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 08:10
金融
黄金之眼:4000美元背后的世界秩序焦虑+ 查看更多
黄金之眼:4000美元背后的世界秩序焦虑
+ 查看更多
徐瑾:黄金为何上涨,未来会如何?有人认为这是对美元的失望,有人欢呼金本位的回归,还有人觉得是“乱世买金”。答案取决于你如何看世界。
徐瑾
+ 查看更多
■
2025年10月7日,国际金价突破4000美元,一个读者朋友给我发信息:"要不要买黄金?"
从年初的2650美元到突破4000美元,不到10个月涨了50%。对比2024年全年27%的涨幅,2025年至今黄金的这轮上涨更像是在狂奔,多次刷新历史,不少机构甚至更高的预测。
黄金为什么涨?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对美元的失望,有人欢呼金本位的回归,还有人觉得是“乱世买黄金”。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的价值观。它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复杂,但也比一些人想得更简单。
黄金如何被“去货币化”
要谈黄金,绕开历史是不可能的。人类对黄金的信念,基于黄金与人类的悠久纠缠。回看历史,黄金和货币一次次告别,又一次次重逢。
时间回到1944年。"二战"还没结束,但胜负已定。当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他们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国财政部官员哈里•怀特提出了一个方案: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不太满意,他提出了一个更超前也更全球化的方案:创造一种超主权货币“班可”(Bancor),各国货币都与超主权货币挂钩,不再依赖黄金,也不依赖美元。
这场关于未来货币体系的辩论,最终怀特方案胜出。为什么?不仅是因为美国拥有当时最多的黄金储备,更因为美国是世界的最大强国。而凯恩斯的“班可”方案,虽然更有先锋意义,甚至不乏天才的预见性,但缺少国家的“硬实力”支撑。
从此,美国承诺,35美元可兑换1盎司黄金,美元也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承诺,维持了27年。
到了70年代,随着美国开支增加,世界对美元的需求使得美国黄金储备急剧下降,美国倍感压力。美国黄金储备持续下降,从战后的超过60%下降到1971年的不足30%。此时世界都在押注美元会继续贬值。
1971年8月15日,星期天晚上。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电视讲话中宣布:美元不再兑换黄金。世界陷入震惊。
但对尼克松来说,别无选择。为了美国的利益,只能让美元与黄金脱钩,这一决定对不同国家都带来了极大冲击,也重塑了全球资本市场。面对国外政府的指责,当时尼克松的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说得很直白:”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是你们的问题。”
从此,美元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不再有黄金背书。而与美元分手之后的黄金,也“去货币化”了——它不再是货币,更类似一个大宗商品。
黄金为何上涨
从1971年到今天,黄金价格从35美元涨到4000美元,涨了100多倍。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黄金只是普通的商品,那么无法解释黄金的涨幅。这个涨幅,不是因为很多人理解的黄金“对抗”美元,而是因为黄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世界秩序不确定性的度量器。
也就是说,黄金在度量什么?简单说,就是对未来秩序的信心。
经济厌恶不确定性,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当信用动摇时,会发生什么?市场会自己找答案。这就是货币的内生性。货币不是政府创造的,而是市场选择的。政府可以规定什么是法定货币,但不能强迫人们相信。一旦信用动摇,市场会抛弃政府的货币,选择自己信任的东西。
在写”货币三部曲“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市场的选择,往往比政府的意志更强大。货币不是皇帝也不是总统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政府可以规定法定货币,但不能强制市场相信。一旦信用崩溃,市场会自己找出路。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分化,以往全速全球化时代落幕,这种情况之下,风险成为关键词,黄金抬头不过是其中一端,加密币的异军突起是另一端。这种货币形态多样化未必是好事,背后隐含着世界各地的焦虑心态,从经济上看,其实是加大了交易成本。
