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5-05-07 12:02
艺术风尚

5折抢爱马仕,中产挤爆奢侈品特卖会

#入场先安检奢牌内购会有多神秘#
爱马仕凭什么说中国不可能“反制”欧洲奢侈品?
陈婧瑄



进场前必须通过层层安检,出示品牌方发出的邀请码,核验本人信息,手机需要套一个磨砂袋,保证现场无法拍照……这是进入一场奢侈品“内购会”的神秘流程。
 
然而进入之后,就是另一番场景了:有人手上抓着十几根包链,迅速往购物袋里塞;有女士和一位男顾客同时伸手抓起一双袜子,谁也不肯松手,袜子悬停在半空,直到工作人员来调解。

这两年,人们发现,爱马仕、Gucci、YSL等一众奢侈品“不装了”,开始通过举办“内购会”或者公开特卖会降价去库存。品牌越高端,特卖会的管理制度往往越严格,对他们来说,“一场特卖会最大的成功不是业绩做得多高,而是形象能维护得多好”。


一手抓十几根包链
 
 
接到爱马仕客服的电话时,艾可差点以为遇上了新型诈骗。对方声音甜美,报出了她的姓氏,询问她是否有空参加今年3月的“贵宾专享特卖活动”。

 
随后,艾可收到一条短信链接,填写完身份信息后,她得到了一张入场邀请函,看到上面的时间地点,她才回过味来,“爱马仕竟然连我也邀请了”。艾可并非爱马仕的资深用户,只在专柜买过一些零散的东西。此前她从未参加过爱马仕的特卖会,令她惊讶的是,原来爱马仕也可以五折就拿下。

 
在国外,奢侈品特卖会已经发展多年,被视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作为清理库存的重要手段,很多品牌会不定期举办低折扣特卖活动,集中出售过季、库存或者存在瑕疵的货品,折扣力度常常低至5折以下,既可以快速回笼资金,还能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这两年,以爱马仕、香奈儿为首的奢侈品特卖会也在国内悄然兴起,它们主要出现在北京、上海,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售卖形式,有的直接面向公众开放,有的采用邀约制定向对顾客销售。

 
爱马仕和香奈儿的特卖会通常采用邀约制,主要面向品牌的 VIP 客户、长期忠实客户以及有过一定消费记录的客户等,一般不会直接向公众开放。二线奢侈品牌或者轻奢品牌,为了清理库存、提高品牌知名度或者拓展客户群体,会选择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或平台举办面向公众的特卖会。另外,一些集合多个品牌的奢侈品特卖活动,可能会有不同层级的品牌参与,吸引更多消费者,增加活动的影响力和销售额。

 
然而,对于主打体面和调性的奢牌而言,降价清库存似乎听上去不太光彩,由于自带的影响力足够,用户基数大,一场特卖会最大的成功不是业绩做得多高,而是形象能维护得多好。因此,品牌越高端,特卖会的管理制度往往越严格,这类特卖会也被称为“内购会”。

 
举办一场雁过无痕的内购会,通常会选择较为隐蔽的地点,比如北京国贸写字楼,上海朗廷酒店宴会厅,甚至封闭的工业园区。进场前必须通过层层安检,艾可参加的那场爱马仕特卖会要求出示邀请码,核验本人信息,截图是无效的。手机需要套一个磨砂袋,保证现场无法拍照。商品有限购件数,鞋区一人限购一双,丝巾类限购10件。

 
就连内购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特卖会事先不准透露本场货品,通常来说,第一场货品最多,品牌的集团员工和亲朋好友是进场的第一批人,忠实客户排在第二场,而普通人只能预约后续场次,但此时几乎没有可供挑选的余地了。史迪是一位热衷于购物的时尚爱好者,借着朋友的员工福利,她成了第一批客人,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去年她参加了十几场特卖会,最快的一次原本计划办五六天,结果两天突然结束,因为全部都卖光了。

 
史迪印象最深的是上海的一场YSL特卖会,“收获了不少战利品”。来到特卖会的现场,一场混乱的抢购大战正激情上演。当天她提前1小时到场排队,发现有人凌晨4点就到了。入场前,手机和包包要寄存,工作人员会发放购物袋。开放时间一到,大家争着往里冲,展厅里二三十辆花车整齐排列,上面堆满了包包、皮具、鞋子,不像专柜那般精致陈列,一个花车大约摆放着七八十个包,各类颜色款式混杂在一起,看得人眼花缭乱。

