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电子将以15亿欧元收购德国供暖制冷企业FläktGroup;这是该公司八年来最大海外并购。
冯涛
■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自世纪之交以来最深刻的一次结构性调整。尽管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财政与货币工具齐上阵,但“止跌”尚难称为“反弹”。2025年或许将成为中国楼市“脱虚向实”、从资产泡沫回归居住功能的关键转型之年——这注定是缓慢、痛苦且政治意味浓厚的过程。
如果说2024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在“政策托底”与“市场失重”之间反复拉扯,那么2025年则是一个揭示制度悖论与结构极限的年份。楼市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经济周期的下行,而是触及了中国经济治理模式的深层矛盾。宏观调控工具尚未失灵,但其效果在递减;微观层面信心依然较弱,侵蚀着政策杠杆的支点。
政策注入“底部支撑”,市场反应分化严重
从2024年下半年起,一系列旨在“托底”的政策陆续落地:多达6万亿元人民币的“白名单”融资专项已向开发商释放流动性,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改造同步推进,首付比例、贷款利率与购房资格门槛也全面松绑。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永定教授表示,“只要政策对头,中国房地产问题就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目前中国房子盖得太多,房地产进入冬眠期,投资房地产价格还会继续调整。中国政府已经推出一系列应对政策,房地产目前已有趋稳现象。” 同时,美国经济咨商会(Conference Board)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张钰函博士表示,楼市政策是积极的,但传导效果不一,主要城市与边缘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走势继续分化。
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在2024年底略有上扬,但三线城市则持续下行,部分区域跌幅超过8%。二手房市场更显颓势:尽管个别卖家“以价换量”,但整体价格尚未企稳。这一“结构性失衡”正是楼市深层危机的写照。
“稳市场”与“稳预期”之间的政策困局
在政策逻辑上,中国政府对房地产的干预从“去杠杆”快速转向“再刺激”,但市场却并未如往常那样买账。这是中国房地产调控史上少见的“失灵时刻”。
2024年以来推出的“白名单”项目融资、降首付、降利率、取消限购限贷等组合拳,本质上是为了恢复过去那种“刺激即回暖”的政策传导路径。但这一套机制已明显遇到边际效应衰退的局限:家庭资产负债表已臃肿至高点,居民部门的加杠杆空间已经严重压缩。
更关键的是,“政策可见”却未能“信心可感”。民众对收入预期与政策可持续性产生深刻怀疑,而这恰是此前楼市繁荣的心理基础之一。房价的“锚”不再由政府调控预期单方面决定,而更多取决于家庭对未来的判断。
房地产正在暴露地方财政的制度性脆弱
从“土地财政”滑向“土地负债”只是时间问题。数据显示,2024年土地出让收入仅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0%,较高峰期腰斩。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发债、央地合作项目等方式“反向输血”房企,财政结构悄然逆转。
在一个依赖卖地维持运转的财政体系中,房价下行带来的不仅是资产贬值,更是整个城市发展融资机制的失效。政策制定者正试图通过REITs、城市更新、长租公寓等“新资产路径”来重构现金流逻辑,但这些新机制尚未替代旧模式的系统性地位。
因此,2025年中国房地产的真正风险在于:它已成为中国地方财政、银行资产质量与社会稳定预期的耦合交点。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引发系统性波动。
供需两端“冰火两重天”,库存风险阴霾未散
在销售不振的同时,供应端已显著收缩:2024年新开工面积同比大降10.8%,创2004年以来最大跌幅;完工面积亦同比下降26%。不过,由于去库存进展迟缓,全国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仍高达5亿平方米,年增长率超过15%。
“白名单”资金明确限定不得用于还债,仅可用于项目续建交付,这种“专款专用”的思路虽可保障竣工交房,却无法缓解开发商的整体债务压力。数据显示,2024年地产企业债务到期额为4828亿元,而新增发债规模仅为2158亿元。
消费信心低迷,年轻人“买不起也不愿买”
房地产曾是中国家庭财富最主要的载体。如今房价下跌已带来明显的“负财富效应”——家庭账面资产缩水,消费意愿同步走低。与此同时,青年群体正经历代际性的购房态度转变:就业不稳、收入增长疲软,再叠加晚婚晚育趋势,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租而不买”,并倾向于流动性更强的资产配置。
2025年,购房主力将集中在三个细分群体:首次置业的年轻家庭、为学区“抢房”的家长,以及改善型换房者。但他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显著提升,也更加理性,青睐性价比高的二手房和品牌开发商的新盘项目。
城市分化趋势加剧,开发商重构生存策略
当行业由“增量扩张”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开发商的战略重心也正发生根本性转移。部分头部企业转向“代建模式”,为地方政府或金融平台提供项目管理与交付服务。据报告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超过100家房企进入代建市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代建费率普遍压至1-2%之间。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试图通过“高品质住宅”重塑市场预期。例如天津市在2024年实施新住宅设计标准,强调阳台尺度、社区会所、沉浸式公共空间等“软指标”,试图以人居质量换取市场信任。这种“生活方式导向型开发”或将成为未来二线城市的新风口。