过去几年全球央行一直在增持黄金,其中包含中国央行。如果拉长时间到十年之前,俄罗斯央行则是最激进的黄金买家之一。2014年俄罗斯央行所购黄金份额占据所有中央银行的三分之一,此后更是将黄金储备大幅增加。
俄罗斯央行唱多黄金,其实意味着选择“去美元化”战略。在各种制裁之中,金融制裁对于普京以及相关企业银行来说最为致命,这意味他们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的通道被掐断。我曾分析过,国际市场的美元本位意味着,金融制裁本身具有不对称性,也就意味着卢布无法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抗衡,这种情况之下,俄罗斯自然青睐黄金。
可见,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经济损益好厘清,政治账本始终难以算清。不知道有人还记得么,独裁者卡扎菲最后支付军队的费用,用的正是黄金。
2025年10月,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中东局势几度周折,东亚的地缘政治风险在上升,更不要说全球各个主要经济大国都深陷债务陷阱之中。市场寻找对冲。黄金,就是市场找到的答案。
结语
未来黄金还会上涨吗?真话是,我不知道,甚至我怀疑没人能准确预测。但我知道的是,黄金的涨跌,从来不是黄金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个世界的问题。
现在大家只觉得黄金安稳,怎么都涨。其实拉长周期,黄金并不是很好的投资品,即使在中期,黄金过去多次下跌,比如2013年曾经最低下跌接近三成。
我在”徐瑾经济人“专栏也多次强调,黄金有两种属性在决定其价格走势,一为商品属性,二为货币属性。从长周期看,黄金是商品与货币交叉的枢纽,黄金在几十年的流变,不仅意味着黄金从货币转向商品的变化,也意味着,放在历史长周期中看,黄金的价值最终可能向其作为商品的内在价值回归。随着黄金最近五十年去货币化的进程,长期主宰黄金走势的将是商品趋势,但是在中短期内,货币属性仍旧将存在一段时间。今年黄金的反弹,正是其货币属性作用的表现。
PensionBee个人理财副总裁迈克•柯里为FT撰文指出,金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力是西方投资者(通过ETF和衍生品),而非此前活跃的中国散户,因此主要动机是基于对美国经济的担忧;而投资黄金与否取决于你的年龄,对于即将退休的人而言,黄金提供了一种抵御下跌的途径,年轻人或许需要更激进。
一旦通胀再起时,不少人都追捧黄金,甚至很怀念金本位。但应该记住,黄金的黄金岁月已经注定过去。我在货币三部曲中就强调,虽然金本位听起来比较高端洋气上档次,但它本身也只是商品本位的一种形式,商品本位的毛病,金本位身上同样有。宏观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早早就曾将人们对于黄金的一场狂热指斥为“野蛮的遗迹”——野蛮看似贬低,但也道出黄金对于世人的强大吸引力,毕竟野蛮背后是本能。
黄金虽好,但是毕竟不再是货币。在黄金增持热中,我们同样不能忘了股神巴菲特的名言,他在多年前就说过黄金没有实用性,他最近仍旧看空黄金,认为黄金没有多大用处,也无法创造财富。
这一观点看似朴实,却道出黄金日益商品化的本质。换而言之,如果你持有黄金不是为了让人以更高的价格买走,那么实在没有多少理由再继续持有。回到开头朋友的问题:要不要买黄金?我回他:"你这是在问黄金,还是在问这个世界?"要不要买黄金,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如果你认为世界会越来越稳定,地缘冲突会缓和,债务问题会解决,通胀会得到控制,那么黄金可能不是好的选择。但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还会持续,甚至加剧,那么黄金或许是一个选择。
从年初的2650美元到突破4000美元,不到10个月涨了50%。对比2024年全年27%的涨幅,2025年至今黄金的这轮上涨更像是在狂奔,多次刷新历史,不少机构甚至更高的预测。
黄金为什么涨?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对美元的失望,有人欢呼金本位的回归,还有人觉得是“乱世买黄金”。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的价值观。它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复杂,但也比一些人想得更简单。
黄金如何被“去货币化”
要谈黄金,绕开历史是不可能的。人类对黄金的信念,基于黄金与人类的悠久纠缠。回看历史,黄金和货币一次次告别,又一次次重逢。
