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数字之外,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生物技术创新质量的飞跃;截至2024年,中国在获得此类快速审查方面略微领先于欧盟。
2023-09-13 06:27
金融
“乱纪元”时代,资本流向何处?+ 查看更多
“乱纪元”时代,资本流向何处?
+ 查看更多
一个新的全球化机会。
财富
■刘兰香:全球资本对地缘政治担忧的加剧,对身处其中的投资人、创业者都提出了考验。如何看待当下的投资环境以及自身所处的生态位?项目端还有哪些潜在的新技术或商业机会有待挖掘?这是所有投资机构都要直面的一些问题。作为成立八年的投资机构,山行资本会怎么看待当下的投资环境和自己生态位?
徐诗:我们管理三只人民币和美元的主基金。可能过去移动数字化浪潮中有更多共同参与的领域,但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人民币和美元基金无论是投资主体还是退出通道,分化确实都越来越明显。各方面的不确定性都很多,但作为长期的机构投资人,我们还是更看重怎么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穿越周期的信仰。
在两方面,我们有自己长期坚持的判断。首先是关于能源,东西方不管在其它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异和分歧,都一致认为能源结构的转型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是不可逆的未来,这对用户行为的变迁和企业经营治理策略都有影响,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包括出行赛道、商业航天赛道以及其他能源数字化的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在做布局。中国也有很多产业链的基础,比如说电池技术。同时,这也是东西方可以持续对话的板块。
另外一方面就是AI和数字化,我刚刚从硅谷回来,看到了新的LLaMA大模型(编注:Meta研发的大语言模型)对于产业的影响。我们自己坚持布局AIGC领域,以及Biotech和AI相结合的领域。中国40年改革开放积累下来的大量产业链管理优势、数字化管理的流程优势,包括人才都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也是在未来可以持续探索的方向。
刘兰香:投资机构和创业者确实都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保碧新能源的李总恰好是投资人下场创业的难得代表,身份转变之后视角可能也大不一样,李总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文轩:我在今年5月份之前还是保利资本的创始合伙人,自己下场就是因为看新能源这个行业看了很长时间,发现在中国分布式的新能源资产缺少大的开发和运营商,而保利资本最大的股东就是保利地产,在地产开发层面上积累了强大的经验和Know-how,毕竟保利每年有5000亿资产的开发体量。我们看到新能源这个坡长雪厚的赛道上,之前是卷组件和生产制造,真正分布式的资产缺少非常强大的开发商、运维商,所以我们最终决定自己干。
自己干是既快速又漫长的决策过程,我们决定自己干之后就按照投资人的思路组盘子,团队很快组建起来了,同时根据所谓的人脉关系拿到第一轮融资,钱到位、人到位,但是真正下场实施就要面临组织战略细化的问题。之前我们是给企业家提要求,比如某个节点之前要达成什么目标,而我们真正自己下场做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条很辛苦的路,定一个目标之后,组织、架构、战略的细化需要每一天日常的落地。
虽然战略层面我们有比较好的维度,但还是要用团队的方式去实现,我们管理层有五个成员,五个团队各司其职,帮助企业快速运转。非常幸运的是,一年间这个组织的发展速度完全超过预期,从去年成立至今已经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分布式能源开发商和持有商之一。我们致力于在2024年真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分布式能源的开发商以及持有人、运营商,我们有这个信心。最后说一个结论,对我而言,投资人转向创业者是非常开心和幸运的事。
刘兰香:李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顺利完成转型,也凸显出这个赛道的空间非常广阔,我们确实看到有很多资金正在流向这个赛道。关于资本流向,境外资本的流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注意到绿洲资本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近期正式落地临港新片区,这对LP和创业者以及整体资本流向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
张津剑:绿洲资本主要专注于国内的前沿科技、AI以及数字化投资。作为2019年成立的基金,我们2021年就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二期美元的超额募集,这支基金是QFLP的出资主体。
这几年我们一直专注前沿科技投资,绿洲是在AI领域投得最激进的基金。投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有时我们过于强调节奏性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经济的一些走向,一些监管的政策,或者大家的情绪,很多都是有节奏性的。(抛开这些)我们还是要更多地看中国有没有结构性的创新以及结构性的机会。或者说只要有新的市场,或者有颠覆性的技术,其他都可以解决。
去年五六月份可以出差之后,我们发现市场情绪比较低落,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这是投资中国最好的时候。去年下半年我们投了十几个项目,包括产业的项目。今年上半年有一个项目被上市公司收购了,这是一次退出,是很高兴的事情,但是真正退出的时候,我们意识到里面的过程非常复杂。可能中国直接境外投资钱进来比较容易,但是钱退出却没那么简单。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一个去解决会有很多问题,所以我们需要QFLP的方式。上海非常开明,临港给我们很多支持,最后落地了牌照。我觉得对我们投资境内的实体可能会更有帮助。
刘兰香: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用QFLP的方式投企业可以降低一些投资领域的敏感性,比如说在智能制造领域,这个领域有机器人,现在又有AIGC的介入,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你刚刚也提到你们在AIGC是下重注的,那么你们对AIGC的投资逻辑是什么样的?
