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共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9-29 13:16
社会与生活

社会|西贝和预制菜需要的不在于危机公关,而是行业沟通

刘远举:预制菜的问题不在于危机公关,而在于整个行业缺乏与消费者的长期沟通,工作没有做在前面,导致误解长期积累。
餐饮就餐
刘远举

西贝的热点逐渐消散,但情绪过去,正是严肃思考可以开始的时候。

在罗永浩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之后,舆论一边倒的站在了罗永浩一边。后来,贾国龙服软,向消费者道歉。但又表态称,“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随后,又指罗永浩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

9月14日晚间,罗永浩在直播中将炮火对准西贝背后的营销咨询服务商华与华。“收着6000万咨询费,就教西贝用这套话术糊弄人?”

很多人都持类似观点,认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不应该回应。他的回应反而引爆了热点,然后,又在危机应对上进退失据,反映了西贝企业管理和危机公关应对能力不足。后续的所谓孩子哭着吃西贝的煽情文章,似乎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我觉得这种观点有可商榷之处。西贝缺乏公关能力,这是明显的,但却不是整个事情的主因。

事后复盘总是容易的,传播的特性就是这样,回过头去看,不难发现关键的节点,但在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没人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个关键时刻。

更重要的是,一个品牌,这个时候,如果都不站出来回应,还谈什么需要“老板需要学一点危机公关呢?”不回应就可以了嘛,或者,低调回应,发个通告了事,完全不用学怎么做危机公关。甚至公关部都不需要,请个顾问写个通告就行。

实际上,待到罗永浩发微博的时候,事情已经很难收场了。与其说罗永浩引发了这场风波,不如说罗永浩迎合了长期存在的误解,他点燃了怒火,长期的误解就是炸药。用中学政治课本上的话比较容易理解:事物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所以当事情爆发,危机公关用处不大。指望天降大神,一方面施展人脉,找关系,删稿子、捂嘴巴;另一方面,展现专业技能,精准找到传播关键节点,打蛇七寸,一篇通告,几个公号,几条微博,就平息公众的疑惑或愤怒。这都是不可能的。觉得这是可能的,其实也是一种傲慢。

在我看来,问题不在于危机公关,而在于整个行业缺乏与消费者的长期沟通,工作没有做在前面,导致误解长期积累。

这次事件的内因就是大众对预制菜的不理解,对食品工业的不理解。这次事件后,西贝的销售额下降很厉害,其实也会连带整个餐饮业。但损失也不能说是罗永浩造成的,毕竟社会观念的炸药就在那里,随时可能爆发。而改变社会意识,就需要平时在危机爆发之前,长久的、持续地工作。

这次舆论风波中,大家都看到华与华的营销,看到危机公关,反过来说,都忽略了日积月累的公众沟通。实际上预制菜行业不是没有经历公关危机,此前“科技与狠活”“预制菜进校园”“张核子做预制菜”更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质疑。但面对公众误解,不管是行业,还是相关部门,都没有进行持续的解释和科普。

闷声发大财,希望搭便车,都是行不通的。如果待到公众误解,最终成为强制标注政策,注定会抑制行业发展。回顾中国转基因产业的公共关系与产业政策,就不难发现其中教训。

根据我的经验,一个事情经过最初几小时的传播,除非出现基本事实的翻转,否则就基本定型了。这次事件之后,我第一时间发了一些朋友圈,后续我能观察到我的观点的传播痕迹。除了我的社会关系的原因之外,朋友圈发在传播前几个小时,社会流行的观点还没形成也是一个原因。

但企业永远不可能反应这么快,多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错误的舆论观点成型,说什么都没用了,甚至连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都无法有效地传递给愤怒的舆论。

保质期不等于使用时间,冷冻西蓝花保质期为两年,不等于一定冻了两年才使用。这个常识家庭主妇不知道吗?一般人不知道吗?但一旦舆论成型后,这些常识就都被掩盖了。我们就能看到“西蓝花比你孩子的年纪还大”的梗热传,让妈妈破防。

正因为后续的传播,很难改变大众的态度,所以功夫要做在平时。

营销不能替代公众沟通。营销重在宣传自己的优势,而公关重在沟通,需要倾听、针对性回应,达成理解。没有理解,优势也会变劣势。营销在说大型连锁的高标准中央厨房,听者听着都是“预制菜,全部不如街边小店的现炒”。

中国是一个传统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在短短四十年时间内,从农业进入工业、后工业时代的国家。一个人可能小时候还在用煤油灯,而现在已经用上了AI。技术虽然在发展,但社会意识往往会落后于技术,对过去有浪漫化的记忆再构——只记得菜上没化肥农药,不记得蛔虫钻胆。当舆论高估了消费者为品质和安全的支付意愿,对工业化存在误解,对预制菜存在误解,任何品牌、任何行业,都没办法和几亿人的这种认知硬杠。

