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4 07:31
时政
实现今年增长目标的压力和风险+ 查看更多
实现今年增长目标的压力和风险
+ 查看更多
沈建光:房地产、财富管理违约频发,指向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增多,制约市场主体信心修复。政策层面还需进一步发力,以确保完成全年目标。
沈建光
■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经济数据。尽管不乏服务业、创新动能等亮点,但社会消费品零售、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均不及预期,凸显经济下行压力仍大。数据公布后,多家海外投行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下调至5%以下。同时,近期,房地产、财富管理等行业违约事件频发,指向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增多,制约市场主体信心修复。
在此背景下,政策层面还需进一步发力,以确保完成全年5%的经济增速目标。比如,发行特别国债或提高财政赤字,用于统筹发放消费券和地方隐性债务置换;进一步大幅降息,改善各部门资产负债表;加大房地产松绑力度,取消不合理限制措施等。
7月经济数据呈现八大压力
7月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经济运行呈现出八大压力,即商品零售回落、青年失业加剧、地产持续下行、出口降幅扩大、工业生产放缓、通缩压力凸显、企业盈利低迷、信贷需求下滑。
压力之一:商品零售明显回落。7月社零总额同比降至2.5%(6月为3.1%),为年内新低;环比再度转负(-0.06%),创有统计以来同期次低;两年平均增速也从上月的3.1%继续降至2.6%。
从分项看,商品零售明显弱于餐饮收入。7月商品零售两年平均增速降至2.1%,而代表服务消费的餐饮收入增速升至6.8%,支撑总体零售表现;同时,可选消费全面下滑。建材(-9.5%)、家具(-3.2%)、化妆品(-1.7%)、日用品(-0.2%)等均为负增长,家电(0.6%)、服装(1.5%)等也出现回落。
压力之二:青年就业形势严峻。7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较上月抬升0.1个百分点,统计局暂停发布青年失业率。结合季节性特征,预计7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将达到年内高点(6月为21.3%)。
青年失业率走高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158万人,叠加疫情期间推迟毕业和就业人数,劳动力供给大幅增加;其次,企业经营持续承压(特别是互联网、教培等吸纳青年就业的重点行业),导致用工需求减少;再次,经济恢复初期,青年群体的技能与招工需求存在错位。
压力之三:房地产持续下行。7月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只有-0.02%,创有统计以来同期新低,当月同比降至1.2%(6月为3.3%),房地产下行仍是投资端的最大拖累。
7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降幅扩大至12.2%。除“保交楼”驱动下竣工面积较快增长外,开工、销售、资金端延续弱势:新开工、施工面积降幅均超过20%;新房销售面积降幅为15.4%;房企资金来源降幅仍达21.0%(定金预收、个人按揭继续走低)。近期,碧桂园、远洋集团暴雷表明房企资金压力尚未改善,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压力之四:出口降幅继续扩大。7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降至-14.5%,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外需走弱、价格下行是主要原因。
分地区看,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前期表现较好的新兴经济体)出口普遍回落,只有对俄出口维持高增;分产品看,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走弱,汽车、船舶等品类表现较好。考虑到美欧制造业下行、价格下行拖累持续、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出口短期仍将承压,全年大概率负增长。
压力之五:工业生产有所放缓。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降至3.7%(6月为4.4%);环比大幅降至0.01%;两年平均增速也回落至3.7%。
一方面,外需走弱对工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7月微型计算机设备(-14.5%)、集成电路(-6.8%)、智能手机(-3.9%)等电子产品两年平均增速延续负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放缓也对工业生产形成较大拖累。7月水泥(-6.4%)、玻璃(-3.2%)两年平均增速处于负区间;受补库等因素推动,粗钢产量增速(2.2%)有所回暖。
压力之六:通缩压力进一步显现。7月CPI同比为-0.3%,自2021年初以来再度转负,主要受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鲜菜)走弱拖累。而暑假出游火热、“618”促销结束等短期因素带动服务、商品价格回暖。
PPI同比为-4.4%,降幅有所收窄,主要得益于国际定价的原油、有色以及国内定价的煤炭、黑色等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尽管7月物价指标呈现出一些结构性亮点,但更多受短期因素推动,内需不足下低物价环境仍将延续。
