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6-07 11:51
艺术风尚

建筑:关注都市里的过渡空间 尊重生活的每个时刻

郑静:城市里的公共社区是一个如水般可流动的形态,建筑师预先设计了它的航道,但生活于此的人们才是它最终的规划师。
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
郑静


上海新天地对面的西成里也拆了,而且有段时间,一直空在那。和其他旧城拆除不同的是,这里还维持着整洁的外貌。弄堂里的铁栅栏门开着,路面清洁,甚至墙角的常春藤也还是绿色的。

那些留下的信箱和牛奶盒子都还在,有的半掩着,似乎是刚被主人取走的样子。很多老上海人有定鲜牛奶的习惯,每天清晨送奶员会把新鲜牛奶挨家挨户放到盒子里,同时取走空瓶。那个玻璃瓶子和蓝白相间的木盒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他们的营养保障,弄堂的一天就是从这瓶牛奶开始的。如今,弄堂拆迁了,牛奶的订单也要随着改动地址,只是有些新公寓好像并没有设安装牛奶盒的地方,那里的年轻人,喜欢利乐包,玻璃瓶的故事和她们有些远。

不同的住宅空间,会对应不同的人群,也会发现不同的互动,城市因为这些互动轨迹而发生变化。所谓城市更新,除了硬件的拆除改建,更重要的是让人的生活往更舒适更宜居的方向改变。这种改变有个体的差异,也同时具备着群体的代表性。如果说关上门后的私人空间是个性生活的乌托邦,那总应该有一个区域,让群体活动得以开展。它或许是新式的会所,或许是旧式的里弄过道,或许是绿意盎然的街心花园,或许就是房前屋后的那块空地,每家每户连在一起,就成了共同的活动空间,社区是一个如水一样可流动的形态,建筑师预先设计了它的航道,可居民才是它最终的规划师。

但什么是公共空间,它该如何界定和规划,是值得关注和商榷的。最近有一个概念不断被提起,那就是“阈”,又称为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这是一个在建筑学和人类学中具有特定学术意义的概念,它描述的是人们在两个地方之间停留的过渡空间,即不停留的地方。这些空间通常不被人们注意,但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是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的过渡区域。

将这个概念推到公众视线的,是今年的普利兹克奖获奖者,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这个奖项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相当于影视界的奥斯卡,文学界的诺贝尔。可又因为领域比较专业,所以不太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在某档综艺节目中,两位支持人盘了半天,还是将它说成了“普利策奖”,那是新闻界的顶级奖项,是他们最熟悉的领域。那种感觉像极了谈起印象中的某个朋友,感觉前尘往事就在嘴边,可怎么也想不起来他到底叫什么。建筑,对于大众来说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熟悉,但又陌生。

普利兹克奖是1979年设立的,山本理显是第53位获奖者,而且是第九位日本建筑设计师,在他之前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等,他们都在中国有落地项目。获得过这个奖项的华人建筑师有两位,一是贝聿铭,二是王澍,他们两人的获奖时间间隔了近30年。

山本理显不但是位建筑师,还是位社会议题倡导者。他在设计的同时,探讨研究着人和社区的关系。他想重新规划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关系,并且给建筑一个准确又模糊的定位,它到底是应该属于私有,还是应该属于公共。也这因为他的这些尝试和探讨,让他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普利兹克奖从来不是为某一个建筑而确定获奖者,评委们希望看到的是建筑师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做出的贡献,建筑只是他们的表现形式,就像画画用画笔,作家用文字来一样,它们都是一种表达,所谓的影响也绝不是某一件单一作品能起到的。

奖项主办方凯悦基金会的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这样描述获奖者:“山本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不仅为家庭营造了居住的空间,还为他们创造了共同生活的社区。他的作品是与社会永远紧密连接的,孕育出一种慷慨的精神,并尊重生活中的每个时刻。”

