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共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2025-11-28 08:08
商业与经济

大疆卷入新战场,这个“印钞机”行业热钱涌动

消费级3D打印正在成为一股新浪潮。
大疆2025
王圆磊

消费级3D打印正在成为一股新浪潮。

3D打印不是新鲜事物,行业热潮早已存在。

但一直以来,消费级3D打印一直发展较慢,建模门槛高、价格高等因素都让普通消费者望尘莫及。

但在近期,几家选手一边大打“口水战”,一边忙着冲刺上市和融资,就连无人机行业老大大疆也被卷了进来,让这个赛道又得以迅速升温。

上亿次观看,社媒刮起了“3D打印风”

消费级3D打印有多火?

在小红书,“3D打印”词条浏览量超过13亿。

在抖音,“3d打印”词条播放量高达101.1亿次,“3d打印笔”“玩转3d打印”“3d打印作品”“3d打印玩具”等话题,播放量均达到了数亿次。

文创、手办、冰箱贴、手机壳……在社交媒体晒3D作品,仿佛成为了一种潮流。

引发用户广泛讨论的背景是,在人工智能和打印机性能提升的拉动下,消费级3D打印市场正迎来高增长。

3D打印机是3D打印行业的核心硬件。从出货量来看,据创想三维招股书,2024年,消费级3D打印机行业出货量为410万台,预计2029年将增长至134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为26.6%。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2024年按GMV计算市场规模为41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增长至16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0%。

从过去的极客属性,到大量普通消费者下场购买,消费级3D打印已走入寻常百姓家,亿欧认为,推动其高速发展的底层逻辑主要有三大方面:

一是技术发展降低了门槛。传统3D建模高度依赖专业软件,缺乏技术背景的普通用户很难操作。而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用户通过文字、图片或语音可快速生成3D模型,降低了3D建模的技术壁垒。

二是价格下探降低了成本。早期消费级3D打印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动辄上万元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望尘莫及。但近两年3D打印机逐渐降到万元以下,叠加各种平台优惠,价格已打到了千元级别。并且,打印耗材的价格也在大幅下降,打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

三是产品进步提升了体验。时长是重要因素。过去的传统多色打印,单色需要4小时以上,四色则需要20小时以上,而如今四色打印仅约5小时即可完成,极大地提升了打印效率。此外,材料浪费问题也逐渐得到了解决。

与工业级3D打印相比,消费级3D打印更注重便捷性、实用性、低成本、个性化,当前还处于普通用户快速渗透阶段。亿欧认为,AI智能体将进一步提升3D创作效率,行业有望进入全民创作时代。

资本抢滩,创业公司疯狂掘金

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在3D打印这股风尚未吹到普通消费者时,众多机构早已提前入局。

从目前来看,多数机构的押注成绩比较理想。在消费级3D打印领域,市场竞争格局为“一超多强”,拓竹、创想三维、纵维立方、智能派、快造科技、原子重塑、第二人生等竞争激烈。

其中,拓竹处于领跑地位。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拓竹营收预计达到55-60亿元,净利润接近20亿元。

拓竹是一个缩影,即使从整个消费级3D打印行业来看,众多创业公司也实实在在赚到了钱。据创投日报报道,深圳市内3D打印企业的年营收基本都达到了10亿元。

放眼当下的消费硬件领域,这都是非常可观的数据。

对比智能眼镜,2024年以来行业持续升温,被媒体捧为“百镜大战”。但尽管如此,智能眼镜创业公司的经营业绩却乏善可陈,“亏本赚吆喝”成为常态。如果从业绩上看,消费级3D打印无疑是一个充满“热钱”的赛道。

机构们用真金白银来表明态度。2025年以来,整个3D打印领域(含消费级)投融资事件达到近五年高位,有媒体统计数量已超过40笔。

在新近融资方中(11月拓竹为接近完成融资),智能派和快造科技颇具看点。

智能派在2015年进入跨境电商行业,进入到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精准踩中了“风口”,2024年营收达到了16亿元。

有意思的是,智能派的投资方是大疆创新。要知道,其竞争对手——拓竹的创始人陶冶曾在大疆工作多年。

换句话说,大疆此举像极了“猎杀”前员工创业公司。陶冶也未坐以待毙,公开“炮轰”了老东家大疆,揭开了大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当然,这是另一段商战故事。

对比之下,快造科技于10月底完成的是B轮融资,投资方为汉海信息(美团)与高瓴创投。旗下新品Snapmaker U1表现亮眼,众筹金额超过1.4亿元,刷新了行业众筹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选手还在不断融资时,早已有玩家想要捷足先登了。

2025年8月,创想三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创想三维招股书显示,按2020至2024年消费级3D打印机的累计出货量看,创想三维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级3D打印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市占率为27.9%。

2022至2024年,创想三维业绩连年增长,分别实现13.46亿元、18.83亿元、22.8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04亿元、1.29亿元、8866万元。

显然,尽管业绩上创想三维不如拓竹,但从上市的角度看,拓竹却比创想三维慢了一拍。创想三维如若成功IPO,在“消费级3D打印第一股”的光环下,也有望为3D打印行业再加把“火”。

