好几次),但是主唱一直在换,但是歌儿都是Mark写的,人家英语老师的文学基础好啊!但是如果今天Mark要是真来了上海,那肯定就要租用梅奔的场地了。但是如果要是他来唱Dire Straits的歌曲,现在的整个乐队那就不来了,所以大家都是分开之后的各自精彩。
老任说完之后我想了好久,自己的确已经记不起来现在谁是黑豹的主唱了,虽然我还经常会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在转发Don't Break My Heart那首歌当年在红磡体育馆的演出视频,甚至还有人一直在叙述着张培仁先生创建“中国火”时期的中国摇滚作品的创作缘起,可惜新一代的乐迷应该早就已经不太在意谁是主唱了。
七位老人和一位年轻人在台上忙活了一个半小时,整场都是充满了那种温暖和倦怠却又不停发光发热的嗓音,他们的训练有素让整场的观众极为享受。开场的PRIVATE INVESTIGATIONS就引来台下无数喝彩,毕竟这是一首可以单曲循环整晚的经典作品,Mark Knopfler写下来难忘的独白,“一瓶威士忌,还有一套新的谎言,窗口的视线被遮蔽,疼痛深深入眼,生活伤痕累累,没有赔偿,这就是我的私人调查。”后面的 ESPRESSO LOVE、TUNNEL OF LOVE都是心水之作,慵懒而恬静,加上主唱的磁性嗓音让我们再次回到已经淡忘的英伦早期摇滚乐的风格。
有人说ROMEO & JULET的流行程度类似当年的《心太软》在中国的火爆,当然任贤齐写不出“当我们做爱的时候你常常哭泣”这样的歌词。虽然Mark身价已经超过6千万英镑,但是他依旧是一个敏感的工人阶级生活的敏锐观察者。Mark跟他仰慕已久的Bob Dylon合作,可能都是因为两个人的文学水准可以惺惺惜惺惺吧。那种悠然从容以及乐队和场内观众的热情互动,都是见过世面也经历过人间冷暖的随心所欲。
因为入场规定不可以携带饮料,我在门口一口气喝完了冰冷的青岛白啤,按照Mark的说法,在我的坐立不安中,“我听到了各种普通人可以感受到的高出想象力的品位”。TELEGRAPH ROAD、YOUR LATEST TRICK、WALK OF LIFE 、SETTING ME UP,都像极了一位抒情男歌手的临别感言,在乐队唱SULTAN OF SWING的中途,我终于顶着全场的目光尿遁了。重新回到座位的时候,整晚的高潮终于到来了,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因为这首歌对纽约电器大卖场的销售说三道四,其实MONEY FOR NOTHING的意思,是“不劳而获”还是“一分钱一分货”,或者是“有钱没啥用”?总之一句money for nothing,chicks for free 完全是那种“越过山丘”之后的沧海桑田。
最后的结尾曲,当然是他们最厉害的BROTHERS IN ARMS,关于这首歌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毕竟这是划在饱经战火的风景中的一条黑线,已经成为了英国军人葬礼上最喜欢播放的一首歌,这首歌创作于英国陷于马岛战争的1982年,几乎成了今天生活的某种写照,那就是欢乐和悲伤一样的尖锐。90分钟,11首歌,这样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在这个Dire Straits年代的周末寒夜中。
1977年英语老师出身的Mark在政府分配的公寓里面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然后请来他正在做社工的的弟弟David来弹吉他,接着是David的室友John lllsley来弹贝斯,最后找来Pick Withers来做鼓手。他们的大部分歌曲都是那种根植在布鲁斯风格上、断断续续地散发出来的爵士乐魅力的酒吧音乐,优美的吉他就好像那种一直守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仪式感,代表着那些已经失去的或者正在悄悄失去的魅力。
每次我想到Jimi Hendrix或者Eric Clapton、水爷这样的吉他大神,他们开创了一个吉他演奏的不朽高度,随着他们的逐渐离去,这样“吉他为王”的时代或许也不会再重现了。这批摇滚老人都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今天他们都已经垂垂老矣,在这个被称为诸神黄昏的摇滚乐年代,依旧带给人们青春的热情。无论是想逃避现实,还是寻求抚慰伤痛,或者企图思考人生,或是沉迷于爱情,摇滚乐总是可以触动到每一个人的灵魂,那是一种我们在生活中渴望而且也不可或缺的感受。■