压力之七:企业盈利持续低迷。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降幅仍有16.8%,6月当月同比降幅为8.3%,价格因素是主要拖累。其中,上游原材料制造业利润普遍负增长,中游装备制造业继续回暖。
6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至2.2%,但由于内需疲软叠加外需走弱,库存增速接近底部并不意味着整体补库存即将开启。在企业盈利低迷背景下,后续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前景仍不容乐观。
压力之八:信贷数据大幅下滑。7月新增社融5282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3459亿元,均大幅不及预期。究其原因,一是6月季末冲量导致信贷透支,二是居民、企业融资需求依然乏力。
其中,7月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减少672亿元。一方面,地产销售进一步走弱,且居民提前还贷热情不减;另一方面,季末考核后银行投放经营贷的力度明显减弱。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2712亿元,同比少增747亿元,结束了连续11个月的同比正增长,表明企业贷款需求偏弱。
中国经济还面临四重风险
近来,房地产、财富管理行业违约事件不断,地方债务、外商投资等问题引发市场担忧,中国经济还面临诸多风险。
风险之一:房企违约事件频发。今年以来,伴随防疫政策放开、各部门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一季度房市呈现“小阳春”行情。但二季度开始,房地产销售、融资、投资、拿地大幅转弱,房价环比重回下跌态势。
8月份,碧桂园、远洋集团出现债券违约风险事件。此前房企暴雷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但如今以远洋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未能幸免。这意味着,大部分房企债务压力依然较大,且融资恢复和销售复苏均不及预期,房地产行业风险远未出清。由于房企违约与房屋销售存在负反馈机制,房企暴雷将进一步弱化居民购房信心。总体而言,房地产行业仍未见底甚至继续恶化,不仅全方位冲击宏观经济,而且引发各领域风险加剧。
风险之二:金融体系风险蔓延。6月上旬以来,市场陆续传出中植集团四大财富公司理财产品逾期的消息。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官宣踩雷中融信托。8月11日,上市公司金博股份、南都物业发布公告称,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未能按期收回本金和收益,涉及本金分别为6000万元和3000万元。
中融信托暴雷与其房地产业务占比较高有较大关联(截至2022年末,中融信托资产总计6293.5亿元。其中,房地产金额672.6亿元,占比10.7%)。由于房地产深度调整,信托融资对应的底层资产收益率下滑,无法匹配需要支付的高收益,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产品无法按时兑付。这也表明,房地产持续下行导致金融体系风险暴露。
风险之三:地方债务压力加大。受房地产低迷影响,1-7月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仅为2.29万亿元,为近六年同期新低,这对地方财政运转、基建发力、城投融资等造成了负面冲击。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城投平台隐性债务。二季度以来,云南、广西、贵州、内蒙古等地城投债务负面舆情不断。如果计入城投平台有息债务,截至2022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城投平台有息债务之和/综合财力)和负债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城投平台有息债务之和/GDP)分别达到321.9%和74.5%,处于较高水平。分地区看,债务率超过300%的省份有18个,其中天津、重庆、江苏、云南和浙江五地超过400%。
风险之四:外商投资大幅下滑。上半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外管局口径,下同)规模仅为254.08亿美元,为2003年以来同期新低,同比降幅超过80%。其中,二季度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只有49亿美元,创1998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尽管今年全球外商投资普遍萎缩(一季度全球FDI流量同比下降近35%),但我国外商投资降幅明显高于全球。除美国加息、人民币贬值等短期因素外,中国与西方“脱钩”以及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等中长期因素正在动摇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信心。
实现5%目标增速还需政策发力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隐患,政策层已做出针对性部署。近期,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确定了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较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更加全面。同时,各部门推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如人民银行宣布年内第二次降息、证监会提出活跃资本市场举措、商务部继续推进稳外资、三部门部署促汽车、家电、家居消费措施等。
