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09 12:08
聃丘泰、温建东
■千百年来,中国洪涝多集中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由于近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中国降水带北移现象似乎愈发明显。2021年7月,中原腹地郑州遭遇“百年不遇”大水,2023年华北地区北京门头沟、房山大水,西部地区西安市普降大雨到暴雨,洪涝灾害都造成相当程度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虽然郑州、北京和西安超强降水是几十年一遇,但降水带北移还会对中国北方其它城市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中国政府需未雨绸缪,审视工业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现有城市布局,应对大概率出现的降水带北移对现代城市群的影响(国家发改委2008年以来出台许多扩大城市群文件)。因此,《十四五规划》提出“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
一、城市扩容、城市群一体化与抗旱泄洪区缺失
传统上,中国和世界各国城市都依水而建,中国西北的古都长安有所谓“八水绕长安”,中国中原古都洛阳因水而名,伊、洛、瀍、涧4条河流纵贯全域。元朝以来的古都北京也有五大河流流过。历史上,古人都城选址十分讲究,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大规模居民饮水问题,要沿河而建。其次,也要考虑一旦洪水来临时候都城排水问题,需要建设在相对较高的地理位置。因此,古代首都都选择在水流相对温和的多个河流附近,而非大江大河附近。同时环绕首都的周边地区多呈现低洼一些,构成四通八达的所谓泄洪区,利于排水防涝。西安周围的洪水可以通过“八水”流入“渭河”,洛阳的洪水流入黄河,北京洪水通过周边较低地带的“五水”通过海河入渤海。
但是,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现代化以来随着城市不断扩容,由于城市土地的地理稀缺性,城市近郊山区也逐渐开发有人口居住,而城市圈扩容更加迅速,原来泄洪区成为居住区和工业区,甚至成为新兴城市,中国北方的超级城市带不断出现。如此,一方面原有的相对较小多条河流之水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需要,西安、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出现用水困难,需要通过远距离调水。另外一方,最近几年,随着全球变暖,降水带明显北移,城市扩容和城市带连绵导致了大城市泄洪区成为居民区和工业区,泄洪不畅。这次北京洪水,门头沟等过去人迹罕至地区,西安洪水长安区滦镇街道喂子坪村鸡窝子组有大量人员伤亡。传统北京泄洪地区涿州受灾严重。
二、降水带北移下北方城市需要考虑构筑湖泊群调剂雨量
历史的看,长江黄河流域始终是中国洪水高发区。而南方虽然雨水较多,但长期形成了许多湖泊,湖泊有天然的泄洪蓄水功能,能较好保证南方城市安全。相反,北方地区湖泊较少,旱季只能通过开采地下水或者“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解决缺水问题。雨水较多时候,大量充沛雨量形成洪水,也难快速排入大海,可能造成洪涝,淡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增加北京市等北方城市自身调剂雨水的城市功能十分迫切。未雨绸缪,《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
政府可以考虑在北方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周围原有小水库,小淀如白洋淀基础上(号称“华北之肾”,143个大小不等湖泊组成,面积是西湖五六十倍,但水量极少),筑坝、扩容、深挖为湖泊,增加其旱季蓄水雨季泄洪的功能。在中国经济下行阶段,此项工程百利无一害,不仅能改善北方气候,优化环境,更能调剂雨水防止旱涝灾害。目前阶段,由于北方强降雨无法预测,修建的湖泊群可以成为南水北调的重要蓄水库。更加重要的是,万一未来如一些研究所称中国降水带北移,而南方出现干旱(如2022年重庆干旱,重庆51条河流断流,嘉陵江被晒成“嘉陵工”。气象专家预计2023年重庆仍然可能出现干旱)。北方修建的水库、湖泊等也可以通过已有的“引滦入津”、“南水北调”河道逆向向南方输水,将调水之河发展成为南北贯通之“渠”。
三、气候异常旱涝灾害考验新兴城市,考虑修建湖泊
