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03-07 09:12
社会与生活

“躺平”是孩子的自我防卫机制,但家长能做的还有更多

脑科学专家王瑶:当孩子的学习困难,撞上一个被后疫情、互联网、躺平、焦虑和“碎片化”定义的时代。
学生教育:复杂世界面前,需要培养学生处理敏感议题的能力
王瑶

■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巨浪对日常生活的颠覆似乎还足够遥远,过去三年的居家隔离、线上学习状态已经在学生的学习乃至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独特烙印。改变对教育的看法,是否能摆脱对“被淘汰”的恐惧和“被分流”焦虑?FT中文网有幸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脑科学与学习策略专家王瑶。王瑶老师长期帮助家长和老师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我们从FT教育板块的读者中收集了一些问题。问题基本上来自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实和具体的困惑,涉及居家网课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抽象思维发展、手机使用成瘾、青少年所关注的”躺平文化“、以及流媒体时代下被”碎片化“的专注力等等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王瑶在对谈中打开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为视频版对谈的逐字稿。

记者:我们刚刚经历了过去三年的疫情,家长和孩子都把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转移到了线上,在线上学习、在线上社交。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与什么因素相关?能否随着社会走出疫情的脚步逐渐得到恢复?

王瑶:这个问题也是过去这三年疫情期间家长和老师特别关心的。我的确观察到,在疫情居家期间,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看起来好像是有一些下滑。但实际上,是居家学习在考验他们在过去有没有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校里,老师可能还没有这么强烈的感受,但是家家户户可能都在应对孩子在自主学习上的挑战,才会有“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不说学习就母慈子孝”的情况。

记者:想要从现在开始去抓紧自主学习的培养,您觉得可以从什么地方开始着手?

王瑶:自主学习的培养,可能和现在小学正在强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相关性较强。现在我们的“习惯培养”,我认为太过于聚焦在一个较窄的目的上,特别希望孩子的学习行为能够顺应学校的课堂教育的要求,太刻意注重在行为的培养上。目的只是为了孩子听话和不惹祸,保持所谓的课堂秩序,但并没有真正地让指向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何让我的学习变得更有序?如何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可以持续深入的去思考?要更加聚焦在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上,而不只是仅仅为了达成简单的,让孩子的行为符合较规范的目标上。

自主学习的培养还涉及到孩子的内驱能力。内驱力的激发,背后实际上真正宝贵的地方涉及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养护孩子的兴趣,包括促进孩子的认同;另一部分是要培养孩子的心态能力。这两个部分的工作结合起来,才能让一个孩子在今后十几年的学校学习历程中始终有内驱力。当然,自主学习也逃不过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是思考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觉得自主学习的培养是有难度的,但是孩子是有机会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就完成这个培养过程的。比如我们现在基本上一个学期之内,大概7~8成的孩子是可以完成他/她的培养历程。

记者:您刚才也有提到说要养护孩子的兴趣,去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在现在的孩子,甚至像Z世代后的年轻群体当中,“躺平”或者是“丧文化”的说法变得越来越常见。至少在部分家长,看来是一种孩子缺乏自驱力的表现。家长的观念和孩子的心态之间会形成代沟。家长可以怎么去看待这个现象?又能如何去做一些改变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呢?

王瑶:我觉得“躺平”包括“丧文化”,更像是孩子在家庭中受困于学习的管理——每天因为写作业不主动,拖拉磨蹭,效率不高,不专注,还有手机问题......因为这一系列问题每天被爸爸妈妈谴责、提醒,轻则批评,重则吼叫的。他们在这种方式下长大之后,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躺平文化”,我感觉这其实不过就是他们把内心的挫败感呐喊出来的一种表现。

我们在辅导孩子的进程中看到的真实状况是,天下就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我们都觉得孩子好像学习是一个痛苦的事情,但我发现其实不是。真正地了解世界,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反过来就可以激励孩子。

孩子躺平的、很丧的状态,往往是出现在学习心情比较差的一个状态阶段。

在自主学习推进的历程中,从一个很不愿意学习、很抵触,不想学习逃离的状态,到自己有明确的、高于学校和家庭的自主目标,它大概有4个台阶,躺平状态基本上就属于第一个台阶。

在这个台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提高孩子学习的“胜任感”。在这一点上取得突破以后明显可以看到改变,他们会开始去谈“老师我觉得这个作业好多我写不完”。这个时候,和“放手要推开学习”是不一样的,是孩子已经投入学习来了,只是还不知道怎么安排好。当孩子的学习越来越从容以后,开始下一步就开始想要去思考在学习中的难题要怎么去解决。解决几个重大的难题之后,孩子会就开始给自己提越来越高的目标,比如说,“我要把知识掌握的梳理一下”“我觉得我还掌握得不太扎实”,或者说“我觉得物理学的太有意思了,我想在电磁方面深入了解一下”“我要多看一下书,甚至看到大学的研究层次上”......