山本理显

在有关山本理显的作品理念介绍中,阈限空间是一直被关注的。这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或者说是山本理显独创的概念,它就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走廊,尤其是酒店的走廊,它是链接房间与房间之间的过渡区域,人们通过这里到底自己的房间,但不会在走廊里停留。如果将空间放大,那机场、停车场都有这种属性,人们经过这里,是为了到达另一个目的地,这里是暂时的中转空间,不会停留太久。在实际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但并不太会注意。

在今天的住宅设计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它的私密性。住宅不但具有使用功能,它更是财富的象征,具有不可侵犯性。人们保护自己的生活空间不被打扰,在心理上也对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断加入保护。生活空间越来越封闭,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少,邻里之间互相不往来,大家各过各的日子,各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人终究是需要互动的,当封闭的心想敞开的时候,问题来了,那些情感在哪里安放,邻里之间除了在电梯厅里点头问好外,还能在哪做些什么?

其实原先生活并不是这个样子的,比如前面提起的上海弄堂。它就是弄连接着外部的街道和内部的住宅区,是居民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空间的过渡区域。人们通过弄堂进入自己的家,或者从家中走出到街道上,弄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也就是建筑师们所提及的“阈限空间。”

弄堂不仅是物理上的过渡空间,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居民们在弄堂中相遇、交谈,东家长李家短的闲话消磨着日常时光。小说《繁花》里的故事很多就是这样发生的。孩子们在这里玩耍,长大,这些社交活动使得弄堂成为了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居住在弄堂中的人们来说,弄堂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情感和记忆的寄托。可随着城市更新,一处处弄堂被拆除,人们的生活状态也随着改变,变得让人觉着有些陌生,陌生到只能依靠文学作品来留存点滴记忆。

山本理显生活的城市,日本横滨,也曾经和上海一样,热闹、嘈杂,家的附近充满着市井气。他小时候的家是一个类似日本传统町屋式样的房子,木结构,连体式,很多人家都是前店后住宅。如今去京都的话,还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街区。山本理显家,屋子前面是药店,她妈妈打理着,后面就是全家的生活区域。按他的话说,“门槛的一侧属于家庭,另一侧属于社区,而我就坐在中间。”全家很自然地在公共和私人区域里切换,工作、生活,每天和客人交流,是大人的事情,也是孩子的日常。邻居们的身份也是多变的,是顾客也是朋友,甚至是亲切的“家人”们。

这种被称为“阈”的空间,连接着很多人的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它们或是有形式上的变化,但它们的作用和相同的,尤其是对居民们的影响更是一样的。山本理显大学毕业后走访过很多国家,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并将它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所以不管是住宅空间还是商业空间,他都会在其中预留出阈值空间,让使用者有一个共享地带。从公共到私人空间,并不是一步就能切换的,它需要有时间慢慢过渡,情感和状态也在此得到转换,让自己和生活都有个舒缓的时间。

山本理显在1973 年的时候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始实践他的理念。山川山庄是他早期的一个设计作品,它是在长野的一所私人住宅,但起来很像是落地在森林里的装置艺术,四周被植物包围着,房子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围墙,甚至连围栏都没有,所以房间都敞开着,并排在一个平台上。它们共用一个木露台,与之互映的是同一的天花板,很像日式的传统建筑,木质的斜坡,上面落满了枯叶和树枝。

如果说这个作品过于艺术和特别,那他后期的作品,就将社区概念演绎得更实用更有烟火气。在他看来每个住宅都应该与外部空间相连,所有空间都应该为社区做出贡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社区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传统的住宅被现代化的楼房取代,原先的社区空间也随之取消,它们需要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建筑师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就应该先预留出来,等建筑完成后住户才能自然地使用、互动,社区的功能才真正发挥出来。

山本的第一个社会住宅项目是1991年进行的,在熊本的一个住宅区,一共包括了包括十六栋住宅楼,110套住房。楼中间有一个中央广场,树木环绕着,居民们要想到这个广场上休息,先要通过住宅楼,这样的活动轨迹,将公共空间和各自的生活空间关联起来。

