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6 11:05
社会与生活
花100万,在北京五环内买房的年轻人+ 查看更多
花100万,在北京五环内买房的年轻人
+ 查看更多
这一代年轻人,错过了房价飞涨的红利期,也没赶上互联网风口大规模造富的好时候,但终于等来了房价下跌。
徐晴
+ 查看更多
■
北京极高的房价、严格的购房限制,一度把很多北漂卡在购房的门外。但政策的松动和楼市的跌宕,让更多200万元以下的房子开始在市场流通。就像茫茫大海上出现了一叶小舟,奋力泅渡的人们决定以最快速度抓住它。
这一代年轻人,错过了房价飞涨的红利期,也没赶上互联网风口大规模造富的好时候,但终于等来了房价下跌。
105万,26平方米
从决定在北京买房,到签约买下一套总价105万、建筑面积26平方米的房子,橙子只用了3天。
那是一套位于石景山区的一居室,二层,实际的使用面积只有19平方米,整个房子可能都没有一个100平方米两居室的主卧大。跟着中介去看房时,橙子记得,完全可以用“尽收眼底”来形容,“一进门,只有一个特别小的厨房,特别小的卫生间,然后就是卧室”。
想买房的心,萌发在2024年的4月末。伴随着春天来临的,是房价下跌的消息。橙子35岁,未婚,在一家企业工作,月薪一万多元,攒下了40多万元的积蓄,却“从没想过能在北京买房”。
但当周围人都在讨论“房价降了”,橙子也下载了房产App,加了几位中介。对方按照她的预算——首付40万,开始寻找适合一个单身女性自住的一室一厅,推荐了几套,要么远,要么贵,直到这套小房子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她心动了。
看房的那天,橙子也犹豫过,她特意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询问:五环边,20平方米,总价100万,单身女能上车吗?
有网友提醒她:“暗卫有点难受,再挑挑吧”“五环边上的20平(方米),还能置换掉吗?”或者是“再稍微攒攒(钱),买个有室有厅的”。但橙子没管那么多,当天签约。事实上,这是她唯一去线下看过的房。
橙子超出想象的迅速决策,来自颠覆了绝大多数人认知的巨大变化——过去的20年里,北京的房价没有跌过。无论是开发商、房产中介,还是投资或刚需的买卖双方都坚信,作为集教育、医疗、就业资源于一体的政治文化中心,就算全国其他城市的房价都跌了,北京也不会跌。但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北京房市的降价潮袭来,这份信念也被打破。
说不上哪里跌得更多。每平方米十几万元的学区房,降到10万元以内,几个月里,业主浮亏上百万元。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小房子,以前总价至少600万元,如今300多万也能买。还有不少老破小、次新房的单价跌到了3万元左右,一些人口密集的社区,比如天通苑,以及通州的很多小区,单价甚至来到了2万-3万元的区间——这也意味着,在北京买下一个50-60平方米的房子,很可能总价不超过200万元。
促进房产交易的政策也不断出台。从2023年到现在,北京首套房首付比例被调低,房贷利率也有过下调,改造过的老房子,公积金贷款的年限变长,这些共同指向,拥有一套房子的成本都在降低;后来,针对二孩家庭、京籍多子女家庭的购房政策也有变化,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契税政策调整。限购也被一点点放开,到2025年,没有北京户口的人,只要在五环内公司上班并交够3年社保,也有资格在北京买房。
原本,北京极高的房价、严格的购房限制,一度把很多北漂卡在购房的门外。但政策的松动和楼市的跌宕,让更多200万元以下的房子开始在市场流通。就像茫茫大海上出现了一叶小舟,奋力泅渡的人们决定以最快速度抓住它。
90后聆溪和丈夫从没想过,自己能在北京买房。2018年结婚时,他们刚毕业不久,两个人月薪加起来才一万多元。全国各地的房价从2015年开始涨,北京涨势尤其凶猛,在他们需要婚房的时候,“眼睁睁地瞅着房价已经上去了,到了你够不着的地方”。
后来,公婆出了首付,聆溪和丈夫还贷款,在老家天津买下一套总价100万元的房子。当时,周围不少同龄人跟他们一样放弃了北京,心态也是相似的:“我先在老家买一个,至少先占上一个,等到以后涨了,再把它卖掉。”
这是一代北漂相似的困境:在北京租房,在老家买房,房子并不跟着人走。到2023年底,房价开始下跌,聆溪很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或许有钱在北京买房了。她和丈夫赶紧回天津卖房,没想到,因为从没住过,夫妻俩甚至忘了房子到底在哪个单元,摸了半天才找到。
卖得及时,那套房没有亏,当年100万元买下来,2023年底140万元卖掉了。拿到这笔钱,聆溪给自己定了一个“在北京极限买房”的目标:总预算150万元,在北京4.5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她确信自己的目标可以实现。
这一代年轻人,错过了房价飞涨的红利期,也没赶上互联网风口大规模造富的好时候,但终于等来了房价下跌。在通州,95后男孩佳佳买下了一个总价148万元、建筑面积57平方米的房子,虽然位于顶层、没有电梯,但他不打算结婚、生小孩,目前也不考虑让父母来北京养老。
27岁的姜柠,也在今年拿出自己工作5年的存款,还有父母资助的几十万元,买下了一套总价170万元的房子。它在二环边上,离地铁10号线很近,还是朝南的中楼层。虽然只有40平方米,但这是她和父母未来规划的重要一步,房子买完,父母都从老家转移到了北京,相当于“举家在首都定居”。
不一样的心态
在北京五环内,挂牌价100多万元的房子,几乎都有硬伤。
佳佳实地踩过几百个楼盘,他总结,城区里,价格洼地就那几个:通州、南三环、四环,比如角门一带,东五环外的定福庄,东三环外靠近四环的甜水园……卖得便宜的房子,必然是老破小,面积小不说,想有电梯更是种奢侈。在这里,每一寸阳光都标好了价格,这些房子也大多朝西、朝东,不是南北通透。卫生间没有窗户是常态,有一些房子,甚至厨房和客厅都没有窗子,白天在家也需要开灯。
而挂牌价在150万-200万元区间、50-60平方米的房子,一般是家属楼、老社区,几十年前的典型户型:长条形,南北两个卧室之间能隔10米,客厅小或者没有客厅——因为当时的人们对房子的核心需求,主要就是睡觉。
深耕定福庄片区的房产中介李明告诉每日人物,长条户型、50平方米的房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力户型,也是最近这半年里他所在板块成交量最高的户型,成交总价大多在160万元左右。
至于更便宜的房子,要么是步梯顶层,有漏雨的风险;要么户型奇葩,是传说中的“钻石房”“三角房”;要么不满五唯一(指产权人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仅有一套住房且房产证取得时间满五年),甚至不满二唯一,增值税和契税高。这几年突出的一个趋势是,不少流通在市面上的房子还有抵押贷款,这多少意味着原房主经济遇困。
在北京五环内买100多万元房子的年轻人,一般不属于高收入群体。橙子和佳佳都在国企工作,月薪一万多元。姜柠在互联网行业,年薪20万元左右。聆溪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丈夫在出版社做运营,家庭总收入高一些,但有育儿和养老压力。
已经买房的人,大多是付几十万元首付,然后背上100万元左右的房贷。橙子首付40万元,每月还贷3000多元,恰好约等于和别人合租一个主卧的价格。姜柠的房贷更多一些,每个月6000多元。她这样说服自己买房,“如果房贷和我单独租房的价格差不多的话,那就比较合适。我从现在租房租到60岁,可能要花的钱,大约就等于一两百万元,买了房我还能落一房子。”
资产有限,一辈子可能只买这一次房,没有试错空间,房子比婚姻更牢固地捆绑在他们身上。但可选范围内的房子,各有各的缺点。选房子时,他们的心态跟主流买房人群不一样,得有种孤注一掷的决心,更加谨慎地挑选,在“矬子里面拔大个儿”。
为了筛选出合适的房子,佳佳前后看了200多套房。有一天,他集中看了20套没有电梯的老破小,“爬走了三个中介”—— 怕1个中介累着,他约了3个中介轮流带着他爬楼。几百层楼梯爬完,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累得他第二天一觉睡到了下午一点。
过度的谨慎,让他们有时错过“梦中情房”。有一套格局不太好但采光很不错的房子,报价139万元,佳佳想了一下午,“要不我就定了吧,毕竟这么便宜”,下午中介就告诉他,103万成交了。卡着一次新政策颁布,佳佳记得,“我上午刚看完,下午就告诉我卖掉了”,看一套房子就卖一套房子,中介都称赞他是卖房吉祥物。
佳佳逐渐接受了现实——性价比高的“捡漏房”,自己很难买到。“把这些年的积蓄全都拿出去的时候,就会再三思虑。有犹豫的时间,别人已经被很果断出手了。”
好在,这一波打算花100多万元上车的年轻人,暂时也没有生孩子的预期,不需要考虑买两居室还是三居室,更不用买有学区属性的高溢价房子,40-50平方米的一居室,就能满足自住需求。佳佳开了个玩笑,“可能不想结婚生子的人,恰好也没有那么多钱。”
到这个时候,搞清楚自己到底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就可以了。佳佳喜欢南北通透的房子,空气能对流的,卧室一定要在南边,“睁眼就能看到太阳那种,心情会很好”。最好是大一居,能隔出一个衣帽间。至于户型是底层还是顶层,他倒不怎么在乎,因为“200平(方米)以下不谈风水,200万以下不介意楼层”。
相较于户型、格局、几室几厅,离地铁站近、周边有商场和丰富的外卖选项,才是他们最在乎的。
橙子的房子虽然小,但走路5分钟就是1号线的地铁站。小区楼下有菜市场和超市,离家500米以内,还有两家幼儿园,一间卫生室。再远一点,3公里外有京西大悦城和山姆会员店,“生活需要的全都有”。进城也很方便,到王府井只要半个小时。她在朝阳工作,“在朝阳是很忙碌的状态,但是回到石景山,身心都放松,很安静”。
