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6 15:38
社会与生活
天生恶种?孩子为什么会变得暴力+ 查看更多
天生恶种?孩子为什么会变得暴力
+ 查看更多
章扬清:不要姑息孩子的错误行为。施虐和破坏的乐趣必须受到压抑。同情,尊重他人,珍视生命等文明的品质,都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是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结果。
章扬清
■
最近,儿童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激起了人们强烈的情感。当面对孩子展现出黑暗和暴戾的一面时,人们在震惊和愤怒中认为有些孩子“天生恶种”,不值得任何救赎。
孩子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也许,当我们认为孩子是天使时,我们可能忽略一些令人不安的信号。当我们认为孩子是魔鬼时,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同一个人,可能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
创伤会带来暴力
关系创伤是指在人际关系中经历的伤害,这种伤害通常在儿童时期或成年早期形成。它可能包括在亲密关系中遭受的身体、情感或心理伤害,以及长期的忽视、虐待或其他形式的不当对待。虽然这种创伤可能不像车祸等外部暴力那样明显,但它因其长期性和持续性,以及对个体产生的复杂和深远的影响而十分严重。
广告
创伤会破坏安全感。当恐惧和虐待是长期的并与人际关系相关时,受害者不得不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应对机制,试图通过控制周围的人和事来避免痛苦,即使这种方式可能会让他们对别人和自己都造成伤害。
并不是所有创伤都会导致罪恶,很多经过创伤的儿童和青少年,即使带着一些脆弱性和缺陷,也能够逆风生长。
为何有些儿童青少年更容易走向暴力和犯罪?这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至今依然在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
有一些学者确实提出了遗传成分的假设。如果了解那些暴力或者精神病性罪犯,你很快发现几乎没有人有甚至相对普通的童年。相反,几乎所有重刑犯的童年充满了早期创伤和缺乏基本照料的经历。研究发现,不良的早期依恋、虐待和忽视,与冷酷无情的特质以及精神病性(psychopathy)有关。
英国的波特曼诊所(the Portman Clinic)在专门研究和治疗儿童青少年罪犯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八九十年代在这里的精神分析师提出了“核心情结”(core complex)的概念,试图解释在虐待狂、攻击性行为以及性变态倾向的患者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核心情结讲的是这类罪犯和病人对于亲近和分离的复杂感受:他们既害怕与他们过于亲近,又恐惧与他人完全分离。这是面对早期困难,缺乏有希望和信任感的关系时,他们不得不采取一种扭曲的心理适应来应对那些无法忍受的感觉。核心情结提供了一种应对亲近与分离问题的方式,却在儿童长大后常常表现为对性或者攻击行为的强迫性依赖。
冲动暴力和冷酷暴力
暴力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各不相同。
暴力儿童和青少年中,有的冲动型攻击者在感到威胁时会本能地选择战斗反应。他们可能注意力分散、语言能力较弱,容易误解社交信号,常因羞耻感而迅速反击。这种攻击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事后他们会感到后悔和痛苦。
另一些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一种更为冷静和计划性强的攻击方式。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明确目标而有意识地伤害他人。
这些儿童可能在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意图方面表现出敏锐,但却缺乏同情心和共情能力。他们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漠不关心,缺乏悔意。当你接近他们时,可能会被他们内心世界和思维的空虚所震惊。
这很可能是由于早期的创伤导致了他们的解离。在无法承受的情感冲击下,他们切断了自己与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联系。在受创伤的婴儿中,可以看到他们常常显得麻木不仁。这不是因为他们乖顺,而是他们在应对外部刺激时选择了“僵住”。只有通过麻木自己的情感,他们才能生存下来。
成长在缺乏爱、支持和共情的环境中的孩子,可能会认同攻击者,将人际关系视为一场关于权力、控制和支配的游戏。这种冷静的攻击行为更难以治疗,部分原因在于施害者往往缺乏改变的意愿,而在攻击性行为中不断获得刺激的快感。
上述的暴力情形,也许会让你觉得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也会感受到这些创伤和暴力的蛛丝马迹,比如在咨询室中,我们会发现幼年遭受身体和语言暴力对待的男性,在成为父亲后,会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儿子感到嫉妒和愤怒,并在冲动下会暴力管教孩子。而早年有被抛弃经历的来访,有时会在关系中用自虐来威胁和控制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以防止对方离开自己。
