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01 06:56
OR品牌理念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中,「OR」能给您创造优越的阅读体验。只要您在浏览器中输入我们的网址:
oror.vip
即可畅享我们为您提供的优质资讯。
■ 您也可通过手机而或平板电脑从浏览器输入我们的网址:
oror.vip
访问我们的网站,获得一样的精彩!
李瀚明
■海关统计表14《2023年7月进口主要商品量值表》展示了主要商品的进口量和进口额。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不妨以攸关民生的肉类为例做一说明。首七个月中国进口了约450万吨,价值1200亿元人民币的肉类——同比去年来看,进口量增加了9.5%,但是进口额只增加了6.5%。换言之,中国进口海外肉类的总量上升了,但是采购单价却反而下降了。反过来看,2022年全年进口肉类740万吨,同比大跌21%;但看进口额的话,2100亿元的进口额反而同比增长了2%。这就是国际市场肉类价格变化给中国进出口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影响的规模,我们不妨将重点换到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石油和金属矿砂。这两种商品的进口在中国的进口结构中举足轻重——两者分别位列中国进口商品大类的第二、第三名(仅次于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分别各占据中国进口总额的约八分之一。
我们先从原油开始。在2023年首七个月总共10万亿元的进口商品中,原油占了1.3万亿元,进口额同比下跌了6.3%。但是,这1.3万亿元原油共重3.3亿吨,如果按进口量来计算,反而增加了12.4%。
如果略加计算,不难发现中国进口原油的均价下降了17%——这和2022年到2023年国际油价的走势是相符的。换个角度来看,中国减少的约1100亿元人民币进口额中,原油降价带来的减少就达到了870亿元人民币左右。
我们不妨再比较一下2022年的数据。2022年中国进口了价值2.4万亿元的原油,同比增长45.9%;但实际上中国进口的原油量(5.1亿吨)同比反而减少了0.9%。考虑到2022年全年进口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4.3%),因为原油价格上涨而带来的进口额增量(7700亿元)甚至比2022年全年进口额的增量(7500亿元)还要多。
因此,石油跌价10%,就足以让中国进口额在进口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1%。我们可以从原油的例子中看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单价波动对中国进口额的影响在规模上而言是巨大的。
这种影响甚至会倒过来影响中国的出口——中国出口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也是原油、矿石和电子零件这三种原料的排列组合。汽车和机械需要钢材和其他金属、服装需要化纤、电子产品需要电子零件……考虑到中国的出口工业不少依赖外国进口的原材料,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自然而然会随着中国产业链,又回到了出口一端影响出口额。
在大宗商品行情影响出口这一点上,铁矿和钢材这一对产品是最好的例子。作为金属冶炼行业的上游材料,中国首七个月进口了6.7亿吨,5300亿元铁矿砂及其精矿。按重量来算的话,同比增长了6.9%;但是按照金额来算的话,却只增长了1.4%。同期中国出口了5089万吨、3700亿元的钢材,按重量算同比增长了27.9%,但价格反而下跌了2.1%。
考虑到钢材依赖外国进口的铁矿石,因此单价有所下跌也在情理之中。2022年全年的情况与之正好相反——2022年全年出口钢材6732万吨(同比增长0.9%),但出口额达到了6400亿元(同比增长22.3%)。当然,这就显然是钢材价格上涨的结果了。
如果将时间节奏拉长的话,价格因素的变化会更加明显。我们依旧“民以食为天”,以肉类和水产品的进口重量和价格(人民币、美元)做一图表。
可以看到的是,除了在新冠疫情这三年期间因为“冷链食品传播病毒”的风波而大受影响以外,中国进口肉类和水产品的总量是在稳步增长的;而价格的话,当然就要随行就市,随着价格的波动而波动了。例如,2022年肉类价格飙涨,因此尽管进口总量大降,但是价格上没有什么变化;而今年开始肉类单价回落,因此尽管进口额下降,但总量上反而有所回升。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石油和铁矿石这两样工业原材料上。铁矿石行业由于中国控制钢铁产能的原因进口量通常长期持平,但进口额却因为矿石涨价而连续高升;而原油进口额虽然随着油价涨跌而大起大落,但原油进口量则长期保持稳定的增长。
因此,由于金额由单价和数量两部分组成,因此金额增长的时候,实际上数量可能反而下降了,而金额下降的时候,数量反而可能上升了。
