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7-14 15:51
商业与经济 社会与生活

世外桃源,来了包邮的快递

人们来西藏的理由总是不尽相同,因此拥有全然不同的网购清单。但无论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拼多多都同样见证着、支撑着,那是属于普通人的认真生活。
快递
黄点点



村里来了个“怪人”
 
西藏边陲的小村里,来了个叫沈辉的年轻人,二十出头的年纪,高高的,瘦瘦的,不太会说藏语,住在村子里已有两个月。
 
村民们觉得沈辉有点“怪”。他来了之后,村里收到了比以往多一倍的快递——快递员送进来的东西,有一半都是沈辉买的,还全是些村民们理解不了的玩意儿。比如一个210斤重的健身器材。器材进村那天,成了小小的新闻,东西太重,快递员只负责送到县里,沈辉请好心村民找了辆三轮车,“突突突”的,把这个庞然巨物运进了家。
 


但村里的藏族孩子们却最喜欢沈辉,那些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快递,是孩子们眼里新奇的玩具。沈辉买的扫地机器人,不仅是清洁工,还是电子宠物,往它身上放个玩偶,开关一开,就在家里到处乱转,窗台边趴一群看热闹的小孩。
 
正是这些时刻,让沈辉觉得自己正在和西藏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两年前,22岁的沈辉大学毕业,决定到西藏工作。在那之前,他没有来过西藏,这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对西藏的理解和教科书上写的一样,很“圣洁”,也很遥远。
 
什么时候真正融入了这里?沈辉也说不清。他想,可能是从藏区孩子们的一声声“好人叔叔”开始的。那时沈辉刚来西藏,他喜欢植物,有机会来藏区观察高原植被的生长,也是他选择这份工作的一个原因。他租了一片地,搭了棚,在里面种各种奇怪的植物。从高原生长的绿绒蒿到热带常见的彩叶芋,都能在沈辉的棚里找到踪迹。
 
棚里万物,孩子们最喜欢的是草莓。偏远的高原,草莓并不多见,由于路途遥远,酸甜可口的草莓往往在尚未成熟前就被摘下,千里跋涉运输到此处,超市里买到的草莓总是很贵,却寡淡无味。
 
“怪人”沈辉干脆自己种起了草莓。他在藏区的黄色沙土地里铺了厚厚的肥料,令他意外的是,小苗和他一样,都挺适应新环境,这里温度恒定,小苗缓慢长大后,一年四季都能挂果、变红。
 
之后的每周,沈辉都能摘几盆草莓送给村里的孩子们。草莓多了,他又在网上买来小筐,一人一筐,放一群孩子们进大棚里找草莓——在那之前,孩子们以为草莓结在树上。沈辉特意搜索过,县里没有种草莓的农户,距离周边最近的草莓基地有100多公里,更何况,这里还有很多孩子没有走出过县城。
 
友谊很快建立起来,孩子们每次见到沈辉,都叫他“好人叔叔”,原因和孩子们一样可爱又简单:那意味着拥有草莓、拥有玩具、拥有一个快乐的下午。沈辉像魔法师一般,总能拿出没见过的玩意儿,草莓之外,还有长沙的臭豆腐罐头、德州的烤鸡,甚至烤箱新鲜烤出的意大利那不勒斯风味披萨。
 
说起来,这些东西也没有那么稀奇,但这群孩子年纪尚小,又身处偏远乡村,还没有意识到外面有怎样一个浩瀚的世界。沈辉知道,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村庄、走出县城。而他的出现,意味着能够早一些点亮孩子们那颗想要探索外界的心,也许这真的可以改变他们的未来。
 
计算起来,这实在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沈辉盘算过,200多棵草莓苗是拼多多上面买的,一共只花了600块。除此之外,各种用来搭建大棚的工具、帮助沙土变得肥沃的养料,都来自于拼多多,那个摘草莓的小筐甚至只要5毛钱。
 
轻而易举地网购这些东西,三年前还是不可能的事。此前,西藏、内蒙古、甘肃等地,一直都是电商平台难以触达的偏远地区。后来,沈辉才知道,自己来到西藏的这两年,刚好也是拼多多推进“电商西进”的两年,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拼多多商家开始给偏远地区供应商品并提供包邮服务,凭借这些“宝贝”,沈辉给孩子们构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电商西进”辐射的不止西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38岁的快递站点负责人田野发现,商品地址写到乡镇的订单越来越多了。他的站点在根河市,“电商西进”前,如果下属乡镇的用户买了快递,只能自己来市里自提,或者找顺风车捎回乡镇,5元一单。他们总调侃,买一单袜子才5元,快递费比东西还贵。
 
