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关税冲击波在供应链中蔓延,商品成本大幅上涨,美国玩具和装饰品零售商纷纷暂停了圣诞季的订单。一些企业主担心自己难以支撑,已开始咨询破产律师。
口述:李PP
以下是李PP的自述:
我三月九日从多伦多起飞回国,已经一个月了还没有回到北京的家,想想也挺逗的。当时决定飞上海,是因为熔来断去之后,多伦多直飞的中国城市只有上海,要飞北京得在温哥华转机而且去郑州隔离,麻烦。我宁愿在上海隔离,因为这里最人性化、靠谱。结果,等我14天“闭环”隔完,正按北京要求在上海“+7”呢,突然“全域静态”了。我不埋怨不抱怨,因为我知道这不是上海市民的错;能亲身经历、见证这么大的历史事件,是做我这一行的幸运。
上海疫情期间住在酒店,除了用手机工作,能贡献点力量更觉充实:帮断粮的人找吃的、帮加班没时间回家的本地医疗队找歇脚的酒店、帮封在银行里的金融工作者找更换的衣服──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们是披着封城令特意回到办公室封锁的,比在家更惨烈。有些忙帮上了,有些没帮上,尽力而为。
在加拿大探亲一个多月,是疫情两年后的第一次团聚。我时刻关注着那里的阿尔法(Alpha)和代尔塔(Delta)时代,又亲身经历了奥密克戎阶段,所以聊聊分享一下。因为加拿大每个省不同,每个城市每个区都有较大自治权,所以难免与别的加拿大朋友经历不同。我不想做任何数据推算和模式争论,那不是本质,网络上也太多了,面红耳赤的。我就闲聊几处,有的是做法逻辑不同、有的源于价值观不同。没有对错,每个人脑子里多知道几个模式,按照当下已经不被提倡的“老话”来说,“多元化”一点,省得想不开。
没有模式包袱,随时调整
娱乐场所关闭、餐厅关闭、商铺关闭、不允许几个以上的家庭聚会等等……这些管控等级非常细,随时调整,确诊数据上来了就收得紧,稍见好转就立刻放松。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还是因为国穷民弱底子薄不禁折腾。限制人的自由是最后选项,是天大的事。从没出现过足不出户,但阿尔法时代有过疫情严重社区的封锁,省与省之间的道路也封过。因为疫情停业损失的企业和没上班的人,政府发钱补偿,立竿见影发得很快,但在后边追审计,谎报的会被法律追究。我记得代尔塔和奥密克戎的高峰都在冬季,室内娱乐关停造成滑雪场人满为患。有个很高级的滑雪场谎报损失,获取数百万加币的赔偿,被媒体发现后由法院追讨,并可能获刑。
不重视行程轨迹,极少核酸,但很重视疫苗
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权利不设疫苗门槛,但任何“上层建筑”一点的追求就都要求疫苗码。比如,学校不允许查疫苗,因为上学是基本权利,但我儿子的游泳队就要求疫苗,因为游泳训练比赛不是基本权利。又比如,食品超市不要求疫苗,但商场要求;医院不要求疫苗,但牙科诊所要求。
少数服从多数不是唯一原则
在疫情的治理中,很多情况是遵循优先迁就弱者和弱者意愿的原则。在阿尔法和代尔塔时代,医院只收治65岁以上的和危重的新冠患者,其他一律拒之门外,自己回家隔离。这样,其他疾病的危重症也得以医治。我有两个忘年交好友,都是在新冠猖獗的时候完成的心脏大手术,一个在Alpha期间,一个在代尔塔期间。而到了奥密克戎阶段,就出现了提案说,既然不致命,那阳性病人也有享受去餐厅吃饭的权利,阳性病人也该有自由不隔离,这些加拿大还没有执行,瑞士已经开始。