时间回到1944年。"二战"还没结束,但胜负已定。当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他们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国财政部官员哈里•怀特提出了一个方案: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不太满意,他提出了一个更超前也更全球化的方案:创造一种超主权货币“班可”(Bancor),各国货币都与超主权货币挂钩,不再依赖黄金,也不依赖美元。
这场关于未来货币体系的辩论,最终怀特方案胜出。为什么?不仅是因为美国拥有当时最多的黄金储备,更因为美国是世界的最大强国。而凯恩斯的“班可”方案,虽然更有先锋意义,甚至不乏天才的预见性,但缺少国家的“硬实力”支撑。
从此,美国承诺,35美元可兑换1盎司黄金,美元也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承诺,维持了27年。
到了70年代,随着美国开支增加,世界对美元的需求使得美国黄金储备急剧下降,美国倍感压力。美国黄金储备持续下降,从战后的超过60%下降到1971年的不足30%。此时世界都在押注美元会继续贬值。
1971年8月15日,星期天晚上。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电视讲话中宣布:美元不再兑换黄金。世界陷入震惊。
但对尼克松来说,别无选择。为了美国的利益,只能让美元与黄金脱钩,这一决定对不同国家都带来了极大冲击,也重塑了全球资本市场。面对国外政府的指责,当时尼克松的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说得很直白:”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是你们的问题。”
从此,美元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不再有黄金背书。而与美元分手之后的黄金,也“去货币化”了——它不再是货币,更类似一个大宗商品。
黄金为何上涨
从1971年到今天,黄金价格从35美元涨到4000美元,涨了100多倍。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黄金只是普通的商品,那么无法解释黄金的涨幅。这个涨幅,不是因为很多人理解的黄金“对抗”美元,而是因为黄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世界秩序不确定性的度量器。
也就是说,黄金在度量什么?简单说,就是对未来秩序的信心。
经济厌恶不确定性,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当信用动摇时,会发生什么?市场会自己找答案。这就是货币的内生性。货币不是政府创造的,而是市场选择的。政府可以规定什么是法定货币,但不能强迫人们相信。一旦信用动摇,市场会抛弃政府的货币,选择自己信任的东西。
在写”货币三部曲“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市场的选择,往往比政府的意志更强大。货币不是皇帝也不是总统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政府可以规定法定货币,但不能强制市场相信。一旦信用崩溃,市场会自己找出路。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分化,以往全速全球化时代落幕,这种情况之下,风险成为关键词,黄金抬头不过是其中一端,加密币的异军突起是另一端。这种货币形态多样化未必是好事,背后隐含着世界各地的焦虑心态,从经济上看,其实是加大了交易成本。
过去几年全球央行一直在增持黄金,其中包含中国央行。如果拉长时间到十年之前,俄罗斯央行则是最激进的黄金买家之一。2014年俄罗斯央行所购黄金份额占据所有中央银行的三分之一,此后更是将黄金储备大幅增加。
俄罗斯央行唱多黄金,其实意味着选择“去美元化”战略。在各种制裁之中,金融制裁对于普京以及相关企业银行来说最为致命,这意味他们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的通道被掐断。我曾分析过,国际市场的美元本位意味着,金融制裁本身具有不对称性,也就意味着卢布无法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抗衡,这种情况之下,俄罗斯自然青睐黄金。
可见,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经济损益好厘清,政治账本始终难以算清。不知道有人还记得么,独裁者卡扎菲最后支付军队的费用,用的正是黄金。
2025年10月,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中东局势几度周折,东亚的地缘政治风险在上升,更不要说全球各个主要经济大国都深陷债务陷阱之中。市场寻找对冲。黄金,就是市场找到的答案。
结语