当成年人跟着一个个孩子的成长步伐,再倒过来去看所谓的“丧”和“躺平”的文化,我将其市委孩子自己筑起的防御机制——用主动的躺平来去对抗“想要向上走走但走不上去”的那种挫败感。它不是一个稳定的状况,而是一个阶段性的,在各种压力的自我保护,一种呐喊出来的声音。

所以可能家长要做的可能更多,不是说马上去推一把或者是去催促他,可以给到相应的时间、空间,给到相应的信任和支持,还要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陪伴和理解孩子的这一步上。

记者:刚才我们提到了孩子对虚拟世界的兴趣和所花费的时间,有些观点认为其实电子游戏也不是洪水猛兽,它有可以有效的去提高人的反应灵敏度,增强手眼协调的能力和深度感知能力,您同意吗?家长怎么在日常中帮助孩子去平衡好花在电子游戏上的时间?

王瑶:我有两个孩子,其实我也是有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过一些调整。在孩子小的时候,我比较放任他们,后来我发现,似乎带来了一些问题,然后我就很想去管理他们。到现在我对两个孩子已经全部放手。在我家老二去年12岁的时候,我给他送了一部手机。从送给他手机那天开始我就跟他讲,“妈妈以后对于你手机的管理就只是协助你了,我不再去管理你的手机,但是我很愿意去协助你”。

想要提升这几个认知方面的能力,不只是打游戏可以,就算是在路边玩石子也是可以的,还可以有包括深度的思考,包括觉知、合作。

互联网的环境和自然的环境可能有所不同,但我并不认为互联网环境就会更强,所以我并没有认为因为可以锻炼这几项能力,就应该要去支持,也不认为说没有这几项锻炼,就应该禁止游戏。

就像三四十年前,我们都在讨论“电视像洪水猛兽”一样,会不会很危害孩子?未来的教育者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尊重这个时代带给孩子们的机遇和挑战。这是父母和老师都应该要去主动承担的挑战,而不是看见一个东西就去推开它和防御它。

我认为手机和游戏对于孩子来讲是不可阻挡的,它的趋势和力量非常大,家长阻挡不了,也不应该只是把力量放在阻挡上,而是需要进一步协同孩子去学习,帮助他们去构建在基于游戏和互联网上的成长环境。我给很多孩子做过打游戏的访谈,你会发现,当你随着他的心思进入到游戏深处之后,他/她看到的是现实的社会和环境。

比如,孩子们跟我讲打游戏的辛酸苦辣,讲他们的在游戏世界里的荣耀和骄傲,跟他们在班级里、在人际交往中、在学习中所渴望的胜任感,渴望得到他人认可,与他人的连接的心理需求,是一样的。

去年我们家每一周会有一个主题日,每一个人的愿望可以满足,许了愿之后自己评判,觉得达到了愿望就大家一起庆祝一下。结果我的老二,才上小学,他就说“我的愿望如果满足了,我就希望全家人都来打游戏”。听到他这句话,再结合对孩子们的访谈,我看到,孩子还是希望在他/她所熟悉的环境中,找到更多跟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所以我更主张主动去投入到互联网的环境中,包括使用手机的环境中,让环境可以适合孩子,孩子可以在安全温暖的、舒适的、有连接的环境中成长。

通过大量对于孩子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每天玩12个小时游戏的孩子可真不少,但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是把他们“关押”起来,而是要让他们慢慢地自己把手机使用时间减下来。

我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的手机时间逐步的从10个小时、8个小时、6个小时、4个小时、2个小时到1个小时,不会再少了,基本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就是他们最后落脚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其实根本就不是在解决手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极少会动用“规则”或者“承诺”来解决手机问题,基本上都在解决学习问题和跟家庭的关系问题。这两个问题基本上自然的解决好之后,手机就会平衡到它该有的位置。“该有的位置”就是我认为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那就是手机世界在今天孩子们的生活中,它自然而然会停留下来的位置。

记者:手机成瘾问题也存在于成年人的世界,带来的压力和焦虑。现在成年人有一些流行的方法来缓解焦虑,比如说冥想。这种方法适不用于孩子?如果孩子想要在学习的时候一边听音乐,这是可以的吗?家长可以如何判断说听音乐、冥想也这些手段对孩子的状态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王瑶:虽然我自己学心理学,但是我在冥想练习上只是一个浅尝者。我看到这项活在一些精英群体里是逐渐成长的。这就跟我观察游戏是一样的,当它的发展的趋势比较好,我就会相信它是有实际的价值和作用的。假如它没有这样的作用,我想不太会在市场上获得生命力,所以我想这一定意味着它本身它是有一定作用的。