后期他设计的大学、消防站、美术馆等公共空间都在延续着这个理念,让社区公共空间无处不在。这个空间不但是为所在的使用者提供服务,甚至给经过的路人也能感受到它的呵护,这才是建筑该有的温度和价值。

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建筑师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建筑与人的关系,将社区的外延再度拉大。横须贺美术馆是山本一个很重要的代表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他很好地处理了这三者的关系。这个美术馆靠近东京湾,能看到海是这里的居民和游客最重要的体验。所以山本将美术馆设计成一个更大的阈值空间,它成了连接海滨公园与山顶花园之间的过渡。在这个空间里大家可以看建筑本身,可以欣赏艺术品,还可以欣赏彼此。

“横须贺美术馆”,图片:riken-yamamoto.co.jp
建筑师说他自己在看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如果身边有另外一个观众也在驻足欣赏,那大家会一起聊上两句,这种体验是很美好的。他将餐厅安排在距离海最近的位置,尤其是夕阳西下时,餐厅里的灯光亮起,海滩上的游客会在那欣赏到餐厅里的景象,谁是谁的风景,谁是谁的背景,一切都在巧妙地互换中。

在评审会给山本理显的评审辞中有这样一段话:“作为一位建筑师,他不会照搬过去,而是进行改造、重新利用和演进,展现其中基本元素的相关性。山本将建筑专业的技术方法扩展到了过去和未来,无论需要面对何种建筑模式和规模,无论建筑环境和集体生活带来的挑战是什么,他都能做出最恰当的回应。他在社区中树立了对社会需求责任的认识;对建筑学原则提出质疑并对每一种建筑举措都进行审视;最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在建筑中,如同在民主制度中一样,空间如何塑造必须由人民来共同决定。为此,我们授予他2024年度普利兹克奖。”

空间与人,人与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城市不断更新,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大家对于社区,对于公共空间的观念也态度也在不断转变。当私密性得到保护,交流发生障碍时,人们开始怀念之前的那种关爱和亲密。可时间无法回去,过去的一切也只能留存在回忆里。

弄堂的嘈杂和喧哗不再适合今天的生活状态,大家需要一个另一种互动的方式。亲疏有序,和而不同,不再关心东家长李家短,关心的是楼下的绿化是不是有人修剪,运动设施是否安全,在散步的时候可以看到懂事可爱的小动物,在花园边休息的时候如果遇到和脾气的邻居能聊上几句孩子的补习班和附近超市里的时鲜货。邻居,是可以互相看到不陌生的朋友,但不需要那样推心置腹,知无不言那种。这种氛围的构建,设计是基础,居民是推动力,周而复始,日复一日。所以这个城市接受了更新,接受了从弄堂搬迁到新的小区,接受了原来的家变成了商场、剧院、图书馆。物理上迁移是漫长的,但更漫长的是心理的重建,一点一滴都需要有处安置。

西成里,那个曾经住过张大千、张善孖兄弟,大明星上官云珠、作曲家周巍峙的弄堂,被拆除了,和许许多多的石库门弄堂一样。连带着记忆中的那段上海生活也被腾挪出了今天的城市空间。对面的新天地也曾经是石库门住宅区,也曾经熙熙攘攘,承载着日常悲欢,经过改建,如今已经是另外一派景象。它也是上海,但并没有一早的大饼油条,也没有午后的评弹和白兰花。当然从广义上来说这里也是阈限空间,只是餐厅酒吧存放的欢愉更随机更短暂。

念旧的居民会时常回到西成里看看,拍几张留念照,看看自家的门牌号是不是还安好地挂在那,那个绿底白色的不仅仅是数字,更是她们曾经走过的岁月。

动迁结束后,弄堂的外墙添了一些彩绘,有大饼油条摊,有在洗菜的阿姨妈妈,以及竖着马尾的小姑娘,画中正在跳橡皮筋。它们和弄堂一起等待着被征用、开发,上海的黄梅天又快到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季节,湿漉漉的,让人惆怅。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
2024-06-07 11:51
艺术风尚

