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5-16 14:45
艺术风尚

先锋行为艺术|重复与静默的极限实验:看阿布拉莫维奇自寻《烦恼》

张璐诗:先锋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钢琴家伊戈尔•列维特合作,在伦敦展开了一场长达16小时、挑战身体与精神耐力的极限演出。
先锋行为艺术重复与静默的极限实验:看阿布拉莫维奇自寻《烦恼》
在伦敦的现场演出中,俄裔德籍钢琴家伊戈尔•列维特(Igor Levit)一人承担钢琴曲《烦恼》全部840遍的演奏任务,中途不离场。如需如厕,则有挡屏临时遮挡。图为列维特和观众在舞台上

张璐诗



在伦敦南岸中心上月的“Multitudes”艺术节上,先锋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与俄裔德籍钢琴家伊戈尔•列维特(Igor Levit)合作,围绕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作品《烦恼》(Vexations)展开了一场长达16小时的演出。这是有记录以来首次由一位钢琴家独自不间断地公开演出该作品。

演出于工作日清晨开始。当我九点多抵达伊丽莎白王后音乐厅时,场内几乎已座无虚席。不少观众特意购买午夜时段的门票,只为在场见证马拉松演出的最终时段。

《烦恼》创作于1893-94年,萨蒂在乐谱上附了一段被广泛讨论的题注:“要想将这一段旋律连续演奏840次,最好事先做好准备,并在最深的沉默中,通过严肃的静止状态来进行。”这段文字曾引发无数关于其原意的争议,有人认为它是萨蒂式的反讽幽默,也有人视其为一次对心理和精神耐力的试炼。自1963年约翰•凯奇(John Cage)在纽约组织十位钢琴家轮流演奏该作以来,《烦恼》成为实验音乐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阿布拉莫维奇以探索身体极限而著称,其代表作往往都强调观众的主动参与与共创。在这次《烦恼》的合作中,沉默、重复与身体静止构成了核心体验。熟悉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历程的人很容易理解这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会,而是一次关于极限状态下“在场”的实验。行为艺术是作品的主体,而音乐则成为推动情绪的背景声与节奏框架。此次项目的结构延续了她一贯的“方法学”理念,强调对身体的控制、对时间的延展以及对观众“完全在场”的要求。音乐不再是焦点,而是整个行为艺术事件的心理基线。

此次伦敦现场,列维特一人承担全部840遍的演奏任务,中途不离场。如需如厕,则有挡屏临时遮挡。舞台上布置极简,一面巨大的镜面倒映着演员与观众的动态,使空间变为流动的万花筒。白衣黑裤的两位女性“引导员”步态缓慢、看不出章法地走动,一点一点将舞台地块拆解和重构,并且穿行于观众和舞台之间,打破传统剧场的分界:引导观众脱鞋登台、闭眼静坐,与演奏者共同构成作品的一部分。这种现场体验超越了传统的表演逻辑,将行为艺术从以表演者为核心,转化为以“关系”为核心的共创现场。

阿布拉莫维奇在演出前向观众介绍时说,《烦恼》不只是对技巧的挑战,而是一次心理与精神上的马拉松。萨蒂的讽刺与幽默在此被延展成对“艺术时间”的一次哲学质询:“很多人以为这是形式,其实这部作品对演奏者的身体和精神有极高要求。我们为列维特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吃什么、喝多少、如何控制生理节奏,都是为了让他撑过这场马拉松。”实际上,这已非列维特首次挑战这部作品。2020年疫情期间,他曾在自己琴室尝试演奏《烦恼》,并直播全程。此次伦敦演出,他与阿布拉莫维奇早在两年前便开始筹划。

“我热爱这种非指向性(即没有明确起伏结构或情节推进)的作品。它不仅对我本人极具转化力量,对观众也是如此。观众、演奏者和空间将共同经历一种集体的沉浸感。这正是我们今天在此所期待的。”阿布拉莫维奇说,“最重要的,不是看他怎么弹,而是闭上眼睛,沉浸其中。”她在演出开始前请大家摘下手表、关闭手机,进入一个“无时间”的状态。

阿布拉莫维奇回忆自己与列维特的交点始于2013年:“当时一个朋友邀请我去他家,说我得见一个人。我就去了,伊戈尔坐在钢琴前开始演奏,我走近听,然后我们开始互相讲起了笑话。”她立刻对这个“幽默、年轻、投入而无畏”的音乐家产生了极好的印象,两人也很快激发出长期合作的火花。有一段时间,她做饭,列维特弹琴,两人共同工作、生活,产生出不少创意。