未来黄金还会上涨吗?真话是,我不知道,甚至我怀疑没人能准确预测。但我知道的是,黄金的涨跌,从来不是黄金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个世界的问题。
现在大家只觉得黄金安稳,怎么都涨。其实拉长周期,黄金并不是很好的投资品,即使在中期,黄金过去多次下跌,比如2013年曾经最低下跌接近三成。
我在”徐瑾经济人“专栏也多次强调,黄金有两种属性在决定其价格走势,一为商品属性,二为货币属性。从长周期看,黄金是商品与货币交叉的枢纽,黄金在几十年的流变,不仅意味着黄金从货币转向商品的变化,也意味着,放在历史长周期中看,黄金的价值最终可能向其作为商品的内在价值回归。随着黄金最近五十年去货币化的进程,长期主宰黄金走势的将是商品趋势,但是在中短期内,货币属性仍旧将存在一段时间。今年黄金的反弹,正是其货币属性作用的表现。
PensionBee个人理财副总裁迈克•柯里为FT撰文指出,金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力是西方投资者(通过ETF和衍生品),而非此前活跃的中国散户,因此主要动机是基于对美国经济的担忧;而投资黄金与否取决于你的年龄,对于即将退休的人而言,黄金提供了一种抵御下跌的途径,年轻人或许需要更激进。
一旦通胀再起时,不少人都追捧黄金,甚至很怀念金本位。但应该记住,黄金的黄金岁月已经注定过去。我在货币三部曲中就强调,虽然金本位听起来比较高端洋气上档次,但它本身也只是商品本位的一种形式,商品本位的毛病,金本位身上同样有。宏观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早早就曾将人们对于黄金的一场狂热指斥为“野蛮的遗迹”——野蛮看似贬低,但也道出黄金对于世人的强大吸引力,毕竟野蛮背后是本能。
黄金虽好,但是毕竟不再是货币。在黄金增持热中,我们同样不能忘了股神巴菲特的名言,他在多年前就说过黄金没有实用性,他最近仍旧看空黄金,认为黄金没有多大用处,也无法创造财富。
这一观点看似朴实,却道出黄金日益商品化的本质。换而言之,如果你持有黄金不是为了让人以更高的价格买走,那么实在没有多少理由再继续持有。回到开头朋友的问题:要不要买黄金?我回他:"你这是在问黄金,还是在问这个世界?"要不要买黄金,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如果你认为世界会越来越稳定,地缘冲突会缓和,债务问题会解决,通胀会得到控制,那么黄金可能不是好的选择。但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还会持续,甚至加剧,那么黄金或许是一个选择。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徐瑾
+ 查看更多
■
2025年10月7日,国际金价突破4000美元,一个读者朋友给我发信息:"要不要买黄金?"
从年初的2650美元到突破4000美元,不到10个月涨了50%。对比2024年全年27%的涨幅,2025年至今黄金的这轮上涨更像是在狂奔,多次刷新历史,不少机构甚至更高的预测。
黄金为什么涨?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对美元的失望,有人欢呼金本位的回归,还有人觉得是“乱世买黄金”。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的价值观。它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复杂,但也比一些人想得更简单。
黄金如何被“去货币化”
要谈黄金,绕开历史是不可能的。人类对黄金的信念,基于黄金与人类的悠久纠缠。回看历史,黄金和货币一次次告别,又一次次重逢。
时间回到1944年。"二战"还没结束,但胜负已定。当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他们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国财政部官员哈里•怀特提出了一个方案: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不太满意,他提出了一个更超前也更全球化的方案:创造一种超主权货币“班可”(Bancor),各国货币都与超主权货币挂钩,不再依赖黄金,也不依赖美元。
这场关于未来货币体系的辩论,最终怀特方案胜出。为什么?不仅是因为美国拥有当时最多的黄金储备,更因为美国是世界的最大强国。而凯恩斯的“班可”方案,虽然更有先锋意义,甚至不乏天才的预见性,但缺少国家的“硬实力”支撑。
从此,美国承诺,35美元可兑换1盎司黄金,美元也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承诺,维持了27年。
到了70年代,随着美国开支增加,世界对美元的需求使得美国黄金储备急剧下降,美国倍感压力。美国黄金储备持续下降,从战后的超过60%下降到1971年的不足30%。此时世界都在押注美元会继续贬值。
