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4-30 08:59
艺术风尚

艺术:陈逸飞和他的时代

范庭略:在他离开20年后的今天,当人们重新回忆起陈逸飞,会感到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岁月里,时代选择了他,他也拥抱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中国画家陈逸飞
范庭略



让•努维尔设计的浦东美术馆像一个白盒子那样安静的矗立在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脚下,美术馆的入口处开始出现了排队的人龙,人们抬头望向天空,看到飞机拉出的一条白色烟带在巨塔背后的湛蓝空中画出了一个微笑的弧形,期待已久的《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正式开幕了。



当我看完整个展览,感觉自己非常疲倦,一百五十件作品如疾风暴雨般的冲击感实在过于强烈,当这种疲惫感逐渐消散的时候,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有序的通道,呈现着当代杰出艺术家陈逸飞无穷的想象力和灿烂辉煌的人生旅程,就好像世纪大道那个用不锈钢管网架结构的日冕雕塑,雄伟大气。

已经很久没有看到那么多白发苍苍的艺术家一起出现在展览现场了,他们互相热情的问候,仿佛很久没有见面一样,他们应该是和陈逸飞同代的艺术工作者或是他的亲朋好友。展览的第一部分,既是他们年轻时代的热情回忆,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初建立审美观的视觉呈现。

无论是著名的《占领总统府》,还是描绘那位站在黄河岸边山崖上眺望远方的挺拔红军战士的《黄河颂》,或者是那幅以新时代建设者昂扬姿态的《开路先锋》,都代表了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题艺术风格。后来在资料中还看到了一张当年在全国印发了上千万张宣传海报的水粉画《向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同志学习》,也是陈逸飞和另外一位艺术家联合创作的。总之一代人的记忆而挥之不去,如同他们到了中年以后依旧会系着红领巾穿着海魂衫斜背着军挎书包,结伴去参加某个著名的摇滚聚会一样。虽然是摇滚音乐会,但是这样的统一装扮也正是他们心目中对摇滚乐的理解。成长的记忆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的审美观都会如同血液一样,一直在身体内流淌。即便有的时候看到退休的知识分子在一起聚会,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依旧还是会深情地咏唱一首红色歌曲。少年时期的斗志昂扬以及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就是这样通过各种艺术的形式留了下来。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即便是今天的年轻人在一起共同合唱同一首歌,肯定不如五零后、六零后或者七零后如此歌声嘹亮。

陈逸飞先生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体现着他不同时期的创作心态,那张著名的《水乡的回忆——双桥》则是“东方威尼斯”的江南水乡系列作品的代表作。在1983年10月7日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的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油画展,据说这幅油画是画展开幕两小时之前才匆匆完成。这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画展,不仅是因为当时的外交部长吴学谦以及建筑大师贝聿铭等名人的光临,更是因为画廊的主人哈默博士对这次展览的一系列水乡作品极为欣赏,当即就选购了几张,包括这幅当时还是湿漉漉的《双桥》。

周庄这个距离上海不远的昆山水乡,也因为哈默博士在1984年4月飞来中国拜会邓小平的时候,将此画作为礼物送给了他而声名显赫,当时新华社还发布了一张赠画仪式的新闻照片。也就在这次访问中,哈默博士与中国达成了合作开发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协议书。虽然这幅画后来在1985年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进行发行,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一位美国投资商将一幅中国画家描绘的美丽中国风景的油画作品送给中国的领导人,应该是中美两国通过艺术搭建的一座友好桥梁,尤其是在关税战乌云密布的今天,历史意义尤为深远。

想到我在2005年春季第一次去位于曼哈顿57街的Rizzoli书店的时候,那是第一次遇到终生难忘的好书店。在书店消磨了一个下午,走出书店时豁然发现著名的哈默画廊就在隔壁,于是兴冲冲地推门而入。哈默画廊当时的展览内容已经被遗忘了,只是还记得那天纽约异常晴朗的天空,以及异常寒冷冬日的阳光,虽然刺眼,但是似乎感受不到那种普照的温度。多年以后书店搬走了,拥有四万多件艺术品的哈默画廊也从纽约搬到了洛杉矶。这位在苏联刚刚建立政权就去做生意的著名红色犹太资本家,还在自己的胳膊上刺了一个锤子的图案,据说灵感就是来自于著名的镰刀与锤子图案。

另外还有一组著名的连环画《药》也让我眼前一亮,这是我小时候曾经在《连环画报》上看过的鲁迅作品,当年那灰色凄苦的画面的确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只是当年并不知道作者就是陈逸飞先生,如同自己也是在看完画展之后,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那幅享誉全国的革命青年海报也是出自陈逸飞之手。