张津剑:这是一次全新的革命。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用150年的时间把人类基本上所有的劳动力全部变成了机器。接下来人类再用30-50年的时间,把所有脑力劳动变成机器,这是一次巨大的科技革新,对中国企业来说将带来一个新的全球化的机会。
所以无论从工业革命层面来讲,还是整个社会全球化的角度来讲都是非常大的机会。美国芯片的制裁或者说科技的制裁,这些制裁在历史上并不独特,我们今天面对的制裁,其实并不是唯一的,当年英国对美国的制裁也很厉害。这次对于中国而言,也是非常大的机会。
刘兰香:AIGC是中国新的全球化的机会,这个观点很新颖。保碧新能源其实已经在全球化方面有一些实质性动作,尤其现在风电光伏产业可以说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接下来你们在出海方面怎么样规划呢?
李文轩:首先从开发经验的角度,中国的房地产开发经验和开发能力是世界领先的,宇宙第一大房企是在中国,无论是在管理和开发效率层面上,还是在供应链和以及开发的Know-how上,我们都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第二,在新能源维度上,全球出口前五大的(光伏)组件厂商都在中国,供应链的技术也在中国。第三,中国有非常高政策的确定性,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中国电网源网侧的建设是数一数二的,这为我们分布式的发电侧跟电网对话的过程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让我们能快速把这一套东西拿到国外去复制。
我们出海第一站在东南亚,为什么呢?一是人口的原因,二是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在当地建设工厂的速度非常快,而只要建造工厂就需要用电,但是东南亚的电力供应很短缺,用更加清洁能源的方式给东南亚的城市或企业提供完整的电力解决方案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我们这样的企业能带动一个完整产业链到当地落地,这是巨大的优势。我们把第一站定在东南亚,两个国家是印尼和越南,第二步往中东走。我们希望在中国做到最大,并把解决方案带到全球去,通过民间的连接,解决很多可能更加形而上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愿景之一。
刘兰香:新能源出海是历史性的机会,同时新能源本身也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其中一环就是出行。山行资本投过理想、闪送等等出行领域的企业,大约三年前徐总曾表示未来十年出行赛道依然有长期的结构性机会,三年后的现在你对这个赛道的看法有改变吗?
徐诗:这个看法没有改变,其实做投资要有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期的思考,对技术浪潮演变的趋势,产业结构性的调整以及新公司涌现的可能性都要做长期的追踪和预判。当然过程中要根据具体量化的数据和具体节奏的演进以及环境的变化来做微调。中国积累下来的产业和工程优势、人才优势完全有机会做更好的全球的探索,我们也相信这样的机遇。虽然政策上、宏观上有很多限制,但是我相信聪明的企业家有很强的韧劲,会有一些解决方案。我们投的一些公司,就是把中国产业链的优势复制到东南亚、南美甚至东欧一些国家。其实新能源也一样,三年前我们对出行赛道的判断以及投的智能座舱、长期关注的自动驾驶芯片等技术,也是完全有机会做全球化探索的。
刘兰香:看来出行赛道依然还是有很多的机会。台下有没有观众有问题需要提问的?
提问:我来自上海银行。想问下李总,李总提到保碧新能源要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开发商和持有人,要做到这一个规模,公司还有哪些小的里程碑要跨越?第二个问题,储能作为能量的搬运工和新能源的稳定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储能有哪些新的机会点吗?
李文轩:非常好的问题,首先关于里程碑的问题,现在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商的资产规模是1.7GW,对应的是17亿度电每年,即使现在全球以这个维度来说,最大的公司都不够大。再拿另外一个数字对比,广东省今年上半年分布式光伏在发改委的备案量是12GW,也就是是分布式能源这个领域世界最大的企业还不够广东省半年做的的1/6。对于保碧来说,今年一年达到了1GW的体量,速度非常快,我们是全球、全中国最快达到GW级别的公司,对于里程碑来说,突破了1GW的魔咒。
做这个事有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你服务的是工商业,所以一是需要有足够多的工业和商业客户的连接,二是有足够多的资金把这些连接落地成项目,三是你既要当资产,还要当客户,为每一个行业都能够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比如说一个做灯的工厂和一个矿业的工厂对新能源的解决方案就完全不一样,做灯的工厂不需要加储能,做矿业的公司会加储能。
所以这个赛道目前来说还是非常新鲜的赛道,在巨大的蓝海上,竞争对手也很多,但是我们找到了一个竞争的角度,能够在最快的速度达成。保碧的目标是今年做1GW,明年单年度2.5GW的开发,第三年的时候再翻倍,顺着行业和地区来达成这些目标。
第二个问题是储能,储能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大家都说2023年是储能的元年,为什么这么说?稍微解释一下,分布式能源的建立主要是光能和风能,但是光能和风能的电力进入的过程是不延续、不稳态的,比如早上光发的比较淡,但是下午光发得比较强,发电量上网的时候就存在波峰、波谷,所有的光伏或者风能的电能都有可能在瞬时时点对电网造成比较大的冲击,这个就需要储能——我先不发上去,而是先储下来。所以储能在今年具备了比较大的业务的机会,也是在今年变成了一个收入项而不是成本项。
在我看来,储能再往下一两年当中巨大的机会,不但是调峰和填谷,还有一个是让真正发电侧的公司和源网公司展开对话。一个地区的定价可以根据发电侧在储能有一个有效的电价,而不是一直在波峰的时候定价那么高,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延伸到电力的现货交易等,电网整体数字化也会发展出来一系列的机会。■
