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DeepSeek、阿里巴巴等中国公司的免费AI模型正在全球范围内吸引用户。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8-13 07:26
商业与经济
中国如何扭转外商投资持续下降趋势?+ 查看更多
中国如何扭转外商投资持续下降趋势?
+ 查看更多
沈建光: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延续下滑态势,背后除了一些短期因素的扰动外,更多体现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所带来的挑战。如何应对与改变?
沈建光
■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体现决策层对外资领域的关注。此前,李强总理在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也表示,当前国际经贸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中跨境投资波动下行,产供链碎片化风险上升。
近年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延续下滑态势,背后除了一些短期因素的扰动外,更多体现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所带来的挑战。尽管大国博弈格局下稳外资任务艰巨,但如果政策层面能够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结合中国产业体系完备和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吸引外商投资仍有较大空间。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下降
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有两个统计口径,即外管局国际收支口径和商务部口径。2022年,商务部和国际收支口径的FDI数据一升一降、显著分化,引发了对外商投资趋势判断的分歧。当时笔者在FT专栏文章《谨防外商直接投资下滑成为趋势》中指出,外商对华投资的真实情况不容乐观,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2023年以来,尽管两个口径的FDI在金额上仍有差距,但趋势上均大幅下降,2024年也都创多年新低,指向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面临较大压力,验证了之前笔者的判断。
从国际收支口径看,2024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为186亿美元,较上年减少328亿美元,创1993年以来新低。其中,股权性质直接投资净流入728亿美元,为2005年来新低;关联企业债务净流出543亿美元,是1982年有统计以来最大规模的净流出,主要反映境外融资成本上升等短期因素影响。
根据二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2025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为232亿美元,是2003年来同期第二低水平。其中,股权性质直接投资(308亿美元)、关联企业债务(-76亿美元)均处于多年同期低位。
从商务部口径看,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263亿元,同比下降27.1%;折1162亿美元,同比下降28.8%,创2013年以来新低。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降幅均超过30%。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32.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5.2%。5-6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当月同比降幅均超过20%。
近两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明显弱于全球走势。根据OECD数据(与国际收支口径一致),2021-2024年,来华外商直接投资增速连续四年显著低于全球增速。2024年,全球FDI持平上年,但中国FDI下降64%;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与商务部口径一致),2024年,全球FDI流量同比下降11.0%,而同期中国FDI流量同比降幅达到28.8%。
全球产业链变革重塑外商投资格局
尽管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受到了一些短期或周期性因素的扰动,但背后更加值得关注的还是大国博弈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带来的挑战。
西方国家推动产业链“去中国化”,打击跨国企业长期投资意愿。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主要方式包括出台多项法案加大对华贸易打压和技术封锁、推出“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产业区域化政策等。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在美国货物进口中的份额大幅降至9.5%,低于欧盟、墨西哥、东盟以及加拿大。
美国也在借助关税谈判推动其他国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据路透社报道,此前德国总理默茨在访美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欧洲正在寻求更多地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美国在与越南的关税谈判中,要求越南在本国组装、用于出口美国的设备中减少使用中国科技,进而减少美国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
国际收支口径FDI中,股权投资包括资本金和收益再投资,其中资本金通常体现长期投资意愿。2024年,来华股权性质直接投资中,资本金流入90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近300亿美元,很可能是连续第三年回落(缺少历史连续数据)。这意味着,在产业链“去中国化”背景下,跨国企业在华长期投资意愿受到较大影响。
全球FDI绿地投资变化也体现了全球产业链重构对外商投资格局的重塑。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如果把2018年看作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起点,之前五年(2013-2017年),中国年均绿地投资为703亿美元,越南、印度、墨西哥合计年均绿地投资为917亿美元;之后五年(2019-2024年,剔除2020年),中国年均绿地投资降至386亿美元,而越南、印度、墨西哥合计年均绿地投资升至1226亿美元。
2024年,印度的FDI绿地投资增长28.0%至109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墨西哥的绿地投资增长32.9%至443亿美元,是历史第二高水平;东南亚十一国的绿地投资有所回落(1138亿美元),但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相比之下,中国的绿地投资仅为402亿美元,处于历史偏低水平。
正如笔者此前在FT专栏文章《近忧和远虑:越南崛起与中国产业外迁》中所言,尽管国内产业链外迁的背后一定程度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但中长期来看,大国博弈下的产业链转移已成为大趋势,西方国家产业链“去中国化”战略非常明确。中国应高度重视防范由此带来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收缩和中高端产业链外迁风险,及其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如何扭转外商投资下滑态势?