消费级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刚开始

目前,3D打印领域上市公司均是工业级厂商,比如铂力特、华曙高科等。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向B端的3D打印这门生意并不性感。

以铂力特为例,专注于工业级3D打印,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2022至2024年,铂力特营收分别为9.18亿元、11.52亿元、13.26亿元,同期净利润为7949万元、1.10亿元、1.04亿元。

仅从自身来看,铂力特业绩表现不错,近三年处于增长状态。不过,深圳市多家消费级3D打印创业企业的营收均迈过了10亿元大关,若与其相比,铂力特的业绩则明显逊色很多。

在消费级3D打印市场持续高速增长之下,工业级3D打印企业是否将入局消费级市场?这是值得上市公司们思考的问题。

现在的疑问是,未来消费级3D打印的市场想象力在哪里?

就其商业模式来看,3D打印企业的营收来源主要是出售3D打印机、3D打印耗材、3D打印成品和服务,以及各种配件等产品。

其中,3D打印耗材是重要基础。亿欧查询拓竹京东官方旗舰店发现,1卷耗材(1公斤)的价格普遍在50元以上。

据官方客服介绍,打印时损耗程度主要取决于模型大小以及设置的参数,即使是同一模型,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也存在区别。

这也就是说,用户对3D打印机是购买一次长期使用,但耗材却可能要长期频繁购买。

不难想象,在3D打印机价格逐渐下探,消费者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打印耗材有望成为影响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

已有企业验证了这个判断。

以创想三维为例,2024年,在22.88亿元总营收中,3D打印机是第一大业务,同期收入为14.16亿元。但在其业务结构中,3D打印机营收占比却连年降低,已由2022年的81.7%下降至2024年的61.9%。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D打印耗材业务营收连续提升,2022年在总营收中占比为3.0%,到2024年比例已上升至11.4%,达到2.62亿元。

当然,以上是对行业趋势的乐观推测。消费级3D打印的一大问题是,如何让用户持续爱上打印,而非一时好奇,这是决定耗材使用多少的关键。此外,打印内容的丰富度也是评判维度。



相关内容

  • 科研3D打印器官可能很快就会成为现实。“展望未来,我们将无需接受心脏捐赠”
大疆2025
2025-11-28 08:08
商业与经济

大疆卷入新战场,这个“印钞机”行业热钱涌动

消费级3D打印正在成为一股新浪潮。
王圆磊

消费级3D打印正在成为一股新浪潮。

3D打印不是新鲜事物,行业热潮早已存在。

但一直以来,消费级3D打印一直发展较慢,建模门槛高、价格高等因素都让普通消费者望尘莫及。

但在近期,几家选手一边大打“口水战”,一边忙着冲刺上市和融资,就连无人机行业老大大疆也被卷了进来,让这个赛道又得以迅速升温。

上亿次观看,社媒刮起了“3D打印风”

消费级3D打印有多火?

在小红书,“3D打印”词条浏览量超过13亿。

在抖音,“3d打印”词条播放量高达101.1亿次,“3d打印笔”“玩转3d打印”“3d打印作品”“3d打印玩具”等话题,播放量均达到了数亿次。

文创、手办、冰箱贴、手机壳……在社交媒体晒3D作品,仿佛成为了一种潮流。

引发用户广泛讨论的背景是,在人工智能和打印机性能提升的拉动下,消费级3D打印市场正迎来高增长。

3D打印机是3D打印行业的核心硬件。从出货量来看,据创想三维招股书,2024年,消费级3D打印机行业出货量为410万台,预计2029年将增长至134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为26.6%。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2024年按GMV计算市场规模为41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增长至16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0%。

从过去的极客属性,到大量普通消费者下场购买,消费级3D打印已走入寻常百姓家,亿欧认为,推动其高速发展的底层逻辑主要有三大方面:

一是技术发展降低了门槛。传统3D建模高度依赖专业软件,缺乏技术背景的普通用户很难操作。而随着生成式AI的发展,用户通过文字、图片或语音可快速生成3D模型,降低了3D建模的技术壁垒。

二是价格下探降低了成本。早期消费级3D打印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动辄上万元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望尘莫及。但近两年3D打印机逐渐降到万元以下,叠加各种平台优惠,价格已打到了千元级别。并且,打印耗材的价格也在大幅下降,打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

三是产品进步提升了体验。时长是重要因素。过去的传统多色打印,单色需要4小时以上,四色则需要20小时以上,而如今四色打印仅约5小时即可完成,极大地提升了打印效率。此外,材料浪费问题也逐渐得到了解决。

与工业级3D打印相比,消费级3D打印更注重便捷性、实用性、低成本、个性化,当前还处于普通用户快速渗透阶段。亿欧认为,AI智能体将进一步提升3D创作效率,行业有望进入全民创作时代。

资本抢滩,创业公司疯狂掘金

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在3D打印这股风尚未吹到普通消费者时,众多机构早已提前入局。