徐诗:我们管理三只人民币和美元的主基金。可能过去移动数字化浪潮中有更多共同参与的领域,但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人民币和美元基金无论是投资主体还是退出通道,分化确实都越来越明显。各方面的不确定性都很多,但作为长期的机构投资人,我们还是更看重怎么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穿越周期的信仰。
在两方面,我们有自己长期坚持的判断。首先是关于能源,东西方不管在其它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异和分歧,都一致认为能源结构的转型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是不可逆的未来,这对用户行为的变迁和企业经营治理策略都有影响,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包括出行赛道、商业航天赛道以及其他能源数字化的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在做布局。中国也有很多产业链的基础,比如说电池技术。同时,这也是东西方可以持续对话的板块。
另外一方面就是AI和数字化,我刚刚从硅谷回来,看到了新的LLaMA大模型(编注:Meta研发的大语言模型)对于产业的影响。我们自己坚持布局AIGC领域,以及Biotech和AI相结合的领域。中国40年改革开放积累下来的大量产业链管理优势、数字化管理的流程优势,包括人才都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也是在未来可以持续探索的方向。
刘兰香:投资机构和创业者确实都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保碧新能源的李总恰好是投资人下场创业的难得代表,身份转变之后视角可能也大不一样,李总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文轩:我在今年5月份之前还是保利资本的创始合伙人,自己下场就是因为看新能源这个行业看了很长时间,发现在中国分布式的新能源资产缺少大的开发和运营商,而保利资本最大的股东就是保利地产,在地产开发层面上积累了强大的经验和Know-how,毕竟保利每年有5000亿资产的开发体量。我们看到新能源这个坡长雪厚的赛道上,之前是卷组件和生产制造,真正分布式的资产缺少非常强大的开发商、运维商,所以我们最终决定自己干。
自己干是既快速又漫长的决策过程,我们决定自己干之后就按照投资人的思路组盘子,团队很快组建起来了,同时根据所谓的人脉关系拿到第一轮融资,钱到位、人到位,但是真正下场实施就要面临组织战略细化的问题。之前我们是给企业家提要求,比如某个节点之前要达成什么目标,而我们真正自己下场做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条很辛苦的路,定一个目标之后,组织、架构、战略的细化需要每一天日常的落地。
虽然战略层面我们有比较好的维度,但还是要用团队的方式去实现,我们管理层有五个成员,五个团队各司其职,帮助企业快速运转。非常幸运的是,一年间这个组织的发展速度完全超过预期,从去年成立至今已经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分布式能源开发商和持有商之一。我们致力于在2024年真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分布式能源的开发商以及持有人、运营商,我们有这个信心。最后说一个结论,对我而言,投资人转向创业者是非常开心和幸运的事。
刘兰香:李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顺利完成转型,也凸显出这个赛道的空间非常广阔,我们确实看到有很多资金正在流向这个赛道。关于资本流向,境外资本的流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注意到绿洲资本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近期正式落地临港新片区,这对LP和创业者以及整体资本流向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
张津剑:绿洲资本主要专注于国内的前沿科技、AI以及数字化投资。作为2019年成立的基金,我们2021年就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二期美元的超额募集,这支基金是QFLP的出资主体。
这几年我们一直专注前沿科技投资,绿洲是在AI领域投得最激进的基金。投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有时我们过于强调节奏性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经济的一些走向,一些监管的政策,或者大家的情绪,很多都是有节奏性的。(抛开这些)我们还是要更多地看中国有没有结构性的创新以及结构性的机会。或者说只要有新的市场,或者有颠覆性的技术,其他都可以解决。
去年五六月份可以出差之后,我们发现市场情绪比较低落,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这是投资中国最好的时候。去年下半年我们投了十几个项目,包括产业的项目。今年上半年有一个项目被上市公司收购了,这是一次退出,是很高兴的事情,但是真正退出的时候,我们意识到里面的过程非常复杂。可能中国直接境外投资钱进来比较容易,但是钱退出却没那么简单。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一个去解决会有很多问题,所以我们需要QFLP的方式。上海非常开明,临港给我们很多支持,最后落地了牌照。我觉得对我们投资境内的实体可能会更有帮助。
刘兰香: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用QFLP的方式投企业可以降低一些投资领域的敏感性,比如说在智能制造领域,这个领域有机器人,现在又有AIGC的介入,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你刚刚也提到你们在AIGC是下重注的,那么你们对AIGC的投资逻辑是什么样的?
