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15:49
金融
买纳指的年轻人,被吸干了精气神+ 查看更多
买纳指的年轻人,被吸干了精气神
+ 查看更多
对纳指抱有极高期待的年轻人们,还是四处寻找不限购的基金,咬紧牙关补仓,“越跌越加”。
饶桐语
+ 查看更多
■
在很多理财新手眼里,纳指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新渠道。它收益不菲,过去的2024年,纳指综合涨幅达到29%,今年上半年,纳指在4月的一波惨烈下跌之后,后半年涨幅接近50%。换句话说,假如把一笔钱放进纳指里,什么也不管,也能领跑一众股指。
高收益让投资者们动心,而年关将近,不少纳指基金甚至开始限购了。各种因素叠加之下,这波想抓紧上车纳指的年轻人慌了起来——这两天,全世界的股票集体进入下跌行情,身处高点的纳指也没躲得过,仅20日一天跌幅就达到5%,不少人定投两个月,收益依旧是负的。即便如此,对纳指抱有极高期待的年轻人们,还是四处寻找不限购的基金,咬紧牙关补仓,“越跌越加”。
咬牙上车的年轻人
高收益让投资者们动心,而年关将近,不少纳指基金甚至开始限购了。各种因素叠加之下,这波想抓紧上车纳指的年轻人慌了起来——这两天,全世界的股票集体进入下跌行情,身处高点的纳指也没躲得过,仅20日一天跌幅就达到5%,不少人定投两个月,收益依旧是负的。即便如此,对纳指抱有极高期待的年轻人们,还是四处寻找不限购的基金,咬紧牙关补仓,“越跌越加”。
咬牙上车的年轻人
这两天,投资时长两年半的袁佳都不太敢打开自己的证券账户App。为了降低波动,她一直致力于将资金进行多样化配置,没想到此时,她持有的黄金、A股、港股、纳指,无一例外,全面飘绿,“真是八头挨打”。
对着“绿色”叹气的不止袁佳一个人。刚刚过去的两天里,全世界的股票集体进入下跌行情。20日,美股遭遇“黑色星期四”,单日市值蒸发超过2.7万亿美元,创两个月新低。21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全市场下跌个股超过4800只。
48个小时里,袁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账户收益,从19号的20000元,跌到7000元,再到700元,到21日收盘的时候,彻底变成了几千块的负数。
这种时刻,袁佳想到的第一件事是补仓,而在一众投资里,她最想加的,是纳指基金的仓位——在几乎稳定上涨半年后,纳指第一次迎来单日5%的跌幅,在很多人眼里,如果胆子足够大,这就是抄底上车的好时机。不过,袁佳想追投一些纳指基金时,却发现到处都在限购,陷入了一边挨打、一边难加仓的尴尬境地。
袁佳一心想加仓的纳指,全名叫“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它不是指某一家公司的股票,而是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里上市的所有股票的综合表现,类似于总在各种财经新闻里频繁出现的A股上证大盘指数。
而定投纳指基金,就更简单了,它相当于找了个国内的合法中介,让投资者们跳过注册美股账户这一步,也无需在场内(指交易所里)随时盯盘,直接设置好每天的定投数额,就能删掉App,安心地做时间的朋友。
这半年来,随着纳指一路上涨,定投纳指基金的赛道,正在大量涌入新晋投资者,其中不乏一些刚刚开始研究投资的年轻人。
刘剑荣今年大二,年纪不大,没有什么积蓄,每个月只有父母给的2000元生活费,买纳指的钱,都是兼职赚的。他每天骑着电动车帮同学们拿快递,大件1元,小件5毛,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赚个100多块,他就把这笔进项尽数投入纳指里。
但刚买纳指没多久,一批纳指基金就限购了——或许是纳指涨幅太多,估值过高,需要降温,也有可能是进入年底,基金公司们进行境外投资的外汇额度耗尽了,要等到来年重新得到新的额度,才能恢复购买。
刘剑荣记得,有一支他长期购买的基金,最初的每日投资额度是300元,每天晚上,他都会手动购买一次。后来的一个周末,纳指突然下跌,这只基金的投资额度顺势上调到了1000元,刘剑荣犹豫了,停止了自己的手动购买。没想到,几天之后,这只基金的额度就开始直线下滑,从每天可投1000元减少到只能买10块钱。
