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11:22
商业与经济
软阶层时代来临,意味着什么+ 查看更多
软阶层时代来临,意味着什么
+ 查看更多
徐瑾:中产有不下百种标准,中国中产或许是最焦虑的一种。中产所做全部努力的底线,是自己的下一代和自己享受一样的社会地位。如何理解这个时代?
徐瑾
+ 查看更多
■
阶层变化是时代最敏感神经,无论英国的恩格斯还是中国的革命领袖,在他们的时代,都写过他们时代的阶层分析。当下这个时代,上次徐瑾经济人专栏也提到,也就是大量软阶层涌现时代,在《软阶层》一书中,我称之为软阶层时代。那么,到底是什么软阶层?
正本清源,回到软字。“软”在古代典籍《广韵》 中,定义是这样的,“輭,柔也”。软与硬相对,那么软阶层意味着什么?
所谓软阶层,就是特定的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当他们欣然于艰苦奋斗获得成就的同时,却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引以为傲、视若珍宝的阶层地位,其地基是如此软弱,一不留神就可能跌落下去,永世不得翻身。
软,意味着根基不稳,也意味着向下滑落。软阶层的焦虑则来自于,其实,是否能够维持体面的中产阶层地位,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时代大潮不经征询你的意见就决定了你的命运。面对这样的势力,个人的努力苍白无力。这个时代,阶层跃升的窗口没有完全锁死,仍旧存在机会空间,但另一方面软阶层普遍处于流动停滞与欲上不能的脆弱状态,随时可能从自身阶层跌落。换言之,每个人都陷于自己的阶层,向上攀升的可能性遥不可及,一不留神还可能往下坠落。
与传统的“阶层固化”、“阶层流动”概念不同,软阶层概念强调的是,即使社会中那些足够幸运、足够能干的人群跃升到了社会中间阶层,他们的地位却不稳固——换而言之,未来趋势是阶层向下流动,所谓阶层固化类似梦想。
因此,不少人都对徐瑾经济人表示过,软阶层社会是不是就是阶层固化,其实是一种有点可爱的误会——软阶层并不意味着可以坐稳了中产甚至“中惨”的时代,你也许对当下阶层不满,力图向上攀爬,但一不小心,你会滑出当下阶层,继续向下。
与西方阶层流动话题本质不同在于,中国阶层向上流动与阶层跃升其实发生在一两代人甚至就是最近二三十年内。软阶层的软在于根基不稳,类似流沙一般的阶层,看起来兴起迅猛,其实消亡亦是,看起来数量庞大,其实缺乏认同与凝结力,表面看起来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占领了一切,其实软阶层所拥有的只是当下的财富,这更多是时代造就,而这一财富基础并不稳定,甚至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势头减弱,时间和空间都不在他们这边。
这导致了什么后果?
首先,由于缺乏基本权利与公共保护,软阶层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中国的阶层待遇完全依赖于收入、权力与财富,阶层不同,待遇迥异。在经济地位上,软阶层们已经高居于中国仍旧庞大的贫穷人群之上,但一些基本的权利并没有跨越阶层地被给予与得到保护,以至于被不公正感、无力、愤怒、担忧笼罩。说到底,软阶层就是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财富,以至于已经产生了权利意识,但却痛苦地发现权利并没有受到保护的中产阶级。
其次,软阶层很容易再度陷落。由于缺乏基本的公共保护,他们的福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收入与财富,而后两者均在大幅的、双向的变动之中,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向上”一个方向;一旦收入或者财富上升被逆转,软阶层刚刚挣得的待遇立即消散。
这样的软阶层,体现出如下的一些基本特征,部分来自公号《徐瑾经济人》社群朋友补充,也欢迎你反馈:
1、 总觉得收入拖当地平均收入后腿。
2、 即使收入进账不错,但支付完房贷家用等固定开支之后所剩无几。
3、 职场或者创业进入疲惫瓶颈期,想认命却不敢,期待奇迹翻盘。
4、 对于移民等话题很关心,却有心无力。
5、 不放过在朋友圈晒娃晒工作晒背景的机会,或者别人晒的机会。
6、 虽然孩子环境比自己当年好得多,但却感觉养育仍旧类似一场力不从心的军备竞赛。
7、 自己不敢生病,祈祷老人身体健康。
8、 缺少家庭生活,总觉得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路上。
9、 每遇政策变化,股市震荡,就对家庭财富的积累和未来产生焦虑。
10、 想做一些冒险,但不敢。
11、 没有结婚的话,常常恐婚恐育,觉得门槛离自己很遥远。