这场期待已久的摇滚音乐会属于上海爵士音乐节的重头戏。今年的上海爵士音乐节并没有在户外举行,而是全部放在前滩31演艺中心的剧院里面,也许跟这几天上海降温的整体气候有关系吧。表演的舞台距离我仅有两排,让我可以再次重温当年Eric Clapton以及Roger Waters演出时的盛景。那两次演出之所以让我终生难忘,也许跟靠近舞台的座位不无关系。居然每次观看演出都可以买到前三排的座位,也算是一种幸运了。
在上海,顶级摇滚歌手或者摇滚乐队的演出票价甚至还可以维持2007年的价格,票价居然都是1280元,十几年没有涨价。当然也可以说今晚演出的规模还是要远远小于前两位巨星的阵仗。当然变化还是有的,起码此前在上海万体馆的两次摇滚大神演出,还没有全部设置需要通过安全门的安检,以至于那时我还可以怀揣一小瓶威士忌进去。但是这次连在剧院内买的啤酒都不可以带进场内了,明显感到了歌剧院式的演艺中心跟体育馆之间的区别。
坐在舞台前面看演出,又让我想起更多年之前,在深圳华侨城的华夏艺术中心观看年轻的濮存昕和更年轻的徐帆主演的话剧《阮玲玉》,也应该就是在那个年代,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个来自英国的摇滚乐队。那时喜欢上这样一支兼具摇滚与蓝调风格的摇滚乐队,完全拜《CD圣经》所赐。那本厚厚的专门为音响发烧友准备的鉴赏指南,只要在书中被介绍过的CD都会被当时深圳博雅艺术中心的音像部店员热情推荐。
那个在解放路和建设路交界的五层楼建筑应该已经被拆掉了,那是当年深圳文艺青年心目中的圣殿,各种设计师以及各种音响发烧友都会以在博雅买书或者买碟为荣,毕竟这里的进口外版图书以及各种正版进口CD都是全国最齐全的,那种信息匮乏年代对信息的渴望,完全与今日信息泛滥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博雅音像部热情推荐唱片的店员早就成了老友,看到前几天他还在朋友圈贴出他在惠州海边玩冲浪的照片,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当年向我推荐那张蓝色闪电封面的Love Over Gold,那是我买的第一张Dire Straits的CD。当然,后来博雅就被打口碟和盗版碟给冲击得落花流水了,毕竟三百多块钱的原版天碟和二十多块钱的打口碟或者更便宜的盗版碟在音质上并没有十几倍的区别,起码对普通人的耳朵来讲都还听不出来。
演出开始之后,熟悉的旋律流淌而出,台上除了一位年轻的黑人贝斯手之外,其他几位的年纪都在六十岁以上吧。键盘手Alan Clark也是乐队成立之初的第一位键盘手和联合制作人。2018年,他作为乐队的重要成员入选摇滚名人堂。我还专门查了一下传奇色彩的吉他手Philip Palmer的年龄,他因为和Eric Clapton合作而声名大噪。他出生于 1952年,参与了1991年Dire Straits那张著名的On Every Street的唱片录制,这张合辑是乐队的第六张也是最后一张在录音室录制的唱片,结果卖了500万张,随后乐队在1995年就解散了。唱片的灵魂人物Mark Knopfler也就是在这张唱片完成之后,开始单飞。所以今天来上海演出的这支乐队叫Dire Straits Legacy,而不是叫Dire Straits 可能就是因为有的人离开了乐队,然而有的人依旧在唱着他们年轻时候的老歌,姑且就称作传奇,也符合这些人的本意。
回头看看摇滚乐队在唱片工业时代的成绩单,感觉跟今天的网红流量宣传也很像。Dire Straits乐队一共在全世界卖出了1.2亿张唱片,曾经在英国的专辑排行榜上停留了1100多周,他们的第五张专辑Brothers in Arms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销量超过100万张的CD格式的专辑,也是第一次超过了黑胶唱片的销量,最后这张CD的全球销量超过了3000万张。可以说这支乐队应该是唱片工业第一次用数字音频战胜传统的模拟音频的里程碑,也成为了后来雅皮士们生活富裕的象征,CD的出现让乐队超越了音乐本身,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这一切都发生在1985年。
