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发现,过去五年,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格局历经深刻变革,中美两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人才占比走势截然相反。
徐瑾
■冬天到底真的来了。
比起气温的下降,中国中产人群的消费热情似乎消失得更快。不过几年,社交媒体的主题大变样,之前是月薪五万的助理、年薪百万的大厂、财务自由的中产,如今各种“买不起”系列更流行,比如“月薪2万买不起”系列,买不起面包、住不起商务酒店、买衣服只能逛打折区之类。然而,比起消费降级,投资降级更是在悄无声息地发生。
房住不炒,已经实现
首先降低的是房地产。
按照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其中,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下降6.5%。2023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中二手房价格环比全线下行,同比仅成都上涨0.5%。可见量和价都在遭遇寒冬。
房子自然是拿来住的,但同时也代表着巨大的财富。在过去二十年,房地产是中国居民最大也最成功的投资单品,可以说房子是中国人最大的财富,有研究机构多年前就发现中国家庭七成的资产维系于房屋。而多数经济学家或者大V,所谓的理财建议持之以恒就是买房。
过去多年,只要房价继续涨,哪怕什么都不做,中产的资产也在不断膨胀,大家消费底气也在于自身房屋价值。不少人调侃,上班不如看房,不少一线城市土著的理想生活变调为,一套大三房自主,另外两三套套学区房收租,加上两边老人的房子,资产怎么也有几千万,收租覆盖按揭绰绰有余。躺平成为可能,工作马马虎虎即可,有个地方交社保就好。更有甚者,有人用了不少方法来加大杠杆,比如经营贷之类,千方百计挤上房价上涨的快车。
只要经济或者国运的音乐不停,小房子换大房子,一套变多套的游戏就会继续,阶层跃迁的神话似乎就在身边。不过,音乐总会停止,泡沫真的不能涨到天上。时过境迁,当房价上涨的步伐停滞,刚性的房贷以及下跌的租金,在过去可以被房屋价值上涨熨平,如今却显得非常痛苦。一旦自身收入陷入停滞甚至失业,家庭生计将重新成为问题。经营贷一般三年会评估一次,房价一旦下跌,对于高杠杆家庭显然构成不菲打击。
虽然“房住不炒”口号已经提出多年,各种三令五申,但是这一政策诉求的最终实现,却是近几年的事情。而其实现方式,并不是由于各类限购或者高税政策,而是来自于房地产价格的戏剧性下跌。在全国房地产一片跌声中,即使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走出了永不下跌的神话,出现量价齐跌的状况。2023年12月,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1.1%,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1.2%、0.6%、1.5%和1.1%。
于是,买房成为少数勇敢者的游戏,而多数人是反向操作,卖掉多余的房子,大房子变小房子。提前还贷成为新标配,甚至原本觉得不用白不用的公积金贷款,不少人也选择提前还清。无债一身清, 成为当下的主流选择。
存款重新变香
比起房市,股市也没有好到哪里。A股的连续下跌,从之前的保卫3000点到跌破2800点,前环球时报胡主编入市后,也不断报道自己日益增加的亏损。对比印度日本印尼等股市的繁荣,有股民自嘲A股快跌出了环A股带牛市。粗略估计算之下,2023年A股市值蒸发约14万亿, 如果按照2亿股民计算,人均亏损大概在7万元。
在《繁花》的时代,A股经历了第一次牛市,从1990年12月29日100点起步,到1993年2月16日上涨到1558点,“1992年的上海,霓虹养眼,万花如海;股票是最新的热点……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抓住了机会就有可能改变人生。有人乘风而起,有人半日归零。”在电视中,阿宝通过A股成为宝总,几起几落,最终还可以带着一群小兄弟全身而退。
难以想象的是,如今的股市过去三十年,却始终挣扎在3000点之下,绞肉机效应明显,甚至被散户戏谑为“缅A”。与90年代相比,A股的造富效应少了,但是某些地方依旧神似,迄今为止A股是一个散户主导的市场,甚至连机构也呈现散户化特点,大型基金公司抱团追高情况屡见不鲜,百亿基金下跌两位数不在少数,不少基金即使收益率为0,也可以在收益榜前列。按照媒体报道,A股基金经理近45%从业年限不超3年,而任职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占比仅有10.2%。