另外提到音乐的放松作用,我是很支持在孩子小时候,家庭里就需要有音乐,有美术......我全力以赴去探索自主学习的一个巨大的目标,就是希望帮助孩子把学习控制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享受大自然,可以去听音乐,可以在美术的世界里感受美。这本身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讲有巨大的价值。

然而,冥想也好,音乐也好,它们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去解决产生焦虑的根源性问题,它们能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我是怎么看待焦虑的呢?焦虑不像是后面有一头狮子在疯狂追着我所产生的恐惧那么大。实际上,焦虑是由很小的、每天都持续在发生的这种“小”害怕组成的,好像我们皮肤上的小疼痛,当它慢慢地、一直在发挥作用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很痒。我觉得焦虑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就是“一直在害怕”。恐惧、恐慌这种情绪会让人防御、蜷缩起来的,不是会让人去张开双臂去拥抱的。所以,想要真正解决焦虑的话,一定是要解决背后所恐惧和恐慌的问题。

对于成人来讲,现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整体来讲,我觉得还是一个幸福安宁的状态,至少是从现实的安全角度而言。一定是在精神世界,也就是在另一个维度上,某一些能够带来恐慌的东西在会持续地压着我们。

对于孩子来讲,有考前的焦虑,考试的焦虑,学习的焦虑,上课的焦虑,去学校的焦虑......所有的焦虑背后都指向这些场景下出现的结果会威胁到孩子的自我评价。对于成人和孩子而言,自我评价受到威胁的可能性,是引发焦虑的一个深层根源。

当我们考虑怎样去解决孩子考前焦虑的时候,简单地安慰和情感关注都不足以根治。首先,我们可以对考试之前的复习准备,和考场接下来将会发生的情况进行观察,包括考试过程中什么时候紧张,遇到哪些学科会紧张。通常两三次的分析之后,孩子们的考场紧张的程度会大幅的下降,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协助孩子把要掌握的这些内容,没有掌握清楚的内容了解清楚之后,孩子就有了复习方向,考前的焦虑就大大削弱了。

就像那些去学校上一年级的小朋友,觉得学校好可怕,听说老师很严厉,听说有很多作业很害怕,我们就带着孩子去了解现实,或者是协助孩子去想象。当孩子了解到现实的时候,可以很大程度地缓解恐慌。我想真正的想要谈的是,我们的环境,包括我们的教育,还是要更加重视如何去给孩子去提供一个真正的、在思想上有安全感的环境。

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即便是进入成年阶段,要面临工作上的选拔和评价,能看到很多时候所谓成功和失败不是1和0的关系,而是这次不够成功,但也从0.5走到了0.8。也许孩子就不会完全否定自己,还能够进一步看到希望:“原来我离1只剩下0.2”。这是提高孩子心态能力的一部分,让他们把事情的过程看得更细致。如果带着这样的心态的能力,孩子是很难被打击到的,当这些孩子15年20年以后走出校门、走上社会的时候,我相信今天的社会焦虑可能就不再能困扰住他们了,可能他们有更大的心力去面对“流浪地球”的问题了。

记者:接下来的问题来自一位中学女生的妈妈,她想知道思维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孩子有没有什么提高的办法?

王瑶:从发展阶段来讲,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正好是差不多在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在这个时候才普遍地在各个领域里发展抽象化的能力。小学尤其是小学的中段再往下,其实是一个具体化的具象思维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讲,人的思维都会经历这么一个历程:从具体到抽象,最初他们可能只是有感知能力。家长的着急可能是因为对孩子学习能力是如何发展的,并不是很了解。

我认为,如果孩子的大脑发育没有出现过严重创伤,或者是有遗传性器质性的问题,没有什么哪个孩子是有所谓“思维问题”的,哪个孩子都能学得好。这一点我觉得也许在未来的十年20年在全中国都能够实现,我们就再也看不见所谓的“智商低”或者“笨孩子”了。

现实案例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第一,只是把学习当做任务来敷衍,第二,学习只是去完成老师要求的作业,而不是主动展开思考,没有真正的进入到思考的活跃状态。

孩子不思考,跟他/她在小学或是某一个阶段的学习成绩突破不了的时候相关,尤其是反复无法取得突破的时候,很多孩子会返回来对自己下一个基本判断:我学习能力不好,这些学习我学不懂,我的思考的能力比较差。叠加起来“判断”成为阻碍后续深入学习、更复杂学习的拦路虎。可能只是稍稍碰到一个难题,就觉得自己肯定“学不好”“学不会”“这太难了”。其实未必学不会。