现在,乡镇快递量的增加让站点延伸到了镇上。田野说,根河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们大多外出务工,他们送的快递更多是老年人买的。老人节省,不买什么衣服、化妆品,送得最多的就是米面粮油,拼多多上买一回,够吃好久。有一次,快递员吭哧吭哧把沉甸甸的货送去,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斤大米,50斤白面。

 
丢掉一切,来西藏
 
 
我们总是能从购物记录里,觉察一个人生活流变的轨迹。
 
沈辉适应西藏的生活,正是从改变购物方式开始的。远离家乡,总是会有困难的时候,出发前,沈辉设想过很多不同,但没想到,最不一样的其实是网购——他是上海人,从小生活在“江浙沪包邮区”,快递总是以最快速度抵达家中,网购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习惯。
 
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网购仍有诸多限制。刚来西藏时,正好赶上中秋,沈辉想家了,满脑子只想吃一口鲜肉月饼,一番全网搜索,他意识到,自己的诉求实在是太“刁钻”,鲜肉月饼保质期尤其短,就算是用上冷链,也无法在两三天内运送到5000公里外的西藏。后来,沈辉愣是找了一家店,拜托对方发了货,一周后,快递运送到手,月饼却已经变质,他不信邪吃了一口,结果拉了一周肚子,挂了4天盐水。
 
距离实在太远了。如今,沈辉生活在村里,回一趟家要周转多次,先搭顺风车到县城,再坐大巴到市里,换乘绿皮火车到拉萨后,最后才是飞机。村庄是西部的最末梢,即便快递业务相较以往已经发展不少,但受限于地广人稀、幅员辽阔的客观条件,一票快递要抵达村口,依旧不容易。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沈辉爱上了在拼多多买东西,他发现,拼多多的商家是最愿意给西藏地区发货的。
 
这得益于拼多多首创的“集运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先把西部六省的包裹运到西安、成都等集运仓,再二次寄送到目的地。这种模式还在不断被优化,去年9月,拼多多实行物流中转费减免政策,商家们向西部地区发货,不需要承担后半段的物流费用,因此减少了更多顾虑。
 
就像一条堵塞的脉络被打通,上游的改变,切实地影响了西部地区人民的具体生活,沈辉感觉到,“能买到的东西更多样了”。
 
村里人眼中“奇奇怪怪的东西”,也是这段时间频繁下单的。就像那个让全村震惊的210斤健身器材,沈辉说,他原本愿意给这票快递多付200块的物流费,商家接单之后,很惊讶地告诉他,这钱被平台全免,不再需要他额外支付。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沈辉形容,“拼多多就是我保持现代性的一种方式”。最近,他买了一个精致的手部模型,极具艺术气息,“除了占地方什么用都没有”。在这个偏远的边陲小村,它的出现就让人惊喜、愉悦,他等着村里孩子们发现、研究、玩耍。
 
和沈辉一样,另一个生活在西藏林芝的姑娘兰小芳也爱在拼多多上买东西。沈辉越买越多,她则是越买越少。
 
兰小芳在人生最艰难的一年来到林芝。她是80后,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湖南农村家庭,这个从小要强、独立的姑娘,16岁就开始在大城市打拼,换过很多份工作,又早早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后来,兰小芳意识到自己学历不够,先考了大专,又考了本科,她想靠自己走得更远。
 
或许是过早承担了养家的压力,兰小芳对于赚钱有很深的执念。两年前,她加入一个创业项目,一个早已准备好的骗局。合伙人跑路,兰小芳的积蓄全部亏空,还欠了30万外债。那段时间,赶上兰小芳母亲去世,她坐在家里,看着天花板就哭:为什么是我经历这一切?
 
