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1-26 08:02
商业与经济

2024:中国中产静悄悄的投资降级

徐瑾:比起社交媒体无处不在的消费降级,投资降低更为消无声息。急不可耐的快速变富迷梦,让位给不亏损就好的保守,印证了人心不过季候的灯影戏。
创业中国初创公司数量减少 背后原因几何?
徐瑾

■冬天到底真的来了。

比起气温的下降,中国中产人群的消费热情似乎消失得更快。不过几年,社交媒体的主题大变样,之前是月薪五万的助理、年薪百万的大厂、财务自由的中产,如今各种“买不起”系列更流行,比如“月薪2万买不起”系列,买不起面包、住不起商务酒店、买衣服只能逛打折区之类。然而,比起消费降级,投资降级更是在悄无声息地发生。

房住不炒,已经实现

首先降低的是房地产。

按照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其中,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下降6.5%。2023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中二手房价格环比全线下行,同比仅成都上涨0.5%。可见量和价都在遭遇寒冬。

房子自然是拿来住的,但同时也代表着巨大的财富。在过去二十年,房地产是中国居民最大也最成功的投资单品,可以说房子是中国人最大的财富,有研究机构多年前就发现中国家庭七成的资产维系于房屋。而多数经济学家或者大V,所谓的理财建议持之以恒就是买房。

过去多年,只要房价继续涨,哪怕什么都不做,中产的资产也在不断膨胀,大家消费底气也在于自身房屋价值。不少人调侃,上班不如看房,不少一线城市土著的理想生活变调为,一套大三房自主,另外两三套套学区房收租,加上两边老人的房子,资产怎么也有几千万,收租覆盖按揭绰绰有余。躺平成为可能,工作马马虎虎即可,有个地方交社保就好。更有甚者,有人用了不少方法来加大杠杆,比如经营贷之类,千方百计挤上房价上涨的快车。

只要经济或者国运的音乐不停,小房子换大房子,一套变多套的游戏就会继续,阶层跃迁的神话似乎就在身边。不过,音乐总会停止,泡沫真的不能涨到天上。时过境迁,当房价上涨的步伐停滞,刚性的房贷以及下跌的租金,在过去可以被房屋价值上涨熨平,如今却显得非常痛苦。一旦自身收入陷入停滞甚至失业,家庭生计将重新成为问题。经营贷一般三年会评估一次,房价一旦下跌,对于高杠杆家庭显然构成不菲打击。

虽然“房住不炒”口号已经提出多年,各种三令五申,但是这一政策诉求的最终实现,却是近几年的事情。而其实现方式,并不是由于各类限购或者高税政策,而是来自于房地产价格的戏剧性下跌。在全国房地产一片跌声中,即使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走出了永不下跌的神话,出现量价齐跌的状况。2023年12月,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1.1%,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1.2%、0.6%、1.5%和1.1%。

于是,买房成为少数勇敢者的游戏,而多数人是反向操作,卖掉多余的房子,大房子变小房子。提前还贷成为新标配,甚至原本觉得不用白不用的公积金贷款,不少人也选择提前还清。无债一身清, 成为当下的主流选择。

存款重新变香

比起房市,股市也没有好到哪里。A股的连续下跌,从之前的保卫3000点到跌破2800点,前环球时报胡主编入市后,也不断报道自己日益增加的亏损。对比印度日本印尼等股市的繁荣,有股民自嘲A股快跌出了环A股带牛市。粗略估计算之下,2023年A股市值蒸发约14万亿, 如果按照2亿股民计算,人均亏损大概在7万元。

在《繁花》的时代,A股经历了第一次牛市,从1990年12月29日100点起步,到1993年2月16日上涨到1558点,“1992年的上海,霓虹养眼,万花如海;股票是最新的热点……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抓住了机会就有可能改变人生。有人乘风而起,有人半日归零。”在电视中,阿宝通过A股成为宝总,几起几落,最终还可以带着一群小兄弟全身而退。

难以想象的是,如今的股市过去三十年,却始终挣扎在3000点之下,绞肉机效应明显,甚至被散户戏谑为“缅A”。与90年代相比,A股的造富效应少了,但是某些地方依旧神似,迄今为止A股是一个散户主导的市场,甚至连机构也呈现散户化特点,大型基金公司抱团追高情况屡见不鲜,百亿基金下跌两位数不在少数,不少基金即使收益率为0,也可以在收益榜前列。按照媒体报道,A股基金经理近45%从业年限不超3年,而任职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占比仅有10.2%。