对于老手而言,限购并不奇怪,已经定投纳指4年的郭林说,去年年底,很多纳指基金也曾经限额过,到今年年初,额度就逐渐恢复了。有过之前的经验,郭林并不着急买,但这批新晋的投资者们,却肉眼可见地着急了。
这打乱了刘剑荣慢慢买入的计划,他形容自己“越限额越慌”,生怕买不进,这种感觉有点像是刚做好上车准备,屁股还没坐稳,就要被甩下通往财富的小车。没办法,剑荣干脆“开起了超市”——在纳指投资者们的调侃里,“开超市”的意思是啥都买,每家都限额10块,那就买个十几只基金,零零碎碎加起来,一天也能定投个几百块。
还有一些人退而求其次,选择购买主动基金、C类基金等。虽然都是定投纳指,但不同基金有不同的特性。郭林解释,在行情好的时候,大家会倾向于购买主动基金,这类基金更考验基金经理的眼光,涨幅可观,波动却大。但在连续半年上涨后,纳指没能再创新高,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投资者会更加保守,选择纯粹跟踪指数的被动基金。
只是,限购之后,这些区别暂时管不上了。刘剑荣说,自己“开超市”时,已经顾不上纠结谁的手续费高,只有一个法则,能买啥买啥,一堆基金轮流购入。
在南京,27岁的焦蕾同样在限购之后加大了定投的力度。焦蕾是今年9月入坑的,由于买入时,纳指的位置就已经很高,定投几个月以来,她并没有赚到什么钱。但这并没有改变她买纳指的计划——焦蕾有证券账户,她发现,自从基金限购之后,场内的纳指受供需关系影响,溢价越来越高了,她觉得,这意味着依旧有很多人在购入纳指。
这样一想,担心买得不够多的焦蕾也开始加仓,一度把定投的额度上调到每天100元,一支基金彻底限购了,就去买另一支,原因只有一个:“更看好未来会涨”,就算现在不赚钱,也要咬牙继续买。
求稳,大过一切
郭林一边买纳指,一边在社交平台分享理财心得。几个月下来,他的评论区聚集起一大批偏好纳指的理财爱好者,也总有新入坑的投资小白们源源不断地涌入,向他咨询如何迈出购买纳指的第一步。
郭林观察和总结过,这些急着上车纳指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心态——求稳,大家并不追求有什么超高的收益,只是想赚得比银行储蓄多一点。至于这种心态的来源,要么是缺少经验,要么是被个股伤过心。
加仓的焦蕾,属于第一类。在购买纳指之前,她从未学过任何跟基金有关的知识,“连买基金有赎回费都不知道”,只是因为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些理财博主的高收益率分享帖,才决定试一试,目标定得更是十分简单:跑赢余额宝,收益比1.1%高一点。
最开始,她是跟着别人买。在各大金融类App里,都可以跟踪实盘博主,焦蕾就跟着这些大资金玩家们买进或卖出,一天能操作好几次,这是她了解纳指基金的开始。不过,她资金不多,一天操作下来,没赚什么钱,人倒是累得不行,那之后,她意识到自己没有这么多时间成本,干脆换成了定投,每天就买50块。
时隔多年重新开始买纳指的大厂人李亚,则是典型“被伤过心”的那一批人。
李亚记得很清楚,他初进股市是在8年前,那时他刚毕业没几年,身在互联网行业,周围人都炒股,他也顺势入了局。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学习,李亚赚了不少,觉得自己还挺会炒股。于是,年轻气盛的他干脆把工作几年积攒下来的接近100万现金“all in”了股市,买的全是他自己看好的科技公司,更下定决心,要像巴菲特说的那样,不看短期涨跌,要做长期的价值投资。
股市的确让他尝到过甜头。涨得最厉害的时候,李亚的100万本金膨胀到了150万,每一天,证券账户都在剧烈波动,有时甚至能浮动出他一年的工资,这让他一度无心上班,期待着彻底躺平那一天的到来。
但150万就是最高峰的时刻了。没多久,股市进入长久的熊市,收益消失了,本金也消失了,抱着“价值投资”信念的李亚,咬着牙硬挺到了本金只剩30万,依旧没看见涨起来的势头,他这才选择遗憾割肉离场。
这段惨痛的经历,重塑了李亚的投资观——股市是碰不得的,尤其是个股。他开始变得极度保守,只把钱存进银行,哪怕储蓄利率连年走低,他也没有动摇过。李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扛不住股市的波动起伏,更不适用于巴菲特传授的那些金科玉律。
