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04-19 07:21
时政 金融

打了“折扣“的确定性宽松

周浩:降准如约而至,让市场觉得靴子落地,但幅度不及预期,显得有些“隔靴搔痒”。如何理解这次非常规降准呢?后续政策走向何方?
中国地方债务问题的风险与管理
周浩 

中国央行在上周五“如约”降准,这次降准一方面让市场觉得靴子落地,但另一方面却也因为幅度不及预期,而觉得有些“隔靴搔痒”。如何理解这次如约而至的非常规降准呢?

这其中至少存在着两个有操作意义的话题,第一是央行的降准幅度,历史上中国央行降准往往是50个基点起跳,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次的25个基点的降准显得有些突兀,这是否代表着中国央行未来会转向如“挤牙膏“降息的降准操作,仍然还有待实践检验,但无论如何,央行的相对谨慎操作似乎给市场留出了一个改变的可能性。另一点则是在本次降准前,央行维持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利率不变,却有意引导存款利率在银行端出现下行,这样的操作给市场的观感是,如果负债端成本的下行受限,未来的降息会显得举步维艰。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有意引导利率段成本下行,央行也采取了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即通过连续数季度的打分方式进行考核,而非行政性的“一刀切”。

无论如何,央行的一系列操作都给市场留出了探讨的空间,对于市场而言,与降准降息这样的操作相比,更加重要的是前瞻性。但坦率而言,央行的一系列操作,给出的指引似乎是未来的宽松空间有限,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指向了更加细节和精准的定向操作。

与此同时,央行也在本次降准之后,几乎是首次提出了外兼顾的问题,这样的一种提法在中国央行的历次表述中其实并不多见。熟悉央行的人知道,中国整体的货币政策一向强调以我为主,但在降准之后表达“兼顾内外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标明货币政策开始考虑外部环境的掣肘。考虑到美联储未来的紧缩预期和幅度,中国央行可以操作的宽松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也面临着一个强力的上限。

无论如何,本次降准操作符合了惯例,即在国常会预示降准之后数天落地,但也给出了未来更多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可能性。如果说本月的LPR如同MLF利率一般不进行调降,那么未来的整体货币政策操作就会更加倚赖银行负债端即存款利率的实际操作状况,但这背后涉及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考虑到未来美联储的紧缩操作,未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将更难从价格(即利率)方向入手,反而会转向更加频繁的数量型操作,而降准则是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典型步骤。

市场的预期也不会停留太久。如果央行迟迟不进行降息操作,而CPI通胀率大概率会出现反弹的情况下,市场的预期会转向多次小幅降准。当然,非常明确的是,降准是有极限的,一旦通胀预期出现反弹,那么降准的空间也会逐步缩减。

总体而言,中国的货币政策宽松空间似乎并没有伴随着疫情蔓延而扩大。这其中有一个相对现实的问题是,中国本身的通胀压力也在疫情封控后出现上升,大量的生活必需品涨价后是否会在疫情常态后回复正常,仍然存在相当大的疑问。如果很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无法下滑,那么我们会面临经济下行同时不断涌现的通胀压力。而从很多国家的经验来看,一旦通胀压力出现,其持续的时间和力度会超乎常规想象,这时候政策决策者该如何应对,是一个几乎没有历史答案可以借鉴,这也意味着不确定性的上升。

更加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将所有的问题留给货币政策。如果说货币政策的超常规宽松是过去十多年以来应对经济衰退的法宝,但这样的货币政策在现实语境下的无力却可能是一个“新常态”。比如说,在过去十年中保持着“鸽派”的欧洲央行开始面临着根本性的通胀上升问题,却无力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就让很多观察人士担忧未来欧洲央行的政策取向及其对经济的无序反馈。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主要央行都面临这样的困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通胀上行增大这样的“滞涨”命题几乎全部指向了经济衰退。尽管没有人愿意首先承认滞涨的风险,但这却已经成为了横亘在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面前的最大难题。美股的盈利季度已经开启,到目前为止,市场也没有看到特别亮眼的盈利表现,这也意味着大家遇到的问题是一样且可能是长期的,而货币政策却无力在面对滞涨威胁时给出令人信服的表现。

如果我们把这些回归到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其实我们会几乎得出一样的结论,也就是说在理应从基本面出发的货币政策,在现实面前仍然面临着众多的掣肘,而这样的状况可能并不是中国央行可以轻易解决的。货币政策关乎宏观经济政策,但也面临着实际操作的难题。比如说面临疫情封控,到底哪些企业值得纾困,这不是货币政策能够独立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着自身的通胀压力和外部的收紧预期,中国的货币政策如何“以我为主”,这也绝不是那般轻松。

回到降准本身,降准回应的是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宽松的关切,但25个基点的“不及预期”也意味着货币政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拘谨”,在这样的状况下,到底如何定义未来时局变化下的货币政策,并考虑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以及实体经济对于货币政策的反馈,市场和政策决策者都需要时间。很大概率来说,我们看到的是确定的宽松,但现实却给出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这让我们的确定性打上了折扣。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中国地方债务问题的风险与管理
2022-04-19 07:21
时政 金融

打了“折扣“的确定性宽松

周浩:降准如约而至,让市场觉得靴子落地,但幅度不及预期,显得有些“隔靴搔痒”。如何理解这次非常规降准呢?后续政策走向何方?
周浩 

中国央行在上周五“如约”降准,这次降准一方面让市场觉得靴子落地,但另一方面却也因为幅度不及预期,而觉得有些“隔靴搔痒”。如何理解这次如约而至的非常规降准呢?