捕捉信号
正在暴力对待别人和正在遭受暴力的孩子不一定都会发出信号。
但是如果你发现以下这些情况,需要提高警惕。不管是发现受害者还是施害者都对预防和阻止暴力有好处。
如果孩子身上有不明伤痕;总是丢东西,比如衣服书籍文具等,即使刚买不久;经常感觉头痛或者胃痛,甚至装病表示不想去学校;饮食和睡眠习惯突然的改变,比如吃不下或者暴食,睡不着或者做噩梦;成绩下降,对学校失去兴趣;突然逃避社交场合;表示出无助感,以及出现自伤或者自毁的信号等,这些都在说明孩子碰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压力和困境。
如果孩子经常参加打架和吵架,欺负同伴,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攻击性,经常被留校和被老师报告,有来历不明的财物,把问题归咎给别人,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争强好胜等,那么家长必须提高警惕。如果孩子的问题已经很复杂,则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事实上,只有极少数遭受暴力的孩子会主动寻求帮助。因为孩子感到无助和屈辱,害怕被认为是软弱的,同时也害怕受到打击报复。还有一些孩子会觉得即使说了也不能得到关心和帮助。
同时,很多暴力事件都发生地很隐秘,比如校园霸凌取证难,男女生间遭遇的霸凌也不一样,男性容易在肢体上产生暴力,而女性之间的暴力更隐秘,且通常发生在同伴之间。很多性侵者甚至是熟悉的亲戚和邻居。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敞开心扉,家长自身保持冷静有助于更好地稳定孩子。告诉孩子你无条件地爱和支持他,用发生了什么以及何时发生等开放式地方式提问。
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困境
根据2020年最新的人口普查,中国每5个17岁以下的儿童中,至少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大量研究和调查表明,这些儿童更容易受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以及虐待和欺凌。2019年,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非政府组织对“留守”儿童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90%的儿童遭受过情感虐待,65%的人遭受过身体暴力,30%的人表示他们遭受过性虐待。
研究显示,人类天生寻求社交联系,婴儿很早就开始与外界建立关系。但许多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情感交流,祖辈主要关注物质需求,父母电话中也只是强调帮忙和懂事。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很难会感觉到成人是可信赖和关心自己的,当遭遇压力事件时,会选择自己消化,害怕“给大人添麻烦”。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意愿常被忽视。
在中国的农村和小城镇,复杂的人际冲突有时会让孩子成为受害者,承受照顾者的负面情绪。例如,一个成年来访回忆,在一开始寄养时曾被姑姑善待,但因为姑姑的公婆认为她是个负担,姑姑的态度也逐渐变差,开始经常责骂她,并在邻里间抱怨她的不乖,甚至尝试将他送到其他亲戚家。
许多长辈出于对孩子被欺负的担忧,当孩子对同伴表现出残忍和攻击性时,他们会表现出欣慰甚至鼓励,称赞孩子“真行”“真能干”,认为这样孩子在外面就不会受欺负,甚至认为只有具备攻击性才能在社会上成功立足。但是这影响了孩子超我和道德感的发展。不管是直接遭受暴力、目睹暴力行为,还是被建议使用暴力,都会让孩子卷入暴力。
预防儿童和青少年暴力
预防儿童和青少年的暴力,首先要预防对儿童青少年的虐待和忽略。需要支持照顾者的早期育儿技能和家庭关系,孩子在早期和照顾者的互动,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关系模式基础。在发育关键期,成长中的系统对环境极为敏感,且在分化过程中最具可塑性。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使用暴力,少批评否定,多鼓励肯定。
考虑到网络世界对孩子的影响和儿童青少年暴力中越来越多出现的性强迫,对孩子适当的性教育也迫在眉睫。
家长需要学会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建立安全感,比如简单却有效的3M(mark--mirror--modulate)法则。
例如,如果孩子因为不能得到想要的玩具而生气,家长可以标记(mark)孩子的情绪(“我看到你很生气”),通过镜映(mirror)孩子的感受(“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感到沮丧”),然后帮助孩子调节(modulate)情绪(“让我们一起做几次深呼吸,然后我们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通过这种方式,家长不仅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还教会他们如何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同时家长需要了解和觉察自身的成长经历是如何影响自己育儿的,防止创伤的代际传承。
不要姑息孩子的错误行为。正常的发展中,施虐和破坏的乐趣一定会受到压抑,也必须受到压抑。