所以我想回应刚才那位妈妈提的问题,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大概是要解决的是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首先是要在一个泛学习的环境下,帮助孩子去提升对于学习思考能力的自我评价。比如,很多时候,家长要去发现孩子“你看你的观察这么仔细”“你看你判断、分析事情的逻辑非常严密”。这些反馈都在回归到一个主题——让孩子知道自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其实并不弱,再给他/她一个肯定的回应:凭借这样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学习就绝不会学不好。

这时候,孩子会带着一些信心和一些问号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下一阶段是帮助孩子去形成主动思考的节奏,或者叫“秩序”,养成思考的习惯。我们会给孩子一些反馈,“你看你现在越来越主动会去总结你在课堂上没有学明白的问题”。当动的学习频度越来越高,越来越稳定的时候,思考的能力就该上第三个台阶了。这时候孩子也会觉得很受鼓舞。

当孩子们走到第三个台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方法:怎么样才能有一个更持续的环境,让我的学习更专心?他们会会提很多问题,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我一看手机我就容易就飞走了;我感觉我的自控力很差,为什么会走神,想到一个什么词的时候,我能想到一个画面,然后就回不来了;还会说碰到计算题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很粗心,该怎么办?几何题不会做辅助线怎么办?还有物理的综合题,我总是不会做这种综合性的应用题,怎么办?

到这个阶段,孩子想解决的是阻力的问题,他们每一个思考的结果都指向的是对自己学习有了新的发现,想找一个新的方法。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思想是解放的,抽象思考的能力是在快速成长的。

事实上,这几个台阶要求父母真正去关注的是:我的孩子有没有学习的、思考的信心?有没有已经开始出现要主动去思考的迹象,有没有慢慢形成稳定的节奏?具备了这两部分都具备了之后,孩子的抽象思考能力就有了快速发展的条件,基本上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记者:提出最后一个问题的家长,孩子在12-13岁的阶段。他发现孩子们已经不愿意在非正规学习的时段,主动去阅读超过两三百字以上的文字信息,也很难集中精力去看一些长的视频,包括动画电影。这一现象在当下媒介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中并不罕见。家长有没有必要担心?或者说家长可以如何去根据孩子行为模式的改变,去帮助孩子学习?会不会跟日常进行的应试教育产生一些矛盾?

王瑶:这个现象是一个针对一个偶为“理想状态”来讲确实是一个问题。“理想状态”就是我们期待孩子有好的专注力。但是从比较的视角来看,我并不认为这个现象是时代的倒退或者变化。如果回到30年前,学习好的、有持续思考能里的人可能已经成为今天各个行业的出色人才。这部分人在过去的时代里也是优秀的少部分。而大量的学生是每天完成作业、聊聊天,玩,偶尔看看电视电视剧这样长大的。现在碎片化的内容在孩子的脑子中也可以整合成他们对于人生、社会、他人的思考。

当然,我希望孩子们有更加深度持续的学习能力,在这一点上我是觉得今天给孩子内心成长的环境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天的孩子虽然拥有更庞大的信息量作为知识基础,资源越来越好,但是我们现在太过于强调一点一滴的进步。从幼儿园的时候开始,孩子们的探索不被不被允许。在学龄前,大量可以持续学习的时间被碎片化,被打断,被放进各种各样的课程班。进到小学之后,他们也很难有时间去构建自己的思考,包括构建知识框架,学习模型。每个环节都在考核。

在孩子没有到18岁或者没有到中考之前,也就是在还不需要面临到被筛选的时候,有9年或者12年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考核最重要的作用是给学习提供反馈。然而,今天从一开始,考核就已经变成筛选和比较了。这会让整个学习的历程被严重地碎片化。

今天孩子们在注意力上呈现出的这种“碎片化”,我认为不能够仅仅归咎新的环境,真正的根源在于孩子们整个构建思考的过程一直受到干扰,难以形成整体的认知,难以让保持他们对于学习的意义感。这一点才是真正需要去调整和改善的。

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变化,没有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可持续的思考环境,没有大量的对于他/她持续思考的鼓励和认可,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讲,即便么海量知识量摆在眼前,他们的确是比较难真正获得系统性的吸收,包括在头脑中实现系统性的构建。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的工作最希望去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原因,希望可以帮助孩子在自身的学习里构建起一个闭环,让他们慢慢地有能力去按己所需地吸收信息,整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出自己的智慧。

回到家长提的问题,回到家庭教育来讲,我认为如果能够给孩子留出更多的思考的空间,不要把他们的时间占满,不要让孩子一从学校到回来就是作业和补习班。你会看到他们会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释放压力之后,沉下来去阅读,去思考,去探讨。这个时候,系统性的思考,包括持续深入的专注力,都会逐渐地恢复起来,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这是我在大量的追踪辅导中看到的变化轨迹。所以我相信这样的这样的环境一定能够帮助孩子真正地发展起来。■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学生教育:复杂世界面前,需要培养学生处理敏感议题的能力
2023-03-07 09:12
社会与生活