供需脱节并非“周期错配”,而是“人口结构再定价”
尽管官方文件仍在强调“合理住房需求依然强劲”,但报告数据清晰指出:一线城市外的需求塌陷并非短期现象,而是人口结构与城市吸引力的共同结果。2025年,中国房地产将正式进入“有人没房住”与“有房没人住”同时存在的悖论周期。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与青年“低欲望化”趋势导致首次置业需求持续弱化;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与就业机会的严重集中,使得大量“供给”被困于边缘城市的库存中难以释放。房企即使转向“高质量产品”也面临“无质量人群”的现实挑战——供给端升级未必能穿透需求端下沉。
在此格局下,房企“代建化”、产品“租赁化”、项目“运营化”都反映出一个更深的判断:中国房地产将不再是一个金融资产,而是一个公共产品与服务平台。这一转型将颠覆现有开发—销售—退出的逻辑链。
外资视角:回避大盘建设,押注结构机会
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再是“全面进场”的盛宴,而是“精准下注”的赛道。在大型住宅项目投资意愿整体下降的背景下,若能聚焦一线(含新一线)城市中的绿色建筑、智能社区、老年住宅与长期租赁房等细分领域,仍可望获得可观回报。(可参考研报《China’s Real Estate Market: Where do things stand? What can be expected in 2025?》)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REITs市场的制度化建设与政府对长租房的政策倾斜。随着“类REIT”工具和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熟悉本地规则、拥有本土合作方的外资企业将在“资产运营+资本退出”的新模式中占据先机。
结语
中国楼市过去二十年的繁荣,是城镇化、人口红利、金融宽松与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共振的结果。中国楼市正在告别黄金时代,但这并非故事的终章。房地产仍是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关键节点,其下行对地方财政、银行体系与社会预期的冲击尚未完全释放。2025年的关键词不是“反弹”,而是“缓冲”与“重构”——制度的重构、市场逻辑的重构,以及民众对“住”的心理重构。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 “救市”不再是终点,而是过渡。真正的考验在于,中国是否有能力构建一个不依赖资产泡沫、不押注地产繁荣的新增长模型。如果没有,房地产的慢性衰退将不是过渡期,而是新常态。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冯涛
■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自世纪之交以来最深刻的一次结构性调整。尽管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财政与货币工具齐上阵,但“止跌”尚难称为“反弹”。2025年或许将成为中国楼市“脱虚向实”、从资产泡沫回归居住功能的关键转型之年——这注定是缓慢、痛苦且政治意味浓厚的过程。
如果说2024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在“政策托底”与“市场失重”之间反复拉扯,那么2025年则是一个揭示制度悖论与结构极限的年份。楼市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经济周期的下行,而是触及了中国经济治理模式的深层矛盾。宏观调控工具尚未失灵,但其效果在递减;微观层面信心依然较弱,侵蚀着政策杠杆的支点。
政策注入“底部支撑”,市场反应分化严重
从2024年下半年起,一系列旨在“托底”的政策陆续落地:多达6万亿元人民币的“白名单”融资专项已向开发商释放流动性,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改造同步推进,首付比例、贷款利率与购房资格门槛也全面松绑。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永定教授表示,“只要政策对头,中国房地产问题就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目前中国房子盖得太多,房地产进入冬眠期,投资房地产价格还会继续调整。中国政府已经推出一系列应对政策,房地产目前已有趋稳现象。” 同时,美国经济咨商会(Conference Board)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张钰函博士表示,楼市政策是积极的,但传导效果不一,主要城市与边缘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走势继续分化。
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在2024年底略有上扬,但三线城市则持续下行,部分区域跌幅超过8%。二手房市场更显颓势:尽管个别卖家“以价换量”,但整体价格尚未企稳。这一“结构性失衡”正是楼市深层危机的写照。
“稳市场”与“稳预期”之间的政策困局
在政策逻辑上,中国政府对房地产的干预从“去杠杆”快速转向“再刺激”,但市场却并未如往常那样买账。这是中国房地产调控史上少见的“失灵时刻”。
2024年以来推出的“白名单”项目融资、降首付、降利率、取消限购限贷等组合拳,本质上是为了恢复过去那种“刺激即回暖”的政策传导路径。但这一套机制已明显遇到边际效应衰退的局限:家庭资产负债表已臃肿至高点,居民部门的加杠杆空间已经严重压缩。
更关键的是,“政策可见”却未能“信心可感”。民众对收入预期与政策可持续性产生深刻怀疑,而这恰是此前楼市繁荣的心理基础之一。房价的“锚”不再由政府调控预期单方面决定,而更多取决于家庭对未来的判断。
