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4-03-22 13:44
社会与生活

如何在“垃圾时间”中重启人生

徐瑾:“垃圾时间”流行,折射了什么社会情绪?如何有效渡过垃圾时间?经济有周期,人生有高低,在垃圾时间中寻找自我,借此获得新的自由。
女性这个315,打工人的天塌了
徐瑾


当经济高增停滞之后,时代华丽的面纱最终会老化褪色,露出其本来面目。

继内卷、35岁现象、躺平等词之后,“垃圾时间”应运而生。“垃圾时间”是啥意思,其中折射了什么社会情绪?如何真正有效渡过人生的垃圾时间?


“垃圾时间”源自镀金褪色

垃圾时间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一般表示双方比赛悬殊、胜负没有悬念、主力队员没有上场等情况。如今,这一概念也被衍生到更多领域,比如经济与生活。当未来不再有那么绮丽想象之后,垃圾时间也成为不少人的新感受。

“垃圾时间”的走红,本质是源自经济蛋糕的摊薄。2023年,中国GDP规模126达到万亿元,同比增长5.2%,2024计划是5%。这个数据比第二名国家高出很多,但是和历史速度比较,下滑压力明显。未来几年,很可能都在下滑压力之下,城市中产的阶层感觉也都面临下滑危机,每一年可能是未来n年最好的一年。

宏观整体疲弱,微观举步维艰,企业利润越来越低,内斗却日趋剧烈;工资不见涨,房贷却每个月雷打不动付出大笔利息,工作面临朝不保夕;35岁睁眼上有老下有小,身体和时间都面临考验,再就业寸步难行,延迟退休却时刻放松…… 在社交媒体上,随手可见各种类似吐槽,不少软阶层终于感受到宏观经济的寒意。前些年随处可见的30岁财务自由的创业精英、随便年入数百万的大厂精英、轻松月入五万的小助理,一夜之间都消失了,他们似乎都去到了爽文爽剧之中。中产软阶层们开始期待的不再是环游世界财务自由,而是祈祷平安退休。

一叶知秋,抛开宏观数据,垃圾时间一词在社交媒体流行,暗示了社会情绪变化变化,即从乐观进取进入了悲观观望的心态。股市和和楼市等资本市场变化,更是体现了信心的晦暗。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10913亿元,相比上年下降9.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5%。至于价格,全国70个大中城市出现了首次环比全部降价。股市方面,2023年A股市值蒸发约14万亿,2亿多股民人均亏损约6.5万元,而2024年开年之后暴跌更是让很多机构都亏损剧烈。

悲观的心态对于社会经济显然不利,问题是这种极度悲观背后,其实存在一种认知扭曲,那就是不愿意接受与面对即将到来的增长减速。

人生即曲线

经济有周期,人生有高低,走过最风光的高峰时刻,下坡路也是正常。

对于当下来说,经济进入新阶段,昔日高增长成为往事,意味着社会各方都需要对自我重新校准。如何理性看待这一现象,不少人亟需认知范式转化。我身边不少朋友,在各自行业曾经都是领军人物,不是合伙人也是高管。不过,其中很多人如今很艰难,尤其是如果身处房地产、教培这样的行业,如今要么赋闲在家,要么就是栖栖遑遑,个别的人还有麻烦缠身,中年返贫迫在眉睫。想想在你朋友圈逐渐消失的这些人,你会瞥见时代的影子。如果追问他们做错了什么,其实并没有,他们只是随波漂流,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每一个浪潮,顺风顺水被推举上高位,如今状况的也不过是时代的浪潮退却,暴露自身的真正段位。

过去中国经济是两位数增长,投资回报率也是如此,对应着企业和个人,意味着五六年就能翻一倍。哪怕你只是随大流,都可以获得不菲的财富以及发展。当我们回顾自己人生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倾向于把自己当作剧本的主角,我们人生也往往被想象成一幕幕精彩的个人奋斗,从一个辉煌走向另外一个辉煌。我们倾向于将成就与自身的选择挂钩,无论是高考选了一个好专业,还是大学读了一个好大学,抑或毕业找了一份好工作,以及踩对了某个行业的风口,最不济就是买房早了一些,凡此种种。

不过,如果我们退后一步,不带感情色彩去审视我们的人生,会发现我们种种成就背后,其实有看不见的风,是宏观,也是时代。就像那个老段子说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只要搭上这班火车,无论你在电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运动还静止,电梯都会直升而上,和我们做什么,关系不大。

前些年流行一句话,选择比努力重要,其实比起选择,趋势更重要。不少我们自以为的选择,不过是时代的翻云弄雨,是趋势在推动我们做出我们自以为的自我选择。企业家富豪全球化精英等成功人士,也许是挤进了头等舱一等座,城市软阶层或许去搭上了二等座,还有更多人是买了站票,无数农村民众也受益于过去的经济增长,只要他们敢于参与这场城市化盛宴,无论作为快递小哥还是保姆阿姨,他们都在这场增长蛋糕中拿到了自己的份额。

问题是,当经济这个火车变慢甚至停滞的时候,风就停了。大家会变得焦躁不安,甚至难以接受。这个时候往往流行各种鸡汤,重新鼓励大家入局、努力等等。然而,如果认清楚过去的成就不完全是个人奋斗,那么也许我们对于今天的失落,也不是个人就可以决定,那么心态也会稍微放平,调整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二手人生再定位

人生和经济体一样,都有起起落落,走过高光时刻,就要学会慢下来,习惯“垃圾时间”的规律,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彩。慢下来不等于躺平,也不等于无所事事,而是接受现实基础之上的自我探索。垃圾时间不是一两年,而是多年,然而历史可以垃圾,毕竟时间长,但是个人不能白白消耗,无所事事是最大损失。人的关键阶段,可能就是三年五年,转眼就过去。从研究来看,人对于时间的感觉,真的是越来越快。婴儿期最慢,青年后加速,中年和老年更是如此。在这样情况,如果追求上升的垂直发展难以快速突破,那么软阶层应该探索横向发展,甚至是内向自我发展。

