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11 06:32
张冬方
■前几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在半导体、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特定敏感技术领域对华投资限制行政令,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在对经济和安全关系的理解越来越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对外投资审查这个既敏感又有力的工具渐渐浮出水面。面对美国积极推动启用这一工具,位于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大陆会做出何种反应?
欧委会去年发布的2023年工作计划曾提到过这一套工具。工作计划如此表述:俄乌战争在考验着处于重大转型中的欧洲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韧性,我们需要一套强有力的战略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来加强经济安全。计划提到了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机制、出口管控,同时也指出,将考量“在对外战略投资管控上是否需要额外的工具”。也就是说,欧委会已经将对外投资审查机制的研究纳入今年的工作议程之上。
而欧委会今年6月发布的经济安全战略称,在阻止特定先进技术用于提高一些国家的军事和情报能力,从而可能破坏国际和平和安全上,在阻止欧盟企业的资金、经验和知识助长这一可能的局面上,欧盟和成员国有着共同利益。为了保护欧盟的重要安全利益,战略贸易和投资管控需要从整体上来考虑,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这个整体考虑是否不限于出口管制,还包含对外投资限制,以抵消投资中技术泄露所带来的风险。据该经济安全战略,欧委会将与成员国对境外投资所引发的安全风险进行审查,成立专家组,并在今年年底提交相关意见。
在对外投资审查和试图调整对华投资趋势上,由对华强硬派绿党掌管经济部的德国在欧盟众成员国中显得最积极。
绿党人哈贝克自上任经济部长以来,一直试图通过投资担保政策影响和分流德企对华投资。去年5月,德国经济部发言人向媒体《明镜》透露,出于人权问题方面的原因,没有批准某家企业的四份关于投资担保延期的申请。该投资担保为联邦政府针对德企在国外的投资为抵抗包括战争和财产没收等政治风险而提供的担保。最近,据多家媒体报道,哈贝克自上任以来,德国经济部已经将德企在华投资的担保金额降低了50亿欧元,政府担保数由2013年的37起降至去年的9起,而今年则批准了5起。对外投资审查也在哈贝克的目标范畴之内。今年5月,在德国工商大会的一次活动中,哈贝克称,“我们没有对外投资审查,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有。”
在德国上个月发布的中国战略中,也能接收到限制投资担保和对外投资审查的信号。中国战略称,每家企业每个国家的30亿欧元投资担保限额规定也适用于中国,特殊情况可能出现在涉及特定战略利益的案例中。来自联邦政府的投资担保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必须符合国际认同的关于可持续、环境、劳工和社会标准,以及在供应链上避免出现强迫劳动和童工。因此,投资担保会处于严格审查之下。在对外投资审查上,该战略文件重复了欧委会经济安全战略中的相关表述,并称,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抵消对外投资风险很重要,它是对已存的出口管制和本土投资审查的补充。该文件同时宣告,欧盟已经宣布出台政策以减小在第三国投资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德国将建设性地参与其中。
这些都是美国最希望捕捉到的积极信号。毋庸置疑的是,在敏感技术领域的对华投资管控上,美国会极力拉拢欧盟国家,就像美国在先进半导体出口管制上所做的那样。美国已经在向欧盟和欧盟国家频频招手。