但纳指,成了股市中的一个例外。由于它是多家美股上市公司的集合体,这意味着投进去的钱不再押宝单一公司的命运,也不会被某一家企业、某一个行业的动荡而左右。对这群“求稳”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道重要的心理保障。
尤其是纳指100基金。纳斯达克公司会将100支最具代表性的股票打包成为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公司们则会根据这个名单,组成纳指100基金,面向投资者们发售。不同基金所买入企业的份额、数量不同,但都囊括了苹果、微软、英伟达等企业的股票,清一水的顶尖科技公司。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这类基金,总会看到颇为夸张的形容,有人将它称之为购买“全球最顶尖企业的未来”,也有人通俗易懂地将它形容为“实验班里的那批尖子生”。郭林还了解到,纳斯达克公司每年会对这100家代表企业进行“优胜劣汰”,只保留最精英的,听起来比高考制度还严格,又一次加码了郭林投资的信心。
对稳定的追求还体现在,这批投资者只在场外定投。事实上,纳指如今限购的只有QDII基金,如果想要买得更多,也有别的渠道,比如注册一个国内的证券账户入场交易,买多少都行;胆子更大的,还可以换购美元,直接进军美股市场。但郭林说,他也尝试过场内交易,很容易被随时波动的涨幅影响心态,只要跌得多了些,他就不想买了,有时一盯盘就是一天,还是下不了手,错过不少低点。
“克服不了自己的人性”,郭林说,他之前还买过一些黄金,克价涨到600多元、800多元的时候就尽数卖掉了,没有拿得住。回忆起这些时刻,他都会再一次认清自己不是天才投资者的事实,做不到“别人恐惧我贪婪”。正因如此,郭林不觉得投资赚钱靠实力,而纯粹是运气,“既然找不到高点和低点,那就干脆定投。”
种种特点加起来,让定投纳指100基金变成了一群“求稳人”的投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如今纳指开始限购、下跌,依旧有很多人选择抓紧买入的原因。
真的稳赚不亏吗?
那么,买纳指真的有这么稳妥吗?
随着接近半年的连涨,纳指已经处在高点,因此,焦蕾定投纳指的几个月,并没有赚到什么钱,甚至总是遇到回调期,“10个交易日里,7个都是亏钱的”。当全世界的股市集体下跌时,纳指也没守住阵地,一天之内的跌幅达到5%。
时间再往前倒,纳指更不是稳赚不赔的存在。从2021年起,郭林已经买了4年纳指,在他的印象里,纳指有过两次大跌。一次是在疫情期间,亏损一度到过30%,那时,郭林刚开始买纳指没多久,投入其中的资金量不多,只有两万块钱,想着“割肉也晚了”,干脆没动这笔钱。反倒是身边不少也在买纳指的同事们没扛得住,在那一轮大跌里都割肉跑了。
另一回大跌,就是今年4月了。在很多美股投资者眼里,那次由于加关税导致的大跌堪称“史诗级”,让不少一直定投纳指、大跌就加仓的老玩家们也心惊胆战,包括郭林的同事们,就第二次选择了割肉,还真诚地劝他也跑。
人性就是如此,即便所有人都听过“总会涨回来”“长期看涨”之类的宽慰,但在连日下跌、极度恐慌的时刻,无论资金大小,要拿住纳指依旧不是一件容易事。刘剑荣记得,4月的那次大跌行情里,他不过才净亏了316块,心态就不平稳了,火速选择清仓,带着亏损离场,直到今天,他还在奔忙在回本的路上。
投资有风险,即便纳指带着如此多的光环,但能从中赚到钱的,依旧是有魄力和耐心的少数。
和刘剑荣不一样的是,4月大跌期间,郭林反而选择了加仓纳指。不同于现在开始限购的行情,郭林猜测,或许是当时很多投资者受不了亏损、停止购买纳指的缘故,他常买的纳指基金购买上限反而提高了,一路从每日限额100元增加到限购500元,后来是限购3000元。
纳指越跌,可购买额度越高,郭林心里就越恐慌。他刚好有一批存在银行的定期储蓄到手,原本想着少买一些,但两个月的时间里,下行行情就没有中止过,本着“小跌小加大跌大加”的思路,郭林慢慢把几十万都补仓补进去了。
补到最后,郭林手头的现金只剩下几百块,他不敢把自己重仓纳指的事告诉家里人,只能自己一个人心惊胆战——先是熬夜到晚上,看美股开盘气到失眠,好不容易睡着了,第二天一睁眼就是亏钱,有时候一天就能亏个好几万,还是亏本金。最夸张的时候,郭林一天只吃两顿饭了,手头变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毫无心情,“特朗普一说话就提心吊胆”。