他对于时代的敏感度一直远超其他的艺术家,当我看到陈逸飞33岁时的油画《踱步》,再次感到他对民族命运的思考。这幅创作于1978年的自画像,通过层层叠叠的中国历史画卷,勾画在灰白半透的深褐色画布之上,那种褪色老照片的布置让历史从他面前流过,仿佛电影里面的蒙太奇手法。一张空凳出现在画面的左侧,当时正值1919年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之际,国家重提科学民主精神,他面对着过去的历史,重新审视青年为实现民族富强的努力与斗争。这幅作品受到了国际艺术评论家以及媒体注意,也成为了陈逸飞迈向国际画坛的重要基础。次年,陈逸飞前往美国留学,从此开启了他人生中的重要篇章。

在陈逸飞的另外一幅重要作品中也出现了一张空凳,那就是著名的《玉堂春暖》。这幅曾经拍卖出1.495亿元的油画作品,正是著名藏家刘益谦先生于2017年12月19日晚在中国嘉德现当代艺术夜场收入囊中,那一晚应该是陈逸飞的写实作品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整场的各种陈逸飞作品的拍卖纪录,今天回忆起来,犹如白头宫女忆盛世一般。在这幅描绘上海滩的作品中,11位形象各异的人物将旧上海那种纸醉金迷的颓废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在整幅作品的中央也摆着一张空凳,似乎还有人要来,又似乎已经有人走了。这幅作品的英文名字似乎没有中文那么充满诱惑,Peking Opera Home Show,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堂会”吧!中间已经喝醉的主人还倚红偎绿地发着呆,而上桌的几位女子则是表情各异。旁边为京剧演奏的乐手则是表情漠然。这是陈逸飞“海上旧梦”系列作品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我曾经在港岛香格里拉56楼珀翠餐厅的入口处,看到过另外一件陈逸飞的作品《浔阳遗韵》,这家落成于1992年的高档酒店,后来陆续以收藏大量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应该也是陈逸飞作品的爱好者。

在这次回顾展中还有一个放映室,在放映陈逸飞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人约黄昏》,考究的用光以及精美的画面,梁家辉与张锦秋两位主角在上海一处老房子里面交谈着,据说拍摄的场地是在还没有改建的张园。这是陈逸飞继拍摄电影《海上旧梦》之后,于1995第二次尝试拍摄电影。艺术家拍摄电影这样的商业尝试,恐怕国内也仅有陈逸飞做过尝试,而在国际上,著名时装设计师Tom Ford也曾经在2009年拍摄过《单身男子》以及2016年拍摄过《夜行动物》。虽然今天短视频已经成为了时代的潮流,但是电影始终还是像贵族一样,和短视频这样的社交媒体保持着遥远的距离,尽管今天人们已经习惯观看那种五分钟讲述一部电影的短视频。据这部电影的监制吴思远先生透露,《人约黄昏》有可能会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公映,也可以满足一下新一代的年轻观众。至于让陈逸飞操劳过度最终离世的电影《理发师》,并没有在放映室里面看到,这部讳莫如深的电影,也成为了解读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标本。

在陈列周边艺术作品的展厅里面,我看到了熟悉的《青年视觉VISION》杂志,这本创刊于2001年9月的视觉杂志,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会是让人欲罢不能的视觉饕餮大餐。这本当年号称最厚的时尚杂志,在广州沙面的某个西餐厅花园里面举办新刊发布会,几乎所有的媒体大佬都来捧场。2002年8月,陈逸飞的另外一本杂志Tatlet创刊。接着在2004年3月,逸飞视觉丛书正式上市。陈逸飞不遗余力地将视觉艺术延伸到各个领域,他认为这是美学普及教育的最好的方式。在纸媒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媒体梦早就淡出了投资人的视野,而美学普及的教育却并没有因为手机的发展,而让人们的品味得以更高的提高。虽然有人说这是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就好像陈逸飞所说的:“视觉环境就像是一所人生的学校,它甚至会对一个人的事业和生活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看到陈逸飞当年所涉及到各个领域,无论是模特经纪公司,还是Layefe女装以及男装,以及当年在新天地开设的“逸飞之家”时尚家居专卖店,或者是杂志、出版物以及电影,无不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在时代的发展中紧紧拥抱商业的雄心。虽然他已经离开了20年,但是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岁月里,时代选择了他,他也选择了时代。人们通常都认为风格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很难定义。但是风格也是个人的,尽管它的欣赏范围很广,而且它与时尚不同,许多人认为二者是对立的。风格源于自信,相信自己是某样东西而不是其他的代表,风格知道何时出现,何时退出。陈逸飞先生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过去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了,虽然他的离场并不是他自己所能够预料的。正如《名利场》前主编格雷登•卡特所言:“就好像人们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处于黄金时代,只有在黄金时代过去之后,人们才会意识到它曾经是黄金时代。”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中国画家陈逸飞
2025-04-30 08:59
艺术风尚