除了房地产和股市,理财产品是多数中产偏好品种。去年以来,北方中植系破产,南方鼎益丰等公司传出暴雷信息,类似公司堪比南北中产的收割机。这个时候,中产对于银行存款的偏好重新回归。以前银行更多担心是存款搬家,如今储户则是用户主动性选择回归。按照官方数据,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
不过,今天银行产品早已今非昔比,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跌。大家发现,与各类一不小心就可能踏入的财富陷阱相比,年化2到3%的货币市场基金,那么多年下来还是最可靠的投资品种。在这样情况下,不少中产变得保守,以前看不上的银行存款也成为香饽饽,不少人甚至为了上浮一点的存款利率开启了特种兵旅行,跨城去开户,更有甚者远赴香港。
目前收益下滑的趋势仍在持续,以前存款是大爷,现在未必。最近银行三年、五年定存很热,这类定存不仅有额度限制,而且利率也在继续下滑,不少银行暂停五年期的大额存单,三年期的也会下调到2.8%。
在这情况下,大众对于收益的预期也在降低,前些年中产对于低于10%没有兴趣的态势也在变化。我在公众号徐瑾经济人近期做过一个问卷,问当下情况,你觉得投资理财多少收益率合适?三个选项分别是A“略高于银行存款,不高于5%、B“起码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起码5%之上”以及C“不知道,看评论”。几天内有超过1000人投票,截止1月23号,一半以上都选择A(51%),选择B(26%),选择C(23%)。可见,5%的收益率已经足够让一般人满意,保守心态可见一斑。
比起气温的下降,中国中产人群的消费热情似乎消失得更快。不过几年,社交媒体的主题大变样,之前是月薪五万的助理、年薪百万的大厂、财务自由的中产,如今各种“买不起”系列更流行,比如“月薪2万买不起”系列,买不起面包、住不起商务酒店、买衣服只能逛打折区之类。然而,比起消费降级,投资降级更是在悄无声息地发生。
房住不炒,已经实现
首先降低的是房地产。
按照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其中,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下降6.5%。2023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中二手房价格环比全线下行,同比仅成都上涨0.5%。可见量和价都在遭遇寒冬。
房子自然是拿来住的,但同时也代表着巨大的财富。在过去二十年,房地产是中国居民最大也最成功的投资单品,可以说房子是中国人最大的财富,有研究机构多年前就发现中国家庭七成的资产维系于房屋。而多数经济学家或者大V,所谓的理财建议持之以恒就是买房。
过去多年,只要房价继续涨,哪怕什么都不做,中产的资产也在不断膨胀,大家消费底气也在于自身房屋价值。不少人调侃,上班不如看房,不少一线城市土著的理想生活变调为,一套大三房自主,另外两三套套学区房收租,加上两边老人的房子,资产怎么也有几千万,收租覆盖按揭绰绰有余。躺平成为可能,工作马马虎虎即可,有个地方交社保就好。更有甚者,有人用了不少方法来加大杠杆,比如经营贷之类,千方百计挤上房价上涨的快车。
只要经济或者国运的音乐不停,小房子换大房子,一套变多套的游戏就会继续,阶层跃迁的神话似乎就在身边。不过,音乐总会停止,泡沫真的不能涨到天上。时过境迁,当房价上涨的步伐停滞,刚性的房贷以及下跌的租金,在过去可以被房屋价值上涨熨平,如今却显得非常痛苦。一旦自身收入陷入停滞甚至失业,家庭生计将重新成为问题。经营贷一般三年会评估一次,房价一旦下跌,对于高杠杆家庭显然构成不菲打击。
虽然“房住不炒”口号已经提出多年,各种三令五申,但是这一政策诉求的最终实现,却是近几年的事情。而其实现方式,并不是由于各类限购或者高税政策,而是来自于房地产价格的戏剧性下跌。在全国房地产一片跌声中,即使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走出了永不下跌的神话,出现量价齐跌的状况。2023年12月,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1.1%,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1.2%、0.6%、1.5%和1.1%。
于是,买房成为少数勇敢者的游戏,而多数人是反向操作,卖掉多余的房子,大房子变小房子。提前还贷成为新标配,甚至原本觉得不用白不用的公积金贷款,不少人也选择提前还清。无债一身清, 成为当下的主流选择。