挺过了漫长的失眠、茶饭不思,郭林终于又一次度过了难熬的一段时光,重新迎来上涨。因此,他总会告诫那些初入行的年轻人们,纳指并非想象中稳赚不赔的标的,入坑之前,还是要做好风险预估,对亏损有个心理准备。
但有了上一次割肉跑路的失败经历,这一回,刘剑荣还是决定学着保持耐心。
在这个19岁的年轻人眼里,纳指有涨有跌,但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可供他学习投资理财的途径——投资被他看作大学时代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他是大专生,学新能源材料,从刚进入校园那一天开始,他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找到一份本专业的工作,原因是大环境不好,“连本科生都找不到什么工作,何况自己?”
因此,更多的课后时间,刘剑荣都用来学英语、学投资,这能帮助他缓解一些焦虑。有的时候,这种忧虑不仅来源于就业困难,还有AI的发展。如今,他和身边朋友已经很习惯使用AI了,专业课的作业、生活中的烦恼,都能求教ChatGPT。刘剑荣还总在新闻里看到,AI发展飞快,一个机器人可以顶10个人,当然也可以取代他的工作。
某种程度上,对AI的忧虑也让刘剑荣更愿意购买纳指——纳指本就集合了全世界最顶尖的一批科技公司,既然担心未来被AI取代,那还不如买入纳指,像是一种风险对冲。刘剑荣觉得有点好笑,买纳指说是“未来可期”,但本质上是对自己未来的悲观。
焦蕾同样没有动摇,她感觉纳指还会跌一阵,但更好的投资路径,她也想不到了,因此决定“继续定投,越跌越加”。早几年,焦蕾刚开始工作,一个人在南京打拼,那时房价高涨,月薪几千块的焦蕾从来没有想过在南京买房,更不想掏空全家人的钱包。只顾自己吃喝,没有房贷这样的大开销,焦蕾也不在意利率,她只把钱存在银行,利率低一点好像也没什么。
但今年房价连连走低,焦蕾突然觉得,自己可以够一够房子了,她目前有接近20万的存款,可以付一个偏远地段老破小的首付。为了更快攒钱,焦蕾甚至给自己制定了颇为极端的计划,每天只花30块,多花一块钱,就做一个俯卧撑。
“有了买房的欲望”,焦蕾这才开始投入心思到理财,不再只着眼于银行。而在一众投资里,纳指顺理成章地成了她的首选,焦蕾说,这是她第一次“把所有钱投入到高波动的基金里”,不过是希望手头的钱能更值钱些。
不仅自己买,焦蕾还带着身边人一起买。她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薪资不高,每月三四千的收入,从来不储蓄、不存钱,焦蕾会抽查她的存款,“每次查到都没有”。她干脆给朋友开了一个理财账户,设置了周定投,每周投250块,一半纳指,一半红利低波,作为一种强制储蓄的方式。
不知道还会跌多久,买了这么久,还没真正地获得收益,天天盯着基金的刘剑荣感觉自己被抽干了精气神,但他还是打算再挣扎一把——即将到来的寒假,刘剑荣决定去香港开户,这样一来,他不仅可以买纳指基金,还能尝试购买一些港股,如果以后纳指基金限额更多,还有别的投资渠道作为备选。这一招,同样是社交平台上学来的,刘剑荣说,自从自己开始研究理财后,天天都能收到关于如何搞钱的推送。
这或许就是互联网的影响,刘剑荣说,那些信息制造了焦虑,但也让他提前清醒,思考自己到底要怎样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饶桐语
+ 查看更多
■
在很多理财新手眼里,纳指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新渠道。它收益不菲,过去的2024年,纳指综合涨幅达到29%,今年上半年,纳指在4月的一波惨烈下跌之后,后半年涨幅接近50%。换句话说,假如把一笔钱放进纳指里,什么也不管,也能领跑一众股指。
高收益让投资者们动心,而年关将近,不少纳指基金甚至开始限购了。各种因素叠加之下,这波想抓紧上车纳指的年轻人慌了起来——这两天,全世界的股票集体进入下跌行情,身处高点的纳指也没躲得过,仅20日一天跌幅就达到5%,不少人定投两个月,收益依旧是负的。即便如此,对纳指抱有极高期待的年轻人们,还是四处寻找不限购的基金,咬紧牙关补仓,“越跌越加”。