考虑到原材料(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在中国经济中占比不菲,我们显然不能只以出口额或进口额这样的“唯金额论”来判断中国外贸。正如肉类的案例中明明中国人消费了更多的肉,但肉类进口额却有所下降这一显著的反差一样,单以进口额或出口额判断中国外贸的话,会陷入一个显然不合逻辑的局面:物价越上涨,同等的进出口量下进出口额的字面价格就越高。
这样的话,要想提高进出口额就太简单了。我们不妨就坡下驴,顺着这个局面推导出一个荒诞不经的做法——只要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进出口额就能立竿见影地增长嘛!但这样靠贬值货币带来的增长到底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没有价值,是不是有质量的增长,我想各位读者是心知肚明,毋庸多言。
事实上,汇率及物价是干扰进出口统计的常见因素之一。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货币贬值是如何在进出口量不变的情况下,带来进出口额的增长的。2019年,日本海关统计的总出口额是77万亿日元,进口79万亿日元;2022年的总出口额是98万亿日元,进口118万亿日元,名义上来看出口增长了27%,进口增长了49%;但是2019年的时候,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100到110日元之间,2022年是在110到150日元之间。日元贬值使得以日元计价的进出口额大增——但是一换成美元,效果就大打折扣。
让我们对这篇文章做一个总结。对于今年的中国外贸而言,我们应该留意以下几点:
一、今年的进出口额很大程度受到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由于原油、金属矿砂等大宗商品相较去年而言价格回落,因此尽管进口量相差不大,但是进口额却有所下降。考虑到原油等在中国进口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的总进口额有所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二、由于中国的出口结构中不少是“两头在外”,因此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自然而然会随着产业链传导到下游产品,通过影响产品的价格影响中国的出口额。
三、在研究中国的外贸情况时,按照货币计价的“金额”会受到通货膨胀和物价的影响。综合考虑“量”和“额”是更加全面的做法。■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不妨以攸关民生的肉类为例做一说明。首七个月中国进口了约450万吨,价值1200亿元人民币的肉类——同比去年来看,进口量增加了9.5%,但是进口额只增加了6.5%。换言之,中国进口海外肉类的总量上升了,但是采购单价却反而下降了。反过来看,2022年全年进口肉类740万吨,同比大跌21%;但看进口额的话,2100亿元的进口额反而同比增长了2%。这就是国际市场肉类价格变化给中国进出口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影响的规模,我们不妨将重点换到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石油和金属矿砂。这两种商品的进口在中国的进口结构中举足轻重——两者分别位列中国进口商品大类的第二、第三名(仅次于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分别各占据中国进口总额的约八分之一。
我们先从原油开始。在2023年首七个月总共10万亿元的进口商品中,原油占了1.3万亿元,进口额同比下跌了6.3%。但是,这1.3万亿元原油共重3.3亿吨,如果按进口量来计算,反而增加了12.4%。
如果略加计算,不难发现中国进口原油的均价下降了17%——这和2022年到2023年国际油价的走势是相符的。换个角度来看,中国减少的约1100亿元人民币进口额中,原油降价带来的减少就达到了870亿元人民币左右。
我们不妨再比较一下2022年的数据。2022年中国进口了价值2.4万亿元的原油,同比增长45.9%;但实际上中国进口的原油量(5.1亿吨)同比反而减少了0.9%。考虑到2022年全年进口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4.3%),因为原油价格上涨而带来的进口额增量(7700亿元)甚至比2022年全年进口额的增量(7500亿元)还要多。
因此,石油跌价10%,就足以让中国进口额在进口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1%。我们可以从原油的例子中看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单价波动对中国进口额的影响在规模上而言是巨大的。