传统上,古人新建城市首先考虑饮水和泄洪问题。北方曾经多雨水湖泊众多,如华北地区巨大的“大陆泽”。2023年8月,河北启用大陆泽蓄滞洪区。现代化以来,一些城市形成却主要因为交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而对自然因素考虑较少。如新兴城市郑州、石家庄、深圳和雄安等。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中国降水带北移和北方洪水对这些基于经济因素形成的城市也有一定潜在冲击。《十四五规划》“第三十八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第四节“第四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指出“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第三十七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也提出“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
一方面要重视这些城市的饮水和泄洪问题。尤其郑州、石家庄处在平原地带,饮水泄洪问题都十分突出。雄安周围是白洋淀,白洋淀最深区域只有8米-8.5米左右,一般区域水深约3米-4米,其蓄水和泄洪能力有限。因此,深挖和筑坝比较迫切,满足华北泄洪蓄水调剂气候,正常时期可以考虑南水北调之水入白洋淀储存。深圳在小渔村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也还没有经历自然灾害的严重考验。因此,政府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提早重视,考虑在相关河流附近修挖扩容大型湖泊和水库,调剂雨量。■
一、城市扩容、城市群一体化与抗旱泄洪区缺失
传统上,中国和世界各国城市都依水而建,中国西北的古都长安有所谓“八水绕长安”,中国中原古都洛阳因水而名,伊、洛、瀍、涧4条河流纵贯全域。元朝以来的古都北京也有五大河流流过。历史上,古人都城选址十分讲究,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大规模居民饮水问题,要沿河而建。其次,也要考虑一旦洪水来临时候都城排水问题,需要建设在相对较高的地理位置。因此,古代首都都选择在水流相对温和的多个河流附近,而非大江大河附近。同时环绕首都的周边地区多呈现低洼一些,构成四通八达的所谓泄洪区,利于排水防涝。西安周围的洪水可以通过“八水”流入“渭河”,洛阳的洪水流入黄河,北京洪水通过周边较低地带的“五水”通过海河入渤海。
但是,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现代化以来随着城市不断扩容,由于城市土地的地理稀缺性,城市近郊山区也逐渐开发有人口居住,而城市圈扩容更加迅速,原来泄洪区成为居住区和工业区,甚至成为新兴城市,中国北方的超级城市带不断出现。如此,一方面原有的相对较小多条河流之水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需要,西安、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出现用水困难,需要通过远距离调水。另外一方,最近几年,随着全球变暖,降水带明显北移,城市扩容和城市带连绵导致了大城市泄洪区成为居民区和工业区,泄洪不畅。这次北京洪水,门头沟等过去人迹罕至地区,西安洪水长安区滦镇街道喂子坪村鸡窝子组有大量人员伤亡。传统北京泄洪地区涿州受灾严重。
二、降水带北移下北方城市需要考虑构筑湖泊群调剂雨量
历史的看,长江黄河流域始终是中国洪水高发区。而南方虽然雨水较多,但长期形成了许多湖泊,湖泊有天然的泄洪蓄水功能,能较好保证南方城市安全。相反,北方地区湖泊较少,旱季只能通过开采地下水或者“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解决缺水问题。雨水较多时候,大量充沛雨量形成洪水,也难快速排入大海,可能造成洪涝,淡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增加北京市等北方城市自身调剂雨水的城市功能十分迫切。未雨绸缪,《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
政府可以考虑在北方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周围原有小水库,小淀如白洋淀基础上(号称“华北之肾”,143个大小不等湖泊组成,面积是西湖五六十倍,但水量极少),筑坝、扩容、深挖为湖泊,增加其旱季蓄水雨季泄洪的功能。在中国经济下行阶段,此项工程百利无一害,不仅能改善北方气候,优化环境,更能调剂雨水防止旱涝灾害。目前阶段,由于北方强降雨无法预测,修建的湖泊群可以成为南水北调的重要蓄水库。更加重要的是,万一未来如一些研究所称中国降水带北移,而南方出现干旱(如2022年重庆干旱,重庆51条河流断流,嘉陵江被晒成“嘉陵工”。气象专家预计2023年重庆仍然可能出现干旱)。北方修建的水库、湖泊等也可以通过已有的“引滦入津”、“南水北调”河道逆向向南方输水,将调水之河发展成为南北贯通之“渠”。