我们所推崇的文明品质,比如同情,尊重他人,珍视生命,对破坏行为的批判,都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是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结果。
在学龄前,孩子会脱离自我中心,认识到自己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其他人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孩子学会因果关系,开始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给别人带来影响。
社会敏感性形成意味着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有关,并且尊重别人的感受和权利。知道其他人有什么感受,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在类似的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是同理心形成的重要基础。
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困难的早期识别和干预。严重依恋障碍的幼儿和儿童应尽早接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关系提供了促进情绪调节系统的成熟,有助于从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转变为安全的依恋模式,并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重回健康发展轨道。这样的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改变社会规范以支持父母和积极育儿。比如,家庭友好的工作政策,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政策,对虐待行为还有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调整。
以上所举无意把一切责任归咎于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而是希望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提出另一个思考方向。
很多父母自己甚至不曾经历过良好的养育环境,他们也不过承受了上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创伤。而且为了生存和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多少人因为忙碌而失去了思考的空间,更没有了留给孩子的心理空间;数以亿计的父母们为了养家糊口,多年来离家辛勤劳作,不得不放弃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每一个时代都有辉煌的一面,但光彩后面,每个个体,也都是创伤的承受者。
■
相关内容
+
章扬清
■
最近,儿童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激起了人们强烈的情感。当面对孩子展现出黑暗和暴戾的一面时,人们在震惊和愤怒中认为有些孩子“天生恶种”,不值得任何救赎。
孩子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也许,当我们认为孩子是天使时,我们可能忽略一些令人不安的信号。当我们认为孩子是魔鬼时,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同一个人,可能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
创伤会带来暴力
关系创伤是指在人际关系中经历的伤害,这种伤害通常在儿童时期或成年早期形成。它可能包括在亲密关系中遭受的身体、情感或心理伤害,以及长期的忽视、虐待或其他形式的不当对待。虽然这种创伤可能不像车祸等外部暴力那样明显,但它因其长期性和持续性,以及对个体产生的复杂和深远的影响而十分严重。
广告
创伤会破坏安全感。当恐惧和虐待是长期的并与人际关系相关时,受害者不得不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应对机制,试图通过控制周围的人和事来避免痛苦,即使这种方式可能会让他们对别人和自己都造成伤害。
并不是所有创伤都会导致罪恶,很多经过创伤的儿童和青少年,即使带着一些脆弱性和缺陷,也能够逆风生长。
为何有些儿童青少年更容易走向暴力和犯罪?这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至今依然在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
有一些学者确实提出了遗传成分的假设。如果了解那些暴力或者精神病性罪犯,你很快发现几乎没有人有甚至相对普通的童年。相反,几乎所有重刑犯的童年充满了早期创伤和缺乏基本照料的经历。研究发现,不良的早期依恋、虐待和忽视,与冷酷无情的特质以及精神病性(psychopathy)有关。
英国的波特曼诊所(the Portman Clinic)在专门研究和治疗儿童青少年罪犯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八九十年代在这里的精神分析师提出了“核心情结”(core complex)的概念,试图解释在虐待狂、攻击性行为以及性变态倾向的患者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核心情结讲的是这类罪犯和病人对于亲近和分离的复杂感受:他们既害怕与他们过于亲近,又恐惧与他人完全分离。这是面对早期困难,缺乏有希望和信任感的关系时,他们不得不采取一种扭曲的心理适应来应对那些无法忍受的感觉。核心情结提供了一种应对亲近与分离问题的方式,却在儿童长大后常常表现为对性或者攻击行为的强迫性依赖。
