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07-25 08:45
社会与生活

何谓小镇做题家?

刘远举:超越小镇做题家,不需要杰出,只需要相信知识,并努力践行。从这个意义上,是否是做题家,不在于血统、知识,而在于选择。
教育|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会心灵鸡汤化?
刘远举

■小镇做题家这个充满城乡二元歧视的说法,当然是错误的。

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大多数人都要依靠考试,通过教育体系的筛选,逐步升学,学习到更多技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会做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通过考试层层选拔,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奋斗的过程。

不过,现有舆论场中一些嘲讽者的本意,未必是要讽刺这个出身与这种自我奋斗。小镇做题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真实存在的。

一、会做题,但不相信知识

先讲一个故事。在一所全市顶尖高中的一间教室中,天气炎热,教室里的电扇没有安装好调速器,在安装调速器的地方,两根金属线裸露在外面,只要搭上这两根线,电扇就会运转起来。不过,两根线的裸露部分都是直的,手拿着塑料部分搭上之后,摩擦力小,过不了多久两根线就会又分开,教室里就出现一片叹气的声音。有人过去,先看了看自己的鞋,是胶底的,确认鞋是干燥的之后,他用双手拿着一根线的金属部分,掰弯,再同样地把第二根线的金属部分掰弯,然后,拿着两根线的塑料部分,把掰弯的金属部分挂上,由于是钩住的,导线自然不会分开,电扇就保持转动。

带电操作的原理与方法,是初中物理的基本内容。教室里的学生,都是顶尖的初中毕业生,不过,他们似乎并不相信书本上的知识,害怕带电操作会触电。这样的想法,是出于经验,哪怕是精通理论知识,他们仍然选择相信经验。

这种相信经验,而不相信理论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多很多。比如,医生完全放弃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放弃统计学、药理、最基本的判断药效的“分组、双盲、对照”原则。他们在考试的时候,都能写下正确的答案,但在实际工作中,都把这些原则抛之脑后,理所当然的给病人开出那些不能通过检验的药。

哪怕他们有着博士后的学历,难道他们不正是做题家吗?

虽然知道知识点,但不相信书本上的知识,并把恪守理论的人称之为书呆子,然后,演变为对规则的轻视。这些人都是做题家。

比如,矿工不相信防护,不愿意戴防护用品,最后出现矽肺。装修的时候,你会发现油漆工根本不愿意戴面罩。再比如,在驾照考试的时候,考了100分,但开车的时候,却不尊重规则,按照口口相传的经验驾驶,比如,转向不打转向灯。我国道路交通每万车死亡率约10人,是美国的10多倍,日本的20多倍。

二、会做题,但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很多知识背后是价值观。比如,课本上,他们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包含自由、民主,这些人类知识、文明的结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描述。考试的时候,他们能准确地回答。然而但一到了社交媒体上,这些东西他们能立刻忘掉。

考上公务员,经过高考、国考,可谓做题的顶峰,什么题都会。甚至知识点都知道,上到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下到各种规则制度、道德都懂。但是遇到事一拍脑袋,下指令的下指令,执行的执行,“把人门撬了”“把人硬隔离”了,这些人不正是做题家吗?

做题家只关注做题,不关注正确的三观,不关注怎么做人。

网上很多新闻,家长反对那些有多动症、自闭症、阿斯伯格症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同班。如果这些孩子有攻击行为,涉及安全,当然应该想办法做出更好的安排,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攻击行为,家长担心的是影响到课堂纪律,影响自己孩子成绩。说白了,影响到做题技能的培训。

但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学会宽容、善良、善待他人、与人为善,难道不是一个人一生中,比做题更重要的教育吗?

知识、正确的三观,不一定通过做题来学习,会做题仅仅表示知道这些知识、知道这些三观,但并不代表做题家相信这些知识,认可这些三观。会做题与反智,是可以在同处于一人的。

三、何为小镇?

所谓小镇,并不一定指出生地,而是指:虽然生活在城市,在大城市出生、长大;虽然生活在现代化的物质中,但价值观却是小镇的,小农的。

不相信知识与小镇,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内在联系。不相信知识,相信经验,可以说是一种农业文明的遗迹。在小农时代,生活和生产局限于一个地域的熟人社会,社会管理以氏族、宗族为单位,依靠经验就足以应对小农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对知识的相信,则是经历长期工业社会、技术进程后人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

更进一步的,小农、小镇的本质是服从。

中国教育缺乏对于鼓励学生进行思辨的训练。从教学理念,课堂纪律,到学生作业都是如此。缺乏鼓励学生质疑,也不鼓励辩论,对于老师,课本上的内容,要求学生相信、服从而不是进行思辨甚至质疑。那些有质疑的人,会被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嫌弃。所以大多数中国学生缺乏思辨的理念、方法,只是在学习僵化的“死的知识”——更准确地说,学习做题。而不是通过学习某一种知识进行思维的训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与小镇做题家对应的是“杰出人才”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在一次专题研讨“钱学森之问”的小型学术会上,3位并列而坐的老学者,各用了一个关键词,来表达自己对“钱问”出路的见解。84岁的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陈耀松说“要靠民主”;紧接着,88岁的力学家郑哲敏院士说“要有自由”。(之后不久,在2013年1月,他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接着,95岁的中国科技大学备享盛名的李佩教授说“要能争论”。

其实,超越小镇做题家,不需要杰出,只需要相信自己书本上所学到的东西,并努力践行。从这个意义上,是否是做题家,不在于血统、知识,而在于选择。■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教育|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会心灵鸡汤化?
2022-07-25 08:45
社会与生活

何谓小镇做题家?