 
史迪直奔放包的区域,看到有代购冲到前面,手上抓着十几根包链,迅速往购物袋里塞,当时她怀孕8个月,大着肚子挤不进去,心情有些沮丧,只能守在人少一点的花车边。突然工作人员取出一个灰色中号的Niki包,正是史迪喜欢的一款。“就像做梦一样,直接丢在我面前,我赶紧拿起来”,身后一群人虎视眈眈,听到店员说全场仅此一个,史迪不由松了口气,“幸好手速快”。

 
在Gucci的特卖会上,史迪也曾经历过激烈的争抢。她在堆积如山的袜子中,和一位男顾客同时伸手抓起了一双袜子,两人都紧紧攥着不肯松手,袜子悬停在半空,最后工作人员过来帮忙找别的袜子,这场纷争才结束。

 
参加的特卖会多了,史迪有自己的淘货标准。特卖会卖的过季商品大多颜色另类,款式各异,她会优先挑选黑白灰经典色系,家里有类似的款式的包型不考虑,有明显的瑕疵和质量问题的也放弃,剩下的再慢慢挑,有时说不定还能捡到漏。

 
有些特卖会允许先拿后筛。史迪一口气挑完十几只包,拎着两个大购物袋让门口等待的老公帮忙挑选限购的4只,工作人员看到她行动不便,特意允许老公进场陪她。两人在角落里又发现了刚刚看中的黑色曼哈顿包,“它静静躺在花车后面,不仔细看真发现不了”。还有一款斜挎的流苏包,她翻开发现里面有一个小刮痕,不过好在不影响使用。

 
不同奢侈品牌的特卖会规则不同,从事高奢买手工作2年的橙子,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巴黎世家的内购会分几大区域,选完衣服后会开通鞋区和包区的门,需要按照动线前进,不能回头,每个区域限定时间为20分钟。

 
特卖会的商品品相参差不齐,橙子一般会尽量避开客户难以接受的瑕疵商品,比如鞋子脱漆严重、掉钻,但如果价格足够诱人,一些能修复的瑕疵品她也会考虑,衣服接口处破个小洞,能找裁缝帮忙修补的,成本算在自己头上就好。

 
抢到尖货要眼疾手快,还要运气好。艾可被分在了爱马仕“内购会”的下午场,进去后她的第一件事是看鞋,粗略扫几眼,发现百搭的颜色已经不多了,留下的都是红色、绿色、蓝色偏鲜艳的款。好不容易看中一双丝绒面的乐福鞋,她就听到好几个人同时在问尺码,碰巧旁边另外一位顾客试穿觉得显小,艾可便趁机试了下正合适,立马放进购物袋。

 
不过情急之下总有疏忽的时候,艾可抢到的一条黑棕色羊绒围巾,其中一面有一条很长的勾丝,特卖会的商品不退不换,只能认了。

 
除了现场选货,线上特卖会的抢购同样火热。史迪每次登录朋友的员工账号点进网站,看中的东西加入购物车,过10分钟后就没有了。抢到的商品就像开盲盒,有一次史迪拼手速下单了BV(Bottega Veneta)的一双短靴,网上的图片不太清晰,拿到手靴子看着很旧,沾满了毛,还散发着一股塑胶雨鞋的味道,“那双鞋花了800元,却像从垃圾堆捡来的”。

 
价格便宜始终是特卖会对顾客最大的吸引力。先前史迪估计一万元能拿下一个Niki包,这只官网售价1.7万元的包在现场只要六七千元,“简直捡了个大便宜”。回家后她不禁后悔没能拿下那只云朵包,尽管瑕疵较多,可毕竟是新款,就算卖了也肯定不亏。

 
“70%代购客户来自二、三线城市”
 

 
随着爱马仕、香奈儿、LV等顶奢下场,越来越多高奢和二线奢侈品牌也纷纷举办特卖会,掀起一股折扣风潮。有人说,以前没见过高奢打三折,这两年连一折都开始出现了。

 
不同于高奢自发邀请函的内购会,更多品牌方会选择代理奢侈品特卖的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这种特卖会对所有人开放,定位在人流量大的商圈,可能是品牌专场,也可以众多品牌集结在一起,例如OPENRACK开时闪每月平均举办约20-30场特卖会,2022年第一场和买手店集合品牌合作的特卖会,4天时间获得了数百万元的业绩。On TheList尚列则把门店地址选在上海江宁路、北京酒仙桥等核心商圈。