对照上表,社交媒体上的不少朋友觉得心有戚戚,甚至不少人表示“全中”。不久的未来,从阶层层面而言,会出现一个日益庞大的新阶层,广大中下阶层都是这个软阶层的后备军。随着软阶层群体增加,我们必然迎来一个软阶层时代;从社会结构而言,在我们迎来一个阶层逐渐固化前,会出现软阶层社会作为中间状态。
软阶层涌现,意味着什么?这至少有三层含义。
首先,从阶层而言,软阶层是一个新阶层,一个更软弱的阶层。这一群体主要由中层组成,软阶层的软,体现为财富的锐减,是机遇的弱化,工作的消失,更是可能性的收缩,也是权利的萎靡。在某种意义,上中下层次的人,都可能属于这个阶层。什么人属于软阶层?自然,大量中产都属于软阶层或者软阶层预备军,向上的天花板日渐僵化,越来越难突破,而向下的地基则太软,很容易塌陷,很容易从中产跌落。
其次,从时代而言,软阶层时代也是一种新时代,体现出巨大的无力感。在软阶层时代,昔日向上攀爬的奋斗焦虑逐渐被向下滑落的恐惧感所取代,无力改变现实让多数人面临心态调整。软更多代表他们的处境,即面对变化或者负面冲击,无力改变的疲软状态。其软主要体现为无力对抗风险的阶层,一个随时有可能下陷到更坏状况的阶层;不仅中产阶层感觉维持中产身份与生活质量越来越困难,而且少部分富裕群体也可能面临一夜破产。当发现焦虑无济于事后,有越来越多会认同软阶层,安于甚至拥抱这样的无力感。
最后,从社会而言,软阶层也是一个新社会结构,意味着停滞不前,这既与中产组成的坚固橄榄型社会相对应,也与绝对阶层固化社会相对应,处于一个新中间状态。
软阶层社会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首先,与多数中产组成的U型社会对应,软阶层更类似S型社会。除了上层之外,下层越来越多,中间层日渐薄弱。中产社会往往被认为是坚固橄榄型社会,软阶层社会就是沼泽一般的生存环境,深陷底层的威胁始终存在。软阶层将是一个不断涌现增多的社会阶层,昔日阶层跃升蜕变成蝶的梦想来不及实现,只能继续摇摆为毛毛虫或者茧房中,如戈多一般等待越来越微茫的明日希望。
一个软阶层化的社会,社会流动并没有完全固化,但日渐放缓,对于这个社会的主流群体而言,阶层向上通道日渐锁死,而阶层向下的通道日渐通透。所谓“软”,是相对于刚性的阶层固化,也就是阶层的玻璃天花板没有完全封闭,不过已经不能容纳如往昔那般集体往上爬的想象。多数人都困在自我的阶层之间,如同置身于粘稠的液体之中。平心而论,中国当前社会仍旧就在搅拌之中,社会流动性相对国外仍旧稍好,但是阶层流动性已经缓慢,多数人陷入认命与不认命的两种不同焦虑中,不上不下成为新常态。
在软阶层时代,可以说是不上不下的停滞时代。夹在中间的新中产阶级首当其中,正如橡皮夹心糖。过去中产 高歌猛进进意气风发的日子,看 起来是享受了全球最高的增长率与最多的可能性,其实是源自中国的后发优势,也源自中国在全球化福利中的持续分红。中产的形成,可谓重新填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片空白区域(这片区域即使曾经存在过,也被消灭殆尽),数亿中国人从赤贫涌入这片区域,随着社会规范形成,他们会发现,自己曾经拥有的机遇窗口关闭,甚至要继续保持这样的生态位也变得极为困难,昔日新中产,成为软阶层诞生的花肥土壤。
中产有不下百种标准,中国中产或许是最焦虑的一种:在俄罗斯能够买得起大众电器就算中产,而在世界范围每天消费2~20美元就是中产,但是在中国,一线城市中产定义除了收入之外,却是两套房,对照京沪房价来看,铁定的千万富翁。如此高的中产门槛,其实是焦虑的外化,中产所做全部努力的底线,是自己的下一代和自己享受一样的社会地位。昔日一度高高在上的都市白领,即使年收入二三十万,在很多人眼中不过是“新穷人”,月收入三万没法让孩子好好过暑假之类新闻更是折射集体情绪。
听起来有些卑微,却无非现实。不说底层,脆弱的中产,看起来岁月静好,其实多数也属于软阶层,而且即使上层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安全。如果不理解我们的时代,上流社会可能往下走,那么底层社会可能继续被剥夺,而社会或许面临暴力肆虐。对于一线城市以及各类新一线城市的民众,即使充满竞争,大家也习惯如此,大城市的机会也许减少,但始终是相对丰富的世界;但是对于二三城市,大家今天看起来还算稳定的生活,却很可能在技术以及经济冲击下不堪一击。你所拥有的一切,并不像设想的那般稳定。
总结一下,软阶层定义核心是根基不稳,这对于中国中等群体来说更明显。而大量软阶层的涌现,也意味着时代和社会规则的改变,我将在徐瑾经济人后续专栏继续分析。放在更长的历史中审视,也许我们会有不一定的看法。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徐瑾
+ 查看更多
■
阶层变化是时代最敏感神经,无论英国的恩格斯还是中国的革命领袖,在他们的时代,都写过他们时代的阶层分析。当下这个时代,上次徐瑾经济人专栏也提到,也就是大量软阶层涌现时代,在《软阶层》一书中,我称之为软阶层时代。那么,到底是什么软阶层?
