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07:41
商业与经济
解局外卖大战,需要重新思考算法+ 查看更多
解局外卖大战,需要重新思考算法
+ 查看更多
陈白:当前竞争的焦点是如何让这个系统运转得更快更便宜。但一个健康的系统,其目标本应该是让所有参与者受益,而不仅仅是在零和博弈中决出一个赢家。
陈白
■
2025年,外卖大战硝烟再起。
几年前,《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曾引发公众对算法伦理的广泛关注。如今,随着新玩家携流量与低价入局,竞争逻辑似乎又一次无可避免地倒向了效率与成本的极致比拼。
很多人关注价格战本身,并以此认为是内卷的另一重表征。却很少有人从技术乃至是系统的维度,重新思考商业战争背后的变化。
但事实上,算法作为外卖平台的核心技术,其演进史深刻地定义了行业的运转逻辑、效率边界,以及劳动者的行为模式。一定程度上,算法是区别科技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商业大战的隐性要素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我们跳出价格战的框架,重新理解算法,反而可能会找到一个看懂今天这场外卖大战的关键变量。
外卖算法简史
在即时配送行业的早期,算法的出现解决了订单匹配与路径规划这一核心难题。
这背后正是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特点:通过信息化提升效率,用数据化作为决策依据。算法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出餐时间、规划最优路径、实时匹配骑手与订单,这其实也是以数据驱动业务升级迭代的典型体现,它最终将原本依赖人工经验、充满不确定性的线下配送流程,转变为一套精密、高效、可大规模复制的线上系统。
它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出餐时间、规划最优路径、实时匹配骑手与订单,将原本依赖人工经验、充满不确定性的线下配送流程,转变为一套精密、高效、可大规模复制的线上系统。
在这一阶段,算法的核心目标是“提效”,它承诺了一个多方共赢的理想模型:商家获得更多订单,消费者享受更快服务,骑手获得更高收入。
一个好的履约算法,追求的并非单一目标的最优化,而是在用户、骑手、商家多方的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算法的初衷是“准”,即预测的送达时间既不过短,导致骑手无法准时送达;也不过长,影响用户体验。
必须承认,在那个依靠补贴进行市场教育、全力争夺用户的草莽阶段,对效率的极致追求是符合当时商业逻辑的必然选择。彼时,平台、用户、商家和骑手的利益在“增长”这一共同目标下高度一致,效率的提升意味着所有人都能获益。
然而,当行业从增量市场步入存量竞争的成熟期后,单纯追求效率的边际效益开始递减,曾经那个多方共赢的利益平衡点也悄然发生了位移。当“更快”成为平台吸引用户的核心卖点时,算法不再仅仅是一个匹配工具,它进化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
在这一阶段,系统洞察了骑手行为的细节,并利用奖惩机制来驱动他们不断挑战生理和安全的极限。算法的迭代,从追求“准”变成了追求“快”,多方利益的平衡被打破,骑手的利益被置于了末端。
不过,随着舆论的反弹,近年来骑手的配送效率难题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只是,随着跨界玩家的入局,外卖大战进入新的阶段。算法的角色再次升级,再一次从一个内部管理工具,演变为平台对外竞争的核心武器。
平台需要通过算法优化调度、合并订单、压缩配送成本,才能在低价竞争中维持运营,而这无疑会将成本压力进一步传导给骑手。
而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算法是运力调度的指挥中枢。平台利用算法进行“全城热力”分析,通过动态加价、区域补贴等方式,实现对数十万骑手的精准调度,使其成为平台争夺市场份额的“兵力”。
更重要的是,算法正构建更深的技术壁垒。平台通过算法积累的海量数据,反过来又可以“喂养”算法,使其在商家选择、用户推荐、配送效率上形成正向循环,构筑起让后来者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但当算法从最初的效率工具,到规训骑手的系统,再到今天平台间厮杀的竞争壁垒,真正的问题是:
在这场由代码驱动的竞争中,“人”的位置在哪里?