这种影响甚至会倒过来影响中国的出口——中国出口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也是原油、矿石和电子零件这三种原料的排列组合。汽车和机械需要钢材和其他金属、服装需要化纤、电子产品需要电子零件……考虑到中国的出口工业不少依赖外国进口的原材料,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自然而然会随着中国产业链,又回到了出口一端影响出口额。
在大宗商品行情影响出口这一点上,铁矿和钢材这一对产品是最好的例子。作为金属冶炼行业的上游材料,中国首七个月进口了6.7亿吨,5300亿元铁矿砂及其精矿。按重量来算的话,同比增长了6.9%;但是按照金额来算的话,却只增长了1.4%。同期中国出口了5089万吨、3700亿元的钢材,按重量算同比增长了27.9%,但价格反而下跌了2.1%。
考虑到钢材依赖外国进口的铁矿石,因此单价有所下跌也在情理之中。2022年全年的情况与之正好相反——2022年全年出口钢材6732万吨(同比增长0.9%),但出口额达到了6400亿元(同比增长22.3%)。当然,这就显然是钢材价格上涨的结果了。
如果将时间节奏拉长的话,价格因素的变化会更加明显。我们依旧“民以食为天”,以肉类和水产品的进口重量和价格(人民币、美元)做一图表。
可以看到的是,除了在新冠疫情这三年期间因为“冷链食品传播病毒”的风波而大受影响以外,中国进口肉类和水产品的总量是在稳步增长的;而价格的话,当然就要随行就市,随着价格的波动而波动了。例如,2022年肉类价格飙涨,因此尽管进口总量大降,但是价格上没有什么变化;而今年开始肉类单价回落,因此尽管进口额下降,但总量上反而有所回升。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石油和铁矿石这两样工业原材料上。铁矿石行业由于中国控制钢铁产能的原因进口量通常长期持平,但进口额却因为矿石涨价而连续高升;而原油进口额虽然随着油价涨跌而大起大落,但原油进口量则长期保持稳定的增长。
因此,由于金额由单价和数量两部分组成,因此金额增长的时候,实际上数量可能反而下降了,而金额下降的时候,数量反而可能上升了。
考虑到原材料(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在中国经济中占比不菲,我们显然不能只以出口额或进口额这样的“唯金额论”来判断中国外贸。正如肉类的案例中明明中国人消费了更多的肉,但肉类进口额却有所下降这一显著的反差一样,单以进口额或出口额判断中国外贸的话,会陷入一个显然不合逻辑的局面:物价越上涨,同等的进出口量下进出口额的字面价格就越高。
这样的话,要想提高进出口额就太简单了。我们不妨就坡下驴,顺着这个局面推导出一个荒诞不经的做法——只要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进出口额就能立竿见影地增长嘛!但这样靠贬值货币带来的增长到底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没有价值,是不是有质量的增长,我想各位读者是心知肚明,毋庸多言。
事实上,汇率及物价是干扰进出口统计的常见因素之一。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货币贬值是如何在进出口量不变的情况下,带来进出口额的增长的。2019年,日本海关统计的总出口额是77万亿日元,进口79万亿日元;2022年的总出口额是98万亿日元,进口118万亿日元,名义上来看出口增长了27%,进口增长了49%;但是2019年的时候,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100到110日元之间,2022年是在110到150日元之间。日元贬值使得以日元计价的进出口额大增——但是一换成美元,效果就大打折扣。
让我们对这篇文章做一个总结。对于今年的中国外贸而言,我们应该留意以下几点:
一、今年的进出口额很大程度受到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由于原油、金属矿砂等大宗商品相较去年而言价格回落,因此尽管进口量相差不大,但是进口额却有所下降。考虑到原油等在中国进口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的总进口额有所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二、由于中国的出口结构中不少是“两头在外”,因此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自然而然会随着产业链传导到下游产品,通过影响产品的价格影响中国的出口额。
三、在研究中国的外贸情况时,按照货币计价的“金额”会受到通货膨胀和物价的影响。综合考虑“量”和“额”是更加全面的做法。■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2023-09-18 06:08
政经
进一步探讨中国外贸:为什么中国的进口下跌了?+ 查看更多
进一步探讨中国外贸:为什么中国的进口下跌了?
