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3-11-24 20:01
艺术风尚

美好时代的凝视

范庭略:听张浩东回忆上海Park97过往的热闹与喧哗。复兴公园的这段往事,如今变成了编织那个时代锦缎的一根独特丝线。
上海免签政策背后,民间态度需要脱敏
范庭略

■有的时候回忆起这座上海时尚地标的成功,就如同观看一部年代久远的纪录片。那是一个奇特而梦幻的时代,中国互联网初代的各种草根英雄,带着全球资本而涌入内地市场的各种投资银行家,闪耀着旧日香港余晖传奇的影视明星以及各种乐观向上的本地时髦人士,一起主演了这部时代纪录片。而这部纪录片的制作人张浩东先生,似乎也没有意识到他不经意的商业投机,颠覆了过去一成不变的上海不夜城的夜生活场景,让一个轻松难忘的时代烙印,把整段对于Park 97的过往回忆,成就了那个编织时代锦缎的一根优质丝线。就好像著名电影《蝴蝶梦》的那句著名的台词:“昨天夜里,我在梦中又回到了曼德丽。”

三年的疫情经历的确对我们的时间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我和张浩东先生坐在他的办公室里面重新回忆他1997年10月在上海复兴公园创建一间时髦俱乐部的过往,我们都在感受着上个世纪末以及本世纪初二十年的各种享乐主义中心的时代列车轰鸣驶过之后的振聋发聩。从追逐名人消遣的港媒狗仔队到抖音上追踪明星的普通用户,各种往事交织在一起,让各种最美好派对的场景回忆充满画面感。就好像安迪沃霍在1979年的日记中所记述的那样,“我心目中的好照片是聚焦在焦点上的名人正在做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热情开朗的ABC、期待成为蝴蝶夫人的本地漂亮女郎、涉世未深的国际500强高管、充满想象力的创意人士,美酒、名人以及从来没有听过的电子乐,让这个拥有巨大草坪的复兴公园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全球化晚礼服。

这个位于复兴公园后门的三层建筑在成为Park 97之前,曾经是一家经营不善的中餐厅,后来公园的管理方接手之后依旧没有起色。而得到了这个消息的张浩东先生运用自己的人脉找到了管理方,提出接手餐厅而重新装修。而建议他去做这个生意的居然是一名常驻上海的外媒记者,这几乎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当时在京沪两地很多的酒吧这些常驻中国的外籍人士,几乎是这些夜生活的常客。他们在酒吧的驻足与消费是他们在那个夜生活匮乏的年代的重要推手,不仅仅是上海,北京三里屯之所以成为最早的北京酒吧一条街也是因为毗邻各个驻外机构,而很多的派驻中国的各种外交官以及商业机构的高管,都是各种狂热的音乐爱好者。今天回顾这些著名酒吧的诞生,无论是北京的乡谣还是隐蔽的树,它们最初都不是普通市民光顾的场所,它们跟五星级涉外酒店的最大区别就是进入这些酒吧的时候不需要向酒店的安保人员出示外国护照,我想这个有趣的环节是今天年轻人不能理解的。在一本中美建交往事的回忆录里面,还清楚地记述了北京饭店为驻京的美国外交人员包括海军陆战队的战士专门开办了一个涉外的俱乐部的经历。而更多的当地人开办的酒吧都是因为涉外的婚姻以及留学的经历而产生了开一个酒吧的念头,更为著名的是今天还开在北京三里屯北小街的外交人员俱乐部,那里一度是中国摇滚乐队的主场。记得有一次去那里玩的时候,甚至还看到朝鲜的高丽航空公司张贴的宣传海报。很多我们今天被认为理所应当的生活方式,泡吧、现场乐队甚至连小瓶装的啤酒在三十年前几乎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出现在我们国民的面前。而那些抱着对封闭许久突然开放的中国大陆充满热情的外国人来说,各种事物也同样充满了好奇,甚至连长江750的挎斗摩托车都是一种有趣的尝试。所以可以拿到这样一个景色宜人而且非常安静的三层小楼,也自然成了张浩东们的首选之地。

