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共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9-23 13:30
商业与经济

美国强购TikTok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邓聿文:美国政府强购TikTok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保障数据安全,而是要把话语权的裂口封死。美国真正的焦虑是国际舆论格局的变化。
美国强购TikTok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邓聿文
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

中美的马德里会谈就TikTok的出售问题达成了一个框架共识,并在两国领导人近日的通话中得到了确认。从目前双方披露的信息来看,未来 TikTok 在美国的运营模式大概率会是,数据继续由美国第三方托管,推荐算法等知识产权由字节跳动保留所有权,但以使用权授权的方式供美国业务调用,运营则由美方团队负责,接受本地合规监管。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字节跳动在新的TikTok企业中占股多少。

围绕 TikTok 的争端已延续多年,从最初的禁令威胁、立法推进,到现在达成的这个所谓框架共识,始终牵动全球舆论。表面上看,这一共识让 TikTok 在美国市场的命运出现转机,美方似乎不再坚持全面封禁,而中方也强调是基于尊重企业意愿和市场原则的结果。但如果从双方的表述和最终可能的交易形式来推断,这种“留而受控”的安排实际透露出美方坚持要将TikTok的美国业务剥离出去的真正的目的,很可能不是它宣称的“数据安全”,而是要阻止一家有中国背景的公司在国际舆论场中获得话语权。

因为,若数据安全真的是美国的首要考量,那么合乎逻辑的做法应当是“非卖即禁”——要么彻底剥离TikTok的美国业务并交给美国公司掌控,要么干脆全面下架。特朗普第一任期曾寻求封禁TikTok,但被法院叫停,到拜登卸任之前,民主共和两党终于就TikTok的封禁达成了一致,国会通过了强制剥离TikTok的法案,否则就下架,一度让这款应用软件命悬一线。后来皮球踢给了特朗普。由于TikTok在美国大选期间为特朗普赢得了年轻人的选票,加上TikTok的用户反对政府封禁,特朗普一改过去支持封禁的做法,三次以行政令的方式延期禁令,让TikTok在美继续运用。

特朗普这样做有其考量。然而,这并不改变他要强制TikTok出售的想法。在这一点上,美国两党也未有任何动摇。而目前这种安排看似兼顾了美中双方的利益,与美国一再强调的国家安全逻辑是不相符的。如前所述,倘若TikTok真的对美国构成国安风险,在双方的框架共识中,被剥离后的TikTok就不应该继续使用中国算法。

华盛顿在此显示的这种逻辑上的矛盾,恰恰是外界观察它强购TikTok真实目的的窗口。事实上,TikTok 已经把美国用户的原始数据交由甲骨文托管,任何访问必须经过甲骨文批准。也就是说,即便字节跳动想调取数据,没有甲骨文的许可也无法实现。如果华盛顿担心的只是数据被中国政府获取,那么这种安排已经足够解决问题。但它依旧不满意,继续立法施压,推动强制出售,这就暴露了“数据安全”的问题其实并非其特别担忧的——尽管一些美国人尤其某些政治人物的确担忧该问题,但至少在特朗普和拜登看来,“数据安全”可能只是一个说辞而已,两人的团队在上一次总统大选时,为争取年轻选民,都注册了TikTok账号。

这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说明,华盛顿更担心的,其实是 TikTok 的传播力本身——它可能成为一个中国背景的平台在全球舆论尤其是青年人中掌握巨大影响力的突破口。

之所以这么说,从TikTok在美国政界引发的警觉来看,不仅在于它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更在于它已经改变了年轻人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的方式。过去,Facebook、Twitter 等美国平台牢牢控制着国际舆论分发机制,既是社交媒体,也是信息流通的关口。而 TikTok 的推荐算法打破了这种格局。它并不依赖人际关系链,而依靠用户兴趣和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推送,这让短视频在极短时间内就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形成跨国传播。结果就是,TikTok 在美国和西方的年轻人中迅速崛起,成为他们日常消遣乃至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美国年轻人已经把 TikTok 作为了解时事的主要来源,这意味着美国本土媒体和平台正在失去对新一代舆论的垄断。

华盛顿对此当然是难以容忍。长期以来,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硅谷平台和主流媒体掌控国际话语权,它不仅能在全球塑造议题,也能引导舆论风向。而如今,一个来自中国的应用在青年人中成为最受欢迎的平台,甚至在某些舆论事件中超过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就直接撕开了美国叙事霸权的裂口。正因如此,美国政界才会不断渲染 TikTok 的风险,把它包装成“国家安全威胁”。比如,在去年的以色列-哈马斯冲突中,美国很多政治人物包括国会议员就指责TikTok过度展示以色列的暴力行为,败坏了以色列的形象,助长了美国年轻人尤其大学校园的反以情绪,从而构成国会通过TikTok“非卖即禁”法案的一个直接因素。