建筑:关注都市里的过渡空间 尊重生活的每个时刻

郑静:城市里的公共社区是一个如水般可流动的形态,建筑师预先设计了它的航道,但生活于此的人们才是它最终的规划师。
郑静


上海新天地对面的西成里也拆了,而且有段时间,一直空在那。和其他旧城拆除不同的是,这里还维持着整洁的外貌。弄堂里的铁栅栏门开着,路面清洁,甚至墙角的常春藤也还是绿色的。

那些留下的信箱和牛奶盒子都还在,有的半掩着,似乎是刚被主人取走的样子。很多老上海人有定鲜牛奶的习惯,每天清晨送奶员会把新鲜牛奶挨家挨户放到盒子里,同时取走空瓶。那个玻璃瓶子和蓝白相间的木盒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他们的营养保障,弄堂的一天就是从这瓶牛奶开始的。如今,弄堂拆迁了,牛奶的订单也要随着改动地址,只是有些新公寓好像并没有设安装牛奶盒的地方,那里的年轻人,喜欢利乐包,玻璃瓶的故事和她们有些远。

不同的住宅空间,会对应不同的人群,也会发现不同的互动,城市因为这些互动轨迹而发生变化。所谓城市更新,除了硬件的拆除改建,更重要的是让人的生活往更舒适更宜居的方向改变。这种改变有个体的差异,也同时具备着群体的代表性。如果说关上门后的私人空间是个性生活的乌托邦,那总应该有一个区域,让群体活动得以开展。它或许是新式的会所,或许是旧式的里弄过道,或许是绿意盎然的街心花园,或许就是房前屋后的那块空地,每家每户连在一起,就成了共同的活动空间,社区是一个如水一样可流动的形态,建筑师预先设计了它的航道,可居民才是它最终的规划师。

但什么是公共空间,它该如何界定和规划,是值得关注和商榷的。最近有一个概念不断被提起,那就是“阈”,又称为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这是一个在建筑学和人类学中具有特定学术意义的概念,它描述的是人们在两个地方之间停留的过渡空间,即不停留的地方。这些空间通常不被人们注意,但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是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的过渡区域。

将这个概念推到公众视线的,是今年的普利兹克奖获奖者,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这个奖项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相当于影视界的奥斯卡,文学界的诺贝尔。可又因为领域比较专业,所以不太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在某档综艺节目中,两位支持人盘了半天,还是将它说成了“普利策奖”,那是新闻界的顶级奖项,是他们最熟悉的领域。那种感觉像极了谈起印象中的某个朋友,感觉前尘往事就在嘴边,可怎么也想不起来他到底叫什么。建筑,对于大众来说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熟悉,但又陌生。

普利兹克奖是1979年设立的,山本理显是第53位获奖者,而且是第九位日本建筑设计师,在他之前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等,他们都在中国有落地项目。获得过这个奖项的华人建筑师有两位,一是贝聿铭,二是王澍,他们两人的获奖时间间隔了近30年。

山本理显不但是位建筑师,还是位社会议题倡导者。他在设计的同时,探讨研究着人和社区的关系。他想重新规划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关系,并且给建筑一个准确又模糊的定位,它到底是应该属于私有,还是应该属于公共。也这因为他的这些尝试和探讨,让他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普利兹克奖从来不是为某一个建筑而确定获奖者,评委们希望看到的是建筑师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做出的贡献,建筑只是他们的表现形式,就像画画用画笔,作家用文字来一样,它们都是一种表达,所谓的影响也绝不是某一件单一作品能起到的。

奖项主办方凯悦基金会的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这样描述获奖者:“山本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不仅为家庭营造了居住的空间,还为他们创造了共同生活的社区。他的作品是与社会永远紧密连接的,孕育出一种慷慨的精神,并尊重生活中的每个时刻。”

