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
■
中国军方官方报纸的一篇文章分析了尖端技术在战场上的优势,指出人形机器人可能“继续改变人类对未来战争的看法”。
周四《解放军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人形机器人的作战优势有哪些?》的评论文章,文章称,人形机器人可以“在智能战争时代将战术灵活性与战略威慑力结合起来”。
评论文章提到了中国民用机器人技术先前取得的突破,并补充说,它们的仿生结构可以适应“复杂的战场环境”。
这篇文章以李奇的名义发表,并未透露作者的头衔或资历。
评论指出,中国“天弓超级机器人”( Tien Kung Ultra)身高1.8米(5.9英尺),于今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夺冠。评论称,这款由国家支持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又名X-Humanoid)研发的机器人的性能证明了“双足设计在废墟和楼梯等战场环境中导航的优势”。
文章还提到了一种未透露姓名的可以射击的俄罗斯机器人。
作者强调了人形机器人“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决策和自主作战能力”,称赞其能够智能评估战场环境,从而“自主完成作战任务”。
文章称,人形机器人可以改变“作战部队的编队和应用”,例如形成由士兵、人形机器人和自主设备组成的“智能编队”,并补充说,这种机器人还可以帮助士兵移动和射击,甚至充当“诱饵”来吸引敌人的火力。
报告还称,人形机器人“类似人类的外形、自主移动能力以及远超人类体能极限的作战优势”,可以对敌人产生“强大的心理威慑力”,即所谓的“恐怖谷效应”。恐怖谷效应是指人们对看起来不太像人类的实体(例如人形机器人)产生不安感的现象。
过去两年,《解放军报》发表了多篇探讨人形机器人军事应用的文章。上个月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这些机器人可以在战场上执行后勤任务,例如运送物资、救治伤员和维修设备。
人形机器人处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和具身智能的交叉点——这些领域对于中国在与美国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至关重要。
近期,多家中国公司展示了高度灵活的机器人,增强了人们对该技术的信心,北京方面也渴望巩固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除了今年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外,中国还举办了人形机器人跆拳道比赛,并计划在未来举办类似的赛事。
目前,实际部署的人形机器人大多应用于物流、制造等工业领域,其他机器人则主要服务于科研教育机构和服务业。
各国正在竞相开发军事用途的人形机器人,尽管大规模部署仍遥遥无期。
除了机器人技术之外,中国军方还在探索人工智能在战场上的潜在应用。
《解放军报》的文章多次强调人工智能在增强军队作战能力方面的潜力,包括军事决策、飞机设计、态势感知和精确作战协调等领域。
军事装备供应商已经开始推广融入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的产品。
去年11月,美国前总统乔·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致认为,核武器的使用应该由人类而不是人工智能来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