在笔者看来,政策层面还需进一步发力,以实现全年5%的目标增速。财政方面,建议发行特别国债或提高赤字率,主要用于统筹发放消费券和地方隐性债务置换,尽快将内需拉回正常轨道,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货币方面,建议进一步大幅降息(如50BP)。考虑到中国实际利率偏高且宏观杠杆率高企,降息有助于降低全社会利息支出成本、改善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房地产方面,建议取消不合理的限购、限售等措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缓解房地产对经济运行各个环节的掣肘。■
在此背景下,政策层面还需进一步发力,以确保完成全年5%的经济增速目标。比如,发行特别国债或提高财政赤字,用于统筹发放消费券和地方隐性债务置换;进一步大幅降息,改善各部门资产负债表;加大房地产松绑力度,取消不合理限制措施等。
7月经济数据呈现八大压力
7月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经济运行呈现出八大压力,即商品零售回落、青年失业加剧、地产持续下行、出口降幅扩大、工业生产放缓、通缩压力凸显、企业盈利低迷、信贷需求下滑。
压力之一:商品零售明显回落。7月社零总额同比降至2.5%(6月为3.1%),为年内新低;环比再度转负(-0.06%),创有统计以来同期次低;两年平均增速也从上月的3.1%继续降至2.6%。
从分项看,商品零售明显弱于餐饮收入。7月商品零售两年平均增速降至2.1%,而代表服务消费的餐饮收入增速升至6.8%,支撑总体零售表现;同时,可选消费全面下滑。建材(-9.5%)、家具(-3.2%)、化妆品(-1.7%)、日用品(-0.2%)等均为负增长,家电(0.6%)、服装(1.5%)等也出现回落。
压力之二:青年就业形势严峻。7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较上月抬升0.1个百分点,统计局暂停发布青年失业率。结合季节性特征,预计7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将达到年内高点(6月为21.3%)。
青年失业率走高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158万人,叠加疫情期间推迟毕业和就业人数,劳动力供给大幅增加;其次,企业经营持续承压(特别是互联网、教培等吸纳青年就业的重点行业),导致用工需求减少;再次,经济恢复初期,青年群体的技能与招工需求存在错位。
压力之三:房地产持续下行。7月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只有-0.02%,创有统计以来同期新低,当月同比降至1.2%(6月为3.3%),房地产下行仍是投资端的最大拖累。
7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降幅扩大至12.2%。除“保交楼”驱动下竣工面积较快增长外,开工、销售、资金端延续弱势:新开工、施工面积降幅均超过20%;新房销售面积降幅为15.4%;房企资金来源降幅仍达21.0%(定金预收、个人按揭继续走低)。近期,碧桂园、远洋集团暴雷表明房企资金压力尚未改善,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压力之四:出口降幅继续扩大。7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降至-14.5%,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外需走弱、价格下行是主要原因。
分地区看,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前期表现较好的新兴经济体)出口普遍回落,只有对俄出口维持高增;分产品看,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走弱,汽车、船舶等品类表现较好。考虑到美欧制造业下行、价格下行拖累持续、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出口短期仍将承压,全年大概率负增长。
压力之五:工业生产有所放缓。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降至3.7%(6月为4.4%);环比大幅降至0.01%;两年平均增速也回落至3.7%。
一方面,外需走弱对工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7月微型计算机设备(-14.5%)、集成电路(-6.8%)、智能手机(-3.9%)等电子产品两年平均增速延续负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放缓也对工业生产形成较大拖累。7月水泥(-6.4%)、玻璃(-3.2%)两年平均增速处于负区间;受补库等因素推动,粗钢产量增速(2.2%)有所回暖。
压力之六:通缩压力进一步显现。7月CPI同比为-0.3%,自2021年初以来再度转负,主要受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鲜菜)走弱拖累。而暑假出游火热、“618”促销结束等短期因素带动服务、商品价格回暖。
PPI同比为-4.4%,降幅有所收窄,主要得益于国际定价的原油、有色以及国内定价的煤炭、黑色等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尽管7月物价指标呈现出一些结构性亮点,但更多受短期因素推动,内需不足下低物价环境仍将延续。
压力之七:企业盈利持续低迷。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降幅仍有16.8%,6月当月同比降幅为8.3%,价格因素是主要拖累。其中,上游原材料制造业利润普遍负增长,中游装备制造业继续回暖。
6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至2.2%,但由于内需疲软叠加外需走弱,库存增速接近底部并不意味着整体补库存即将开启。在企业盈利低迷背景下,后续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前景仍不容乐观。