1971年8月15日,星期天晚上。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电视讲话中宣布:美元不再兑换黄金。世界陷入震惊。
但对尼克松来说,别无选择。为了美国的利益,只能让美元与黄金脱钩,这一决定对不同国家都带来了极大冲击,也重塑了全球资本市场。面对国外政府的指责,当时尼克松的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说得很直白:”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是你们的问题。”
从此,美元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不再有黄金背书。而与美元分手之后的黄金,也“去货币化”了——它不再是货币,更类似一个大宗商品。
黄金为何上涨
从1971年到今天,黄金价格从35美元涨到4000美元,涨了100多倍。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黄金只是普通的商品,那么无法解释黄金的涨幅。这个涨幅,不是因为很多人理解的黄金“对抗”美元,而是因为黄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世界秩序不确定性的度量器。
也就是说,黄金在度量什么?简单说,就是对未来秩序的信心。
经济厌恶不确定性,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当信用动摇时,会发生什么?市场会自己找答案。这就是货币的内生性。货币不是政府创造的,而是市场选择的。政府可以规定什么是法定货币,但不能强迫人们相信。一旦信用动摇,市场会抛弃政府的货币,选择自己信任的东西。
在写”货币三部曲“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市场的选择,往往比政府的意志更强大。货币不是皇帝也不是总统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政府可以规定法定货币,但不能强制市场相信。一旦信用崩溃,市场会自己找出路。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分化,以往全速全球化时代落幕,这种情况之下,风险成为关键词,黄金抬头不过是其中一端,加密币的异军突起是另一端。这种货币形态多样化未必是好事,背后隐含着世界各地的焦虑心态,从经济上看,其实是加大了交易成本。
过去几年全球央行一直在增持黄金,其中包含中国央行。如果拉长时间到十年之前,俄罗斯央行则是最激进的黄金买家之一。2014年俄罗斯央行所购黄金份额占据所有中央银行的三分之一,此后更是将黄金储备大幅增加。
俄罗斯央行唱多黄金,其实意味着选择“去美元化”战略。在各种制裁之中,金融制裁对于普京以及相关企业银行来说最为致命,这意味他们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的通道被掐断。我曾分析过,国际市场的美元本位意味着,金融制裁本身具有不对称性,也就意味着卢布无法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抗衡,这种情况之下,俄罗斯自然青睐黄金。
可见,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经济损益好厘清,政治账本始终难以算清。不知道有人还记得么,独裁者卡扎菲最后支付军队的费用,用的正是黄金。
2025年10月,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中东局势几度周折,东亚的地缘政治风险在上升,更不要说全球各个主要经济大国都深陷债务陷阱之中。市场寻找对冲。黄金,就是市场找到的答案。
结语
未来黄金还会上涨吗?真话是,我不知道,甚至我怀疑没人能准确预测。但我知道的是,黄金的涨跌,从来不是黄金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个世界的问题。
现在大家只觉得黄金安稳,怎么都涨。其实拉长周期,黄金并不是很好的投资品,即使在中期,黄金过去多次下跌,比如2013年曾经最低下跌接近三成。
我在”徐瑾经济人“专栏也多次强调,黄金有两种属性在决定其价格走势,一为商品属性,二为货币属性。从长周期看,黄金是商品与货币交叉的枢纽,黄金在几十年的流变,不仅意味着黄金从货币转向商品的变化,也意味着,放在历史长周期中看,黄金的价值最终可能向其作为商品的内在价值回归。随着黄金最近五十年去货币化的进程,长期主宰黄金走势的将是商品趋势,但是在中短期内,货币属性仍旧将存在一段时间。今年黄金的反弹,正是其货币属性作用的表现。
PensionBee个人理财副总裁迈克•柯里为FT撰文指出,金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力是西方投资者(通过ETF和衍生品),而非此前活跃的中国散户,因此主要动机是基于对美国经济的担忧;而投资黄金与否取决于你的年龄,对于即将退休的人而言,黄金提供了一种抵御下跌的途径,年轻人或许需要更激进。