房地产正在暴露地方财政的制度性脆弱
从“土地财政”滑向“土地负债”只是时间问题。数据显示,2024年土地出让收入仅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0%,较高峰期腰斩。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发债、央地合作项目等方式“反向输血”房企,财政结构悄然逆转。
在一个依赖卖地维持运转的财政体系中,房价下行带来的不仅是资产贬值,更是整个城市发展融资机制的失效。政策制定者正试图通过REITs、城市更新、长租公寓等“新资产路径”来重构现金流逻辑,但这些新机制尚未替代旧模式的系统性地位。
因此,2025年中国房地产的真正风险在于:它已成为中国地方财政、银行资产质量与社会稳定预期的耦合交点。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引发系统性波动。
供需两端“冰火两重天”,库存风险阴霾未散
在销售不振的同时,供应端已显著收缩:2024年新开工面积同比大降10.8%,创2004年以来最大跌幅;完工面积亦同比下降26%。不过,由于去库存进展迟缓,全国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仍高达5亿平方米,年增长率超过15%。
“白名单”资金明确限定不得用于还债,仅可用于项目续建交付,这种“专款专用”的思路虽可保障竣工交房,却无法缓解开发商的整体债务压力。数据显示,2024年地产企业债务到期额为4828亿元,而新增发债规模仅为2158亿元。
消费信心低迷,年轻人“买不起也不愿买”
房地产曾是中国家庭财富最主要的载体。如今房价下跌已带来明显的“负财富效应”——家庭账面资产缩水,消费意愿同步走低。与此同时,青年群体正经历代际性的购房态度转变:就业不稳、收入增长疲软,再叠加晚婚晚育趋势,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租而不买”,并倾向于流动性更强的资产配置。
2025年,购房主力将集中在三个细分群体:首次置业的年轻家庭、为学区“抢房”的家长,以及改善型换房者。但他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显著提升,也更加理性,青睐性价比高的二手房和品牌开发商的新盘项目。
城市分化趋势加剧,开发商重构生存策略
当行业由“增量扩张”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开发商的战略重心也正发生根本性转移。部分头部企业转向“代建模式”,为地方政府或金融平台提供项目管理与交付服务。据报告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超过100家房企进入代建市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代建费率普遍压至1-2%之间。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试图通过“高品质住宅”重塑市场预期。例如天津市在2024年实施新住宅设计标准,强调阳台尺度、社区会所、沉浸式公共空间等“软指标”,试图以人居质量换取市场信任。这种“生活方式导向型开发”或将成为未来二线城市的新风口。
供需脱节并非“周期错配”,而是“人口结构再定价”
尽管官方文件仍在强调“合理住房需求依然强劲”,但报告数据清晰指出:一线城市外的需求塌陷并非短期现象,而是人口结构与城市吸引力的共同结果。2025年,中国房地产将正式进入“有人没房住”与“有房没人住”同时存在的悖论周期。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与青年“低欲望化”趋势导致首次置业需求持续弱化;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与就业机会的严重集中,使得大量“供给”被困于边缘城市的库存中难以释放。房企即使转向“高质量产品”也面临“无质量人群”的现实挑战——供给端升级未必能穿透需求端下沉。
在此格局下,房企“代建化”、产品“租赁化”、项目“运营化”都反映出一个更深的判断:中国房地产将不再是一个金融资产,而是一个公共产品与服务平台。这一转型将颠覆现有开发—销售—退出的逻辑链。
外资视角:回避大盘建设,押注结构机会
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再是“全面进场”的盛宴,而是“精准下注”的赛道。在大型住宅项目投资意愿整体下降的背景下,若能聚焦一线(含新一线)城市中的绿色建筑、智能社区、老年住宅与长期租赁房等细分领域,仍可望获得可观回报。(可参考研报《China’s Real Estate Market: Where do things stand? What can be expected in 2025?》)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REITs市场的制度化建设与政府对长租房的政策倾斜。随着“类REIT”工具和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熟悉本地规则、拥有本土合作方的外资企业将在“资产运营+资本退出”的新模式中占据先机。
结语
中国楼市过去二十年的繁荣,是城镇化、人口红利、金融宽松与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共振的结果。中国楼市正在告别黄金时代,但这并非故事的终章。房地产仍是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关键节点,其下行对地方财政、银行体系与社会预期的冲击尚未完全释放。2025年的关键词不是“反弹”,而是“缓冲”与“重构”——制度的重构、市场逻辑的重构,以及民众对“住”的心理重构。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 “救市”不再是终点,而是过渡。真正的考验在于,中国是否有能力构建一个不依赖资产泡沫、不押注地产繁荣的新增长模型。如果没有,房地产的慢性衰退将不是过渡期,而是新常态。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