面对外资持续下行局面,政策层面已经积极部署。2025年2月,《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发布,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四方面提出20项任务,明确要求2025年内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为落实好上述行动方案,加快服务领域开放试点、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修订并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措施正在逐步落地。
在笔者看来,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支持外资企业投资中国、深耕中国还需做好以下三方面:
首先,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积极推动中美贸易谈判、尽量延缓中美脱钩进程,维护好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强化“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机制,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保持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其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的开放;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加强法治化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维权的司法环境。
再次,积极扩内需、促消费,让外资企业充分感受中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红利。比如,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基础上,更大力度支持服务消费;减少消费领域的限制性措施,放松对于高消费行为的管制;统筹推进社保体系改革,提高国有资本划拨社保基金比例,改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体现决策层对外资领域的关注。此前,李强总理在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也表示,当前国际经贸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中跨境投资波动下行,产供链碎片化风险上升。
近年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延续下滑态势,背后除了一些短期因素的扰动外,更多体现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所带来的挑战。尽管大国博弈格局下稳外资任务艰巨,但如果政策层面能够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结合中国产业体系完备和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吸引外商投资仍有较大空间。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下降
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有两个统计口径,即外管局国际收支口径和商务部口径。2022年,商务部和国际收支口径的FDI数据一升一降、显著分化,引发了对外商投资趋势判断的分歧。当时笔者在FT专栏文章《谨防外商直接投资下滑成为趋势》中指出,外商对华投资的真实情况不容乐观,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2023年以来,尽管两个口径的FDI在金额上仍有差距,但趋势上均大幅下降,2024年也都创多年新低,指向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面临较大压力,验证了之前笔者的判断。
从国际收支口径看,2024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为186亿美元,较上年减少328亿美元,创1993年以来新低。其中,股权性质直接投资净流入728亿美元,为2005年来新低;关联企业债务净流出543亿美元,是1982年有统计以来最大规模的净流出,主要反映境外融资成本上升等短期因素影响。
根据二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2025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为232亿美元,是2003年来同期第二低水平。其中,股权性质直接投资(308亿美元)、关联企业债务(-76亿美元)均处于多年同期低位。
从商务部口径看,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263亿元,同比下降27.1%;折1162亿美元,同比下降28.8%,创2013年以来新低。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降幅均超过30%。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32.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5.2%。5-6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当月同比降幅均超过20%。
近两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明显弱于全球走势。根据OECD数据(与国际收支口径一致),2021-2024年,来华外商直接投资增速连续四年显著低于全球增速。2024年,全球FDI持平上年,但中国FDI下降64%;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与商务部口径一致),2024年,全球FDI流量同比下降11.0%,而同期中国FDI流量同比降幅达到28.8%。
全球产业链变革重塑外商投资格局
尽管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受到了一些短期或周期性因素的扰动,但背后更加值得关注的还是大国博弈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带来的挑战。
西方国家推动产业链“去中国化”,打击跨国企业长期投资意愿。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主要方式包括出台多项法案加大对华贸易打压和技术封锁、推出“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产业区域化政策等。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在美国货物进口中的份额大幅降至9.5%,低于欧盟、墨西哥、东盟以及加拿大。
美国也在借助关税谈判推动其他国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据路透社报道,此前德国总理默茨在访美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欧洲正在寻求更多地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美国在与越南的关税谈判中,要求越南在本国组装、用于出口美国的设备中减少使用中国科技,进而减少美国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
国际收支口径FDI中,股权投资包括资本金和收益再投资,其中资本金通常体现长期投资意愿。2024年,来华股权性质直接投资中,资本金流入90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近300亿美元,很可能是连续第三年回落(缺少历史连续数据)。这意味着,在产业链“去中国化”背景下,跨国企业在华长期投资意愿受到较大影响。