孩子不太招人心疼
在阿尔法时期,社会完全停摆之后,最先恢复肉身到场的是学校。在代尔塔时期,当疫情严重到居家办公、商场关门的时候,魁北克省的老师和学生仍然到校。奥密克戎阶段,我收到给家长的通知,说学校感染率不到60%的情况下,就不通知家长疫情状态了,照常上课。学生自查确诊,只需通知学校,居家五天,转阴就回去上学。学生如果有家人阳性,也要自觉居家五天后自测阴性再上学。所有这些情况,学校掌握,但不向学生和家长透露。事实上,我两个儿子的班级各有四、五个孩子陆续缺席五天。也就是说,他俩一直处于密接或次密接状态,该干嘛干嘛。而在其他场所都还在奉行口罩令的时候,教育局又率先发令,学校取消口罩令,避免影响体育课。有趣的是,所有华人孩子都没摘口罩。总的来说没太把孩子当回事,我猜背后理念可能有三个:一是孩子在校,家长才能安心工作保障经济;二是尽量不剥夺孩子上学的权利;三是孩子生命力强“扛造”。
折衷主义严重
政府出台的规则都比较严厉,然后民众反对,最后在折衷的共识上去执行。
嗯……在很久很久以前墨尔本站后边两站是上海站。
我三月九日从多伦多起飞回国,已经一个月了还没有回到北京的家,想想也挺逗的。当时决定飞上海,是因为熔来断去之后,多伦多直飞的中国城市只有上海,要飞北京得在温哥华转机而且去郑州隔离,麻烦。我宁愿在上海隔离,因为这里最人性化、靠谱。结果,等我14天“闭环”隔完,正按北京要求在上海“+7”呢,突然“全域静态”了。我不埋怨不抱怨,因为我知道这不是上海市民的错;能亲身经历、见证这么大的历史事件,是做我这一行的幸运。
上海疫情期间住在酒店,除了用手机工作,能贡献点力量更觉充实:帮断粮的人找吃的、帮加班没时间回家的本地医疗队找歇脚的酒店、帮封在银行里的金融工作者找更换的衣服──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们是披着封城令特意回到办公室封锁的,比在家更惨烈。有些忙帮上了,有些没帮上,尽力而为。
在加拿大探亲一个多月,是疫情两年后的第一次团聚。我时刻关注着那里的阿尔法(Alpha)和代尔塔(Delta)时代,又亲身经历了奥密克戎阶段,所以聊聊分享一下。因为加拿大每个省不同,每个城市每个区都有较大自治权,所以难免与别的加拿大朋友经历不同。我不想做任何数据推算和模式争论,那不是本质,网络上也太多了,面红耳赤的。我就闲聊几处,有的是做法逻辑不同、有的源于价值观不同。没有对错,每个人脑子里多知道几个模式,按照当下已经不被提倡的“老话”来说,“多元化”一点,省得想不开。
没有模式包袱,随时调整
娱乐场所关闭、餐厅关闭、商铺关闭、不允许几个以上的家庭聚会等等……这些管控等级非常细,随时调整,确诊数据上来了就收得紧,稍见好转就立刻放松。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还是因为国穷民弱底子薄不禁折腾。限制人的自由是最后选项,是天大的事。从没出现过足不出户,但阿尔法时代有过疫情严重社区的封锁,省与省之间的道路也封过。因为疫情停业损失的企业和没上班的人,政府发钱补偿,立竿见影发得很快,但在后边追审计,谎报的会被法律追究。我记得代尔塔和奥密克戎的高峰都在冬季,室内娱乐关停造成滑雪场人满为患。有个很高级的滑雪场谎报损失,获取数百万加币的赔偿,被媒体发现后由法院追讨,并可能获刑。
不重视行程轨迹,极少核酸,但很重视疫苗
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权利不设疫苗门槛,但任何“上层建筑”一点的追求就都要求疫苗码。比如,学校不允许查疫苗,因为上学是基本权利,但我儿子的游泳队就要求疫苗,因为游泳训练比赛不是基本权利。又比如,食品超市不要求疫苗,但商场要求;医院不要求疫苗,但牙科诊所要求。
