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共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9-29 10:16
金融

比特币=数字黄金?从能源到金融的共振逻辑(下)

比特币发展成数字黄金并非是技术单一维度的产物,而是其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元共振的结果。
比特币稳定币诈骗第一案,一个U盘卷走130亿
金涛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数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高黎数学”创始人,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访问教授。
田园
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国际货币体系、区块链、加密货币以及Web 3.0。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人类历史对价值存储工具的追寻谈起,阐释比特币为何能够在数字时代被视为“数字黄金”,重点讨论其物质与能源基础。第二部分转向算法、地理与金融维度,分析比特币如何在制度与市场的加持下强化自身的“数字黄金”属性,并总结其在抗风险、低损耗和跨时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下为第二部分。

金融基础

刚开采出来的黄金就具有相当的价值。但其需经过物理提纯、交易所的定价、基金公司的资产包装,从矿产变成为可流通的金条、可交易的黄金资产之后,其价值和流通便利性将得到大幅的提升。比特币同样需要金融维度的赋能,才能从链上数字代码变成被主流认可的数字黄金;而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正是这一转化过程的核心推手。

建设比特币矿场的资金大多来自金融体系,例如,富达投资就曾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收购比特币挖矿公司马拉松数字的股份;摩根大通、高盛等传统投行也不甘落后,前者为矿企设计“电力成本对冲+设备租赁”的结构化融资方案,后者则发行“挖矿产业供应链ABS”(资产支持证券),让机构投资者能通过债券市场间接参与挖矿生态。这些传统金融巨头的入局,如同华尔街机构早年参与黄金开采与交易(如高盛曾主导黄金期货的定价机制设计),不仅为矿企带来了稳定的资金支持,更让比特币获得了主流金融市场的信任背书。

金融维度还为传统经济中沉睡的巨额资本打开了参与比特币生态的通道。全球传统金融市场中,存在数万亿美元的资本因各种限制无法直接购买比特币。比如欧洲的保险公司因Solvency II资本充足率要求,需规避价格波动过大的非标准化资产;还有大量资本因技术门槛(如不熟悉钱包操作、担心私钥丢失)望而却步。而投资挖矿公司股票、挖矿ETF、矿机租赁基金等间接方式,恰好解决了这些痛点。就像养老金无法直接购买实物黄金,却可通过投资SPDR黄金ETF(GLD)间接配置黄金资产一样,这些资本也能通过金融产品这一中间载体,绑定比特币的价值。

比特币挖矿像一座精密的桥梁,通过资本的流动,将自然能源(电力)和数学算法(SHA-256)生成的数字资产,与现实世界的经济(地方税收、就业)、金融(投行服务、资本配置)体系紧密结合。这种从虚拟到现实的链接能力,让比特币的数字黄金属性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资本、产业、政策的共同支撑。

此外,自2024年开始,比特币ETF在全球多地取得关键进展。当年1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11只比特币现货 ETF 上市。10月,SEC又加速批准多只比特币现货ETF期权交易。中国香港于4月批准华夏、嘉实、博时旗下6只虚拟资产ETF,含比特币与以太币现货ETF。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在6月批准VanEck的比特币ETF。加拿大也早有布局,当年2月已有6只比特币ETF。比特币ETF的全球获批上市,打开了传统资本进入比特币的通道,进一步强化了比特币成为数字黄金的金融基础。

比特币的三大特征

比特币在价值存储方面就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抗风险、低损耗和跨时空。这三大特征不仅精准解决了传统价值载体在安全性、效率性与延展性上的固有痛点,更依托去中心化网络和加密算法,构建了一套适配全球数字经济的新型价值体系。

抗风险

比特币网络不依赖单一机构或政权,能抵御外部干预与系统性冲击,又能在压力与挑战中自我进化,形成“越受冲击越强大”的反脆弱属性。这种打破对中心化机构的信任依赖,规避了人为干预、地域垄断与机构崩塌三大风险。

传统金融体系中,金融市场可能受到政府决策的巨大影响,例如1933年美国颁布黄金禁令、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等案例。银行可冻结账户、政府可没收资产,个体财富安全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主体。而比特币没有中心化的管理机构,其网络由全球数百万节点共同维护,即便某一国家出台限制政策,对比特币的全球应用也影响不大,可形成 “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分布式防御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特币具有对冲部分传统金融风险的功能。