压力之八:信贷数据大幅下滑。7月新增社融5282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3459亿元,均大幅不及预期。究其原因,一是6月季末冲量导致信贷透支,二是居民、企业融资需求依然乏力。
其中,7月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减少672亿元。一方面,地产销售进一步走弱,且居民提前还贷热情不减;另一方面,季末考核后银行投放经营贷的力度明显减弱。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2712亿元,同比少增747亿元,结束了连续11个月的同比正增长,表明企业贷款需求偏弱。
中国经济还面临四重风险
近来,房地产、财富管理行业违约事件不断,地方债务、外商投资等问题引发市场担忧,中国经济还面临诸多风险。
风险之一:房企违约事件频发。今年以来,伴随防疫政策放开、各部门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一季度房市呈现“小阳春”行情。但二季度开始,房地产销售、融资、投资、拿地大幅转弱,房价环比重回下跌态势。
8月份,碧桂园、远洋集团出现债券违约风险事件。此前房企暴雷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但如今以远洋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未能幸免。这意味着,大部分房企债务压力依然较大,且融资恢复和销售复苏均不及预期,房地产行业风险远未出清。由于房企违约与房屋销售存在负反馈机制,房企暴雷将进一步弱化居民购房信心。总体而言,房地产行业仍未见底甚至继续恶化,不仅全方位冲击宏观经济,而且引发各领域风险加剧。
风险之二:金融体系风险蔓延。6月上旬以来,市场陆续传出中植集团四大财富公司理财产品逾期的消息。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官宣踩雷中融信托。8月11日,上市公司金博股份、南都物业发布公告称,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未能按期收回本金和收益,涉及本金分别为6000万元和3000万元。
中融信托暴雷与其房地产业务占比较高有较大关联(截至2022年末,中融信托资产总计6293.5亿元。其中,房地产金额672.6亿元,占比10.7%)。由于房地产深度调整,信托融资对应的底层资产收益率下滑,无法匹配需要支付的高收益,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产品无法按时兑付。这也表明,房地产持续下行导致金融体系风险暴露。
风险之三:地方债务压力加大。受房地产低迷影响,1-7月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仅为2.29万亿元,为近六年同期新低,这对地方财政运转、基建发力、城投融资等造成了负面冲击。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城投平台隐性债务。二季度以来,云南、广西、贵州、内蒙古等地城投债务负面舆情不断。如果计入城投平台有息债务,截至2022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城投平台有息债务之和/综合财力)和负债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城投平台有息债务之和/GDP)分别达到321.9%和74.5%,处于较高水平。分地区看,债务率超过300%的省份有18个,其中天津、重庆、江苏、云南和浙江五地超过400%。
风险之四:外商投资大幅下滑。上半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外管局口径,下同)规模仅为254.08亿美元,为2003年以来同期新低,同比降幅超过80%。其中,二季度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只有49亿美元,创1998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尽管今年全球外商投资普遍萎缩(一季度全球FDI流量同比下降近35%),但我国外商投资降幅明显高于全球。除美国加息、人民币贬值等短期因素外,中国与西方“脱钩”以及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等中长期因素正在动摇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信心。
实现5%目标增速还需政策发力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隐患,政策层已做出针对性部署。近期,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确定了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较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更加全面。同时,各部门推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如人民银行宣布年内第二次降息、证监会提出活跃资本市场举措、商务部继续推进稳外资、三部门部署促汽车、家电、家居消费措施等。
在笔者看来,政策层面还需进一步发力,以实现全年5%的目标增速。财政方面,建议发行特别国债或提高赤字率,主要用于统筹发放消费券和地方隐性债务置换,尽快将内需拉回正常轨道,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货币方面,建议进一步大幅降息(如50BP)。考虑到中国实际利率偏高且宏观杠杆率高企,降息有助于降低全社会利息支出成本、改善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房地产方面,建议取消不合理的限购、限售等措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缓解房地产对经济运行各个环节的掣肘。■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沈建光