全球FDI绿地投资变化也体现了全球产业链重构对外商投资格局的重塑。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如果把2018年看作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起点,之前五年(2013-2017年),中国年均绿地投资为703亿美元,越南、印度、墨西哥合计年均绿地投资为917亿美元;之后五年(2019-2024年,剔除2020年),中国年均绿地投资降至386亿美元,而越南、印度、墨西哥合计年均绿地投资升至1226亿美元。
2024年,印度的FDI绿地投资增长28.0%至109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墨西哥的绿地投资增长32.9%至443亿美元,是历史第二高水平;东南亚十一国的绿地投资有所回落(1138亿美元),但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相比之下,中国的绿地投资仅为402亿美元,处于历史偏低水平。
正如笔者此前在FT专栏文章《近忧和远虑:越南崛起与中国产业外迁》中所言,尽管国内产业链外迁的背后一定程度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但中长期来看,大国博弈下的产业链转移已成为大趋势,西方国家产业链“去中国化”战略非常明确。中国应高度重视防范由此带来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收缩和中高端产业链外迁风险,及其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如何扭转外商投资下滑态势?
面对外资持续下行局面,政策层面已经积极部署。2025年2月,《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发布,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四方面提出20项任务,明确要求2025年内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为落实好上述行动方案,加快服务领域开放试点、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修订并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措施正在逐步落地。
在笔者看来,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支持外资企业投资中国、深耕中国还需做好以下三方面:
首先,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积极推动中美贸易谈判、尽量延缓中美脱钩进程,维护好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强化“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机制,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保持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其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的开放;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加强法治化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维权的司法环境。
再次,积极扩内需、促消费,让外资企业充分感受中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红利。比如,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基础上,更大力度支持服务消费;减少消费领域的限制性措施,放松对于高消费行为的管制;统筹推进社保体系改革,提高国有资本划拨社保基金比例,改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
相关内容
OR
+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沈建光
■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体现决策层对外资领域的关注。此前,李强总理在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也表示,当前国际经贸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中跨境投资波动下行,产供链碎片化风险上升。
近年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延续下滑态势,背后除了一些短期因素的扰动外,更多体现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所带来的挑战。尽管大国博弈格局下稳外资任务艰巨,但如果政策层面能够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结合中国产业体系完备和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吸引外商投资仍有较大空间。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下降
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有两个统计口径,即外管局国际收支口径和商务部口径。2022年,商务部和国际收支口径的FDI数据一升一降、显著分化,引发了对外商投资趋势判断的分歧。当时笔者在FT专栏文章《谨防外商直接投资下滑成为趋势》中指出,外商对华投资的真实情况不容乐观,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2023年以来,尽管两个口径的FDI在金额上仍有差距,但趋势上均大幅下降,2024年也都创多年新低,指向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面临较大压力,验证了之前笔者的判断。
从国际收支口径看,2024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为186亿美元,较上年减少328亿美元,创1993年以来新低。其中,股权性质直接投资净流入728亿美元,为2005年来新低;关联企业债务净流出543亿美元,是1982年有统计以来最大规模的净流出,主要反映境外融资成本上升等短期因素影响。
根据二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2025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为232亿美元,是2003年来同期第二低水平。其中,股权性质直接投资(308亿美元)、关联企业债务(-76亿美元)均处于多年同期低位。
从商务部口径看,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263亿元,同比下降27.1%;折1162亿美元,同比下降28.8%,创2013年以来新低。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降幅均超过30%。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32.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5.2%。5-6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当月同比降幅均超过20%。
近两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明显弱于全球走势。根据OECD数据(与国际收支口径一致),2021-2024年,来华外商直接投资增速连续四年显著低于全球增速。2024年,全球FDI持平上年,但中国FDI下降64%;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与商务部口径一致),2024年,全球FDI流量同比下降11.0%,而同期中国FDI流量同比降幅达到28.8%。