咬牙上车的年轻人
高收益让投资者们动心,而年关将近,不少纳指基金甚至开始限购了。各种因素叠加之下,这波想抓紧上车纳指的年轻人慌了起来——这两天,全世界的股票集体进入下跌行情,身处高点的纳指也没躲得过,仅20日一天跌幅就达到5%,不少人定投两个月,收益依旧是负的。即便如此,对纳指抱有极高期待的年轻人们,还是四处寻找不限购的基金,咬紧牙关补仓,“越跌越加”。
咬牙上车的年轻人
这两天,投资时长两年半的袁佳都不太敢打开自己的证券账户App。为了降低波动,她一直致力于将资金进行多样化配置,没想到此时,她持有的黄金、A股、港股、纳指,无一例外,全面飘绿,“真是八头挨打”。
对着“绿色”叹气的不止袁佳一个人。刚刚过去的两天里,全世界的股票集体进入下跌行情。20日,美股遭遇“黑色星期四”,单日市值蒸发超过2.7万亿美元,创两个月新低。21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全市场下跌个股超过4800只。
48个小时里,袁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账户收益,从19号的20000元,跌到7000元,再到700元,到21日收盘的时候,彻底变成了几千块的负数。
这种时刻,袁佳想到的第一件事是补仓,而在一众投资里,她最想加的,是纳指基金的仓位——在几乎稳定上涨半年后,纳指第一次迎来单日5%的跌幅,在很多人眼里,如果胆子足够大,这就是抄底上车的好时机。不过,袁佳想追投一些纳指基金时,却发现到处都在限购,陷入了一边挨打、一边难加仓的尴尬境地。
袁佳一心想加仓的纳指,全名叫“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它不是指某一家公司的股票,而是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里上市的所有股票的综合表现,类似于总在各种财经新闻里频繁出现的A股上证大盘指数。
而定投纳指基金,就更简单了,它相当于找了个国内的合法中介,让投资者们跳过注册美股账户这一步,也无需在场内(指交易所里)随时盯盘,直接设置好每天的定投数额,就能删掉App,安心地做时间的朋友。
这半年来,随着纳指一路上涨,定投纳指基金的赛道,正在大量涌入新晋投资者,其中不乏一些刚刚开始研究投资的年轻人。
刘剑荣今年大二,年纪不大,没有什么积蓄,每个月只有父母给的2000元生活费,买纳指的钱,都是兼职赚的。他每天骑着电动车帮同学们拿快递,大件1元,小件5毛,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赚个100多块,他就把这笔进项尽数投入纳指里。
但刚买纳指没多久,一批纳指基金就限购了——或许是纳指涨幅太多,估值过高,需要降温,也有可能是进入年底,基金公司们进行境外投资的外汇额度耗尽了,要等到来年重新得到新的额度,才能恢复购买。
刘剑荣记得,有一支他长期购买的基金,最初的每日投资额度是300元,每天晚上,他都会手动购买一次。后来的一个周末,纳指突然下跌,这只基金的投资额度顺势上调到了1000元,刘剑荣犹豫了,停止了自己的手动购买。没想到,几天之后,这只基金的额度就开始直线下滑,从每天可投1000元减少到只能买10块钱。
对于老手而言,限购并不奇怪,已经定投纳指4年的郭林说,去年年底,很多纳指基金也曾经限额过,到今年年初,额度就逐渐恢复了。有过之前的经验,郭林并不着急买,但这批新晋的投资者们,却肉眼可见地着急了。
这打乱了刘剑荣慢慢买入的计划,他形容自己“越限额越慌”,生怕买不进,这种感觉有点像是刚做好上车准备,屁股还没坐稳,就要被甩下通往财富的小车。没办法,剑荣干脆“开起了超市”——在纳指投资者们的调侃里,“开超市”的意思是啥都买,每家都限额10块,那就买个十几只基金,零零碎碎加起来,一天也能定投个几百块。
还有一些人退而求其次,选择购买主动基金、C类基金等。虽然都是定投纳指,但不同基金有不同的特性。郭林解释,在行情好的时候,大家会倾向于购买主动基金,这类基金更考验基金经理的眼光,涨幅可观,波动却大。但在连续半年上涨后,纳指没能再创新高,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投资者会更加保守,选择纯粹跟踪指数的被动基金。