除了房地产和股市,理财产品是多数中产偏好品种。去年以来,北方中植系破产,南方鼎益丰等公司传出暴雷信息,类似公司堪比南北中产的收割机。这个时候,中产对于银行存款的偏好重新回归。以前银行更多担心是存款搬家,如今储户则是用户主动性选择回归。按照官方数据,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

不过,今天银行产品早已今非昔比,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跌。大家发现,与各类一不小心就可能踏入的财富陷阱相比,年化2到3%的货币市场基金,那么多年下来还是最可靠的投资品种。在这样情况下,不少中产变得保守,以前看不上的银行存款也成为香饽饽,不少人甚至为了上浮一点的存款利率开启了特种兵旅行,跨城去开户,更有甚者远赴香港。

目前收益下滑的趋势仍在持续,以前存款是大爷,现在未必。最近银行三年、五年定存很热,这类定存不仅有额度限制,而且利率也在继续下滑,不少银行暂停五年期的大额存单,三年期的也会下调到2.8%。

在这情况下,大众对于收益的预期也在降低,前些年中产对于低于10%没有兴趣的态势也在变化。我在公众号徐瑾经济人近期做过一个问卷,问当下情况,你觉得投资理财多少收益率合适?三个选项分别是A“略高于银行存款,不高于5%、B“起码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起码5%之上”以及C“不知道,看评论”。几天内有超过1000人投票,截止1月23号,一半以上都选择A(51%),选择B(26%),选择C(23%)。可见,5%的收益率已经足够让一般人满意,保守心态可见一斑。

2024的结构性机会

宏观、投资、信心,这些原本看似分别独立的词语,其实在现实之中,都隐约相关。

在这样的情况下,2024中产如何理财?理财和人生一样,也要看宏观天气,时来天地同借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前几年天气适合加杠杆,这几年天气一定是减杠杆;过去是多赚钱的增量时代,现在是少亏钱就是赚的存量时代,守住财富为第一。

手握现金的人,其实现在选择最多,也有更多超跌的资产可以选择。对于有一定投资能力的中产家庭,当下其实存在一定交易性的机会,在配置上均衡考虑全球资产以及国内资产。对于一般中产而言,调整预期可能更为重要。在过去,中产总是被教育要跑赢通货膨胀,好消息是现在CPI也是负数,只要什么都不做,你不仅可以跑赢CPI,甚至可以跑赢一半人。

在FT年度高峰论坛上,我曾经代大家问经济学家洪灏等人,今年中产如何投资,他们建议是买国债。这个答案听起来平淡无奇,也许你会感觉失望,但是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回答。这也代表现在比较主流的一种选择,2024年的理财规划中,安全是第一需要,高过了对于收益率的追求。

某种程度上,这种季候变化,对于中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近几年来的诸多变化,对于投资者教育的效果,远胜过很多监管条文或者理财书的启发。毕竟,只有亲自经历过涨跌,你才能切身理解投资中一些平平无奇又屡次被证明正确的大白话,譬如所有资产都有周期,再比如收益与风险正相关,最后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 中美科技美媒:中国将稀有金属主导地位作为筹码,令科技贸易战升温
    中国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首超美国

    报告发现,过去五年,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格局历经深刻变革,中美两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人才占比走势截然相反。


  • 计划生育韩国生育率全球最低 为什么这里的女性不愿生孩子
    龙年中国出生人口小幅增加,为八年来首次

    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从2023年的902万人增至954万人,死亡人口则从上年的1,110万人降至1,093万人。由于死亡人口超过出生人口,中国人口总数仍在减少。龙年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结婚生子的吉祥年。


  • 特朗普冲击vs.中国冲击:哪个更让世界担心?
    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韩正将出席特朗普就职典礼

    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应美方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代表、国家副主席韩正将赴美国首都华盛顿出席于1月20日举行的特朗普总统就职典礼。


  • 情感二人世界《再见爱人4》:流量的热度与伦理的温度
    影视:《再见爱人4》:流量的热度与伦理的温度

    非非马:在流量的喧嚣面前,一档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应该具备怎样的伦理?这不应是欠缺标准和共识的难题。


  • 房地产:上海楼市又起飞了吗?
    经济:202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

    初步核算,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康义表示,总的来看,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 SpaceX-在第五次飞行测试中捕获巨型星际飞船助推器
    SpaceX星舰飞船在第七次试飞中爆炸