这其中至少存在着两个有操作意义的话题,第一是央行的降准幅度,历史上中国央行降准往往是50个基点起跳,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次的25个基点的降准显得有些突兀,这是否代表着中国央行未来会转向如“挤牙膏“降息的降准操作,仍然还有待实践检验,但无论如何,央行的相对谨慎操作似乎给市场留出了一个改变的可能性。另一点则是在本次降准前,央行维持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利率不变,却有意引导存款利率在银行端出现下行,这样的操作给市场的观感是,如果负债端成本的下行受限,未来的降息会显得举步维艰。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有意引导利率段成本下行,央行也采取了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即通过连续数季度的打分方式进行考核,而非行政性的“一刀切”。

无论如何,央行的一系列操作都给市场留出了探讨的空间,对于市场而言,与降准降息这样的操作相比,更加重要的是前瞻性。但坦率而言,央行的一系列操作,给出的指引似乎是未来的宽松空间有限,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指向了更加细节和精准的定向操作。

与此同时,央行也在本次降准之后,几乎是首次提出了外兼顾的问题,这样的一种提法在中国央行的历次表述中其实并不多见。熟悉央行的人知道,中国整体的货币政策一向强调以我为主,但在降准之后表达“兼顾内外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标明货币政策开始考虑外部环境的掣肘。考虑到美联储未来的紧缩预期和幅度,中国央行可以操作的宽松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也面临着一个强力的上限。

无论如何,本次降准操作符合了惯例,即在国常会预示降准之后数天落地,但也给出了未来更多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可能性。如果说本月的LPR如同MLF利率一般不进行调降,那么未来的整体货币政策操作就会更加倚赖银行负债端即存款利率的实际操作状况,但这背后涉及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考虑到未来美联储的紧缩操作,未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将更难从价格(即利率)方向入手,反而会转向更加频繁的数量型操作,而降准则是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典型步骤。

市场的预期也不会停留太久。如果央行迟迟不进行降息操作,而CPI通胀率大概率会出现反弹的情况下,市场的预期会转向多次小幅降准。当然,非常明确的是,降准是有极限的,一旦通胀预期出现反弹,那么降准的空间也会逐步缩减。

总体而言,中国的货币政策宽松空间似乎并没有伴随着疫情蔓延而扩大。这其中有一个相对现实的问题是,中国本身的通胀压力也在疫情封控后出现上升,大量的生活必需品涨价后是否会在疫情常态后回复正常,仍然存在相当大的疑问。如果很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无法下滑,那么我们会面临经济下行同时不断涌现的通胀压力。而从很多国家的经验来看,一旦通胀压力出现,其持续的时间和力度会超乎常规想象,这时候政策决策者该如何应对,是一个几乎没有历史答案可以借鉴,这也意味着不确定性的上升。

更加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将所有的问题留给货币政策。如果说货币政策的超常规宽松是过去十多年以来应对经济衰退的法宝,但这样的货币政策在现实语境下的无力却可能是一个“新常态”。比如说,在过去十年中保持着“鸽派”的欧洲央行开始面临着根本性的通胀上升问题,却无力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就让很多观察人士担忧未来欧洲央行的政策取向及其对经济的无序反馈。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主要央行都面临这样的困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通胀上行增大这样的“滞涨”命题几乎全部指向了经济衰退。尽管没有人愿意首先承认滞涨的风险,但这却已经成为了横亘在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面前的最大难题。美股的盈利季度已经开启,到目前为止,市场也没有看到特别亮眼的盈利表现,这也意味着大家遇到的问题是一样且可能是长期的,而货币政策却无力在面对滞涨威胁时给出令人信服的表现。

如果我们把这些回归到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其实我们会几乎得出一样的结论,也就是说在理应从基本面出发的货币政策,在现实面前仍然面临着众多的掣肘,而这样的状况可能并不是中国央行可以轻易解决的。货币政策关乎宏观经济政策,但也面临着实际操作的难题。比如说面临疫情封控,到底哪些企业值得纾困,这不是货币政策能够独立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着自身的通胀压力和外部的收紧预期,中国的货币政策如何“以我为主”,这也绝不是那般轻松。

回到降准本身,降准回应的是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宽松的关切,但25个基点的“不及预期”也意味着货币政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拘谨”,在这样的状况下,到底如何定义未来时局变化下的货币政策,并考虑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以及实体经济对于货币政策的反馈,市场和政策决策者都需要时间。很大概率来说,我们看到的是确定的宽松,但现实却给出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这让我们的确定性打上了折扣。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