张津剑:这是一次全新的革命。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用150年的时间把人类基本上所有的劳动力全部变成了机器。接下来人类再用30-50年的时间,把所有脑力劳动变成机器,这是一次巨大的科技革新,对中国企业来说将带来一个新的全球化的机会。
所以无论从工业革命层面来讲,还是整个社会全球化的角度来讲都是非常大的机会。美国芯片的制裁或者说科技的制裁,这些制裁在历史上并不独特,我们今天面对的制裁,其实并不是唯一的,当年英国对美国的制裁也很厉害。这次对于中国而言,也是非常大的机会。
刘兰香:AIGC是中国新的全球化的机会,这个观点很新颖。保碧新能源其实已经在全球化方面有一些实质性动作,尤其现在风电光伏产业可以说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接下来你们在出海方面怎么样规划呢?
李文轩:首先从开发经验的角度,中国的房地产开发经验和开发能力是世界领先的,宇宙第一大房企是在中国,无论是在管理和开发效率层面上,还是在供应链和以及开发的Know-how上,我们都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第二,在新能源维度上,全球出口前五大的(光伏)组件厂商都在中国,供应链的技术也在中国。第三,中国有非常高政策的确定性,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中国电网源网侧的建设是数一数二的,这为我们分布式的发电侧跟电网对话的过程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让我们能快速把这一套东西拿到国外去复制。
我们出海第一站在东南亚,为什么呢?一是人口的原因,二是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在当地建设工厂的速度非常快,而只要建造工厂就需要用电,但是东南亚的电力供应很短缺,用更加清洁能源的方式给东南亚的城市或企业提供完整的电力解决方案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我们这样的企业能带动一个完整产业链到当地落地,这是巨大的优势。我们把第一站定在东南亚,两个国家是印尼和越南,第二步往中东走。我们希望在中国做到最大,并把解决方案带到全球去,通过民间的连接,解决很多可能更加形而上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愿景之一。
刘兰香:新能源出海是历史性的机会,同时新能源本身也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其中一环就是出行。山行资本投过理想、闪送等等出行领域的企业,大约三年前徐总曾表示未来十年出行赛道依然有长期的结构性机会,三年后的现在你对这个赛道的看法有改变吗?
徐诗:这个看法没有改变,其实做投资要有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期的思考,对技术浪潮演变的趋势,产业结构性的调整以及新公司涌现的可能性都要做长期的追踪和预判。当然过程中要根据具体量化的数据和具体节奏的演进以及环境的变化来做微调。中国积累下来的产业和工程优势、人才优势完全有机会做更好的全球的探索,我们也相信这样的机遇。虽然政策上、宏观上有很多限制,但是我相信聪明的企业家有很强的韧劲,会有一些解决方案。我们投的一些公司,就是把中国产业链的优势复制到东南亚、南美甚至东欧一些国家。其实新能源也一样,三年前我们对出行赛道的判断以及投的智能座舱、长期关注的自动驾驶芯片等技术,也是完全有机会做全球化探索的。
刘兰香:看来出行赛道依然还是有很多的机会。台下有没有观众有问题需要提问的?
提问:我来自上海银行。想问下李总,李总提到保碧新能源要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开发商和持有人,要做到这一个规模,公司还有哪些小的里程碑要跨越?第二个问题,储能作为能量的搬运工和新能源的稳定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储能有哪些新的机会点吗?
李文轩:非常好的问题,首先关于里程碑的问题,现在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商的资产规模是1.7GW,对应的是17亿度电每年,即使现在全球以这个维度来说,最大的公司都不够大。再拿另外一个数字对比,广东省今年上半年分布式光伏在发改委的备案量是12GW,也就是是分布式能源这个领域世界最大的企业还不够广东省半年做的的1/6。对于保碧来说,今年一年达到了1GW的体量,速度非常快,我们是全球、全中国最快达到GW级别的公司,对于里程碑来说,突破了1GW的魔咒。
做这个事有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你服务的是工商业,所以一是需要有足够多的工业和商业客户的连接,二是有足够多的资金把这些连接落地成项目,三是你既要当资产,还要当客户,为每一个行业都能够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比如说一个做灯的工厂和一个矿业的工厂对新能源的解决方案就完全不一样,做灯的工厂不需要加储能,做矿业的公司会加储能。
所以这个赛道目前来说还是非常新鲜的赛道,在巨大的蓝海上,竞争对手也很多,但是我们找到了一个竞争的角度,能够在最快的速度达成。保碧的目标是今年做1GW,明年单年度2.5GW的开发,第三年的时候再翻倍,顺着行业和地区来达成这些目标。
第二个问题是储能,储能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大家都说2023年是储能的元年,为什么这么说?稍微解释一下,分布式能源的建立主要是光能和风能,但是光能和风能的电力进入的过程是不延续、不稳态的,比如早上光发的比较淡,但是下午光发得比较强,发电量上网的时候就存在波峰、波谷,所有的光伏或者风能的电能都有可能在瞬时时点对电网造成比较大的冲击,这个就需要储能——我先不发上去,而是先储下来。所以储能在今年具备了比较大的业务的机会,也是在今年变成了一个收入项而不是成本项。
在我看来,储能再往下一两年当中巨大的机会,不但是调峰和填谷,还有一个是让真正发电侧的公司和源网公司展开对话。一个地区的定价可以根据发电侧在储能有一个有效的电价,而不是一直在波峰的时候定价那么高,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延伸到电力的现货交易等,电网整体数字化也会发展出来一系列的机会。■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财富
■刘兰香:全球资本对地缘政治担忧的加剧,对身处其中的投资人、创业者都提出了考验。如何看待当下的投资环境以及自身所处的生态位?项目端还有哪些潜在的新技术或商业机会有待挖掘?这是所有投资机构都要直面的一些问题。作为成立八年的投资机构,山行资本会怎么看待当下的投资环境和自己生态位?