刘远举:超越小镇做题家,不需要杰出,只需要相信知识,并努力践行。从这个意义上,是否是做题家,不在于血统、知识,而在于选择。
刘远举

■小镇做题家这个充满城乡二元歧视的说法,当然是错误的。

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大多数人都要依靠考试,通过教育体系的筛选,逐步升学,学习到更多技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会做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通过考试层层选拔,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奋斗的过程。

不过,现有舆论场中一些嘲讽者的本意,未必是要讽刺这个出身与这种自我奋斗。小镇做题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真实存在的。

一、会做题,但不相信知识

先讲一个故事。在一所全市顶尖高中的一间教室中,天气炎热,教室里的电扇没有安装好调速器,在安装调速器的地方,两根金属线裸露在外面,只要搭上这两根线,电扇就会运转起来。不过,两根线的裸露部分都是直的,手拿着塑料部分搭上之后,摩擦力小,过不了多久两根线就会又分开,教室里就出现一片叹气的声音。有人过去,先看了看自己的鞋,是胶底的,确认鞋是干燥的之后,他用双手拿着一根线的金属部分,掰弯,再同样地把第二根线的金属部分掰弯,然后,拿着两根线的塑料部分,把掰弯的金属部分挂上,由于是钩住的,导线自然不会分开,电扇就保持转动。

带电操作的原理与方法,是初中物理的基本内容。教室里的学生,都是顶尖的初中毕业生,不过,他们似乎并不相信书本上的知识,害怕带电操作会触电。这样的想法,是出于经验,哪怕是精通理论知识,他们仍然选择相信经验。

这种相信经验,而不相信理论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多很多。比如,医生完全放弃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放弃统计学、药理、最基本的判断药效的“分组、双盲、对照”原则。他们在考试的时候,都能写下正确的答案,但在实际工作中,都把这些原则抛之脑后,理所当然的给病人开出那些不能通过检验的药。

哪怕他们有着博士后的学历,难道他们不正是做题家吗?

虽然知道知识点,但不相信书本上的知识,并把恪守理论的人称之为书呆子,然后,演变为对规则的轻视。这些人都是做题家。

比如,矿工不相信防护,不愿意戴防护用品,最后出现矽肺。装修的时候,你会发现油漆工根本不愿意戴面罩。再比如,在驾照考试的时候,考了100分,但开车的时候,却不尊重规则,按照口口相传的经验驾驶,比如,转向不打转向灯。我国道路交通每万车死亡率约10人,是美国的10多倍,日本的20多倍。

二、会做题,但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很多知识背后是价值观。比如,课本上,他们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包含自由、民主,这些人类知识、文明的结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描述。考试的时候,他们能准确地回答。然而但一到了社交媒体上,这些东西他们能立刻忘掉。

考上公务员,经过高考、国考,可谓做题的顶峰,什么题都会。甚至知识点都知道,上到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下到各种规则制度、道德都懂。但是遇到事一拍脑袋,下指令的下指令,执行的执行,“把人门撬了”“把人硬隔离”了,这些人不正是做题家吗?

做题家只关注做题,不关注正确的三观,不关注怎么做人。

网上很多新闻,家长反对那些有多动症、自闭症、阿斯伯格症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同班。如果这些孩子有攻击行为,涉及安全,当然应该想办法做出更好的安排,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攻击行为,家长担心的是影响到课堂纪律,影响自己孩子成绩。说白了,影响到做题技能的培训。

但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学会宽容、善良、善待他人、与人为善,难道不是一个人一生中,比做题更重要的教育吗?

知识、正确的三观,不一定通过做题来学习,会做题仅仅表示知道这些知识、知道这些三观,但并不代表做题家相信这些知识,认可这些三观。会做题与反智,是可以在同处于一人的。

三、何为小镇?

所谓小镇,并不一定指出生地,而是指:虽然生活在城市,在大城市出生、长大;虽然生活在现代化的物质中,但价值观却是小镇的,小农的。

不相信知识与小镇,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内在联系。不相信知识,相信经验,可以说是一种农业文明的遗迹。在小农时代,生活和生产局限于一个地域的熟人社会,社会管理以氏族、宗族为单位,依靠经验就足以应对小农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对知识的相信,则是经历长期工业社会、技术进程后人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

更进一步的,小农、小镇的本质是服从。

中国教育缺乏对于鼓励学生进行思辨的训练。从教学理念,课堂纪律,到学生作业都是如此。缺乏鼓励学生质疑,也不鼓励辩论,对于老师,课本上的内容,要求学生相信、服从而不是进行思辨甚至质疑。那些有质疑的人,会被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嫌弃。所以大多数中国学生缺乏思辨的理念、方法,只是在学习僵化的“死的知识”——更准确地说,学习做题。而不是通过学习某一种知识进行思维的训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与小镇做题家对应的是“杰出人才”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在一次专题研讨“钱学森之问”的小型学术会上,3位并列而坐的老学者,各用了一个关键词,来表达自己对“钱问”出路的见解。84岁的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陈耀松说“要靠民主”;紧接着,88岁的力学家郑哲敏院士说“要有自由”。(之后不久,在2013年1月,他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接着,95岁的中国科技大学备享盛名的李佩教授说“要能争论”。

其实,超越小镇做题家,不需要杰出,只需要相信自己书本上所学到的东西,并努力践行。从这个意义上,是否是做题家,不在于血统、知识,而在于选择。■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