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01 08:06
OR品牌理念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中,「OR」能给您创造优越的阅读体验。只要您在浏览器中输入我们的网址:
oror.vip
即可畅享我们为您提供的优质资讯。
■ 您也可通过手机而或平板电脑从浏览器输入我们的网址:
oror.vip
访问我们的网站,获得一样的精彩!
杨超
■“亚太”这一概念已在地区沿用数十年且人尽皆知。但美日印等国近年来突然开始宣扬起新的“印太”概念,并通过政治人物的不断引用,以及媒体的持续报道,试图重塑人们的心智认知,从而实现以“印太”替换“亚太”的约定俗成的概念。
“印太”概念从何而来?要往何处去?更重要的是,这是属于谁的“印太”?对“印太”概念做概念史的梳理、分析和反思,或许可识破概念背后的意图,刷新人们的认知,以避免习焉不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概念的奴隶而不自知。
如果说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其实地区概念又何尝不是。概念的形成过程与其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项发展变迁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曾几何时,“东方”“远东”等词语概念是由西方殖民者及西方知识界所想象、发明、构建和逐步推广的。20世纪初至中叶,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大潮中,虽然亚洲各民族的斗争方式不尽相同,但是“亚细亚”或“亚洲”等相关话语概念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例如中国人就由传统的“天下”概念开始转为接受自身所处的“亚洲”,并与亚洲人民共同为独立自主掌握自身的命运而奋斗。
独立后的亚洲各国人民则开始努力建构属于他们的概念词语。随着民族独立和地区意识的觉醒,“亚洲”不但成为一个地理位置的概念,更成为一个地区各国人民共同心灵家园的概念。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以及“亚细安”等概念的先后生发,体现了地区人民对自己所处土地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时至今日,东盟(亚细安)已成为东南亚地区10国普遍接受的组织,并为此集体理念而共同努力,使自身成为地区乃至世界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亚太”则体现了亚洲人民共同的更大的雄心,要与浩瀚的太平洋地区以至对岸的美洲大陆形成更广阔的连接,历史也因此进入了“亚太”世纪时刻。
既然“亚太”概念已得到广泛公认,那“印太”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政治思想史学者李汉松指出,“印太”概念可追溯至德国地理政治学家卡尔•豪斯霍弗,其所创建的这一概念连同其理论体系来源于20世纪德国的一个重要焦虑:即如何突破德国地理位置对于其政治生长、国家发展的抑制。由于同样面对自身国家身份认同定位的焦虑,因此这一理论也对身处亚洲但向往欧美的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即使时间已进入21世纪,日本知识界仍以相当大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探索这一概念的可能性。最终,日本政坛接受并开始正式推介这一明显带有地缘政治属性的概念。
2007年8月,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印度议会演讲,鼓吹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汇”。也正是在同年,日、美、印、澳的“四方安全对话”悄然兴起。2013年2月,安倍在美国演讲时明确使用了“印太”概念。2016年8月,在肯尼亚举行的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上,安培正式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2022年6月10日,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提出“着力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
“印太”概念由日本提出,并得到了美国的认同与不遗余力的推广,将其作为对华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特朗普政府在任期内不断使用“印太”话语并正式推出“印太”战略。拜登政府在上台后更是积极地推进“印太战略”。由于包含在“印太”概念体系中的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在该地区战略中的地位得到猛然提升,这些国家对此概念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欢迎,并使这一话语概念进入本国的外交和战略话语体系中。“印太”概念从而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得到了更多的引用。