 
去年在上海工作的小羊偶然撞见一场Max Mara的公开特卖会,看到200元就能买到Max Mara的一双鞋,她不敢相信平时专柜都绕开走的品牌,现在竟然离自己这么近。那天她买了四双鞋,两件衣服,随手在小红书发了购物小票,没想到有人私信找她代购,第二天她就买了2000元的货品。客户逐渐累积起来,小羊顺手做起了特卖会代购的副业。

 
“特卖会的资讯主要来自上海几大特卖会平台,公众号会专门发布场次和时间。”每周,小羊会参加两到三场不同品牌的特卖会,大多依据客户的喜好,她发现有些国外很受欢迎的小众品牌,比如Paco Rabanne、Rosantica,会有一批忠实的国内粉丝,海淘开销太大,而在特卖会却能够低价买到。

 
公开特卖会进入门槛低,没有限购数量,吸引代购们蜂拥而至,争夺变得更加疯狂。有次小羊见到店员正在拆一个货箱,箱子还没打开,码数尚不知晓,周围一群代购都在大声喊“要要要,全给我”。当特卖会变得如同喧闹的菜市场,奢侈品便成了任人挑选的白菜、鸡蛋。

 
在代购们的背后,顾客们正在各大特卖群比价。有些代购团队协作,先胡乱抢一通,找个角落平均分摊,然后对着商品一件件拍照片、标价格,发在群里询问是否有人要,卖掉的带走,卖不掉的一直“把持”在手里,直到晚上代购收工,这些货才会重新流出来。奢侈品客单价很高,一折买来两折卖,即便赚一倍收入依旧可观,生意火爆时,代购一天能赚几千元。

 
今年3月,创办于英国的奢侈品网上专卖店Net-a-Porter退出中国前举办了线下特卖会,库存有8000多件,价格低至1折。小羊接连一周都去卖场淘货,每天待满8小时,瘦了五六斤。她有个习惯,去特卖会前必须化个烟熏妆,卷起大波浪,一袭风衣配包臀裙,脚踩高筒靴,显得气势十足,“抢货瞬间有自信了”。

 
小羊单打独斗,对混战不感兴趣,她有自己的一套选品策略——专挑角落的孤品,精准狙击顾客。小羊发现,自己的客户70%来自南方的二、三线城市,当地没有奢侈品牌的特卖会,另外30%在上海,虽错过了特卖会的时间,但想淘点喜欢的货品。她并不担心尖货被迅速抢走,而是根据客人的喜好和品味挑选,“审美比速度重要”。

 
她的一位客人曾帮妻子买过几次衣服,她大概了解对方穿衣风格后,向客人推荐了一条红色半裙,客人妻子果然很喜欢,爽快地买了单。“Net-a-Porter特卖会是我当代购的高光时刻”,早上小羊在代购群刚发完第一件黄色外套,还没来得及报价,立马就有人跟消息,说这件要了,后来她一味发图,顾客全都照收,没有人在意价格。

 
“这个群里有500人,大家疯狂给我转钱,实在收不过来,第一天我自己垫付了6万元。”小羊挑出了100多件货,打包了11个箱子运回家,有些客人一口气会买20件,得一箱两箱地装货。

 
有趣的是,等到寄快递时,80%的客人都会和小羊特意强调,寄个普通快递就行。他们可以花一万元买一条裙子,但只接受中通快递。

 
如今国内特卖会常以快闪形式出现,在特定区域迅速聚集人气,3-5天内完成销售目标后便悄然离场,不会对品牌形象造成太大影响。不少品牌一个月可以举办好几场特卖,有时小羊发现,这场出现过的款式,在下一场仍是常驻嘉宾。

 
特卖品牌OPENRACK开时闪创始人王子耀提到,特卖会与奥莱的最大区别在于,折扣力度会更大,最低能达到零点几折。相比于一般位于郊区的大型折扣商场,开在沿街、核心商圈附近的特卖会,打工人可以趁着午休和下班的碎片化时间逛一逛。