兰小芳状态很差,但为了还债,倔强的她还是工作了一年。等钱快还完的时候,她决定离开城市,去西藏林芝的一家民宿工作,这是她所能找到的治愈方式。
 
出发前,兰小芳卖掉了自己所有的奢侈品,只带了几件衣服——在外打拼的几年,兰小芳形容自己“物欲很重”,不管有没有,看到动心就买。化妆品的瓶瓶罐罐有一堆,买的都是诸如SK2、海蓝之谜这样的大牌。后来兰小芳又爱上了奢侈品,只买LV,一个就是几万元。
 
林芝是兰小芳断舍离的开始。林芝天气冷,她只能穿羽绒服,同一件衣服,“不脏就天天穿”,漂亮的衣服用不上,还得靠同事送的两条棉裤御寒;在广州,兰小芳恨不得上午一杯奶茶,下午一杯咖啡,但村子里哪有什么连锁品牌,不喝也过得去,兰小芳惊觉,“你也没有那么依赖那些东西”;吃饭也是,这里物资珍贵,大家从不浪费,中午吃不完就晚上吃,晚上吃不完给狗吃。
 

▲ 兰小芳在林芝的生活。图 / 讲述者提供
 
最好笑的是她的LV。卖掉LV时,兰小芳有些舍不得,还留了小小的一个,塞到行李箱里带来西藏。没想到,这里完全没人在意奢侈品的存在。兰小芳只背了一回,就发现这包啥也装不下,消费主义的浮华尽数褪去,只回归物品本质。
 
当然,还是有需要网购的时候。在拼多多上,兰小芳只买吃的,蔬菜种子、异域水果、还有螺蛳粉,她说口腹之欲是最原始的欲望,摈弃那些身外之物,认真吃好每一餐饭,就够了。
 
这一年,得益于“电商西进”,当地人能从拼多多上买到的新鲜水果更多了。兰小芳喜欢吃百香果,一种此前几乎不会出现在西藏的水果,如今只需要10天就能送进村子里,不会坏,味道还挺甜。
 
这样的生活让兰小芳感觉到轻松、自在,她这才发现,生活在城市里的时候,人们总是难以接受最质朴的慢生活,恨不得快递立刻送到自己手上。但现在,她学会了等待,等待樱桃萝卜和豌豆尖的种子从遥远的地方寄送到自己手里,又等待它们在土地里慢慢生根发芽。
 
人们来西藏的理由总是不尽相同,因此拥有全然不同的网购清单。但无论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拼多多都同样见证着、支撑着,那是属于普通人的认真生活。

 
所能给予西藏的
 
 
西藏总是被赋予很多意味,就像沈辉所说,它纯洁、神圣,是未被浮华浸染的美好之地。
 
的确有很多治愈人心的故事。这里的人总是很善良。沈辉记得,有一回他去另一个县城办事,在国道上走了5公里,高原的太阳晒得脸疼,实在累得不行了才终于遇到一辆藏牌车,司机招手即停,摇下车窗招呼他上了车。
 
沈辉知道,很多时候不会有车为陌生人停留,但在西藏,依旧保留着“顺风车文化”,讲究的是互相扶持。当地人总会为路边每一个招手、需要帮助的人停下来,他们善待每一张面孔,并不是沈辉最初想象中的那样不食人间烟火。
 
兰小芳也是。最开始来西藏时,她的皮卡车坏在了半道上,有老乡二话不说帮她修了车,分文不收。而且,对方并不觉得自己在帮忙,“反而是谢谢我,给了他帮助别人的机会”。
 
在民宿工作后,偶尔会有客人带走房间的吹风机、香薰机。最初几次,兰小芳气得不行,要店长打电话追回钱,但藏族店长总是劝兰小芳消气,他认为对方拿走,“因为他匮乏”,这意味着对方的内心、物质层面上都需要帮助,所以带走也没关系。
 
这些都是兰小芳、沈辉在来到西藏之前,很少接触到的处事态度,善意像一种能量,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默默治愈着失意的、迷茫的、好奇的外来者。
 
待的时间久了,他们也逐渐意识到,生活在这里的人精神富足,但受限于地理位置,物质还是相对贫瘠。比如,这里很难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兰小芳之所以买蔬菜种子,是因为菜运输困难,因此价格昂贵,村里一斤白菜要卖6块、8块,他们只好开车去县城买,买一回上千元的菜,放进冰箱里吃上10天半个月。沈辉也计算过,诸如洗发水、纸巾这样的日用品,拼多多上买的比超市里便宜三分之一。
 
这也是拼多多所想要提倡的消费平权——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同样有理由生活得更好、更便利。偏远可以是一种客观事实,原始质朴可以是一种优点,但却不能是阻隔发展的理由。
 