■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经济数据。尽管不乏服务业、创新动能等亮点,但社会消费品零售、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均不及预期,凸显经济下行压力仍大。数据公布后,多家海外投行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下调至5%以下。同时,近期,房地产、财富管理等行业违约事件频发,指向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增多,制约市场主体信心修复。
在此背景下,政策层面还需进一步发力,以确保完成全年5%的经济增速目标。比如,发行特别国债或提高财政赤字,用于统筹发放消费券和地方隐性债务置换;进一步大幅降息,改善各部门资产负债表;加大房地产松绑力度,取消不合理限制措施等。
7月经济数据呈现八大压力
7月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经济运行呈现出八大压力,即商品零售回落、青年失业加剧、地产持续下行、出口降幅扩大、工业生产放缓、通缩压力凸显、企业盈利低迷、信贷需求下滑。
压力之一:商品零售明显回落。7月社零总额同比降至2.5%(6月为3.1%),为年内新低;环比再度转负(-0.06%),创有统计以来同期次低;两年平均增速也从上月的3.1%继续降至2.6%。
从分项看,商品零售明显弱于餐饮收入。7月商品零售两年平均增速降至2.1%,而代表服务消费的餐饮收入增速升至6.8%,支撑总体零售表现;同时,可选消费全面下滑。建材(-9.5%)、家具(-3.2%)、化妆品(-1.7%)、日用品(-0.2%)等均为负增长,家电(0.6%)、服装(1.5%)等也出现回落。
压力之二:青年就业形势严峻。7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较上月抬升0.1个百分点,统计局暂停发布青年失业率。结合季节性特征,预计7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将达到年内高点(6月为21.3%)。
青年失业率走高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158万人,叠加疫情期间推迟毕业和就业人数,劳动力供给大幅增加;其次,企业经营持续承压(特别是互联网、教培等吸纳青年就业的重点行业),导致用工需求减少;再次,经济恢复初期,青年群体的技能与招工需求存在错位。
压力之三:房地产持续下行。7月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只有-0.02%,创有统计以来同期新低,当月同比降至1.2%(6月为3.3%),房地产下行仍是投资端的最大拖累。
7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降幅扩大至12.2%。除“保交楼”驱动下竣工面积较快增长外,开工、销售、资金端延续弱势:新开工、施工面积降幅均超过20%;新房销售面积降幅为15.4%;房企资金来源降幅仍达21.0%(定金预收、个人按揭继续走低)。近期,碧桂园、远洋集团暴雷表明房企资金压力尚未改善,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压力之四:出口降幅继续扩大。7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降至-14.5%,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外需走弱、价格下行是主要原因。
分地区看,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前期表现较好的新兴经济体)出口普遍回落,只有对俄出口维持高增;分产品看,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走弱,汽车、船舶等品类表现较好。考虑到美欧制造业下行、价格下行拖累持续、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出口短期仍将承压,全年大概率负增长。
压力之五:工业生产有所放缓。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降至3.7%(6月为4.4%);环比大幅降至0.01%;两年平均增速也回落至3.7%。
一方面,外需走弱对工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7月微型计算机设备(-14.5%)、集成电路(-6.8%)、智能手机(-3.9%)等电子产品两年平均增速延续负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放缓也对工业生产形成较大拖累。7月水泥(-6.4%)、玻璃(-3.2%)两年平均增速处于负区间;受补库等因素推动,粗钢产量增速(2.2%)有所回暖。
压力之六:通缩压力进一步显现。7月CPI同比为-0.3%,自2021年初以来再度转负,主要受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鲜菜)走弱拖累。而暑假出游火热、“618”促销结束等短期因素带动服务、商品价格回暖。
PPI同比为-4.4%,降幅有所收窄,主要得益于国际定价的原油、有色以及国内定价的煤炭、黑色等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尽管7月物价指标呈现出一些结构性亮点,但更多受短期因素推动,内需不足下低物价环境仍将延续。
压力之七:企业盈利持续低迷。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降幅仍有16.8%,6月当月同比降幅为8.3%,价格因素是主要拖累。其中,上游原材料制造业利润普遍负增长,中游装备制造业继续回暖。
6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至2.2%,但由于内需疲软叠加外需走弱,库存增速接近底部并不意味着整体补库存即将开启。在企业盈利低迷背景下,后续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前景仍不容乐观。