    据SpaceX提供的此次任务直播画面,升空不久后,该航天器像设计好的那样与助推器分离,但随后很快就发生了爆炸。


  • 波音2024.10
    波音的“大企业病”

    郑志刚:在一定意义上,大企业病也许是上帝为了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交易,避免出现各种形式的垄断而向企业施加的一道魔咒。


  • 上海中国考虑增加超10万亿债务以重振经济
    免签政策背后,民间态度需要脱敏

    刘远举:旅游是服务业,是服务他人,狭隘的自豪感是容纳不了旅游服务业的。“一定要压过对方”,不是待客之道,这是赶客,不是迎客。


  • 英伟达黄仁勋财经早餐 | 2024年6月3日
    中美博弈中,黄仁勋闪电访华

    时机相当微妙。


  • 台积电亚洲芯片巨头极力保持对美国的优势
    台积电2024年强劲收官,预计AI将继续驱动业绩增长

    台积电表示,公司认为AI势头才刚刚开始,随着AI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AI业务长期收入复合年增长率可能达到20%,即使2024年的对比基数较高。


创业中国初创公司数量减少 背后原因几何?
2024-01-26 08:02
商业与经济

2024:中国中产静悄悄的投资降级

徐瑾:比起社交媒体无处不在的消费降级,投资降低更为消无声息。急不可耐的快速变富迷梦,让位给不亏损就好的保守,印证了人心不过季候的灯影戏。
徐瑾

■冬天到底真的来了。

比起气温的下降,中国中产人群的消费热情似乎消失得更快。不过几年,社交媒体的主题大变样,之前是月薪五万的助理、年薪百万的大厂、财务自由的中产,如今各种“买不起”系列更流行,比如“月薪2万买不起”系列,买不起面包、住不起商务酒店、买衣服只能逛打折区之类。然而,比起消费降级,投资降级更是在悄无声息地发生。

房住不炒,已经实现

首先降低的是房地产。

按照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其中,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下降6.5%。2023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中二手房价格环比全线下行,同比仅成都上涨0.5%。可见量和价都在遭遇寒冬。

房子自然是拿来住的,但同时也代表着巨大的财富。在过去二十年,房地产是中国居民最大也最成功的投资单品,可以说房子是中国人最大的财富,有研究机构多年前就发现中国家庭七成的资产维系于房屋。而多数经济学家或者大V,所谓的理财建议持之以恒就是买房。

过去多年,只要房价继续涨,哪怕什么都不做,中产的资产也在不断膨胀,大家消费底气也在于自身房屋价值。不少人调侃,上班不如看房,不少一线城市土著的理想生活变调为,一套大三房自主,另外两三套套学区房收租,加上两边老人的房子,资产怎么也有几千万,收租覆盖按揭绰绰有余。躺平成为可能,工作马马虎虎即可,有个地方交社保就好。更有甚者,有人用了不少方法来加大杠杆,比如经营贷之类,千方百计挤上房价上涨的快车。

只要经济或者国运的音乐不停,小房子换大房子,一套变多套的游戏就会继续,阶层跃迁的神话似乎就在身边。不过,音乐总会停止,泡沫真的不能涨到天上。时过境迁,当房价上涨的步伐停滞,刚性的房贷以及下跌的租金,在过去可以被房屋价值上涨熨平,如今却显得非常痛苦。一旦自身收入陷入停滞甚至失业,家庭生计将重新成为问题。经营贷一般三年会评估一次,房价一旦下跌,对于高杠杆家庭显然构成不菲打击。

虽然“房住不炒”口号已经提出多年,各种三令五申,但是这一政策诉求的最终实现,却是近几年的事情。而其实现方式,并不是由于各类限购或者高税政策,而是来自于房地产价格的戏剧性下跌。在全国房地产一片跌声中,即使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走出了永不下跌的神话,出现量价齐跌的状况。2023年12月,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1.1%,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1.2%、0.6%、1.5%和1.1%。

于是,买房成为少数勇敢者的游戏,而多数人是反向操作,卖掉多余的房子,大房子变小房子。提前还贷成为新标配,甚至原本觉得不用白不用的公积金贷款,不少人也选择提前还清。无债一身清, 成为当下的主流选择。