抱着这样的想法,拼多多开始通过“千亿扶持”计划加速电商西进,他们的设想是,让资金和流量等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西部地区,为当地人构建用户、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
 
受伤的人们总是想向自然索取,却常常忘了回馈它什么,但现在,在各方努力之下,鸿沟被一点点填平。适逢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还有更多改变正在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发生。
 
兰小芳所在的结巴村也是例子。这是林芝工布江达县的一个古村落,在藏语里,“结巴”译为“遗忘”,站在“遗忘码头”,能看到两种颜色的湖泊,夏季翡翠绿,冬季宝石蓝。
 
但这个地方没有真的被遗忘。如今,它以“徒步天堂”的称谓,出现在了大众视野里。由于风景优美,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结巴村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改变是巨大的,村里不仅修路、修网、换了容量更大的电箱,还有了新的商业街。
 
兰小芳见证了一切。两年前,她第一次来这里时,通往村子里的路还是土路,现在已经变成了水泥路,游客们可以自驾抵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明显多了起来。兰小芳说,以前,当地年轻人都外出读书、工作,尤其是冬天,“结巴村”就像真的被遗忘了一样,不少留下的村民会去更温暖的成都过冬,村里一天都见不到10个人。现在走在村里,总能看见陌生面孔的游客,今年五一,村里民宿全部住满。
 
对于村民们来说,这就是新的谋生机会。短短两年时间,民宿就从40多户增加到100多户,其中也包括兰小芳的老板,他本来以放牧为生。
 
“结巴村”是西藏变化的缩影。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西藏要成为“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最近的十多年里,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截至2022年,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14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300公里,开辟国内外航线150余条,通航城市70个。
 
互联网经济的出现同样磨平了很多差异。在沈辉所在的县城走上一圈,总能见到眼熟的连锁超市和连锁品牌店。两年前,县城里有了好几家外卖软件,一些商场还会通过电商平台进货。娱乐生活也变了,村里的孩子们唱着全国统一的《孤勇者》,人们有了更加相通的喜怒哀乐。
 
网上很多人说拼多多成功占领了下沉市场——的确如此,沈辉说,他所在的村子里,一些老人也学会了用拼多多买东西,“哪里能比我们这里更下沉?”他有时感慨,那些评价或许是调侃,但对于当地人而言,他们的生活真的因此改变,不用付出更多的钱、更多的力气、走更远的路,就能拥有一样的商品,那是一种此前常被忽视的自由。
 
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这还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还是那个根河快递站站长田野的例子,几年前,他刚刚开始在市区里开设站点的时候,快递员不过2人,现在,由于拼多多西进的大范围铺开,站点的快递量剧增,从一天40票增加到了3000票。快件变多、站点下沉到乡镇,全站点的工作人员随之增加到17人。
 
根河天气寒冷,一年只有三个月不供暖,因此没有太多产业。快递员算是一份薪水还不错的工作,订单量最大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六七千。田野说,快递行业按件计费,赚的都是辛苦钱,但大家珍惜这份工作,跟着他干活的,都是好几年的老快递员,他们成了家,肯吃苦,想把这件事做成稳定的事业。
 
田野还从订单中发现,一些当地人开始在拼多多上做起生意,售卖特产。冬天寄出牛羊肉,夏天寄出晒干的蘑菇,从中国最偏远的村庄寄到大江南北。
 
作为一个普通的、被西藏治愈的年轻人,沈辉也总是想回馈给西藏什么。他的方式是种花,沈辉说藏人爱花,在他们的文化里,“种一盆花,就相当于点一盏酥油灯”,是一种善良的祈福。不过,西藏偏远,鲜花品类不多,大多数人种的都是天竺葵,常见、好养。
 
沈辉开始把自己在大棚里种活的植物送给村民们,村民们没见过,但爱美之心却总是共通,因此总有村民向他讨花,然后送上一句“宁姐布”(藏语漂亮)的赞美。也不会空手来,他们知道沈辉爱花,总要挖一兜子苔藓土作为礼物。沈辉说,到后来,谁的小房子多出了几盆花,“就知道是我送的”。
 
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那些原本在广州生长的蔓绿绒、彩叶芋、花竹,顺着拼多多的西进路线,一路向西,最终引领了这个西南边陲小村的“热植潮流”,像是一个只会发生在想象里的童话故事。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快递
2025-07-14 15:51
商业与经济 社会与生活