艺术:陈逸飞和他的时代

范庭略:在他离开20年后的今天,当人们重新回忆起陈逸飞,会感到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岁月里,时代选择了他,他也拥抱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范庭略



让•努维尔设计的浦东美术馆像一个白盒子那样安静的矗立在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脚下,美术馆的入口处开始出现了排队的人龙,人们抬头望向天空,看到飞机拉出的一条白色烟带在巨塔背后的湛蓝空中画出了一个微笑的弧形,期待已久的《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正式开幕了。



当我看完整个展览,感觉自己非常疲倦,一百五十件作品如疾风暴雨般的冲击感实在过于强烈,当这种疲惫感逐渐消散的时候,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有序的通道,呈现着当代杰出艺术家陈逸飞无穷的想象力和灿烂辉煌的人生旅程,就好像世纪大道那个用不锈钢管网架结构的日冕雕塑,雄伟大气。

已经很久没有看到那么多白发苍苍的艺术家一起出现在展览现场了,他们互相热情的问候,仿佛很久没有见面一样,他们应该是和陈逸飞同代的艺术工作者或是他的亲朋好友。展览的第一部分,既是他们年轻时代的热情回忆,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初建立审美观的视觉呈现。

无论是著名的《占领总统府》,还是描绘那位站在黄河岸边山崖上眺望远方的挺拔红军战士的《黄河颂》,或者是那幅以新时代建设者昂扬姿态的《开路先锋》,都代表了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题艺术风格。后来在资料中还看到了一张当年在全国印发了上千万张宣传海报的水粉画《向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同志学习》,也是陈逸飞和另外一位艺术家联合创作的。总之一代人的记忆而挥之不去,如同他们到了中年以后依旧会系着红领巾穿着海魂衫斜背着军挎书包,结伴去参加某个著名的摇滚聚会一样。虽然是摇滚音乐会,但是这样的统一装扮也正是他们心目中对摇滚乐的理解。成长的记忆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的审美观都会如同血液一样,一直在身体内流淌。即便有的时候看到退休的知识分子在一起聚会,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依旧还是会深情地咏唱一首红色歌曲。少年时期的斗志昂扬以及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就是这样通过各种艺术的形式留了下来。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即便是今天的年轻人在一起共同合唱同一首歌,肯定不如五零后、六零后或者七零后如此歌声嘹亮。

陈逸飞先生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体现着他不同时期的创作心态,那张著名的《水乡的回忆——双桥》则是“东方威尼斯”的江南水乡系列作品的代表作。在1983年10月7日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的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油画展,据说这幅油画是画展开幕两小时之前才匆匆完成。这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画展,不仅是因为当时的外交部长吴学谦以及建筑大师贝聿铭等名人的光临,更是因为画廊的主人哈默博士对这次展览的一系列水乡作品极为欣赏,当即就选购了几张,包括这幅当时还是湿漉漉的《双桥》。

周庄这个距离上海不远的昆山水乡,也因为哈默博士在1984年4月飞来中国拜会邓小平的时候,将此画作为礼物送给了他而声名显赫,当时新华社还发布了一张赠画仪式的新闻照片。也就在这次访问中,哈默博士与中国达成了合作开发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协议书。虽然这幅画后来在1985年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进行发行,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一位美国投资商将一幅中国画家描绘的美丽中国风景的油画作品送给中国的领导人,应该是中美两国通过艺术搭建的一座友好桥梁,尤其是在关税战乌云密布的今天,历史意义尤为深远。

想到我在2005年春季第一次去位于曼哈顿57街的Rizzoli书店的时候,那是第一次遇到终生难忘的好书店。在书店消磨了一个下午,走出书店时豁然发现著名的哈默画廊就在隔壁,于是兴冲冲地推门而入。哈默画廊当时的展览内容已经被遗忘了,只是还记得那天纽约异常晴朗的天空,以及异常寒冷冬日的阳光,虽然刺眼,但是似乎感受不到那种普照的温度。多年以后书店搬走了,拥有四万多件艺术品的哈默画廊也从纽约搬到了洛杉矶。这位在苏联刚刚建立政权就去做生意的著名红色犹太资本家,还在自己的胳膊上刺了一个锤子的图案,据说灵感就是来自于著名的镰刀与锤子图案。

另外还有一组著名的连环画《药》也让我眼前一亮,这是我小时候曾经在《连环画报》上看过的鲁迅作品,当年那灰色凄苦的画面的确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只是当年并不知道作者就是陈逸飞先生,如同自己也是在看完画展之后,通过查阅资料才知道那幅享誉全国的革命青年海报也是出自陈逸飞之手。