就比特币网络本身而言,比特币展现出反脆弱的独特进化能力。压力与冲击不仅不会摧毁系统,反而会成为强化网络的养分。传统中心化机构(如2014年破产的 Mt. Gox 交易所)因管理漏洞、安全技术落后失败时,比特币网络会快速淘汰这类低效参与者,将资本与用户导向更安全的平台(如Coinbase通过多重签名、冷钱包存储提升安全性,BlockFi通过合规风控构建信任);2018年比特币遭遇BCH硬分叉、2021年面对黑客攻击FTX交易所时,去中心化节点集群能在数小时内发现漏洞、同步修复方案,避免单一节点故障引发全局瘫痪;面对量子计算等潜在技术威胁,社区可通过共识机制升级加密算法(如从SHA-256迭代至SHA-512),提前构建防御屏障。这种“感知威胁-快速适应-自我强化”的机制,颇类生物群体的免疫进化。

黄金作为静态资产,面临可被抢夺、可被没收的风险。而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工作量证明(PoW)网络,以巨大的能源消耗构建起“哈希墙”,要攻击网络,需掌控全球比特币挖矿网络51%的算力与能源,这不仅成本极高(若比特币网络价值达10万亿美元,攻击成本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更缺乏经济动机(掌控51%算力后,通过挖矿获取区块奖励与交易费的年收益,远高于摧毁网络带来的短期利益)。即便存在理论上的攻击可能,一亿持有者对比特币网络的捍卫意愿,也会形成不可忽视的反击力量。当每个人都在守护自己的财富主权时,这种集体防御的韧性,远超任何由砖石或钢铁构建的静态堡垒。此外,比特币的私钥机制将价值控制权完全交还给个人,只要保管好私钥,即便所有交易所倒闭、所有银行停业,资产依然安全。同时,无需经过中介机构,即可自主完成转账、存储、抵押等操作,真正实现 “我的资产我做主”,从根源上规避了 “中心作恶” 的风险。

低损耗

比特币的低损耗特征,是其作为高效能量载体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价值存储的抗稀释性,以及传输的低成本、高效率。它解决了传统资产损耗快、流通成本高的痛点,让货币能以最纯粹的形式存续与流动,成为人类历史上锁定与传输价值效率最高的工具。

从存储损耗来看,比特币构建了“真空密封式”的价值存储机制,实现近乎永久的价值保值,远超法币、黄金与房地产的保值能力。法币的本质是政府信用的符号,其价值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极大。过去十年美元通胀率约5%左右,若按此计算,100万美元法币在100年后将贬值至不足1万美元,99%的价值被稀释,。即便在低通胀国家(如瑞士通胀率约2%),法币的长期损耗依然显著。

黄金虽因稀缺性被称为硬通货,但仍存在多重损耗。每年全球黄金产量新增2%-3%,长期会稀释存量价值;存储需依赖中心化金库,每年需支付0.5%-1%的保管费,100年后仅保管费就会消耗50%以上的资产价值;此外,黄金还面临物理损耗(如运输中的磨损等):1900年存入法兰克福、东京等城市银行的黄金,因战争、政权更迭或保管不当,多数已流失,仅少数金库能跨越百年存续。

比特币的损耗接近于零,其总量固定为2100万枚,且通过算法控制发行节奏(每4年减半),2140年将完成全部发行,此后无任何新增供应,从根源上杜绝了通胀稀释的风险。这种稀缺性由数学算法保障,如同地球的黄金总量有限,却比黄金更精准(人类无法精确计算黄金总储量,但每个人都能通过区块链浏览器查询比特币的发行量与流通量)。

比特币无需依赖任何中心化机构保管,只要定期备份私钥或直接使用硬件钱包,即可实现近乎永久的价值锁定,不会因物理磨损、机构倒闭或政策变动而损耗。更重要的是,比特币隔绝了“寄生性损耗”,政府无法通过印钞稀释其价值,银行无法通过管理费侵蚀其收益,交易所无法通过暗箱操作转移其所有权。比特币通过加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将货币价值与政治干预、物理损耗、对手方风险进行了隔离。