咨询公司Agora Strategy的一篇分析文章称,对外投资审查是拜登政府正在酝酿的技术战略中的一部分,但是,若欧洲投资在中国取代美国投资,美国的对外投资管控机制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美国必须拉欧洲入伍,尤其是高科技国家德国、荷兰、瑞典和法国,所以欧美还需要确认到底在哪些具体技术上和供应链的哪些环节通过对外投资审查来进行管控,这可能将成为跨大西洋关系是否足够牢固的试金石。该分析认为,欧美2021年在停止空客波音贸易争端上的协议可以作为跨大西洋对外投资审查的起点。确实,拜登在关于此协议的声明中称双方还在应对中国挑战上达成了一致,包括加强双方在对内对外投资和技术转移上的协作。声明表示,这是欧美可以建立的、用以应对中国经济模式挑战的欧美模式。不过,在欧委会同一天的声明中,虽然出现了“第三方的非市场经济行为”的表述,但并没有提到中国,也没有提到对外投资审查。
去年年底,在德国的中国战略尚未发布时,路透社的一篇报道称德国计划收紧相关政策,以减少德企对中国的依赖。正在美国推动《国家关键能力防御法》立法的一位国会参议员发推文引用该报道,并称自己“看到德国也正在考虑对外投资审查很鼓舞人心”。
不过,无论在欧盟,还是德国,对外投资审查仍然前途未卜。一方面,欧盟想和中国保持对话,另一方面又奉行去风险路线,尤其是在供应链韧性和先进技术泄露上保持警惕。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今年访华结束时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欧盟对依赖越来越警惕。” 她强调用去风险取代脱钩,并称风险并非存在于所有领域,而限于某些领域,“需要用不同的手段去不同的风险:利用贸易与投资关系多样化来解决依赖风险,用出口管控或投资审查来应对可能用于军事用途的敏感技术的泄露风险,无论选择何种工具,都希望用对话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在需要在对话和去风险取得平衡之下,对外投资审查到底是不是一个合适和有效的工具,这是欧盟和欧盟国家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更何况,对境外投资进行审查一定会面临来自经济界的阻力。
8月14日,德国工商大会(DIHK)发布立场文章称,对外投资审查将导致过度监管,欧盟对外经济战略应当以开放市场为准。DIHK国际经济政策负责人福格尔巴赫(Melanie Vogelbach)称,“德国企业对目前美国和欧洲关于对外投资新监管的讨论表示担忧,鉴于目前针对在外进行商业活动的德企已经存在大规模出口管制措施,对外投资审查将会带来过度监管的风险。”福格尔巴赫表示,欧盟应该与对外投资审查机制保持距离,即使从资本自由流动的角度来说,也应当如此。同时,“欧盟应与美国密切协商,避免美国对华投资限制政策给欧洲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总地来说,欧盟和德国的对外投资审查已经露出了最初的苗头,但前路仍阻力重重。■
欧委会去年发布的2023年工作计划曾提到过这一套工具。工作计划如此表述:俄乌战争在考验着处于重大转型中的欧洲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韧性,我们需要一套强有力的战略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来加强经济安全。计划提到了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机制、出口管控,同时也指出,将考量“在对外战略投资管控上是否需要额外的工具”。也就是说,欧委会已经将对外投资审查机制的研究纳入今年的工作议程之上。
而欧委会今年6月发布的经济安全战略称,在阻止特定先进技术用于提高一些国家的军事和情报能力,从而可能破坏国际和平和安全上,在阻止欧盟企业的资金、经验和知识助长这一可能的局面上,欧盟和成员国有着共同利益。为了保护欧盟的重要安全利益,战略贸易和投资管控需要从整体上来考虑,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这个整体考虑是否不限于出口管制,还包含对外投资限制,以抵消投资中技术泄露所带来的风险。据该经济安全战略,欧委会将与成员国对境外投资所引发的安全风险进行审查,成立专家组,并在今年年底提交相关意见。
在对外投资审查和试图调整对华投资趋势上,由对华强硬派绿党掌管经济部的德国在欧盟众成员国中显得最积极。
绿党人哈贝克自上任经济部长以来,一直试图通过投资担保政策影响和分流德企对华投资。去年5月,德国经济部发言人向媒体《明镜》透露,出于人权问题方面的原因,没有批准某家企业的四份关于投资担保延期的申请。该投资担保为联邦政府针对德企在国外的投资为抵抗包括战争和财产没收等政治风险而提供的担保。最近,据多家媒体报道,哈贝克自上任以来,德国经济部已经将德企在华投资的担保金额降低了50亿欧元,政府担保数由2013年的37起降至去年的9起,而今年则批准了5起。对外投资审查也在哈贝克的目标范畴之内。今年5月,在德国工商大会的一次活动中,哈贝克称,“我们没有对外投资审查,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有。”