世外桃源,来了包邮的快递

人们来西藏的理由总是不尽相同,因此拥有全然不同的网购清单。但无论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拼多多都同样见证着、支撑着,那是属于普通人的认真生活。
黄点点



村里来了个“怪人”
 
西藏边陲的小村里,来了个叫沈辉的年轻人,二十出头的年纪,高高的,瘦瘦的,不太会说藏语,住在村子里已有两个月。
 
村民们觉得沈辉有点“怪”。他来了之后,村里收到了比以往多一倍的快递——快递员送进来的东西,有一半都是沈辉买的,还全是些村民们理解不了的玩意儿。比如一个210斤重的健身器材。器材进村那天,成了小小的新闻,东西太重,快递员只负责送到县里,沈辉请好心村民找了辆三轮车,“突突突”的,把这个庞然巨物运进了家。
 


但村里的藏族孩子们却最喜欢沈辉,那些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快递,是孩子们眼里新奇的玩具。沈辉买的扫地机器人,不仅是清洁工,还是电子宠物,往它身上放个玩偶,开关一开,就在家里到处乱转,窗台边趴一群看热闹的小孩。
 
正是这些时刻,让沈辉觉得自己正在和西藏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两年前,22岁的沈辉大学毕业,决定到西藏工作。在那之前,他没有来过西藏,这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对西藏的理解和教科书上写的一样,很“圣洁”,也很遥远。
 
什么时候真正融入了这里?沈辉也说不清。他想,可能是从藏区孩子们的一声声“好人叔叔”开始的。那时沈辉刚来西藏,他喜欢植物,有机会来藏区观察高原植被的生长,也是他选择这份工作的一个原因。他租了一片地,搭了棚,在里面种各种奇怪的植物。从高原生长的绿绒蒿到热带常见的彩叶芋,都能在沈辉的棚里找到踪迹。
 
棚里万物,孩子们最喜欢的是草莓。偏远的高原,草莓并不多见,由于路途遥远,酸甜可口的草莓往往在尚未成熟前就被摘下,千里跋涉运输到此处,超市里买到的草莓总是很贵,却寡淡无味。
 
“怪人”沈辉干脆自己种起了草莓。他在藏区的黄色沙土地里铺了厚厚的肥料,令他意外的是,小苗和他一样,都挺适应新环境,这里温度恒定,小苗缓慢长大后,一年四季都能挂果、变红。
 
之后的每周,沈辉都能摘几盆草莓送给村里的孩子们。草莓多了,他又在网上买来小筐,一人一筐,放一群孩子们进大棚里找草莓——在那之前,孩子们以为草莓结在树上。沈辉特意搜索过,县里没有种草莓的农户,距离周边最近的草莓基地有100多公里,更何况,这里还有很多孩子没有走出过县城。
 
友谊很快建立起来,孩子们每次见到沈辉,都叫他“好人叔叔”,原因和孩子们一样可爱又简单:那意味着拥有草莓、拥有玩具、拥有一个快乐的下午。沈辉像魔法师一般,总能拿出没见过的玩意儿,草莓之外,还有长沙的臭豆腐罐头、德州的烤鸡,甚至烤箱新鲜烤出的意大利那不勒斯风味披萨。
 
说起来,这些东西也没有那么稀奇,但这群孩子年纪尚小,又身处偏远乡村,还没有意识到外面有怎样一个浩瀚的世界。沈辉知道,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村庄、走出县城。而他的出现,意味着能够早一些点亮孩子们那颗想要探索外界的心,也许这真的可以改变他们的未来。
 
计算起来,这实在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沈辉盘算过,200多棵草莓苗是拼多多上面买的,一共只花了600块。除此之外,各种用来搭建大棚的工具、帮助沙土变得肥沃的养料,都来自于拼多多,那个摘草莓的小筐甚至只要5毛钱。
 
轻而易举地网购这些东西,三年前还是不可能的事。此前,西藏、内蒙古、甘肃等地,一直都是电商平台难以触达的偏远地区。后来,沈辉才知道,自己来到西藏的这两年,刚好也是拼多多推进“电商西进”的两年,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拼多多商家开始给偏远地区供应商品并提供包邮服务,凭借这些“宝贝”,沈辉给孩子们构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电商西进”辐射的不止西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38岁的快递站点负责人田野发现,商品地址写到乡镇的订单越来越多了。他的站点在根河市,“电商西进”前,如果下属乡镇的用户买了快递,只能自己来市里自提,或者找顺风车捎回乡镇,5元一单。他们总调侃,买一单袜子才5元,快递费比东西还贵。
 