少数服从多数不是唯一原则
在疫情的治理中,很多情况是遵循优先迁就弱者和弱者意愿的原则。在阿尔法和代尔塔时代,医院只收治65岁以上的和危重的新冠患者,其他一律拒之门外,自己回家隔离。这样,其他疾病的危重症也得以医治。我有两个忘年交好友,都是在新冠猖獗的时候完成的心脏大手术,一个在Alpha期间,一个在代尔塔期间。而到了奥密克戎阶段,就出现了提案说,既然不致命,那阳性病人也有享受去餐厅吃饭的权利,阳性病人也该有自由不隔离,这些加拿大还没有执行,瑞士已经开始。
孩子不太招人心疼
在阿尔法时期,社会完全停摆之后,最先恢复肉身到场的是学校。在代尔塔时期,当疫情严重到居家办公、商场关门的时候,魁北克省的老师和学生仍然到校。奥密克戎阶段,我收到给家长的通知,说学校感染率不到60%的情况下,就不通知家长疫情状态了,照常上课。学生自查确诊,只需通知学校,居家五天,转阴就回去上学。学生如果有家人阳性,也要自觉居家五天后自测阴性再上学。所有这些情况,学校掌握,但不向学生和家长透露。事实上,我两个儿子的班级各有四、五个孩子陆续缺席五天。也就是说,他俩一直处于密接或次密接状态,该干嘛干嘛。而在其他场所都还在奉行口罩令的时候,教育局又率先发令,学校取消口罩令,避免影响体育课。有趣的是,所有华人孩子都没摘口罩。总的来说没太把孩子当回事,我猜背后理念可能有三个:一是孩子在校,家长才能安心工作保障经济;二是尽量不剥夺孩子上学的权利;三是孩子生命力强“扛造”。
折衷主义严重
政府出台的规则都比较严厉,然后民众反对,最后在折衷的共识上去执行。
嗯……在很久很久以前墨尔本站后边两站是上海站。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口述:李PP
以下是李PP的自述:
我三月九日从多伦多起飞回国,已经一个月了还没有回到北京的家,想想也挺逗的。当时决定飞上海,是因为熔来断去之后,多伦多直飞的中国城市只有上海,要飞北京得在温哥华转机而且去郑州隔离,麻烦。我宁愿在上海隔离,因为这里最人性化、靠谱。结果,等我14天“闭环”隔完,正按北京要求在上海“+7”呢,突然“全域静态”了。我不埋怨不抱怨,因为我知道这不是上海市民的错;能亲身经历、见证这么大的历史事件,是做我这一行的幸运。
上海疫情期间住在酒店,除了用手机工作,能贡献点力量更觉充实:帮断粮的人找吃的、帮加班没时间回家的本地医疗队找歇脚的酒店、帮封在银行里的金融工作者找更换的衣服──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们是披着封城令特意回到办公室封锁的,比在家更惨烈。有些忙帮上了,有些没帮上,尽力而为。
在加拿大探亲一个多月,是疫情两年后的第一次团聚。我时刻关注着那里的阿尔法(Alpha)和代尔塔(Delta)时代,又亲身经历了奥密克戎阶段,所以聊聊分享一下。因为加拿大每个省不同,每个城市每个区都有较大自治权,所以难免与别的加拿大朋友经历不同。我不想做任何数据推算和模式争论,那不是本质,网络上也太多了,面红耳赤的。我就闲聊几处,有的是做法逻辑不同、有的源于价值观不同。没有对错,每个人脑子里多知道几个模式,按照当下已经不被提倡的“老话”来说,“多元化”一点,省得想不开。
没有模式包袱,随时调整