从传输损耗来看,比特币实现了无摩擦、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流动。传统资产跨空间传输需承担高昂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转移10吨黄金,需雇佣专业安保团队、租用运输飞机或船只,耗时数天,运输费高昂,跨洋运输还面临海盗、地缘政治冲突等风险。法币虽比黄金便捷,但被锁定在银行的营业时间内才能进行某些操作,跨境汇款需经过SWIFT 系统,手续费也不便宜,无法当天到账;部分国家还存在外汇管制,限制资金流动。比特币的非实体属性彻底摆脱了这些约束,其传输效率堪比数字时代的光速列车。这种高效传输源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记账,无需经过银行、清算机构等中介,交易信息直接在全球节点间同步,24小时无间断运行,不受地域、时间或政策限制。

此外,比特币的可编程性进一步降低了价值利用损耗,让资产能更高效地创造附加价值。黄金作为“不会动的岩石”,只能被动承载价值,无法与人类需求产生智能互动 。一块金条无法自动支付账单或进行抵押借款,其使用场景也限制颇多,而比特币作为可编程的数字资产,可通过软件实现其广阔的可扩展性。持有者可编写智能合约,能开发算法,实时扫描全球比特币借贷市场,每秒完成1亿次账户匹配,高效撮合交易。这种智能不仅提升了价值的利用效率,更赋予个体前所未有的控制权。

跨时空

比特币的跨时空特征,是其区别于所有传统资产的颠覆性优势,体现在价值流动的无边界性与永续性上。它打破了地理对价值的束缚、时间对传承的限制,成为连接当下与未来、个体与集体的价值载体。

从空间维度看,比特币依托数字空间的无国界属性,实现了价值的全球无摩擦流动,完全削弱了地理对经济活动的约束。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受限于地理边界,古代丝绸之路因山脉、沙漠阻隔,运输成本占贸易额的50%以上;近代贸易因海洋阻隔,货物运输需数月时间;即便在现代,传统资产的流动仍受地域政策、汇率波动、跨境结算等因素的限制,不仅成本高、速度慢,还可能因汇率波动而产生额外损失。而比特币凭借信息无摩擦传输的特性,让价值无需依赖物理载体,可在全球任意节点间自由流动。无论身处瑞士的低通胀环境,还是阿根廷的高通胀困境,无论是在纽约的金融中心,还是在非洲的偏远乡村,只要有网络,就能通过手机钱包接收、存储或转移比特币,无需经过任何中介机构,也无需担心地域政策限制。

从时间维度看,比特币依托不可篡改的底层规则,实现了价值的跨期传承,解决了传统资产传承易篡改、依赖机构存续的痛点。人类对财富传承的需求,从未被传统资产满足。许多家族信托基金因受托人失职、法律变更,最终偏离了初始目标。即便是黄金,也可能因后代保管不当、政策没收而流失。19世纪欧洲贵族的黄金储备,如今多数已因战争、革命或家族衰落而消失。而比特币构建了去中心化的永续传承体系,只要比特币网络存在,资金就可以严格遵循初始意愿运作。

比特币的跨时空特征还体现在它重新定义了金融主权与价值传承的逻辑。在传统体系中,个人的金融主权依赖于机构信用,银行不倒闭、交易所不跑路、政府不违约,资产才安全;而比特币通过私钥机制,将金融主权交还给个人,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财富的国王,即便身处战乱、灾荒或政权动荡,只要私钥在手,资产就不会被剥夺。

结语

比特币数量上限为2100万枚,区块大小为1MB, 区块间隔为10分钟,这种精巧设计保证了其安全性。从形成过程来看,比特币挖矿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这决定了比特币网络的底层并非空气,而是自然资源的积累,本质上是能源与算法相结合的产物。在价值共识的形成过程中,比特币网络在物质基础、算法基础、地理基础、金融基础四个维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产生交互共振,构建了价值共识在物质、社会和心理层面的根基。最后,在过去16年的发展历程中,比特币展现出了三大优点:抗风险、低损耗和跨时空。这种可编程货币适应了数字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新阶段承载人类价值的存储工具。

我们看到,比特币的生产过程与黄金有很多相似之处,其稀缺性甚至比黄金更为明晰。当然,与黄金不同的是,比特币的存在,依赖于网络,也依赖于人类;但它的数字化形式,又使之具备了很多黄金所不具备的优点。虽然,比特币不像黄金那样已经经历了数千年时间的考验,但其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我们今天所处的数字时代,使得比特币成为数字黄金的叙事,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我们期待和大家一道,见证比特币的未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比特币稳定币诈骗第一案,一个U盘卷走130亿
比特币稳定币诈骗第一案,一个U盘卷走130亿
2025-09-29 10:16
金融