当我把我的播客节目剪辑完的小样发给张浩东先生的时候,他兴奋地告诉我他刚刚在洛杉矶机场降落。在结束了Park 97的经营之前,他已经在2012年就开始了他新的商业投资。他的过往经历是一代上海人曾经羡慕的那种故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全家移民到了美国,然后在UCLA接受了美国的高等教育之后,又回到了上海工作。经历过十里洋场的老一代上海人心目中都会认为学好英语并且获得一个国外的身份以及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是一条成功之路必不可少的几个要素。而且当时他在上海的朋友也都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外籍人士,他们苦于在当时还不是很繁华的上海没有夜间的消遣,于是他们经常会光顾林栋甫先生的蓝调爵士酒吧。当时的林先生身边也是聚集着同样的一批外籍朋友,他们有的是企业高管,有的是国际知名媒体驻上海的记者,他们也经常会在酒吧里面客串乐手做表演。在张浩东先生成功获得了这栋小楼的租约之后,于是一群经常在一起玩的朋友在1997年的春天凑了100万美元就开始准备筹划一个高级的咖啡馆了。是的,最初他们并没有想做一个酒吧,而是一个咖啡馆,是那种可以吃饭的地方。但是他们的起点的确很高,首先他们也找到了在香港做俱乐部的一群老外,之后又找到一个正在给国际饭店做改建设计的美国设计师,这个设计师因为当时给特朗普在纽约做过装修设计,而被酒店请来做总设计师。草图构思的时候他们就提出了一个今天看来也很超前的设计,就是让所有人都可以互相看见所有人,那种who is who的社交气氛,在今天依旧流行包房的中国餐饮行业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后面的设计图经过上影厂舞台道具设计师的细化之后开始了大兴土木,他们希望这是一个可以为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提供一个夜间消遣的地方,当时他们还找过当时在上海寻找餐厅场地的米氏餐厅M on the Bund希望合作,澳洲的Michelle Garnaut也来看了场地,后来她更喜欢黄浦江的景色,她的M on the Bund在1999年1月正式开业了。虽然Michelle没有选择在复兴公园开设她的餐厅,但是她把她的妹妹介绍给张浩东先生,而她的妹妹在香港也在经营一个著名的餐饮集团97 Group,该集团还经营 Post '97、La Dolce Vita 和 El Pomposo 等场地。2006年,97集团被Epicurean收购,该公司还经营香港其他标志性场所,如山顶瞭望台以及中环和九龙的Jimmy's Kitchen。香港的Club 97也是一个在当地非常出名的俱乐部,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开始合作这个未来成为地标的Park 97.在1997年的国庆节,Park 97开门营业了,以意大利美食为主,还有专门从香港到上海工作的欧美人士做服务员,显然让很多外籍驻沪人士感到宾至如归。两年之后,最初的投资开始变得入不敷出,这个时候在经营兰桂坊的盛智文先生加入了进来,于是Park 97迎来了一个新的经营阶段。如果你没有机会感受过Park 97的美好时光,建议去观赏一下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的电影《绝美之城》,影片的每一帧都在纪念着那个令人难忘的时刻,一直到站在台伯河边上感受在清晨的清新中进行甜蜜滑行的心碎镜头,那是通宵达旦狂欢之后的强烈诱惑。