真正的系统
今天的外卖大战,其背后真正的困境,并非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而是这套竞争逻辑本身,是否真正服务于系统的所有参与者——广大的骑手、消费者和本地商家。
我们所说的“系统”,不应仅仅是算法代码,它更是一个由技术、资本、劳动者、消费者和监管共同构成的复杂生态。
当前竞争的焦点,是如何让这个系统运转得更快、更便宜。但这可能是一个危险的误区。一个健康的系统,其目标应该是让所有参与者受益,而不仅仅是在零和博弈中决出一个赢家。
事实上,已有不少学者研究证明,熟练骑手也能绕开系统和算法,给自己保留一定的自主空间,比如两年以上老骑手基本不会按照系统推荐的订单顺序和路线配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而新骑手则更依赖线上工具。
平台也在不断尝试改善,例如推出“骑手友好社区”项目以减少进门摩擦,或是试行“安全分”体系以正向激励安全驾驶,或是推出“安准卡”,用类似交规和驾照的加减分形式来取代超时罚款。这些举措无疑是积极的,在保障骑手安全和用户体验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证明了算法在正向引导上的潜力。
问题的核心其实一直没变,那就是骑手的劳动尊严和基本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
最近,美团在北京举办骑手算法协商共治开放日,向公众公开骑手配送的算法逻辑,这是美团年初成立算法顾问委员会以来,举办的第八场沟通会,也是第一次举办骑手协商共治开放日。
所以说,真正的改变,还是需要将骑手从被动的“算法客体”转变为主动的“系统参与者”。这意味着,在算法规则的设计和迭代中,本来就应该有骑手的声音。此前,美团也曾举办过数百场骑手恳谈会以此吸纳更多骑手的意见,最近一次全面取消超时扣款的措施,正是通过多次骑手意见反馈、反复修正的结果。让骑手参与到申诉机制、奖惩体系、配送时间设置等环节的讨论中,才能让算法真正变得“有温度”。
同时,必须建立起与新型劳动关系相匹配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当骑手作为“劳动者”的身份被真正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益得到制度性保障,才能从对系统的不确定性中解脱出来。
客观地说,消费者在这套系统中,长期以来被置于中心位置。平台为了迎合消费者,不断用“更快、更便宜”来塑造我们的消费习惯。
但这种极致的便利背后,骑手、消费者、商家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每一次选择都在为系统的未来投票。
一个健康的消费生态,应该建立在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对商业可持续性的理解之上。这并非要求消费者放弃对服务质量的追求,而是倡导一种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观念。当我们不再是苛刻的“上帝”,而是理性的“公民”时,才能与骑手、商家一起,构建一个更良性的本地生活服务体系。
再造本地生活
外卖大战,本质上是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商业模式变迁的一个缩影。
回溯历史,本地生活经历了从“信息”到“交易”再到“履约”的深刻变革。最早的本地生活平台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随后的团购兴起,将本地生活带入了“交易”时代;而即时配送的成熟,则将本地生活推向了“履约”时代,平台构建了强大的即时物流网络,“万物到家”成为现实,履约效率也因此成为了核心竞争力。
在“履约”时代,我们将效率推向了极致。算法将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密的计算和优化。然而,当效率的追求超越了合理的边界,就会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劳动者的困境、商家的压力,以及服务本身的同质化。这或许意味着,单纯依靠“履约效率”的竞争,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未来的本地生活,需要一次价值的回归,即重新思考商业的终极目的——服务于人,服务于更美好的生活。“再造本地生活”,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更快、更便宜”的履约竞争,而是需要构建一个更多元、更具人文关怀、更能促进社区繁荣的生态系统。
一个真正服务于人的本地生活平台,首先应该是一个“技术向善”的平台。算法的设计,应将劳动者安全、尊严和合理收入作为核心约束条件,而非可牺牲的成本。其次,它应该是一个“社区友好”的平台,致力于帮助本地小微企业成长,保护和促进商业生态的多样性。再次,它应该是一个“关系可续”的平台,成为建立骑手、商家和消费者之间良性关系的桥梁,而非隔墙。最后,它必须是一个“责任共担”的平台。平台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平台方需要承担起主体责任,监管部门需要建立清晰合理的规则,而我们每一个消费者和从业者,也需要用自己的选择,去支持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