冲动暴力和冷酷暴力
暴力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各不相同。
暴力儿童和青少年中,有的冲动型攻击者在感到威胁时会本能地选择战斗反应。他们可能注意力分散、语言能力较弱,容易误解社交信号,常因羞耻感而迅速反击。这种攻击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事后他们会感到后悔和痛苦。
另一些儿童和青少年表现出一种更为冷静和计划性强的攻击方式。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明确目标而有意识地伤害他人。
这些儿童可能在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意图方面表现出敏锐,但却缺乏同情心和共情能力。他们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漠不关心,缺乏悔意。当你接近他们时,可能会被他们内心世界和思维的空虚所震惊。
这很可能是由于早期的创伤导致了他们的解离。在无法承受的情感冲击下,他们切断了自己与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联系。在受创伤的婴儿中,可以看到他们常常显得麻木不仁。这不是因为他们乖顺,而是他们在应对外部刺激时选择了“僵住”。只有通过麻木自己的情感,他们才能生存下来。
成长在缺乏爱、支持和共情的环境中的孩子,可能会认同攻击者,将人际关系视为一场关于权力、控制和支配的游戏。这种冷静的攻击行为更难以治疗,部分原因在于施害者往往缺乏改变的意愿,而在攻击性行为中不断获得刺激的快感。
上述的暴力情形,也许会让你觉得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也会感受到这些创伤和暴力的蛛丝马迹,比如在咨询室中,我们会发现幼年遭受身体和语言暴力对待的男性,在成为父亲后,会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儿子感到嫉妒和愤怒,并在冲动下会暴力管教孩子。而早年有被抛弃经历的来访,有时会在关系中用自虐来威胁和控制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以防止对方离开自己。
捕捉信号
正在暴力对待别人和正在遭受暴力的孩子不一定都会发出信号。
但是如果你发现以下这些情况,需要提高警惕。不管是发现受害者还是施害者都对预防和阻止暴力有好处。
如果孩子身上有不明伤痕;总是丢东西,比如衣服书籍文具等,即使刚买不久;经常感觉头痛或者胃痛,甚至装病表示不想去学校;饮食和睡眠习惯突然的改变,比如吃不下或者暴食,睡不着或者做噩梦;成绩下降,对学校失去兴趣;突然逃避社交场合;表示出无助感,以及出现自伤或者自毁的信号等,这些都在说明孩子碰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压力和困境。
如果孩子经常参加打架和吵架,欺负同伴,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攻击性,经常被留校和被老师报告,有来历不明的财物,把问题归咎给别人,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争强好胜等,那么家长必须提高警惕。如果孩子的问题已经很复杂,则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事实上,只有极少数遭受暴力的孩子会主动寻求帮助。因为孩子感到无助和屈辱,害怕被认为是软弱的,同时也害怕受到打击报复。还有一些孩子会觉得即使说了也不能得到关心和帮助。
同时,很多暴力事件都发生地很隐秘,比如校园霸凌取证难,男女生间遭遇的霸凌也不一样,男性容易在肢体上产生暴力,而女性之间的暴力更隐秘,且通常发生在同伴之间。很多性侵者甚至是熟悉的亲戚和邻居。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敞开心扉,家长自身保持冷静有助于更好地稳定孩子。告诉孩子你无条件地爱和支持他,用发生了什么以及何时发生等开放式地方式提问。
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困境
根据2020年最新的人口普查,中国每5个17岁以下的儿童中,至少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大量研究和调查表明,这些儿童更容易受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以及虐待和欺凌。2019年,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非政府组织对“留守”儿童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90%的儿童遭受过情感虐待,65%的人遭受过身体暴力,30%的人表示他们遭受过性虐待。
研究显示,人类天生寻求社交联系,婴儿很早就开始与外界建立关系。但许多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情感交流,祖辈主要关注物质需求,父母电话中也只是强调帮忙和懂事。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很难会感觉到成人是可信赖和关心自己的,当遭遇压力事件时,会选择自己消化,害怕“给大人添麻烦”。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意愿常被忽视。