从一个可以进餐的咖啡店改为一个包含餐饮与加利福尼亚酒吧的混合业态,很快就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1998年访问上海的时候,他的女儿带着保镖也来到了Park 97,随行的记者瞬间将这条新闻发往全球,于是之后来上海的各种外国名人以及国际友人,都想来这个位于前法租界的公园里面夜店感受一下新时代中国的夜晚。在F1赛事落户上海之后,舒马赫也要安排来这里一探究竟。张浩东先生跟我回忆起那些难忘的夜晚,Park 97三楼的雪茄房里面坐满了全世界媒体经常上头条新闻的名人,从永利赌场的老板到香港的著名女星,几乎每一张桌子都有一个闪闪发光的重量级人物。他带来的那种时髦跟高级俱乐部不一样,那是一种上海风情生活方式的建立,从国际长途飞机旅行的过度疲劳到通宵达旦的疲惫不堪。上海的夜生活正在建立一个有着自己风格的菜单,从Park 97那个有些像张爱玲模样的中国女性logo,到俱乐部的国际DJ以及锐舞派对的节目海报,从红色丝绒链条的门禁处排队的红男绿女人群,到各种国际商业巨子的高谈阔论,总之那个被称为镀金时代进行的各种商业合作,都使Park 97成为了一种标志性的记忆,而那些在Park 97里面公开表达的感情,都是都市传奇极好的素材。纽约曾经有Studio 54,而上海也曾经有Park 97.这些事情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的意义,而是一种象征的权利,一种是在那个经济热火朝天的时代中用全新的视角进行广泛思考的权利。

当然,这些过往的故事里面还有关于钱的味道以及财富的遗憾,而这些都是和中国艺术家的成长以及他们的作品联系在了一起。在Park 97开业之后不久,张浩东先生就把临街的一个仓库租给了当时还在波特曼商城的走廊里面开画廊的瑞士人劳伦斯•何浦林Lorenz Helbling先生。劳伦斯的香格纳画廊因为代理中国最顶级的艺术家而一直与中国的当代艺术史息息相关。在消遣之余可以参观一下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也是当时一个从来没有出现的新事物。一位在上海经商的美国商人因为在Park 97认识了他的妻子而经常在这里就餐,结束之后他们会喜欢在香格纳画廊买一些艺术品,朴实的美国人开始迷上了曾梵志先生的作品,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他总是会收藏曾梵志先生的作品,虽然他在奥运会之后艺术品价格疯涨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收藏曾梵志先生的作品了。后来自媒体视频在他的家中采访他的时候,他应该是一个不经意成为藏家的辛运儿。而最为疯狂的故事是某个驻沪外交官当年花了6万美元在香格纳画廊收藏了曾梵志先生的一幅画,后来在他退休回到家乡之后若干年,拍卖公司说服他将这幅作品参加拍卖会,结果最后的拍卖价格是令人叹息的1.2亿港元。谈到这个令人兴奋的往事的时候,张浩东先生平静地说人永远只能挣到他认知范围以内的钱。因为在他经营Park 97 的时候曾经在复兴公园附近租了房子用于休息,当时他卧室的墙上挂满了曾梵志先生的作品,但是他并没有任何希望收藏这些作品的冲动。

回顾这些颇具传奇性的往事的时候,张浩东先生都非常的淡定。他觉得这么多年他交了那么多的好朋友,而这些好朋友带给他的满足感远远要超过那些财富所带来的满足。他说他并不是认为财富不重要,而是觉得人就应该在不同的风景去体验不同的感受。金钱是一种副产品,它是社会对人们成功的一种认可,但并不是说金钱就会是人们的终极目标,所以要分清楚我们究竟是为了钱去做这些事情,还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去做这些事情。“如果说收藏了几幅曾先生的作品也许可以达到我的财富目标,但是也许今天我就不会坐在这里跟朋友一起分享我的经历了。”

当张浩东先生结束了他对夜生活最高光时代的回忆,我看着他窗外办公室的景色。延安高架桥下面一排排整齐的石库门房子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桥上的车流在缓缓地移动着。上海经历了长达二三十年的难忘“青春期”,也是经历过一场来自Park 97光芒四射的周末狂热之夜。想到那些深夜从皋兰路、香山路、思南路涌进复兴公园西门犹如攻打冬宫的年轻男女,即使是怀旧者也同意复兴公园的迭代具有一种制度的潜力,它也向保守者展示了这种城市的夜晚充满活力的样子。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洛克外滩源理想国书店入口处的那句由霓虹灯做成的格言:“让我们别为了每况愈下而喝,我们见过好日子。”■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上海免签政策背后,民间态度需要脱敏
2023-11-24 20:01
艺术风尚