 
城市间也存在差异。以OPENRACK开时闪为例,上海和成都的门店前卫先锋品牌卖得更好,北京则偏重于通勤日常款。开时闪曾合作过一个羽绒服品牌,放在上海门店一件都卖不掉,在北京却被火热抢购。

 
随着特卖平台积累起庞大的私域会员池,流量逐渐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王子耀介绍,开时闪的客户多为年轻的白领女性,她们对品牌有一定要求,看重产品的质量和设计,同时也偏爱品牌折扣商品,乐于薅把羊毛。

 
奢侈品“不装了”
 

 
王子耀观察到,尽管近些年大家都在谈消费降级,但顾客对消费品质的追求其实在升级,狂热盲目消费的时代过去,大家消费观念越发理性,注重的是质价比。

 
自从史迪参加了奢侈品特卖会,她脑海中冒出了一个声音:能买折扣的就不想再买正价的了。她之前在国外买过Gucci的一个相机包,免税后售价六七千元,后来她在特卖会看到同款,只需2000元就能拥有。

 
史迪家里有十几只Gucci包,全是特卖会抢购来的,平均2000多元一个,当日用品出门随便扔。还有更便宜的腰包才380元,“我其实不太需要,可看到这个价格像非买不可一样”。

 
艾可结账买单后,包装只给了一个牛皮纸袋,乍一看谁能想到里面装的是爱马仕?失去了专柜的“尊贵服务”,品牌的光环似乎褪去,奢侈品变得不再高贵。

 
以前大家更愿意买奢侈品包包,有了特卖会后,史迪觉得包包还不够划算,更多地关注衣服、鞋子和配饰。她心里有自己的价格标准,包包超过3000元嫌贵,连衣裙500元左右、外套1000元左右,“用‘优衣库’的价格买到奢侈品,是我对奢侈品祛魅的开始”。

 
小羊觉得,特卖会也在悄悄改变顾客的消费习惯。客人们不是买不起,而是开始在乎性价比。小羊的一位顾客想买一条4000多元的裙子,特意问她意见,她告诉顾客,材质不是丝绸的,2000元出头可以考虑。客人喊她留意这个品牌的特卖会,有货果断下手。

 
“低价买的更开心”,与遍地同款的淘宝货相比,几百元的奢侈品做工、面料、材质显然高档许多,小羊穿上Max Mara的鞋子走在街上,还默默感慨品牌设计师当初一定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宝贝被以如此廉价的方式销售出去了。小羊代购群的客人直言“抢东西比买东西还有意思,陪我度过了无聊的高铁2小时”。

 
对于代理奢侈品特卖的第三方而言,品牌的话语权目前依然更大,“货源来自品牌方,我们要做的就是满足他们的要求”,在王子耀看来,先前奢侈品进入中国市场时间不长,出于品牌形象的考量,加上较强的市场消化能力,品牌没有太多清理库存的需求。可随着近几年经济下行,奢侈品进入业绩低迷期,中产们渐渐不再为奢侈品买单,品牌堆积了不少库存,试图寻找消化途径。

 
贝恩公司发布的《2024中国奢侈品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内地个人奢侈品市场销售额预计下降18%-20%。艾可从爱马仕柜姐的朋友圈也能明显看出端倪,现在经常刷到一些热门爆款,柜姐直接说有货。

 
“现在品牌发现,打折没有那么可怕”,王子耀觉得,奢侈品开始办特卖会,起到了行业风向标的作用,大牌自带流量和影响力,对品牌而言,办特卖会是清理库存,资金回血的兜底策略,对用户来说,通过特卖会接触新品牌的成本较低,王子耀遇到过有客人买完特卖产品后,再去正价店消费。

 
奢侈品终于意识到,无论是用“限购4件”“封存手机”的“内购会”维持最后的体面,还是在混乱如“淘破烂儿”的公开特卖会上撕下高傲的面具,如今都必须换个姿态拥抱市场。“过去疯狂增长的消费浪潮退去,未来奢侈品如何进行用户分层,促进零售成熟化,是品牌特卖发展的关键。”王子耀告诉每日人物。

 
艾可对这次在爱马仕捡漏很满意,“特卖并不是一件很low的事情,相反,参加特卖会代表会捡便宜,反倒能让我去多淘点好东西,当然,如果有天我遇到了很喜欢的商品,即便在专柜我仍然会买。”