三十多年之后文艺青年又开始回头开始追逐黑胶唱片,而唱片店的老板在CD出现之后算过一笔账,就是每发行一张黑胶唱片,必须卖掉三到四张的CD。当时国际著名的指挥卡拉扬在听完CD的音质之后说过:“与CD相比,其他都是煤气灯!”但是最终,大家却看到了苹果在2001年推出的iPod,人们就是这样任性地追逐科学技术对生活质量的改变。因为iPod的便携性让CD退出了历史舞台,MP3文件可以永远的保存下来,虽然它不那么纯粹,也不那么完美,但是它的声音可以永远存在。
演出结束之后我问上海JZ爵士音乐节的创始人老任,这次演出究竟哪几位是当年乐队的老人呢?由于连续一周的忙碌,他用近乎失声的沙哑嗓音告诉我一个精辟的比喻:Mark Knopfler就相当于今天咱们这儿的窦唯,Dire Straits就好像今天咱们这儿的黑豹乐队。乐队的老人都在(其实也换了好几次),但是主唱一直在换,但是歌儿都是Mark写的,人家英语老师的文学基础好啊!但是如果今天Mark要是真来了上海,那肯定就要租用梅奔的场地了。但是如果要是他来唱Dire Straits的歌曲,现在的整个乐队那就不来了,所以大家都是分开之后的各自精彩。
老任说完之后我想了好久,自己的确已经记不起来现在谁是黑豹的主唱了,虽然我还经常会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在转发Don't Break My Heart那首歌当年在红磡体育馆的演出视频,甚至还有人一直在叙述着张培仁先生创建“中国火”时期的中国摇滚作品的创作缘起,可惜新一代的乐迷应该早就已经不太在意谁是主唱了。
七位老人和一位年轻人在台上忙活了一个半小时,整场都是充满了那种温暖和倦怠却又不停发光发热的嗓音,他们的训练有素让整场的观众极为享受。开场的PRIVATE INVESTIGATIONS就引来台下无数喝彩,毕竟这是一首可以单曲循环整晚的经典作品,Mark Knopfler写下来难忘的独白,“一瓶威士忌,还有一套新的谎言,窗口的视线被遮蔽,疼痛深深入眼,生活伤痕累累,没有赔偿,这就是我的私人调查。”后面的 ESPRESSO LOVE、TUNNEL OF LOVE都是心水之作,慵懒而恬静,加上主唱的磁性嗓音让我们再次回到已经淡忘的英伦早期摇滚乐的风格。
有人说ROMEO & JULET的流行程度类似当年的《心太软》在中国的火爆,当然任贤齐写不出“当我们做爱的时候你常常哭泣”这样的歌词。虽然Mark身价已经超过6千万英镑,但是他依旧是一个敏感的工人阶级生活的敏锐观察者。Mark跟他仰慕已久的Bob Dylon合作,可能都是因为两个人的文学水准可以惺惺惜惺惺吧。那种悠然从容以及乐队和场内观众的热情互动,都是见过世面也经历过人间冷暖的随心所欲。
因为入场规定不可以携带饮料,我在门口一口气喝完了冰冷的青岛白啤,按照Mark的说法,在我的坐立不安中,“我听到了各种普通人可以感受到的高出想象力的品位”。TELEGRAPH ROAD、YOUR LATEST TRICK、WALK OF LIFE 、SETTING ME UP,都像极了一位抒情男歌手的临别感言,在乐队唱SULTAN OF SWING的中途,我终于顶着全场的目光尿遁了。重新回到座位的时候,整晚的高潮终于到来了,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因为这首歌对纽约电器大卖场的销售说三道四,其实MONEY FOR NOTHING的意思,是“不劳而获”还是“一分钱一分货”,或者是“有钱没啥用”?总之一句money for nothing,chicks for free 完全是那种“越过山丘”之后的沧海桑田。
最后的结尾曲,当然是他们最厉害的BROTHERS IN ARMS,关于这首歌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毕竟这是划在饱经战火的风景中的一条黑线,已经成为了英国军人葬礼上最喜欢播放的一首歌,这首歌创作于英国陷于马岛战争的1982年,几乎成了今天生活的某种写照,那就是欢乐和悲伤一样的尖锐。90分钟,11首歌,这样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在这个Dire Straits年代的周末寒夜中。