现在,乡镇快递量的增加让站点延伸到了镇上。田野说,根河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们大多外出务工,他们送的快递更多是老年人买的。老人节省,不买什么衣服、化妆品,送得最多的就是米面粮油,拼多多上买一回,够吃好久。有一次,快递员吭哧吭哧把沉甸甸的货送去,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斤大米,50斤白面。

 
丢掉一切,来西藏
 
 
我们总是能从购物记录里,觉察一个人生活流变的轨迹。
 
沈辉适应西藏的生活,正是从改变购物方式开始的。远离家乡,总是会有困难的时候,出发前,沈辉设想过很多不同,但没想到,最不一样的其实是网购——他是上海人,从小生活在“江浙沪包邮区”,快递总是以最快速度抵达家中,网购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习惯。
 
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网购仍有诸多限制。刚来西藏时,正好赶上中秋,沈辉想家了,满脑子只想吃一口鲜肉月饼,一番全网搜索,他意识到,自己的诉求实在是太“刁钻”,鲜肉月饼保质期尤其短,就算是用上冷链,也无法在两三天内运送到5000公里外的西藏。后来,沈辉愣是找了一家店,拜托对方发了货,一周后,快递运送到手,月饼却已经变质,他不信邪吃了一口,结果拉了一周肚子,挂了4天盐水。
 
距离实在太远了。如今,沈辉生活在村里,回一趟家要周转多次,先搭顺风车到县城,再坐大巴到市里,换乘绿皮火车到拉萨后,最后才是飞机。村庄是西部的最末梢,即便快递业务相较以往已经发展不少,但受限于地广人稀、幅员辽阔的客观条件,一票快递要抵达村口,依旧不容易。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沈辉爱上了在拼多多买东西,他发现,拼多多的商家是最愿意给西藏地区发货的。
 
这得益于拼多多首创的“集运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先把西部六省的包裹运到西安、成都等集运仓,再二次寄送到目的地。这种模式还在不断被优化,去年9月,拼多多实行物流中转费减免政策,商家们向西部地区发货,不需要承担后半段的物流费用,因此减少了更多顾虑。
 
就像一条堵塞的脉络被打通,上游的改变,切实地影响了西部地区人民的具体生活,沈辉感觉到,“能买到的东西更多样了”。
 
村里人眼中“奇奇怪怪的东西”,也是这段时间频繁下单的。就像那个让全村震惊的210斤健身器材,沈辉说,他原本愿意给这票快递多付200块的物流费,商家接单之后,很惊讶地告诉他,这钱被平台全免,不再需要他额外支付。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沈辉形容,“拼多多就是我保持现代性的一种方式”。最近,他买了一个精致的手部模型,极具艺术气息,“除了占地方什么用都没有”。在这个偏远的边陲小村,它的出现就让人惊喜、愉悦,他等着村里孩子们发现、研究、玩耍。
 
和沈辉一样,另一个生活在西藏林芝的姑娘兰小芳也爱在拼多多上买东西。沈辉越买越多,她则是越买越少。
 
兰小芳在人生最艰难的一年来到林芝。她是80后,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湖南农村家庭,这个从小要强、独立的姑娘,16岁就开始在大城市打拼,换过很多份工作,又早早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后来,兰小芳意识到自己学历不够,先考了大专,又考了本科,她想靠自己走得更远。
 
或许是过早承担了养家的压力,兰小芳对于赚钱有很深的执念。两年前,她加入一个创业项目,一个早已准备好的骗局。合伙人跑路,兰小芳的积蓄全部亏空,还欠了30万外债。那段时间,赶上兰小芳母亲去世,她坐在家里,看着天花板就哭:为什么是我经历这一切?
 