+ 查看更多
李瀚明:中国的进出口额某种程度上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行情息息相关,不时会出现进出口额和进出口量增减方向不一致的情况。
李瀚明
■海关统计表14《2023年7月进口主要商品量值表》展示了主要商品的进口量和进口额。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不妨以攸关民生的肉类为例做一说明。首七个月中国进口了约450万吨,价值1200亿元人民币的肉类——同比去年来看,进口量增加了9.5%,但是进口额只增加了6.5%。换言之,中国进口海外肉类的总量上升了,但是采购单价却反而下降了。反过来看,2022年全年进口肉类740万吨,同比大跌21%;但看进口额的话,2100亿元的进口额反而同比增长了2%。这就是国际市场肉类价格变化给中国进出口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影响的规模,我们不妨将重点换到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石油和金属矿砂。这两种商品的进口在中国的进口结构中举足轻重——两者分别位列中国进口商品大类的第二、第三名(仅次于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分别各占据中国进口总额的约八分之一。
我们先从原油开始。在2023年首七个月总共10万亿元的进口商品中,原油占了1.3万亿元,进口额同比下跌了6.3%。但是,这1.3万亿元原油共重3.3亿吨,如果按进口量来计算,反而增加了12.4%。
如果略加计算,不难发现中国进口原油的均价下降了17%——这和2022年到2023年国际油价的走势是相符的。换个角度来看,中国减少的约1100亿元人民币进口额中,原油降价带来的减少就达到了870亿元人民币左右。
我们不妨再比较一下2022年的数据。2022年中国进口了价值2.4万亿元的原油,同比增长45.9%;但实际上中国进口的原油量(5.1亿吨)同比反而减少了0.9%。考虑到2022年全年进口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4.3%),因为原油价格上涨而带来的进口额增量(7700亿元)甚至比2022年全年进口额的增量(7500亿元)还要多。
因此,石油跌价10%,就足以让中国进口额在进口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1%。我们可以从原油的例子中看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单价波动对中国进口额的影响在规模上而言是巨大的。
这种影响甚至会倒过来影响中国的出口——中国出口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也是原油、矿石和电子零件这三种原料的排列组合。汽车和机械需要钢材和其他金属、服装需要化纤、电子产品需要电子零件……考虑到中国的出口工业不少依赖外国进口的原材料,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自然而然会随着中国产业链,又回到了出口一端影响出口额。
在大宗商品行情影响出口这一点上,铁矿和钢材这一对产品是最好的例子。作为金属冶炼行业的上游材料,中国首七个月进口了6.7亿吨,5300亿元铁矿砂及其精矿。按重量来算的话,同比增长了6.9%;但是按照金额来算的话,却只增长了1.4%。同期中国出口了5089万吨、3700亿元的钢材,按重量算同比增长了27.9%,但价格反而下跌了2.1%。
考虑到钢材依赖外国进口的铁矿石,因此单价有所下跌也在情理之中。2022年全年的情况与之正好相反——2022年全年出口钢材6732万吨(同比增长0.9%),但出口额达到了6400亿元(同比增长22.3%)。当然,这就显然是钢材价格上涨的结果了。
如果将时间节奏拉长的话,价格因素的变化会更加明显。我们依旧“民以食为天”,以肉类和水产品的进口重量和价格(人民币、美元)做一图表。
可以看到的是,除了在新冠疫情这三年期间因为“冷链食品传播病毒”的风波而大受影响以外,中国进口肉类和水产品的总量是在稳步增长的;而价格的话,当然就要随行就市,随着价格的波动而波动了。例如,2022年肉类价格飙涨,因此尽管进口总量大降,但是价格上没有什么变化;而今年开始肉类单价回落,因此尽管进口额下降,但总量上反而有所回升。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石油和铁矿石这两样工业原材料上。铁矿石行业由于中国控制钢铁产能的原因进口量通常长期持平,但进口额却因为矿石涨价而连续高升;而原油进口额虽然随着油价涨跌而大起大落,但原油进口量则长期保持稳定的增长。
因此,由于金额由单价和数量两部分组成,因此金额增长的时候,实际上数量可能反而下降了,而金额下降的时候,数量反而可能上升了。