只是,限购之后,这些区别暂时管不上了。刘剑荣说,自己“开超市”时,已经顾不上纠结谁的手续费高,只有一个法则,能买啥买啥,一堆基金轮流购入。
在南京,27岁的焦蕾同样在限购之后加大了定投的力度。焦蕾是今年9月入坑的,由于买入时,纳指的位置就已经很高,定投几个月以来,她并没有赚到什么钱。但这并没有改变她买纳指的计划——焦蕾有证券账户,她发现,自从基金限购之后,场内的纳指受供需关系影响,溢价越来越高了,她觉得,这意味着依旧有很多人在购入纳指。
这样一想,担心买得不够多的焦蕾也开始加仓,一度把定投的额度上调到每天100元,一支基金彻底限购了,就去买另一支,原因只有一个:“更看好未来会涨”,就算现在不赚钱,也要咬牙继续买。
求稳,大过一切
郭林一边买纳指,一边在社交平台分享理财心得。几个月下来,他的评论区聚集起一大批偏好纳指的理财爱好者,也总有新入坑的投资小白们源源不断地涌入,向他咨询如何迈出购买纳指的第一步。
郭林观察和总结过,这些急着上车纳指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心态——求稳,大家并不追求有什么超高的收益,只是想赚得比银行储蓄多一点。至于这种心态的来源,要么是缺少经验,要么是被个股伤过心。
加仓的焦蕾,属于第一类。在购买纳指之前,她从未学过任何跟基金有关的知识,“连买基金有赎回费都不知道”,只是因为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些理财博主的高收益率分享帖,才决定试一试,目标定得更是十分简单:跑赢余额宝,收益比1.1%高一点。
最开始,她是跟着别人买。在各大金融类App里,都可以跟踪实盘博主,焦蕾就跟着这些大资金玩家们买进或卖出,一天能操作好几次,这是她了解纳指基金的开始。不过,她资金不多,一天操作下来,没赚什么钱,人倒是累得不行,那之后,她意识到自己没有这么多时间成本,干脆换成了定投,每天就买50块。
时隔多年重新开始买纳指的大厂人李亚,则是典型“被伤过心”的那一批人。
李亚记得很清楚,他初进股市是在8年前,那时他刚毕业没几年,身在互联网行业,周围人都炒股,他也顺势入了局。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学习,李亚赚了不少,觉得自己还挺会炒股。于是,年轻气盛的他干脆把工作几年积攒下来的接近100万现金“all in”了股市,买的全是他自己看好的科技公司,更下定决心,要像巴菲特说的那样,不看短期涨跌,要做长期的价值投资。
股市的确让他尝到过甜头。涨得最厉害的时候,李亚的100万本金膨胀到了150万,每一天,证券账户都在剧烈波动,有时甚至能浮动出他一年的工资,这让他一度无心上班,期待着彻底躺平那一天的到来。
但150万就是最高峰的时刻了。没多久,股市进入长久的熊市,收益消失了,本金也消失了,抱着“价值投资”信念的李亚,咬着牙硬挺到了本金只剩30万,依旧没看见涨起来的势头,他这才选择遗憾割肉离场。
这段惨痛的经历,重塑了李亚的投资观——股市是碰不得的,尤其是个股。他开始变得极度保守,只把钱存进银行,哪怕储蓄利率连年走低,他也没有动摇过。李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扛不住股市的波动起伏,更不适用于巴菲特传授的那些金科玉律。
但纳指,成了股市中的一个例外。由于它是多家美股上市公司的集合体,这意味着投进去的钱不再押宝单一公司的命运,也不会被某一家企业、某一个行业的动荡而左右。对这群“求稳”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道重要的心理保障。
尤其是纳指100基金。纳斯达克公司会将100支最具代表性的股票打包成为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公司们则会根据这个名单,组成纳指100基金,面向投资者们发售。不同基金所买入企业的份额、数量不同,但都囊括了苹果、微软、英伟达等企业的股票,清一水的顶尖科技公司。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这类基金,总会看到颇为夸张的形容,有人将它称之为购买“全球最顶尖企业的未来”,也有人通俗易懂地将它形容为“实验班里的那批尖子生”。郭林还了解到,纳斯达克公司每年会对这100家代表企业进行“优胜劣汰”,只保留最精英的,听起来比高考制度还严格,又一次加码了郭林投资的信心。