压力之八:信贷数据大幅下滑。7月新增社融5282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3459亿元,均大幅不及预期。究其原因,一是6月季末冲量导致信贷透支,二是居民、企业融资需求依然乏力。
其中,7月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减少672亿元。一方面,地产销售进一步走弱,且居民提前还贷热情不减;另一方面,季末考核后银行投放经营贷的力度明显减弱。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2712亿元,同比少增747亿元,结束了连续11个月的同比正增长,表明企业贷款需求偏弱。
中国经济还面临四重风险
近来,房地产、财富管理行业违约事件不断,地方债务、外商投资等问题引发市场担忧,中国经济还面临诸多风险。
风险之一:房企违约事件频发。今年以来,伴随防疫政策放开、各部门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一季度房市呈现“小阳春”行情。但二季度开始,房地产销售、融资、投资、拿地大幅转弱,房价环比重回下跌态势。
8月份,碧桂园、远洋集团出现债券违约风险事件。此前房企暴雷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但如今以远洋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未能幸免。这意味着,大部分房企债务压力依然较大,且融资恢复和销售复苏均不及预期,房地产行业风险远未出清。由于房企违约与房屋销售存在负反馈机制,房企暴雷将进一步弱化居民购房信心。总体而言,房地产行业仍未见底甚至继续恶化,不仅全方位冲击宏观经济,而且引发各领域风险加剧。
风险之二:金融体系风险蔓延。6月上旬以来,市场陆续传出中植集团四大财富公司理财产品逾期的消息。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官宣踩雷中融信托。8月11日,上市公司金博股份、南都物业发布公告称,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未能按期收回本金和收益,涉及本金分别为6000万元和3000万元。
中融信托暴雷与其房地产业务占比较高有较大关联(截至2022年末,中融信托资产总计6293.5亿元。其中,房地产金额672.6亿元,占比10.7%)。由于房地产深度调整,信托融资对应的底层资产收益率下滑,无法匹配需要支付的高收益,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产品无法按时兑付。这也表明,房地产持续下行导致金融体系风险暴露。
风险之三:地方债务压力加大。受房地产低迷影响,1-7月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仅为2.29万亿元,为近六年同期新低,这对地方财政运转、基建发力、城投融资等造成了负面冲击。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城投平台隐性债务。二季度以来,云南、广西、贵州、内蒙古等地城投债务负面舆情不断。如果计入城投平台有息债务,截至2022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城投平台有息债务之和/综合财力)和负债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城投平台有息债务之和/GDP)分别达到321.9%和74.5%,处于较高水平。分地区看,债务率超过300%的省份有18个,其中天津、重庆、江苏、云南和浙江五地超过400%。
风险之四:外商投资大幅下滑。上半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外管局口径,下同)规模仅为254.08亿美元,为2003年以来同期新低,同比降幅超过80%。其中,二季度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只有49亿美元,创1998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尽管今年全球外商投资普遍萎缩(一季度全球FDI流量同比下降近35%),但我国外商投资降幅明显高于全球。除美国加息、人民币贬值等短期因素外,中国与西方“脱钩”以及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等中长期因素正在动摇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信心。
实现5%目标增速还需政策发力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隐患,政策层已做出针对性部署。近期,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确定了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较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更加全面。同时,各部门推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如人民银行宣布年内第二次降息、证监会提出活跃资本市场举措、商务部继续推进稳外资、三部门部署促汽车、家电、家居消费措施等。
在笔者看来,政策层面还需进一步发力,以实现全年5%的目标增速。财政方面,建议发行特别国债或提高赤字率,主要用于统筹发放消费券和地方隐性债务置换,尽快将内需拉回正常轨道,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货币方面,建议进一步大幅降息(如50BP)。考虑到中国实际利率偏高且宏观杠杆率高企,降息有助于降低全社会利息支出成本、改善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房地产方面,建议取消不合理的限购、限售等措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缓解房地产对经济运行各个环节的掣肘。■