兰小芳状态很差,但为了还债,倔强的她还是工作了一年。等钱快还完的时候,她决定离开城市,去西藏林芝的一家民宿工作,这是她所能找到的治愈方式。
 
出发前,兰小芳卖掉了自己所有的奢侈品,只带了几件衣服——在外打拼的几年,兰小芳形容自己“物欲很重”,不管有没有,看到动心就买。化妆品的瓶瓶罐罐有一堆,买的都是诸如SK2、海蓝之谜这样的大牌。后来兰小芳又爱上了奢侈品,只买LV,一个就是几万元。
 
林芝是兰小芳断舍离的开始。林芝天气冷,她只能穿羽绒服,同一件衣服,“不脏就天天穿”,漂亮的衣服用不上,还得靠同事送的两条棉裤御寒;在广州,兰小芳恨不得上午一杯奶茶,下午一杯咖啡,但村子里哪有什么连锁品牌,不喝也过得去,兰小芳惊觉,“你也没有那么依赖那些东西”;吃饭也是,这里物资珍贵,大家从不浪费,中午吃不完就晚上吃,晚上吃不完给狗吃。
 

▲ 兰小芳在林芝的生活。图 / 讲述者提供
 
最好笑的是她的LV。卖掉LV时,兰小芳有些舍不得,还留了小小的一个,塞到行李箱里带来西藏。没想到,这里完全没人在意奢侈品的存在。兰小芳只背了一回,就发现这包啥也装不下,消费主义的浮华尽数褪去,只回归物品本质。
 
当然,还是有需要网购的时候。在拼多多上,兰小芳只买吃的,蔬菜种子、异域水果、还有螺蛳粉,她说口腹之欲是最原始的欲望,摈弃那些身外之物,认真吃好每一餐饭,就够了。
 
这一年,得益于“电商西进”,当地人能从拼多多上买到的新鲜水果更多了。兰小芳喜欢吃百香果,一种此前几乎不会出现在西藏的水果,如今只需要10天就能送进村子里,不会坏,味道还挺甜。
 
这样的生活让兰小芳感觉到轻松、自在,她这才发现,生活在城市里的时候,人们总是难以接受最质朴的慢生活,恨不得快递立刻送到自己手上。但现在,她学会了等待,等待樱桃萝卜和豌豆尖的种子从遥远的地方寄送到自己手里,又等待它们在土地里慢慢生根发芽。
 
人们来西藏的理由总是不尽相同,因此拥有全然不同的网购清单。但无论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拼多多都同样见证着、支撑着,那是属于普通人的认真生活。

 
所能给予西藏的
 
 
西藏总是被赋予很多意味,就像沈辉所说,它纯洁、神圣,是未被浮华浸染的美好之地。
 
的确有很多治愈人心的故事。这里的人总是很善良。沈辉记得,有一回他去另一个县城办事,在国道上走了5公里,高原的太阳晒得脸疼,实在累得不行了才终于遇到一辆藏牌车,司机招手即停,摇下车窗招呼他上了车。
 
沈辉知道,很多时候不会有车为陌生人停留,但在西藏,依旧保留着“顺风车文化”,讲究的是互相扶持。当地人总会为路边每一个招手、需要帮助的人停下来,他们善待每一张面孔,并不是沈辉最初想象中的那样不食人间烟火。
 
兰小芳也是。最开始来西藏时,她的皮卡车坏在了半道上,有老乡二话不说帮她修了车,分文不收。而且,对方并不觉得自己在帮忙,“反而是谢谢我,给了他帮助别人的机会”。
 
在民宿工作后,偶尔会有客人带走房间的吹风机、香薰机。最初几次,兰小芳气得不行,要店长打电话追回钱,但藏族店长总是劝兰小芳消气,他认为对方拿走,“因为他匮乏”,这意味着对方的内心、物质层面上都需要帮助,所以带走也没关系。
 
这些都是兰小芳、沈辉在来到西藏之前,很少接触到的处事态度,善意像一种能量,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默默治愈着失意的、迷茫的、好奇的外来者。
 
待的时间久了,他们也逐渐意识到,生活在这里的人精神富足,但受限于地理位置,物质还是相对贫瘠。比如,这里很难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兰小芳之所以买蔬菜种子,是因为菜运输困难,因此价格昂贵,村里一斤白菜要卖6块、8块,他们只好开车去县城买,买一回上千元的菜,放进冰箱里吃上10天半个月。沈辉也计算过,诸如洗发水、纸巾这样的日用品,拼多多上买的比超市里便宜三分之一。
 
这也是拼多多所想要提倡的消费平权——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同样有理由生活得更好、更便利。偏远可以是一种客观事实,原始质朴可以是一种优点,但却不能是阻隔发展的理由。
 