娱乐场所关闭、餐厅关闭、商铺关闭、不允许几个以上的家庭聚会等等……这些管控等级非常细,随时调整,确诊数据上来了就收得紧,稍见好转就立刻放松。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还是因为国穷民弱底子薄不禁折腾。限制人的自由是最后选项,是天大的事。从没出现过足不出户,但阿尔法时代有过疫情严重社区的封锁,省与省之间的道路也封过。因为疫情停业损失的企业和没上班的人,政府发钱补偿,立竿见影发得很快,但在后边追审计,谎报的会被法律追究。我记得代尔塔和奥密克戎的高峰都在冬季,室内娱乐关停造成滑雪场人满为患。有个很高级的滑雪场谎报损失,获取数百万加币的赔偿,被媒体发现后由法院追讨,并可能获刑。
不重视行程轨迹,极少核酸,但很重视疫苗
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权利不设疫苗门槛,但任何“上层建筑”一点的追求就都要求疫苗码。比如,学校不允许查疫苗,因为上学是基本权利,但我儿子的游泳队就要求疫苗,因为游泳训练比赛不是基本权利。又比如,食品超市不要求疫苗,但商场要求;医院不要求疫苗,但牙科诊所要求。
少数服从多数不是唯一原则
在疫情的治理中,很多情况是遵循优先迁就弱者和弱者意愿的原则。在阿尔法和代尔塔时代,医院只收治65岁以上的和危重的新冠患者,其他一律拒之门外,自己回家隔离。这样,其他疾病的危重症也得以医治。我有两个忘年交好友,都是在新冠猖獗的时候完成的心脏大手术,一个在Alpha期间,一个在代尔塔期间。而到了奥密克戎阶段,就出现了提案说,既然不致命,那阳性病人也有享受去餐厅吃饭的权利,阳性病人也该有自由不隔离,这些加拿大还没有执行,瑞士已经开始。
孩子不太招人心疼
在阿尔法时期,社会完全停摆之后,最先恢复肉身到场的是学校。在代尔塔时期,当疫情严重到居家办公、商场关门的时候,魁北克省的老师和学生仍然到校。奥密克戎阶段,我收到给家长的通知,说学校感染率不到60%的情况下,就不通知家长疫情状态了,照常上课。学生自查确诊,只需通知学校,居家五天,转阴就回去上学。学生如果有家人阳性,也要自觉居家五天后自测阴性再上学。所有这些情况,学校掌握,但不向学生和家长透露。事实上,我两个儿子的班级各有四、五个孩子陆续缺席五天。也就是说,他俩一直处于密接或次密接状态,该干嘛干嘛。而在其他场所都还在奉行口罩令的时候,教育局又率先发令,学校取消口罩令,避免影响体育课。有趣的是,所有华人孩子都没摘口罩。总的来说没太把孩子当回事,我猜背后理念可能有三个:一是孩子在校,家长才能安心工作保障经济;二是尽量不剥夺孩子上学的权利;三是孩子生命力强“扛造”。
折衷主义严重
政府出台的规则都比较严厉,然后民众反对,最后在折衷的共识上去执行。
嗯……在很久很久以前墨尔本站后边两站是上海站。
我三月九日从多伦多起飞回国,已经一个月了还没有回到北京的家,想想也挺逗的。当时决定飞上海,是因为熔来断去之后,多伦多直飞的中国城市只有上海,要飞北京得在温哥华转机而且去郑州隔离,麻烦。我宁愿在上海隔离,因为这里最人性化、靠谱。结果,等我14天“闭环”隔完,正按北京要求在上海“+7”呢,突然“全域静态”了。我不埋怨不抱怨,因为我知道这不是上海市民的错;能亲身经历、见证这么大的历史事件,是做我这一行的幸运。
上海疫情期间住在酒店,除了用手机工作,能贡献点力量更觉充实:帮断粮的人找吃的、帮加班没时间回家的本地医疗队找歇脚的酒店、帮封在银行里的金融工作者找更换的衣服──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们是披着封城令特意回到办公室封锁的,比在家更惨烈。有些忙帮上了,有些没帮上,尽力而为。