全球产业链变革重塑外商投资格局
尽管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受到了一些短期或周期性因素的扰动,但背后更加值得关注的还是大国博弈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带来的挑战。
西方国家推动产业链“去中国化”,打击跨国企业长期投资意愿。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主要方式包括出台多项法案加大对华贸易打压和技术封锁、推出“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产业区域化政策等。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在美国货物进口中的份额大幅降至9.5%,低于欧盟、墨西哥、东盟以及加拿大。
美国也在借助关税谈判推动其他国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据路透社报道,此前德国总理默茨在访美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欧洲正在寻求更多地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美国在与越南的关税谈判中,要求越南在本国组装、用于出口美国的设备中减少使用中国科技,进而减少美国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
国际收支口径FDI中,股权投资包括资本金和收益再投资,其中资本金通常体现长期投资意愿。2024年,来华股权性质直接投资中,资本金流入90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近300亿美元,很可能是连续第三年回落(缺少历史连续数据)。这意味着,在产业链“去中国化”背景下,跨国企业在华长期投资意愿受到较大影响。
全球FDI绿地投资变化也体现了全球产业链重构对外商投资格局的重塑。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如果把2018年看作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起点,之前五年(2013-2017年),中国年均绿地投资为703亿美元,越南、印度、墨西哥合计年均绿地投资为917亿美元;之后五年(2019-2024年,剔除2020年),中国年均绿地投资降至386亿美元,而越南、印度、墨西哥合计年均绿地投资升至1226亿美元。
2024年,印度的FDI绿地投资增长28.0%至109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墨西哥的绿地投资增长32.9%至443亿美元,是历史第二高水平;东南亚十一国的绿地投资有所回落(1138亿美元),但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相比之下,中国的绿地投资仅为402亿美元,处于历史偏低水平。
正如笔者此前在FT专栏文章《近忧和远虑:越南崛起与中国产业外迁》中所言,尽管国内产业链外迁的背后一定程度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但中长期来看,大国博弈下的产业链转移已成为大趋势,西方国家产业链“去中国化”战略非常明确。中国应高度重视防范由此带来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收缩和中高端产业链外迁风险,及其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如何扭转外商投资下滑态势?
面对外资持续下行局面,政策层面已经积极部署。2025年2月,《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发布,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四方面提出20项任务,明确要求2025年内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为落实好上述行动方案,加快服务领域开放试点、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修订并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措施正在逐步落地。
在笔者看来,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支持外资企业投资中国、深耕中国还需做好以下三方面:
首先,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积极推动中美贸易谈判、尽量延缓中美脱钩进程,维护好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强化“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机制,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保持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其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的开放;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加强法治化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维权的司法环境。
再次,积极扩内需、促消费,让外资企业充分感受中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红利。比如,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基础上,更大力度支持服务消费;减少消费领域的限制性措施,放松对于高消费行为的管制;统筹推进社保体系改革,提高国有资本划拨社保基金比例,改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体现决策层对外资领域的关注。此前,李强总理在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也表示,当前国际经贸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中跨境投资波动下行,产供链碎片化风险上升。
近年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延续下滑态势,背后除了一些短期因素的扰动外,更多体现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所带来的挑战。尽管大国博弈格局下稳外资任务艰巨,但如果政策层面能够多措并举积极应对,结合中国产业体系完备和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吸引外商投资仍有较大空间。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下降
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有两个统计口径,即外管局国际收支口径和商务部口径。2022年,商务部和国际收支口径的FDI数据一升一降、显著分化,引发了对外商投资趋势判断的分歧。当时笔者在FT专栏文章《谨防外商直接投资下滑成为趋势》中指出,外商对华投资的真实情况不容乐观,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2023年以来,尽管两个口径的FDI在金额上仍有差距,但趋势上均大幅下降,2024年也都创多年新低,指向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面临较大压力,验证了之前笔者的判断。
从国际收支口径看,2024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为186亿美元,较上年减少328亿美元,创1993年以来新低。其中,股权性质直接投资净流入728亿美元,为2005年来新低;关联企业债务净流出543亿美元,是1982年有统计以来最大规模的净流出,主要反映境外融资成本上升等短期因素影响。
