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06-17 08:55
社会与生活

“扫地僧迷思”,应适可而止

刘远举:公众对“韦神”的追捧,不是中国社会对知识、专业的推崇,恰好相反,这波造神的本质是反智、反专业的。
北大数学老师韦东奕
刘远举




北大韦东奕,入驻短视频平台后,只发了一条视频,就引发舆论热烈关注。个人账号粉丝短时间内就突破2400万。抖音平台数据显示,“韦神”和“韦东奕”的话题播放量,分别高达88.6亿和79.6亿。

他的账号评论区,也成了高考许愿池。而关于韦东奕学术和品德的谣言,更是满天飞:“为洞庭湖水灾捐款1600万元”“月球采样轨迹由韦东奕计算”“破解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S方程),解决了六代机核心难题,使飞行速度达到惊人的10马赫。”

在我看来,公众对“韦神”的追捧,不是中国社会对知识、专业的推崇,恰好相反,这波造神的本质是反智、反专业的。

反专业的迷思,如此之盛,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个。苏超火了之后,南通队挑战国家队的说法在网上热传。

南通海门珂缔缘足球俱乐部否认了这一消息。范志毅则说,“你这话也说得出来,派南通队上?你真把南通队当回事,南通队你能踢?你真能踢?”

江苏媒体《扬子晚报》的记者谈到“南通队挑战国足”的事。他认为,国足再弱也轮不到业余足球挑战”“支持南通队挑战国足应该适可而止”。他说,国足如果认认真真跟南通队踢,进个5个8个,我想也是应该的。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在范志毅说了这段话后,杜撰了《南通草根足球队致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公开战书》,传得很热闹。

足球高手在民间,这种想法很早就有了。之前,网上传说的新加坡门将桑尼,是一个卖饭的,业余踢球。但实际上,这是假的。桑尼13岁就进入职业俱乐部训练,考入了新加坡国家足球学院,后因哮喘,转为守门员。2004年,桑尼就代表新加坡队参加了国际比赛,有上百次的赛事经验。

新加坡队也不是业余的,都是职业球员,也有不少归化球员,数量达到了8人。

新加坡虽小,也有完善的职业足球联赛,有12个俱乐部,此外,也有完善的足球青训体系。新加坡足协成立于1892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足球协会之一。90年代末到00年代,新加坡获得了4次东南亚冠军,1977年首次参加世界杯预选赛。

这些造神、谣言背后,是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高手在民间”,“扫地僧”迷思。

扫地僧本质是一种反差。一些时候,这个概念指衣着相貌上的——不显山露水,衣着朴素却专业精湛,地位崇高。比如多年前热传的“布鞋院士”李小文。类似的是韦东奕穿着朴素,门牙已脱落,身形消瘦。

值得一提的是,李小文院士不修边幅,却有院士地位之尊,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中国的学术体系,未必是以貌取人。数学是一个客观且相对开放的学科,由全球学术共同体共同评价,不会埋没韦东奕,也打压不了韦东奕。

“扫地僧”这个概念,在更多时候,则指在专业体系之外,突然出现的高手,所谓高手在民间。这种民间性,也可扩展到体系内的怀才不遇——韦东奕是被民间加冕的,而非北大的职称体系。

扫地僧迷思的来源很多。

首先,它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禅宗讲究的就是“人人皆有佛性,顿悟成佛”。顿悟,是对一定之规的突破,不拘泥形式。六祖慧能就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强调修行不必拘泥形式。禅宗马祖道一禅师的核心思想之一,则是“平常心是道”,所谓“挑水砍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是道场”。所以金庸安排老僧扫地,本身也源于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顿悟”而非“渐修”的偏爱,本质上是个人能力对规律、形式的突破的偏爱。

“扫地僧”迷思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也反映了当下中国民间对专业和精英的不信任。“扫地”往往被设定为“游离于主流体系之外”的角色,其成功不是通过正规考试、职称晋升,而是靠“隐藏实力”一鸣惊人。

这种叙事迎合了社会对精英阶层、精英叙事的抵触情绪。实际上,“砖家”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中的一个品类,一些媒体故意放大、扭曲专业人士的观点,以此迎合受众。真正的专家被描绘成“徒有虚名”“脱离实际”的象征。当专家公信力受损后,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就会转而构建“去机构化”的“民间高手”。在这种情况下,“扫地僧”自然就应运而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韦神的存在,是对北大的对立。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围绕“韦东奕”的造神,会立刻派生出对北大的愤怒。

专业知识的获取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技术研发需要逐渐积累,但“扫地僧”神话却塑造了一种“民间智慧碾压学院派”“顿悟突破时间积累”的幻想:真正的能力者不在体系之中,而在民间,而且,不仅在民间,而是在隐藏之中,在怀才不遇之中,然后突然爆发。从网民的构成来看,显然这种言论会受到欢迎。某种程度上,“扫地僧”神话提供了一种心理补偿,当韦东奕,甚至姜萍完成了对数学专业科班体系的颠覆,一个中专生也完成了对本科生的心态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李娜、丁俊晖、郑钦文、周冠宇这些人,不是突破规律的扫地僧,而是顺应规律出现的人。中国社会经过四十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富裕了,相关领域的水平不断积累,金字塔的底足够厚实,才能堆高,才有了他们这几个人。他们不是扫地僧。他们是符合社会规律,市场规律,体育规律的产物。