不妨再拿 TikTok 与华为进行对比,尤具说明力。华盛顿对华为的处理是典型的“非卖即禁”模式。因为 5G 网络被视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一旦怀疑设备存在后门风险,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华盛顿不仅在国内市场全面封禁华为,还极力施压盟友拒绝使用华为设备。这是典型的硬安全逻辑:一旦风险不可控,唯一选择就是彻底排除。而在 TikTok 问题上,华盛顿实际没有采取这种逻辑,而是允许它存在,但要在美方严密监管下运行。这种选择恰恰表明,TikTok 的问题不在于数据本身,而在于它所代表的潜在舆论力量。

华为与 TikTok 的待遇差别不仅在处理方式上,更在风险类型上。华为涉及的是通信硬件和数据流通,被视为立竿见影的硬威胁;而 TikTok 属于文化和舆论平台,风险并非直接体现,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挑战。华盛顿对这类“软威胁”的回应是控制而不是驱逐,因为它既不能轻易在技术上证实风险,也不能承受因全面封禁引发的民意反弹。毕竟,美国有1.7亿TikTok 用户,其中多数是年轻人,而且据统计有800万人依赖TikTok来赚钱。如果贸然下架,必然引发政治上的强烈反弹,成为选举中的敏感议题。因此,华盛顿选择了一条折中路径:既保留 TikTok 在美存在,避免激怒选民;又通过委托运营、算法授权和合规监管来削弱其独立性,掌握它的舆论阀门。

这种“留而受控”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意识形态操作。它不追求彻底切断,而是要在形式上让 TikTok 继续存在,在实质上剥夺它可能带来的中国在国际传播和舆论影响力的上升。华盛顿通过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国内政治“对华强硬”的需求,又确保了在国际舆论场不会出现一个不受其掌控的中国平台。这种操作的关键,虽然也着眼于消除数据风险,但更在于阻止中国在软实力和话语权领域的突破。

故可说,华盛顿强购 TikTok 的真正目的,并不主要基于保障数据安全,而是要把话语权的裂口封死。数据安全的说辞不过是用来向公众和国会交代的政治包装,而真正的焦虑是国际舆论格局的变化。TikTok 在各国青年人中的广泛影响力,正在削弱美国传统的媒体霸权。它的算法逻辑、内容形式和传播速度,使得美国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轻易主导全球叙事。华盛顿担心的是在这场国际舆论和话语权的争夺战中,一家中国公司不只能看到多少美国用户信息,还能影响多少美国年轻人的思想,如果不提前遏制,把这款应用变成美国所能控制的,未来国际舆论场可能就会出现一个不再完全听命于美国的平台,这对其全球领导地位,才是真正的安全威胁和不可接受的风险。因此,美国既要防数据安全,更要防话语旁落,TikTok 的命运也就成为了美中博弈的缩影。



相关内容

  • 美国强购TikTok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美国强购TikTok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025-09-23 13:30
商业与经济

美国强购TikTok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邓聿文:美国政府强购TikTok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保障数据安全,而是要把话语权的裂口封死。美国真正的焦虑是国际舆论格局的变化。
邓聿文
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

中美的马德里会谈就TikTok的出售问题达成了一个框架共识,并在两国领导人近日的通话中得到了确认。从目前双方披露的信息来看,未来 TikTok 在美国的运营模式大概率会是,数据继续由美国第三方托管,推荐算法等知识产权由字节跳动保留所有权,但以使用权授权的方式供美国业务调用,运营则由美方团队负责,接受本地合规监管。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字节跳动在新的TikTok企业中占股多少。

围绕 TikTok 的争端已延续多年,从最初的禁令威胁、立法推进,到现在达成的这个所谓框架共识,始终牵动全球舆论。表面上看,这一共识让 TikTok 在美国市场的命运出现转机,美方似乎不再坚持全面封禁,而中方也强调是基于尊重企业意愿和市场原则的结果。但如果从双方的表述和最终可能的交易形式来推断,这种“留而受控”的安排实际透露出美方坚持要将TikTok的美国业务剥离出去的真正的目的,很可能不是它宣称的“数据安全”,而是要阻止一家有中国背景的公司在国际舆论场中获得话语权。

因为,若数据安全真的是美国的首要考量,那么合乎逻辑的做法应当是“非卖即禁”——要么彻底剥离TikTok的美国业务并交给美国公司掌控,要么干脆全面下架。特朗普第一任期曾寻求封禁TikTok,但被法院叫停,到拜登卸任之前,民主共和两党终于就TikTok的封禁达成了一致,国会通过了强制剥离TikTok的法案,否则就下架,一度让这款应用软件命悬一线。后来皮球踢给了特朗普。由于TikTok在美国大选期间为特朗普赢得了年轻人的选票,加上TikTok的用户反对政府封禁,特朗普一改过去支持封禁的做法,三次以行政令的方式延期禁令,让TikTok在美继续运用。

特朗普这样做有其考量。然而,这并不改变他要强制TikTok出售的想法。在这一点上,美国两党也未有任何动摇。而目前这种安排看似兼顾了美中双方的利益,与美国一再强调的国家安全逻辑是不相符的。如前所述,倘若TikTok真的对美国构成国安风险,在双方的框架共识中,被剥离后的TikTok就不应该继续使用中国算法。