对稳定的追求还体现在,这批投资者只在场外定投。事实上,纳指如今限购的只有QDII基金,如果想要买得更多,也有别的渠道,比如注册一个国内的证券账户入场交易,买多少都行;胆子更大的,还可以换购美元,直接进军美股市场。但郭林说,他也尝试过场内交易,很容易被随时波动的涨幅影响心态,只要跌得多了些,他就不想买了,有时一盯盘就是一天,还是下不了手,错过不少低点。
“克服不了自己的人性”,郭林说,他之前还买过一些黄金,克价涨到600多元、800多元的时候就尽数卖掉了,没有拿得住。回忆起这些时刻,他都会再一次认清自己不是天才投资者的事实,做不到“别人恐惧我贪婪”。正因如此,郭林不觉得投资赚钱靠实力,而纯粹是运气,“既然找不到高点和低点,那就干脆定投。”
种种特点加起来,让定投纳指100基金变成了一群“求稳人”的投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如今纳指开始限购、下跌,依旧有很多人选择抓紧买入的原因。
真的稳赚不亏吗?
那么,买纳指真的有这么稳妥吗?
随着接近半年的连涨,纳指已经处在高点,因此,焦蕾定投纳指的几个月,并没有赚到什么钱,甚至总是遇到回调期,“10个交易日里,7个都是亏钱的”。当全世界的股市集体下跌时,纳指也没守住阵地,一天之内的跌幅达到5%。
时间再往前倒,纳指更不是稳赚不赔的存在。从2021年起,郭林已经买了4年纳指,在他的印象里,纳指有过两次大跌。一次是在疫情期间,亏损一度到过30%,那时,郭林刚开始买纳指没多久,投入其中的资金量不多,只有两万块钱,想着“割肉也晚了”,干脆没动这笔钱。反倒是身边不少也在买纳指的同事们没扛得住,在那一轮大跌里都割肉跑了。
另一回大跌,就是今年4月了。在很多美股投资者眼里,那次由于加关税导致的大跌堪称“史诗级”,让不少一直定投纳指、大跌就加仓的老玩家们也心惊胆战,包括郭林的同事们,就第二次选择了割肉,还真诚地劝他也跑。
人性就是如此,即便所有人都听过“总会涨回来”“长期看涨”之类的宽慰,但在连日下跌、极度恐慌的时刻,无论资金大小,要拿住纳指依旧不是一件容易事。刘剑荣记得,4月的那次大跌行情里,他不过才净亏了316块,心态就不平稳了,火速选择清仓,带着亏损离场,直到今天,他还在奔忙在回本的路上。
投资有风险,即便纳指带着如此多的光环,但能从中赚到钱的,依旧是有魄力和耐心的少数。
和刘剑荣不一样的是,4月大跌期间,郭林反而选择了加仓纳指。不同于现在开始限购的行情,郭林猜测,或许是当时很多投资者受不了亏损、停止购买纳指的缘故,他常买的纳指基金购买上限反而提高了,一路从每日限额100元增加到限购500元,后来是限购3000元。
纳指越跌,可购买额度越高,郭林心里就越恐慌。他刚好有一批存在银行的定期储蓄到手,原本想着少买一些,但两个月的时间里,下行行情就没有中止过,本着“小跌小加大跌大加”的思路,郭林慢慢把几十万都补仓补进去了。
补到最后,郭林手头的现金只剩下几百块,他不敢把自己重仓纳指的事告诉家里人,只能自己一个人心惊胆战——先是熬夜到晚上,看美股开盘气到失眠,好不容易睡着了,第二天一睁眼就是亏钱,有时候一天就能亏个好几万,还是亏本金。最夸张的时候,郭林一天只吃两顿饭了,手头变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毫无心情,“特朗普一说话就提心吊胆”。
挺过了漫长的失眠、茶饭不思,郭林终于又一次度过了难熬的一段时光,重新迎来上涨。因此,他总会告诫那些初入行的年轻人们,纳指并非想象中稳赚不赔的标的,入坑之前,还是要做好风险预估,对亏损有个心理准备。
但有了上一次割肉跑路的失败经历,这一回,刘剑荣还是决定学着保持耐心。
在这个19岁的年轻人眼里,纳指有涨有跌,但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可供他学习投资理财的途径——投资被他看作大学时代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他是大专生,学新能源材料,从刚进入校园那一天开始,他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找到一份本专业的工作,原因是大环境不好,“连本科生都找不到什么工作,何况自己?”