1977年英语老师出身的Mark在政府分配的公寓里面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然后请来他正在做社工的的弟弟David来弹吉他,接着是David的室友John lllsley来弹贝斯,最后找来Pick Withers来做鼓手。他们的大部分歌曲都是那种根植在布鲁斯风格上、断断续续地散发出来的爵士乐魅力的酒吧音乐,优美的吉他就好像那种一直守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仪式感,代表着那些已经失去的或者正在悄悄失去的魅力。
每次我想到Jimi Hendrix或者Eric Clapton、水爷这样的吉他大神,他们开创了一个吉他演奏的不朽高度,随着他们的逐渐离去,这样“吉他为王”的时代或许也不会再重现了。这批摇滚老人都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今天他们都已经垂垂老矣,在这个被称为诸神黄昏的摇滚乐年代,依旧带给人们青春的热情。无论是想逃避现实,还是寻求抚慰伤痛,或者企图思考人生,或是沉迷于爱情,摇滚乐总是可以触动到每一个人的灵魂,那是一种我们在生活中渴望而且也不可或缺的感受。■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中,「OR」能给您创造优越的阅读体验。只要您在浏览器中输入我们的网址:
oror.vip
即可畅享我们为您提供的优质资讯。
■ 您也可通过手机而或平板电脑从浏览器输入我们的网址:
oror.vip
访问我们的网站,获得一样的精彩!
2023-11-17 17:09
艺术风尚
在周末的寒夜致敬经典+ 查看更多
在周末的寒夜致敬经典
+ 查看更多
范庭略:那批摇滚明星如今都已经垂垂老矣,在这个所谓诸神黄昏的年代,他们的表演却依旧能触动人们的心弦。
范庭略
■去一家刚刚落成不久的豪华剧院朝拜仰慕已久的英国Dire Straits Legacy乐队,心里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剧院大厅的金色护墙板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显得巍峨壮观,松软的红色座椅舒服得让人感觉像坐在一块奶油上面,深深地陷了进去,旁边居然还有一溜儿歌剧院里才会出现的包厢。想起此前在万体馆或者梅奔内场坐过的那种租赁来的简易椅子,曾经在Metallica乐队演出的高潮来临之际,内场的观众全部自发地站到了那些椅子上面去了,看着那些身材肥胖的重金属乐迷,想到这些椅子除了可以承重两百斤以上的体重之外,还要经得起他们站在上面疯狂摇摆,真的是非常结实了。
这场期待已久的摇滚音乐会属于上海爵士音乐节的重头戏。今年的上海爵士音乐节并没有在户外举行,而是全部放在前滩31演艺中心的剧院里面,也许跟这几天上海降温的整体气候有关系吧。表演的舞台距离我仅有两排,让我可以再次重温当年Eric Clapton以及Roger Waters演出时的盛景。那两次演出之所以让我终生难忘,也许跟靠近舞台的座位不无关系。居然每次观看演出都可以买到前三排的座位,也算是一种幸运了。
在上海,顶级摇滚歌手或者摇滚乐队的演出票价甚至还可以维持2007年的价格,票价居然都是1280元,十几年没有涨价。当然也可以说今晚演出的规模还是要远远小于前两位巨星的阵仗。当然变化还是有的,起码此前在上海万体馆的两次摇滚大神演出,还没有全部设置需要通过安全门的安检,以至于那时我还可以怀揣一小瓶威士忌进去。但是这次连在剧院内买的啤酒都不可以带进场内了,明显感到了歌剧院式的演艺中心跟体育馆之间的区别。
坐在舞台前面看演出,又让我想起更多年之前,在深圳华侨城的华夏艺术中心观看年轻的濮存昕和更年轻的徐帆主演的话剧《阮玲玉》,也应该就是在那个年代,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个来自英国的摇滚乐队。那时喜欢上这样一支兼具摇滚与蓝调风格的摇滚乐队,完全拜《CD圣经》所赐。那本厚厚的专门为音响发烧友准备的鉴赏指南,只要在书中被介绍过的CD都会被当时深圳博雅艺术中心的音像部店员热情推荐。