美好时代的凝视

范庭略:听张浩东回忆上海Park97过往的热闹与喧哗。复兴公园的这段往事,如今变成了编织那个时代锦缎的一根独特丝线。
范庭略

■有的时候回忆起这座上海时尚地标的成功,就如同观看一部年代久远的纪录片。那是一个奇特而梦幻的时代,中国互联网初代的各种草根英雄,带着全球资本而涌入内地市场的各种投资银行家,闪耀着旧日香港余晖传奇的影视明星以及各种乐观向上的本地时髦人士,一起主演了这部时代纪录片。而这部纪录片的制作人张浩东先生,似乎也没有意识到他不经意的商业投机,颠覆了过去一成不变的上海不夜城的夜生活场景,让一个轻松难忘的时代烙印,把整段对于Park 97的过往回忆,成就了那个编织时代锦缎的一根优质丝线。就好像著名电影《蝴蝶梦》的那句著名的台词:“昨天夜里,我在梦中又回到了曼德丽。”

三年的疫情经历的确对我们的时间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我和张浩东先生坐在他的办公室里面重新回忆他1997年10月在上海复兴公园创建一间时髦俱乐部的过往,我们都在感受着上个世纪末以及本世纪初二十年的各种享乐主义中心的时代列车轰鸣驶过之后的振聋发聩。从追逐名人消遣的港媒狗仔队到抖音上追踪明星的普通用户,各种往事交织在一起,让各种最美好派对的场景回忆充满画面感。就好像安迪沃霍在1979年的日记中所记述的那样,“我心目中的好照片是聚焦在焦点上的名人正在做着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热情开朗的ABC、期待成为蝴蝶夫人的本地漂亮女郎、涉世未深的国际500强高管、充满想象力的创意人士,美酒、名人以及从来没有听过的电子乐,让这个拥有巨大草坪的复兴公园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全球化晚礼服。

这个位于复兴公园后门的三层建筑在成为Park 97之前,曾经是一家经营不善的中餐厅,后来公园的管理方接手之后依旧没有起色。而得到了这个消息的张浩东先生运用自己的人脉找到了管理方,提出接手餐厅而重新装修。而建议他去做这个生意的居然是一名常驻上海的外媒记者,这几乎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当时在京沪两地很多的酒吧这些常驻中国的外籍人士,几乎是这些夜生活的常客。他们在酒吧的驻足与消费是他们在那个夜生活匮乏的年代的重要推手,不仅仅是上海,北京三里屯之所以成为最早的北京酒吧一条街也是因为毗邻各个驻外机构,而很多的派驻中国的各种外交官以及商业机构的高管,都是各种狂热的音乐爱好者。今天回顾这些著名酒吧的诞生,无论是北京的乡谣还是隐蔽的树,它们最初都不是普通市民光顾的场所,它们跟五星级涉外酒店的最大区别就是进入这些酒吧的时候不需要向酒店的安保人员出示外国护照,我想这个有趣的环节是今天年轻人不能理解的。在一本中美建交往事的回忆录里面,还清楚地记述了北京饭店为驻京的美国外交人员包括海军陆战队的战士专门开办了一个涉外的俱乐部的经历。而更多的当地人开办的酒吧都是因为涉外的婚姻以及留学的经历而产生了开一个酒吧的念头,更为著名的是今天还开在北京三里屯北小街的外交人员俱乐部,那里一度是中国摇滚乐队的主场。记得有一次去那里玩的时候,甚至还看到朝鲜的高丽航空公司张贴的宣传海报。很多我们今天被认为理所应当的生活方式,泡吧、现场乐队甚至连小瓶装的啤酒在三十年前几乎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出现在我们国民的面前。而那些抱着对封闭许久突然开放的中国大陆充满热情的外国人来说,各种事物也同样充满了好奇,甚至连长江750的挎斗摩托车都是一种有趣的尝试。所以可以拿到这样一个景色宜人而且非常安静的三层小楼,也自然成了张浩东们的首选之地。