新的外卖大战走到今天,但我们期待它能够走向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结局。
这场战争的胜利者,不应是那个算法最冷酷、补贴最疯狂的平台,而应是那个最能理解和尊重“人”的价值,最能平衡好商业效率与社会责任,最能为我们的本地生活创造真实、持久价值的平台。
我们应该倡导所有平台企业,都晒出自己的举措。因为,技术终将迭代,但商业服务于人的本质,不应改变。我们需要的从来就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零和战场,而是一个更有温度、更具人情味的本地生活新图景。
■
2025年,外卖大战硝烟再起。
几年前,《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曾引发公众对算法伦理的广泛关注。如今,随着新玩家携流量与低价入局,竞争逻辑似乎又一次无可避免地倒向了效率与成本的极致比拼。
很多人关注价格战本身,并以此认为是内卷的另一重表征。却很少有人从技术乃至是系统的维度,重新思考商业战争背后的变化。
但事实上,算法作为外卖平台的核心技术,其演进史深刻地定义了行业的运转逻辑、效率边界,以及劳动者的行为模式。一定程度上,算法是区别科技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商业大战的隐性要素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我们跳出价格战的框架,重新理解算法,反而可能会找到一个看懂今天这场外卖大战的关键变量。
外卖算法简史
在即时配送行业的早期,算法的出现解决了订单匹配与路径规划这一核心难题。
这背后正是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特点:通过信息化提升效率,用数据化作为决策依据。算法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出餐时间、规划最优路径、实时匹配骑手与订单,这其实也是以数据驱动业务升级迭代的典型体现,它最终将原本依赖人工经验、充满不确定性的线下配送流程,转变为一套精密、高效、可大规模复制的线上系统。
它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出餐时间、规划最优路径、实时匹配骑手与订单,将原本依赖人工经验、充满不确定性的线下配送流程,转变为一套精密、高效、可大规模复制的线上系统。
在这一阶段,算法的核心目标是“提效”,它承诺了一个多方共赢的理想模型:商家获得更多订单,消费者享受更快服务,骑手获得更高收入。
一个好的履约算法,追求的并非单一目标的最优化,而是在用户、骑手、商家多方的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算法的初衷是“准”,即预测的送达时间既不过短,导致骑手无法准时送达;也不过长,影响用户体验。
必须承认,在那个依靠补贴进行市场教育、全力争夺用户的草莽阶段,对效率的极致追求是符合当时商业逻辑的必然选择。彼时,平台、用户、商家和骑手的利益在“增长”这一共同目标下高度一致,效率的提升意味着所有人都能获益。
然而,当行业从增量市场步入存量竞争的成熟期后,单纯追求效率的边际效益开始递减,曾经那个多方共赢的利益平衡点也悄然发生了位移。当“更快”成为平台吸引用户的核心卖点时,算法不再仅仅是一个匹配工具,它进化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
在这一阶段,系统洞察了骑手行为的细节,并利用奖惩机制来驱动他们不断挑战生理和安全的极限。算法的迭代,从追求“准”变成了追求“快”,多方利益的平衡被打破,骑手的利益被置于了末端。
不过,随着舆论的反弹,近年来骑手的配送效率难题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只是,随着跨界玩家的入局,外卖大战进入新的阶段。算法的角色再次升级,再一次从一个内部管理工具,演变为平台对外竞争的核心武器。
平台需要通过算法优化调度、合并订单、压缩配送成本,才能在低价竞争中维持运营,而这无疑会将成本压力进一步传导给骑手。
而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算法是运力调度的指挥中枢。平台利用算法进行“全城热力”分析,通过动态加价、区域补贴等方式,实现对数十万骑手的精准调度,使其成为平台争夺市场份额的“兵力”。
更重要的是,算法正构建更深的技术壁垒。平台通过算法积累的海量数据,反过来又可以“喂养”算法,使其在商家选择、用户推荐、配送效率上形成正向循环,构筑起让后来者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但当算法从最初的效率工具,到规训骑手的系统,再到今天平台间厮杀的竞争壁垒,真正的问题是:
在这场由代码驱动的竞争中,“人”的位置在哪里?