 
(除王子耀外,讲述者均为化名)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爱马仕凭什么说中国不可能“反制”欧洲奢侈品?
2025-05-07 12:02
艺术风尚

5折抢爱马仕,中产挤爆奢侈品特卖会

#入场先安检奢牌内购会有多神秘#
陈婧瑄



进场前必须通过层层安检,出示品牌方发出的邀请码,核验本人信息,手机需要套一个磨砂袋,保证现场无法拍照……这是进入一场奢侈品“内购会”的神秘流程。
 
然而进入之后,就是另一番场景了:有人手上抓着十几根包链,迅速往购物袋里塞;有女士和一位男顾客同时伸手抓起一双袜子,谁也不肯松手,袜子悬停在半空,直到工作人员来调解。

这两年,人们发现,爱马仕、Gucci、YSL等一众奢侈品“不装了”,开始通过举办“内购会”或者公开特卖会降价去库存。品牌越高端,特卖会的管理制度往往越严格,对他们来说,“一场特卖会最大的成功不是业绩做得多高,而是形象能维护得多好”。


一手抓十几根包链
 
 
接到爱马仕客服的电话时,艾可差点以为遇上了新型诈骗。对方声音甜美,报出了她的姓氏,询问她是否有空参加今年3月的“贵宾专享特卖活动”。

 
随后,艾可收到一条短信链接,填写完身份信息后,她得到了一张入场邀请函,看到上面的时间地点,她才回过味来,“爱马仕竟然连我也邀请了”。艾可并非爱马仕的资深用户,只在专柜买过一些零散的东西。此前她从未参加过爱马仕的特卖会,令她惊讶的是,原来爱马仕也可以五折就拿下。

 
在国外,奢侈品特卖会已经发展多年,被视为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作为清理库存的重要手段,很多品牌会不定期举办低折扣特卖活动,集中出售过季、库存或者存在瑕疵的货品,折扣力度常常低至5折以下,既可以快速回笼资金,还能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这两年,以爱马仕、香奈儿为首的奢侈品特卖会也在国内悄然兴起,它们主要出现在北京、上海,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售卖形式,有的直接面向公众开放,有的采用邀约制定向对顾客销售。

 
爱马仕和香奈儿的特卖会通常采用邀约制,主要面向品牌的 VIP 客户、长期忠实客户以及有过一定消费记录的客户等,一般不会直接向公众开放。二线奢侈品牌或者轻奢品牌,为了清理库存、提高品牌知名度或者拓展客户群体,会选择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或平台举办面向公众的特卖会。另外,一些集合多个品牌的奢侈品特卖活动,可能会有不同层级的品牌参与,吸引更多消费者,增加活动的影响力和销售额。

 
然而,对于主打体面和调性的奢牌而言,降价清库存似乎听上去不太光彩,由于自带的影响力足够,用户基数大,一场特卖会最大的成功不是业绩做得多高,而是形象能维护得多好。因此,品牌越高端,特卖会的管理制度往往越严格,这类特卖会也被称为“内购会”。

 
举办一场雁过无痕的内购会,通常会选择较为隐蔽的地点,比如北京国贸写字楼,上海朗廷酒店宴会厅,甚至封闭的工业园区。进场前必须通过层层安检,艾可参加的那场爱马仕特卖会要求出示邀请码,核验本人信息,截图是无效的。手机需要套一个磨砂袋,保证现场无法拍照。商品有限购件数,鞋区一人限购一双,丝巾类限购10件。

 
就连内购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特卖会事先不准透露本场货品,通常来说,第一场货品最多,品牌的集团员工和亲朋好友是进场的第一批人,忠实客户排在第二场,而普通人只能预约后续场次,但此时几乎没有可供挑选的余地了。史迪是一位热衷于购物的时尚爱好者,借着朋友的员工福利,她成了第一批客人,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去年她参加了十几场特卖会,最快的一次原本计划办五六天,结果两天突然结束,因为全部都卖光了。

 
史迪印象最深的是上海的一场YSL特卖会,“收获了不少战利品”。来到特卖会的现场,一场混乱的抢购大战正激情上演。当天她提前1小时到场排队,发现有人凌晨4点就到了。入场前,手机和包包要寄存,工作人员会发放购物袋。开放时间一到,大家争着往里冲,展厅里二三十辆花车整齐排列,上面堆满了包包、皮具、鞋子,不像专柜那般精致陈列,一个花车大约摆放着七八十个包,各类颜色款式混杂在一起,看得人眼花缭乱。