徐诗:我们管理三只人民币和美元的主基金。可能过去移动数字化浪潮中有更多共同参与的领域,但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人民币和美元基金无论是投资主体还是退出通道,分化确实都越来越明显。各方面的不确定性都很多,但作为长期的机构投资人,我们还是更看重怎么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穿越周期的信仰。
在两方面,我们有自己长期坚持的判断。首先是关于能源,东西方不管在其它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异和分歧,都一致认为能源结构的转型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是不可逆的未来,这对用户行为的变迁和企业经营治理策略都有影响,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包括出行赛道、商业航天赛道以及其他能源数字化的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在做布局。中国也有很多产业链的基础,比如说电池技术。同时,这也是东西方可以持续对话的板块。
另外一方面就是AI和数字化,我刚刚从硅谷回来,看到了新的LLaMA大模型(编注:Meta研发的大语言模型)对于产业的影响。我们自己坚持布局AIGC领域,以及Biotech和AI相结合的领域。中国40年改革开放积累下来的大量产业链管理优势、数字化管理的流程优势,包括人才都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也是在未来可以持续探索的方向。
刘兰香:投资机构和创业者确实都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保碧新能源的李总恰好是投资人下场创业的难得代表,身份转变之后视角可能也大不一样,李总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文轩:我在今年5月份之前还是保利资本的创始合伙人,自己下场就是因为看新能源这个行业看了很长时间,发现在中国分布式的新能源资产缺少大的开发和运营商,而保利资本最大的股东就是保利地产,在地产开发层面上积累了强大的经验和Know-how,毕竟保利每年有5000亿资产的开发体量。我们看到新能源这个坡长雪厚的赛道上,之前是卷组件和生产制造,真正分布式的资产缺少非常强大的开发商、运维商,所以我们最终决定自己干。
自己干是既快速又漫长的决策过程,我们决定自己干之后就按照投资人的思路组盘子,团队很快组建起来了,同时根据所谓的人脉关系拿到第一轮融资,钱到位、人到位,但是真正下场实施就要面临组织战略细化的问题。之前我们是给企业家提要求,比如某个节点之前要达成什么目标,而我们真正自己下场做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条很辛苦的路,定一个目标之后,组织、架构、战略的细化需要每一天日常的落地。
虽然战略层面我们有比较好的维度,但还是要用团队的方式去实现,我们管理层有五个成员,五个团队各司其职,帮助企业快速运转。非常幸运的是,一年间这个组织的发展速度完全超过预期,从去年成立至今已经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分布式能源开发商和持有商之一。我们致力于在2024年真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分布式能源的开发商以及持有人、运营商,我们有这个信心。最后说一个结论,对我而言,投资人转向创业者是非常开心和幸运的事。
刘兰香:李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顺利完成转型,也凸显出这个赛道的空间非常广阔,我们确实看到有很多资金正在流向这个赛道。关于资本流向,境外资本的流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注意到绿洲资本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近期正式落地临港新片区,这对LP和创业者以及整体资本流向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
张津剑:绿洲资本主要专注于国内的前沿科技、AI以及数字化投资。作为2019年成立的基金,我们2021年就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二期美元的超额募集,这支基金是QFLP的出资主体。
这几年我们一直专注前沿科技投资,绿洲是在AI领域投得最激进的基金。投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有时我们过于强调节奏性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经济的一些走向,一些监管的政策,或者大家的情绪,很多都是有节奏性的。(抛开这些)我们还是要更多地看中国有没有结构性的创新以及结构性的机会。或者说只要有新的市场,或者有颠覆性的技术,其他都可以解决。
去年五六月份可以出差之后,我们发现市场情绪比较低落,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这是投资中国最好的时候。去年下半年我们投了十几个项目,包括产业的项目。今年上半年有一个项目被上市公司收购了,这是一次退出,是很高兴的事情,但是真正退出的时候,我们意识到里面的过程非常复杂。可能中国直接境外投资钱进来比较容易,但是钱退出却没那么简单。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一个去解决会有很多问题,所以我们需要QFLP的方式。上海非常开明,临港给我们很多支持,最后落地了牌照。我觉得对我们投资境内的实体可能会更有帮助。
刘兰香: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用QFLP的方式投企业可以降低一些投资领域的敏感性,比如说在智能制造领域,这个领域有机器人,现在又有AIGC的介入,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你刚刚也提到你们在AIGC是下重注的,那么你们对AIGC的投资逻辑是什么样的?