根据二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2025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为232亿美元,是2003年来同期第二低水平。其中,股权性质直接投资(308亿美元)、关联企业债务(-76亿美元)均处于多年同期低位。
从商务部口径看,202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263亿元,同比下降27.1%;折1162亿美元,同比下降28.8%,创2013年以来新低。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降幅均超过30%。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32.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5.2%。5-6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当月同比降幅均超过20%。
近两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明显弱于全球走势。根据OECD数据(与国际收支口径一致),2021-2024年,来华外商直接投资增速连续四年显著低于全球增速。2024年,全球FDI持平上年,但中国FDI下降64%;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与商务部口径一致),2024年,全球FDI流量同比下降11.0%,而同期中国FDI流量同比降幅达到28.8%。
全球产业链变革重塑外商投资格局
尽管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受到了一些短期或周期性因素的扰动,但背后更加值得关注的还是大国博弈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带来的挑战。
西方国家推动产业链“去中国化”,打击跨国企业长期投资意愿。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主要方式包括出台多项法案加大对华贸易打压和技术封锁、推出“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产业区域化政策等。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在美国货物进口中的份额大幅降至9.5%,低于欧盟、墨西哥、东盟以及加拿大。
美国也在借助关税谈判推动其他国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据路透社报道,此前德国总理默茨在访美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欧洲正在寻求更多地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美国在与越南的关税谈判中,要求越南在本国组装、用于出口美国的设备中减少使用中国科技,进而减少美国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
国际收支口径FDI中,股权投资包括资本金和收益再投资,其中资本金通常体现长期投资意愿。2024年,来华股权性质直接投资中,资本金流入90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近300亿美元,很可能是连续第三年回落(缺少历史连续数据)。这意味着,在产业链“去中国化”背景下,跨国企业在华长期投资意愿受到较大影响。
全球FDI绿地投资变化也体现了全球产业链重构对外商投资格局的重塑。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如果把2018年看作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起点,之前五年(2013-2017年),中国年均绿地投资为703亿美元,越南、印度、墨西哥合计年均绿地投资为917亿美元;之后五年(2019-2024年,剔除2020年),中国年均绿地投资降至386亿美元,而越南、印度、墨西哥合计年均绿地投资升至1226亿美元。
2024年,印度的FDI绿地投资增长28.0%至109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墨西哥的绿地投资增长32.9%至443亿美元,是历史第二高水平;东南亚十一国的绿地投资有所回落(1138亿美元),但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相比之下,中国的绿地投资仅为402亿美元,处于历史偏低水平。
正如笔者此前在FT专栏文章《近忧和远虑:越南崛起与中国产业外迁》中所言,尽管国内产业链外迁的背后一定程度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但中长期来看,大国博弈下的产业链转移已成为大趋势,西方国家产业链“去中国化”战略非常明确。中国应高度重视防范由此带来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收缩和中高端产业链外迁风险,及其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如何扭转外商投资下滑态势?
面对外资持续下行局面,政策层面已经积极部署。2025年2月,《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发布,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四方面提出20项任务,明确要求2025年内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为落实好上述行动方案,加快服务领域开放试点、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修订并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措施正在逐步落地。
在笔者看来,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支持外资企业投资中国、深耕中国还需做好以下三方面:
首先,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积极推动中美贸易谈判、尽量延缓中美脱钩进程,维护好与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强化“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机制,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保持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其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的开放;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加强法治化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维权的司法环境。
再次,积极扩内需、促消费,让外资企业充分感受中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红利。比如,在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基础上,更大力度支持服务消费;减少消费领域的限制性措施,放松对于高消费行为的管制;统筹推进社保体系改革,提高国有资本划拨社保基金比例,改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
相关内容
OR
+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特别报道
OR
+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