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4-12 19:24
艺术风尚

上海外滩美术馆的“远山”在哪里?

薛莉:上海外滩美术馆艺术总监朱筱蕤希望营造出“离散文化”精神内核,丢掉界限与禁锢,以人的本性去认识别人,而不是靠国籍、民族、地理位置来认识对方。
上海外滩美术馆的“远山”在哪里?-
展览现场,“胡昀:远山”,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

薛莉


上海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的外滩源片区,坐落着个性极其独特的上海外滩美术馆。自2010年向公众开放后,这座民营美术馆在当代艺术领域一直以国际化、先锋性、实验性累积着自己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口碑。

2023年,曾在纽约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担任助理策展人的朱筱蕤履新上海外滩美术馆艺术总监,并带来一系列气质独具、给人全新体验的展览。我采访了朱筱蕤,并试图找到这种独特气质的内核和根源。

寻找那一座“远山”

去上海外滩美术馆,与其说是去看展览,不如说去经历一场跨越文化艺术与历史人文的体验。用朱筱蕤的话说,就是“去展览化,从进入这幢楼开始,就进入到一场体验中,而不仅仅是看一个展览。”

拿该馆3月底刚刚推出的新展“胡昀:远山”举例,“远山”的名称,出自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勒内•多马尔(René Daumal)未完成的同名冒险小说《远山》。在小说中,“远山”并不存在,寻找远山象征着探寻通往“不可能不存在”的真理的道路。

这是上海当代艺术家胡昀在中国的首个美术馆个展。胡昀自2013年起,就开始挖掘早期从南亚、东南亚等地来华人士的足迹,从当时的探险队、传教士、博物学家留下的历史片断中,牵连出一系列历史地理叙事,其中一些,恰巧与上海外滩美术馆所在建筑的前身有重叠之处。

这幢装饰主义风格建筑建成于1932年,是中国第一座专为博物馆而造的建筑,由当时英国侨民在上海建立的文化机构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筹建,主要从事对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的调查研究。1933年,这座博物馆正式开放,二楼为伍连德讲堂(演讲厅),三楼开设图书馆,四、五楼为博物院陈列室,四楼陈列自然标本,五楼陈列中国历史文物。

艺术家胡昀研究过美国艺术收藏家、慈善家、胜家缝纫机产业继承人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Robert Sterling Clark)在中国的足迹,克拉克在1908年曾组织探险队前往中国西北省份考察,当时雇用了苏阿德(Arthur de Carle Sowerby,又名苏柯仁)作为随行博物学家,并与他合作出版了《穿越陕甘:1908-1909年克拉克考察队华北行纪》一书。胡昀创作的《无往之路》(2017)、《无题》(2016)等作品,就基于这段历史。

而苏阿德,后来担任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馆长。历史,在这里交汇了。

朱筱蕤构想中的上海外滩美术馆是一个跨学科知识输出的艺术机构。刚刚推出的春季项目,便是以“复杂地理”为主线的艺术、文化领域跨学科知识输出。她说:“我们以这幢楼为起点,做上海本地的思考,从过去牵连到现在。从上海本地开始建立研究线,今后还可以去思考怎样和太平洋地区的其它区域建立联系。”

这是个相当宏伟的蓝图。

打破学科的界限,打破展览的界限

胡昀的个展,只是上海外滩美术馆春季“复杂地理”项目的一个部分,同时展出的还有二楼的“讲堂”项目和三楼的“覆写上海”文献展。在展期内,会有音乐人、表演者、作者和本地艺术社群用多种形式重构这幢楼宇的过去和现在“覆写”叠加的多种历史功能。

(展览现场,“胡昀:远山”,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摄影:颜涛)
可以说,整个“复杂地理”项目以这幢建筑为中心,辐射到与上海牵连的百年移民史,将历史、现在“覆写”在一起,融合了当代艺术、建筑、文物、文献、表演等多种学科与呈现形态。

“我们用一种‘信息大爆炸’的方式,把这些历史线索碎片化地牵出来,观众可以自己去组织艺术叙事。”朱筱蕤说。

观看这样的展,需要比较多的知识储备,对这段历史最好要事先预习,否则很难懂得创作者的意图。朱筱蕤说:“上海的艺术机构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生态,有些机构在做教育普及性的工作,我们就可以去引发先锋性的思考。也许观者不一定能完全看懂,但如果能打开一些禁锢的理念或者思维框架,也是好的。”

“离散”与“杂糅”

去年,朱筱蕤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策展了6位亚裔艺术家的个展,分别是王水、王伊芙苓韬程、托什•巴斯科、舒比吉•拉奥、黛安•塞弗林•阮和谭婧。这6位近年来在国际机构崭露头角的新锐艺术家的共同特征是,血缘上都与亚洲有关联,但生活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各个地方,其创作表达也天然带着多元文化的痕迹。

朱筱蕤提出将“亚洲离散”的身份议题,作为这一组展览的内核。事实上,在朱筱蕤的规划中,“离散文化”也将继续存在于外滩美术馆的精神内核中。

(“王伊芙苓韬程:参差的对照”,展览现场图,2023年,上海外滩美术馆。摄影:颜涛)

那么,到底什么是离散文化呢?