“躺平”是孩子的自我防卫机制,但家长能做的还有更多

脑科学专家王瑶:当孩子的学习困难,撞上一个被后疫情、互联网、躺平、焦虑和“碎片化”定义的时代。
王瑶

■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巨浪对日常生活的颠覆似乎还足够遥远,过去三年的居家隔离、线上学习状态已经在学生的学习乃至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独特烙印。改变对教育的看法,是否能摆脱对“被淘汰”的恐惧和“被分流”焦虑?FT中文网有幸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脑科学与学习策略专家王瑶。王瑶老师长期帮助家长和老师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我们从FT教育板块的读者中收集了一些问题。问题基本上来自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实和具体的困惑,涉及居家网课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抽象思维发展、手机使用成瘾、青少年所关注的”躺平文化“、以及流媒体时代下被”碎片化“的专注力等等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王瑶在对谈中打开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为视频版对谈的逐字稿。

记者:我们刚刚经历了过去三年的疫情,家长和孩子都把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转移到了线上,在线上学习、在线上社交。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与什么因素相关?能否随着社会走出疫情的脚步逐渐得到恢复?

王瑶:这个问题也是过去这三年疫情期间家长和老师特别关心的。我的确观察到,在疫情居家期间,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看起来好像是有一些下滑。但实际上,是居家学习在考验他们在过去有没有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校里,老师可能还没有这么强烈的感受,但是家家户户可能都在应对孩子在自主学习上的挑战,才会有“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不说学习就母慈子孝”的情况。

记者:想要从现在开始去抓紧自主学习的培养,您觉得可以从什么地方开始着手?

王瑶:自主学习的培养,可能和现在小学正在强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相关性较强。现在我们的“习惯培养”,我认为太过于聚焦在一个较窄的目的上,特别希望孩子的学习行为能够顺应学校的课堂教育的要求,太刻意注重在行为的培养上。目的只是为了孩子听话和不惹祸,保持所谓的课堂秩序,但并没有真正地让指向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何让我的学习变得更有序?如何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可以持续深入的去思考?要更加聚焦在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上,而不只是仅仅为了达成简单的,让孩子的行为符合较规范的目标上。

自主学习的培养还涉及到孩子的内驱能力。内驱力的激发,背后实际上真正宝贵的地方涉及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养护孩子的兴趣,包括促进孩子的认同;另一部分是要培养孩子的心态能力。这两个部分的工作结合起来,才能让一个孩子在今后十几年的学校学习历程中始终有内驱力。当然,自主学习也逃不过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是思考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觉得自主学习的培养是有难度的,但是孩子是有机会在比较短的时间之内就完成这个培养过程的。比如我们现在基本上一个学期之内,大概7~8成的孩子是可以完成他/她的培养历程。

记者:您刚才也有提到说要养护孩子的兴趣,去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在现在的孩子,甚至像Z世代后的年轻群体当中,“躺平”或者是“丧文化”的说法变得越来越常见。至少在部分家长,看来是一种孩子缺乏自驱力的表现。家长的观念和孩子的心态之间会形成代沟。家长可以怎么去看待这个现象?又能如何去做一些改变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呢?

王瑶:我觉得“躺平”包括“丧文化”,更像是孩子在家庭中受困于学习的管理——每天因为写作业不主动,拖拉磨蹭,效率不高,不专注,还有手机问题......因为这一系列问题每天被爸爸妈妈谴责、提醒,轻则批评,重则吼叫的。他们在这种方式下长大之后,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躺平文化”,我感觉这其实不过就是他们把内心的挫败感呐喊出来的一种表现。

我们在辅导孩子的进程中看到的真实状况是,天下就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我们都觉得孩子好像学习是一个痛苦的事情,但我发现其实不是。真正地了解世界,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反过来就可以激励孩子。

孩子躺平的、很丧的状态,往往是出现在学习心情比较差的一个状态阶段。

在自主学习推进的历程中,从一个很不愿意学习、很抵触,不想学习逃离的状态,到自己有明确的、高于学校和家庭的自主目标,它大概有4个台阶,躺平状态基本上就属于第一个台阶。

在这个台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提高孩子学习的“胜任感”。在这一点上取得突破以后明显可以看到改变,他们会开始去谈“老师我觉得这个作业好多我写不完”。这个时候,和“放手要推开学习”是不一样的,是孩子已经投入学习来了,只是还不知道怎么安排好。当孩子的学习越来越从容以后,开始下一步就开始想要去思考在学习中的难题要怎么去解决。解决几个重大的难题之后,孩子会就开始给自己提越来越高的目标,比如说,“我要把知识掌握的梳理一下”“我觉得我还掌握得不太扎实”,或者说“我觉得物理学的太有意思了,我想在电磁方面深入了解一下”“我要多看一下书,甚至看到大学的研究层次上”......