中国学者孙江指出,概念/concept一词源于拉丁语conceptus,在拉丁语中的意思为把握、萌芽、构思及受孕、胎儿等。因此“印太”这一概念也可以说是目前孕育于母体中的胎儿,其究竟能否成功降生,长大成人也端赖内外环境的滋养。当“亚太”(亚洲太平洋)话语开始风靡,“亚太世纪”也开始被地区国家开始认同,亚太经济共同体也如火如荼地在建设中。美国由于不愿见到不是自己掌控的“亚太”的坐大,构筑起“印太”战略,以四方对话国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四国为政治核心,以印太经济框架为地区经济支柱,目的是保证美国在太平洋及印度洋地缘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在中国逐渐强大,中美竞争已呈雏形之时,日本适时抛出“印太”这一概念,并由美国接过并发扬光大。美国按其意图对“印太”这一概念加以塑造,以掌握对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秩序的阐释权。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美国是深谙这一点的。因此,美国在概念建构上下大功夫,就是要冲淡“亚太”概念所蕴含的地区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使地区成为自主政治力量的倾向。而在“印太”概念里,那就是美国能说了算,在其中起重要主导地位的另一种新秩序体系了。
印度和澳大利亚是最早响应美日的。其中关键的“印”即印度,一方面,因为自己终于受到重视而在大国政治中开始占据重要角色而高兴;另一方面,则不愿过分贴近美国而失去自身的战略独立,因而仍强调自己的“不结盟”角色和定位。在“印太”概念开始正式推进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也纷纷附和,加入了“印太”这一大合唱之中。
“印太”作为地缘政治属性明显的新词,显然正在消解掉“亚太”原先拥有的代表着地区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的勃勃生机。概念的竞争无可避免,而概念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对现实的观照,对未来道路和发展趋势的正确指引。作为有悠久历史和发展雄心的地区组织,东盟(ASEAN)已能感受到“印太”概念和战略对其地区一体化合作理念的挤压。东盟应该以更积极的态度推广其组织合作理念并致力于地区各国的合作发展,才能保持自己在本地区未来秩序中应有的影响和作用。■
“印太”概念从何而来?要往何处去?更重要的是,这是属于谁的“印太”?对“印太”概念做概念史的梳理、分析和反思,或许可识破概念背后的意图,刷新人们的认知,以避免习焉不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概念的奴隶而不自知。
如果说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其实地区概念又何尝不是。概念的形成过程与其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项发展变迁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曾几何时,“东方”“远东”等词语概念是由西方殖民者及西方知识界所想象、发明、构建和逐步推广的。20世纪初至中叶,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大潮中,虽然亚洲各民族的斗争方式不尽相同,但是“亚细亚”或“亚洲”等相关话语概念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例如中国人就由传统的“天下”概念开始转为接受自身所处的“亚洲”,并与亚洲人民共同为独立自主掌握自身的命运而奋斗。
独立后的亚洲各国人民则开始努力建构属于他们的概念词语。随着民族独立和地区意识的觉醒,“亚洲”不但成为一个地理位置的概念,更成为一个地区各国人民共同心灵家园的概念。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以及“亚细安”等概念的先后生发,体现了地区人民对自己所处土地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时至今日,东盟(亚细安)已成为东南亚地区10国普遍接受的组织,并为此集体理念而共同努力,使自身成为地区乃至世界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亚太”则体现了亚洲人民共同的更大的雄心,要与浩瀚的太平洋地区以至对岸的美洲大陆形成更广阔的连接,历史也因此进入了“亚太”世纪时刻。
既然“亚太”概念已得到广泛公认,那“印太”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政治思想史学者李汉松指出,“印太”概念可追溯至德国地理政治学家卡尔•豪斯霍弗,其所创建的这一概念连同其理论体系来源于20世纪德国的一个重要焦虑:即如何突破德国地理位置对于其政治生长、国家发展的抑制。由于同样面对自身国家身份认同定位的焦虑,因此这一理论也对身处亚洲但向往欧美的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即使时间已进入21世纪,日本知识界仍以相当大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探索这一概念的可能性。最终,日本政坛接受并开始正式推介这一明显带有地缘政治属性的概念。
2007年8月,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印度议会演讲,鼓吹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汇”。也正是在同年,日、美、印、澳的“四方安全对话”悄然兴起。2013年2月,安倍在美国演讲时明确使用了“印太”概念。2016年8月,在肯尼亚举行的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上,安培正式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2022年6月10日,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提出“着力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