三、气候异常旱涝灾害考验新兴城市,考虑修建湖泊
传统上,古人新建城市首先考虑饮水和泄洪问题。北方曾经多雨水湖泊众多,如华北地区巨大的“大陆泽”。2023年8月,河北启用大陆泽蓄滞洪区。现代化以来,一些城市形成却主要因为交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而对自然因素考虑较少。如新兴城市郑州、石家庄、深圳和雄安等。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中国降水带北移和北方洪水对这些基于经济因素形成的城市也有一定潜在冲击。《十四五规划》“第三十八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第四节“第四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指出“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第三十七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也提出“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
一方面要重视这些城市的饮水和泄洪问题。尤其郑州、石家庄处在平原地带,饮水泄洪问题都十分突出。雄安周围是白洋淀,白洋淀最深区域只有8米-8.5米左右,一般区域水深约3米-4米,其蓄水和泄洪能力有限。因此,深挖和筑坝比较迫切,满足华北泄洪蓄水调剂气候,正常时期可以考虑南水北调之水入白洋淀储存。深圳在小渔村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也还没有经历自然灾害的严重考验。因此,政府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提早重视,考虑在相关河流附近修挖扩容大型湖泊和水库,调剂雨量。■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中,「OR」能给您创造优越的阅读体验。只要您在浏览器中输入我们的网址:
oror.vip
即可畅享我们为您提供的优质资讯。
■ 您也可通过手机而或平板电脑从浏览器输入我们的网址:
oror.vip
访问我们的网站,获得一样的精彩!
2023-08-22 11:28
商业
北方洪涝如何化解?+ 查看更多
北方洪涝如何化解?
+ 查看更多
聃丘泰、温建东:洪涝多集中在长江和黄河流域;需审视工业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现有城市布局,应对大概率出现的降水带北移影响。
聃丘泰、温建东
■千百年来,中国洪涝多集中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由于近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中国降水带北移现象似乎愈发明显。2021年7月,中原腹地郑州遭遇“百年不遇”大水,2023年华北地区北京门头沟、房山大水,西部地区西安市普降大雨到暴雨,洪涝灾害都造成相当程度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虽然郑州、北京和西安超强降水是几十年一遇,但降水带北移还会对中国北方其它城市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中国政府需未雨绸缪,审视工业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现有城市布局,应对大概率出现的降水带北移对现代城市群的影响(国家发改委2008年以来出台许多扩大城市群文件)。因此,《十四五规划》提出“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
一、城市扩容、城市群一体化与抗旱泄洪区缺失
传统上,中国和世界各国城市都依水而建,中国西北的古都长安有所谓“八水绕长安”,中国中原古都洛阳因水而名,伊、洛、瀍、涧4条河流纵贯全域。元朝以来的古都北京也有五大河流流过。历史上,古人都城选址十分讲究,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大规模居民饮水问题,要沿河而建。其次,也要考虑一旦洪水来临时候都城排水问题,需要建设在相对较高的地理位置。因此,古代首都都选择在水流相对温和的多个河流附近,而非大江大河附近。同时环绕首都的周边地区多呈现低洼一些,构成四通八达的所谓泄洪区,利于排水防涝。西安周围的洪水可以通过“八水”流入“渭河”,洛阳的洪水流入黄河,北京洪水通过周边较低地带的“五水”通过海河入渤海。