博弈
花100多万元在北京买房的人,还可以分为几个批次。
第一批,是房价刚开始下跌时就迅速抄底的。比如橙子,从看房到买房,只花了3天,总价合适,房贷还得起,立刻上车,之后就火速装修、入住。第二批,是踩盘一段时间,精挑细选之后谨慎上车的,就像快要成为房产专家的佳佳。
还有一批人,是一直在观望的“等等党”。房价下跌的周期里,“等等党”不少,但准备买100多万房子的人因为预算低,如果碰上几十万元的起落,带来的影响比别人更大。或许等一阵,同样预算条件下,能买得起的地段和户型都能迎来质的飞跃,因此,他们愿意等的时间,也比别人更长。
聆溪启动北京看房的时间,比卖掉天津的房子还要更早一点。2023年初,她先考虑北京远郊、周边,比如房山、顺义,以及固安、燕郊,去踩盘,一不小心就能看见“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标语。远的房子也不便宜。当时,一个房山附近的回迁房楼盘,楼群密集,一栋楼30多层,仿佛鸽子窝,“这样也要报200(万元)出头的价格”,完全超出了她的预算。
等拿到卖房钱,2023年底,她把总价提到200万-300万元区间,发现丰台南四环一个叫和义街道的地方,北京南站再往南一些,是个价格洼地。50多平方米的老破小,报价280万元。过去一看,像城乡结合部,只有一个很小的商圈,孤零零地开着一家蜜雪冰城。
走进房产中介的门店,她心情澎湃,“拿着卖天津房子的钱,有一种突然间暴富的感觉,心里还挺自信的,终于能在北京买房了”。但跟店员说出预算后,接待她的店员没接话,扭头喊另一位同事过来,“这儿有一个看小房子的”,对方把“小房子”读得很重。
除了和义街道的老破小,中介还带着聆溪看了一套附近2004年建的次新房——“次新”是北京房市的特色名词,整体选择太少,房子总体情况偏差,在其他城市算老破小的房子,拿到北京变成了“次新”。接近6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挂牌价262万元。
实地去看房,中介从客厅窗户一脚迈出去,说有个楼下底商的楼顶,能当露台用。“在北京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个免费大露台”,聆溪本来就很心动,又听见中介说,房主是2018年房价顶峰买的,花了280万元,现在的价格已经亏了,聆溪瞬间很感慨:“天呐,人家都亏了,我还不抢干啥?”她想砍价到250万元,谈了几个回合,房主觉得降得太多,索性下架,先不卖了。
前脚,事情黄了,后脚,聆溪感染了甲流,病得很严重,有两周她在家休息,没办法出门看房。等身体痊愈,再走出家门,风向突变,那个和义街道的“老破小”从250万元降到了200万元出头,而更靠近市中心的南三环木樨园,出现了报价220万元的房子。聆溪很惊喜:“发生了什么?又省了几十万?”
时间流逝,她踩盘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从周边的远郊逐渐来到五环,甚至四环、三环,有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感觉。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总价150万元,她的预期还加了一条——得是两居室。
“等等党”数量不少,因为大家都很难预估,北京的房价会不会继续下降。总价低的老破小,最接近房子居住属性的本质,买卖双方一个站在房子里面,一个站在房子外,在博弈中不断试探北京房产市场的底价。
自从打算“极限买房”,聆溪认识了不少网友,她拉了一个房产交流群,大家目标和预算相似,200万元以内,在北京上车。“继续等”是群里的主流声音。有人说,朋友年初买房,现在已经赔了20万元不止。还有人去年4月看到挂牌290万元的房子,最近190万元成交,差了100万元。大家都说,“只要胆子大,就能省一年工资”,“再大一点,再省一年”。
在特定的环境下,还会产生一种微妙的感觉,“比起买卖不成,更可怕的是买家爽快答应”。一位群友最近看中了一套房,出价180万元,中介马上打电话给卖家,拦都拦不住。卖家说考虑考虑,这位群友失眠了3天。听说卖家不同意的时候,群友才如释重负。
经不住房价下跌,在房产App上,很多房子显示停售、下架。深耕定福庄片区的房产经纪人李明说,有一些房主,不打算再卖房子是因为觉得早晚还能涨回来,等市场稳定了再上架。还有一些房子,由卖转租,房主们都觉得,少操点心,先赚点房租再说吧。
一张入场券
房子虽然只有20平方米,但橙子自己在卧室里打了个隔断,用黑色边框的复古玻璃窗,隔出一个小客厅,塞下了沙发、柜子还有自己喜欢的绿植。温馨的小家,足以容纳她在北京的生活。
橙子是小镇姑娘,高中开始住校,在那之后,人生里所有的重大决定,都是自己一个人决策,家人很难帮到她什么。大学毕业后,她曾在体制内工作,被分配到了广西,那份工作格外安稳,但一眼就能看到头,思来想去,还是回了北京。
北京很多时候是包容的,尊重她35岁不结婚,让她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给了她一份有意思的工作,只是没办法给她一个物美价廉的家。租来的房子,毕竟不是自己的,北漂的孤单在很多时候会被出租屋的狭小放大。有一年新年,橙子没回老家,在北京做了个手术。大年初二,外面张灯结彩,家人团圆,她一个人去了什刹海。远方的白塔被冬末的枯枝掩映,她看着蓝色的水面,静静地发了会儿呆。
在这些时刻,房子承载了更多的含义。它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具象,是回不去老家、也留不在北京的人一直渴望的栖息之所。
如今,橙子终于可以留下来了。买房之后,她觉得“幸福感拉满”,连老家的父母在催婚的时候,一想到“毕竟在北京有房了,好像也挺不错”,都收回了话头。
佳佳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总是出差,一次出去几个月,“今天去山西,明天去宁夏,一直都是在外面漂着的感觉”。他租的房子不大,已经变成了存放物品的仓库。这种生活状态很难交到朋友,周围都是有竞争关系的同事,项目结束,就失去了联系。平时想打个麻将,都找不到人。
但买了房子之后,寂寞的感受几乎消失了。装修了几个月,他最近搬进了新家,开始疯狂网购,每天收、拆几十个快递,非常充实。他想,再怎么孤单,还有属于自己的电视、沙发、空调,以及这座房子陪着他。
只是,这份安全感的价格非常高昂。买房之前,姜柠犹豫过,大家都说买涨不买跌,现在入手,会不会扭头就跌个十几万元?到时候,自己能不能坦然接受?后来,她看到一位经济学教授分享自己买房的心路历程:他知道房价在跌,但依然决定买,因为只有买房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它不是一个理性的决策,但人在现实当中活着,肯定不能光有理性,还有情感,很大一部分的幸福感,需要房子来满足。”
姜柠这么理解,自己付的房贷,是每个月房子带来的安全感的价格,而首付的70万元,是在北京扎根的入场券。她依然觉得幸运,毕竟,入场券的价格降下来了。
害怕亏钱,又非常渴望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聆溪在矛盾中继续等待。她有时也想,“以前大家都觉得必须得有个房子,就是要付出全部的代价,掏空6个钱包也要凑上去,但现在,更多人会考虑这个东西到底值不值得。”她算了笔账,一个人一年存10万元,存20年,才能买一个北京的老破小。未来并不确定,如果自己收入骤减、被裁员,那她宁可让孩子回老家上学。
无论如何,能在北京买房,给了这一代北漂更多希望。有一位女孩给橙子留言,自己拿到了一个北京工作的offer,但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入职。她是外地人,不想结婚,对婚恋没有太多的兴趣。她只是害怕,靠自己没办法留在北京。但看到橙子买房的经历,她开始觉得,“原来北京也有我能够得上的房子,未来我工作几年,也可以奋斗出来一套小房子”。
还有一位阿姨,说女儿要去北京上学,本来很担心女儿毕业后生活压力大,如今她计划,“我以后也给她买一个这样的小房子,让她自己住,等到结婚,再卖出去”。
唯一的问题,还是房价会不会继续下跌,以及买回来的老破小,如果有一天想置换,还能不能卖出一个自己能接受的价格。最近,佳佳卸载了看房软件。他再也不想打开了,因为上一次打开,明晃晃的数字已经告诉他,自己的房子在3个月时间内跌了10万元——这,相当于他一年的存款。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这一代年轻人,错过了房价飞涨的红利期,也没赶上互联网风口大规模造富的好时候,但终于等来了房价下跌。
105万,26平方米
从决定在北京买房,到签约买下一套总价105万、建筑面积26平方米的房子,橙子只用了3天。
那是一套位于石景山区的一居室,二层,实际的使用面积只有19平方米,整个房子可能都没有一个100平方米两居室的主卧大。跟着中介去看房时,橙子记得,完全可以用“尽收眼底”来形容,“一进门,只有一个特别小的厨房,特别小的卫生间,然后就是卧室”。
想买房的心,萌发在2024年的4月末。伴随着春天来临的,是房价下跌的消息。橙子35岁,未婚,在一家企业工作,月薪一万多元,攒下了40多万元的积蓄,却“从没想过能在北京买房”。
但当周围人都在讨论“房价降了”,橙子也下载了房产App,加了几位中介。对方按照她的预算——首付40万,开始寻找适合一个单身女性自住的一室一厅,推荐了几套,要么远,要么贵,直到这套小房子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她心动了。
看房的那天,橙子也犹豫过,她特意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询问:五环边,20平方米,总价100万,单身女能上车吗?