在中国的农村和小城镇,复杂的人际冲突有时会让孩子成为受害者,承受照顾者的负面情绪。例如,一个成年来访回忆,在一开始寄养时曾被姑姑善待,但因为姑姑的公婆认为她是个负担,姑姑的态度也逐渐变差,开始经常责骂她,并在邻里间抱怨她的不乖,甚至尝试将他送到其他亲戚家。
许多长辈出于对孩子被欺负的担忧,当孩子对同伴表现出残忍和攻击性时,他们会表现出欣慰甚至鼓励,称赞孩子“真行”“真能干”,认为这样孩子在外面就不会受欺负,甚至认为只有具备攻击性才能在社会上成功立足。但是这影响了孩子超我和道德感的发展。不管是直接遭受暴力、目睹暴力行为,还是被建议使用暴力,都会让孩子卷入暴力。
预防儿童和青少年暴力
预防儿童和青少年的暴力,首先要预防对儿童青少年的虐待和忽略。需要支持照顾者的早期育儿技能和家庭关系,孩子在早期和照顾者的互动,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关系模式基础。在发育关键期,成长中的系统对环境极为敏感,且在分化过程中最具可塑性。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使用暴力,少批评否定,多鼓励肯定。
考虑到网络世界对孩子的影响和儿童青少年暴力中越来越多出现的性强迫,对孩子适当的性教育也迫在眉睫。
家长需要学会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建立安全感,比如简单却有效的3M(mark--mirror--modulate)法则。
例如,如果孩子因为不能得到想要的玩具而生气,家长可以标记(mark)孩子的情绪(“我看到你很生气”),通过镜映(mirror)孩子的感受(“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感到沮丧”),然后帮助孩子调节(modulate)情绪(“让我们一起做几次深呼吸,然后我们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通过这种方式,家长不仅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还教会他们如何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同时家长需要了解和觉察自身的成长经历是如何影响自己育儿的,防止创伤的代际传承。
不要姑息孩子的错误行为。正常的发展中,施虐和破坏的乐趣一定会受到压抑,也必须受到压抑。
我们所推崇的文明品质,比如同情,尊重他人,珍视生命,对破坏行为的批判,都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是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结果。
在学龄前,孩子会脱离自我中心,认识到自己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其他人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孩子学会因果关系,开始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给别人带来影响。
社会敏感性形成意味着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有关,并且尊重别人的感受和权利。知道其他人有什么感受,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在类似的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是同理心形成的重要基础。
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困难的早期识别和干预。严重依恋障碍的幼儿和儿童应尽早接受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关系提供了促进情绪调节系统的成熟,有助于从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转变为安全的依恋模式,并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重回健康发展轨道。这样的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改变社会规范以支持父母和积极育儿。比如,家庭友好的工作政策,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政策,对虐待行为还有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调整。
以上所举无意把一切责任归咎于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而是希望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提出另一个思考方向。
很多父母自己甚至不曾经历过良好的养育环境,他们也不过承受了上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创伤。而且为了生存和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多少人因为忙碌而失去了思考的空间,更没有了留给孩子的心理空间;数以亿计的父母们为了养家糊口,多年来离家辛勤劳作,不得不放弃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每一个时代都有辉煌的一面,但光彩后面,每个个体,也都是创伤的承受者。
■
相关内容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特别报道+ 更多
特别报道
+ 更多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