但是,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现代化以来随着城市不断扩容,由于城市土地的地理稀缺性,城市近郊山区也逐渐开发有人口居住,而城市圈扩容更加迅速,原来泄洪区成为居住区和工业区,甚至成为新兴城市,中国北方的超级城市带不断出现。如此,一方面原有的相对较小多条河流之水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需要,西安、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出现用水困难,需要通过远距离调水。另外一方,最近几年,随着全球变暖,降水带明显北移,城市扩容和城市带连绵导致了大城市泄洪区成为居民区和工业区,泄洪不畅。这次北京洪水,门头沟等过去人迹罕至地区,西安洪水长安区滦镇街道喂子坪村鸡窝子组有大量人员伤亡。传统北京泄洪地区涿州受灾严重。
二、降水带北移下北方城市需要考虑构筑湖泊群调剂雨量
历史的看,长江黄河流域始终是中国洪水高发区。而南方虽然雨水较多,但长期形成了许多湖泊,湖泊有天然的泄洪蓄水功能,能较好保证南方城市安全。相反,北方地区湖泊较少,旱季只能通过开采地下水或者“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解决缺水问题。雨水较多时候,大量充沛雨量形成洪水,也难快速排入大海,可能造成洪涝,淡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增加北京市等北方城市自身调剂雨水的城市功能十分迫切。未雨绸缪,《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
政府可以考虑在北方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周围原有小水库,小淀如白洋淀基础上(号称“华北之肾”,143个大小不等湖泊组成,面积是西湖五六十倍,但水量极少),筑坝、扩容、深挖为湖泊,增加其旱季蓄水雨季泄洪的功能。在中国经济下行阶段,此项工程百利无一害,不仅能改善北方气候,优化环境,更能调剂雨水防止旱涝灾害。目前阶段,由于北方强降雨无法预测,修建的湖泊群可以成为南水北调的重要蓄水库。更加重要的是,万一未来如一些研究所称中国降水带北移,而南方出现干旱(如2022年重庆干旱,重庆51条河流断流,嘉陵江被晒成“嘉陵工”。气象专家预计2023年重庆仍然可能出现干旱)。北方修建的水库、湖泊等也可以通过已有的“引滦入津”、“南水北调”河道逆向向南方输水,将调水之河发展成为南北贯通之“渠”。
三、气候异常旱涝灾害考验新兴城市,考虑修建湖泊
传统上,古人新建城市首先考虑饮水和泄洪问题。北方曾经多雨水湖泊众多,如华北地区巨大的“大陆泽”。2023年8月,河北启用大陆泽蓄滞洪区。现代化以来,一些城市形成却主要因为交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而对自然因素考虑较少。如新兴城市郑州、石家庄、深圳和雄安等。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中国降水带北移和北方洪水对这些基于经济因素形成的城市也有一定潜在冲击。《十四五规划》“第三十八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第四节“第四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指出“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第三十七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也提出“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
一方面要重视这些城市的饮水和泄洪问题。尤其郑州、石家庄处在平原地带,饮水泄洪问题都十分突出。雄安周围是白洋淀,白洋淀最深区域只有8米-8.5米左右,一般区域水深约3米-4米,其蓄水和泄洪能力有限。因此,深挖和筑坝比较迫切,满足华北泄洪蓄水调剂气候,正常时期可以考虑南水北调之水入白洋淀储存。深圳在小渔村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也还没有经历自然灾害的严重考验。因此,政府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提早重视,考虑在相关河流附近修挖扩容大型湖泊和水库,调剂雨量。■
一、城市扩容、城市群一体化与抗旱泄洪区缺失