真正的系统
今天的外卖大战,其背后真正的困境,并非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而是这套竞争逻辑本身,是否真正服务于系统的所有参与者——广大的骑手、消费者和本地商家。
我们所说的“系统”,不应仅仅是算法代码,它更是一个由技术、资本、劳动者、消费者和监管共同构成的复杂生态。
当前竞争的焦点,是如何让这个系统运转得更快、更便宜。但这可能是一个危险的误区。一个健康的系统,其目标应该是让所有参与者受益,而不仅仅是在零和博弈中决出一个赢家。
事实上,已有不少学者研究证明,熟练骑手也能绕开系统和算法,给自己保留一定的自主空间,比如两年以上老骑手基本不会按照系统推荐的订单顺序和路线配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而新骑手则更依赖线上工具。
平台也在不断尝试改善,例如推出“骑手友好社区”项目以减少进门摩擦,或是试行“安全分”体系以正向激励安全驾驶,或是推出“安准卡”,用类似交规和驾照的加减分形式来取代超时罚款。这些举措无疑是积极的,在保障骑手安全和用户体验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证明了算法在正向引导上的潜力。
问题的核心其实一直没变,那就是骑手的劳动尊严和基本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
最近,美团在北京举办骑手算法协商共治开放日,向公众公开骑手配送的算法逻辑,这是美团年初成立算法顾问委员会以来,举办的第八场沟通会,也是第一次举办骑手协商共治开放日。
所以说,真正的改变,还是需要将骑手从被动的“算法客体”转变为主动的“系统参与者”。这意味着,在算法规则的设计和迭代中,本来就应该有骑手的声音。此前,美团也曾举办过数百场骑手恳谈会以此吸纳更多骑手的意见,最近一次全面取消超时扣款的措施,正是通过多次骑手意见反馈、反复修正的结果。让骑手参与到申诉机制、奖惩体系、配送时间设置等环节的讨论中,才能让算法真正变得“有温度”。
同时,必须建立起与新型劳动关系相匹配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当骑手作为“劳动者”的身份被真正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益得到制度性保障,才能从对系统的不确定性中解脱出来。
客观地说,消费者在这套系统中,长期以来被置于中心位置。平台为了迎合消费者,不断用“更快、更便宜”来塑造我们的消费习惯。
但这种极致的便利背后,骑手、消费者、商家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每一次选择都在为系统的未来投票。
一个健康的消费生态,应该建立在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对商业可持续性的理解之上。这并非要求消费者放弃对服务质量的追求,而是倡导一种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观念。当我们不再是苛刻的“上帝”,而是理性的“公民”时,才能与骑手、商家一起,构建一个更良性的本地生活服务体系。
再造本地生活
外卖大战,本质上是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商业模式变迁的一个缩影。
回溯历史,本地生活经历了从“信息”到“交易”再到“履约”的深刻变革。最早的本地生活平台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随后的团购兴起,将本地生活带入了“交易”时代;而即时配送的成熟,则将本地生活推向了“履约”时代,平台构建了强大的即时物流网络,“万物到家”成为现实,履约效率也因此成为了核心竞争力。
在“履约”时代,我们将效率推向了极致。算法将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密的计算和优化。然而,当效率的追求超越了合理的边界,就会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劳动者的困境、商家的压力,以及服务本身的同质化。这或许意味着,单纯依靠“履约效率”的竞争,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未来的本地生活,需要一次价值的回归,即重新思考商业的终极目的——服务于人,服务于更美好的生活。“再造本地生活”,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更快、更便宜”的履约竞争,而是需要构建一个更多元、更具人文关怀、更能促进社区繁荣的生态系统。
一个真正服务于人的本地生活平台,首先应该是一个“技术向善”的平台。算法的设计,应将劳动者安全、尊严和合理收入作为核心约束条件,而非可牺牲的成本。其次,它应该是一个“社区友好”的平台,致力于帮助本地小微企业成长,保护和促进商业生态的多样性。再次,它应该是一个“关系可续”的平台,成为建立骑手、商家和消费者之间良性关系的桥梁,而非隔墙。最后,它必须是一个“责任共担”的平台。平台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平台方需要承担起主体责任,监管部门需要建立清晰合理的规则,而我们每一个消费者和从业者,也需要用自己的选择,去支持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