在加拿大探亲一个多月,是疫情两年后的第一次团聚。我时刻关注着那里的阿尔法(Alpha)和代尔塔(Delta)时代,又亲身经历了奥密克戎阶段,所以聊聊分享一下。因为加拿大每个省不同,每个城市每个区都有较大自治权,所以难免与别的加拿大朋友经历不同。我不想做任何数据推算和模式争论,那不是本质,网络上也太多了,面红耳赤的。我就闲聊几处,有的是做法逻辑不同、有的源于价值观不同。没有对错,每个人脑子里多知道几个模式,按照当下已经不被提倡的“老话”来说,“多元化”一点,省得想不开。
没有模式包袱,随时调整
娱乐场所关闭、餐厅关闭、商铺关闭、不允许几个以上的家庭聚会等等……这些管控等级非常细,随时调整,确诊数据上来了就收得紧,稍见好转就立刻放松。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还是因为国穷民弱底子薄不禁折腾。限制人的自由是最后选项,是天大的事。从没出现过足不出户,但阿尔法时代有过疫情严重社区的封锁,省与省之间的道路也封过。因为疫情停业损失的企业和没上班的人,政府发钱补偿,立竿见影发得很快,但在后边追审计,谎报的会被法律追究。我记得代尔塔和奥密克戎的高峰都在冬季,室内娱乐关停造成滑雪场人满为患。有个很高级的滑雪场谎报损失,获取数百万加币的赔偿,被媒体发现后由法院追讨,并可能获刑。
不重视行程轨迹,极少核酸,但很重视疫苗
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权利不设疫苗门槛,但任何“上层建筑”一点的追求就都要求疫苗码。比如,学校不允许查疫苗,因为上学是基本权利,但我儿子的游泳队就要求疫苗,因为游泳训练比赛不是基本权利。又比如,食品超市不要求疫苗,但商场要求;医院不要求疫苗,但牙科诊所要求。
少数服从多数不是唯一原则
在疫情的治理中,很多情况是遵循优先迁就弱者和弱者意愿的原则。在阿尔法和代尔塔时代,医院只收治65岁以上的和危重的新冠患者,其他一律拒之门外,自己回家隔离。这样,其他疾病的危重症也得以医治。我有两个忘年交好友,都是在新冠猖獗的时候完成的心脏大手术,一个在Alpha期间,一个在代尔塔期间。而到了奥密克戎阶段,就出现了提案说,既然不致命,那阳性病人也有享受去餐厅吃饭的权利,阳性病人也该有自由不隔离,这些加拿大还没有执行,瑞士已经开始。
孩子不太招人心疼
在阿尔法时期,社会完全停摆之后,最先恢复肉身到场的是学校。在代尔塔时期,当疫情严重到居家办公、商场关门的时候,魁北克省的老师和学生仍然到校。奥密克戎阶段,我收到给家长的通知,说学校感染率不到60%的情况下,就不通知家长疫情状态了,照常上课。学生自查确诊,只需通知学校,居家五天,转阴就回去上学。学生如果有家人阳性,也要自觉居家五天后自测阴性再上学。所有这些情况,学校掌握,但不向学生和家长透露。事实上,我两个儿子的班级各有四、五个孩子陆续缺席五天。也就是说,他俩一直处于密接或次密接状态,该干嘛干嘛。而在其他场所都还在奉行口罩令的时候,教育局又率先发令,学校取消口罩令,避免影响体育课。有趣的是,所有华人孩子都没摘口罩。总的来说没太把孩子当回事,我猜背后理念可能有三个:一是孩子在校,家长才能安心工作保障经济;二是尽量不剥夺孩子上学的权利;三是孩子生命力强“扛造”。
折衷主义严重
政府出台的规则都比较严厉,然后民众反对,最后在折衷的共识上去执行。
嗯……在很久很久以前墨尔本站后边两站是上海站。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