一旦通胀再起时,不少人都追捧黄金,甚至很怀念金本位。但应该记住,黄金的黄金岁月已经注定过去。我在货币三部曲中就强调,虽然金本位听起来比较高端洋气上档次,但它本身也只是商品本位的一种形式,商品本位的毛病,金本位身上同样有。宏观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早早就曾将人们对于黄金的一场狂热指斥为“野蛮的遗迹”——野蛮看似贬低,但也道出黄金对于世人的强大吸引力,毕竟野蛮背后是本能。
黄金虽好,但是毕竟不再是货币。在黄金增持热中,我们同样不能忘了股神巴菲特的名言,他在多年前就说过黄金没有实用性,他最近仍旧看空黄金,认为黄金没有多大用处,也无法创造财富。
这一观点看似朴实,却道出黄金日益商品化的本质。换而言之,如果你持有黄金不是为了让人以更高的价格买走,那么实在没有多少理由再继续持有。回到开头朋友的问题:要不要买黄金?我回他:"你这是在问黄金,还是在问这个世界?"要不要买黄金,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如果你认为世界会越来越稳定,地缘冲突会缓和,债务问题会解决,通胀会得到控制,那么黄金可能不是好的选择。但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还会持续,甚至加剧,那么黄金或许是一个选择。
从年初的2650美元到突破4000美元,不到10个月涨了50%。对比2024年全年27%的涨幅,2025年至今黄金的这轮上涨更像是在狂奔,多次刷新历史,不少机构甚至更高的预测。
黄金为什么涨?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对美元的失望,有人欢呼金本位的回归,还有人觉得是“乱世买黄金”。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的价值观。它比很多人想象得更复杂,但也比一些人想得更简单。
黄金如何被“去货币化”
要谈黄金,绕开历史是不可能的。人类对黄金的信念,基于黄金与人类的悠久纠缠。回看历史,黄金和货币一次次告别,又一次次重逢。
时间回到1944年。"二战"还没结束,但胜负已定。当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他们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国财政部官员哈里•怀特提出了一个方案: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不太满意,他提出了一个更超前也更全球化的方案:创造一种超主权货币“班可”(Bancor),各国货币都与超主权货币挂钩,不再依赖黄金,也不依赖美元。
这场关于未来货币体系的辩论,最终怀特方案胜出。为什么?不仅是因为美国拥有当时最多的黄金储备,更因为美国是世界的最大强国。而凯恩斯的“班可”方案,虽然更有先锋意义,甚至不乏天才的预见性,但缺少国家的“硬实力”支撑。
从此,美国承诺,35美元可兑换1盎司黄金,美元也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承诺,维持了27年。
到了70年代,随着美国开支增加,世界对美元的需求使得美国黄金储备急剧下降,美国倍感压力。美国黄金储备持续下降,从战后的超过60%下降到1971年的不足30%。此时世界都在押注美元会继续贬值。
1971年8月15日,星期天晚上。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电视讲话中宣布:美元不再兑换黄金。世界陷入震惊。
但对尼克松来说,别无选择。为了美国的利益,只能让美元与黄金脱钩,这一决定对不同国家都带来了极大冲击,也重塑了全球资本市场。面对国外政府的指责,当时尼克松的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说得很直白:”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是你们的问题。”
从此,美元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不再有黄金背书。而与美元分手之后的黄金,也“去货币化”了——它不再是货币,更类似一个大宗商品。
黄金为何上涨
从1971年到今天,黄金价格从35美元涨到4000美元,涨了100多倍。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黄金只是普通的商品,那么无法解释黄金的涨幅。这个涨幅,不是因为很多人理解的黄金“对抗”美元,而是因为黄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世界秩序不确定性的度量器。
也就是说,黄金在度量什么?简单说,就是对未来秩序的信心。
经济厌恶不确定性,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当信用动摇时,会发生什么?市场会自己找答案。这就是货币的内生性。货币不是政府创造的,而是市场选择的。政府可以规定什么是法定货币,但不能强迫人们相信。一旦信用动摇,市场会抛弃政府的货币,选择自己信任的东西。