新的外卖大战走到今天,但我们期待它能够走向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结局。
这场战争的胜利者,不应是那个算法最冷酷、补贴最疯狂的平台,而应是那个最能理解和尊重“人”的价值,最能平衡好商业效率与社会责任,最能为我们的本地生活创造真实、持久价值的平台。
我们应该倡导所有平台企业,都晒出自己的举措。因为,技术终将迭代,但商业服务于人的本质,不应改变。我们需要的从来就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零和战场,而是一个更有温度、更具人情味的本地生活新图景。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陈白
■
2025年,外卖大战硝烟再起。
几年前,《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曾引发公众对算法伦理的广泛关注。如今,随着新玩家携流量与低价入局,竞争逻辑似乎又一次无可避免地倒向了效率与成本的极致比拼。
很多人关注价格战本身,并以此认为是内卷的另一重表征。却很少有人从技术乃至是系统的维度,重新思考商业战争背后的变化。
但事实上,算法作为外卖平台的核心技术,其演进史深刻地定义了行业的运转逻辑、效率边界,以及劳动者的行为模式。一定程度上,算法是区别科技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商业大战的隐性要素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我们跳出价格战的框架,重新理解算法,反而可能会找到一个看懂今天这场外卖大战的关键变量。
外卖算法简史
在即时配送行业的早期,算法的出现解决了订单匹配与路径规划这一核心难题。
这背后正是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特点:通过信息化提升效率,用数据化作为决策依据。算法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出餐时间、规划最优路径、实时匹配骑手与订单,这其实也是以数据驱动业务升级迭代的典型体现,它最终将原本依赖人工经验、充满不确定性的线下配送流程,转变为一套精密、高效、可大规模复制的线上系统。
它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出餐时间、规划最优路径、实时匹配骑手与订单,将原本依赖人工经验、充满不确定性的线下配送流程,转变为一套精密、高效、可大规模复制的线上系统。
在这一阶段,算法的核心目标是“提效”,它承诺了一个多方共赢的理想模型:商家获得更多订单,消费者享受更快服务,骑手获得更高收入。
一个好的履约算法,追求的并非单一目标的最优化,而是在用户、骑手、商家多方的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算法的初衷是“准”,即预测的送达时间既不过短,导致骑手无法准时送达;也不过长,影响用户体验。
必须承认,在那个依靠补贴进行市场教育、全力争夺用户的草莽阶段,对效率的极致追求是符合当时商业逻辑的必然选择。彼时,平台、用户、商家和骑手的利益在“增长”这一共同目标下高度一致,效率的提升意味着所有人都能获益。
然而,当行业从增量市场步入存量竞争的成熟期后,单纯追求效率的边际效益开始递减,曾经那个多方共赢的利益平衡点也悄然发生了位移。当“更快”成为平台吸引用户的核心卖点时,算法不再仅仅是一个匹配工具,它进化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
在这一阶段,系统洞察了骑手行为的细节,并利用奖惩机制来驱动他们不断挑战生理和安全的极限。算法的迭代,从追求“准”变成了追求“快”,多方利益的平衡被打破,骑手的利益被置于了末端。
不过,随着舆论的反弹,近年来骑手的配送效率难题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只是,随着跨界玩家的入局,外卖大战进入新的阶段。算法的角色再次升级,再一次从一个内部管理工具,演变为平台对外竞争的核心武器。
平台需要通过算法优化调度、合并订单、压缩配送成本,才能在低价竞争中维持运营,而这无疑会将成本压力进一步传导给骑手。
而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算法是运力调度的指挥中枢。平台利用算法进行“全城热力”分析,通过动态加价、区域补贴等方式,实现对数十万骑手的精准调度,使其成为平台争夺市场份额的“兵力”。
更重要的是,算法正构建更深的技术壁垒。平台通过算法积累的海量数据,反过来又可以“喂养”算法,使其在商家选择、用户推荐、配送效率上形成正向循环,构筑起让后来者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但当算法从最初的效率工具,到规训骑手的系统,再到今天平台间厮杀的竞争壁垒,真正的问题是:
在这场由代码驱动的竞争中,“人”的位置在哪里?