比特币=数字黄金?从能源到金融的共振逻辑(下)

比特币发展成数字黄金并非是技术单一维度的产物,而是其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元共振的结果。
金涛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数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高黎数学”创始人,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访问教授。
田园
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国际货币体系、区块链、加密货币以及Web 3.0。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人类历史对价值存储工具的追寻谈起,阐释比特币为何能够在数字时代被视为“数字黄金”,重点讨论其物质与能源基础。第二部分转向算法、地理与金融维度,分析比特币如何在制度与市场的加持下强化自身的“数字黄金”属性,并总结其在抗风险、低损耗和跨时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下为第二部分。

金融基础

刚开采出来的黄金就具有相当的价值。但其需经过物理提纯、交易所的定价、基金公司的资产包装,从矿产变成为可流通的金条、可交易的黄金资产之后,其价值和流通便利性将得到大幅的提升。比特币同样需要金融维度的赋能,才能从链上数字代码变成被主流认可的数字黄金;而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正是这一转化过程的核心推手。

建设比特币矿场的资金大多来自金融体系,例如,富达投资就曾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收购比特币挖矿公司马拉松数字的股份;摩根大通、高盛等传统投行也不甘落后,前者为矿企设计“电力成本对冲+设备租赁”的结构化融资方案,后者则发行“挖矿产业供应链ABS”(资产支持证券),让机构投资者能通过债券市场间接参与挖矿生态。这些传统金融巨头的入局,如同华尔街机构早年参与黄金开采与交易(如高盛曾主导黄金期货的定价机制设计),不仅为矿企带来了稳定的资金支持,更让比特币获得了主流金融市场的信任背书。

金融维度还为传统经济中沉睡的巨额资本打开了参与比特币生态的通道。全球传统金融市场中,存在数万亿美元的资本因各种限制无法直接购买比特币。比如欧洲的保险公司因Solvency II资本充足率要求,需规避价格波动过大的非标准化资产;还有大量资本因技术门槛(如不熟悉钱包操作、担心私钥丢失)望而却步。而投资挖矿公司股票、挖矿ETF、矿机租赁基金等间接方式,恰好解决了这些痛点。就像养老金无法直接购买实物黄金,却可通过投资SPDR黄金ETF(GLD)间接配置黄金资产一样,这些资本也能通过金融产品这一中间载体,绑定比特币的价值。

比特币挖矿像一座精密的桥梁,通过资本的流动,将自然能源(电力)和数学算法(SHA-256)生成的数字资产,与现实世界的经济(地方税收、就业)、金融(投行服务、资本配置)体系紧密结合。这种从虚拟到现实的链接能力,让比特币的数字黄金属性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资本、产业、政策的共同支撑。

此外,自2024年开始,比特币ETF在全球多地取得关键进展。当年1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11只比特币现货 ETF 上市。10月,SEC又加速批准多只比特币现货ETF期权交易。中国香港于4月批准华夏、嘉实、博时旗下6只虚拟资产ETF,含比特币与以太币现货ETF。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在6月批准VanEck的比特币ETF。加拿大也早有布局,当年2月已有6只比特币ETF。比特币ETF的全球获批上市,打开了传统资本进入比特币的通道,进一步强化了比特币成为数字黄金的金融基础。

比特币的三大特征

比特币在价值存储方面就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抗风险、低损耗和跨时空。这三大特征不仅精准解决了传统价值载体在安全性、效率性与延展性上的固有痛点,更依托去中心化网络和加密算法,构建了一套适配全球数字经济的新型价值体系。

抗风险

比特币网络不依赖单一机构或政权,能抵御外部干预与系统性冲击,又能在压力与挑战中自我进化,形成“越受冲击越强大”的反脆弱属性。这种打破对中心化机构的信任依赖,规避了人为干预、地域垄断与机构崩塌三大风险。

传统金融体系中,金融市场可能受到政府决策的巨大影响,例如1933年美国颁布黄金禁令、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等案例。银行可冻结账户、政府可没收资产,个体财富安全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主体。而比特币没有中心化的管理机构,其网络由全球数百万节点共同维护,即便某一国家出台限制政策,对比特币的全球应用也影响不大,可形成 “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分布式防御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特币具有对冲部分传统金融风险的功能。