存款重新变香
比起房市,股市也没有好到哪里。A股的连续下跌,从之前的保卫3000点到跌破2800点,前环球时报胡主编入市后,也不断报道自己日益增加的亏损。对比印度日本印尼等股市的繁荣,有股民自嘲A股快跌出了环A股带牛市。粗略估计算之下,2023年A股市值蒸发约14万亿, 如果按照2亿股民计算,人均亏损大概在7万元。
在《繁花》的时代,A股经历了第一次牛市,从1990年12月29日100点起步,到1993年2月16日上涨到1558点,“1992年的上海,霓虹养眼,万花如海;股票是最新的热点……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抓住了机会就有可能改变人生。有人乘风而起,有人半日归零。”在电视中,阿宝通过A股成为宝总,几起几落,最终还可以带着一群小兄弟全身而退。
难以想象的是,如今的股市过去三十年,却始终挣扎在3000点之下,绞肉机效应明显,甚至被散户戏谑为“缅A”。与90年代相比,A股的造富效应少了,但是某些地方依旧神似,迄今为止A股是一个散户主导的市场,甚至连机构也呈现散户化特点,大型基金公司抱团追高情况屡见不鲜,百亿基金下跌两位数不在少数,不少基金即使收益率为0,也可以在收益榜前列。按照媒体报道,A股基金经理近45%从业年限不超3年,而任职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占比仅有10.2%。
除了房地产和股市,理财产品是多数中产偏好品种。去年以来,北方中植系破产,南方鼎益丰等公司传出暴雷信息,类似公司堪比南北中产的收割机。这个时候,中产对于银行存款的偏好重新回归。以前银行更多担心是存款搬家,如今储户则是用户主动性选择回归。按照官方数据,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
不过,今天银行产品早已今非昔比,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跌。大家发现,与各类一不小心就可能踏入的财富陷阱相比,年化2到3%的货币市场基金,那么多年下来还是最可靠的投资品种。在这样情况下,不少中产变得保守,以前看不上的银行存款也成为香饽饽,不少人甚至为了上浮一点的存款利率开启了特种兵旅行,跨城去开户,更有甚者远赴香港。
目前收益下滑的趋势仍在持续,以前存款是大爷,现在未必。最近银行三年、五年定存很热,这类定存不仅有额度限制,而且利率也在继续下滑,不少银行暂停五年期的大额存单,三年期的也会下调到2.8%。
在这情况下,大众对于收益的预期也在降低,前些年中产对于低于10%没有兴趣的态势也在变化。我在公众号徐瑾经济人近期做过一个问卷,问当下情况,你觉得投资理财多少收益率合适?三个选项分别是A“略高于银行存款,不高于5%、B“起码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起码5%之上”以及C“不知道,看评论”。几天内有超过1000人投票,截止1月23号,一半以上都选择A(51%),选择B(26%),选择C(23%)。可见,5%的收益率已经足够让一般人满意,保守心态可见一斑。
2024的结构性机会
宏观、投资、信心,这些原本看似分别独立的词语,其实在现实之中,都隐约相关。
在这样的情况下,2024中产如何理财?理财和人生一样,也要看宏观天气,时来天地同借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前几年天气适合加杠杆,这几年天气一定是减杠杆;过去是多赚钱的增量时代,现在是少亏钱就是赚的存量时代,守住财富为第一。
手握现金的人,其实现在选择最多,也有更多超跌的资产可以选择。对于有一定投资能力的中产家庭,当下其实存在一定交易性的机会,在配置上均衡考虑全球资产以及国内资产。对于一般中产而言,调整预期可能更为重要。在过去,中产总是被教育要跑赢通货膨胀,好消息是现在CPI也是负数,只要什么都不做,你不仅可以跑赢CPI,甚至可以跑赢一半人。
在FT年度高峰论坛上,我曾经代大家问经济学家洪灏等人,今年中产如何投资,他们建议是买国债。这个答案听起来平淡无奇,也许你会感觉失望,但是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回答。这也代表现在比较主流的一种选择,2024年的理财规划中,安全是第一需要,高过了对于收益率的追求。
某种程度上,这种季候变化,对于中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近几年来的诸多变化,对于投资者教育的效果,远胜过很多监管条文或者理财书的启发。毕竟,只有亲自经历过涨跌,你才能切身理解投资中一些平平无奇又屡次被证明正确的大白话,譬如所有资产都有周期,再比如收益与风险正相关,最后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徐瑾