当我把我的播客节目剪辑完的小样发给张浩东先生的时候,他兴奋地告诉我他刚刚在洛杉矶机场降落。在结束了Park 97的经营之前,他已经在2012年就开始了他新的商业投资。他的过往经历是一代上海人曾经羡慕的那种故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全家移民到了美国,然后在UCLA接受了美国的高等教育之后,又回到了上海工作。经历过十里洋场的老一代上海人心目中都会认为学好英语并且获得一个国外的身份以及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是一条成功之路必不可少的几个要素。而且当时他在上海的朋友也都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外籍人士,他们苦于在当时还不是很繁华的上海没有夜间的消遣,于是他们经常会光顾林栋甫先生的蓝调爵士酒吧。当时的林先生身边也是聚集着同样的一批外籍朋友,他们有的是企业高管,有的是国际知名媒体驻上海的记者,他们也经常会在酒吧里面客串乐手做表演。在张浩东先生成功获得了这栋小楼的租约之后,于是一群经常在一起玩的朋友在1997年的春天凑了100万美元就开始准备筹划一个高级的咖啡馆了。是的,最初他们并没有想做一个酒吧,而是一个咖啡馆,是那种可以吃饭的地方。但是他们的起点的确很高,首先他们也找到了在香港做俱乐部的一群老外,之后又找到一个正在给国际饭店做改建设计的美国设计师,这个设计师因为当时给特朗普在纽约做过装修设计,而被酒店请来做总设计师。草图构思的时候他们就提出了一个今天看来也很超前的设计,就是让所有人都可以互相看见所有人,那种who is who的社交气氛,在今天依旧流行包房的中国餐饮行业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后面的设计图经过上影厂舞台道具设计师的细化之后开始了大兴土木,他们希望这是一个可以为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提供一个夜间消遣的地方,当时他们还找过当时在上海寻找餐厅场地的米氏餐厅M on the Bund希望合作,澳洲的Michelle Garnaut也来看了场地,后来她更喜欢黄浦江的景色,她的M on the Bund在1999年1月正式开业了。虽然Michelle没有选择在复兴公园开设她的餐厅,但是她把她的妹妹介绍给张浩东先生,而她的妹妹在香港也在经营一个著名的餐饮集团97 Group,该集团还经营 Post '97、La Dolce Vita 和 El Pomposo 等场地。2006年,97集团被Epicurean收购,该公司还经营香港其他标志性场所,如山顶瞭望台以及中环和九龙的Jimmy's Kitchen。香港的Club 97也是一个在当地非常出名的俱乐部,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开始合作这个未来成为地标的Park 97.在1997年的国庆节,Park 97开门营业了,以意大利美食为主,还有专门从香港到上海工作的欧美人士做服务员,显然让很多外籍驻沪人士感到宾至如归。两年之后,最初的投资开始变得入不敷出,这个时候在经营兰桂坊的盛智文先生加入了进来,于是Park 97迎来了一个新的经营阶段。如果你没有机会感受过Park 97的美好时光,建议去观赏一下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的电影《绝美之城》,影片的每一帧都在纪念着那个令人难忘的时刻,一直到站在台伯河边上感受在清晨的清新中进行甜蜜滑行的心碎镜头,那是通宵达旦狂欢之后的强烈诱惑。