“我从没见过像他这样的音乐家,会答应我那些疯狂的想法。我的构想常常激进、边缘,许多传统古典音乐家都不会涉足这些领域,尤其是涉及女性主导的行为艺术。但伊戈尔有勇气接受。”两人首次公开合作是十年前在纽约演出的《哥德堡变奏曲》,那场演出要求观众进入前寄存所有电子设备,佩戴降噪耳机、静默入场,由阿布拉莫维奇引导入冥想状态。

正是这次合作让阿布拉莫维奇摸索出一套新方法,让古典音乐家以不同的方式“演奏”音乐,并思考如何为观众营造一种身心准备的仪式:“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对作品至关重要。后来伊戈尔告诉我他对伦敦新艺术节的构想,我脑中立刻浮现灵感。”

在这次萨蒂的《烦恼》演出中,阿布拉莫维奇继续沿用这套思路。她带着女祭司般的气场出现在台上,向我们解释创作观念:“每次我讲行为艺术,我总是从瓦格纳讲起,然后谈到萨蒂,再到约翰•凯奇。这些艺术家都探索过极端的时间延展。《烦恼》本身就是一个关于重复与持续的实验。”在列维特上台之前,她再引导观众闭眼做呼吸练习:“把手表摘下、手机关机、不要翘腿”,她说:“我们总是回忆过去、计划未来。但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将进入一个宇宙暂停的状态。”

从早到晚,共有150名观众购买了全票,他们可以随时进出剧场,其余则是一小时为单位的门票。演出更像一场空间实验、集体体验的沉浸剧,而非演奏会。我在上午与下午多次进出,观察列维特在不同阶段的心理起伏:初始时克制而专注,三小时后逐渐显露焦躁,错音频现,触键急促,一种身体极限下的挣扎隐隐浮现。

黄昏后我再次离开,终究没有等到午夜,见证列维特“自虐”到终章的一刻。这种观演的意义并不在于等待结果,而是进入一种状态,与演奏者、观众、空间、重复的声音共同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从萨蒂、凯奇到阿布拉莫维奇,一条围绕时间、重复与存在的实验传统,在这场演出中被进一步延展。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先锋行为艺术重复与静默的极限实验:看阿布拉莫维奇自寻《烦恼》
2025-05-16 14:45
艺术风尚

先锋行为艺术|重复与静默的极限实验:看阿布拉莫维奇自寻《烦恼》

张璐诗:先锋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钢琴家伊戈尔•列维特合作,在伦敦展开了一场长达16小时、挑战身体与精神耐力的极限演出。
在伦敦的现场演出中,俄裔德籍钢琴家伊戈尔•列维特(Igor Levit)一人承担钢琴曲《烦恼》全部840遍的演奏任务,中途不离场。如需如厕,则有挡屏临时遮挡。图为列维特和观众在舞台上

张璐诗



在伦敦南岸中心上月的“Multitudes”艺术节上,先锋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与俄裔德籍钢琴家伊戈尔•列维特(Igor Levit)合作,围绕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作品《烦恼》(Vexations)展开了一场长达16小时的演出。这是有记录以来首次由一位钢琴家独自不间断地公开演出该作品。

演出于工作日清晨开始。当我九点多抵达伊丽莎白王后音乐厅时,场内几乎已座无虚席。不少观众特意购买午夜时段的门票,只为在场见证马拉松演出的最终时段。

《烦恼》创作于1893-94年,萨蒂在乐谱上附了一段被广泛讨论的题注:“要想将这一段旋律连续演奏840次,最好事先做好准备,并在最深的沉默中,通过严肃的静止状态来进行。”这段文字曾引发无数关于其原意的争议,有人认为它是萨蒂式的反讽幽默,也有人视其为一次对心理和精神耐力的试炼。自1963年约翰•凯奇(John Cage)在纽约组织十位钢琴家轮流演奏该作以来,《烦恼》成为实验音乐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阿布拉莫维奇以探索身体极限而著称,其代表作往往都强调观众的主动参与与共创。在这次《烦恼》的合作中,沉默、重复与身体静止构成了核心体验。熟悉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历程的人很容易理解这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会,而是一次关于极限状态下“在场”的实验。行为艺术是作品的主体,而音乐则成为推动情绪的背景声与节奏框架。此次项目的结构延续了她一贯的“方法学”理念,强调对身体的控制、对时间的延展以及对观众“完全在场”的要求。音乐不再是焦点,而是整个行为艺术事件的心理基线。