■冬天到底真的来了。
比起气温的下降,中国中产人群的消费热情似乎消失得更快。不过几年,社交媒体的主题大变样,之前是月薪五万的助理、年薪百万的大厂、财务自由的中产,如今各种“买不起”系列更流行,比如“月薪2万买不起”系列,买不起面包、住不起商务酒店、买衣服只能逛打折区之类。然而,比起消费降级,投资降级更是在悄无声息地发生。
房住不炒,已经实现
首先降低的是房地产。
按照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其中,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下降6.5%。2023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中二手房价格环比全线下行,同比仅成都上涨0.5%。可见量和价都在遭遇寒冬。
房子自然是拿来住的,但同时也代表着巨大的财富。在过去二十年,房地产是中国居民最大也最成功的投资单品,可以说房子是中国人最大的财富,有研究机构多年前就发现中国家庭七成的资产维系于房屋。而多数经济学家或者大V,所谓的理财建议持之以恒就是买房。
过去多年,只要房价继续涨,哪怕什么都不做,中产的资产也在不断膨胀,大家消费底气也在于自身房屋价值。不少人调侃,上班不如看房,不少一线城市土著的理想生活变调为,一套大三房自主,另外两三套套学区房收租,加上两边老人的房子,资产怎么也有几千万,收租覆盖按揭绰绰有余。躺平成为可能,工作马马虎虎即可,有个地方交社保就好。更有甚者,有人用了不少方法来加大杠杆,比如经营贷之类,千方百计挤上房价上涨的快车。
只要经济或者国运的音乐不停,小房子换大房子,一套变多套的游戏就会继续,阶层跃迁的神话似乎就在身边。不过,音乐总会停止,泡沫真的不能涨到天上。时过境迁,当房价上涨的步伐停滞,刚性的房贷以及下跌的租金,在过去可以被房屋价值上涨熨平,如今却显得非常痛苦。一旦自身收入陷入停滞甚至失业,家庭生计将重新成为问题。经营贷一般三年会评估一次,房价一旦下跌,对于高杠杆家庭显然构成不菲打击。
虽然“房住不炒”口号已经提出多年,各种三令五申,但是这一政策诉求的最终实现,却是近几年的事情。而其实现方式,并不是由于各类限购或者高税政策,而是来自于房地产价格的戏剧性下跌。在全国房地产一片跌声中,即使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走出了永不下跌的神话,出现量价齐跌的状况。2023年12月,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1.1%,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1.2%、0.6%、1.5%和1.1%。
于是,买房成为少数勇敢者的游戏,而多数人是反向操作,卖掉多余的房子,大房子变小房子。提前还贷成为新标配,甚至原本觉得不用白不用的公积金贷款,不少人也选择提前还清。无债一身清, 成为当下的主流选择。
存款重新变香
比起房市,股市也没有好到哪里。A股的连续下跌,从之前的保卫3000点到跌破2800点,前环球时报胡主编入市后,也不断报道自己日益增加的亏损。对比印度日本印尼等股市的繁荣,有股民自嘲A股快跌出了环A股带牛市。粗略估计算之下,2023年A股市值蒸发约14万亿, 如果按照2亿股民计算,人均亏损大概在7万元。
在《繁花》的时代,A股经历了第一次牛市,从1990年12月29日100点起步,到1993年2月16日上涨到1558点,“1992年的上海,霓虹养眼,万花如海;股票是最新的热点……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抓住了机会就有可能改变人生。有人乘风而起,有人半日归零。”在电视中,阿宝通过A股成为宝总,几起几落,最终还可以带着一群小兄弟全身而退。
难以想象的是,如今的股市过去三十年,却始终挣扎在3000点之下,绞肉机效应明显,甚至被散户戏谑为“缅A”。与90年代相比,A股的造富效应少了,但是某些地方依旧神似,迄今为止A股是一个散户主导的市场,甚至连机构也呈现散户化特点,大型基金公司抱团追高情况屡见不鲜,百亿基金下跌两位数不在少数,不少基金即使收益率为0,也可以在收益榜前列。按照媒体报道,A股基金经理近45%从业年限不超3年,而任职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占比仅有10.2%。