山本理显

在有关山本理显的作品理念介绍中,阈限空间是一直被关注的。这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或者说是山本理显独创的概念,它就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走廊,尤其是酒店的走廊,它是链接房间与房间之间的过渡区域,人们通过这里到底自己的房间,但不会在走廊里停留。如果将空间放大,那机场、停车场都有这种属性,人们经过这里,是为了到达另一个目的地,这里是暂时的中转空间,不会停留太久。在实际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但并不太会注意。

在今天的住宅设计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它的私密性。住宅不但具有使用功能,它更是财富的象征,具有不可侵犯性。人们保护自己的生活空间不被打扰,在心理上也对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断加入保护。生活空间越来越封闭,社会交往也越来越少,邻里之间互相不往来,大家各过各的日子,各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可人终究是需要互动的,当封闭的心想敞开的时候,问题来了,那些情感在哪里安放,邻里之间除了在电梯厅里点头问好外,还能在哪做些什么?

其实原先生活并不是这个样子的,比如前面提起的上海弄堂。它就是弄连接着外部的街道和内部的住宅区,是居民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空间的过渡区域。人们通过弄堂进入自己的家,或者从家中走出到街道上,弄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也就是建筑师们所提及的“阈限空间。”

弄堂不仅是物理上的过渡空间,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居民们在弄堂中相遇、交谈,东家长李家短的闲话消磨着日常时光。小说《繁花》里的故事很多就是这样发生的。孩子们在这里玩耍,长大,这些社交活动使得弄堂成为了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居住在弄堂中的人们来说,弄堂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情感和记忆的寄托。可随着城市更新,一处处弄堂被拆除,人们的生活状态也随着改变,变得让人觉着有些陌生,陌生到只能依靠文学作品来留存点滴记忆。

山本理显生活的城市,日本横滨,也曾经和上海一样,热闹、嘈杂,家的附近充满着市井气。他小时候的家是一个类似日本传统町屋式样的房子,木结构,连体式,很多人家都是前店后住宅。如今去京都的话,还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街区。山本理显家,屋子前面是药店,她妈妈打理着,后面就是全家的生活区域。按他的话说,“门槛的一侧属于家庭,另一侧属于社区,而我就坐在中间。”全家很自然地在公共和私人区域里切换,工作、生活,每天和客人交流,是大人的事情,也是孩子的日常。邻居们的身份也是多变的,是顾客也是朋友,甚至是亲切的“家人”们。

这种被称为“阈”的空间,连接着很多人的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它们或是有形式上的变化,但它们的作用和相同的,尤其是对居民们的影响更是一样的。山本理显大学毕业后走访过很多国家,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并将它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所以不管是住宅空间还是商业空间,他都会在其中预留出阈值空间,让使用者有一个共享地带。从公共到私人空间,并不是一步就能切换的,它需要有时间慢慢过渡,情感和状态也在此得到转换,让自己和生活都有个舒缓的时间。

山本理显在1973 年的时候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开始实践他的理念。山川山庄是他早期的一个设计作品,它是在长野的一所私人住宅,但起来很像是落地在森林里的装置艺术,四周被植物包围着,房子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围墙,甚至连围栏都没有,所以房间都敞开着,并排在一个平台上。它们共用一个木露台,与之互映的是同一的天花板,很像日式的传统建筑,木质的斜坡,上面落满了枯叶和树枝。

如果说这个作品过于艺术和特别,那他后期的作品,就将社区概念演绎得更实用更有烟火气。在他看来每个住宅都应该与外部空间相连,所有空间都应该为社区做出贡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社区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传统的住宅被现代化的楼房取代,原先的社区空间也随之取消,它们需要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建筑师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就应该先预留出来,等建筑完成后住户才能自然地使用、互动,社区的功能才真正发挥出来。

山本的第一个社会住宅项目是1991年进行的,在熊本的一个住宅区,一共包括了包括十六栋住宅楼,110套住房。楼中间有一个中央广场,树木环绕着,居民们要想到这个广场上休息,先要通过住宅楼,这样的活动轨迹,将公共空间和各自的生活空间关联起来。