抱着这样的想法,拼多多开始通过“千亿扶持”计划加速电商西进,他们的设想是,让资金和流量等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西部地区,为当地人构建用户、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
 
受伤的人们总是想向自然索取,却常常忘了回馈它什么,但现在,在各方努力之下,鸿沟被一点点填平。适逢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还有更多改变正在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发生。
 
兰小芳所在的结巴村也是例子。这是林芝工布江达县的一个古村落,在藏语里,“结巴”译为“遗忘”,站在“遗忘码头”,能看到两种颜色的湖泊,夏季翡翠绿,冬季宝石蓝。
 
但这个地方没有真的被遗忘。如今,它以“徒步天堂”的称谓,出现在了大众视野里。由于风景优美,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结巴村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改变是巨大的,村里不仅修路、修网、换了容量更大的电箱,还有了新的商业街。
 
兰小芳见证了一切。两年前,她第一次来这里时,通往村子里的路还是土路,现在已经变成了水泥路,游客们可以自驾抵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明显多了起来。兰小芳说,以前,当地年轻人都外出读书、工作,尤其是冬天,“结巴村”就像真的被遗忘了一样,不少留下的村民会去更温暖的成都过冬,村里一天都见不到10个人。现在走在村里,总能看见陌生面孔的游客,今年五一,村里民宿全部住满。
 
对于村民们来说,这就是新的谋生机会。短短两年时间,民宿就从40多户增加到100多户,其中也包括兰小芳的老板,他本来以放牧为生。
 
“结巴村”是西藏变化的缩影。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西藏要成为“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最近的十多年里,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截至2022年,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14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300公里,开辟国内外航线150余条,通航城市70个。
 
互联网经济的出现同样磨平了很多差异。在沈辉所在的县城走上一圈,总能见到眼熟的连锁超市和连锁品牌店。两年前,县城里有了好几家外卖软件,一些商场还会通过电商平台进货。娱乐生活也变了,村里的孩子们唱着全国统一的《孤勇者》,人们有了更加相通的喜怒哀乐。
 
网上很多人说拼多多成功占领了下沉市场——的确如此,沈辉说,他所在的村子里,一些老人也学会了用拼多多买东西,“哪里能比我们这里更下沉?”他有时感慨,那些评价或许是调侃,但对于当地人而言,他们的生活真的因此改变,不用付出更多的钱、更多的力气、走更远的路,就能拥有一样的商品,那是一种此前常被忽视的自由。
 
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这还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还是那个根河快递站站长田野的例子,几年前,他刚刚开始在市区里开设站点的时候,快递员不过2人,现在,由于拼多多西进的大范围铺开,站点的快递量剧增,从一天40票增加到了3000票。快件变多、站点下沉到乡镇,全站点的工作人员随之增加到17人。
 
根河天气寒冷,一年只有三个月不供暖,因此没有太多产业。快递员算是一份薪水还不错的工作,订单量最大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六七千。田野说,快递行业按件计费,赚的都是辛苦钱,但大家珍惜这份工作,跟着他干活的,都是好几年的老快递员,他们成了家,肯吃苦,想把这件事做成稳定的事业。
 
田野还从订单中发现,一些当地人开始在拼多多上做起生意,售卖特产。冬天寄出牛羊肉,夏天寄出晒干的蘑菇,从中国最偏远的村庄寄到大江南北。
 
作为一个普通的、被西藏治愈的年轻人,沈辉也总是想回馈给西藏什么。他的方式是种花,沈辉说藏人爱花,在他们的文化里,“种一盆花,就相当于点一盏酥油灯”,是一种善良的祈福。不过,西藏偏远,鲜花品类不多,大多数人种的都是天竺葵,常见、好养。
 
沈辉开始把自己在大棚里种活的植物送给村民们,村民们没见过,但爱美之心却总是共通,因此总有村民向他讨花,然后送上一句“宁姐布”(藏语漂亮)的赞美。也不会空手来,他们知道沈辉爱花,总要挖一兜子苔藓土作为礼物。沈辉说,到后来,谁的小房子多出了几盆花,“就知道是我送的”。
 
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那些原本在广州生长的蔓绿绒、彩叶芋、花竹,顺着拼多多的西进路线,一路向西,最终引领了这个西南边陲小村的“热植潮流”,像是一个只会发生在想象里的童话故事。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