真正的系统
今天的外卖大战,其背后真正的困境,并非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而是这套竞争逻辑本身,是否真正服务于系统的所有参与者——广大的骑手、消费者和本地商家。
我们所说的“系统”,不应仅仅是算法代码,它更是一个由技术、资本、劳动者、消费者和监管共同构成的复杂生态。
当前竞争的焦点,是如何让这个系统运转得更快、更便宜。但这可能是一个危险的误区。一个健康的系统,其目标应该是让所有参与者受益,而不仅仅是在零和博弈中决出一个赢家。
事实上,已有不少学者研究证明,熟练骑手也能绕开系统和算法,给自己保留一定的自主空间,比如两年以上老骑手基本不会按照系统推荐的订单顺序和路线配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而新骑手则更依赖线上工具。
平台也在不断尝试改善,例如推出“骑手友好社区”项目以减少进门摩擦,或是试行“安全分”体系以正向激励安全驾驶,或是推出“安准卡”,用类似交规和驾照的加减分形式来取代超时罚款。这些举措无疑是积极的,在保障骑手安全和用户体验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证明了算法在正向引导上的潜力。
问题的核心其实一直没变,那就是骑手的劳动尊严和基本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
最近,美团在北京举办骑手算法协商共治开放日,向公众公开骑手配送的算法逻辑,这是美团年初成立算法顾问委员会以来,举办的第八场沟通会,也是第一次举办骑手协商共治开放日。
所以说,真正的改变,还是需要将骑手从被动的“算法客体”转变为主动的“系统参与者”。这意味着,在算法规则的设计和迭代中,本来就应该有骑手的声音。此前,美团也曾举办过数百场骑手恳谈会以此吸纳更多骑手的意见,最近一次全面取消超时扣款的措施,正是通过多次骑手意见反馈、反复修正的结果。让骑手参与到申诉机制、奖惩体系、配送时间设置等环节的讨论中,才能让算法真正变得“有温度”。
同时,必须建立起与新型劳动关系相匹配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当骑手作为“劳动者”的身份被真正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益得到制度性保障,才能从对系统的不确定性中解脱出来。
客观地说,消费者在这套系统中,长期以来被置于中心位置。平台为了迎合消费者,不断用“更快、更便宜”来塑造我们的消费习惯。
但这种极致的便利背后,骑手、消费者、商家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每一次选择都在为系统的未来投票。
一个健康的消费生态,应该建立在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对商业可持续性的理解之上。这并非要求消费者放弃对服务质量的追求,而是倡导一种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观念。当我们不再是苛刻的“上帝”,而是理性的“公民”时,才能与骑手、商家一起,构建一个更良性的本地生活服务体系。
再造本地生活
外卖大战,本质上是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商业模式变迁的一个缩影。
回溯历史,本地生活经历了从“信息”到“交易”再到“履约”的深刻变革。最早的本地生活平台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随后的团购兴起,将本地生活带入了“交易”时代;而即时配送的成熟,则将本地生活推向了“履约”时代,平台构建了强大的即时物流网络,“万物到家”成为现实,履约效率也因此成为了核心竞争力。
在“履约”时代,我们将效率推向了极致。算法将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密的计算和优化。然而,当效率的追求超越了合理的边界,就会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劳动者的困境、商家的压力,以及服务本身的同质化。这或许意味着,单纯依靠“履约效率”的竞争,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未来的本地生活,需要一次价值的回归,即重新思考商业的终极目的——服务于人,服务于更美好的生活。“再造本地生活”,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更快、更便宜”的履约竞争,而是需要构建一个更多元、更具人文关怀、更能促进社区繁荣的生态系统。
一个真正服务于人的本地生活平台,首先应该是一个“技术向善”的平台。算法的设计,应将劳动者安全、尊严和合理收入作为核心约束条件,而非可牺牲的成本。其次,它应该是一个“社区友好”的平台,致力于帮助本地小微企业成长,保护和促进商业生态的多样性。再次,它应该是一个“关系可续”的平台,成为建立骑手、商家和消费者之间良性关系的桥梁,而非隔墙。最后,它必须是一个“责任共担”的平台。平台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平台方需要承担起主体责任,监管部门需要建立清晰合理的规则,而我们每一个消费者和从业者,也需要用自己的选择,去支持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