当成年人跟着一个个孩子的成长步伐,再倒过来去看所谓的“丧”和“躺平”的文化,我将其市委孩子自己筑起的防御机制——用主动的躺平来去对抗“想要向上走走但走不上去”的那种挫败感。它不是一个稳定的状况,而是一个阶段性的,在各种压力的自我保护,一种呐喊出来的声音。

所以可能家长要做的可能更多,不是说马上去推一把或者是去催促他,可以给到相应的时间、空间,给到相应的信任和支持,还要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陪伴和理解孩子的这一步上。

记者:刚才我们提到了孩子对虚拟世界的兴趣和所花费的时间,有些观点认为其实电子游戏也不是洪水猛兽,它有可以有效的去提高人的反应灵敏度,增强手眼协调的能力和深度感知能力,您同意吗?家长怎么在日常中帮助孩子去平衡好花在电子游戏上的时间?

王瑶:我有两个孩子,其实我也是有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过一些调整。在孩子小的时候,我比较放任他们,后来我发现,似乎带来了一些问题,然后我就很想去管理他们。到现在我对两个孩子已经全部放手。在我家老二去年12岁的时候,我给他送了一部手机。从送给他手机那天开始我就跟他讲,“妈妈以后对于你手机的管理就只是协助你了,我不再去管理你的手机,但是我很愿意去协助你”。

想要提升这几个认知方面的能力,不只是打游戏可以,就算是在路边玩石子也是可以的,还可以有包括深度的思考,包括觉知、合作。

互联网的环境和自然的环境可能有所不同,但我并不认为互联网环境就会更强,所以我并没有认为因为可以锻炼这几项能力,就应该要去支持,也不认为说没有这几项锻炼,就应该禁止游戏。

就像三四十年前,我们都在讨论“电视像洪水猛兽”一样,会不会很危害孩子?未来的教育者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尊重这个时代带给孩子们的机遇和挑战。这是父母和老师都应该要去主动承担的挑战,而不是看见一个东西就去推开它和防御它。

我认为手机和游戏对于孩子来讲是不可阻挡的,它的趋势和力量非常大,家长阻挡不了,也不应该只是把力量放在阻挡上,而是需要进一步协同孩子去学习,帮助他们去构建在基于游戏和互联网上的成长环境。我给很多孩子做过打游戏的访谈,你会发现,当你随着他的心思进入到游戏深处之后,他/她看到的是现实的社会和环境。

比如,孩子们跟我讲打游戏的辛酸苦辣,讲他们的在游戏世界里的荣耀和骄傲,跟他们在班级里、在人际交往中、在学习中所渴望的胜任感,渴望得到他人认可,与他人的连接的心理需求,是一样的。

去年我们家每一周会有一个主题日,每一个人的愿望可以满足,许了愿之后自己评判,觉得达到了愿望就大家一起庆祝一下。结果我的老二,才上小学,他就说“我的愿望如果满足了,我就希望全家人都来打游戏”。听到他这句话,再结合对孩子们的访谈,我看到,孩子还是希望在他/她所熟悉的环境中,找到更多跟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所以我更主张主动去投入到互联网的环境中,包括使用手机的环境中,让环境可以适合孩子,孩子可以在安全温暖的、舒适的、有连接的环境中成长。

通过大量对于孩子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每天玩12个小时游戏的孩子可真不少,但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是把他们“关押”起来,而是要让他们慢慢地自己把手机使用时间减下来。

我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的手机时间逐步的从10个小时、8个小时、6个小时、4个小时、2个小时到1个小时,不会再少了,基本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就是他们最后落脚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其实根本就不是在解决手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极少会动用“规则”或者“承诺”来解决手机问题,基本上都在解决学习问题和跟家庭的关系问题。这两个问题基本上自然的解决好之后,手机就会平衡到它该有的位置。“该有的位置”就是我认为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那就是手机世界在今天孩子们的生活中,它自然而然会停留下来的位置。

记者:手机成瘾问题也存在于成年人的世界,带来的压力和焦虑。现在成年人有一些流行的方法来缓解焦虑,比如说冥想。这种方法适不用于孩子?如果孩子想要在学习的时候一边听音乐,这是可以的吗?家长可以如何判断说听音乐、冥想也这些手段对孩子的状态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王瑶:虽然我自己学心理学,但是我在冥想练习上只是一个浅尝者。我看到这项活在一些精英群体里是逐渐成长的。这就跟我观察游戏是一样的,当它的发展的趋势比较好,我就会相信它是有实际的价值和作用的。假如它没有这样的作用,我想不太会在市场上获得生命力,所以我想这一定意味着它本身它是有一定作用的。