在此背景下,政策层面还需进一步发力,以确保完成全年5%的经济增速目标。比如,发行特别国债或提高财政赤字,用于统筹发放消费券和地方隐性债务置换;进一步大幅降息,改善各部门资产负债表;加大房地产松绑力度,取消不合理限制措施等。
7月经济数据呈现八大压力
7月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经济运行呈现出八大压力,即商品零售回落、青年失业加剧、地产持续下行、出口降幅扩大、工业生产放缓、通缩压力凸显、企业盈利低迷、信贷需求下滑。
压力之一:商品零售明显回落。7月社零总额同比降至2.5%(6月为3.1%),为年内新低;环比再度转负(-0.06%),创有统计以来同期次低;两年平均增速也从上月的3.1%继续降至2.6%。
从分项看,商品零售明显弱于餐饮收入。7月商品零售两年平均增速降至2.1%,而代表服务消费的餐饮收入增速升至6.8%,支撑总体零售表现;同时,可选消费全面下滑。建材(-9.5%)、家具(-3.2%)、化妆品(-1.7%)、日用品(-0.2%)等均为负增长,家电(0.6%)、服装(1.5%)等也出现回落。
压力之二:青年就业形势严峻。7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较上月抬升0.1个百分点,统计局暂停发布青年失业率。结合季节性特征,预计7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将达到年内高点(6月为21.3%)。
青年失业率走高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158万人,叠加疫情期间推迟毕业和就业人数,劳动力供给大幅增加;其次,企业经营持续承压(特别是互联网、教培等吸纳青年就业的重点行业),导致用工需求减少;再次,经济恢复初期,青年群体的技能与招工需求存在错位。
压力之三:房地产持续下行。7月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只有-0.02%,创有统计以来同期新低,当月同比降至1.2%(6月为3.3%),房地产下行仍是投资端的最大拖累。
7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降幅扩大至12.2%。除“保交楼”驱动下竣工面积较快增长外,开工、销售、资金端延续弱势:新开工、施工面积降幅均超过20%;新房销售面积降幅为15.4%;房企资金来源降幅仍达21.0%(定金预收、个人按揭继续走低)。近期,碧桂园、远洋集团暴雷表明房企资金压力尚未改善,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压力之四:出口降幅继续扩大。7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降至-14.5%,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外需走弱、价格下行是主要原因。
分地区看,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前期表现较好的新兴经济体)出口普遍回落,只有对俄出口维持高增;分产品看,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出口走弱,汽车、船舶等品类表现较好。考虑到美欧制造业下行、价格下行拖累持续、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出口短期仍将承压,全年大概率负增长。
压力之五:工业生产有所放缓。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降至3.7%(6月为4.4%);环比大幅降至0.01%;两年平均增速也回落至3.7%。
一方面,外需走弱对工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7月微型计算机设备(-14.5%)、集成电路(-6.8%)、智能手机(-3.9%)等电子产品两年平均增速延续负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放缓也对工业生产形成较大拖累。7月水泥(-6.4%)、玻璃(-3.2%)两年平均增速处于负区间;受补库等因素推动,粗钢产量增速(2.2%)有所回暖。
压力之六:通缩压力进一步显现。7月CPI同比为-0.3%,自2021年初以来再度转负,主要受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鲜菜)走弱拖累。而暑假出游火热、“618”促销结束等短期因素带动服务、商品价格回暖。
PPI同比为-4.4%,降幅有所收窄,主要得益于国际定价的原油、有色以及国内定价的煤炭、黑色等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尽管7月物价指标呈现出一些结构性亮点,但更多受短期因素推动,内需不足下低物价环境仍将延续。
压力之七:企业盈利持续低迷。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降幅仍有16.8%,6月当月同比降幅为8.3%,价格因素是主要拖累。其中,上游原材料制造业利润普遍负增长,中游装备制造业继续回暖。
6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至2.2%,但由于内需疲软叠加外需走弱,库存增速接近底部并不意味着整体补库存即将开启。在企业盈利低迷背景下,后续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前景仍不容乐观。
压力之八:信贷数据大幅下滑。7月新增社融5282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3459亿元,均大幅不及预期。究其原因,一是6月季末冲量导致信贷透支,二是居民、企业融资需求依然乏力。