正本清源,回到软字。“软”在古代典籍《广韵》 中,定义是这样的,“輭,柔也”。软与硬相对,那么软阶层意味着什么?
所谓软阶层,就是特定的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当他们欣然于艰苦奋斗获得成就的同时,却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引以为傲、视若珍宝的阶层地位,其地基是如此软弱,一不留神就可能跌落下去,永世不得翻身。
软,意味着根基不稳,也意味着向下滑落。软阶层的焦虑则来自于,其实,是否能够维持体面的中产阶层地位,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时代大潮不经征询你的意见就决定了你的命运。面对这样的势力,个人的努力苍白无力。这个时代,阶层跃升的窗口没有完全锁死,仍旧存在机会空间,但另一方面软阶层普遍处于流动停滞与欲上不能的脆弱状态,随时可能从自身阶层跌落。换言之,每个人都陷于自己的阶层,向上攀升的可能性遥不可及,一不留神还可能往下坠落。
与传统的“阶层固化”、“阶层流动”概念不同,软阶层概念强调的是,即使社会中那些足够幸运、足够能干的人群跃升到了社会中间阶层,他们的地位却不稳固——换而言之,未来趋势是阶层向下流动,所谓阶层固化类似梦想。
因此,不少人都对徐瑾经济人表示过,软阶层社会是不是就是阶层固化,其实是一种有点可爱的误会——软阶层并不意味着可以坐稳了中产甚至“中惨”的时代,你也许对当下阶层不满,力图向上攀爬,但一不小心,你会滑出当下阶层,继续向下。
与西方阶层流动话题本质不同在于,中国阶层向上流动与阶层跃升其实发生在一两代人甚至就是最近二三十年内。软阶层的软在于根基不稳,类似流沙一般的阶层,看起来兴起迅猛,其实消亡亦是,看起来数量庞大,其实缺乏认同与凝结力,表面看起来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占领了一切,其实软阶层所拥有的只是当下的财富,这更多是时代造就,而这一财富基础并不稳定,甚至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势头减弱,时间和空间都不在他们这边。
这导致了什么后果?
首先,由于缺乏基本权利与公共保护,软阶层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中国的阶层待遇完全依赖于收入、权力与财富,阶层不同,待遇迥异。在经济地位上,软阶层们已经高居于中国仍旧庞大的贫穷人群之上,但一些基本的权利并没有跨越阶层地被给予与得到保护,以至于被不公正感、无力、愤怒、担忧笼罩。说到底,软阶层就是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财富,以至于已经产生了权利意识,但却痛苦地发现权利并没有受到保护的中产阶级。
其次,软阶层很容易再度陷落。由于缺乏基本的公共保护,他们的福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收入与财富,而后两者均在大幅的、双向的变动之中,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向上”一个方向;一旦收入或者财富上升被逆转,软阶层刚刚挣得的待遇立即消散。
这样的软阶层,体现出如下的一些基本特征,部分来自公号《徐瑾经济人》社群朋友补充,也欢迎你反馈:
1、 总觉得收入拖当地平均收入后腿。
2、 即使收入进账不错,但支付完房贷家用等固定开支之后所剩无几。
3、 职场或者创业进入疲惫瓶颈期,想认命却不敢,期待奇迹翻盘。
4、 对于移民等话题很关心,却有心无力。
5、 不放过在朋友圈晒娃晒工作晒背景的机会,或者别人晒的机会。
6、 虽然孩子环境比自己当年好得多,但却感觉养育仍旧类似一场力不从心的军备竞赛。
7、 自己不敢生病,祈祷老人身体健康。
8、 缺少家庭生活,总觉得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路上。
9、 每遇政策变化,股市震荡,就对家庭财富的积累和未来产生焦虑。
10、 想做一些冒险,但不敢。
11、 没有结婚的话,常常恐婚恐育,觉得门槛离自己很遥远。
对照上表,社交媒体上的不少朋友觉得心有戚戚,甚至不少人表示“全中”。不久的未来,从阶层层面而言,会出现一个日益庞大的新阶层,广大中下阶层都是这个软阶层的后备军。随着软阶层群体增加,我们必然迎来一个软阶层时代;从社会结构而言,在我们迎来一个阶层逐渐固化前,会出现软阶层社会作为中间状态。