后期他设计的大学、消防站、美术馆等公共空间都在延续着这个理念,让社区公共空间无处不在。这个空间不但是为所在的使用者提供服务,甚至给经过的路人也能感受到它的呵护,这才是建筑该有的温度和价值。

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建筑师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建筑与人的关系,将社区的外延再度拉大。横须贺美术馆是山本一个很重要的代表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他很好地处理了这三者的关系。这个美术馆靠近东京湾,能看到海是这里的居民和游客最重要的体验。所以山本将美术馆设计成一个更大的阈值空间,它成了连接海滨公园与山顶花园之间的过渡。在这个空间里大家可以看建筑本身,可以欣赏艺术品,还可以欣赏彼此。

“横须贺美术馆”,图片:riken-yamamoto.co.jp
建筑师说他自己在看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如果身边有另外一个观众也在驻足欣赏,那大家会一起聊上两句,这种体验是很美好的。他将餐厅安排在距离海最近的位置,尤其是夕阳西下时,餐厅里的灯光亮起,海滩上的游客会在那欣赏到餐厅里的景象,谁是谁的风景,谁是谁的背景,一切都在巧妙地互换中。

在评审会给山本理显的评审辞中有这样一段话:“作为一位建筑师,他不会照搬过去,而是进行改造、重新利用和演进,展现其中基本元素的相关性。山本将建筑专业的技术方法扩展到了过去和未来,无论需要面对何种建筑模式和规模,无论建筑环境和集体生活带来的挑战是什么,他都能做出最恰当的回应。他在社区中树立了对社会需求责任的认识;对建筑学原则提出质疑并对每一种建筑举措都进行审视;最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在建筑中,如同在民主制度中一样,空间如何塑造必须由人民来共同决定。为此,我们授予他2024年度普利兹克奖。”

空间与人,人与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城市不断更新,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大家对于社区,对于公共空间的观念也态度也在不断转变。当私密性得到保护,交流发生障碍时,人们开始怀念之前的那种关爱和亲密。可时间无法回去,过去的一切也只能留存在回忆里。

弄堂的嘈杂和喧哗不再适合今天的生活状态,大家需要一个另一种互动的方式。亲疏有序,和而不同,不再关心东家长李家短,关心的是楼下的绿化是不是有人修剪,运动设施是否安全,在散步的时候可以看到懂事可爱的小动物,在花园边休息的时候如果遇到和脾气的邻居能聊上几句孩子的补习班和附近超市里的时鲜货。邻居,是可以互相看到不陌生的朋友,但不需要那样推心置腹,知无不言那种。这种氛围的构建,设计是基础,居民是推动力,周而复始,日复一日。所以这个城市接受了更新,接受了从弄堂搬迁到新的小区,接受了原来的家变成了商场、剧院、图书馆。物理上迁移是漫长的,但更漫长的是心理的重建,一点一滴都需要有处安置。

西成里,那个曾经住过张大千、张善孖兄弟,大明星上官云珠、作曲家周巍峙的弄堂,被拆除了,和许许多多的石库门弄堂一样。连带着记忆中的那段上海生活也被腾挪出了今天的城市空间。对面的新天地也曾经是石库门住宅区,也曾经熙熙攘攘,承载着日常悲欢,经过改建,如今已经是另外一派景象。它也是上海,但并没有一早的大饼油条,也没有午后的评弹和白兰花。当然从广义上来说这里也是阈限空间,只是餐厅酒吧存放的欢愉更随机更短暂。

念旧的居民会时常回到西成里看看,拍几张留念照,看看自家的门牌号是不是还安好地挂在那,那个绿底白色的不仅仅是数字,更是她们曾经走过的岁月。

动迁结束后,弄堂的外墙添了一些彩绘,有大饼油条摊,有在洗菜的阿姨妈妈,以及竖着马尾的小姑娘,画中正在跳橡皮筋。它们和弄堂一起等待着被征用、开发,上海的黄梅天又快到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季节,湿漉漉的,让人惆怅。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