在德国上个月发布的中国战略中,也能接收到限制投资担保和对外投资审查的信号。中国战略称,每家企业每个国家的30亿欧元投资担保限额规定也适用于中国,特殊情况可能出现在涉及特定战略利益的案例中。来自联邦政府的投资担保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必须符合国际认同的关于可持续、环境、劳工和社会标准,以及在供应链上避免出现强迫劳动和童工。因此,投资担保会处于严格审查之下。在对外投资审查上,该战略文件重复了欧委会经济安全战略中的相关表述,并称,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抵消对外投资风险很重要,它是对已存的出口管制和本土投资审查的补充。该文件同时宣告,欧盟已经宣布出台政策以减小在第三国投资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德国将建设性地参与其中。
这些都是美国最希望捕捉到的积极信号。毋庸置疑的是,在敏感技术领域的对华投资管控上,美国会极力拉拢欧盟国家,就像美国在先进半导体出口管制上所做的那样。美国已经在向欧盟和欧盟国家频频招手。
咨询公司Agora Strategy的一篇分析文章称,对外投资审查是拜登政府正在酝酿的技术战略中的一部分,但是,若欧洲投资在中国取代美国投资,美国的对外投资管控机制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美国必须拉欧洲入伍,尤其是高科技国家德国、荷兰、瑞典和法国,所以欧美还需要确认到底在哪些具体技术上和供应链的哪些环节通过对外投资审查来进行管控,这可能将成为跨大西洋关系是否足够牢固的试金石。该分析认为,欧美2021年在停止空客波音贸易争端上的协议可以作为跨大西洋对外投资审查的起点。确实,拜登在关于此协议的声明中称双方还在应对中国挑战上达成了一致,包括加强双方在对内对外投资和技术转移上的协作。声明表示,这是欧美可以建立的、用以应对中国经济模式挑战的欧美模式。不过,在欧委会同一天的声明中,虽然出现了“第三方的非市场经济行为”的表述,但并没有提到中国,也没有提到对外投资审查。
去年年底,在德国的中国战略尚未发布时,路透社的一篇报道称德国计划收紧相关政策,以减少德企对中国的依赖。正在美国推动《国家关键能力防御法》立法的一位国会参议员发推文引用该报道,并称自己“看到德国也正在考虑对外投资审查很鼓舞人心”。
不过,无论在欧盟,还是德国,对外投资审查仍然前途未卜。一方面,欧盟想和中国保持对话,另一方面又奉行去风险路线,尤其是在供应链韧性和先进技术泄露上保持警惕。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今年访华结束时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欧盟对依赖越来越警惕。” 她强调用去风险取代脱钩,并称风险并非存在于所有领域,而限于某些领域,“需要用不同的手段去不同的风险:利用贸易与投资关系多样化来解决依赖风险,用出口管控或投资审查来应对可能用于军事用途的敏感技术的泄露风险,无论选择何种工具,都希望用对话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在需要在对话和去风险取得平衡之下,对外投资审查到底是不是一个合适和有效的工具,这是欧盟和欧盟国家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更何况,对境外投资进行审查一定会面临来自经济界的阻力。
8月14日,德国工商大会(DIHK)发布立场文章称,对外投资审查将导致过度监管,欧盟对外经济战略应当以开放市场为准。DIHK国际经济政策负责人福格尔巴赫(Melanie Vogelbach)称,“德国企业对目前美国和欧洲关于对外投资新监管的讨论表示担忧,鉴于目前针对在外进行商业活动的德企已经存在大规模出口管制措施,对外投资审查将会带来过度监管的风险。”福格尔巴赫表示,欧盟应该与对外投资审查机制保持距离,即使从资本自由流动的角度来说,也应当如此。同时,“欧盟应与美国密切协商,避免美国对华投资限制政策给欧洲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总地来说,欧盟和德国的对外投资审查已经露出了最初的苗头,但前路仍阻力重重。■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中,「OR」能给您创造优越的阅读体验。只要您在浏览器中输入我们的网址:
oror.vip
即可畅享我们为您提供的优质资讯。
■ 您也可通过手机而或平板电脑从浏览器输入我们的网址:
oror.vip
访问我们的网站,获得一样的精彩!