传统上,中国和世界各国城市都依水而建,中国西北的古都长安有所谓“八水绕长安”,中国中原古都洛阳因水而名,伊、洛、瀍、涧4条河流纵贯全域。元朝以来的古都北京也有五大河流流过。历史上,古人都城选址十分讲究,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大规模居民饮水问题,要沿河而建。其次,也要考虑一旦洪水来临时候都城排水问题,需要建设在相对较高的地理位置。因此,古代首都都选择在水流相对温和的多个河流附近,而非大江大河附近。同时环绕首都的周边地区多呈现低洼一些,构成四通八达的所谓泄洪区,利于排水防涝。西安周围的洪水可以通过“八水”流入“渭河”,洛阳的洪水流入黄河,北京洪水通过周边较低地带的“五水”通过海河入渤海。
但是,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现代化以来随着城市不断扩容,由于城市土地的地理稀缺性,城市近郊山区也逐渐开发有人口居住,而城市圈扩容更加迅速,原来泄洪区成为居住区和工业区,甚至成为新兴城市,中国北方的超级城市带不断出现。如此,一方面原有的相对较小多条河流之水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需要,西安、天津,北京等大城市出现用水困难,需要通过远距离调水。另外一方,最近几年,随着全球变暖,降水带明显北移,城市扩容和城市带连绵导致了大城市泄洪区成为居民区和工业区,泄洪不畅。这次北京洪水,门头沟等过去人迹罕至地区,西安洪水长安区滦镇街道喂子坪村鸡窝子组有大量人员伤亡。传统北京泄洪地区涿州受灾严重。
二、降水带北移下北方城市需要考虑构筑湖泊群调剂雨量
历史的看,长江黄河流域始终是中国洪水高发区。而南方虽然雨水较多,但长期形成了许多湖泊,湖泊有天然的泄洪蓄水功能,能较好保证南方城市安全。相反,北方地区湖泊较少,旱季只能通过开采地下水或者“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解决缺水问题。雨水较多时候,大量充沛雨量形成洪水,也难快速排入大海,可能造成洪涝,淡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增加北京市等北方城市自身调剂雨水的城市功能十分迫切。未雨绸缪,《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
政府可以考虑在北方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周围原有小水库,小淀如白洋淀基础上(号称“华北之肾”,143个大小不等湖泊组成,面积是西湖五六十倍,但水量极少),筑坝、扩容、深挖为湖泊,增加其旱季蓄水雨季泄洪的功能。在中国经济下行阶段,此项工程百利无一害,不仅能改善北方气候,优化环境,更能调剂雨水防止旱涝灾害。目前阶段,由于北方强降雨无法预测,修建的湖泊群可以成为南水北调的重要蓄水库。更加重要的是,万一未来如一些研究所称中国降水带北移,而南方出现干旱(如2022年重庆干旱,重庆51条河流断流,嘉陵江被晒成“嘉陵工”。气象专家预计2023年重庆仍然可能出现干旱)。北方修建的水库、湖泊等也可以通过已有的“引滦入津”、“南水北调”河道逆向向南方输水,将调水之河发展成为南北贯通之“渠”。
三、气候异常旱涝灾害考验新兴城市,考虑修建湖泊
传统上,古人新建城市首先考虑饮水和泄洪问题。北方曾经多雨水湖泊众多,如华北地区巨大的“大陆泽”。2023年8月,河北启用大陆泽蓄滞洪区。现代化以来,一些城市形成却主要因为交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而对自然因素考虑较少。如新兴城市郑州、石家庄、深圳和雄安等。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中国降水带北移和北方洪水对这些基于经济因素形成的城市也有一定潜在冲击。《十四五规划》“第三十八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第四节“第四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指出“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第三十七章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也提出“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
一方面要重视这些城市的饮水和泄洪问题。尤其郑州、石家庄处在平原地带,饮水泄洪问题都十分突出。雄安周围是白洋淀,白洋淀最深区域只有8米-8.5米左右,一般区域水深约3米-4米,其蓄水和泄洪能力有限。因此,深挖和筑坝比较迫切,满足华北泄洪蓄水调剂气候,正常时期可以考虑南水北调之水入白洋淀储存。深圳在小渔村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也还没有经历自然灾害的严重考验。因此,政府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提早重视,考虑在相关河流附近修挖扩容大型湖泊和水库,调剂雨量。■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