“印太”概念由日本提出,并得到了美国的认同与不遗余力的推广,将其作为对华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特朗普政府在任期内不断使用“印太”话语并正式推出“印太”战略。拜登政府在上台后更是积极地推进“印太战略”。由于包含在“印太”概念体系中的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在该地区战略中的地位得到猛然提升,这些国家对此概念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欢迎,并使这一话语概念进入本国的外交和战略话语体系中。“印太”概念从而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得到了更多的引用。
中国学者孙江指出,概念/concept一词源于拉丁语conceptus,在拉丁语中的意思为把握、萌芽、构思及受孕、胎儿等。因此“印太”这一概念也可以说是目前孕育于母体中的胎儿,其究竟能否成功降生,长大成人也端赖内外环境的滋养。当“亚太”(亚洲太平洋)话语开始风靡,“亚太世纪”也开始被地区国家开始认同,亚太经济共同体也如火如荼地在建设中。美国由于不愿见到不是自己掌控的“亚太”的坐大,构筑起“印太”战略,以四方对话国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四国为政治核心,以印太经济框架为地区经济支柱,目的是保证美国在太平洋及印度洋地缘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在中国逐渐强大,中美竞争已呈雏形之时,日本适时抛出“印太”这一概念,并由美国接过并发扬光大。美国按其意图对“印太”这一概念加以塑造,以掌握对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秩序的阐释权。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美国是深谙这一点的。因此,美国在概念建构上下大功夫,就是要冲淡“亚太”概念所蕴含的地区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使地区成为自主政治力量的倾向。而在“印太”概念里,那就是美国能说了算,在其中起重要主导地位的另一种新秩序体系了。
印度和澳大利亚是最早响应美日的。其中关键的“印”即印度,一方面,因为自己终于受到重视而在大国政治中开始占据重要角色而高兴;另一方面,则不愿过分贴近美国而失去自身的战略独立,因而仍强调自己的“不结盟”角色和定位。在“印太”概念开始正式推进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也纷纷附和,加入了“印太”这一大合唱之中。
“印太”作为地缘政治属性明显的新词,显然正在消解掉“亚太”原先拥有的代表着地区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的勃勃生机。概念的竞争无可避免,而概念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对现实的观照,对未来道路和发展趋势的正确指引。作为有悠久历史和发展雄心的地区组织,东盟(ASEAN)已能感受到“印太”概念和战略对其地区一体化合作理念的挤压。东盟应该以更积极的态度推广其组织合作理念并致力于地区各国的合作发展,才能保持自己在本地区未来秩序中应有的影响和作用。■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2023-11-16 17:45
政经
“亚太”还是“印太”——“印太”概念辨析+ 查看更多
“亚太”还是“印太”——“印太”概念辨析
+ 查看更多
杨超:“印太”作为地缘政治属性明显的新词,显然正在消解掉“亚太”原先拥有的代表着地区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的勃勃生机。
杨超
■“亚太”这一概念已在地区沿用数十年且人尽皆知。但美日印等国近年来突然开始宣扬起新的“印太”概念,并通过政治人物的不断引用,以及媒体的持续报道,试图重塑人们的心智认知,从而实现以“印太”替换“亚太”的约定俗成的概念。
“印太”概念从何而来?要往何处去?更重要的是,这是属于谁的“印太”?对“印太”概念做概念史的梳理、分析和反思,或许可识破概念背后的意图,刷新人们的认知,以避免习焉不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概念的奴隶而不自知。
如果说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其实地区概念又何尝不是。概念的形成过程与其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项发展变迁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曾几何时,“东方”“远东”等词语概念是由西方殖民者及西方知识界所想象、发明、构建和逐步推广的。20世纪初至中叶,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大潮中,虽然亚洲各民族的斗争方式不尽相同,但是“亚细亚”或“亚洲”等相关话语概念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例如中国人就由传统的“天下”概念开始转为接受自身所处的“亚洲”,并与亚洲人民共同为独立自主掌握自身的命运而奋斗。
独立后的亚洲各国人民则开始努力建构属于他们的概念词语。随着民族独立和地区意识的觉醒,“亚洲”不但成为一个地理位置的概念,更成为一个地区各国人民共同心灵家园的概念。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以及“亚细安”等概念的先后生发,体现了地区人民对自己所处土地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时至今日,东盟(亚细安)已成为东南亚地区10国普遍接受的组织,并为此集体理念而共同努力,使自身成为地区乃至世界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亚太”则体现了亚洲人民共同的更大的雄心,要与浩瀚的太平洋地区以至对岸的美洲大陆形成更广阔的连接,历史也因此进入了“亚太”世纪时刻。