张津剑:这是一次全新的革命。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用150年的时间把人类基本上所有的劳动力全部变成了机器。接下来人类再用30-50年的时间,把所有脑力劳动变成机器,这是一次巨大的科技革新,对中国企业来说将带来一个新的全球化的机会。
所以无论从工业革命层面来讲,还是整个社会全球化的角度来讲都是非常大的机会。美国芯片的制裁或者说科技的制裁,这些制裁在历史上并不独特,我们今天面对的制裁,其实并不是唯一的,当年英国对美国的制裁也很厉害。这次对于中国而言,也是非常大的机会。
刘兰香:AIGC是中国新的全球化的机会,这个观点很新颖。保碧新能源其实已经在全球化方面有一些实质性动作,尤其现在风电光伏产业可以说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接下来你们在出海方面怎么样规划呢?
李文轩:首先从开发经验的角度,中国的房地产开发经验和开发能力是世界领先的,宇宙第一大房企是在中国,无论是在管理和开发效率层面上,还是在供应链和以及开发的Know-how上,我们都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第二,在新能源维度上,全球出口前五大的(光伏)组件厂商都在中国,供应链的技术也在中国。第三,中国有非常高政策的确定性,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中国电网源网侧的建设是数一数二的,这为我们分布式的发电侧跟电网对话的过程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让我们能快速把这一套东西拿到国外去复制。
我们出海第一站在东南亚,为什么呢?一是人口的原因,二是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在当地建设工厂的速度非常快,而只要建造工厂就需要用电,但是东南亚的电力供应很短缺,用更加清洁能源的方式给东南亚的城市或企业提供完整的电力解决方案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我们这样的企业能带动一个完整产业链到当地落地,这是巨大的优势。我们把第一站定在东南亚,两个国家是印尼和越南,第二步往中东走。我们希望在中国做到最大,并把解决方案带到全球去,通过民间的连接,解决很多可能更加形而上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愿景之一。
刘兰香:新能源出海是历史性的机会,同时新能源本身也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其中一环就是出行。山行资本投过理想、闪送等等出行领域的企业,大约三年前徐总曾表示未来十年出行赛道依然有长期的结构性机会,三年后的现在你对这个赛道的看法有改变吗?
徐诗:这个看法没有改变,其实做投资要有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期的思考,对技术浪潮演变的趋势,产业结构性的调整以及新公司涌现的可能性都要做长期的追踪和预判。当然过程中要根据具体量化的数据和具体节奏的演进以及环境的变化来做微调。中国积累下来的产业和工程优势、人才优势完全有机会做更好的全球的探索,我们也相信这样的机遇。虽然政策上、宏观上有很多限制,但是我相信聪明的企业家有很强的韧劲,会有一些解决方案。我们投的一些公司,就是把中国产业链的优势复制到东南亚、南美甚至东欧一些国家。其实新能源也一样,三年前我们对出行赛道的判断以及投的智能座舱、长期关注的自动驾驶芯片等技术,也是完全有机会做全球化探索的。
刘兰香:看来出行赛道依然还是有很多的机会。台下有没有观众有问题需要提问的?
提问:我来自上海银行。想问下李总,李总提到保碧新能源要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开发商和持有人,要做到这一个规模,公司还有哪些小的里程碑要跨越?第二个问题,储能作为能量的搬运工和新能源的稳定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储能有哪些新的机会点吗?
李文轩:非常好的问题,首先关于里程碑的问题,现在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商的资产规模是1.7GW,对应的是17亿度电每年,即使现在全球以这个维度来说,最大的公司都不够大。再拿另外一个数字对比,广东省今年上半年分布式光伏在发改委的备案量是12GW,也就是是分布式能源这个领域世界最大的企业还不够广东省半年做的的1/6。对于保碧来说,今年一年达到了1GW的体量,速度非常快,我们是全球、全中国最快达到GW级别的公司,对于里程碑来说,突破了1GW的魔咒。
做这个事有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你服务的是工商业,所以一是需要有足够多的工业和商业客户的连接,二是有足够多的资金把这些连接落地成项目,三是你既要当资产,还要当客户,为每一个行业都能够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比如说一个做灯的工厂和一个矿业的工厂对新能源的解决方案就完全不一样,做灯的工厂不需要加储能,做矿业的公司会加储能。
所以这个赛道目前来说还是非常新鲜的赛道,在巨大的蓝海上,竞争对手也很多,但是我们找到了一个竞争的角度,能够在最快的速度达成。保碧的目标是今年做1GW,明年单年度2.5GW的开发,第三年的时候再翻倍,顺着行业和地区来达成这些目标。
第二个问题是储能,储能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大家都说2023年是储能的元年,为什么这么说?稍微解释一下,分布式能源的建立主要是光能和风能,但是光能和风能的电力进入的过程是不延续、不稳态的,比如早上光发的比较淡,但是下午光发得比较强,发电量上网的时候就存在波峰、波谷,所有的光伏或者风能的电能都有可能在瞬时时点对电网造成比较大的冲击,这个就需要储能——我先不发上去,而是先储下来。所以储能在今年具备了比较大的业务的机会,也是在今年变成了一个收入项而不是成本项。
在我看来,储能再往下一两年当中巨大的机会,不但是调峰和填谷,还有一个是让真正发电侧的公司和源网公司展开对话。一个地区的定价可以根据发电侧在储能有一个有效的电价,而不是一直在波峰的时候定价那么高,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延伸到电力的现货交易等,电网整体数字化也会发展出来一系列的机会。■