存款重新变香

比起房市,股市也没有好到哪里。A股的连续下跌,从之前的保卫3000点到跌破2800点,前环球时报胡主编入市后,也不断报道自己日益增加的亏损。对比印度日本印尼等股市的繁荣,有股民自嘲A股快跌出了环A股带牛市。粗略估计算之下,2023年A股市值蒸发约14万亿, 如果按照2亿股民计算,人均亏损大概在7万元。

在《繁花》的时代,A股经历了第一次牛市,从1990年12月29日100点起步,到1993年2月16日上涨到1558点,“1992年的上海,霓虹养眼,万花如海;股票是最新的热点……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抓住了机会就有可能改变人生。有人乘风而起,有人半日归零。”在电视中,阿宝通过A股成为宝总,几起几落,最终还可以带着一群小兄弟全身而退。

难以想象的是,如今的股市过去三十年,却始终挣扎在3000点之下,绞肉机效应明显,甚至被散户戏谑为“缅A”。与90年代相比,A股的造富效应少了,但是某些地方依旧神似,迄今为止A股是一个散户主导的市场,甚至连机构也呈现散户化特点,大型基金公司抱团追高情况屡见不鲜,百亿基金下跌两位数不在少数,不少基金即使收益率为0,也可以在收益榜前列。按照媒体报道,A股基金经理近45%从业年限不超3年,而任职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占比仅有10.2%。

除了房地产和股市,理财产品是多数中产偏好品种。去年以来,北方中植系破产,南方鼎益丰等公司传出暴雷信息,类似公司堪比南北中产的收割机。这个时候,中产对于银行存款的偏好重新回归。以前银行更多担心是存款搬家,如今储户则是用户主动性选择回归。按照官方数据,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

不过,今天银行产品早已今非昔比,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跌。大家发现,与各类一不小心就可能踏入的财富陷阱相比,年化2到3%的货币市场基金,那么多年下来还是最可靠的投资品种。在这样情况下,不少中产变得保守,以前看不上的银行存款也成为香饽饽,不少人甚至为了上浮一点的存款利率开启了特种兵旅行,跨城去开户,更有甚者远赴香港。

目前收益下滑的趋势仍在持续,以前存款是大爷,现在未必。最近银行三年、五年定存很热,这类定存不仅有额度限制,而且利率也在继续下滑,不少银行暂停五年期的大额存单,三年期的也会下调到2.8%。

在这情况下,大众对于收益的预期也在降低,前些年中产对于低于10%没有兴趣的态势也在变化。我在公众号徐瑾经济人近期做过一个问卷,问当下情况,你觉得投资理财多少收益率合适?三个选项分别是A“略高于银行存款,不高于5%、B“起码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起码5%之上”以及C“不知道,看评论”。几天内有超过1000人投票,截止1月23号,一半以上都选择A(51%),选择B(26%),选择C(23%)。可见,5%的收益率已经足够让一般人满意,保守心态可见一斑。

2024的结构性机会

宏观、投资、信心,这些原本看似分别独立的词语,其实在现实之中,都隐约相关。

在这样的情况下,2024中产如何理财?理财和人生一样,也要看宏观天气,时来天地同借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前几年天气适合加杠杆,这几年天气一定是减杠杆;过去是多赚钱的增量时代,现在是少亏钱就是赚的存量时代,守住财富为第一。

手握现金的人,其实现在选择最多,也有更多超跌的资产可以选择。对于有一定投资能力的中产家庭,当下其实存在一定交易性的机会,在配置上均衡考虑全球资产以及国内资产。对于一般中产而言,调整预期可能更为重要。在过去,中产总是被教育要跑赢通货膨胀,好消息是现在CPI也是负数,只要什么都不做,你不仅可以跑赢CPI,甚至可以跑赢一半人。

在FT年度高峰论坛上,我曾经代大家问经济学家洪灏等人,今年中产如何投资,他们建议是买国债。这个答案听起来平淡无奇,也许你会感觉失望,但是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回答。这也代表现在比较主流的一种选择,2024年的理财规划中,安全是第一需要,高过了对于收益率的追求。

某种程度上,这种季候变化,对于中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近几年来的诸多变化,对于投资者教育的效果,远胜过很多监管条文或者理财书的启发。毕竟,只有亲自经历过涨跌,你才能切身理解投资中一些平平无奇又屡次被证明正确的大白话,譬如所有资产都有周期,再比如收益与风险正相关,最后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