就比特币网络本身而言,比特币展现出反脆弱的独特进化能力。压力与冲击不仅不会摧毁系统,反而会成为强化网络的养分。传统中心化机构(如2014年破产的 Mt. Gox 交易所)因管理漏洞、安全技术落后失败时,比特币网络会快速淘汰这类低效参与者,将资本与用户导向更安全的平台(如Coinbase通过多重签名、冷钱包存储提升安全性,BlockFi通过合规风控构建信任);2018年比特币遭遇BCH硬分叉、2021年面对黑客攻击FTX交易所时,去中心化节点集群能在数小时内发现漏洞、同步修复方案,避免单一节点故障引发全局瘫痪;面对量子计算等潜在技术威胁,社区可通过共识机制升级加密算法(如从SHA-256迭代至SHA-512),提前构建防御屏障。这种“感知威胁-快速适应-自我强化”的机制,颇类生物群体的免疫进化。

黄金作为静态资产,面临可被抢夺、可被没收的风险。而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工作量证明(PoW)网络,以巨大的能源消耗构建起“哈希墙”,要攻击网络,需掌控全球比特币挖矿网络51%的算力与能源,这不仅成本极高(若比特币网络价值达10万亿美元,攻击成本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更缺乏经济动机(掌控51%算力后,通过挖矿获取区块奖励与交易费的年收益,远高于摧毁网络带来的短期利益)。即便存在理论上的攻击可能,一亿持有者对比特币网络的捍卫意愿,也会形成不可忽视的反击力量。当每个人都在守护自己的财富主权时,这种集体防御的韧性,远超任何由砖石或钢铁构建的静态堡垒。此外,比特币的私钥机制将价值控制权完全交还给个人,只要保管好私钥,即便所有交易所倒闭、所有银行停业,资产依然安全。同时,无需经过中介机构,即可自主完成转账、存储、抵押等操作,真正实现 “我的资产我做主”,从根源上规避了 “中心作恶” 的风险。

低损耗

比特币的低损耗特征,是其作为高效能量载体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价值存储的抗稀释性,以及传输的低成本、高效率。它解决了传统资产损耗快、流通成本高的痛点,让货币能以最纯粹的形式存续与流动,成为人类历史上锁定与传输价值效率最高的工具。

从存储损耗来看,比特币构建了“真空密封式”的价值存储机制,实现近乎永久的价值保值,远超法币、黄金与房地产的保值能力。法币的本质是政府信用的符号,其价值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极大。过去十年美元通胀率约5%左右,若按此计算,100万美元法币在100年后将贬值至不足1万美元,99%的价值被稀释,。即便在低通胀国家(如瑞士通胀率约2%),法币的长期损耗依然显著。

黄金虽因稀缺性被称为硬通货,但仍存在多重损耗。每年全球黄金产量新增2%-3%,长期会稀释存量价值;存储需依赖中心化金库,每年需支付0.5%-1%的保管费,100年后仅保管费就会消耗50%以上的资产价值;此外,黄金还面临物理损耗(如运输中的磨损等):1900年存入法兰克福、东京等城市银行的黄金,因战争、政权更迭或保管不当,多数已流失,仅少数金库能跨越百年存续。

比特币的损耗接近于零,其总量固定为2100万枚,且通过算法控制发行节奏(每4年减半),2140年将完成全部发行,此后无任何新增供应,从根源上杜绝了通胀稀释的风险。这种稀缺性由数学算法保障,如同地球的黄金总量有限,却比黄金更精准(人类无法精确计算黄金总储量,但每个人都能通过区块链浏览器查询比特币的发行量与流通量)。

比特币无需依赖任何中心化机构保管,只要定期备份私钥或直接使用硬件钱包,即可实现近乎永久的价值锁定,不会因物理磨损、机构倒闭或政策变动而损耗。更重要的是,比特币隔绝了“寄生性损耗”,政府无法通过印钞稀释其价值,银行无法通过管理费侵蚀其收益,交易所无法通过暗箱操作转移其所有权。比特币通过加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将货币价值与政治干预、物理损耗、对手方风险进行了隔离。