有网友提醒她:“暗卫有点难受,再挑挑吧”“五环边上的20平(方米),还能置换掉吗?”或者是“再稍微攒攒(钱),买个有室有厅的”。但橙子没管那么多,当天签约。事实上,这是她唯一去线下看过的房。
橙子超出想象的迅速决策,来自颠覆了绝大多数人认知的巨大变化——过去的20年里,北京的房价没有跌过。无论是开发商、房产中介,还是投资或刚需的买卖双方都坚信,作为集教育、医疗、就业资源于一体的政治文化中心,就算全国其他城市的房价都跌了,北京也不会跌。但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北京房市的降价潮袭来,这份信念也被打破。
说不上哪里跌得更多。每平方米十几万元的学区房,降到10万元以内,几个月里,业主浮亏上百万元。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小房子,以前总价至少600万元,如今300多万也能买。还有不少老破小、次新房的单价跌到了3万元左右,一些人口密集的社区,比如天通苑,以及通州的很多小区,单价甚至来到了2万-3万元的区间——这也意味着,在北京买下一个50-60平方米的房子,很可能总价不超过200万元。
促进房产交易的政策也不断出台。从2023年到现在,北京首套房首付比例被调低,房贷利率也有过下调,改造过的老房子,公积金贷款的年限变长,这些共同指向,拥有一套房子的成本都在降低;后来,针对二孩家庭、京籍多子女家庭的购房政策也有变化,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契税政策调整。限购也被一点点放开,到2025年,没有北京户口的人,只要在五环内公司上班并交够3年社保,也有资格在北京买房。
原本,北京极高的房价、严格的购房限制,一度把很多北漂卡在购房的门外。但政策的松动和楼市的跌宕,让更多200万元以下的房子开始在市场流通。就像茫茫大海上出现了一叶小舟,奋力泅渡的人们决定以最快速度抓住它。
90后聆溪和丈夫从没想过,自己能在北京买房。2018年结婚时,他们刚毕业不久,两个人月薪加起来才一万多元。全国各地的房价从2015年开始涨,北京涨势尤其凶猛,在他们需要婚房的时候,“眼睁睁地瞅着房价已经上去了,到了你够不着的地方”。
后来,公婆出了首付,聆溪和丈夫还贷款,在老家天津买下一套总价100万元的房子。当时,周围不少同龄人跟他们一样放弃了北京,心态也是相似的:“我先在老家买一个,至少先占上一个,等到以后涨了,再把它卖掉。”
这是一代北漂相似的困境:在北京租房,在老家买房,房子并不跟着人走。到2023年底,房价开始下跌,聆溪很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或许有钱在北京买房了。她和丈夫赶紧回天津卖房,没想到,因为从没住过,夫妻俩甚至忘了房子到底在哪个单元,摸了半天才找到。
卖得及时,那套房没有亏,当年100万元买下来,2023年底140万元卖掉了。拿到这笔钱,聆溪给自己定了一个“在北京极限买房”的目标:总预算150万元,在北京4.5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她确信自己的目标可以实现。
这一代年轻人,错过了房价飞涨的红利期,也没赶上互联网风口大规模造富的好时候,但终于等来了房价下跌。在通州,95后男孩佳佳买下了一个总价148万元、建筑面积57平方米的房子,虽然位于顶层、没有电梯,但他不打算结婚、生小孩,目前也不考虑让父母来北京养老。
27岁的姜柠,也在今年拿出自己工作5年的存款,还有父母资助的几十万元,买下了一套总价170万元的房子。它在二环边上,离地铁10号线很近,还是朝南的中楼层。虽然只有40平方米,但这是她和父母未来规划的重要一步,房子买完,父母都从老家转移到了北京,相当于“举家在首都定居”。
不一样的心态
在北京五环内,挂牌价100多万元的房子,几乎都有硬伤。
佳佳实地踩过几百个楼盘,他总结,城区里,价格洼地就那几个:通州、南三环、四环,比如角门一带,东五环外的定福庄,东三环外靠近四环的甜水园……卖得便宜的房子,必然是老破小,面积小不说,想有电梯更是种奢侈。在这里,每一寸阳光都标好了价格,这些房子也大多朝西、朝东,不是南北通透。卫生间没有窗户是常态,有一些房子,甚至厨房和客厅都没有窗子,白天在家也需要开灯。
而挂牌价在150万-200万元区间、50-60平方米的房子,一般是家属楼、老社区,几十年前的典型户型:长条形,南北两个卧室之间能隔10米,客厅小或者没有客厅——因为当时的人们对房子的核心需求,主要就是睡觉。
深耕定福庄片区的房产中介李明告诉每日人物,长条户型、50平方米的房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力户型,也是最近这半年里他所在板块成交量最高的户型,成交总价大多在160万元左右。
至于更便宜的房子,要么是步梯顶层,有漏雨的风险;要么户型奇葩,是传说中的“钻石房”“三角房”;要么不满五唯一(指产权人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仅有一套住房且房产证取得时间满五年),甚至不满二唯一,增值税和契税高。这几年突出的一个趋势是,不少流通在市面上的房子还有抵押贷款,这多少意味着原房主经济遇困。
在北京五环内买100多万元房子的年轻人,一般不属于高收入群体。橙子和佳佳都在国企工作,月薪一万多元。姜柠在互联网行业,年薪20万元左右。聆溪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丈夫在出版社做运营,家庭总收入高一些,但有育儿和养老压力。
已经买房的人,大多是付几十万元首付,然后背上100万元左右的房贷。橙子首付40万元,每月还贷3000多元,恰好约等于和别人合租一个主卧的价格。姜柠的房贷更多一些,每个月6000多元。她这样说服自己买房,“如果房贷和我单独租房的价格差不多的话,那就比较合适。我从现在租房租到60岁,可能要花的钱,大约就等于一两百万元,买了房我还能落一房子。”
资产有限,一辈子可能只买这一次房,没有试错空间,房子比婚姻更牢固地捆绑在他们身上。但可选范围内的房子,各有各的缺点。选房子时,他们的心态跟主流买房人群不一样,得有种孤注一掷的决心,更加谨慎地挑选,在“矬子里面拔大个儿”。
为了筛选出合适的房子,佳佳前后看了200多套房。有一天,他集中看了20套没有电梯的老破小,“爬走了三个中介”—— 怕1个中介累着,他约了3个中介轮流带着他爬楼。几百层楼梯爬完,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累得他第二天一觉睡到了下午一点。
过度的谨慎,让他们有时错过“梦中情房”。有一套格局不太好但采光很不错的房子,报价139万元,佳佳想了一下午,“要不我就定了吧,毕竟这么便宜”,下午中介就告诉他,103万成交了。卡着一次新政策颁布,佳佳记得,“我上午刚看完,下午就告诉我卖掉了”,看一套房子就卖一套房子,中介都称赞他是卖房吉祥物。
佳佳逐渐接受了现实——性价比高的“捡漏房”,自己很难买到。“把这些年的积蓄全都拿出去的时候,就会再三思虑。有犹豫的时间,别人已经被很果断出手了。”
好在,这一波打算花100多万元上车的年轻人,暂时也没有生孩子的预期,不需要考虑买两居室还是三居室,更不用买有学区属性的高溢价房子,40-50平方米的一居室,就能满足自住需求。佳佳开了个玩笑,“可能不想结婚生子的人,恰好也没有那么多钱。”
到这个时候,搞清楚自己到底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就可以了。佳佳喜欢南北通透的房子,空气能对流的,卧室一定要在南边,“睁眼就能看到太阳那种,心情会很好”。最好是大一居,能隔出一个衣帽间。至于户型是底层还是顶层,他倒不怎么在乎,因为“200平(方米)以下不谈风水,200万以下不介意楼层”。
相较于户型、格局、几室几厅,离地铁站近、周边有商场和丰富的外卖选项,才是他们最在乎的。
橙子的房子虽然小,但走路5分钟就是1号线的地铁站。小区楼下有菜市场和超市,离家500米以内,还有两家幼儿园,一间卫生室。再远一点,3公里外有京西大悦城和山姆会员店,“生活需要的全都有”。进城也很方便,到王府井只要半个小时。她在朝阳工作,“在朝阳是很忙碌的状态,但是回到石景山,身心都放松,很安静”。
博弈
花100多万元在北京买房的人,还可以分为几个批次。
第一批,是房价刚开始下跌时就迅速抄底的。比如橙子,从看房到买房,只花了3天,总价合适,房贷还得起,立刻上车,之后就火速装修、入住。第二批,是踩盘一段时间,精挑细选之后谨慎上车的,就像快要成为房产专家的佳佳。
还有一批人,是一直在观望的“等等党”。房价下跌的周期里,“等等党”不少,但准备买100多万房子的人因为预算低,如果碰上几十万元的起落,带来的影响比别人更大。或许等一阵,同样预算条件下,能买得起的地段和户型都能迎来质的飞跃,因此,他们愿意等的时间,也比别人更长。
聆溪启动北京看房的时间,比卖掉天津的房子还要更早一点。2023年初,她先考虑北京远郊、周边,比如房山、顺义,以及固安、燕郊,去踩盘,一不小心就能看见“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标语。远的房子也不便宜。当时,一个房山附近的回迁房楼盘,楼群密集,一栋楼30多层,仿佛鸽子窝,“这样也要报200(万元)出头的价格”,完全超出了她的预算。