徐诗:我们管理三只人民币和美元的主基金。可能过去移动数字化浪潮中有更多共同参与的领域,但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人民币和美元基金无论是投资主体还是退出通道,分化确实都越来越明显。各方面的不确定性都很多,但作为长期的机构投资人,我们还是更看重怎么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穿越周期的信仰。
在两方面,我们有自己长期坚持的判断。首先是关于能源,东西方不管在其它方面有什么样的差异和分歧,都一致认为能源结构的转型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是不可逆的未来,这对用户行为的变迁和企业经营治理策略都有影响,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包括出行赛道、商业航天赛道以及其他能源数字化的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在做布局。中国也有很多产业链的基础,比如说电池技术。同时,这也是东西方可以持续对话的板块。
另外一方面就是AI和数字化,我刚刚从硅谷回来,看到了新的LLaMA大模型(编注:Meta研发的大语言模型)对于产业的影响。我们自己坚持布局AIGC领域,以及Biotech和AI相结合的领域。中国40年改革开放积累下来的大量产业链管理优势、数字化管理的流程优势,包括人才都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也是在未来可以持续探索的方向。
刘兰香:投资机构和创业者确实都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保碧新能源的李总恰好是投资人下场创业的难得代表,身份转变之后视角可能也大不一样,李总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文轩:我在今年5月份之前还是保利资本的创始合伙人,自己下场就是因为看新能源这个行业看了很长时间,发现在中国分布式的新能源资产缺少大的开发和运营商,而保利资本最大的股东就是保利地产,在地产开发层面上积累了强大的经验和Know-how,毕竟保利每年有5000亿资产的开发体量。我们看到新能源这个坡长雪厚的赛道上,之前是卷组件和生产制造,真正分布式的资产缺少非常强大的开发商、运维商,所以我们最终决定自己干。
自己干是既快速又漫长的决策过程,我们决定自己干之后就按照投资人的思路组盘子,团队很快组建起来了,同时根据所谓的人脉关系拿到第一轮融资,钱到位、人到位,但是真正下场实施就要面临组织战略细化的问题。之前我们是给企业家提要求,比如某个节点之前要达成什么目标,而我们真正自己下场做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条很辛苦的路,定一个目标之后,组织、架构、战略的细化需要每一天日常的落地。
虽然战略层面我们有比较好的维度,但还是要用团队的方式去实现,我们管理层有五个成员,五个团队各司其职,帮助企业快速运转。非常幸运的是,一年间这个组织的发展速度完全超过预期,从去年成立至今已经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分布式能源开发商和持有商之一。我们致力于在2024年真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分布式能源的开发商以及持有人、运营商,我们有这个信心。最后说一个结论,对我而言,投资人转向创业者是非常开心和幸运的事。
刘兰香:李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顺利完成转型,也凸显出这个赛道的空间非常广阔,我们确实看到有很多资金正在流向这个赛道。关于资本流向,境外资本的流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注意到绿洲资本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近期正式落地临港新片区,这对LP和创业者以及整体资本流向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
张津剑:绿洲资本主要专注于国内的前沿科技、AI以及数字化投资。作为2019年成立的基金,我们2021年就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二期美元的超额募集,这支基金是QFLP的出资主体。
这几年我们一直专注前沿科技投资,绿洲是在AI领域投得最激进的基金。投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有时我们过于强调节奏性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经济的一些走向,一些监管的政策,或者大家的情绪,很多都是有节奏性的。(抛开这些)我们还是要更多地看中国有没有结构性的创新以及结构性的机会。或者说只要有新的市场,或者有颠覆性的技术,其他都可以解决。
去年五六月份可以出差之后,我们发现市场情绪比较低落,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这是投资中国最好的时候。去年下半年我们投了十几个项目,包括产业的项目。今年上半年有一个项目被上市公司收购了,这是一次退出,是很高兴的事情,但是真正退出的时候,我们意识到里面的过程非常复杂。可能中国直接境外投资钱进来比较容易,但是钱退出却没那么简单。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一个去解决会有很多问题,所以我们需要QFLP的方式。上海非常开明,临港给我们很多支持,最后落地了牌照。我觉得对我们投资境内的实体可能会更有帮助。
刘兰香: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用QFLP的方式投企业可以降低一些投资领域的敏感性,比如说在智能制造领域,这个领域有机器人,现在又有AIGC的介入,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你刚刚也提到你们在AIGC是下重注的,那么你们对AIGC的投资逻辑是什么样的?