2023-08-16 08:02
政经
美国限制对华投资,欧盟静观事态,还是摩拳擦掌?+ 查看更多
美国限制对华投资,欧盟静观事态,还是摩拳擦掌?
+ 查看更多
张冬方:在敏感技术领域的对华投资管控上,美国会极力拉拢欧盟国家,就像美国在先进半导体出口管制上所做的那样。
张冬方
■前几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在半导体、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特定敏感技术领域对华投资限制行政令,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在对经济和安全关系的理解越来越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对外投资审查这个既敏感又有力的工具渐渐浮出水面。面对美国积极推动启用这一工具,位于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大陆会做出何种反应?
欧委会去年发布的2023年工作计划曾提到过这一套工具。工作计划如此表述:俄乌战争在考验着处于重大转型中的欧洲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韧性,我们需要一套强有力的战略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来加强经济安全。计划提到了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机制、出口管控,同时也指出,将考量“在对外战略投资管控上是否需要额外的工具”。也就是说,欧委会已经将对外投资审查机制的研究纳入今年的工作议程之上。
而欧委会今年6月发布的经济安全战略称,在阻止特定先进技术用于提高一些国家的军事和情报能力,从而可能破坏国际和平和安全上,在阻止欧盟企业的资金、经验和知识助长这一可能的局面上,欧盟和成员国有着共同利益。为了保护欧盟的重要安全利益,战略贸易和投资管控需要从整体上来考虑,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这个整体考虑是否不限于出口管制,还包含对外投资限制,以抵消投资中技术泄露所带来的风险。据该经济安全战略,欧委会将与成员国对境外投资所引发的安全风险进行审查,成立专家组,并在今年年底提交相关意见。
在对外投资审查和试图调整对华投资趋势上,由对华强硬派绿党掌管经济部的德国在欧盟众成员国中显得最积极。
绿党人哈贝克自上任经济部长以来,一直试图通过投资担保政策影响和分流德企对华投资。去年5月,德国经济部发言人向媒体《明镜》透露,出于人权问题方面的原因,没有批准某家企业的四份关于投资担保延期的申请。该投资担保为联邦政府针对德企在国外的投资为抵抗包括战争和财产没收等政治风险而提供的担保。最近,据多家媒体报道,哈贝克自上任以来,德国经济部已经将德企在华投资的担保金额降低了50亿欧元,政府担保数由2013年的37起降至去年的9起,而今年则批准了5起。对外投资审查也在哈贝克的目标范畴之内。今年5月,在德国工商大会的一次活动中,哈贝克称,“我们没有对外投资审查,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有。”
在德国上个月发布的中国战略中,也能接收到限制投资担保和对外投资审查的信号。中国战略称,每家企业每个国家的30亿欧元投资担保限额规定也适用于中国,特殊情况可能出现在涉及特定战略利益的案例中。来自联邦政府的投资担保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必须符合国际认同的关于可持续、环境、劳工和社会标准,以及在供应链上避免出现强迫劳动和童工。因此,投资担保会处于严格审查之下。在对外投资审查上,该战略文件重复了欧委会经济安全战略中的相关表述,并称,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抵消对外投资风险很重要,它是对已存的出口管制和本土投资审查的补充。该文件同时宣告,欧盟已经宣布出台政策以减小在第三国投资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德国将建设性地参与其中。
这些都是美国最希望捕捉到的积极信号。毋庸置疑的是,在敏感技术领域的对华投资管控上,美国会极力拉拢欧盟国家,就像美国在先进半导体出口管制上所做的那样。美国已经在向欧盟和欧盟国家频频招手。