既然“亚太”概念已得到广泛公认,那“印太”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政治思想史学者李汉松指出,“印太”概念可追溯至德国地理政治学家卡尔•豪斯霍弗,其所创建的这一概念连同其理论体系来源于20世纪德国的一个重要焦虑:即如何突破德国地理位置对于其政治生长、国家发展的抑制。由于同样面对自身国家身份认同定位的焦虑,因此这一理论也对身处亚洲但向往欧美的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即使时间已进入21世纪,日本知识界仍以相当大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探索这一概念的可能性。最终,日本政坛接受并开始正式推介这一明显带有地缘政治属性的概念。
2007年8月,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印度议会演讲,鼓吹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汇”。也正是在同年,日、美、印、澳的“四方安全对话”悄然兴起。2013年2月,安倍在美国演讲时明确使用了“印太”概念。2016年8月,在肯尼亚举行的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上,安培正式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2022年6月10日,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提出“着力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
“印太”概念由日本提出,并得到了美国的认同与不遗余力的推广,将其作为对华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特朗普政府在任期内不断使用“印太”话语并正式推出“印太”战略。拜登政府在上台后更是积极地推进“印太战略”。由于包含在“印太”概念体系中的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在该地区战略中的地位得到猛然提升,这些国家对此概念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欢迎,并使这一话语概念进入本国的外交和战略话语体系中。“印太”概念从而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得到了更多的引用。
中国学者孙江指出,概念/concept一词源于拉丁语conceptus,在拉丁语中的意思为把握、萌芽、构思及受孕、胎儿等。因此“印太”这一概念也可以说是目前孕育于母体中的胎儿,其究竟能否成功降生,长大成人也端赖内外环境的滋养。当“亚太”(亚洲太平洋)话语开始风靡,“亚太世纪”也开始被地区国家开始认同,亚太经济共同体也如火如荼地在建设中。美国由于不愿见到不是自己掌控的“亚太”的坐大,构筑起“印太”战略,以四方对话国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四国为政治核心,以印太经济框架为地区经济支柱,目的是保证美国在太平洋及印度洋地缘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在中国逐渐强大,中美竞争已呈雏形之时,日本适时抛出“印太”这一概念,并由美国接过并发扬光大。美国按其意图对“印太”这一概念加以塑造,以掌握对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秩序的阐释权。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美国是深谙这一点的。因此,美国在概念建构上下大功夫,就是要冲淡“亚太”概念所蕴含的地区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使地区成为自主政治力量的倾向。而在“印太”概念里,那就是美国能说了算,在其中起重要主导地位的另一种新秩序体系了。
印度和澳大利亚是最早响应美日的。其中关键的“印”即印度,一方面,因为自己终于受到重视而在大国政治中开始占据重要角色而高兴;另一方面,则不愿过分贴近美国而失去自身的战略独立,因而仍强调自己的“不结盟”角色和定位。在“印太”概念开始正式推进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也纷纷附和,加入了“印太”这一大合唱之中。
“印太”作为地缘政治属性明显的新词,显然正在消解掉“亚太”原先拥有的代表着地区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的勃勃生机。概念的竞争无可避免,而概念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对现实的观照,对未来道路和发展趋势的正确指引。作为有悠久历史和发展雄心的地区组织,东盟(ASEAN)已能感受到“印太”概念和战略对其地区一体化合作理念的挤压。东盟应该以更积极的态度推广其组织合作理念并致力于地区各国的合作发展,才能保持自己在本地区未来秩序中应有的影响和作用。■
“印太”概念从何而来?要往何处去?更重要的是,这是属于谁的“印太”?对“印太”概念做概念史的梳理、分析和反思,或许可识破概念背后的意图,刷新人们的认知,以避免习焉不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概念的奴隶而不自知。
如果说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其实地区概念又何尝不是。概念的形成过程与其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项发展变迁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曾几何时,“东方”“远东”等词语概念是由西方殖民者及西方知识界所想象、发明、构建和逐步推广的。20世纪初至中叶,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大潮中,虽然亚洲各民族的斗争方式不尽相同,但是“亚细亚”或“亚洲”等相关话语概念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例如中国人就由传统的“天下”概念开始转为接受自身所处的“亚洲”,并与亚洲人民共同为独立自主掌握自身的命运而奋斗。