等拿到卖房钱,2023年底,她把总价提到200万-300万元区间,发现丰台南四环一个叫和义街道的地方,北京南站再往南一些,是个价格洼地。50多平方米的老破小,报价280万元。过去一看,像城乡结合部,只有一个很小的商圈,孤零零地开着一家蜜雪冰城。
走进房产中介的门店,她心情澎湃,“拿着卖天津房子的钱,有一种突然间暴富的感觉,心里还挺自信的,终于能在北京买房了”。但跟店员说出预算后,接待她的店员没接话,扭头喊另一位同事过来,“这儿有一个看小房子的”,对方把“小房子”读得很重。
除了和义街道的老破小,中介还带着聆溪看了一套附近2004年建的次新房——“次新”是北京房市的特色名词,整体选择太少,房子总体情况偏差,在其他城市算老破小的房子,拿到北京变成了“次新”。接近6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挂牌价262万元。
实地去看房,中介从客厅窗户一脚迈出去,说有个楼下底商的楼顶,能当露台用。“在北京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个免费大露台”,聆溪本来就很心动,又听见中介说,房主是2018年房价顶峰买的,花了280万元,现在的价格已经亏了,聆溪瞬间很感慨:“天呐,人家都亏了,我还不抢干啥?”她想砍价到250万元,谈了几个回合,房主觉得降得太多,索性下架,先不卖了。
前脚,事情黄了,后脚,聆溪感染了甲流,病得很严重,有两周她在家休息,没办法出门看房。等身体痊愈,再走出家门,风向突变,那个和义街道的“老破小”从250万元降到了200万元出头,而更靠近市中心的南三环木樨园,出现了报价220万元的房子。聆溪很惊喜:“发生了什么?又省了几十万?”
时间流逝,她踩盘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从周边的远郊逐渐来到五环,甚至四环、三环,有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感觉。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总价150万元,她的预期还加了一条——得是两居室。
“等等党”数量不少,因为大家都很难预估,北京的房价会不会继续下降。总价低的老破小,最接近房子居住属性的本质,买卖双方一个站在房子里面,一个站在房子外,在博弈中不断试探北京房产市场的底价。
自从打算“极限买房”,聆溪认识了不少网友,她拉了一个房产交流群,大家目标和预算相似,200万元以内,在北京上车。“继续等”是群里的主流声音。有人说,朋友年初买房,现在已经赔了20万元不止。还有人去年4月看到挂牌290万元的房子,最近190万元成交,差了100万元。大家都说,“只要胆子大,就能省一年工资”,“再大一点,再省一年”。
在特定的环境下,还会产生一种微妙的感觉,“比起买卖不成,更可怕的是买家爽快答应”。一位群友最近看中了一套房,出价180万元,中介马上打电话给卖家,拦都拦不住。卖家说考虑考虑,这位群友失眠了3天。听说卖家不同意的时候,群友才如释重负。
经不住房价下跌,在房产App上,很多房子显示停售、下架。深耕定福庄片区的房产经纪人李明说,有一些房主,不打算再卖房子是因为觉得早晚还能涨回来,等市场稳定了再上架。还有一些房子,由卖转租,房主们都觉得,少操点心,先赚点房租再说吧。
一张入场券
房子虽然只有20平方米,但橙子自己在卧室里打了个隔断,用黑色边框的复古玻璃窗,隔出一个小客厅,塞下了沙发、柜子还有自己喜欢的绿植。温馨的小家,足以容纳她在北京的生活。
橙子是小镇姑娘,高中开始住校,在那之后,人生里所有的重大决定,都是自己一个人决策,家人很难帮到她什么。大学毕业后,她曾在体制内工作,被分配到了广西,那份工作格外安稳,但一眼就能看到头,思来想去,还是回了北京。
北京很多时候是包容的,尊重她35岁不结婚,让她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给了她一份有意思的工作,只是没办法给她一个物美价廉的家。租来的房子,毕竟不是自己的,北漂的孤单在很多时候会被出租屋的狭小放大。有一年新年,橙子没回老家,在北京做了个手术。大年初二,外面张灯结彩,家人团圆,她一个人去了什刹海。远方的白塔被冬末的枯枝掩映,她看着蓝色的水面,静静地发了会儿呆。
在这些时刻,房子承载了更多的含义。它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具象,是回不去老家、也留不在北京的人一直渴望的栖息之所。
如今,橙子终于可以留下来了。买房之后,她觉得“幸福感拉满”,连老家的父母在催婚的时候,一想到“毕竟在北京有房了,好像也挺不错”,都收回了话头。
佳佳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总是出差,一次出去几个月,“今天去山西,明天去宁夏,一直都是在外面漂着的感觉”。他租的房子不大,已经变成了存放物品的仓库。这种生活状态很难交到朋友,周围都是有竞争关系的同事,项目结束,就失去了联系。平时想打个麻将,都找不到人。
但买了房子之后,寂寞的感受几乎消失了。装修了几个月,他最近搬进了新家,开始疯狂网购,每天收、拆几十个快递,非常充实。他想,再怎么孤单,还有属于自己的电视、沙发、空调,以及这座房子陪着他。
只是,这份安全感的价格非常高昂。买房之前,姜柠犹豫过,大家都说买涨不买跌,现在入手,会不会扭头就跌个十几万元?到时候,自己能不能坦然接受?后来,她看到一位经济学教授分享自己买房的心路历程:他知道房价在跌,但依然决定买,因为只有买房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它不是一个理性的决策,但人在现实当中活着,肯定不能光有理性,还有情感,很大一部分的幸福感,需要房子来满足。”
姜柠这么理解,自己付的房贷,是每个月房子带来的安全感的价格,而首付的70万元,是在北京扎根的入场券。她依然觉得幸运,毕竟,入场券的价格降下来了。
害怕亏钱,又非常渴望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聆溪在矛盾中继续等待。她有时也想,“以前大家都觉得必须得有个房子,就是要付出全部的代价,掏空6个钱包也要凑上去,但现在,更多人会考虑这个东西到底值不值得。”她算了笔账,一个人一年存10万元,存20年,才能买一个北京的老破小。未来并不确定,如果自己收入骤减、被裁员,那她宁可让孩子回老家上学。
无论如何,能在北京买房,给了这一代北漂更多希望。有一位女孩给橙子留言,自己拿到了一个北京工作的offer,但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入职。她是外地人,不想结婚,对婚恋没有太多的兴趣。她只是害怕,靠自己没办法留在北京。但看到橙子买房的经历,她开始觉得,“原来北京也有我能够得上的房子,未来我工作几年,也可以奋斗出来一套小房子”。
还有一位阿姨,说女儿要去北京上学,本来很担心女儿毕业后生活压力大,如今她计划,“我以后也给她买一个这样的小房子,让她自己住,等到结婚,再卖出去”。
唯一的问题,还是房价会不会继续下跌,以及买回来的老破小,如果有一天想置换,还能不能卖出一个自己能接受的价格。最近,佳佳卸载了看房软件。他再也不想打开了,因为上一次打开,明晃晃的数字已经告诉他,自己的房子在3个月时间内跌了10万元——这,相当于他一年的存款。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徐晴
+ 查看更多
■
北京极高的房价、严格的购房限制,一度把很多北漂卡在购房的门外。但政策的松动和楼市的跌宕,让更多200万元以下的房子开始在市场流通。就像茫茫大海上出现了一叶小舟,奋力泅渡的人们决定以最快速度抓住它。
这一代年轻人,错过了房价飞涨的红利期,也没赶上互联网风口大规模造富的好时候,但终于等来了房价下跌。
105万,26平方米
从决定在北京买房,到签约买下一套总价105万、建筑面积26平方米的房子,橙子只用了3天。
那是一套位于石景山区的一居室,二层,实际的使用面积只有19平方米,整个房子可能都没有一个100平方米两居室的主卧大。跟着中介去看房时,橙子记得,完全可以用“尽收眼底”来形容,“一进门,只有一个特别小的厨房,特别小的卫生间,然后就是卧室”。
想买房的心,萌发在2024年的4月末。伴随着春天来临的,是房价下跌的消息。橙子35岁,未婚,在一家企业工作,月薪一万多元,攒下了40多万元的积蓄,却“从没想过能在北京买房”。
但当周围人都在讨论“房价降了”,橙子也下载了房产App,加了几位中介。对方按照她的预算——首付40万,开始寻找适合一个单身女性自住的一室一厅,推荐了几套,要么远,要么贵,直到这套小房子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她心动了。
看房的那天,橙子也犹豫过,她特意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询问:五环边,20平方米,总价100万,单身女能上车吗?