那个在解放路和建设路交界的五层楼建筑应该已经被拆掉了,那是当年深圳文艺青年心目中的圣殿,各种设计师以及各种音响发烧友都会以在博雅买书或者买碟为荣,毕竟这里的进口外版图书以及各种正版进口CD都是全国最齐全的,那种信息匮乏年代对信息的渴望,完全与今日信息泛滥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博雅音像部热情推荐唱片的店员早就成了老友,看到前几天他还在朋友圈贴出他在惠州海边玩冲浪的照片,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当年向我推荐那张蓝色闪电封面的Love Over Gold,那是我买的第一张Dire Straits的CD。当然,后来博雅就被打口碟和盗版碟给冲击得落花流水了,毕竟三百多块钱的原版天碟和二十多块钱的打口碟或者更便宜的盗版碟在音质上并没有十几倍的区别,起码对普通人的耳朵来讲都还听不出来。
演出开始之后,熟悉的旋律流淌而出,台上除了一位年轻的黑人贝斯手之外,其他几位的年纪都在六十岁以上吧。键盘手Alan Clark也是乐队成立之初的第一位键盘手和联合制作人。2018年,他作为乐队的重要成员入选摇滚名人堂。我还专门查了一下传奇色彩的吉他手Philip Palmer的年龄,他因为和Eric Clapton合作而声名大噪。他出生于 1952年,参与了1991年Dire Straits那张著名的On Every Street的唱片录制,这张合辑是乐队的第六张也是最后一张在录音室录制的唱片,结果卖了500万张,随后乐队在1995年就解散了。唱片的灵魂人物Mark Knopfler也就是在这张唱片完成之后,开始单飞。所以今天来上海演出的这支乐队叫Dire Straits Legacy,而不是叫Dire Straits 可能就是因为有的人离开了乐队,然而有的人依旧在唱着他们年轻时候的老歌,姑且就称作传奇,也符合这些人的本意。
回头看看摇滚乐队在唱片工业时代的成绩单,感觉跟今天的网红流量宣传也很像。Dire Straits乐队一共在全世界卖出了1.2亿张唱片,曾经在英国的专辑排行榜上停留了1100多周,他们的第五张专辑Brothers in Arms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销量超过100万张的CD格式的专辑,也是第一次超过了黑胶唱片的销量,最后这张CD的全球销量超过了3000万张。可以说这支乐队应该是唱片工业第一次用数字音频战胜传统的模拟音频的里程碑,也成为了后来雅皮士们生活富裕的象征,CD的出现让乐队超越了音乐本身,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这一切都发生在1985年。
三十多年之后文艺青年又开始回头开始追逐黑胶唱片,而唱片店的老板在CD出现之后算过一笔账,就是每发行一张黑胶唱片,必须卖掉三到四张的CD。当时国际著名的指挥卡拉扬在听完CD的音质之后说过:“与CD相比,其他都是煤气灯!”但是最终,大家却看到了苹果在2001年推出的iPod,人们就是这样任性地追逐科学技术对生活质量的改变。因为iPod的便携性让CD退出了历史舞台,MP3文件可以永远的保存下来,虽然它不那么纯粹,也不那么完美,但是它的声音可以永远存在。
演出结束之后我问上海JZ爵士音乐节的创始人老任,这次演出究竟哪几位是当年乐队的老人呢?由于连续一周的忙碌,他用近乎失声的沙哑嗓音告诉我一个精辟的比喻:Mark Knopfler就相当于今天咱们这儿的窦唯,Dire Straits就好像今天咱们这儿的黑豹乐队。乐队的老人都在(其实也换了好几次),但是主唱一直在换,但是歌儿都是Mark写的,人家英语老师的文学基础好啊!但是如果今天Mark要是真来了上海,那肯定就要租用梅奔的场地了。但是如果要是他来唱Dire Straits的歌曲,现在的整个乐队那就不来了,所以大家都是分开之后的各自精彩。
老任说完之后我想了好久,自己的确已经记不起来现在谁是黑豹的主唱了,虽然我还经常会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在转发Don't Break My Heart那首歌当年在红磡体育馆的演出视频,甚至还有人一直在叙述着张培仁先生创建“中国火”时期的中国摇滚作品的创作缘起,可惜新一代的乐迷应该早就已经不太在意谁是主唱了。
七位老人和一位年轻人在台上忙活了一个半小时,整场都是充满了那种温暖和倦怠却又不停发光发热的嗓音,他们的训练有素让整场的观众极为享受。开场的PRIVATE INVESTIGATIONS就引来台下无数喝彩,毕竟这是一首可以单曲循环整晚的经典作品,Mark Knopfler写下来难忘的独白,“一瓶威士忌,还有一套新的谎言,窗口的视线被遮蔽,疼痛深深入眼,生活伤痕累累,没有赔偿,这就是我的私人调查。”后面的 ESPRESSO LOVE、TUNNEL OF LOVE都是心水之作,慵懒而恬静,加上主唱的磁性嗓音让我们再次回到已经淡忘的英伦早期摇滚乐的风格。