另外提到音乐的放松作用,我是很支持在孩子小时候,家庭里就需要有音乐,有美术......我全力以赴去探索自主学习的一个巨大的目标,就是希望帮助孩子把学习控制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享受大自然,可以去听音乐,可以在美术的世界里感受美。这本身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讲有巨大的价值。

然而,冥想也好,音乐也好,它们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去解决产生焦虑的根源性问题,它们能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我是怎么看待焦虑的呢?焦虑不像是后面有一头狮子在疯狂追着我所产生的恐惧那么大。实际上,焦虑是由很小的、每天都持续在发生的这种“小”害怕组成的,好像我们皮肤上的小疼痛,当它慢慢地、一直在发挥作用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很痒。我觉得焦虑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就是“一直在害怕”。恐惧、恐慌这种情绪会让人防御、蜷缩起来的,不是会让人去张开双臂去拥抱的。所以,想要真正解决焦虑的话,一定是要解决背后所恐惧和恐慌的问题。

对于成人来讲,现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整体来讲,我觉得还是一个幸福安宁的状态,至少是从现实的安全角度而言。一定是在精神世界,也就是在另一个维度上,某一些能够带来恐慌的东西在会持续地压着我们。

对于孩子来讲,有考前的焦虑,考试的焦虑,学习的焦虑,上课的焦虑,去学校的焦虑......所有的焦虑背后都指向这些场景下出现的结果会威胁到孩子的自我评价。对于成人和孩子而言,自我评价受到威胁的可能性,是引发焦虑的一个深层根源。

当我们考虑怎样去解决孩子考前焦虑的时候,简单地安慰和情感关注都不足以根治。首先,我们可以对考试之前的复习准备,和考场接下来将会发生的情况进行观察,包括考试过程中什么时候紧张,遇到哪些学科会紧张。通常两三次的分析之后,孩子们的考场紧张的程度会大幅的下降,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协助孩子把要掌握的这些内容,没有掌握清楚的内容了解清楚之后,孩子就有了复习方向,考前的焦虑就大大削弱了。

就像那些去学校上一年级的小朋友,觉得学校好可怕,听说老师很严厉,听说有很多作业很害怕,我们就带着孩子去了解现实,或者是协助孩子去想象。当孩子了解到现实的时候,可以很大程度地缓解恐慌。我想真正的想要谈的是,我们的环境,包括我们的教育,还是要更加重视如何去给孩子去提供一个真正的、在思想上有安全感的环境。

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即便是进入成年阶段,要面临工作上的选拔和评价,能看到很多时候所谓成功和失败不是1和0的关系,而是这次不够成功,但也从0.5走到了0.8。也许孩子就不会完全否定自己,还能够进一步看到希望:“原来我离1只剩下0.2”。这是提高孩子心态能力的一部分,让他们把事情的过程看得更细致。如果带着这样的心态的能力,孩子是很难被打击到的,当这些孩子15年20年以后走出校门、走上社会的时候,我相信今天的社会焦虑可能就不再能困扰住他们了,可能他们有更大的心力去面对“流浪地球”的问题了。

记者:接下来的问题来自一位中学女生的妈妈,她想知道思维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孩子有没有什么提高的办法?

王瑶:从发展阶段来讲,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正好是差不多在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在这个时候才普遍地在各个领域里发展抽象化的能力。小学尤其是小学的中段再往下,其实是一个具体化的具象思维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讲,人的思维都会经历这么一个历程:从具体到抽象,最初他们可能只是有感知能力。家长的着急可能是因为对孩子学习能力是如何发展的,并不是很了解。

我认为,如果孩子的大脑发育没有出现过严重创伤,或者是有遗传性器质性的问题,没有什么哪个孩子是有所谓“思维问题”的,哪个孩子都能学得好。这一点我觉得也许在未来的十年20年在全中国都能够实现,我们就再也看不见所谓的“智商低”或者“笨孩子”了。

现实案例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第一,只是把学习当做任务来敷衍,第二,学习只是去完成老师要求的作业,而不是主动展开思考,没有真正的进入到思考的活跃状态。

孩子不思考,跟他/她在小学或是某一个阶段的学习成绩突破不了的时候相关,尤其是反复无法取得突破的时候,很多孩子会返回来对自己下一个基本判断:我学习能力不好,这些学习我学不懂,我的思考的能力比较差。叠加起来“判断”成为阻碍后续深入学习、更复杂学习的拦路虎。可能只是稍稍碰到一个难题,就觉得自己肯定“学不好”“学不会”“这太难了”。其实未必学不会。