扫地僧迷思,还源于一种急切的心态。中国当下正处在科技赶超之中,这是全民关注的事。芯片、光刻机,可以问道于野,贩夫走卒都可侃侃而谈。但客观地说,差距是存在的,而民间心态又是急切的,于是,民间自然盼着突然出现一个“民间高手”,带来突破性的进展。比如,当中国足球队再次无缘世界杯后,人们就盼望民间高手“南通队”。

但是,如今是全球化大分工的年代,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十年。这意味着,在趋利动机下,市场和社会都是多元的,没有人会被长期埋没,成熟的领域,不太可能有扫地僧。

所以,不仅“支持南通队挑战国足应该适可而止”,扫地僧迷思,也应该适可而止。因为,相信扫地僧,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科学问题上,扫地僧迷思,是对专业主义的否定,推崇“民科”而轻视专业科研体系。比如,在医疗领域,部分人更相信“民间偏方”而非现代医学疫情期间部分网民对专业医学建议的抵触,转而相信“民间抗疫偏方”。

“扫地僧”迷思制造“民间vs精英”二元对立,契合了当下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反专业、反精英、反智主义情绪。它提供了一种“捷径思维”,让中国社会潜移默化的,不同程度地相信,因为有了扫地僧的存在,扫地僧可以带我们绕过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市场规律、社会规律,事在人为,大力出奇迹。

相信可以手搓芯片,相信大院里可以炼钢,相信15天研发的莲花药,比5亿人民币研发出来的更好。本质上这都是扫地僧迷思。

所以,扫地僧迷思,助长反智风气,削弱社会对专业知识的尊重,导致决策非理性化。相信扫地僧,就会投入,就会投人、投钱、但违背规律的事情,一定是低效的。投入经费,大办一场南通队挑战国家队,南通队0:5输了。一场比赛,当然无所谓,输赢都是一个乐,但有些事,投入了达不到目的,就是巨大的损失。

迷思扫地僧,是不会带来技术和创新,只会更远。健康社会应培育“不迷信权威,但敬畏专业”“勇于挑战,但尊重规律”的社会观念,只有相信市场,相信专业,相信规律,中国社会才能高效率的,可持续的发展。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MORE +

最受欢迎
OR
+
北大数学老师韦东奕
2025-06-17 08:55
社会与生活

“扫地僧迷思”,应适可而止

刘远举:公众对“韦神”的追捧,不是中国社会对知识、专业的推崇,恰好相反,这波造神的本质是反智、反专业的。
刘远举




北大韦东奕,入驻短视频平台后,只发了一条视频,就引发舆论热烈关注。个人账号粉丝短时间内就突破2400万。抖音平台数据显示,“韦神”和“韦东奕”的话题播放量,分别高达88.6亿和79.6亿。

他的账号评论区,也成了高考许愿池。而关于韦东奕学术和品德的谣言,更是满天飞:“为洞庭湖水灾捐款1600万元”“月球采样轨迹由韦东奕计算”“破解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S方程),解决了六代机核心难题,使飞行速度达到惊人的10马赫。”

在我看来,公众对“韦神”的追捧,不是中国社会对知识、专业的推崇,恰好相反,这波造神的本质是反智、反专业的。

反专业的迷思,如此之盛,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个。苏超火了之后,南通队挑战国家队的说法在网上热传。

南通海门珂缔缘足球俱乐部否认了这一消息。范志毅则说,“你这话也说得出来,派南通队上?你真把南通队当回事,南通队你能踢?你真能踢?”

江苏媒体《扬子晚报》的记者谈到“南通队挑战国足”的事。他认为,国足再弱也轮不到业余足球挑战”“支持南通队挑战国足应该适可而止”。他说,国足如果认认真真跟南通队踢,进个5个8个,我想也是应该的。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在范志毅说了这段话后,杜撰了《南通草根足球队致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公开战书》,传得很热闹。

足球高手在民间,这种想法很早就有了。之前,网上传说的新加坡门将桑尼,是一个卖饭的,业余踢球。但实际上,这是假的。桑尼13岁就进入职业俱乐部训练,考入了新加坡国家足球学院,后因哮喘,转为守门员。2004年,桑尼就代表新加坡队参加了国际比赛,有上百次的赛事经验。

新加坡队也不是业余的,都是职业球员,也有不少归化球员,数量达到了8人。

新加坡虽小,也有完善的职业足球联赛,有12个俱乐部,此外,也有完善的足球青训体系。新加坡足协成立于1892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足球协会之一。90年代末到00年代,新加坡获得了4次东南亚冠军,1977年首次参加世界杯预选赛。