有人说ROMEO & JULET的流行程度类似当年的《心太软》在中国的火爆,当然任贤齐写不出“当我们做爱的时候你常常哭泣”这样的歌词。虽然Mark身价已经超过6千万英镑,但是他依旧是一个敏感的工人阶级生活的敏锐观察者。Mark跟他仰慕已久的Bob Dylon合作,可能都是因为两个人的文学水准可以惺惺惜惺惺吧。那种悠然从容以及乐队和场内观众的热情互动,都是见过世面也经历过人间冷暖的随心所欲。
因为入场规定不可以携带饮料,我在门口一口气喝完了冰冷的青岛白啤,按照Mark的说法,在我的坐立不安中,“我听到了各种普通人可以感受到的高出想象力的品位”。TELEGRAPH ROAD、YOUR LATEST TRICK、WALK OF LIFE 、SETTING ME UP,都像极了一位抒情男歌手的临别感言,在乐队唱SULTAN OF SWING的中途,我终于顶着全场的目光尿遁了。重新回到座位的时候,整晚的高潮终于到来了,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因为这首歌对纽约电器大卖场的销售说三道四,其实MONEY FOR NOTHING的意思,是“不劳而获”还是“一分钱一分货”,或者是“有钱没啥用”?总之一句money for nothing,chicks for free 完全是那种“越过山丘”之后的沧海桑田。
最后的结尾曲,当然是他们最厉害的BROTHERS IN ARMS,关于这首歌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毕竟这是划在饱经战火的风景中的一条黑线,已经成为了英国军人葬礼上最喜欢播放的一首歌,这首歌创作于英国陷于马岛战争的1982年,几乎成了今天生活的某种写照,那就是欢乐和悲伤一样的尖锐。90分钟,11首歌,这样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在这个Dire Straits年代的周末寒夜中。
1977年英语老师出身的Mark在政府分配的公寓里面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然后请来他正在做社工的的弟弟David来弹吉他,接着是David的室友John lllsley来弹贝斯,最后找来Pick Withers来做鼓手。他们的大部分歌曲都是那种根植在布鲁斯风格上、断断续续地散发出来的爵士乐魅力的酒吧音乐,优美的吉他就好像那种一直守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仪式感,代表着那些已经失去的或者正在悄悄失去的魅力。
每次我想到Jimi Hendrix或者Eric Clapton、水爷这样的吉他大神,他们开创了一个吉他演奏的不朽高度,随着他们的逐渐离去,这样“吉他为王”的时代或许也不会再重现了。这批摇滚老人都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今天他们都已经垂垂老矣,在这个被称为诸神黄昏的摇滚乐年代,依旧带给人们青春的热情。无论是想逃避现实,还是寻求抚慰伤痛,或者企图思考人生,或是沉迷于爱情,摇滚乐总是可以触动到每一个人的灵魂,那是一种我们在生活中渴望而且也不可或缺的感受。■
这场期待已久的摇滚音乐会属于上海爵士音乐节的重头戏。今年的上海爵士音乐节并没有在户外举行,而是全部放在前滩31演艺中心的剧院里面,也许跟这几天上海降温的整体气候有关系吧。表演的舞台距离我仅有两排,让我可以再次重温当年Eric Clapton以及Roger Waters演出时的盛景。那两次演出之所以让我终生难忘,也许跟靠近舞台的座位不无关系。居然每次观看演出都可以买到前三排的座位,也算是一种幸运了。
在上海,顶级摇滚歌手或者摇滚乐队的演出票价甚至还可以维持2007年的价格,票价居然都是1280元,十几年没有涨价。当然也可以说今晚演出的规模还是要远远小于前两位巨星的阵仗。当然变化还是有的,起码此前在上海万体馆的两次摇滚大神演出,还没有全部设置需要通过安全门的安检,以至于那时我还可以怀揣一小瓶威士忌进去。但是这次连在剧院内买的啤酒都不可以带进场内了,明显感到了歌剧院式的演艺中心跟体育馆之间的区别。