在写”货币三部曲“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市场的选择,往往比政府的意志更强大。货币不是皇帝也不是总统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政府可以规定法定货币,但不能强制市场相信。一旦信用崩溃,市场会自己找出路。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分化,以往全速全球化时代落幕,这种情况之下,风险成为关键词,黄金抬头不过是其中一端,加密币的异军突起是另一端。这种货币形态多样化未必是好事,背后隐含着世界各地的焦虑心态,从经济上看,其实是加大了交易成本。
过去几年全球央行一直在增持黄金,其中包含中国央行。如果拉长时间到十年之前,俄罗斯央行则是最激进的黄金买家之一。2014年俄罗斯央行所购黄金份额占据所有中央银行的三分之一,此后更是将黄金储备大幅增加。
俄罗斯央行唱多黄金,其实意味着选择“去美元化”战略。在各种制裁之中,金融制裁对于普京以及相关企业银行来说最为致命,这意味他们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的通道被掐断。我曾分析过,国际市场的美元本位意味着,金融制裁本身具有不对称性,也就意味着卢布无法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抗衡,这种情况之下,俄罗斯自然青睐黄金。
可见,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经济损益好厘清,政治账本始终难以算清。不知道有人还记得么,独裁者卡扎菲最后支付军队的费用,用的正是黄金。
2025年10月,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中东局势几度周折,东亚的地缘政治风险在上升,更不要说全球各个主要经济大国都深陷债务陷阱之中。市场寻找对冲。黄金,就是市场找到的答案。
结语
未来黄金还会上涨吗?真话是,我不知道,甚至我怀疑没人能准确预测。但我知道的是,黄金的涨跌,从来不是黄金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个世界的问题。
现在大家只觉得黄金安稳,怎么都涨。其实拉长周期,黄金并不是很好的投资品,即使在中期,黄金过去多次下跌,比如2013年曾经最低下跌接近三成。
我在”徐瑾经济人“专栏也多次强调,黄金有两种属性在决定其价格走势,一为商品属性,二为货币属性。从长周期看,黄金是商品与货币交叉的枢纽,黄金在几十年的流变,不仅意味着黄金从货币转向商品的变化,也意味着,放在历史长周期中看,黄金的价值最终可能向其作为商品的内在价值回归。随着黄金最近五十年去货币化的进程,长期主宰黄金走势的将是商品趋势,但是在中短期内,货币属性仍旧将存在一段时间。今年黄金的反弹,正是其货币属性作用的表现。
PensionBee个人理财副总裁迈克•柯里为FT撰文指出,金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力是西方投资者(通过ETF和衍生品),而非此前活跃的中国散户,因此主要动机是基于对美国经济的担忧;而投资黄金与否取决于你的年龄,对于即将退休的人而言,黄金提供了一种抵御下跌的途径,年轻人或许需要更激进。
一旦通胀再起时,不少人都追捧黄金,甚至很怀念金本位。但应该记住,黄金的黄金岁月已经注定过去。我在货币三部曲中就强调,虽然金本位听起来比较高端洋气上档次,但它本身也只是商品本位的一种形式,商品本位的毛病,金本位身上同样有。宏观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早早就曾将人们对于黄金的一场狂热指斥为“野蛮的遗迹”——野蛮看似贬低,但也道出黄金对于世人的强大吸引力,毕竟野蛮背后是本能。
黄金虽好,但是毕竟不再是货币。在黄金增持热中,我们同样不能忘了股神巴菲特的名言,他在多年前就说过黄金没有实用性,他最近仍旧看空黄金,认为黄金没有多大用处,也无法创造财富。
这一观点看似朴实,却道出黄金日益商品化的本质。换而言之,如果你持有黄金不是为了让人以更高的价格买走,那么实在没有多少理由再继续持有。回到开头朋友的问题:要不要买黄金?我回他:"你这是在问黄金,还是在问这个世界?"要不要买黄金,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如果你认为世界会越来越稳定,地缘冲突会缓和,债务问题会解决,通胀会得到控制,那么黄金可能不是好的选择。但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还会持续,甚至加剧,那么黄金或许是一个选择。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特别报道+ 更多
特别报道
+ 更多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