新的外卖大战走到今天,但我们期待它能够走向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结局。
这场战争的胜利者,不应是那个算法最冷酷、补贴最疯狂的平台,而应是那个最能理解和尊重“人”的价值,最能平衡好商业效率与社会责任,最能为我们的本地生活创造真实、持久价值的平台。
我们应该倡导所有平台企业,都晒出自己的举措。因为,技术终将迭代,但商业服务于人的本质,不应改变。我们需要的从来就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零和战场,而是一个更有温度、更具人情味的本地生活新图景。
■
2025年,外卖大战硝烟再起。
几年前,《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曾引发公众对算法伦理的广泛关注。如今,随着新玩家携流量与低价入局,竞争逻辑似乎又一次无可避免地倒向了效率与成本的极致比拼。
很多人关注价格战本身,并以此认为是内卷的另一重表征。却很少有人从技术乃至是系统的维度,重新思考商业战争背后的变化。
但事实上,算法作为外卖平台的核心技术,其演进史深刻地定义了行业的运转逻辑、效率边界,以及劳动者的行为模式。一定程度上,算法是区别科技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商业大战的隐性要素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我们跳出价格战的框架,重新理解算法,反而可能会找到一个看懂今天这场外卖大战的关键变量。
外卖算法简史
在即时配送行业的早期,算法的出现解决了订单匹配与路径规划这一核心难题。
这背后正是互联网公司最核心的特点:通过信息化提升效率,用数据化作为决策依据。算法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出餐时间、规划最优路径、实时匹配骑手与订单,这其实也是以数据驱动业务升级迭代的典型体现,它最终将原本依赖人工经验、充满不确定性的线下配送流程,转变为一套精密、高效、可大规模复制的线上系统。
它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出餐时间、规划最优路径、实时匹配骑手与订单,将原本依赖人工经验、充满不确定性的线下配送流程,转变为一套精密、高效、可大规模复制的线上系统。
在这一阶段,算法的核心目标是“提效”,它承诺了一个多方共赢的理想模型:商家获得更多订单,消费者享受更快服务,骑手获得更高收入。
一个好的履约算法,追求的并非单一目标的最优化,而是在用户、骑手、商家多方的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算法的初衷是“准”,即预测的送达时间既不过短,导致骑手无法准时送达;也不过长,影响用户体验。
必须承认,在那个依靠补贴进行市场教育、全力争夺用户的草莽阶段,对效率的极致追求是符合当时商业逻辑的必然选择。彼时,平台、用户、商家和骑手的利益在“增长”这一共同目标下高度一致,效率的提升意味着所有人都能获益。
然而,当行业从增量市场步入存量竞争的成熟期后,单纯追求效率的边际效益开始递减,曾经那个多方共赢的利益平衡点也悄然发生了位移。当“更快”成为平台吸引用户的核心卖点时,算法不再仅仅是一个匹配工具,它进化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
在这一阶段,系统洞察了骑手行为的细节,并利用奖惩机制来驱动他们不断挑战生理和安全的极限。算法的迭代,从追求“准”变成了追求“快”,多方利益的平衡被打破,骑手的利益被置于了末端。
不过,随着舆论的反弹,近年来骑手的配送效率难题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只是,随着跨界玩家的入局,外卖大战进入新的阶段。算法的角色再次升级,再一次从一个内部管理工具,演变为平台对外竞争的核心武器。
平台需要通过算法优化调度、合并订单、压缩配送成本,才能在低价竞争中维持运营,而这无疑会将成本压力进一步传导给骑手。
而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算法是运力调度的指挥中枢。平台利用算法进行“全城热力”分析,通过动态加价、区域补贴等方式,实现对数十万骑手的精准调度,使其成为平台争夺市场份额的“兵力”。
更重要的是,算法正构建更深的技术壁垒。平台通过算法积累的海量数据,反过来又可以“喂养”算法,使其在商家选择、用户推荐、配送效率上形成正向循环,构筑起让后来者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但当算法从最初的效率工具,到规训骑手的系统,再到今天平台间厮杀的竞争壁垒,真正的问题是:
在这场由代码驱动的竞争中,“人”的位置在哪里?