坐在舞台前面看演出,又让我想起更多年之前,在深圳华侨城的华夏艺术中心观看年轻的濮存昕和更年轻的徐帆主演的话剧《阮玲玉》,也应该就是在那个年代,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个来自英国的摇滚乐队。那时喜欢上这样一支兼具摇滚与蓝调风格的摇滚乐队,完全拜《CD圣经》所赐。那本厚厚的专门为音响发烧友准备的鉴赏指南,只要在书中被介绍过的CD都会被当时深圳博雅艺术中心的音像部店员热情推荐。
那个在解放路和建设路交界的五层楼建筑应该已经被拆掉了,那是当年深圳文艺青年心目中的圣殿,各种设计师以及各种音响发烧友都会以在博雅买书或者买碟为荣,毕竟这里的进口外版图书以及各种正版进口CD都是全国最齐全的,那种信息匮乏年代对信息的渴望,完全与今日信息泛滥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博雅音像部热情推荐唱片的店员早就成了老友,看到前几天他还在朋友圈贴出他在惠州海边玩冲浪的照片,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当年向我推荐那张蓝色闪电封面的Love Over Gold,那是我买的第一张Dire Straits的CD。当然,后来博雅就被打口碟和盗版碟给冲击得落花流水了,毕竟三百多块钱的原版天碟和二十多块钱的打口碟或者更便宜的盗版碟在音质上并没有十几倍的区别,起码对普通人的耳朵来讲都还听不出来。
演出开始之后,熟悉的旋律流淌而出,台上除了一位年轻的黑人贝斯手之外,其他几位的年纪都在六十岁以上吧。键盘手Alan Clark也是乐队成立之初的第一位键盘手和联合制作人。2018年,他作为乐队的重要成员入选摇滚名人堂。我还专门查了一下传奇色彩的吉他手Philip Palmer的年龄,他因为和Eric Clapton合作而声名大噪。他出生于 1952年,参与了1991年Dire Straits那张著名的On Every Street的唱片录制,这张合辑是乐队的第六张也是最后一张在录音室录制的唱片,结果卖了500万张,随后乐队在1995年就解散了。唱片的灵魂人物Mark Knopfler也就是在这张唱片完成之后,开始单飞。所以今天来上海演出的这支乐队叫Dire Straits Legacy,而不是叫Dire Straits 可能就是因为有的人离开了乐队,然而有的人依旧在唱着他们年轻时候的老歌,姑且就称作传奇,也符合这些人的本意。
回头看看摇滚乐队在唱片工业时代的成绩单,感觉跟今天的网红流量宣传也很像。Dire Straits乐队一共在全世界卖出了1.2亿张唱片,曾经在英国的专辑排行榜上停留了1100多周,他们的第五张专辑Brothers in Arms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销量超过100万张的CD格式的专辑,也是第一次超过了黑胶唱片的销量,最后这张CD的全球销量超过了3000万张。可以说这支乐队应该是唱片工业第一次用数字音频战胜传统的模拟音频的里程碑,也成为了后来雅皮士们生活富裕的象征,CD的出现让乐队超越了音乐本身,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这一切都发生在1985年。
三十多年之后文艺青年又开始回头开始追逐黑胶唱片,而唱片店的老板在CD出现之后算过一笔账,就是每发行一张黑胶唱片,必须卖掉三到四张的CD。当时国际著名的指挥卡拉扬在听完CD的音质之后说过:“与CD相比,其他都是煤气灯!”但是最终,大家却看到了苹果在2001年推出的iPod,人们就是这样任性地追逐科学技术对生活质量的改变。因为iPod的便携性让CD退出了历史舞台,MP3文件可以永远的保存下来,虽然它不那么纯粹,也不那么完美,但是它的声音可以永远存在。
演出结束之后我问上海JZ爵士音乐节的创始人老任,这次演出究竟哪几位是当年乐队的老人呢?由于连续一周的忙碌,他用近乎失声的沙哑嗓音告诉我一个精辟的比喻:Mark Knopfler就相当于今天咱们这儿的窦唯,Dire Straits就好像今天咱们这儿的黑豹乐队。乐队的老人都在(其实也换了好几次),但是主唱一直在换,但是歌儿都是Mark写的,人家英语老师的文学基础好啊!但是如果今天Mark要是真来了上海,那肯定就要租用梅奔的场地了。但是如果要是他来唱Dire Straits的歌曲,现在的整个乐队那就不来了,所以大家都是分开之后的各自精彩。