软阶层涌现,意味着什么?这至少有三层含义。
首先,从阶层而言,软阶层是一个新阶层,一个更软弱的阶层。这一群体主要由中层组成,软阶层的软,体现为财富的锐减,是机遇的弱化,工作的消失,更是可能性的收缩,也是权利的萎靡。在某种意义,上中下层次的人,都可能属于这个阶层。什么人属于软阶层?自然,大量中产都属于软阶层或者软阶层预备军,向上的天花板日渐僵化,越来越难突破,而向下的地基则太软,很容易塌陷,很容易从中产跌落。
其次,从时代而言,软阶层时代也是一种新时代,体现出巨大的无力感。在软阶层时代,昔日向上攀爬的奋斗焦虑逐渐被向下滑落的恐惧感所取代,无力改变现实让多数人面临心态调整。软更多代表他们的处境,即面对变化或者负面冲击,无力改变的疲软状态。其软主要体现为无力对抗风险的阶层,一个随时有可能下陷到更坏状况的阶层;不仅中产阶层感觉维持中产身份与生活质量越来越困难,而且少部分富裕群体也可能面临一夜破产。当发现焦虑无济于事后,有越来越多会认同软阶层,安于甚至拥抱这样的无力感。
最后,从社会而言,软阶层也是一个新社会结构,意味着停滞不前,这既与中产组成的坚固橄榄型社会相对应,也与绝对阶层固化社会相对应,处于一个新中间状态。
软阶层社会具有一些典型特征。首先,与多数中产组成的U型社会对应,软阶层更类似S型社会。除了上层之外,下层越来越多,中间层日渐薄弱。中产社会往往被认为是坚固橄榄型社会,软阶层社会就是沼泽一般的生存环境,深陷底层的威胁始终存在。软阶层将是一个不断涌现增多的社会阶层,昔日阶层跃升蜕变成蝶的梦想来不及实现,只能继续摇摆为毛毛虫或者茧房中,如戈多一般等待越来越微茫的明日希望。
一个软阶层化的社会,社会流动并没有完全固化,但日渐放缓,对于这个社会的主流群体而言,阶层向上通道日渐锁死,而阶层向下的通道日渐通透。所谓“软”,是相对于刚性的阶层固化,也就是阶层的玻璃天花板没有完全封闭,不过已经不能容纳如往昔那般集体往上爬的想象。多数人都困在自我的阶层之间,如同置身于粘稠的液体之中。平心而论,中国当前社会仍旧就在搅拌之中,社会流动性相对国外仍旧稍好,但是阶层流动性已经缓慢,多数人陷入认命与不认命的两种不同焦虑中,不上不下成为新常态。
在软阶层时代,可以说是不上不下的停滞时代。夹在中间的新中产阶级首当其中,正如橡皮夹心糖。过去中产 高歌猛进进意气风发的日子,看 起来是享受了全球最高的增长率与最多的可能性,其实是源自中国的后发优势,也源自中国在全球化福利中的持续分红。中产的形成,可谓重新填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片空白区域(这片区域即使曾经存在过,也被消灭殆尽),数亿中国人从赤贫涌入这片区域,随着社会规范形成,他们会发现,自己曾经拥有的机遇窗口关闭,甚至要继续保持这样的生态位也变得极为困难,昔日新中产,成为软阶层诞生的花肥土壤。
中产有不下百种标准,中国中产或许是最焦虑的一种:在俄罗斯能够买得起大众电器就算中产,而在世界范围每天消费2~20美元就是中产,但是在中国,一线城市中产定义除了收入之外,却是两套房,对照京沪房价来看,铁定的千万富翁。如此高的中产门槛,其实是焦虑的外化,中产所做全部努力的底线,是自己的下一代和自己享受一样的社会地位。昔日一度高高在上的都市白领,即使年收入二三十万,在很多人眼中不过是“新穷人”,月收入三万没法让孩子好好过暑假之类新闻更是折射集体情绪。
听起来有些卑微,却无非现实。不说底层,脆弱的中产,看起来岁月静好,其实多数也属于软阶层,而且即使上层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安全。如果不理解我们的时代,上流社会可能往下走,那么底层社会可能继续被剥夺,而社会或许面临暴力肆虐。对于一线城市以及各类新一线城市的民众,即使充满竞争,大家也习惯如此,大城市的机会也许减少,但始终是相对丰富的世界;但是对于二三城市,大家今天看起来还算稳定的生活,却很可能在技术以及经济冲击下不堪一击。你所拥有的一切,并不像设想的那般稳定。
总结一下,软阶层定义核心是根基不稳,这对于中国中等群体来说更明显。而大量软阶层的涌现,也意味着时代和社会规则的改变,我将在徐瑾经济人后续专栏继续分析。放在更长的历史中审视,也许我们会有不一定的看法。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特别报道+ 更多
特别报道
+ 更多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