有网友提醒她:“暗卫有点难受,再挑挑吧”“五环边上的20平(方米),还能置换掉吗?”或者是“再稍微攒攒(钱),买个有室有厅的”。但橙子没管那么多,当天签约。事实上,这是她唯一去线下看过的房。
橙子超出想象的迅速决策,来自颠覆了绝大多数人认知的巨大变化——过去的20年里,北京的房价没有跌过。无论是开发商、房产中介,还是投资或刚需的买卖双方都坚信,作为集教育、医疗、就业资源于一体的政治文化中心,就算全国其他城市的房价都跌了,北京也不会跌。但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北京房市的降价潮袭来,这份信念也被打破。
说不上哪里跌得更多。每平方米十几万元的学区房,降到10万元以内,几个月里,业主浮亏上百万元。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小房子,以前总价至少600万元,如今300多万也能买。还有不少老破小、次新房的单价跌到了3万元左右,一些人口密集的社区,比如天通苑,以及通州的很多小区,单价甚至来到了2万-3万元的区间——这也意味着,在北京买下一个50-60平方米的房子,很可能总价不超过200万元。
促进房产交易的政策也不断出台。从2023年到现在,北京首套房首付比例被调低,房贷利率也有过下调,改造过的老房子,公积金贷款的年限变长,这些共同指向,拥有一套房子的成本都在降低;后来,针对二孩家庭、京籍多子女家庭的购房政策也有变化,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契税政策调整。限购也被一点点放开,到2025年,没有北京户口的人,只要在五环内公司上班并交够3年社保,也有资格在北京买房。
原本,北京极高的房价、严格的购房限制,一度把很多北漂卡在购房的门外。但政策的松动和楼市的跌宕,让更多200万元以下的房子开始在市场流通。就像茫茫大海上出现了一叶小舟,奋力泅渡的人们决定以最快速度抓住它。
90后聆溪和丈夫从没想过,自己能在北京买房。2018年结婚时,他们刚毕业不久,两个人月薪加起来才一万多元。全国各地的房价从2015年开始涨,北京涨势尤其凶猛,在他们需要婚房的时候,“眼睁睁地瞅着房价已经上去了,到了你够不着的地方”。
后来,公婆出了首付,聆溪和丈夫还贷款,在老家天津买下一套总价100万元的房子。当时,周围不少同龄人跟他们一样放弃了北京,心态也是相似的:“我先在老家买一个,至少先占上一个,等到以后涨了,再把它卖掉。”
这是一代北漂相似的困境:在北京租房,在老家买房,房子并不跟着人走。到2023年底,房价开始下跌,聆溪很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或许有钱在北京买房了。她和丈夫赶紧回天津卖房,没想到,因为从没住过,夫妻俩甚至忘了房子到底在哪个单元,摸了半天才找到。
卖得及时,那套房没有亏,当年100万元买下来,2023年底140万元卖掉了。拿到这笔钱,聆溪给自己定了一个“在北京极限买房”的目标:总预算150万元,在北京4.5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她确信自己的目标可以实现。
这一代年轻人,错过了房价飞涨的红利期,也没赶上互联网风口大规模造富的好时候,但终于等来了房价下跌。在通州,95后男孩佳佳买下了一个总价148万元、建筑面积57平方米的房子,虽然位于顶层、没有电梯,但他不打算结婚、生小孩,目前也不考虑让父母来北京养老。
27岁的姜柠,也在今年拿出自己工作5年的存款,还有父母资助的几十万元,买下了一套总价170万元的房子。它在二环边上,离地铁10号线很近,还是朝南的中楼层。虽然只有40平方米,但这是她和父母未来规划的重要一步,房子买完,父母都从老家转移到了北京,相当于“举家在首都定居”。
不一样的心态
在北京五环内,挂牌价100多万元的房子,几乎都有硬伤。
佳佳实地踩过几百个楼盘,他总结,城区里,价格洼地就那几个:通州、南三环、四环,比如角门一带,东五环外的定福庄,东三环外靠近四环的甜水园……卖得便宜的房子,必然是老破小,面积小不说,想有电梯更是种奢侈。在这里,每一寸阳光都标好了价格,这些房子也大多朝西、朝东,不是南北通透。卫生间没有窗户是常态,有一些房子,甚至厨房和客厅都没有窗子,白天在家也需要开灯。
而挂牌价在150万-200万元区间、50-60平方米的房子,一般是家属楼、老社区,几十年前的典型户型:长条形,南北两个卧室之间能隔10米,客厅小或者没有客厅——因为当时的人们对房子的核心需求,主要就是睡觉。
深耕定福庄片区的房产中介李明告诉每日人物,长条户型、50平方米的房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力户型,也是最近这半年里他所在板块成交量最高的户型,成交总价大多在160万元左右。
至于更便宜的房子,要么是步梯顶层,有漏雨的风险;要么户型奇葩,是传说中的“钻石房”“三角房”;要么不满五唯一(指产权人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仅有一套住房且房产证取得时间满五年),甚至不满二唯一,增值税和契税高。这几年突出的一个趋势是,不少流通在市面上的房子还有抵押贷款,这多少意味着原房主经济遇困。
在北京五环内买100多万元房子的年轻人,一般不属于高收入群体。橙子和佳佳都在国企工作,月薪一万多元。姜柠在互联网行业,年薪20万元左右。聆溪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丈夫在出版社做运营,家庭总收入高一些,但有育儿和养老压力。
已经买房的人,大多是付几十万元首付,然后背上100万元左右的房贷。橙子首付40万元,每月还贷3000多元,恰好约等于和别人合租一个主卧的价格。姜柠的房贷更多一些,每个月6000多元。她这样说服自己买房,“如果房贷和我单独租房的价格差不多的话,那就比较合适。我从现在租房租到60岁,可能要花的钱,大约就等于一两百万元,买了房我还能落一房子。”
资产有限,一辈子可能只买这一次房,没有试错空间,房子比婚姻更牢固地捆绑在他们身上。但可选范围内的房子,各有各的缺点。选房子时,他们的心态跟主流买房人群不一样,得有种孤注一掷的决心,更加谨慎地挑选,在“矬子里面拔大个儿”。
为了筛选出合适的房子,佳佳前后看了200多套房。有一天,他集中看了20套没有电梯的老破小,“爬走了三个中介”—— 怕1个中介累着,他约了3个中介轮流带着他爬楼。几百层楼梯爬完,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累得他第二天一觉睡到了下午一点。
过度的谨慎,让他们有时错过“梦中情房”。有一套格局不太好但采光很不错的房子,报价139万元,佳佳想了一下午,“要不我就定了吧,毕竟这么便宜”,下午中介就告诉他,103万成交了。卡着一次新政策颁布,佳佳记得,“我上午刚看完,下午就告诉我卖掉了”,看一套房子就卖一套房子,中介都称赞他是卖房吉祥物。
佳佳逐渐接受了现实——性价比高的“捡漏房”,自己很难买到。“把这些年的积蓄全都拿出去的时候,就会再三思虑。有犹豫的时间,别人已经被很果断出手了。”
好在,这一波打算花100多万元上车的年轻人,暂时也没有生孩子的预期,不需要考虑买两居室还是三居室,更不用买有学区属性的高溢价房子,40-50平方米的一居室,就能满足自住需求。佳佳开了个玩笑,“可能不想结婚生子的人,恰好也没有那么多钱。”
到这个时候,搞清楚自己到底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就可以了。佳佳喜欢南北通透的房子,空气能对流的,卧室一定要在南边,“睁眼就能看到太阳那种,心情会很好”。最好是大一居,能隔出一个衣帽间。至于户型是底层还是顶层,他倒不怎么在乎,因为“200平(方米)以下不谈风水,200万以下不介意楼层”。
相较于户型、格局、几室几厅,离地铁站近、周边有商场和丰富的外卖选项,才是他们最在乎的。
橙子的房子虽然小,但走路5分钟就是1号线的地铁站。小区楼下有菜市场和超市,离家500米以内,还有两家幼儿园,一间卫生室。再远一点,3公里外有京西大悦城和山姆会员店,“生活需要的全都有”。进城也很方便,到王府井只要半个小时。她在朝阳工作,“在朝阳是很忙碌的状态,但是回到石景山,身心都放松,很安静”。
博弈
花100多万元在北京买房的人,还可以分为几个批次。
第一批,是房价刚开始下跌时就迅速抄底的。比如橙子,从看房到买房,只花了3天,总价合适,房贷还得起,立刻上车,之后就火速装修、入住。第二批,是踩盘一段时间,精挑细选之后谨慎上车的,就像快要成为房产专家的佳佳。
还有一批人,是一直在观望的“等等党”。房价下跌的周期里,“等等党”不少,但准备买100多万房子的人因为预算低,如果碰上几十万元的起落,带来的影响比别人更大。或许等一阵,同样预算条件下,能买得起的地段和户型都能迎来质的飞跃,因此,他们愿意等的时间,也比别人更长。