他对于时代的敏感度一直远超其他的艺术家,当我看到陈逸飞33岁时的油画《踱步》,再次感到他对民族命运的思考。这幅创作于1978年的自画像,通过层层叠叠的中国历史画卷,勾画在灰白半透的深褐色画布之上,那种褪色老照片的布置让历史从他面前流过,仿佛电影里面的蒙太奇手法。一张空凳出现在画面的左侧,当时正值1919年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之际,国家重提科学民主精神,他面对着过去的历史,重新审视青年为实现民族富强的努力与斗争。这幅作品受到了国际艺术评论家以及媒体注意,也成为了陈逸飞迈向国际画坛的重要基础。次年,陈逸飞前往美国留学,从此开启了他人生中的重要篇章。

在陈逸飞的另外一幅重要作品中也出现了一张空凳,那就是著名的《玉堂春暖》。这幅曾经拍卖出1.495亿元的油画作品,正是著名藏家刘益谦先生于2017年12月19日晚在中国嘉德现当代艺术夜场收入囊中,那一晚应该是陈逸飞的写实作品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整场的各种陈逸飞作品的拍卖纪录,今天回忆起来,犹如白头宫女忆盛世一般。在这幅描绘上海滩的作品中,11位形象各异的人物将旧上海那种纸醉金迷的颓废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在整幅作品的中央也摆着一张空凳,似乎还有人要来,又似乎已经有人走了。这幅作品的英文名字似乎没有中文那么充满诱惑,Peking Opera Home Show,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堂会”吧!中间已经喝醉的主人还倚红偎绿地发着呆,而上桌的几位女子则是表情各异。旁边为京剧演奏的乐手则是表情漠然。这是陈逸飞“海上旧梦”系列作品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我曾经在港岛香格里拉56楼珀翠餐厅的入口处,看到过另外一件陈逸飞的作品《浔阳遗韵》,这家落成于1992年的高档酒店,后来陆续以收藏大量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应该也是陈逸飞作品的爱好者。

在这次回顾展中还有一个放映室,在放映陈逸飞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人约黄昏》,考究的用光以及精美的画面,梁家辉与张锦秋两位主角在上海一处老房子里面交谈着,据说拍摄的场地是在还没有改建的张园。这是陈逸飞继拍摄电影《海上旧梦》之后,于1995第二次尝试拍摄电影。艺术家拍摄电影这样的商业尝试,恐怕国内也仅有陈逸飞做过尝试,而在国际上,著名时装设计师Tom Ford也曾经在2009年拍摄过《单身男子》以及2016年拍摄过《夜行动物》。虽然今天短视频已经成为了时代的潮流,但是电影始终还是像贵族一样,和短视频这样的社交媒体保持着遥远的距离,尽管今天人们已经习惯观看那种五分钟讲述一部电影的短视频。据这部电影的监制吴思远先生透露,《人约黄昏》有可能会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公映,也可以满足一下新一代的年轻观众。至于让陈逸飞操劳过度最终离世的电影《理发师》,并没有在放映室里面看到,这部讳莫如深的电影,也成为了解读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标本。

在陈列周边艺术作品的展厅里面,我看到了熟悉的《青年视觉VISION》杂志,这本创刊于2001年9月的视觉杂志,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会是让人欲罢不能的视觉饕餮大餐。这本当年号称最厚的时尚杂志,在广州沙面的某个西餐厅花园里面举办新刊发布会,几乎所有的媒体大佬都来捧场。2002年8月,陈逸飞的另外一本杂志Tatlet创刊。接着在2004年3月,逸飞视觉丛书正式上市。陈逸飞不遗余力地将视觉艺术延伸到各个领域,他认为这是美学普及教育的最好的方式。在纸媒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媒体梦早就淡出了投资人的视野,而美学普及的教育却并没有因为手机的发展,而让人们的品味得以更高的提高。虽然有人说这是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就好像陈逸飞所说的:“视觉环境就像是一所人生的学校,它甚至会对一个人的事业和生活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看到陈逸飞当年所涉及到各个领域,无论是模特经纪公司,还是Layefe女装以及男装,以及当年在新天地开设的“逸飞之家”时尚家居专卖店,或者是杂志、出版物以及电影,无不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在时代的发展中紧紧拥抱商业的雄心。虽然他已经离开了20年,但是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岁月里,时代选择了他,他也选择了时代。人们通常都认为风格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很难定义。但是风格也是个人的,尽管它的欣赏范围很广,而且它与时尚不同,许多人认为二者是对立的。风格源于自信,相信自己是某样东西而不是其他的代表,风格知道何时出现,何时退出。陈逸飞先生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过去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了,虽然他的离场并不是他自己所能够预料的。正如《名利场》前主编格雷登•卡特所言:“就好像人们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处于黄金时代,只有在黄金时代过去之后,人们才会意识到它曾经是黄金时代。”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