张津剑:这是一次全新的革命。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用150年的时间把人类基本上所有的劳动力全部变成了机器。接下来人类再用30-50年的时间,把所有脑力劳动变成机器,这是一次巨大的科技革新,对中国企业来说将带来一个新的全球化的机会。
所以无论从工业革命层面来讲,还是整个社会全球化的角度来讲都是非常大的机会。美国芯片的制裁或者说科技的制裁,这些制裁在历史上并不独特,我们今天面对的制裁,其实并不是唯一的,当年英国对美国的制裁也很厉害。这次对于中国而言,也是非常大的机会。
刘兰香:AIGC是中国新的全球化的机会,这个观点很新颖。保碧新能源其实已经在全球化方面有一些实质性动作,尤其现在风电光伏产业可以说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接下来你们在出海方面怎么样规划呢?
李文轩:首先从开发经验的角度,中国的房地产开发经验和开发能力是世界领先的,宇宙第一大房企是在中国,无论是在管理和开发效率层面上,还是在供应链和以及开发的Know-how上,我们都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第二,在新能源维度上,全球出口前五大的(光伏)组件厂商都在中国,供应链的技术也在中国。第三,中国有非常高政策的确定性,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中国电网源网侧的建设是数一数二的,这为我们分布式的发电侧跟电网对话的过程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让我们能快速把这一套东西拿到国外去复制。
我们出海第一站在东南亚,为什么呢?一是人口的原因,二是无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在当地建设工厂的速度非常快,而只要建造工厂就需要用电,但是东南亚的电力供应很短缺,用更加清洁能源的方式给东南亚的城市或企业提供完整的电力解决方案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我们这样的企业能带动一个完整产业链到当地落地,这是巨大的优势。我们把第一站定在东南亚,两个国家是印尼和越南,第二步往中东走。我们希望在中国做到最大,并把解决方案带到全球去,通过民间的连接,解决很多可能更加形而上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愿景之一。
刘兰香:新能源出海是历史性的机会,同时新能源本身也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其中一环就是出行。山行资本投过理想、闪送等等出行领域的企业,大约三年前徐总曾表示未来十年出行赛道依然有长期的结构性机会,三年后的现在你对这个赛道的看法有改变吗?
徐诗:这个看法没有改变,其实做投资要有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期的思考,对技术浪潮演变的趋势,产业结构性的调整以及新公司涌现的可能性都要做长期的追踪和预判。当然过程中要根据具体量化的数据和具体节奏的演进以及环境的变化来做微调。中国积累下来的产业和工程优势、人才优势完全有机会做更好的全球的探索,我们也相信这样的机遇。虽然政策上、宏观上有很多限制,但是我相信聪明的企业家有很强的韧劲,会有一些解决方案。我们投的一些公司,就是把中国产业链的优势复制到东南亚、南美甚至东欧一些国家。其实新能源也一样,三年前我们对出行赛道的判断以及投的智能座舱、长期关注的自动驾驶芯片等技术,也是完全有机会做全球化探索的。
刘兰香:看来出行赛道依然还是有很多的机会。台下有没有观众有问题需要提问的?
提问:我来自上海银行。想问下李总,李总提到保碧新能源要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开发商和持有人,要做到这一个规模,公司还有哪些小的里程碑要跨越?第二个问题,储能作为能量的搬运工和新能源的稳定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储能有哪些新的机会点吗?
李文轩:非常好的问题,首先关于里程碑的问题,现在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商的资产规模是1.7GW,对应的是17亿度电每年,即使现在全球以这个维度来说,最大的公司都不够大。再拿另外一个数字对比,广东省今年上半年分布式光伏在发改委的备案量是12GW,也就是是分布式能源这个领域世界最大的企业还不够广东省半年做的的1/6。对于保碧来说,今年一年达到了1GW的体量,速度非常快,我们是全球、全中国最快达到GW级别的公司,对于里程碑来说,突破了1GW的魔咒。
做这个事有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你服务的是工商业,所以一是需要有足够多的工业和商业客户的连接,二是有足够多的资金把这些连接落地成项目,三是你既要当资产,还要当客户,为每一个行业都能够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比如说一个做灯的工厂和一个矿业的工厂对新能源的解决方案就完全不一样,做灯的工厂不需要加储能,做矿业的公司会加储能。
所以这个赛道目前来说还是非常新鲜的赛道,在巨大的蓝海上,竞争对手也很多,但是我们找到了一个竞争的角度,能够在最快的速度达成。保碧的目标是今年做1GW,明年单年度2.5GW的开发,第三年的时候再翻倍,顺着行业和地区来达成这些目标。
第二个问题是储能,储能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大家都说2023年是储能的元年,为什么这么说?稍微解释一下,分布式能源的建立主要是光能和风能,但是光能和风能的电力进入的过程是不延续、不稳态的,比如早上光发的比较淡,但是下午光发得比较强,发电量上网的时候就存在波峰、波谷,所有的光伏或者风能的电能都有可能在瞬时时点对电网造成比较大的冲击,这个就需要储能——我先不发上去,而是先储下来。所以储能在今年具备了比较大的业务的机会,也是在今年变成了一个收入项而不是成本项。
在我看来,储能再往下一两年当中巨大的机会,不但是调峰和填谷,还有一个是让真正发电侧的公司和源网公司展开对话。一个地区的定价可以根据发电侧在储能有一个有效的电价,而不是一直在波峰的时候定价那么高,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延伸到电力的现货交易等,电网整体数字化也会发展出来一系列的机会。■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