真正的系统
今天的外卖大战,其背后真正的困境,并非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而是这套竞争逻辑本身,是否真正服务于系统的所有参与者——广大的骑手、消费者和本地商家。
我们所说的“系统”,不应仅仅是算法代码,它更是一个由技术、资本、劳动者、消费者和监管共同构成的复杂生态。
当前竞争的焦点,是如何让这个系统运转得更快、更便宜。但这可能是一个危险的误区。一个健康的系统,其目标应该是让所有参与者受益,而不仅仅是在零和博弈中决出一个赢家。
事实上,已有不少学者研究证明,熟练骑手也能绕开系统和算法,给自己保留一定的自主空间,比如两年以上老骑手基本不会按照系统推荐的订单顺序和路线配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而新骑手则更依赖线上工具。
平台也在不断尝试改善,例如推出“骑手友好社区”项目以减少进门摩擦,或是试行“安全分”体系以正向激励安全驾驶,或是推出“安准卡”,用类似交规和驾照的加减分形式来取代超时罚款。这些举措无疑是积极的,在保障骑手安全和用户体验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证明了算法在正向引导上的潜力。
问题的核心其实一直没变,那就是骑手的劳动尊严和基本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
最近,美团在北京举办骑手算法协商共治开放日,向公众公开骑手配送的算法逻辑,这是美团年初成立算法顾问委员会以来,举办的第八场沟通会,也是第一次举办骑手协商共治开放日。
所以说,真正的改变,还是需要将骑手从被动的“算法客体”转变为主动的“系统参与者”。这意味着,在算法规则的设计和迭代中,本来就应该有骑手的声音。此前,美团也曾举办过数百场骑手恳谈会以此吸纳更多骑手的意见,最近一次全面取消超时扣款的措施,正是通过多次骑手意见反馈、反复修正的结果。让骑手参与到申诉机制、奖惩体系、配送时间设置等环节的讨论中,才能让算法真正变得“有温度”。
同时,必须建立起与新型劳动关系相匹配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当骑手作为“劳动者”的身份被真正承认和尊重,他们的权益得到制度性保障,才能从对系统的不确定性中解脱出来。
客观地说,消费者在这套系统中,长期以来被置于中心位置。平台为了迎合消费者,不断用“更快、更便宜”来塑造我们的消费习惯。
但这种极致的便利背后,骑手、消费者、商家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每一次选择都在为系统的未来投票。
一个健康的消费生态,应该建立在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和对商业可持续性的理解之上。这并非要求消费者放弃对服务质量的追求,而是倡导一种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观念。当我们不再是苛刻的“上帝”,而是理性的“公民”时,才能与骑手、商家一起,构建一个更良性的本地生活服务体系。
再造本地生活
外卖大战,本质上是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商业模式变迁的一个缩影。
回溯历史,本地生活经历了从“信息”到“交易”再到“履约”的深刻变革。最早的本地生活平台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随后的团购兴起,将本地生活带入了“交易”时代;而即时配送的成熟,则将本地生活推向了“履约”时代,平台构建了强大的即时物流网络,“万物到家”成为现实,履约效率也因此成为了核心竞争力。
在“履约”时代,我们将效率推向了极致。算法将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密的计算和优化。然而,当效率的追求超越了合理的边界,就会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劳动者的困境、商家的压力,以及服务本身的同质化。这或许意味着,单纯依靠“履约效率”的竞争,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未来的本地生活,需要一次价值的回归,即重新思考商业的终极目的——服务于人,服务于更美好的生活。“再造本地生活”,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更快、更便宜”的履约竞争,而是需要构建一个更多元、更具人文关怀、更能促进社区繁荣的生态系统。
一个真正服务于人的本地生活平台,首先应该是一个“技术向善”的平台。算法的设计,应将劳动者安全、尊严和合理收入作为核心约束条件,而非可牺牲的成本。其次,它应该是一个“社区友好”的平台,致力于帮助本地小微企业成长,保护和促进商业生态的多样性。再次,它应该是一个“关系可续”的平台,成为建立骑手、商家和消费者之间良性关系的桥梁,而非隔墙。最后,它必须是一个“责任共担”的平台。平台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平台方需要承担起主体责任,监管部门需要建立清晰合理的规则,而我们每一个消费者和从业者,也需要用自己的选择,去支持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
新的外卖大战走到今天,但我们期待它能够走向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结局。
这场战争的胜利者,不应是那个算法最冷酷、补贴最疯狂的平台,而应是那个最能理解和尊重“人”的价值,最能平衡好商业效率与社会责任,最能为我们的本地生活创造真实、持久价值的平台。
我们应该倡导所有平台企业,都晒出自己的举措。因为,技术终将迭代,但商业服务于人的本质,不应改变。我们需要的从来就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零和战场,而是一个更有温度、更具人情味的本地生活新图景。
■
相关内容+ 更多
相关内容
+ 更多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特别报道+ 更多
特别报道
+ 更多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