聆溪启动北京看房的时间,比卖掉天津的房子还要更早一点。2023年初,她先考虑北京远郊、周边,比如房山、顺义,以及固安、燕郊,去踩盘,一不小心就能看见“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标语。远的房子也不便宜。当时,一个房山附近的回迁房楼盘,楼群密集,一栋楼30多层,仿佛鸽子窝,“这样也要报200(万元)出头的价格”,完全超出了她的预算。
等拿到卖房钱,2023年底,她把总价提到200万-300万元区间,发现丰台南四环一个叫和义街道的地方,北京南站再往南一些,是个价格洼地。50多平方米的老破小,报价280万元。过去一看,像城乡结合部,只有一个很小的商圈,孤零零地开着一家蜜雪冰城。
走进房产中介的门店,她心情澎湃,“拿着卖天津房子的钱,有一种突然间暴富的感觉,心里还挺自信的,终于能在北京买房了”。但跟店员说出预算后,接待她的店员没接话,扭头喊另一位同事过来,“这儿有一个看小房子的”,对方把“小房子”读得很重。
除了和义街道的老破小,中介还带着聆溪看了一套附近2004年建的次新房——“次新”是北京房市的特色名词,整体选择太少,房子总体情况偏差,在其他城市算老破小的房子,拿到北京变成了“次新”。接近6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挂牌价262万元。
实地去看房,中介从客厅窗户一脚迈出去,说有个楼下底商的楼顶,能当露台用。“在北京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个免费大露台”,聆溪本来就很心动,又听见中介说,房主是2018年房价顶峰买的,花了280万元,现在的价格已经亏了,聆溪瞬间很感慨:“天呐,人家都亏了,我还不抢干啥?”她想砍价到250万元,谈了几个回合,房主觉得降得太多,索性下架,先不卖了。
前脚,事情黄了,后脚,聆溪感染了甲流,病得很严重,有两周她在家休息,没办法出门看房。等身体痊愈,再走出家门,风向突变,那个和义街道的“老破小”从250万元降到了200万元出头,而更靠近市中心的南三环木樨园,出现了报价220万元的房子。聆溪很惊喜:“发生了什么?又省了几十万?”
时间流逝,她踩盘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从周边的远郊逐渐来到五环,甚至四环、三环,有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感觉。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总价150万元,她的预期还加了一条——得是两居室。
“等等党”数量不少,因为大家都很难预估,北京的房价会不会继续下降。总价低的老破小,最接近房子居住属性的本质,买卖双方一个站在房子里面,一个站在房子外,在博弈中不断试探北京房产市场的底价。
自从打算“极限买房”,聆溪认识了不少网友,她拉了一个房产交流群,大家目标和预算相似,200万元以内,在北京上车。“继续等”是群里的主流声音。有人说,朋友年初买房,现在已经赔了20万元不止。还有人去年4月看到挂牌290万元的房子,最近190万元成交,差了100万元。大家都说,“只要胆子大,就能省一年工资”,“再大一点,再省一年”。
在特定的环境下,还会产生一种微妙的感觉,“比起买卖不成,更可怕的是买家爽快答应”。一位群友最近看中了一套房,出价180万元,中介马上打电话给卖家,拦都拦不住。卖家说考虑考虑,这位群友失眠了3天。听说卖家不同意的时候,群友才如释重负。
经不住房价下跌,在房产App上,很多房子显示停售、下架。深耕定福庄片区的房产经纪人李明说,有一些房主,不打算再卖房子是因为觉得早晚还能涨回来,等市场稳定了再上架。还有一些房子,由卖转租,房主们都觉得,少操点心,先赚点房租再说吧。
一张入场券
房子虽然只有20平方米,但橙子自己在卧室里打了个隔断,用黑色边框的复古玻璃窗,隔出一个小客厅,塞下了沙发、柜子还有自己喜欢的绿植。温馨的小家,足以容纳她在北京的生活。
橙子是小镇姑娘,高中开始住校,在那之后,人生里所有的重大决定,都是自己一个人决策,家人很难帮到她什么。大学毕业后,她曾在体制内工作,被分配到了广西,那份工作格外安稳,但一眼就能看到头,思来想去,还是回了北京。
北京很多时候是包容的,尊重她35岁不结婚,让她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给了她一份有意思的工作,只是没办法给她一个物美价廉的家。租来的房子,毕竟不是自己的,北漂的孤单在很多时候会被出租屋的狭小放大。有一年新年,橙子没回老家,在北京做了个手术。大年初二,外面张灯结彩,家人团圆,她一个人去了什刹海。远方的白塔被冬末的枯枝掩映,她看着蓝色的水面,静静地发了会儿呆。
在这些时刻,房子承载了更多的含义。它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具象,是回不去老家、也留不在北京的人一直渴望的栖息之所。
如今,橙子终于可以留下来了。买房之后,她觉得“幸福感拉满”,连老家的父母在催婚的时候,一想到“毕竟在北京有房了,好像也挺不错”,都收回了话头。
佳佳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总是出差,一次出去几个月,“今天去山西,明天去宁夏,一直都是在外面漂着的感觉”。他租的房子不大,已经变成了存放物品的仓库。这种生活状态很难交到朋友,周围都是有竞争关系的同事,项目结束,就失去了联系。平时想打个麻将,都找不到人。
但买了房子之后,寂寞的感受几乎消失了。装修了几个月,他最近搬进了新家,开始疯狂网购,每天收、拆几十个快递,非常充实。他想,再怎么孤单,还有属于自己的电视、沙发、空调,以及这座房子陪着他。
只是,这份安全感的价格非常高昂。买房之前,姜柠犹豫过,大家都说买涨不买跌,现在入手,会不会扭头就跌个十几万元?到时候,自己能不能坦然接受?后来,她看到一位经济学教授分享自己买房的心路历程:他知道房价在跌,但依然决定买,因为只有买房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它不是一个理性的决策,但人在现实当中活着,肯定不能光有理性,还有情感,很大一部分的幸福感,需要房子来满足。”
姜柠这么理解,自己付的房贷,是每个月房子带来的安全感的价格,而首付的70万元,是在北京扎根的入场券。她依然觉得幸运,毕竟,入场券的价格降下来了。
害怕亏钱,又非常渴望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聆溪在矛盾中继续等待。她有时也想,“以前大家都觉得必须得有个房子,就是要付出全部的代价,掏空6个钱包也要凑上去,但现在,更多人会考虑这个东西到底值不值得。”她算了笔账,一个人一年存10万元,存20年,才能买一个北京的老破小。未来并不确定,如果自己收入骤减、被裁员,那她宁可让孩子回老家上学。
无论如何,能在北京买房,给了这一代北漂更多希望。有一位女孩给橙子留言,自己拿到了一个北京工作的offer,但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入职。她是外地人,不想结婚,对婚恋没有太多的兴趣。她只是害怕,靠自己没办法留在北京。但看到橙子买房的经历,她开始觉得,“原来北京也有我能够得上的房子,未来我工作几年,也可以奋斗出来一套小房子”。
还有一位阿姨,说女儿要去北京上学,本来很担心女儿毕业后生活压力大,如今她计划,“我以后也给她买一个这样的小房子,让她自己住,等到结婚,再卖出去”。
唯一的问题,还是房价会不会继续下跌,以及买回来的老破小,如果有一天想置换,还能不能卖出一个自己能接受的价格。最近,佳佳卸载了看房软件。他再也不想打开了,因为上一次打开,明晃晃的数字已经告诉他,自己的房子在3个月时间内跌了10万元——这,相当于他一年的存款。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这一代年轻人,错过了房价飞涨的红利期,也没赶上互联网风口大规模造富的好时候,但终于等来了房价下跌。
105万,26平方米
从决定在北京买房,到签约买下一套总价105万、建筑面积26平方米的房子,橙子只用了3天。
那是一套位于石景山区的一居室,二层,实际的使用面积只有19平方米,整个房子可能都没有一个100平方米两居室的主卧大。跟着中介去看房时,橙子记得,完全可以用“尽收眼底”来形容,“一进门,只有一个特别小的厨房,特别小的卫生间,然后就是卧室”。
想买房的心,萌发在2024年的4月末。伴随着春天来临的,是房价下跌的消息。橙子35岁,未婚,在一家企业工作,月薪一万多元,攒下了40多万元的积蓄,却“从没想过能在北京买房”。
但当周围人都在讨论“房价降了”,橙子也下载了房产App,加了几位中介。对方按照她的预算——首付40万,开始寻找适合一个单身女性自住的一室一厅,推荐了几套,要么远,要么贵,直到这套小房子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她心动了。
看房的那天,橙子也犹豫过,她特意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询问:五环边,20平方米,总价100万,单身女能上车吗?