朱筱蕤说:“离散文化的核心就是身份与经验的复杂性。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在一个地方出生,在另一个地方生活,没有那种固有的文化同化性的认知,比如:中国人应该怎样,美国人应该怎样,这种经验就是复杂的。有留学经验的也好,混血的、异国生活的也好,第几代移民也好,我们都离开了所谓‘根’的语境,处在一种文化杂糅的状态中。这就是离散文化的核心,也是我追崇的。”

在这种精神内核的引领下,朱筱蕤希望创造出一个环境,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找到让自己舒服、适应的体验,极大程度包容多元、复杂的各种文化。

她说:“每个人都有偏见,地域上也有外地人、本地人啊。我希望你能到了一个环境,觉得不那么陌生,能找到共通性,不要那么禁锢,而是打开一点点,把那些界限丢掉一点点,以人的本性去认识别人,而不是靠对方的国籍、民族、地理位置来认识对方。”

“为什么一些年轻人喜欢我们的展览,就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这个。”朱筱蕤说。

上海,正是在这种文化柔糅的背景下生长出来的城市。这种“离散文化”最终带来的全新视角的艺术叙事,或许就是带有浓重上海基因的上海外滩美术馆的“远山”。

美术馆一直是艺术行业有力的推动者。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做个展的6位年轻艺术家有些已经走上更大的国际舞台,比如黛安•塞弗林•阮的作品正在惠特尼双年展展出,王水和王伊芙苓韬程的作品即将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王水的个展去年在外滩美术馆甫一亮相时,被认为“高冷”、“不接地气”,而到了展览后期,却成为网络上流传的很火的打卡地。

这些都让朱筱蕤十分欣慰。她说:“这个地方显得高冷。但我们美术馆是很亲民的。”今年开始,上海外滩美术馆对所有学生免费,更是让句话得到了有力的佐证。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上海外滩美术馆的“远山”在哪里?-
2024-04-12 19:24
艺术风尚

上海外滩美术馆的“远山”在哪里?

薛莉:上海外滩美术馆艺术总监朱筱蕤希望营造出“离散文化”精神内核,丢掉界限与禁锢,以人的本性去认识别人,而不是靠国籍、民族、地理位置来认识对方。
展览现场,“胡昀:远山”,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

薛莉


上海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的外滩源片区,坐落着个性极其独特的上海外滩美术馆。自2010年向公众开放后,这座民营美术馆在当代艺术领域一直以国际化、先锋性、实验性累积着自己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口碑。

2023年,曾在纽约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担任助理策展人的朱筱蕤履新上海外滩美术馆艺术总监,并带来一系列气质独具、给人全新体验的展览。我采访了朱筱蕤,并试图找到这种独特气质的内核和根源。

寻找那一座“远山”

去上海外滩美术馆,与其说是去看展览,不如说去经历一场跨越文化艺术与历史人文的体验。用朱筱蕤的话说,就是“去展览化,从进入这幢楼开始,就进入到一场体验中,而不仅仅是看一个展览。”

拿该馆3月底刚刚推出的新展“胡昀:远山”举例,“远山”的名称,出自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勒内•多马尔(René Daumal)未完成的同名冒险小说《远山》。在小说中,“远山”并不存在,寻找远山象征着探寻通往“不可能不存在”的真理的道路。

这是上海当代艺术家胡昀在中国的首个美术馆个展。胡昀自2013年起,就开始挖掘早期从南亚、东南亚等地来华人士的足迹,从当时的探险队、传教士、博物学家留下的历史片断中,牵连出一系列历史地理叙事,其中一些,恰巧与上海外滩美术馆所在建筑的前身有重叠之处。

这幢装饰主义风格建筑建成于1932年,是中国第一座专为博物馆而造的建筑,由当时英国侨民在上海建立的文化机构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筹建,主要从事对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的调查研究。1933年,这座博物馆正式开放,二楼为伍连德讲堂(演讲厅),三楼开设图书馆,四、五楼为博物院陈列室,四楼陈列自然标本,五楼陈列中国历史文物。