除了房地产和股市,理财产品是多数中产偏好品种。去年以来,北方中植系破产,南方鼎益丰等公司传出暴雷信息,类似公司堪比南北中产的收割机。这个时候,中产对于银行存款的偏好重新回归。以前银行更多担心是存款搬家,如今储户则是用户主动性选择回归。按照官方数据,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
不过,今天银行产品早已今非昔比,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跌。大家发现,与各类一不小心就可能踏入的财富陷阱相比,年化2到3%的货币市场基金,那么多年下来还是最可靠的投资品种。在这样情况下,不少中产变得保守,以前看不上的银行存款也成为香饽饽,不少人甚至为了上浮一点的存款利率开启了特种兵旅行,跨城去开户,更有甚者远赴香港。
目前收益下滑的趋势仍在持续,以前存款是大爷,现在未必。最近银行三年、五年定存很热,这类定存不仅有额度限制,而且利率也在继续下滑,不少银行暂停五年期的大额存单,三年期的也会下调到2.8%。
在这情况下,大众对于收益的预期也在降低,前些年中产对于低于10%没有兴趣的态势也在变化。我在公众号徐瑾经济人近期做过一个问卷,问当下情况,你觉得投资理财多少收益率合适?三个选项分别是A“略高于银行存款,不高于5%、B“起码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起码5%之上”以及C“不知道,看评论”。几天内有超过1000人投票,截止1月23号,一半以上都选择A(51%),选择B(26%),选择C(23%)。可见,5%的收益率已经足够让一般人满意,保守心态可见一斑。
比起气温的下降,中国中产人群的消费热情似乎消失得更快。不过几年,社交媒体的主题大变样,之前是月薪五万的助理、年薪百万的大厂、财务自由的中产,如今各种“买不起”系列更流行,比如“月薪2万买不起”系列,买不起面包、住不起商务酒店、买衣服只能逛打折区之类。然而,比起消费降级,投资降级更是在悄无声息地发生。
房住不炒,已经实现
首先降低的是房地产。
按照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其中,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下降6.5%。2023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中二手房价格环比全线下行,同比仅成都上涨0.5%。可见量和价都在遭遇寒冬。
房子自然是拿来住的,但同时也代表着巨大的财富。在过去二十年,房地产是中国居民最大也最成功的投资单品,可以说房子是中国人最大的财富,有研究机构多年前就发现中国家庭七成的资产维系于房屋。而多数经济学家或者大V,所谓的理财建议持之以恒就是买房。
过去多年,只要房价继续涨,哪怕什么都不做,中产的资产也在不断膨胀,大家消费底气也在于自身房屋价值。不少人调侃,上班不如看房,不少一线城市土著的理想生活变调为,一套大三房自主,另外两三套套学区房收租,加上两边老人的房子,资产怎么也有几千万,收租覆盖按揭绰绰有余。躺平成为可能,工作马马虎虎即可,有个地方交社保就好。更有甚者,有人用了不少方法来加大杠杆,比如经营贷之类,千方百计挤上房价上涨的快车。
只要经济或者国运的音乐不停,小房子换大房子,一套变多套的游戏就会继续,阶层跃迁的神话似乎就在身边。不过,音乐总会停止,泡沫真的不能涨到天上。时过境迁,当房价上涨的步伐停滞,刚性的房贷以及下跌的租金,在过去可以被房屋价值上涨熨平,如今却显得非常痛苦。一旦自身收入陷入停滞甚至失业,家庭生计将重新成为问题。经营贷一般三年会评估一次,房价一旦下跌,对于高杠杆家庭显然构成不菲打击。
虽然“房住不炒”口号已经提出多年,各种三令五申,但是这一政策诉求的最终实现,却是近几年的事情。而其实现方式,并不是由于各类限购或者高税政策,而是来自于房地产价格的戏剧性下跌。在全国房地产一片跌声中,即使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走出了永不下跌的神话,出现量价齐跌的状况。2023年12月,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1.1%,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1.2%、0.6%、1.5%和1.1%。
于是,买房成为少数勇敢者的游戏,而多数人是反向操作,卖掉多余的房子,大房子变小房子。提前还贷成为新标配,甚至原本觉得不用白不用的公积金贷款,不少人也选择提前还清。无债一身清, 成为当下的主流选择。
存款重新变香