考虑到原材料(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在中国经济中占比不菲,我们显然不能只以出口额或进口额这样的“唯金额论”来判断中国外贸。正如肉类的案例中明明中国人消费了更多的肉,但肉类进口额却有所下降这一显著的反差一样,单以进口额或出口额判断中国外贸的话,会陷入一个显然不合逻辑的局面:物价越上涨,同等的进出口量下进出口额的字面价格就越高。
这样的话,要想提高进出口额就太简单了。我们不妨就坡下驴,顺着这个局面推导出一个荒诞不经的做法——只要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进出口额就能立竿见影地增长嘛!但这样靠贬值货币带来的增长到底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没有价值,是不是有质量的增长,我想各位读者是心知肚明,毋庸多言。
事实上,汇率及物价是干扰进出口统计的常见因素之一。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货币贬值是如何在进出口量不变的情况下,带来进出口额的增长的。2019年,日本海关统计的总出口额是77万亿日元,进口79万亿日元;2022年的总出口额是98万亿日元,进口118万亿日元,名义上来看出口增长了27%,进口增长了49%;但是2019年的时候,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100到110日元之间,2022年是在110到150日元之间。日元贬值使得以日元计价的进出口额大增——但是一换成美元,效果就大打折扣。
让我们对这篇文章做一个总结。对于今年的中国外贸而言,我们应该留意以下几点:
一、今年的进出口额很大程度受到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由于原油、金属矿砂等大宗商品相较去年而言价格回落,因此尽管进口量相差不大,但是进口额却有所下降。考虑到原油等在中国进口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的总进口额有所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二、由于中国的出口结构中不少是“两头在外”,因此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自然而然会随着产业链传导到下游产品,通过影响产品的价格影响中国的出口额。
三、在研究中国的外贸情况时,按照货币计价的“金额”会受到通货膨胀和物价的影响。综合考虑“量”和“额”是更加全面的做法。■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不妨以攸关民生的肉类为例做一说明。首七个月中国进口了约450万吨,价值1200亿元人民币的肉类——同比去年来看,进口量增加了9.5%,但是进口额只增加了6.5%。换言之,中国进口海外肉类的总量上升了,但是采购单价却反而下降了。反过来看,2022年全年进口肉类740万吨,同比大跌21%;但看进口额的话,2100亿元的进口额反而同比增长了2%。这就是国际市场肉类价格变化给中国进出口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影响的规模,我们不妨将重点换到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石油和金属矿砂。这两种商品的进口在中国的进口结构中举足轻重——两者分别位列中国进口商品大类的第二、第三名(仅次于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分别各占据中国进口总额的约八分之一。
我们先从原油开始。在2023年首七个月总共10万亿元的进口商品中,原油占了1.3万亿元,进口额同比下跌了6.3%。但是,这1.3万亿元原油共重3.3亿吨,如果按进口量来计算,反而增加了12.4%。
如果略加计算,不难发现中国进口原油的均价下降了17%——这和2022年到2023年国际油价的走势是相符的。换个角度来看,中国减少的约1100亿元人民币进口额中,原油降价带来的减少就达到了870亿元人民币左右。
我们不妨再比较一下2022年的数据。2022年中国进口了价值2.4万亿元的原油,同比增长45.9%;但实际上中国进口的原油量(5.1亿吨)同比反而减少了0.9%。考虑到2022年全年进口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4.3%),因为原油价格上涨而带来的进口额增量(7700亿元)甚至比2022年全年进口额的增量(7500亿元)还要多。
因此,石油跌价10%,就足以让中国进口额在进口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1%。我们可以从原油的例子中看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单价波动对中国进口额的影响在规模上而言是巨大的。