这些造神、谣言背后,是中国社会普遍流行的“高手在民间”,“扫地僧”迷思。

扫地僧本质是一种反差。一些时候,这个概念指衣着相貌上的——不显山露水,衣着朴素却专业精湛,地位崇高。比如多年前热传的“布鞋院士”李小文。类似的是韦东奕穿着朴素,门牙已脱落,身形消瘦。

值得一提的是,李小文院士不修边幅,却有院士地位之尊,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中国的学术体系,未必是以貌取人。数学是一个客观且相对开放的学科,由全球学术共同体共同评价,不会埋没韦东奕,也打压不了韦东奕。

“扫地僧”这个概念,在更多时候,则指在专业体系之外,突然出现的高手,所谓高手在民间。这种民间性,也可扩展到体系内的怀才不遇——韦东奕是被民间加冕的,而非北大的职称体系。

扫地僧迷思的来源很多。

首先,它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禅宗讲究的就是“人人皆有佛性,顿悟成佛”。顿悟,是对一定之规的突破,不拘泥形式。六祖慧能就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强调修行不必拘泥形式。禅宗马祖道一禅师的核心思想之一,则是“平常心是道”,所谓“挑水砍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是道场”。所以金庸安排老僧扫地,本身也源于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顿悟”而非“渐修”的偏爱,本质上是个人能力对规律、形式的突破的偏爱。

“扫地僧”迷思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也反映了当下中国民间对专业和精英的不信任。“扫地”往往被设定为“游离于主流体系之外”的角色,其成功不是通过正规考试、职称晋升,而是靠“隐藏实力”一鸣惊人。

这种叙事迎合了社会对精英阶层、精英叙事的抵触情绪。实际上,“砖家”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中的一个品类,一些媒体故意放大、扭曲专业人士的观点,以此迎合受众。真正的专家被描绘成“徒有虚名”“脱离实际”的象征。当专家公信力受损后,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就会转而构建“去机构化”的“民间高手”。在这种情况下,“扫地僧”自然就应运而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韦神的存在,是对北大的对立。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围绕“韦东奕”的造神,会立刻派生出对北大的愤怒。

专业知识的获取需要长期、系统的学习;技术研发需要逐渐积累,但“扫地僧”神话却塑造了一种“民间智慧碾压学院派”“顿悟突破时间积累”的幻想:真正的能力者不在体系之中,而在民间,而且,不仅在民间,而是在隐藏之中,在怀才不遇之中,然后突然爆发。从网民的构成来看,显然这种言论会受到欢迎。某种程度上,“扫地僧”神话提供了一种心理补偿,当韦东奕,甚至姜萍完成了对数学专业科班体系的颠覆,一个中专生也完成了对本科生的心态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李娜、丁俊晖、郑钦文、周冠宇这些人,不是突破规律的扫地僧,而是顺应规律出现的人。中国社会经过四十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富裕了,相关领域的水平不断积累,金字塔的底足够厚实,才能堆高,才有了他们这几个人。他们不是扫地僧。他们是符合社会规律,市场规律,体育规律的产物。

扫地僧迷思,还源于一种急切的心态。中国当下正处在科技赶超之中,这是全民关注的事。芯片、光刻机,可以问道于野,贩夫走卒都可侃侃而谈。但客观地说,差距是存在的,而民间心态又是急切的,于是,民间自然盼着突然出现一个“民间高手”,带来突破性的进展。比如,当中国足球队再次无缘世界杯后,人们就盼望民间高手“南通队”。

但是,如今是全球化大分工的年代,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十年。这意味着,在趋利动机下,市场和社会都是多元的,没有人会被长期埋没,成熟的领域,不太可能有扫地僧。

所以,不仅“支持南通队挑战国足应该适可而止”,扫地僧迷思,也应该适可而止。因为,相信扫地僧,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科学问题上,扫地僧迷思,是对专业主义的否定,推崇“民科”而轻视专业科研体系。比如,在医疗领域,部分人更相信“民间偏方”而非现代医学疫情期间部分网民对专业医学建议的抵触,转而相信“民间抗疫偏方”。

“扫地僧”迷思制造“民间vs精英”二元对立,契合了当下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反专业、反精英、反智主义情绪。它提供了一种“捷径思维”,让中国社会潜移默化的,不同程度地相信,因为有了扫地僧的存在,扫地僧可以带我们绕过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市场规律、社会规律,事在人为,大力出奇迹。

相信可以手搓芯片,相信大院里可以炼钢,相信15天研发的莲花药,比5亿人民币研发出来的更好。本质上这都是扫地僧迷思。

所以,扫地僧迷思,助长反智风气,削弱社会对专业知识的尊重,导致决策非理性化。相信扫地僧,就会投入,就会投人、投钱、但违背规律的事情,一定是低效的。投入经费,大办一场南通队挑战国家队,南通队0:5输了。一场比赛,当然无所谓,输赢都是一个乐,但有些事,投入了达不到目的,就是巨大的损失。

迷思扫地僧,是不会带来技术和创新,只会更远。健康社会应培育“不迷信权威,但敬畏专业”“勇于挑战,但尊重规律”的社会观念,只有相信市场,相信专业,相信规律,中国社会才能高效率的,可持续的发展。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OR

特别报道
OR
+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