从一个可以进餐的咖啡店改为一个包含餐饮与加利福尼亚酒吧的混合业态,很快就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1998年访问上海的时候,他的女儿带着保镖也来到了Park 97,随行的记者瞬间将这条新闻发往全球,于是之后来上海的各种外国名人以及国际友人,都想来这个位于前法租界的公园里面夜店感受一下新时代中国的夜晚。在F1赛事落户上海之后,舒马赫也要安排来这里一探究竟。张浩东先生跟我回忆起那些难忘的夜晚,Park 97三楼的雪茄房里面坐满了全世界媒体经常上头条新闻的名人,从永利赌场的老板到香港的著名女星,几乎每一张桌子都有一个闪闪发光的重量级人物。他带来的那种时髦跟高级俱乐部不一样,那是一种上海风情生活方式的建立,从国际长途飞机旅行的过度疲劳到通宵达旦的疲惫不堪。上海的夜生活正在建立一个有着自己风格的菜单,从Park 97那个有些像张爱玲模样的中国女性logo,到俱乐部的国际DJ以及锐舞派对的节目海报,从红色丝绒链条的门禁处排队的红男绿女人群,到各种国际商业巨子的高谈阔论,总之那个被称为镀金时代进行的各种商业合作,都使Park 97成为了一种标志性的记忆,而那些在Park 97里面公开表达的感情,都是都市传奇极好的素材。纽约曾经有Studio 54,而上海也曾经有Park 97.这些事情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的意义,而是一种象征的权利,一种是在那个经济热火朝天的时代中用全新的视角进行广泛思考的权利。

当然,这些过往的故事里面还有关于钱的味道以及财富的遗憾,而这些都是和中国艺术家的成长以及他们的作品联系在了一起。在Park 97开业之后不久,张浩东先生就把临街的一个仓库租给了当时还在波特曼商城的走廊里面开画廊的瑞士人劳伦斯•何浦林Lorenz Helbling先生。劳伦斯的香格纳画廊因为代理中国最顶级的艺术家而一直与中国的当代艺术史息息相关。在消遣之余可以参观一下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也是当时一个从来没有出现的新事物。一位在上海经商的美国商人因为在Park 97认识了他的妻子而经常在这里就餐,结束之后他们会喜欢在香格纳画廊买一些艺术品,朴实的美国人开始迷上了曾梵志先生的作品,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他总是会收藏曾梵志先生的作品,虽然他在奥运会之后艺术品价格疯涨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收藏曾梵志先生的作品了。后来自媒体视频在他的家中采访他的时候,他应该是一个不经意成为藏家的辛运儿。而最为疯狂的故事是某个驻沪外交官当年花了6万美元在香格纳画廊收藏了曾梵志先生的一幅画,后来在他退休回到家乡之后若干年,拍卖公司说服他将这幅作品参加拍卖会,结果最后的拍卖价格是令人叹息的1.2亿港元。谈到这个令人兴奋的往事的时候,张浩东先生平静地说人永远只能挣到他认知范围以内的钱。因为在他经营Park 97 的时候曾经在复兴公园附近租了房子用于休息,当时他卧室的墙上挂满了曾梵志先生的作品,但是他并没有任何希望收藏这些作品的冲动。

回顾这些颇具传奇性的往事的时候,张浩东先生都非常的淡定。他觉得这么多年他交了那么多的好朋友,而这些好朋友带给他的满足感远远要超过那些财富所带来的满足。他说他并不是认为财富不重要,而是觉得人就应该在不同的风景去体验不同的感受。金钱是一种副产品,它是社会对人们成功的一种认可,但并不是说金钱就会是人们的终极目标,所以要分清楚我们究竟是为了钱去做这些事情,还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去做这些事情。“如果说收藏了几幅曾先生的作品也许可以达到我的财富目标,但是也许今天我就不会坐在这里跟朋友一起分享我的经历了。”

当张浩东先生结束了他对夜生活最高光时代的回忆,我看着他窗外办公室的景色。延安高架桥下面一排排整齐的石库门房子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桥上的车流在缓缓地移动着。上海经历了长达二三十年的难忘“青春期”,也是经历过一场来自Park 97光芒四射的周末狂热之夜。想到那些深夜从皋兰路、香山路、思南路涌进复兴公园西门犹如攻打冬宫的年轻男女,即使是怀旧者也同意复兴公园的迭代具有一种制度的潜力,它也向保守者展示了这种城市的夜晚充满活力的样子。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洛克外滩源理想国书店入口处的那句由霓虹灯做成的格言:“让我们别为了每况愈下而喝,我们见过好日子。”■ 

 

读者评论
OR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