有网友提醒她:“暗卫有点难受,再挑挑吧”“五环边上的20平(方米),还能置换掉吗?”或者是“再稍微攒攒(钱),买个有室有厅的”。但橙子没管那么多,当天签约。事实上,这是她唯一去线下看过的房。
橙子超出想象的迅速决策,来自颠覆了绝大多数人认知的巨大变化——过去的20年里,北京的房价没有跌过。无论是开发商、房产中介,还是投资或刚需的买卖双方都坚信,作为集教育、医疗、就业资源于一体的政治文化中心,就算全国其他城市的房价都跌了,北京也不会跌。但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北京房市的降价潮袭来,这份信念也被打破。
说不上哪里跌得更多。每平方米十几万元的学区房,降到10万元以内,几个月里,业主浮亏上百万元。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小房子,以前总价至少600万元,如今300多万也能买。还有不少老破小、次新房的单价跌到了3万元左右,一些人口密集的社区,比如天通苑,以及通州的很多小区,单价甚至来到了2万-3万元的区间——这也意味着,在北京买下一个50-60平方米的房子,很可能总价不超过200万元。
促进房产交易的政策也不断出台。从2023年到现在,北京首套房首付比例被调低,房贷利率也有过下调,改造过的老房子,公积金贷款的年限变长,这些共同指向,拥有一套房子的成本都在降低;后来,针对二孩家庭、京籍多子女家庭的购房政策也有变化,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契税政策调整。限购也被一点点放开,到2025年,没有北京户口的人,只要在五环内公司上班并交够3年社保,也有资格在北京买房。
原本,北京极高的房价、严格的购房限制,一度把很多北漂卡在购房的门外。但政策的松动和楼市的跌宕,让更多200万元以下的房子开始在市场流通。就像茫茫大海上出现了一叶小舟,奋力泅渡的人们决定以最快速度抓住它。
90后聆溪和丈夫从没想过,自己能在北京买房。2018年结婚时,他们刚毕业不久,两个人月薪加起来才一万多元。全国各地的房价从2015年开始涨,北京涨势尤其凶猛,在他们需要婚房的时候,“眼睁睁地瞅着房价已经上去了,到了你够不着的地方”。
后来,公婆出了首付,聆溪和丈夫还贷款,在老家天津买下一套总价100万元的房子。当时,周围不少同龄人跟他们一样放弃了北京,心态也是相似的:“我先在老家买一个,至少先占上一个,等到以后涨了,再把它卖掉。”
这是一代北漂相似的困境:在北京租房,在老家买房,房子并不跟着人走。到2023年底,房价开始下跌,聆溪很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或许有钱在北京买房了。她和丈夫赶紧回天津卖房,没想到,因为从没住过,夫妻俩甚至忘了房子到底在哪个单元,摸了半天才找到。
卖得及时,那套房没有亏,当年100万元买下来,2023年底140万元卖掉了。拿到这笔钱,聆溪给自己定了一个“在北京极限买房”的目标:总预算150万元,在北京4.5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她确信自己的目标可以实现。
这一代年轻人,错过了房价飞涨的红利期,也没赶上互联网风口大规模造富的好时候,但终于等来了房价下跌。在通州,95后男孩佳佳买下了一个总价148万元、建筑面积57平方米的房子,虽然位于顶层、没有电梯,但他不打算结婚、生小孩,目前也不考虑让父母来北京养老。
27岁的姜柠,也在今年拿出自己工作5年的存款,还有父母资助的几十万元,买下了一套总价170万元的房子。它在二环边上,离地铁10号线很近,还是朝南的中楼层。虽然只有40平方米,但这是她和父母未来规划的重要一步,房子买完,父母都从老家转移到了北京,相当于“举家在首都定居”。
不一样的心态
在北京五环内,挂牌价100多万元的房子,几乎都有硬伤。
佳佳实地踩过几百个楼盘,他总结,城区里,价格洼地就那几个:通州、南三环、四环,比如角门一带,东五环外的定福庄,东三环外靠近四环的甜水园……卖得便宜的房子,必然是老破小,面积小不说,想有电梯更是种奢侈。在这里,每一寸阳光都标好了价格,这些房子也大多朝西、朝东,不是南北通透。卫生间没有窗户是常态,有一些房子,甚至厨房和客厅都没有窗子,白天在家也需要开灯。
而挂牌价在150万-200万元区间、50-60平方米的房子,一般是家属楼、老社区,几十年前的典型户型:长条形,南北两个卧室之间能隔10米,客厅小或者没有客厅——因为当时的人们对房子的核心需求,主要就是睡觉。
深耕定福庄片区的房产中介李明告诉每日人物,长条户型、50平方米的房子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主力户型,也是最近这半年里他所在板块成交量最高的户型,成交总价大多在160万元左右。
至于更便宜的房子,要么是步梯顶层,有漏雨的风险;要么户型奇葩,是传说中的“钻石房”“三角房”;要么不满五唯一(指产权人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仅有一套住房且房产证取得时间满五年),甚至不满二唯一,增值税和契税高。这几年突出的一个趋势是,不少流通在市面上的房子还有抵押贷款,这多少意味着原房主经济遇困。
在北京五环内买100多万元房子的年轻人,一般不属于高收入群体。橙子和佳佳都在国企工作,月薪一万多元。姜柠在互联网行业,年薪20万元左右。聆溪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丈夫在出版社做运营,家庭总收入高一些,但有育儿和养老压力。
已经买房的人,大多是付几十万元首付,然后背上100万元左右的房贷。橙子首付40万元,每月还贷3000多元,恰好约等于和别人合租一个主卧的价格。姜柠的房贷更多一些,每个月6000多元。她这样说服自己买房,“如果房贷和我单独租房的价格差不多的话,那就比较合适。我从现在租房租到60岁,可能要花的钱,大约就等于一两百万元,买了房我还能落一房子。”
资产有限,一辈子可能只买这一次房,没有试错空间,房子比婚姻更牢固地捆绑在他们身上。但可选范围内的房子,各有各的缺点。选房子时,他们的心态跟主流买房人群不一样,得有种孤注一掷的决心,更加谨慎地挑选,在“矬子里面拔大个儿”。
为了筛选出合适的房子,佳佳前后看了200多套房。有一天,他集中看了20套没有电梯的老破小,“爬走了三个中介”—— 怕1个中介累着,他约了3个中介轮流带着他爬楼。几百层楼梯爬完,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累得他第二天一觉睡到了下午一点。
过度的谨慎,让他们有时错过“梦中情房”。有一套格局不太好但采光很不错的房子,报价139万元,佳佳想了一下午,“要不我就定了吧,毕竟这么便宜”,下午中介就告诉他,103万成交了。卡着一次新政策颁布,佳佳记得,“我上午刚看完,下午就告诉我卖掉了”,看一套房子就卖一套房子,中介都称赞他是卖房吉祥物。
佳佳逐渐接受了现实——性价比高的“捡漏房”,自己很难买到。“把这些年的积蓄全都拿出去的时候,就会再三思虑。有犹豫的时间,别人已经被很果断出手了。”
好在,这一波打算花100多万元上车的年轻人,暂时也没有生孩子的预期,不需要考虑买两居室还是三居室,更不用买有学区属性的高溢价房子,40-50平方米的一居室,就能满足自住需求。佳佳开了个玩笑,“可能不想结婚生子的人,恰好也没有那么多钱。”
到这个时候,搞清楚自己到底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就可以了。佳佳喜欢南北通透的房子,空气能对流的,卧室一定要在南边,“睁眼就能看到太阳那种,心情会很好”。最好是大一居,能隔出一个衣帽间。至于户型是底层还是顶层,他倒不怎么在乎,因为“200平(方米)以下不谈风水,200万以下不介意楼层”。
相较于户型、格局、几室几厅,离地铁站近、周边有商场和丰富的外卖选项,才是他们最在乎的。
橙子的房子虽然小,但走路5分钟就是1号线的地铁站。小区楼下有菜市场和超市,离家500米以内,还有两家幼儿园,一间卫生室。再远一点,3公里外有京西大悦城和山姆会员店,“生活需要的全都有”。进城也很方便,到王府井只要半个小时。她在朝阳工作,“在朝阳是很忙碌的状态,但是回到石景山,身心都放松,很安静”。
博弈
花100多万元在北京买房的人,还可以分为几个批次。
第一批,是房价刚开始下跌时就迅速抄底的。比如橙子,从看房到买房,只花了3天,总价合适,房贷还得起,立刻上车,之后就火速装修、入住。第二批,是踩盘一段时间,精挑细选之后谨慎上车的,就像快要成为房产专家的佳佳。