咨询公司Agora Strategy的一篇分析文章称,对外投资审查是拜登政府正在酝酿的技术战略中的一部分,但是,若欧洲投资在中国取代美国投资,美国的对外投资管控机制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美国必须拉欧洲入伍,尤其是高科技国家德国、荷兰、瑞典和法国,所以欧美还需要确认到底在哪些具体技术上和供应链的哪些环节通过对外投资审查来进行管控,这可能将成为跨大西洋关系是否足够牢固的试金石。该分析认为,欧美2021年在停止空客波音贸易争端上的协议可以作为跨大西洋对外投资审查的起点。确实,拜登在关于此协议的声明中称双方还在应对中国挑战上达成了一致,包括加强双方在对内对外投资和技术转移上的协作。声明表示,这是欧美可以建立的、用以应对中国经济模式挑战的欧美模式。不过,在欧委会同一天的声明中,虽然出现了“第三方的非市场经济行为”的表述,但并没有提到中国,也没有提到对外投资审查。
去年年底,在德国的中国战略尚未发布时,路透社的一篇报道称德国计划收紧相关政策,以减少德企对中国的依赖。正在美国推动《国家关键能力防御法》立法的一位国会参议员发推文引用该报道,并称自己“看到德国也正在考虑对外投资审查很鼓舞人心”。
不过,无论在欧盟,还是德国,对外投资审查仍然前途未卜。一方面,欧盟想和中国保持对话,另一方面又奉行去风险路线,尤其是在供应链韧性和先进技术泄露上保持警惕。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今年访华结束时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欧盟对依赖越来越警惕。” 她强调用去风险取代脱钩,并称风险并非存在于所有领域,而限于某些领域,“需要用不同的手段去不同的风险:利用贸易与投资关系多样化来解决依赖风险,用出口管控或投资审查来应对可能用于军事用途的敏感技术的泄露风险,无论选择何种工具,都希望用对话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在需要在对话和去风险取得平衡之下,对外投资审查到底是不是一个合适和有效的工具,这是欧盟和欧盟国家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更何况,对境外投资进行审查一定会面临来自经济界的阻力。
8月14日,德国工商大会(DIHK)发布立场文章称,对外投资审查将导致过度监管,欧盟对外经济战略应当以开放市场为准。DIHK国际经济政策负责人福格尔巴赫(Melanie Vogelbach)称,“德国企业对目前美国和欧洲关于对外投资新监管的讨论表示担忧,鉴于目前针对在外进行商业活动的德企已经存在大规模出口管制措施,对外投资审查将会带来过度监管的风险。”福格尔巴赫表示,欧盟应该与对外投资审查机制保持距离,即使从资本自由流动的角度来说,也应当如此。同时,“欧盟应与美国密切协商,避免美国对华投资限制政策给欧洲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总地来说,欧盟和德国的对外投资审查已经露出了最初的苗头,但前路仍阻力重重。■
欧委会去年发布的2023年工作计划曾提到过这一套工具。工作计划如此表述:俄乌战争在考验着处于重大转型中的欧洲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韧性,我们需要一套强有力的战略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来加强经济安全。计划提到了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机制、出口管控,同时也指出,将考量“在对外战略投资管控上是否需要额外的工具”。也就是说,欧委会已经将对外投资审查机制的研究纳入今年的工作议程之上。
而欧委会今年6月发布的经济安全战略称,在阻止特定先进技术用于提高一些国家的军事和情报能力,从而可能破坏国际和平和安全上,在阻止欧盟企业的资金、经验和知识助长这一可能的局面上,欧盟和成员国有着共同利益。为了保护欧盟的重要安全利益,战略贸易和投资管控需要从整体上来考虑,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这个整体考虑是否不限于出口管制,还包含对外投资限制,以抵消投资中技术泄露所带来的风险。据该经济安全战略,欧委会将与成员国对境外投资所引发的安全风险进行审查,成立专家组,并在今年年底提交相关意见。
在对外投资审查和试图调整对华投资趋势上,由对华强硬派绿党掌管经济部的德国在欧盟众成员国中显得最积极。
绿党人哈贝克自上任经济部长以来,一直试图通过投资担保政策影响和分流德企对华投资。去年5月,德国经济部发言人向媒体《明镜》透露,出于人权问题方面的原因,没有批准某家企业的四份关于投资担保延期的申请。该投资担保为联邦政府针对德企在国外的投资为抵抗包括战争和财产没收等政治风险而提供的担保。最近,据多家媒体报道,哈贝克自上任以来,德国经济部已经将德企在华投资的担保金额降低了50亿欧元,政府担保数由2013年的37起降至去年的9起,而今年则批准了5起。对外投资审查也在哈贝克的目标范畴之内。今年5月,在德国工商大会的一次活动中,哈贝克称,“我们没有对外投资审查,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有。”