艺术家胡昀研究过美国艺术收藏家、慈善家、胜家缝纫机产业继承人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Robert Sterling Clark)在中国的足迹,克拉克在1908年曾组织探险队前往中国西北省份考察,当时雇用了苏阿德(Arthur de Carle Sowerby,又名苏柯仁)作为随行博物学家,并与他合作出版了《穿越陕甘:1908-1909年克拉克考察队华北行纪》一书。胡昀创作的《无往之路》(2017)、《无题》(2016)等作品,就基于这段历史。

而苏阿德,后来担任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馆长。历史,在这里交汇了。

朱筱蕤构想中的上海外滩美术馆是一个跨学科知识输出的艺术机构。刚刚推出的春季项目,便是以“复杂地理”为主线的艺术、文化领域跨学科知识输出。她说:“我们以这幢楼为起点,做上海本地的思考,从过去牵连到现在。从上海本地开始建立研究线,今后还可以去思考怎样和太平洋地区的其它区域建立联系。”

这是个相当宏伟的蓝图。

打破学科的界限,打破展览的界限

胡昀的个展,只是上海外滩美术馆春季“复杂地理”项目的一个部分,同时展出的还有二楼的“讲堂”项目和三楼的“覆写上海”文献展。在展期内,会有音乐人、表演者、作者和本地艺术社群用多种形式重构这幢楼宇的过去和现在“覆写”叠加的多种历史功能。

(展览现场,“胡昀:远山”,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摄影:颜涛)
可以说,整个“复杂地理”项目以这幢建筑为中心,辐射到与上海牵连的百年移民史,将历史、现在“覆写”在一起,融合了当代艺术、建筑、文物、文献、表演等多种学科与呈现形态。

“我们用一种‘信息大爆炸’的方式,把这些历史线索碎片化地牵出来,观众可以自己去组织艺术叙事。”朱筱蕤说。

观看这样的展,需要比较多的知识储备,对这段历史最好要事先预习,否则很难懂得创作者的意图。朱筱蕤说:“上海的艺术机构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生态,有些机构在做教育普及性的工作,我们就可以去引发先锋性的思考。也许观者不一定能完全看懂,但如果能打开一些禁锢的理念或者思维框架,也是好的。”

“离散”与“杂糅”

去年,朱筱蕤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策展了6位亚裔艺术家的个展,分别是王水、王伊芙苓韬程、托什•巴斯科、舒比吉•拉奥、黛安•塞弗林•阮和谭婧。这6位近年来在国际机构崭露头角的新锐艺术家的共同特征是,血缘上都与亚洲有关联,但生活在欧洲、美洲、亚洲等各个地方,其创作表达也天然带着多元文化的痕迹。

朱筱蕤提出将“亚洲离散”的身份议题,作为这一组展览的内核。事实上,在朱筱蕤的规划中,“离散文化”也将继续存在于外滩美术馆的精神内核中。

(“王伊芙苓韬程:参差的对照”,展览现场图,2023年,上海外滩美术馆。摄影:颜涛)

那么,到底什么是离散文化呢?

朱筱蕤说:“离散文化的核心就是身份与经验的复杂性。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在一个地方出生,在另一个地方生活,没有那种固有的文化同化性的认知,比如:中国人应该怎样,美国人应该怎样,这种经验就是复杂的。有留学经验的也好,混血的、异国生活的也好,第几代移民也好,我们都离开了所谓‘根’的语境,处在一种文化杂糅的状态中。这就是离散文化的核心,也是我追崇的。”

在这种精神内核的引领下,朱筱蕤希望创造出一个环境,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找到让自己舒服、适应的体验,极大程度包容多元、复杂的各种文化。

她说:“每个人都有偏见,地域上也有外地人、本地人啊。我希望你能到了一个环境,觉得不那么陌生,能找到共通性,不要那么禁锢,而是打开一点点,把那些界限丢掉一点点,以人的本性去认识别人,而不是靠对方的国籍、民族、地理位置来认识对方。”

“为什么一些年轻人喜欢我们的展览,就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这个。”朱筱蕤说。

上海,正是在这种文化柔糅的背景下生长出来的城市。这种“离散文化”最终带来的全新视角的艺术叙事,或许就是带有浓重上海基因的上海外滩美术馆的“远山”。

美术馆一直是艺术行业有力的推动者。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做个展的6位年轻艺术家有些已经走上更大的国际舞台,比如黛安•塞弗林•阮的作品正在惠特尼双年展展出,王水和王伊芙苓韬程的作品即将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王水的个展去年在外滩美术馆甫一亮相时,被认为“高冷”、“不接地气”,而到了展览后期,却成为网络上流传的很火的打卡地。

这些都让朱筱蕤十分欣慰。她说:“这个地方显得高冷。但我们美术馆是很亲民的。”今年开始,上海外滩美术馆对所有学生免费,更是让句话得到了有力的佐证。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