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07:41
商业与经济
中国的五年规划为何重要——以及它如何在动荡时期引领经济+ 查看更多
中国的五年规划为何重要——以及它如何在动荡时期引领经济
+ 查看更多
面对动荡的世界,北京重新关注经济和产业规划。
Mandy Zuo
+ 查看更多
■
在中国起草第十五个五年规划之际——这是七十多年来为国家发展定下基调的一系列宏伟蓝图的下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将研究这些文件如何传达和反映高层政策重点、未来五年规划的预期内容以及北京为何在改革时代发生巨大经济变革后仍延续这一传统。
中国有句俗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然而,七十多年来,中国一直依靠连续的五年规划来规划发展方向,使其成为少数几个坚定致力于长期规划的国家之一——习近平主席称这种战略方针是“独特的政治优势”。
到2025年底,中国将完成14个五年规划,从战后贫困国家发展成为技术强国,从僵化的计划经济发展成为政府监督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体系。
中国有句俗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然而,七十多年来,中国一直依靠连续的五年规划来规划发展方向,使其成为少数几个坚定致力于长期规划的国家之一——习近平主席称这种战略方针是“独特的政治优势”。
到2025年底,中国将完成14个五年规划,从战后贫困国家发展成为技术强国,从僵化的计划经济发展成为政府监督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体系。
在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随着官员们开始起草涵盖2026年至2030年的“十五”规划,人们的注意力已转向北京未来五年的政策重点。最新的蓝图将于10月份的共产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进行讨论。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个五年规划一度相对低调。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实现长期目标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尤其是在其与美国脆弱而动荡的关系下——它重新受到关注。
中共承诺到2035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比目前约1.3万美元的水平翻一番以上。如果实现这一目标,将为204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建成一座完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专家表示,这段时间起草的五年规划对于实现这些宏伟目标至关重要。但鉴于国内外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他们警告称,北京方面需要保持灵活性,优先考虑定性目标,而不是僵化的定量目标。
上海社会科学院高级经济研究员杨建文表示:“五年规划方向明确,贯彻始终,比政治变动频繁的西方体制更有成效。”
他补充说,这确保了政策的一致性,但他承认西方模式在修正路线方面可以更有效。
他指出,尽管不可预见的挑战的可能性有所上升,但接下来的两个五年计划将成为实现2035年目标的关键基石。“当前形势特殊,科技影响力日益增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导致经济波动加剧。”
近年来,北京面临着外部挑战,尤其是中美贸易战。在国内,北京还面临着一系列经济逆风,从需求疲软到人口快速老龄化。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强调,“十五”规划的重点是管理结构转型——从扩大内需转向平衡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
今年9月初,他向《证券时报》表示,未来五年中国需要关注另外两个优先事项:以人工智能为中心的前沿技术创新和高端产业进步;在世界日益不确定和多极化的背景下,创建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开放的新发展框架。
“十五”规划起草阶段,专家、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出了大量建议和意见。
该计划的正式建议预计将于今年十月的全体会议上提出。按照惯例,最终版本将在明年三月举行的全国人大和政治协商会议“两会”期间发布。该计划将在明年两会后实施。
“十五”规划共设定了经济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养老金参保率、单位GDP能耗等20个主要指标,较上一规划的25个指标有所减少。
其中一些目标是“预期结果”,即不具约束力、指导性的指标。其中包括GDP增长预期,即“保持在合理区间”,并根据每年具体情况灵活设定年度目标。
相比之下,在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等领域设定了强制性、政府强制执行的“约束性目标”,其中包括每年至少6.5亿吨的粮食产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北京于1953年首次推出的五年计划详细列出了煤炭、电力、汽车制造和其他行业的具体生产目标。但自21世纪初以来,随着政策制定者逐渐摆脱旧模式,转向更加市场化的方针,重点已转向更广泛的目标。
该计划的正式名称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生了变化。2006年,“五年计划”变为“五年规划”——尽管在英文中,“计划”仍然是这两个词的标准翻译。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 “中文里,‘计划’有强制性要求的内涵,而‘规划’的语气较弱,带有指导性。这种变化表明,计划的作用正在淡化。”
但最近五年,当局的做法似乎截然相反。张先生补充说,从上到下,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包括他所在的大学——都制定了这样的计划。
“这表明领导层有更具体的目标,不仅仅是GDP,还有每个部门的目标——他们想要取得什么突破,他们希望在世界上占据什么地位,等等。”
张补充说,与之前的计划相比,中国起草第十五条可能会更加困难,因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追赶西方基准到成为某些行业的领导者。
“追赶的时候,你知道目标。现在,作为某些领域的领导者,决定技术进步的方向就更难了,”张军说,并补充说,这需要广泛的技术专家参与决策,而不仅仅是经济学家。
他将该计划的起草称为“政策惯性”,并强调在日益不可预测和不稳定的世界中需要灵活性,质量目标优先于固定的数字目标。
上海研究员杨先生表示,最近的五年规划强调了中期评估和调整。虽然核心目标保持不变,但实施路径可以有所调整,体现出对适应性和灵活性的重视。
在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将未来五年定性为“巩固基础、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杨涛表示,官方措辞中罕见且雄心勃勃的表述,暗示未来道路充满挑战。