还有一批人,是一直在观望的“等等党”。房价下跌的周期里,“等等党”不少,但准备买100多万房子的人因为预算低,如果碰上几十万元的起落,带来的影响比别人更大。或许等一阵,同样预算条件下,能买得起的地段和户型都能迎来质的飞跃,因此,他们愿意等的时间,也比别人更长。
聆溪启动北京看房的时间,比卖掉天津的房子还要更早一点。2023年初,她先考虑北京远郊、周边,比如房山、顺义,以及固安、燕郊,去踩盘,一不小心就能看见“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标语。远的房子也不便宜。当时,一个房山附近的回迁房楼盘,楼群密集,一栋楼30多层,仿佛鸽子窝,“这样也要报200(万元)出头的价格”,完全超出了她的预算。
等拿到卖房钱,2023年底,她把总价提到200万-300万元区间,发现丰台南四环一个叫和义街道的地方,北京南站再往南一些,是个价格洼地。50多平方米的老破小,报价280万元。过去一看,像城乡结合部,只有一个很小的商圈,孤零零地开着一家蜜雪冰城。
走进房产中介的门店,她心情澎湃,“拿着卖天津房子的钱,有一种突然间暴富的感觉,心里还挺自信的,终于能在北京买房了”。但跟店员说出预算后,接待她的店员没接话,扭头喊另一位同事过来,“这儿有一个看小房子的”,对方把“小房子”读得很重。
除了和义街道的老破小,中介还带着聆溪看了一套附近2004年建的次新房——“次新”是北京房市的特色名词,整体选择太少,房子总体情况偏差,在其他城市算老破小的房子,拿到北京变成了“次新”。接近6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挂牌价262万元。
实地去看房,中介从客厅窗户一脚迈出去,说有个楼下底商的楼顶,能当露台用。“在北京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个免费大露台”,聆溪本来就很心动,又听见中介说,房主是2018年房价顶峰买的,花了280万元,现在的价格已经亏了,聆溪瞬间很感慨:“天呐,人家都亏了,我还不抢干啥?”她想砍价到250万元,谈了几个回合,房主觉得降得太多,索性下架,先不卖了。
前脚,事情黄了,后脚,聆溪感染了甲流,病得很严重,有两周她在家休息,没办法出门看房。等身体痊愈,再走出家门,风向突变,那个和义街道的“老破小”从250万元降到了200万元出头,而更靠近市中心的南三环木樨园,出现了报价220万元的房子。聆溪很惊喜:“发生了什么?又省了几十万?”
时间流逝,她踩盘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从周边的远郊逐渐来到五环,甚至四环、三环,有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感觉。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总价150万元,她的预期还加了一条——得是两居室。
“等等党”数量不少,因为大家都很难预估,北京的房价会不会继续下降。总价低的老破小,最接近房子居住属性的本质,买卖双方一个站在房子里面,一个站在房子外,在博弈中不断试探北京房产市场的底价。
自从打算“极限买房”,聆溪认识了不少网友,她拉了一个房产交流群,大家目标和预算相似,200万元以内,在北京上车。“继续等”是群里的主流声音。有人说,朋友年初买房,现在已经赔了20万元不止。还有人去年4月看到挂牌290万元的房子,最近190万元成交,差了100万元。大家都说,“只要胆子大,就能省一年工资”,“再大一点,再省一年”。
在特定的环境下,还会产生一种微妙的感觉,“比起买卖不成,更可怕的是买家爽快答应”。一位群友最近看中了一套房,出价180万元,中介马上打电话给卖家,拦都拦不住。卖家说考虑考虑,这位群友失眠了3天。听说卖家不同意的时候,群友才如释重负。
经不住房价下跌,在房产App上,很多房子显示停售、下架。深耕定福庄片区的房产经纪人李明说,有一些房主,不打算再卖房子是因为觉得早晚还能涨回来,等市场稳定了再上架。还有一些房子,由卖转租,房主们都觉得,少操点心,先赚点房租再说吧。
一张入场券
房子虽然只有20平方米,但橙子自己在卧室里打了个隔断,用黑色边框的复古玻璃窗,隔出一个小客厅,塞下了沙发、柜子还有自己喜欢的绿植。温馨的小家,足以容纳她在北京的生活。
橙子是小镇姑娘,高中开始住校,在那之后,人生里所有的重大决定,都是自己一个人决策,家人很难帮到她什么。大学毕业后,她曾在体制内工作,被分配到了广西,那份工作格外安稳,但一眼就能看到头,思来想去,还是回了北京。
北京很多时候是包容的,尊重她35岁不结婚,让她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给了她一份有意思的工作,只是没办法给她一个物美价廉的家。租来的房子,毕竟不是自己的,北漂的孤单在很多时候会被出租屋的狭小放大。有一年新年,橙子没回老家,在北京做了个手术。大年初二,外面张灯结彩,家人团圆,她一个人去了什刹海。远方的白塔被冬末的枯枝掩映,她看着蓝色的水面,静静地发了会儿呆。
在这些时刻,房子承载了更多的含义。它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具象,是回不去老家、也留不在北京的人一直渴望的栖息之所。
如今,橙子终于可以留下来了。买房之后,她觉得“幸福感拉满”,连老家的父母在催婚的时候,一想到“毕竟在北京有房了,好像也挺不错”,都收回了话头。
佳佳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总是出差,一次出去几个月,“今天去山西,明天去宁夏,一直都是在外面漂着的感觉”。他租的房子不大,已经变成了存放物品的仓库。这种生活状态很难交到朋友,周围都是有竞争关系的同事,项目结束,就失去了联系。平时想打个麻将,都找不到人。
但买了房子之后,寂寞的感受几乎消失了。装修了几个月,他最近搬进了新家,开始疯狂网购,每天收、拆几十个快递,非常充实。他想,再怎么孤单,还有属于自己的电视、沙发、空调,以及这座房子陪着他。
只是,这份安全感的价格非常高昂。买房之前,姜柠犹豫过,大家都说买涨不买跌,现在入手,会不会扭头就跌个十几万元?到时候,自己能不能坦然接受?后来,她看到一位经济学教授分享自己买房的心路历程:他知道房价在跌,但依然决定买,因为只有买房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它不是一个理性的决策,但人在现实当中活着,肯定不能光有理性,还有情感,很大一部分的幸福感,需要房子来满足。”
姜柠这么理解,自己付的房贷,是每个月房子带来的安全感的价格,而首付的70万元,是在北京扎根的入场券。她依然觉得幸运,毕竟,入场券的价格降下来了。
害怕亏钱,又非常渴望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聆溪在矛盾中继续等待。她有时也想,“以前大家都觉得必须得有个房子,就是要付出全部的代价,掏空6个钱包也要凑上去,但现在,更多人会考虑这个东西到底值不值得。”她算了笔账,一个人一年存10万元,存20年,才能买一个北京的老破小。未来并不确定,如果自己收入骤减、被裁员,那她宁可让孩子回老家上学。
无论如何,能在北京买房,给了这一代北漂更多希望。有一位女孩给橙子留言,自己拿到了一个北京工作的offer,但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入职。她是外地人,不想结婚,对婚恋没有太多的兴趣。她只是害怕,靠自己没办法留在北京。但看到橙子买房的经历,她开始觉得,“原来北京也有我能够得上的房子,未来我工作几年,也可以奋斗出来一套小房子”。
还有一位阿姨,说女儿要去北京上学,本来很担心女儿毕业后生活压力大,如今她计划,“我以后也给她买一个这样的小房子,让她自己住,等到结婚,再卖出去”。
唯一的问题,还是房价会不会继续下跌,以及买回来的老破小,如果有一天想置换,还能不能卖出一个自己能接受的价格。最近,佳佳卸载了看房软件。他再也不想打开了,因为上一次打开,明晃晃的数字已经告诉他,自己的房子在3个月时间内跌了10万元——这,相当于他一年的存款。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特别报道+ 更多
特别报道
+ 更多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