所以我想回应刚才那位妈妈提的问题,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大概是要解决的是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首先是要在一个泛学习的环境下,帮助孩子去提升对于学习思考能力的自我评价。比如,很多时候,家长要去发现孩子“你看你的观察这么仔细”“你看你判断、分析事情的逻辑非常严密”。这些反馈都在回归到一个主题——让孩子知道自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其实并不弱,再给他/她一个肯定的回应:凭借这样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学习就绝不会学不好。

这时候,孩子会带着一些信心和一些问号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下一阶段是帮助孩子去形成主动思考的节奏,或者叫“秩序”,养成思考的习惯。我们会给孩子一些反馈,“你看你现在越来越主动会去总结你在课堂上没有学明白的问题”。当动的学习频度越来越高,越来越稳定的时候,思考的能力就该上第三个台阶了。这时候孩子也会觉得很受鼓舞。

当孩子们走到第三个台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方法:怎么样才能有一个更持续的环境,让我的学习更专心?他们会会提很多问题,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我一看手机我就容易就飞走了;我感觉我的自控力很差,为什么会走神,想到一个什么词的时候,我能想到一个画面,然后就回不来了;还会说碰到计算题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很粗心,该怎么办?几何题不会做辅助线怎么办?还有物理的综合题,我总是不会做这种综合性的应用题,怎么办?

到这个阶段,孩子想解决的是阻力的问题,他们每一个思考的结果都指向的是对自己学习有了新的发现,想找一个新的方法。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思想是解放的,抽象思考的能力是在快速成长的。

事实上,这几个台阶要求父母真正去关注的是:我的孩子有没有学习的、思考的信心?有没有已经开始出现要主动去思考的迹象,有没有慢慢形成稳定的节奏?具备了这两部分都具备了之后,孩子的抽象思考能力就有了快速发展的条件,基本上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记者:提出最后一个问题的家长,孩子在12-13岁的阶段。他发现孩子们已经不愿意在非正规学习的时段,主动去阅读超过两三百字以上的文字信息,也很难集中精力去看一些长的视频,包括动画电影。这一现象在当下媒介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中并不罕见。家长有没有必要担心?或者说家长可以如何去根据孩子行为模式的改变,去帮助孩子学习?会不会跟日常进行的应试教育产生一些矛盾?

王瑶:这个现象是一个针对一个偶为“理想状态”来讲确实是一个问题。“理想状态”就是我们期待孩子有好的专注力。但是从比较的视角来看,我并不认为这个现象是时代的倒退或者变化。如果回到30年前,学习好的、有持续思考能里的人可能已经成为今天各个行业的出色人才。这部分人在过去的时代里也是优秀的少部分。而大量的学生是每天完成作业、聊聊天,玩,偶尔看看电视电视剧这样长大的。现在碎片化的内容在孩子的脑子中也可以整合成他们对于人生、社会、他人的思考。

当然,我希望孩子们有更加深度持续的学习能力,在这一点上我是觉得今天给孩子内心成长的环境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天的孩子虽然拥有更庞大的信息量作为知识基础,资源越来越好,但是我们现在太过于强调一点一滴的进步。从幼儿园的时候开始,孩子们的探索不被不被允许。在学龄前,大量可以持续学习的时间被碎片化,被打断,被放进各种各样的课程班。进到小学之后,他们也很难有时间去构建自己的思考,包括构建知识框架,学习模型。每个环节都在考核。

在孩子没有到18岁或者没有到中考之前,也就是在还不需要面临到被筛选的时候,有9年或者12年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考核最重要的作用是给学习提供反馈。然而,今天从一开始,考核就已经变成筛选和比较了。这会让整个学习的历程被严重地碎片化。

今天孩子们在注意力上呈现出的这种“碎片化”,我认为不能够仅仅归咎新的环境,真正的根源在于孩子们整个构建思考的过程一直受到干扰,难以形成整体的认知,难以让保持他们对于学习的意义感。这一点才是真正需要去调整和改善的。

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变化,没有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可持续的思考环境,没有大量的对于他/她持续思考的鼓励和认可,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讲,即便么海量知识量摆在眼前,他们的确是比较难真正获得系统性的吸收,包括在头脑中实现系统性的构建。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的工作最希望去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原因,希望可以帮助孩子在自身的学习里构建起一个闭环,让他们慢慢地有能力去按己所需地吸收信息,整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出自己的智慧。

回到家长提的问题,回到家庭教育来讲,我认为如果能够给孩子留出更多的思考的空间,不要把他们的时间占满,不要让孩子一从学校到回来就是作业和补习班。你会看到他们会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释放压力之后,沉下来去阅读,去思考,去探讨。这个时候,系统性的思考,包括持续深入的专注力,都会逐渐地恢复起来,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这是我在大量的追踪辅导中看到的变化轨迹。所以我相信这样的这样的环境一定能够帮助孩子真正地发展起来。■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