此次伦敦现场,列维特一人承担全部840遍的演奏任务,中途不离场。如需如厕,则有挡屏临时遮挡。舞台上布置极简,一面巨大的镜面倒映着演员与观众的动态,使空间变为流动的万花筒。白衣黑裤的两位女性“引导员”步态缓慢、看不出章法地走动,一点一点将舞台地块拆解和重构,并且穿行于观众和舞台之间,打破传统剧场的分界:引导观众脱鞋登台、闭眼静坐,与演奏者共同构成作品的一部分。这种现场体验超越了传统的表演逻辑,将行为艺术从以表演者为核心,转化为以“关系”为核心的共创现场。

阿布拉莫维奇在演出前向观众介绍时说,《烦恼》不只是对技巧的挑战,而是一次心理与精神上的马拉松。萨蒂的讽刺与幽默在此被延展成对“艺术时间”的一次哲学质询:“很多人以为这是形式,其实这部作品对演奏者的身体和精神有极高要求。我们为列维特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吃什么、喝多少、如何控制生理节奏,都是为了让他撑过这场马拉松。”实际上,这已非列维特首次挑战这部作品。2020年疫情期间,他曾在自己琴室尝试演奏《烦恼》,并直播全程。此次伦敦演出,他与阿布拉莫维奇早在两年前便开始筹划。

“我热爱这种非指向性(即没有明确起伏结构或情节推进)的作品。它不仅对我本人极具转化力量,对观众也是如此。观众、演奏者和空间将共同经历一种集体的沉浸感。这正是我们今天在此所期待的。”阿布拉莫维奇说,“最重要的,不是看他怎么弹,而是闭上眼睛,沉浸其中。”她在演出开始前请大家摘下手表、关闭手机,进入一个“无时间”的状态。

阿布拉莫维奇回忆自己与列维特的交点始于2013年:“当时一个朋友邀请我去他家,说我得见一个人。我就去了,伊戈尔坐在钢琴前开始演奏,我走近听,然后我们开始互相讲起了笑话。”她立刻对这个“幽默、年轻、投入而无畏”的音乐家产生了极好的印象,两人也很快激发出长期合作的火花。有一段时间,她做饭,列维特弹琴,两人共同工作、生活,产生出不少创意。

“我从没见过像他这样的音乐家,会答应我那些疯狂的想法。我的构想常常激进、边缘,许多传统古典音乐家都不会涉足这些领域,尤其是涉及女性主导的行为艺术。但伊戈尔有勇气接受。”两人首次公开合作是十年前在纽约演出的《哥德堡变奏曲》,那场演出要求观众进入前寄存所有电子设备,佩戴降噪耳机、静默入场,由阿布拉莫维奇引导入冥想状态。

正是这次合作让阿布拉莫维奇摸索出一套新方法,让古典音乐家以不同的方式“演奏”音乐,并思考如何为观众营造一种身心准备的仪式:“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对作品至关重要。后来伊戈尔告诉我他对伦敦新艺术节的构想,我脑中立刻浮现灵感。”

在这次萨蒂的《烦恼》演出中,阿布拉莫维奇继续沿用这套思路。她带着女祭司般的气场出现在台上,向我们解释创作观念:“每次我讲行为艺术,我总是从瓦格纳讲起,然后谈到萨蒂,再到约翰•凯奇。这些艺术家都探索过极端的时间延展。《烦恼》本身就是一个关于重复与持续的实验。”在列维特上台之前,她再引导观众闭眼做呼吸练习:“把手表摘下、手机关机、不要翘腿”,她说:“我们总是回忆过去、计划未来。但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将进入一个宇宙暂停的状态。”

从早到晚,共有150名观众购买了全票,他们可以随时进出剧场,其余则是一小时为单位的门票。演出更像一场空间实验、集体体验的沉浸剧,而非演奏会。我在上午与下午多次进出,观察列维特在不同阶段的心理起伏:初始时克制而专注,三小时后逐渐显露焦躁,错音频现,触键急促,一种身体极限下的挣扎隐隐浮现。

黄昏后我再次离开,终究没有等到午夜,见证列维特“自虐”到终章的一刻。这种观演的意义并不在于等待结果,而是进入一种状态,与演奏者、观众、空间、重复的声音共同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从萨蒂、凯奇到阿布拉莫维奇,一条围绕时间、重复与存在的实验传统,在这场演出中被进一步延展。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特别报道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移动设备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