 
史迪直奔放包的区域,看到有代购冲到前面,手上抓着十几根包链,迅速往购物袋里塞,当时她怀孕8个月,大着肚子挤不进去,心情有些沮丧,只能守在人少一点的花车边。突然工作人员取出一个灰色中号的Niki包,正是史迪喜欢的一款。“就像做梦一样,直接丢在我面前,我赶紧拿起来”,身后一群人虎视眈眈,听到店员说全场仅此一个,史迪不由松了口气,“幸好手速快”。

 
在Gucci的特卖会上,史迪也曾经历过激烈的争抢。她在堆积如山的袜子中,和一位男顾客同时伸手抓起了一双袜子,两人都紧紧攥着不肯松手,袜子悬停在半空,最后工作人员过来帮忙找别的袜子,这场纷争才结束。

 
参加的特卖会多了,史迪有自己的淘货标准。特卖会卖的过季商品大多颜色另类,款式各异,她会优先挑选黑白灰经典色系,家里有类似的款式的包型不考虑,有明显的瑕疵和质量问题的也放弃,剩下的再慢慢挑,有时说不定还能捡到漏。

 
有些特卖会允许先拿后筛。史迪一口气挑完十几只包,拎着两个大购物袋让门口等待的老公帮忙挑选限购的4只,工作人员看到她行动不便,特意允许老公进场陪她。两人在角落里又发现了刚刚看中的黑色曼哈顿包,“它静静躺在花车后面,不仔细看真发现不了”。还有一款斜挎的流苏包,她翻开发现里面有一个小刮痕,不过好在不影响使用。

 
不同奢侈品牌的特卖会规则不同,从事高奢买手工作2年的橙子,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巴黎世家的内购会分几大区域,选完衣服后会开通鞋区和包区的门,需要按照动线前进,不能回头,每个区域限定时间为20分钟。

 
特卖会的商品品相参差不齐,橙子一般会尽量避开客户难以接受的瑕疵商品,比如鞋子脱漆严重、掉钻,但如果价格足够诱人,一些能修复的瑕疵品她也会考虑,衣服接口处破个小洞,能找裁缝帮忙修补的,成本算在自己头上就好。

 
抢到尖货要眼疾手快,还要运气好。艾可被分在了爱马仕“内购会”的下午场,进去后她的第一件事是看鞋,粗略扫几眼,发现百搭的颜色已经不多了,留下的都是红色、绿色、蓝色偏鲜艳的款。好不容易看中一双丝绒面的乐福鞋,她就听到好几个人同时在问尺码,碰巧旁边另外一位顾客试穿觉得显小,艾可便趁机试了下正合适,立马放进购物袋。

 
不过情急之下总有疏忽的时候,艾可抢到的一条黑棕色羊绒围巾,其中一面有一条很长的勾丝,特卖会的商品不退不换,只能认了。

 
除了现场选货,线上特卖会的抢购同样火热。史迪每次登录朋友的员工账号点进网站,看中的东西加入购物车,过10分钟后就没有了。抢到的商品就像开盲盒,有一次史迪拼手速下单了BV(Bottega Veneta)的一双短靴,网上的图片不太清晰,拿到手靴子看着很旧,沾满了毛,还散发着一股塑胶雨鞋的味道,“那双鞋花了800元,却像从垃圾堆捡来的”。

 
价格便宜始终是特卖会对顾客最大的吸引力。先前史迪估计一万元能拿下一个Niki包,这只官网售价1.7万元的包在现场只要六七千元,“简直捡了个大便宜”。回家后她不禁后悔没能拿下那只云朵包,尽管瑕疵较多,可毕竟是新款,就算卖了也肯定不亏。

 
“70%代购客户来自二、三线城市”
 

 
随着爱马仕、香奈儿、LV等顶奢下场,越来越多高奢和二线奢侈品牌也纷纷举办特卖会,掀起一股折扣风潮。有人说,以前没见过高奢打三折,这两年连一折都开始出现了。

 
不同于高奢自发邀请函的内购会,更多品牌方会选择代理奢侈品特卖的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这种特卖会对所有人开放,定位在人流量大的商圈,可能是品牌专场,也可以众多品牌集结在一起,例如OPENRACK开时闪每月平均举办约20-30场特卖会,2022年第一场和买手店集合品牌合作的特卖会,4天时间获得了数百万元的业绩。On TheList尚列则把门店地址选在上海江宁路、北京酒仙桥等核心商圈。