老任说完之后我想了好久,自己的确已经记不起来现在谁是黑豹的主唱了,虽然我还经常会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在转发Don't Break My Heart那首歌当年在红磡体育馆的演出视频,甚至还有人一直在叙述着张培仁先生创建“中国火”时期的中国摇滚作品的创作缘起,可惜新一代的乐迷应该早就已经不太在意谁是主唱了。
七位老人和一位年轻人在台上忙活了一个半小时,整场都是充满了那种温暖和倦怠却又不停发光发热的嗓音,他们的训练有素让整场的观众极为享受。开场的PRIVATE INVESTIGATIONS就引来台下无数喝彩,毕竟这是一首可以单曲循环整晚的经典作品,Mark Knopfler写下来难忘的独白,“一瓶威士忌,还有一套新的谎言,窗口的视线被遮蔽,疼痛深深入眼,生活伤痕累累,没有赔偿,这就是我的私人调查。”后面的 ESPRESSO LOVE、TUNNEL OF LOVE都是心水之作,慵懒而恬静,加上主唱的磁性嗓音让我们再次回到已经淡忘的英伦早期摇滚乐的风格。
有人说ROMEO & JULET的流行程度类似当年的《心太软》在中国的火爆,当然任贤齐写不出“当我们做爱的时候你常常哭泣”这样的歌词。虽然Mark身价已经超过6千万英镑,但是他依旧是一个敏感的工人阶级生活的敏锐观察者。Mark跟他仰慕已久的Bob Dylon合作,可能都是因为两个人的文学水准可以惺惺惜惺惺吧。那种悠然从容以及乐队和场内观众的热情互动,都是见过世面也经历过人间冷暖的随心所欲。
因为入场规定不可以携带饮料,我在门口一口气喝完了冰冷的青岛白啤,按照Mark的说法,在我的坐立不安中,“我听到了各种普通人可以感受到的高出想象力的品位”。TELEGRAPH ROAD、YOUR LATEST TRICK、WALK OF LIFE 、SETTING ME UP,都像极了一位抒情男歌手的临别感言,在乐队唱SULTAN OF SWING的中途,我终于顶着全场的目光尿遁了。重新回到座位的时候,整晚的高潮终于到来了,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因为这首歌对纽约电器大卖场的销售说三道四,其实MONEY FOR NOTHING的意思,是“不劳而获”还是“一分钱一分货”,或者是“有钱没啥用”?总之一句money for nothing,chicks for free 完全是那种“越过山丘”之后的沧海桑田。
最后的结尾曲,当然是他们最厉害的BROTHERS IN ARMS,关于这首歌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毕竟这是划在饱经战火的风景中的一条黑线,已经成为了英国军人葬礼上最喜欢播放的一首歌,这首歌创作于英国陷于马岛战争的1982年,几乎成了今天生活的某种写照,那就是欢乐和悲伤一样的尖锐。90分钟,11首歌,这样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在这个Dire Straits年代的周末寒夜中。
1977年英语老师出身的Mark在政府分配的公寓里面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然后请来他正在做社工的的弟弟David来弹吉他,接着是David的室友John lllsley来弹贝斯,最后找来Pick Withers来做鼓手。他们的大部分歌曲都是那种根植在布鲁斯风格上、断断续续地散发出来的爵士乐魅力的酒吧音乐,优美的吉他就好像那种一直守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仪式感,代表着那些已经失去的或者正在悄悄失去的魅力。
每次我想到Jimi Hendrix或者Eric Clapton、水爷这样的吉他大神,他们开创了一个吉他演奏的不朽高度,随着他们的逐渐离去,这样“吉他为王”的时代或许也不会再重现了。这批摇滚老人都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今天他们都已经垂垂老矣,在这个被称为诸神黄昏的摇滚乐年代,依旧带给人们青春的热情。无论是想逃避现实,还是寻求抚慰伤痛,或者企图思考人生,或是沉迷于爱情,摇滚乐总是可以触动到每一个人的灵魂,那是一种我们在生活中渴望而且也不可或缺的感受。■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