这些错误的认知都需要化解,而沟通的目的,在于改变观念,进而建立合理预期。所谓合理预期,就是符合市场规律、符合专业知识的预期。这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这就涉及到教育消费者、教育公众的问题。

前段时间,有消费者对百果园水果价格“月薪2万吃不起”的吐槽。余惠勇在回应视频中提出:“商业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另一种是教育消费者成熟。”他强调百果园坚持高品质路线,但“教育消费者”的表述迅速引发争议。

用行业的专业知识去教育消费者,似乎是傲慢的,但客观地说,和任何事情一样,消费这件事也是需要学习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消费品从简单的日常用品,变得越来越技术化,从手电筒变为电视、冰箱、洗衣机,再变为手机、汽车、高端医疗、保健品。消费对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工业化程度越来越深,很多东西,都超出了日常经验,需要不断学习。汽车的底盘技术,化妆品的化学成分,防腐剂的合理性,这些都需要学习。

所以,现代技术社会的常识,应该给消费者说清楚,建立合理预期。这些工作,只能做在前面,长期地做,潜移默化。

不过,想要达成这个局面并不容易。

首先,企业家要有这个认知,认识到把工作做在前面,积极于公众沟通的价值。这些工作似乎没有即刻的价值,但却能避免长远的损失。

其次,改变社会的认知,是一件很贵的事情。一家品牌没法拥有这个力量,特别是预制菜、餐饮业,新能源车,以及所有头部效应还不集中的行业,更是如此。所以,行业要团结,要有共识,认识到头部品牌陷入风波,全行业都会受影响。

而且,比较微妙的是,买卖双方,总有某种程度上的对立,所以,有些问题的沟通工作,企业未必是一个很合适的主体。即便是客观的,符合行业规律和市场规律的话,由某个具体的企业来说,也是不合适的,会引发反感。

所以,企业、行业协会、媒体、主管部门,应该相互合作、协调,共同做好这件事。成熟的消费者,不仅有利于消费者自己,也有利于消费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它能促使行业向着正确方向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错误认识,扭曲行业。



相关内容

  • 罗永浩掀桌,西贝还能稳住中产饭碗吗?
餐饮就餐
2025-09-29 13:16
社会与生活

社会|西贝和预制菜需要的不在于危机公关,而是行业沟通

刘远举:预制菜的问题不在于危机公关,而在于整个行业缺乏与消费者的长期沟通,工作没有做在前面,导致误解长期积累。
刘远举

西贝的热点逐渐消散,但情绪过去,正是严肃思考可以开始的时候。

在罗永浩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之后,舆论一边倒的站在了罗永浩一边。后来,贾国龙服软,向消费者道歉。但又表态称,“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随后,又指罗永浩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

9月14日晚间,罗永浩在直播中将炮火对准西贝背后的营销咨询服务商华与华。“收着6000万咨询费,就教西贝用这套话术糊弄人?”

很多人都持类似观点,认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不应该回应。他的回应反而引爆了热点,然后,又在危机应对上进退失据,反映了西贝企业管理和危机公关应对能力不足。后续的所谓孩子哭着吃西贝的煽情文章,似乎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我觉得这种观点有可商榷之处。西贝缺乏公关能力,这是明显的,但却不是整个事情的主因。

事后复盘总是容易的,传播的特性就是这样,回过头去看,不难发现关键的节点,但在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没人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个关键时刻。

更重要的是,一个品牌,这个时候,如果都不站出来回应,还谈什么需要“老板需要学一点危机公关呢?”不回应就可以了嘛,或者,低调回应,发个通告了事,完全不用学怎么做危机公关。甚至公关部都不需要,请个顾问写个通告就行。

实际上,待到罗永浩发微博的时候,事情已经很难收场了。与其说罗永浩引发了这场风波,不如说罗永浩迎合了长期存在的误解,他点燃了怒火,长期的误解就是炸药。用中学政治课本上的话比较容易理解:事物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所以当事情爆发,危机公关用处不大。指望天降大神,一方面施展人脉,找关系,删稿子、捂嘴巴;另一方面,展现专业技能,精准找到传播关键节点,打蛇七寸,一篇通告,几个公号,几条微博,就平息公众的疑惑或愤怒。这都是不可能的。觉得这是可能的,其实也是一种傲慢。