他补充道:“过去五年经历了新冠疫情和贸易战,但未来的挑战更大。”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表示,与“十四五”规划不同,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十五”规划有必要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因为这将有助于在当前形势下指明方向、稳定市场预期。
部分由于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许多人将此归功于有效的规划),产业政策重新受到西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表示,与“十四五”规划不同,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十五”规划有必要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因为这将有助于在当前形势下指明方向、稳定市场预期。
部分由于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许多人将此归功于有效的规划),产业政策重新受到西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界面新闻上周援引他的话说,到2024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13,400美元,而“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约为30,000美元,因此,要实现2035年的目标,中国年均GDP增长率需要达到4.5%以上。
尹艳林表示,未来五年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应提高至“ 5%左右”,这“将向市场发出明确的政策承诺信号,提振企业投资信心和居民消费预期”。
尹艳林表示,未来五年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应提高至“ 5%左右”,这“将向市场发出明确的政策承诺信号,提振企业投资信心和居民消费预期”。
3万美元的目标是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承诺的重要指标,这对于2049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面实现至关重要。
尹力指出,改革将是未来几年的重点,因为党在去年 7 月定下基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到 2029 年要完成 300 多项改革,与“十五”规划的时间表保持一致。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并非唯一实施五年计划的国家。苏联在1991年解体前实施了13个五年计划,古巴、朝鲜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效仿。韩国、印度和法国等非社会主义国家也推行了类似的中期经济战略。
张军表示,中国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制定的五年计划不仅引导了产业政策,还产生了重大的全球影响。
他说:“部分原因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许多人将此归功于有效的规划,产业政策在被忽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在过去十年里重新获得了西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Mandy Zuo
+ 查看更多
■
在中国起草第十五个五年规划之际——这是七十多年来为国家发展定下基调的一系列宏伟蓝图的下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将研究这些文件如何传达和反映高层政策重点、未来五年规划的预期内容以及北京为何在改革时代发生巨大经济变革后仍延续这一传统。
中国有句俗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然而,七十多年来,中国一直依靠连续的五年规划来规划发展方向,使其成为少数几个坚定致力于长期规划的国家之一——习近平主席称这种战略方针是“独特的政治优势”。
到2025年底,中国将完成14个五年规划,从战后贫困国家发展成为技术强国,从僵化的计划经济发展成为政府监督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体系。
中国有句俗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然而,七十多年来,中国一直依靠连续的五年规划来规划发展方向,使其成为少数几个坚定致力于长期规划的国家之一——习近平主席称这种战略方针是“独特的政治优势”。
到2025年底,中国将完成14个五年规划,从战后贫困国家发展成为技术强国,从僵化的计划经济发展成为政府监督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体系。
在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随着官员们开始起草涵盖2026年至2030年的“十五”规划,人们的注意力已转向北京未来五年的政策重点。最新的蓝图将于10月份的共产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进行讨论。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个五年规划一度相对低调。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实现长期目标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尤其是在其与美国脆弱而动荡的关系下——它重新受到关注。
中共承诺到2035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比目前约1.3万美元的水平翻一番以上。如果实现这一目标,将为204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建成一座完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专家表示,这段时间起草的五年规划对于实现这些宏伟目标至关重要。但鉴于国内外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他们警告称,北京方面需要保持灵活性,优先考虑定性目标,而不是僵化的定量目标。
上海社会科学院高级经济研究员杨建文表示:“五年规划方向明确,贯彻始终,比政治变动频繁的西方体制更有成效。”
他补充说,这确保了政策的一致性,但他承认西方模式在修正路线方面可以更有效。
他指出,尽管不可预见的挑战的可能性有所上升,但接下来的两个五年计划将成为实现2035年目标的关键基石。“当前形势特殊,科技影响力日益增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导致经济波动加剧。”