 
去年在上海工作的小羊偶然撞见一场Max Mara的公开特卖会,看到200元就能买到Max Mara的一双鞋,她不敢相信平时专柜都绕开走的品牌,现在竟然离自己这么近。那天她买了四双鞋,两件衣服,随手在小红书发了购物小票,没想到有人私信找她代购,第二天她就买了2000元的货品。客户逐渐累积起来,小羊顺手做起了特卖会代购的副业。

 
“特卖会的资讯主要来自上海几大特卖会平台,公众号会专门发布场次和时间。”每周,小羊会参加两到三场不同品牌的特卖会,大多依据客户的喜好,她发现有些国外很受欢迎的小众品牌,比如Paco Rabanne、Rosantica,会有一批忠实的国内粉丝,海淘开销太大,而在特卖会却能够低价买到。

 
公开特卖会进入门槛低,没有限购数量,吸引代购们蜂拥而至,争夺变得更加疯狂。有次小羊见到店员正在拆一个货箱,箱子还没打开,码数尚不知晓,周围一群代购都在大声喊“要要要,全给我”。当特卖会变得如同喧闹的菜市场,奢侈品便成了任人挑选的白菜、鸡蛋。

 
在代购们的背后,顾客们正在各大特卖群比价。有些代购团队协作,先胡乱抢一通,找个角落平均分摊,然后对着商品一件件拍照片、标价格,发在群里询问是否有人要,卖掉的带走,卖不掉的一直“把持”在手里,直到晚上代购收工,这些货才会重新流出来。奢侈品客单价很高,一折买来两折卖,即便赚一倍收入依旧可观,生意火爆时,代购一天能赚几千元。

 
今年3月,创办于英国的奢侈品网上专卖店Net-a-Porter退出中国前举办了线下特卖会,库存有8000多件,价格低至1折。小羊接连一周都去卖场淘货,每天待满8小时,瘦了五六斤。她有个习惯,去特卖会前必须化个烟熏妆,卷起大波浪,一袭风衣配包臀裙,脚踩高筒靴,显得气势十足,“抢货瞬间有自信了”。

 
小羊单打独斗,对混战不感兴趣,她有自己的一套选品策略——专挑角落的孤品,精准狙击顾客。小羊发现,自己的客户70%来自南方的二、三线城市,当地没有奢侈品牌的特卖会,另外30%在上海,虽错过了特卖会的时间,但想淘点喜欢的货品。她并不担心尖货被迅速抢走,而是根据客人的喜好和品味挑选,“审美比速度重要”。

 
她的一位客人曾帮妻子买过几次衣服,她大概了解对方穿衣风格后,向客人推荐了一条红色半裙,客人妻子果然很喜欢,爽快地买了单。“Net-a-Porter特卖会是我当代购的高光时刻”,早上小羊在代购群刚发完第一件黄色外套,还没来得及报价,立马就有人跟消息,说这件要了,后来她一味发图,顾客全都照收,没有人在意价格。

 
“这个群里有500人,大家疯狂给我转钱,实在收不过来,第一天我自己垫付了6万元。”小羊挑出了100多件货,打包了11个箱子运回家,有些客人一口气会买20件,得一箱两箱地装货。

 
有趣的是,等到寄快递时,80%的客人都会和小羊特意强调,寄个普通快递就行。他们可以花一万元买一条裙子,但只接受中通快递。

 
如今国内特卖会常以快闪形式出现,在特定区域迅速聚集人气,3-5天内完成销售目标后便悄然离场,不会对品牌形象造成太大影响。不少品牌一个月可以举办好几场特卖,有时小羊发现,这场出现过的款式,在下一场仍是常驻嘉宾。

 
特卖品牌OPENRACK开时闪创始人王子耀提到,特卖会与奥莱的最大区别在于,折扣力度会更大,最低能达到零点几折。相比于一般位于郊区的大型折扣商场,开在沿街、核心商圈附近的特卖会,打工人可以趁着午休和下班的碎片化时间逛一逛。