这种影响甚至会倒过来影响中国的出口——中国出口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也是原油、矿石和电子零件这三种原料的排列组合。汽车和机械需要钢材和其他金属、服装需要化纤、电子产品需要电子零件……考虑到中国的出口工业不少依赖外国进口的原材料,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自然而然会随着中国产业链,又回到了出口一端影响出口额。
在大宗商品行情影响出口这一点上,铁矿和钢材这一对产品是最好的例子。作为金属冶炼行业的上游材料,中国首七个月进口了6.7亿吨,5300亿元铁矿砂及其精矿。按重量来算的话,同比增长了6.9%;但是按照金额来算的话,却只增长了1.4%。同期中国出口了5089万吨、3700亿元的钢材,按重量算同比增长了27.9%,但价格反而下跌了2.1%。
考虑到钢材依赖外国进口的铁矿石,因此单价有所下跌也在情理之中。2022年全年的情况与之正好相反——2022年全年出口钢材6732万吨(同比增长0.9%),但出口额达到了6400亿元(同比增长22.3%)。当然,这就显然是钢材价格上涨的结果了。
如果将时间节奏拉长的话,价格因素的变化会更加明显。我们依旧“民以食为天”,以肉类和水产品的进口重量和价格(人民币、美元)做一图表。
可以看到的是,除了在新冠疫情这三年期间因为“冷链食品传播病毒”的风波而大受影响以外,中国进口肉类和水产品的总量是在稳步增长的;而价格的话,当然就要随行就市,随着价格的波动而波动了。例如,2022年肉类价格飙涨,因此尽管进口总量大降,但是价格上没有什么变化;而今年开始肉类单价回落,因此尽管进口额下降,但总量上反而有所回升。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石油和铁矿石这两样工业原材料上。铁矿石行业由于中国控制钢铁产能的原因进口量通常长期持平,但进口额却因为矿石涨价而连续高升;而原油进口额虽然随着油价涨跌而大起大落,但原油进口量则长期保持稳定的增长。
因此,由于金额由单价和数量两部分组成,因此金额增长的时候,实际上数量可能反而下降了,而金额下降的时候,数量反而可能上升了。
考虑到原材料(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在中国经济中占比不菲,我们显然不能只以出口额或进口额这样的“唯金额论”来判断中国外贸。正如肉类的案例中明明中国人消费了更多的肉,但肉类进口额却有所下降这一显著的反差一样,单以进口额或出口额判断中国外贸的话,会陷入一个显然不合逻辑的局面:物价越上涨,同等的进出口量下进出口额的字面价格就越高。
这样的话,要想提高进出口额就太简单了。我们不妨就坡下驴,顺着这个局面推导出一个荒诞不经的做法——只要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进出口额就能立竿见影地增长嘛!但这样靠贬值货币带来的增长到底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没有价值,是不是有质量的增长,我想各位读者是心知肚明,毋庸多言。
事实上,汇率及物价是干扰进出口统计的常见因素之一。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货币贬值是如何在进出口量不变的情况下,带来进出口额的增长的。2019年,日本海关统计的总出口额是77万亿日元,进口79万亿日元;2022年的总出口额是98万亿日元,进口118万亿日元,名义上来看出口增长了27%,进口增长了49%;但是2019年的时候,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100到110日元之间,2022年是在110到150日元之间。日元贬值使得以日元计价的进出口额大增——但是一换成美元,效果就大打折扣。
让我们对这篇文章做一个总结。对于今年的中国外贸而言,我们应该留意以下几点:
一、今年的进出口额很大程度受到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由于原油、金属矿砂等大宗商品相较去年而言价格回落,因此尽管进口量相差不大,但是进口额却有所下降。考虑到原油等在中国进口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的总进口额有所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二、由于中国的出口结构中不少是“两头在外”,因此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自然而然会随着产业链传导到下游产品,通过影响产品的价格影响中国的出口额。
三、在研究中国的外贸情况时,按照货币计价的“金额”会受到通货膨胀和物价的影响。综合考虑“量”和“额”是更加全面的做法。■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