独立后的亚洲各国人民则开始努力建构属于他们的概念词语。随着民族独立和地区意识的觉醒,“亚洲”不但成为一个地理位置的概念,更成为一个地区各国人民共同心灵家园的概念。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以及“亚细安”等概念的先后生发,体现了地区人民对自己所处土地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时至今日,东盟(亚细安)已成为东南亚地区10国普遍接受的组织,并为此集体理念而共同努力,使自身成为地区乃至世界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亚太”则体现了亚洲人民共同的更大的雄心,要与浩瀚的太平洋地区以至对岸的美洲大陆形成更广阔的连接,历史也因此进入了“亚太”世纪时刻。
既然“亚太”概念已得到广泛公认,那“印太”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政治思想史学者李汉松指出,“印太”概念可追溯至德国地理政治学家卡尔•豪斯霍弗,其所创建的这一概念连同其理论体系来源于20世纪德国的一个重要焦虑:即如何突破德国地理位置对于其政治生长、国家发展的抑制。由于同样面对自身国家身份认同定位的焦虑,因此这一理论也对身处亚洲但向往欧美的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即使时间已进入21世纪,日本知识界仍以相当大的热情不遗余力地探索这一概念的可能性。最终,日本政坛接受并开始正式推介这一明显带有地缘政治属性的概念。
2007年8月,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印度议会演讲,鼓吹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汇”。也正是在同年,日、美、印、澳的“四方安全对话”悄然兴起。2013年2月,安倍在美国演讲时明确使用了“印太”概念。2016年8月,在肯尼亚举行的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上,安培正式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2022年6月10日,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提出“着力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
“印太”概念由日本提出,并得到了美国的认同与不遗余力的推广,将其作为对华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特朗普政府在任期内不断使用“印太”话语并正式推出“印太”战略。拜登政府在上台后更是积极地推进“印太战略”。由于包含在“印太”概念体系中的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在该地区战略中的地位得到猛然提升,这些国家对此概念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欢迎,并使这一话语概念进入本国的外交和战略话语体系中。“印太”概念从而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得到了更多的引用。
中国学者孙江指出,概念/concept一词源于拉丁语conceptus,在拉丁语中的意思为把握、萌芽、构思及受孕、胎儿等。因此“印太”这一概念也可以说是目前孕育于母体中的胎儿,其究竟能否成功降生,长大成人也端赖内外环境的滋养。当“亚太”(亚洲太平洋)话语开始风靡,“亚太世纪”也开始被地区国家开始认同,亚太经济共同体也如火如荼地在建设中。美国由于不愿见到不是自己掌控的“亚太”的坐大,构筑起“印太”战略,以四方对话国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四国为政治核心,以印太经济框架为地区经济支柱,目的是保证美国在太平洋及印度洋地缘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在中国逐渐强大,中美竞争已呈雏形之时,日本适时抛出“印太”这一概念,并由美国接过并发扬光大。美国按其意图对“印太”这一概念加以塑造,以掌握对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秩序的阐释权。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美国是深谙这一点的。因此,美国在概念建构上下大功夫,就是要冲淡“亚太”概念所蕴含的地区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使地区成为自主政治力量的倾向。而在“印太”概念里,那就是美国能说了算,在其中起重要主导地位的另一种新秩序体系了。
印度和澳大利亚是最早响应美日的。其中关键的“印”即印度,一方面,因为自己终于受到重视而在大国政治中开始占据重要角色而高兴;另一方面,则不愿过分贴近美国而失去自身的战略独立,因而仍强调自己的“不结盟”角色和定位。在“印太”概念开始正式推进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也纷纷附和,加入了“印太”这一大合唱之中。
“印太”作为地缘政治属性明显的新词,显然正在消解掉“亚太”原先拥有的代表着地区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的勃勃生机。概念的竞争无可避免,而概念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对现实的观照,对未来道路和发展趋势的正确指引。作为有悠久历史和发展雄心的地区组织,东盟(ASEAN)已能感受到“印太”概念和战略对其地区一体化合作理念的挤压。东盟应该以更积极的态度推广其组织合作理念并致力于地区各国的合作发展,才能保持自己在本地区未来秩序中应有的影响和作用。■
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