其中,7月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减少672亿元。一方面,地产销售进一步走弱,且居民提前还贷热情不减;另一方面,季末考核后银行投放经营贷的力度明显减弱。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2712亿元,同比少增747亿元,结束了连续11个月的同比正增长,表明企业贷款需求偏弱。
中国经济还面临四重风险
近来,房地产、财富管理行业违约事件不断,地方债务、外商投资等问题引发市场担忧,中国经济还面临诸多风险。
风险之一:房企违约事件频发。今年以来,伴随防疫政策放开、各部门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一季度房市呈现“小阳春”行情。但二季度开始,房地产销售、融资、投资、拿地大幅转弱,房价环比重回下跌态势。
8月份,碧桂园、远洋集团出现债券违约风险事件。此前房企暴雷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但如今以远洋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未能幸免。这意味着,大部分房企债务压力依然较大,且融资恢复和销售复苏均不及预期,房地产行业风险远未出清。由于房企违约与房屋销售存在负反馈机制,房企暴雷将进一步弱化居民购房信心。总体而言,房地产行业仍未见底甚至继续恶化,不仅全方位冲击宏观经济,而且引发各领域风险加剧。
风险之二:金融体系风险蔓延。6月上旬以来,市场陆续传出中植集团四大财富公司理财产品逾期的消息。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官宣踩雷中融信托。8月11日,上市公司金博股份、南都物业发布公告称,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未能按期收回本金和收益,涉及本金分别为6000万元和3000万元。
中融信托暴雷与其房地产业务占比较高有较大关联(截至2022年末,中融信托资产总计6293.5亿元。其中,房地产金额672.6亿元,占比10.7%)。由于房地产深度调整,信托融资对应的底层资产收益率下滑,无法匹配需要支付的高收益,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产品无法按时兑付。这也表明,房地产持续下行导致金融体系风险暴露。
风险之三:地方债务压力加大。受房地产低迷影响,1-7月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仅为2.29万亿元,为近六年同期新低,这对地方财政运转、基建发力、城投融资等造成了负面冲击。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城投平台隐性债务。二季度以来,云南、广西、贵州、内蒙古等地城投债务负面舆情不断。如果计入城投平台有息债务,截至2022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城投平台有息债务之和/综合财力)和负债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城投平台有息债务之和/GDP)分别达到321.9%和74.5%,处于较高水平。分地区看,债务率超过300%的省份有18个,其中天津、重庆、江苏、云南和浙江五地超过400%。
风险之四:外商投资大幅下滑。上半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外管局口径,下同)规模仅为254.08亿美元,为2003年以来同期新低,同比降幅超过80%。其中,二季度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只有49亿美元,创1998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尽管今年全球外商投资普遍萎缩(一季度全球FDI流量同比下降近35%),但我国外商投资降幅明显高于全球。除美国加息、人民币贬值等短期因素外,中国与西方“脱钩”以及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等中长期因素正在动摇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信心。
实现5%目标增速还需政策发力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隐患,政策层已做出针对性部署。近期,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确定了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较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更加全面。同时,各部门推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如人民银行宣布年内第二次降息、证监会提出活跃资本市场举措、商务部继续推进稳外资、三部门部署促汽车、家电、家居消费措施等。
在笔者看来,政策层面还需进一步发力,以实现全年5%的目标增速。财政方面,建议发行特别国债或提高赤字率,主要用于统筹发放消费券和地方隐性债务置换,尽快将内需拉回正常轨道,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货币方面,建议进一步大幅降息(如50BP)。考虑到中国实际利率偏高且宏观杠杆率高企,降息有助于降低全社会利息支出成本、改善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房地产方面,建议取消不合理的限购、限售等措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缓解房地产对经济运行各个环节的掣肘。■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OR+ 更多
读者评论
OR
+ 更多
特别报道+ 更多
特别报道
+ 更多
最受欢迎
OR
+
分享:
最新资讯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
读者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