从目前来看,多数机构的押注成绩比较理想。在消费级3D打印领域,市场竞争格局为“一超多强”,拓竹、创想三维、纵维立方、智能派、快造科技、原子重塑、第二人生等竞争激烈。

其中,拓竹处于领跑地位。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拓竹营收预计达到55-60亿元,净利润接近20亿元。

拓竹是一个缩影,即使从整个消费级3D打印行业来看,众多创业公司也实实在在赚到了钱。据创投日报报道,深圳市内3D打印企业的年营收基本都达到了10亿元。

放眼当下的消费硬件领域,这都是非常可观的数据。

对比智能眼镜,2024年以来行业持续升温,被媒体捧为“百镜大战”。但尽管如此,智能眼镜创业公司的经营业绩却乏善可陈,“亏本赚吆喝”成为常态。如果从业绩上看,消费级3D打印无疑是一个充满“热钱”的赛道。

机构们用真金白银来表明态度。2025年以来,整个3D打印领域(含消费级)投融资事件达到近五年高位,有媒体统计数量已超过40笔。

在新近融资方中(11月拓竹为接近完成融资),智能派和快造科技颇具看点。

智能派在2015年进入跨境电商行业,进入到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精准踩中了“风口”,2024年营收达到了16亿元。

有意思的是,智能派的投资方是大疆创新。要知道,其竞争对手——拓竹的创始人陶冶曾在大疆工作多年。

换句话说,大疆此举像极了“猎杀”前员工创业公司。陶冶也未坐以待毙,公开“炮轰”了老东家大疆,揭开了大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当然,这是另一段商战故事。

对比之下,快造科技于10月底完成的是B轮融资,投资方为汉海信息(美团)与高瓴创投。旗下新品Snapmaker U1表现亮眼,众筹金额超过1.4亿元,刷新了行业众筹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选手还在不断融资时,早已有玩家想要捷足先登了。

2025年8月,创想三维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创想三维招股书显示,按2020至2024年消费级3D打印机的累计出货量看,创想三维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级3D打印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市占率为27.9%。

2022至2024年,创想三维业绩连年增长,分别实现13.46亿元、18.83亿元、22.8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04亿元、1.29亿元、8866万元。

显然,尽管业绩上创想三维不如拓竹,但从上市的角度看,拓竹却比创想三维慢了一拍。创想三维如若成功IPO,在“消费级3D打印第一股”的光环下,也有望为3D打印行业再加把“火”。

消费级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刚开始

目前,3D打印领域上市公司均是工业级厂商,比如铂力特、华曙高科等。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向B端的3D打印这门生意并不性感。

以铂力特为例,专注于工业级3D打印,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2022至2024年,铂力特营收分别为9.18亿元、11.52亿元、13.26亿元,同期净利润为7949万元、1.10亿元、1.04亿元。

仅从自身来看,铂力特业绩表现不错,近三年处于增长状态。不过,深圳市多家消费级3D打印创业企业的营收均迈过了10亿元大关,若与其相比,铂力特的业绩则明显逊色很多。

在消费级3D打印市场持续高速增长之下,工业级3D打印企业是否将入局消费级市场?这是值得上市公司们思考的问题。

现在的疑问是,未来消费级3D打印的市场想象力在哪里?

就其商业模式来看,3D打印企业的营收来源主要是出售3D打印机、3D打印耗材、3D打印成品和服务,以及各种配件等产品。

其中,3D打印耗材是重要基础。亿欧查询拓竹京东官方旗舰店发现,1卷耗材(1公斤)的价格普遍在50元以上。

据官方客服介绍,打印时损耗程度主要取决于模型大小以及设置的参数,即使是同一模型,在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也存在区别。

这也就是说,用户对3D打印机是购买一次长期使用,但耗材却可能要长期频繁购买。

不难想象,在3D打印机价格逐渐下探,消费者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打印耗材有望成为影响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

已有企业验证了这个判断。

以创想三维为例,2024年,在22.88亿元总营收中,3D打印机是第一大业务,同期收入为14.16亿元。但在其业务结构中,3D打印机营收占比却连年降低,已由2022年的81.7%下降至2024年的61.9%。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3D打印耗材业务营收连续提升,2022年在总营收中占比为3.0%,到2024年比例已上升至11.4%,达到2.62亿元。

当然,以上是对行业趋势的乐观推测。消费级3D打印的一大问题是,如何让用户持续爱上打印,而非一时好奇,这是决定耗材使用多少的关键。此外,打印内容的丰富度也是评判维度。



相关内容

  • 科研3D打印器官可能很快就会成为现实。“展望未来,我们将无需接受心脏捐赠”
 

读者评论
OR

在移动设备生成「OR新媒体」

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共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特别报道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新媒体是聚焦政经、商业与科技领域的权威数字媒体。我们以深度内容和专业洞察系统解读全球趋势,提供高价值资讯,打造财经领域“必读”平台。
■ 平台官网 oror.vip 支持全终端访问,无论您使用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或手机,均可提供流畅优质的无缝阅读体验。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