在德国上个月发布的中国战略中,也能接收到限制投资担保和对外投资审查的信号。中国战略称,每家企业每个国家的30亿欧元投资担保限额规定也适用于中国,特殊情况可能出现在涉及特定战略利益的案例中。来自联邦政府的投资担保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必须符合国际认同的关于可持续、环境、劳工和社会标准,以及在供应链上避免出现强迫劳动和童工。因此,投资担保会处于严格审查之下。在对外投资审查上,该战略文件重复了欧委会经济安全战略中的相关表述,并称,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抵消对外投资风险很重要,它是对已存的出口管制和本土投资审查的补充。该文件同时宣告,欧盟已经宣布出台政策以减小在第三国投资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德国将建设性地参与其中。
这些都是美国最希望捕捉到的积极信号。毋庸置疑的是,在敏感技术领域的对华投资管控上,美国会极力拉拢欧盟国家,就像美国在先进半导体出口管制上所做的那样。美国已经在向欧盟和欧盟国家频频招手。
咨询公司Agora Strategy的一篇分析文章称,对外投资审查是拜登政府正在酝酿的技术战略中的一部分,但是,若欧洲投资在中国取代美国投资,美国的对外投资管控机制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美国必须拉欧洲入伍,尤其是高科技国家德国、荷兰、瑞典和法国,所以欧美还需要确认到底在哪些具体技术上和供应链的哪些环节通过对外投资审查来进行管控,这可能将成为跨大西洋关系是否足够牢固的试金石。该分析认为,欧美2021年在停止空客波音贸易争端上的协议可以作为跨大西洋对外投资审查的起点。确实,拜登在关于此协议的声明中称双方还在应对中国挑战上达成了一致,包括加强双方在对内对外投资和技术转移上的协作。声明表示,这是欧美可以建立的、用以应对中国经济模式挑战的欧美模式。不过,在欧委会同一天的声明中,虽然出现了“第三方的非市场经济行为”的表述,但并没有提到中国,也没有提到对外投资审查。
去年年底,在德国的中国战略尚未发布时,路透社的一篇报道称德国计划收紧相关政策,以减少德企对中国的依赖。正在美国推动《国家关键能力防御法》立法的一位国会参议员发推文引用该报道,并称自己“看到德国也正在考虑对外投资审查很鼓舞人心”。
不过,无论在欧盟,还是德国,对外投资审查仍然前途未卜。一方面,欧盟想和中国保持对话,另一方面又奉行去风险路线,尤其是在供应链韧性和先进技术泄露上保持警惕。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今年访华结束时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欧盟对依赖越来越警惕。” 她强调用去风险取代脱钩,并称风险并非存在于所有领域,而限于某些领域,“需要用不同的手段去不同的风险:利用贸易与投资关系多样化来解决依赖风险,用出口管控或投资审查来应对可能用于军事用途的敏感技术的泄露风险,无论选择何种工具,都希望用对话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在需要在对话和去风险取得平衡之下,对外投资审查到底是不是一个合适和有效的工具,这是欧盟和欧盟国家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更何况,对境外投资进行审查一定会面临来自经济界的阻力。
8月14日,德国工商大会(DIHK)发布立场文章称,对外投资审查将导致过度监管,欧盟对外经济战略应当以开放市场为准。DIHK国际经济政策负责人福格尔巴赫(Melanie Vogelbach)称,“德国企业对目前美国和欧洲关于对外投资新监管的讨论表示担忧,鉴于目前针对在外进行商业活动的德企已经存在大规模出口管制措施,对外投资审查将会带来过度监管的风险。”福格尔巴赫表示,欧盟应该与对外投资审查机制保持距离,即使从资本自由流动的角度来说,也应当如此。同时,“欧盟应与美国密切协商,避免美国对华投资限制政策给欧洲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总地来说,欧盟和德国的对外投资审查已经露出了最初的苗头,但前路仍阻力重重。■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