 
城市间也存在差异。以OPENRACK开时闪为例,上海和成都的门店前卫先锋品牌卖得更好,北京则偏重于通勤日常款。开时闪曾合作过一个羽绒服品牌,放在上海门店一件都卖不掉,在北京却被火热抢购。

 
随着特卖平台积累起庞大的私域会员池,流量逐渐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王子耀介绍,开时闪的客户多为年轻的白领女性,她们对品牌有一定要求,看重产品的质量和设计,同时也偏爱品牌折扣商品,乐于薅把羊毛。

 
奢侈品“不装了”
 

 
王子耀观察到,尽管近些年大家都在谈消费降级,但顾客对消费品质的追求其实在升级,狂热盲目消费的时代过去,大家消费观念越发理性,注重的是质价比。

 
自从史迪参加了奢侈品特卖会,她脑海中冒出了一个声音:能买折扣的就不想再买正价的了。她之前在国外买过Gucci的一个相机包,免税后售价六七千元,后来她在特卖会看到同款,只需2000元就能拥有。

 
史迪家里有十几只Gucci包,全是特卖会抢购来的,平均2000多元一个,当日用品出门随便扔。还有更便宜的腰包才380元,“我其实不太需要,可看到这个价格像非买不可一样”。

 
艾可结账买单后,包装只给了一个牛皮纸袋,乍一看谁能想到里面装的是爱马仕?失去了专柜的“尊贵服务”,品牌的光环似乎褪去,奢侈品变得不再高贵。

 
以前大家更愿意买奢侈品包包,有了特卖会后,史迪觉得包包还不够划算,更多地关注衣服、鞋子和配饰。她心里有自己的价格标准,包包超过3000元嫌贵,连衣裙500元左右、外套1000元左右,“用‘优衣库’的价格买到奢侈品,是我对奢侈品祛魅的开始”。

 
小羊觉得,特卖会也在悄悄改变顾客的消费习惯。客人们不是买不起,而是开始在乎性价比。小羊的一位顾客想买一条4000多元的裙子,特意问她意见,她告诉顾客,材质不是丝绸的,2000元出头可以考虑。客人喊她留意这个品牌的特卖会,有货果断下手。

 
“低价买的更开心”,与遍地同款的淘宝货相比,几百元的奢侈品做工、面料、材质显然高档许多,小羊穿上Max Mara的鞋子走在街上,还默默感慨品牌设计师当初一定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宝贝被以如此廉价的方式销售出去了。小羊代购群的客人直言“抢东西比买东西还有意思,陪我度过了无聊的高铁2小时”。

 
对于代理奢侈品特卖的第三方而言,品牌的话语权目前依然更大,“货源来自品牌方,我们要做的就是满足他们的要求”,在王子耀看来,先前奢侈品进入中国市场时间不长,出于品牌形象的考量,加上较强的市场消化能力,品牌没有太多清理库存的需求。可随着近几年经济下行,奢侈品进入业绩低迷期,中产们渐渐不再为奢侈品买单,品牌堆积了不少库存,试图寻找消化途径。

 
贝恩公司发布的《2024中国奢侈品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内地个人奢侈品市场销售额预计下降18%-20%。艾可从爱马仕柜姐的朋友圈也能明显看出端倪,现在经常刷到一些热门爆款,柜姐直接说有货。

 
“现在品牌发现,打折没有那么可怕”,王子耀觉得,奢侈品开始办特卖会,起到了行业风向标的作用,大牌自带流量和影响力,对品牌而言,办特卖会是清理库存,资金回血的兜底策略,对用户来说,通过特卖会接触新品牌的成本较低,王子耀遇到过有客人买完特卖产品后,再去正价店消费。

 
奢侈品终于意识到,无论是用“限购4件”“封存手机”的“内购会”维持最后的体面,还是在混乱如“淘破烂儿”的公开特卖会上撕下高傲的面具,如今都必须换个姿态拥抱市场。“过去疯狂增长的消费浪潮退去,未来奢侈品如何进行用户分层,促进零售成熟化,是品牌特卖发展的关键。”王子耀告诉每日人物。

 
艾可对这次在爱马仕捡漏很满意,“特卖并不是一件很low的事情,相反,参加特卖会代表会捡便宜,反倒能让我去多淘点好东西,当然,如果有天我遇到了很喜欢的商品,即便在专柜我仍然会买。”

 
(除王子耀外,讲述者均为化名)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