在我看来,问题不在于危机公关,而在于整个行业缺乏与消费者的长期沟通,工作没有做在前面,导致误解长期积累。

这次事件的内因就是大众对预制菜的不理解,对食品工业的不理解。这次事件后,西贝的销售额下降很厉害,其实也会连带整个餐饮业。但损失也不能说是罗永浩造成的,毕竟社会观念的炸药就在那里,随时可能爆发。而改变社会意识,就需要平时在危机爆发之前,长久的、持续地工作。

这次舆论风波中,大家都看到华与华的营销,看到危机公关,反过来说,都忽略了日积月累的公众沟通。实际上预制菜行业不是没有经历公关危机,此前“科技与狠活”“预制菜进校园”“张核子做预制菜”更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质疑。但面对公众误解,不管是行业,还是相关部门,都没有进行持续的解释和科普。

闷声发大财,希望搭便车,都是行不通的。如果待到公众误解,最终成为强制标注政策,注定会抑制行业发展。回顾中国转基因产业的公共关系与产业政策,就不难发现其中教训。

根据我的经验,一个事情经过最初几小时的传播,除非出现基本事实的翻转,否则就基本定型了。这次事件之后,我第一时间发了一些朋友圈,后续我能观察到我的观点的传播痕迹。除了我的社会关系的原因之外,朋友圈发在传播前几个小时,社会流行的观点还没形成也是一个原因。

但企业永远不可能反应这么快,多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错误的舆论观点成型,说什么都没用了,甚至连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都无法有效地传递给愤怒的舆论。

保质期不等于使用时间,冷冻西蓝花保质期为两年,不等于一定冻了两年才使用。这个常识家庭主妇不知道吗?一般人不知道吗?但一旦舆论成型后,这些常识就都被掩盖了。我们就能看到“西蓝花比你孩子的年纪还大”的梗热传,让妈妈破防。

正因为后续的传播,很难改变大众的态度,所以功夫要做在平时。

营销不能替代公众沟通。营销重在宣传自己的优势,而公关重在沟通,需要倾听、针对性回应,达成理解。没有理解,优势也会变劣势。营销在说大型连锁的高标准中央厨房,听者听着都是“预制菜,全部不如街边小店的现炒”。

中国是一个传统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在短短四十年时间内,从农业进入工业、后工业时代的国家。一个人可能小时候还在用煤油灯,而现在已经用上了AI。技术虽然在发展,但社会意识往往会落后于技术,对过去有浪漫化的记忆再构——只记得菜上没化肥农药,不记得蛔虫钻胆。当舆论高估了消费者为品质和安全的支付意愿,对工业化存在误解,对预制菜存在误解,任何品牌、任何行业,都没办法和几亿人的这种认知硬杠。

这些错误的认知都需要化解,而沟通的目的,在于改变观念,进而建立合理预期。所谓合理预期,就是符合市场规律、符合专业知识的预期。这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这就涉及到教育消费者、教育公众的问题。

前段时间,有消费者对百果园水果价格“月薪2万吃不起”的吐槽。余惠勇在回应视频中提出:“商业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另一种是教育消费者成熟。”他强调百果园坚持高品质路线,但“教育消费者”的表述迅速引发争议。

用行业的专业知识去教育消费者,似乎是傲慢的,但客观地说,和任何事情一样,消费这件事也是需要学习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消费品从简单的日常用品,变得越来越技术化,从手电筒变为电视、冰箱、洗衣机,再变为手机、汽车、高端医疗、保健品。消费对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工业化程度越来越深,很多东西,都超出了日常经验,需要不断学习。汽车的底盘技术,化妆品的化学成分,防腐剂的合理性,这些都需要学习。

所以,现代技术社会的常识,应该给消费者说清楚,建立合理预期。这些工作,只能做在前面,长期地做,潜移默化。

不过,想要达成这个局面并不容易。

首先,企业家要有这个认知,认识到把工作做在前面,积极于公众沟通的价值。这些工作似乎没有即刻的价值,但却能避免长远的损失。

其次,改变社会的认知,是一件很贵的事情。一家品牌没法拥有这个力量,特别是预制菜、餐饮业,新能源车,以及所有头部效应还不集中的行业,更是如此。所以,行业要团结,要有共识,认识到头部品牌陷入风波,全行业都会受影响。

而且,比较微妙的是,买卖双方,总有某种程度上的对立,所以,有些问题的沟通工作,企业未必是一个很合适的主体。即便是客观的,符合行业规律和市场规律的话,由某个具体的企业来说,也是不合适的,会引发反感。

所以,企业、行业协会、媒体、主管部门,应该相互合作、协调,共同做好这件事。成熟的消费者,不仅有利于消费者自己,也有利于消费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它能促使行业向着正确方向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错误认识,扭曲行业。



相关内容

  • 罗永浩掀桌,西贝还能稳住中产饭碗吗?
 

读者评论
OR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共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特别报道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