近年来,北京面临着外部挑战,尤其是中美贸易战。在国内,北京还面临着一系列经济逆风,从需求疲软到人口快速老龄化。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强调,“十五”规划的重点是管理结构转型——从扩大内需转向平衡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
今年9月初,他向《证券时报》表示,未来五年中国需要关注另外两个优先事项:以人工智能为中心的前沿技术创新和高端产业进步;在世界日益不确定和多极化的背景下,创建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开放的新发展框架。
“十五”规划起草阶段,专家、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出了大量建议和意见。
该计划的正式建议预计将于今年十月的全体会议上提出。按照惯例,最终版本将在明年三月举行的全国人大和政治协商会议“两会”期间发布。该计划将在明年两会后实施。
“十五”规划共设定了经济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养老金参保率、单位GDP能耗等20个主要指标,较上一规划的25个指标有所减少。
其中一些目标是“预期结果”,即不具约束力、指导性的指标。其中包括GDP增长预期,即“保持在合理区间”,并根据每年具体情况灵活设定年度目标。
相比之下,在环境保护和国家安全等领域设定了强制性、政府强制执行的“约束性目标”,其中包括每年至少6.5亿吨的粮食产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北京于1953年首次推出的五年计划详细列出了煤炭、电力、汽车制造和其他行业的具体生产目标。但自21世纪初以来,随着政策制定者逐渐摆脱旧模式,转向更加市场化的方针,重点已转向更广泛的目标。
该计划的正式名称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生了变化。2006年,“五年计划”变为“五年规划”——尽管在英文中,“计划”仍然是这两个词的标准翻译。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 “中文里,‘计划’有强制性要求的内涵,而‘规划’的语气较弱,带有指导性。这种变化表明,计划的作用正在淡化。”
但最近五年,当局的做法似乎截然相反。张先生补充说,从上到下,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包括他所在的大学——都制定了这样的计划。
“这表明领导层有更具体的目标,不仅仅是GDP,还有每个部门的目标——他们想要取得什么突破,他们希望在世界上占据什么地位,等等。”
张补充说,与之前的计划相比,中国起草第十五条可能会更加困难,因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追赶西方基准到成为某些行业的领导者。
“追赶的时候,你知道目标。现在,作为某些领域的领导者,决定技术进步的方向就更难了,”张军说,并补充说,这需要广泛的技术专家参与决策,而不仅仅是经济学家。
他将该计划的起草称为“政策惯性”,并强调在日益不可预测和不稳定的世界中需要灵活性,质量目标优先于固定的数字目标。
上海研究员杨先生表示,最近的五年规划强调了中期评估和调整。虽然核心目标保持不变,但实施路径可以有所调整,体现出对适应性和灵活性的重视。
在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将未来五年定性为“巩固基础、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杨涛表示,官方措辞中罕见且雄心勃勃的表述,暗示未来道路充满挑战。
他补充道:“过去五年经历了新冠疫情和贸易战,但未来的挑战更大。”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表示,与“十四五”规划不同,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十五”规划有必要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因为这将有助于在当前形势下指明方向、稳定市场预期。
部分由于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许多人将此归功于有效的规划),产业政策重新受到西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表示,与“十四五”规划不同,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十五”规划有必要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因为这将有助于在当前形势下指明方向、稳定市场预期。
部分由于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许多人将此归功于有效的规划),产业政策重新受到西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界面新闻上周援引他的话说,到2024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13,400美元,而“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约为30,000美元,因此,要实现2035年的目标,中国年均GDP增长率需要达到4.5%以上。
尹艳林表示,未来五年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应提高至“ 5%左右”,这“将向市场发出明确的政策承诺信号,提振企业投资信心和居民消费预期”。
尹艳林表示,未来五年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应提高至“ 5%左右”,这“将向市场发出明确的政策承诺信号,提振企业投资信心和居民消费预期”。
3万美元的目标是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承诺的重要指标,这对于2049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面实现至关重要。
尹力指出,改革将是未来几年的重点,因为党在去年 7 月定下基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到 2029 年要完成 300 多项改革,与“十五”规划的时间表保持一致。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并非唯一实施五年计划的国家。苏联在1991年解体前实施了13个五年计划,古巴、朝鲜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效仿。韩国、印度和法国等非社会主义国家也推行了类似的中期经济战略。
张军表示,中国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制定的五年计划不仅引导了产业政策,还产生了重大的全球影响。
他说:“部分原因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许多人将此归功于有效的规划,产业政策在被忽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在过去十年里重新获得了西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特别报道+ 更多
特别报道
+ 更多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