华盛顿在此显示的这种逻辑上的矛盾,恰恰是外界观察它强购TikTok真实目的的窗口。事实上,TikTok 已经把美国用户的原始数据交由甲骨文托管,任何访问必须经过甲骨文批准。也就是说,即便字节跳动想调取数据,没有甲骨文的许可也无法实现。如果华盛顿担心的只是数据被中国政府获取,那么这种安排已经足够解决问题。但它依旧不满意,继续立法施压,推动强制出售,这就暴露了“数据安全”的问题其实并非其特别担忧的——尽管一些美国人尤其某些政治人物的确担忧该问题,但至少在特朗普和拜登看来,“数据安全”可能只是一个说辞而已,两人的团队在上一次总统大选时,为争取年轻选民,都注册了TikTok账号。

这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说明,华盛顿更担心的,其实是 TikTok 的传播力本身——它可能成为一个中国背景的平台在全球舆论尤其是青年人中掌握巨大影响力的突破口。

之所以这么说,从TikTok在美国政界引发的警觉来看,不仅在于它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更在于它已经改变了年轻人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的方式。过去,Facebook、Twitter 等美国平台牢牢控制着国际舆论分发机制,既是社交媒体,也是信息流通的关口。而 TikTok 的推荐算法打破了这种格局。它并不依赖人际关系链,而依靠用户兴趣和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推送,这让短视频在极短时间内就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形成跨国传播。结果就是,TikTok 在美国和西方的年轻人中迅速崛起,成为他们日常消遣乃至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美国年轻人已经把 TikTok 作为了解时事的主要来源,这意味着美国本土媒体和平台正在失去对新一代舆论的垄断。

华盛顿对此当然是难以容忍。长期以来,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硅谷平台和主流媒体掌控国际话语权,它不仅能在全球塑造议题,也能引导舆论风向。而如今,一个来自中国的应用在青年人中成为最受欢迎的平台,甚至在某些舆论事件中超过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就直接撕开了美国叙事霸权的裂口。正因如此,美国政界才会不断渲染 TikTok 的风险,把它包装成“国家安全威胁”。比如,在去年的以色列-哈马斯冲突中,美国很多政治人物包括国会议员就指责TikTok过度展示以色列的暴力行为,败坏了以色列的形象,助长了美国年轻人尤其大学校园的反以情绪,从而构成国会通过TikTok“非卖即禁”法案的一个直接因素。

不妨再拿 TikTok 与华为进行对比,尤具说明力。华盛顿对华为的处理是典型的“非卖即禁”模式。因为 5G 网络被视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一旦怀疑设备存在后门风险,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华盛顿不仅在国内市场全面封禁华为,还极力施压盟友拒绝使用华为设备。这是典型的硬安全逻辑:一旦风险不可控,唯一选择就是彻底排除。而在 TikTok 问题上,华盛顿实际没有采取这种逻辑,而是允许它存在,但要在美方严密监管下运行。这种选择恰恰表明,TikTok 的问题不在于数据本身,而在于它所代表的潜在舆论力量。

华为与 TikTok 的待遇差别不仅在处理方式上,更在风险类型上。华为涉及的是通信硬件和数据流通,被视为立竿见影的硬威胁;而 TikTok 属于文化和舆论平台,风险并非直接体现,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挑战。华盛顿对这类“软威胁”的回应是控制而不是驱逐,因为它既不能轻易在技术上证实风险,也不能承受因全面封禁引发的民意反弹。毕竟,美国有1.7亿TikTok 用户,其中多数是年轻人,而且据统计有800万人依赖TikTok来赚钱。如果贸然下架,必然引发政治上的强烈反弹,成为选举中的敏感议题。因此,华盛顿选择了一条折中路径:既保留 TikTok 在美存在,避免激怒选民;又通过委托运营、算法授权和合规监管来削弱其独立性,掌握它的舆论阀门。

这种“留而受控”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意识形态操作。它不追求彻底切断,而是要在形式上让 TikTok 继续存在,在实质上剥夺它可能带来的中国在国际传播和舆论影响力的上升。华盛顿通过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国内政治“对华强硬”的需求,又确保了在国际舆论场不会出现一个不受其掌控的中国平台。这种操作的关键,虽然也着眼于消除数据风险,但更在于阻止中国在软实力和话语权领域的突破。

故可说,华盛顿强购 TikTok 的真正目的,并不主要基于保障数据安全,而是要把话语权的裂口封死。数据安全的说辞不过是用来向公众和国会交代的政治包装,而真正的焦虑是国际舆论格局的变化。TikTok 在各国青年人中的广泛影响力,正在削弱美国传统的媒体霸权。它的算法逻辑、内容形式和传播速度,使得美国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轻易主导全球叙事。华盛顿担心的是在这场国际舆论和话语权的争夺战中,一家中国公司不只能看到多少美国用户信息,还能影响多少美国年轻人的思想,如果不提前遏制,把这款应用变成美国所能控制的,未来国际舆论场可能就会出现一个不再完全听命于美国的平台,这对其全球领导地位,才是真正的安全威胁和不可接受的风险。因此,美国既要防数据安全,更要防话语旁落,TikTok 的命运也就成为了美中博弈的缩影。



相关内容

  • 美国强购TikTok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读者评论
OR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共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特别报道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