比起房市,股市也没有好到哪里。A股的连续下跌,从之前的保卫3000点到跌破2800点,前环球时报胡主编入市后,也不断报道自己日益增加的亏损。对比印度日本印尼等股市的繁荣,有股民自嘲A股快跌出了环A股带牛市。粗略估计算之下,2023年A股市值蒸发约14万亿, 如果按照2亿股民计算,人均亏损大概在7万元。
在《繁花》的时代,A股经历了第一次牛市,从1990年12月29日100点起步,到1993年2月16日上涨到1558点,“1992年的上海,霓虹养眼,万花如海;股票是最新的热点……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抓住了机会就有可能改变人生。有人乘风而起,有人半日归零。”在电视中,阿宝通过A股成为宝总,几起几落,最终还可以带着一群小兄弟全身而退。
难以想象的是,如今的股市过去三十年,却始终挣扎在3000点之下,绞肉机效应明显,甚至被散户戏谑为“缅A”。与90年代相比,A股的造富效应少了,但是某些地方依旧神似,迄今为止A股是一个散户主导的市场,甚至连机构也呈现散户化特点,大型基金公司抱团追高情况屡见不鲜,百亿基金下跌两位数不在少数,不少基金即使收益率为0,也可以在收益榜前列。按照媒体报道,A股基金经理近45%从业年限不超3年,而任职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占比仅有10.2%。
除了房地产和股市,理财产品是多数中产偏好品种。去年以来,北方中植系破产,南方鼎益丰等公司传出暴雷信息,类似公司堪比南北中产的收割机。这个时候,中产对于银行存款的偏好重新回归。以前银行更多担心是存款搬家,如今储户则是用户主动性选择回归。按照官方数据,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16.67万亿元。
不过,今天银行产品早已今非昔比,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跌。大家发现,与各类一不小心就可能踏入的财富陷阱相比,年化2到3%的货币市场基金,那么多年下来还是最可靠的投资品种。在这样情况下,不少中产变得保守,以前看不上的银行存款也成为香饽饽,不少人甚至为了上浮一点的存款利率开启了特种兵旅行,跨城去开户,更有甚者远赴香港。
目前收益下滑的趋势仍在持续,以前存款是大爷,现在未必。最近银行三年、五年定存很热,这类定存不仅有额度限制,而且利率也在继续下滑,不少银行暂停五年期的大额存单,三年期的也会下调到2.8%。
在这情况下,大众对于收益的预期也在降低,前些年中产对于低于10%没有兴趣的态势也在变化。我在公众号徐瑾经济人近期做过一个问卷,问当下情况,你觉得投资理财多少收益率合适?三个选项分别是A“略高于银行存款,不高于5%、B“起码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起码5%之上”以及C“不知道,看评论”。几天内有超过1000人投票,截止1月23号,一半以上都选择A(51%),选择B(26%),选择C(23%)。可见,5%的收益率已经足够让一般人满意,保守心态可见一斑。
2024的结构性机会
宏观、投资、信心,这些原本看似分别独立的词语,其实在现实之中,都隐约相关。
在这样的情况下,2024中产如何理财?理财和人生一样,也要看宏观天气,时来天地同借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前几年天气适合加杠杆,这几年天气一定是减杠杆;过去是多赚钱的增量时代,现在是少亏钱就是赚的存量时代,守住财富为第一。
手握现金的人,其实现在选择最多,也有更多超跌的资产可以选择。对于有一定投资能力的中产家庭,当下其实存在一定交易性的机会,在配置上均衡考虑全球资产以及国内资产。对于一般中产而言,调整预期可能更为重要。在过去,中产总是被教育要跑赢通货膨胀,好消息是现在CPI也是负数,只要什么都不做,你不仅可以跑赢CPI,甚至可以跑赢一半人。
在FT年度高峰论坛上,我曾经代大家问经济学家洪灏等人,今年中产如何投资,他们建议是买国债。这个答案听起来平淡无奇,也许你会感觉失望,但是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回答。这也代表现在比较主流的一种选择,2024年的理财规划中,安全是第一需要,高过了对于收益率的追求。
某种程度上,这种季候变化,对于中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近几年来的诸多变化,对于投资者教育的效果,远胜过很多监管条文或者理财书的启发。毕竟,只有亲自经历过涨跌,你才能切身理解投资中一些平平无奇又屡次被证明正确的大白话,譬如所有资产都有周期,再比如收益与风险正相关,最后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