从传输损耗来看,比特币实现了无摩擦、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流动。传统资产跨空间传输需承担高昂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转移10吨黄金,需雇佣专业安保团队、租用运输飞机或船只,耗时数天,运输费高昂,跨洋运输还面临海盗、地缘政治冲突等风险。法币虽比黄金便捷,但被锁定在银行的营业时间内才能进行某些操作,跨境汇款需经过SWIFT 系统,手续费也不便宜,无法当天到账;部分国家还存在外汇管制,限制资金流动。比特币的非实体属性彻底摆脱了这些约束,其传输效率堪比数字时代的光速列车。这种高效传输源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记账,无需经过银行、清算机构等中介,交易信息直接在全球节点间同步,24小时无间断运行,不受地域、时间或政策限制。

此外,比特币的可编程性进一步降低了价值利用损耗,让资产能更高效地创造附加价值。黄金作为“不会动的岩石”,只能被动承载价值,无法与人类需求产生智能互动 。一块金条无法自动支付账单或进行抵押借款,其使用场景也限制颇多,而比特币作为可编程的数字资产,可通过软件实现其广阔的可扩展性。持有者可编写智能合约,能开发算法,实时扫描全球比特币借贷市场,每秒完成1亿次账户匹配,高效撮合交易。这种智能不仅提升了价值的利用效率,更赋予个体前所未有的控制权。

跨时空

比特币的跨时空特征,是其区别于所有传统资产的颠覆性优势,体现在价值流动的无边界性与永续性上。它打破了地理对价值的束缚、时间对传承的限制,成为连接当下与未来、个体与集体的价值载体。

从空间维度看,比特币依托数字空间的无国界属性,实现了价值的全球无摩擦流动,完全削弱了地理对经济活动的约束。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受限于地理边界,古代丝绸之路因山脉、沙漠阻隔,运输成本占贸易额的50%以上;近代贸易因海洋阻隔,货物运输需数月时间;即便在现代,传统资产的流动仍受地域政策、汇率波动、跨境结算等因素的限制,不仅成本高、速度慢,还可能因汇率波动而产生额外损失。而比特币凭借信息无摩擦传输的特性,让价值无需依赖物理载体,可在全球任意节点间自由流动。无论身处瑞士的低通胀环境,还是阿根廷的高通胀困境,无论是在纽约的金融中心,还是在非洲的偏远乡村,只要有网络,就能通过手机钱包接收、存储或转移比特币,无需经过任何中介机构,也无需担心地域政策限制。

从时间维度看,比特币依托不可篡改的底层规则,实现了价值的跨期传承,解决了传统资产传承易篡改、依赖机构存续的痛点。人类对财富传承的需求,从未被传统资产满足。许多家族信托基金因受托人失职、法律变更,最终偏离了初始目标。即便是黄金,也可能因后代保管不当、政策没收而流失。19世纪欧洲贵族的黄金储备,如今多数已因战争、革命或家族衰落而消失。而比特币构建了去中心化的永续传承体系,只要比特币网络存在,资金就可以严格遵循初始意愿运作。

比特币的跨时空特征还体现在它重新定义了金融主权与价值传承的逻辑。在传统体系中,个人的金融主权依赖于机构信用,银行不倒闭、交易所不跑路、政府不违约,资产才安全;而比特币通过私钥机制,将金融主权交还给个人,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财富的国王,即便身处战乱、灾荒或政权动荡,只要私钥在手,资产就不会被剥夺。

结语

比特币数量上限为2100万枚,区块大小为1MB, 区块间隔为10分钟,这种精巧设计保证了其安全性。从形成过程来看,比特币挖矿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这决定了比特币网络的底层并非空气,而是自然资源的积累,本质上是能源与算法相结合的产物。在价值共识的形成过程中,比特币网络在物质基础、算法基础、地理基础、金融基础四个维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产生交互共振,构建了价值共识在物质、社会和心理层面的根基。最后,在过去16年的发展历程中,比特币展现出了三大优点:抗风险、低损耗和跨时空。这种可编程货币适应了数字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新阶段承载人类价值的存储工具。

我们看到,比特币的生产过程与黄金有很多相似之处,其稀缺性甚至比黄金更为明晰。当然,与黄金不同的是,比特币的存在,依赖于网络,也依赖于人类;但它的数字化形式,又使之具备了很多黄金所不具备的优点。虽然,比特币不像黄金那样已经经历了数千年时间的考验,但其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我们今天所处的数字时代,使得比特币成为数字黄金的叙事,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我们期待和大家一道,见证比特币的未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 比特币稳定币诈骗第一案,一个U盘卷走130亿
 

读者评论
OR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共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特别报道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