因此,更多的课后时间,刘剑荣都用来学英语、学投资,这能帮助他缓解一些焦虑。有的时候,这种忧虑不仅来源于就业困难,还有AI的发展。如今,他和身边朋友已经很习惯使用AI了,专业课的作业、生活中的烦恼,都能求教ChatGPT。刘剑荣还总在新闻里看到,AI发展飞快,一个机器人可以顶10个人,当然也可以取代他的工作。
某种程度上,对AI的忧虑也让刘剑荣更愿意购买纳指——纳指本就集合了全世界最顶尖的一批科技公司,既然担心未来被AI取代,那还不如买入纳指,像是一种风险对冲。刘剑荣觉得有点好笑,买纳指说是“未来可期”,但本质上是对自己未来的悲观。
焦蕾同样没有动摇,她感觉纳指还会跌一阵,但更好的投资路径,她也想不到了,因此决定“继续定投,越跌越加”。早几年,焦蕾刚开始工作,一个人在南京打拼,那时房价高涨,月薪几千块的焦蕾从来没有想过在南京买房,更不想掏空全家人的钱包。只顾自己吃喝,没有房贷这样的大开销,焦蕾也不在意利率,她只把钱存在银行,利率低一点好像也没什么。
但今年房价连连走低,焦蕾突然觉得,自己可以够一够房子了,她目前有接近20万的存款,可以付一个偏远地段老破小的首付。为了更快攒钱,焦蕾甚至给自己制定了颇为极端的计划,每天只花30块,多花一块钱,就做一个俯卧撑。
“有了买房的欲望”,焦蕾这才开始投入心思到理财,不再只着眼于银行。而在一众投资里,纳指顺理成章地成了她的首选,焦蕾说,这是她第一次“把所有钱投入到高波动的基金里”,不过是希望手头的钱能更值钱些。
不仅自己买,焦蕾还带着身边人一起买。她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薪资不高,每月三四千的收入,从来不储蓄、不存钱,焦蕾会抽查她的存款,“每次查到都没有”。她干脆给朋友开了一个理财账户,设置了周定投,每周投250块,一半纳指,一半红利低波,作为一种强制储蓄的方式。
不知道还会跌多久,买了这么久,还没真正地获得收益,天天盯着基金的刘剑荣感觉自己被抽干了精气神,但他还是打算再挣扎一把——即将到来的寒假,刘剑荣决定去香港开户,这样一来,他不仅可以买纳指基金,还能尝试购买一些港股,如果以后纳指基金限额更多,还有别的投资渠道作为备选。这一招,同样是社交平台上学来的,刘剑荣说,自从自己开始研究理财后,天天都能收到关于如何搞钱的推送。
这或许就是互联网的影响,刘剑荣说,那些信息制造了焦虑,但也让他提前清醒,思考自己到底要怎样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特别报道+ 更多
特别报道
+ 更多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新媒体是聚焦政经、商业与科技领域的权威数字媒体。我们以深度内容和专业洞察系统解读全球趋势,提供高价值资讯,打造财经领域“必读”平台。
■ 平台官网 oror.vip 支持全终端访问,无论您使用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或手机,均可提供流畅优质的无缝阅读体验。
读者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