拜过去的高增长之赐,我们已经过了三四十年经济动物,多数人的决策都是围绕经济回报最高展开,也多少有了一些经济积累。当经济回报下降的时候,也许是时候考虑经济之外的因素,学会横向发展,找到多重身份,这也就是我所谓的二手人生。二手人生对应着原生人生,这往往是家庭、父母、社会要求我们承担的人生和道路。二手人生,意味着我们身心真正成年之后,从自我角度,重新选择的人生道路。

作为衰退经济学的代表,日本最有发言权。随着日本经济复苏,“日本回来了”声音逐渐响起。问题是,在日本失去的那些年,普通人真的如在地狱么?如果有一个稳定的预期,那么衰退并没有那么可怕。前两年有部日剧《重启人生》热播,主角出生在80年代末期,刚好和日本经济泡沫同步。她的一生,按部就班的生活,即使没有结婚生子,但是也有自己的闺蜜和快乐人生。经济泡沫的阴霾似乎几乎丝毫没有影响她的人生道路。有意思的是,在她一次次有机会重生的时候,她选择的人生道路也没有太大不同,最大幸福也不过是继续和闺蜜在一起,快乐老去。这种生活和重生,在习惯爽剧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等观众看来,大概难以欣赏。但是,反过来想,如果更多人能接受并且欣赏自身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并没那么多星辰大海,这就是幸福的一种。

在应试教育下,筛选就是道路,这样的游戏规则下胜出者是善于吃苦的做题家。我们也从小被教育如何学习、如何生存、如何赢过别人,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去沉静思考,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生活,或者我是谁?这其实也是学习,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有徐瑾经济人的读者朋友就说,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角度看,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路径,更应该是和呼吸一样重要的生存需要。

社交媒体上很多鸡汤都强调要做自己,但是对于不少人,自己是什么,其实并不是那么清晰。在垃圾时间,我们不再是时代爽文的主角,各类鸡汤都变为鸡血的潜质,这个时候,才真正有探索自我的可能性。今天的不少软阶层,没有那么多大局值得置身事内,更多多少少更类似文学家加缪所言的“局外人”:面对一个荒谬的世界,孤独而绝望,未来也不再令人向往。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加缪的主角一方面接受荒谬的不可避免,一方面依旧决定反抗,也因此获得了真实和自由,“荒谬在这一点上使我豁然开朗:不存在什么明天。从此,这就成为我的自由的深刻原因。”

在垃圾时间中寻找自我,这是一个新的志向,借此获得新的自由。自我,难道真的只是一堆头衔、品牌以及资产的代名词么?寻找自我是人生重要的学习,自我本身就是在与外界的碰撞之中形成,我们过去习惯快速的碰撞以及高回报的激励,如今不得不面对慢速的回应以及低回报的长期环境。再次定位和调整难以避免,二手人生的展开,也就可以在这样的拉锯之中形成。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女性这个315,打工人的天塌了
2024-03-22 13:44
社会与生活

如何在“垃圾时间”中重启人生

徐瑾:“垃圾时间”流行,折射了什么社会情绪?如何有效渡过垃圾时间?经济有周期,人生有高低,在垃圾时间中寻找自我,借此获得新的自由。
徐瑾


当经济高增停滞之后,时代华丽的面纱最终会老化褪色,露出其本来面目。

继内卷、35岁现象、躺平等词之后,“垃圾时间”应运而生。“垃圾时间”是啥意思,其中折射了什么社会情绪?如何真正有效渡过人生的垃圾时间?


“垃圾时间”源自镀金褪色

垃圾时间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一般表示双方比赛悬殊、胜负没有悬念、主力队员没有上场等情况。如今,这一概念也被衍生到更多领域,比如经济与生活。当未来不再有那么绮丽想象之后,垃圾时间也成为不少人的新感受。

“垃圾时间”的走红,本质是源自经济蛋糕的摊薄。2023年,中国GDP规模126达到万亿元,同比增长5.2%,2024计划是5%。这个数据比第二名国家高出很多,但是和历史速度比较,下滑压力明显。未来几年,很可能都在下滑压力之下,城市中产的阶层感觉也都面临下滑危机,每一年可能是未来n年最好的一年。

宏观整体疲弱,微观举步维艰,企业利润越来越低,内斗却日趋剧烈;工资不见涨,房贷却每个月雷打不动付出大笔利息,工作面临朝不保夕;35岁睁眼上有老下有小,身体和时间都面临考验,再就业寸步难行,延迟退休却时刻放松…… 在社交媒体上,随手可见各种类似吐槽,不少软阶层终于感受到宏观经济的寒意。前些年随处可见的30岁财务自由的创业精英、随便年入数百万的大厂精英、轻松月入五万的小助理,一夜之间都消失了,他们似乎都去到了爽文爽剧之中。中产软阶层们开始期待的不再是环游世界财务自由,而是祈祷平安退休。

一叶知秋,抛开宏观数据,垃圾时间一词在社交媒体流行,暗示了社会情绪变化变化,即从乐观进取进入了悲观观望的心态。股市和和楼市等资本市场变化,更是体现了信心的晦暗。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10913亿元,相比上年下降9.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5%。至于价格,全国70个大中城市出现了首次环比全部降价。股市方面,2023年A股市值蒸发约14万亿,2亿多股民人均亏损约6.5万元,而2024年开年之后暴跌更是让很多机构都亏损剧烈。

悲观的心态对于社会经济显然不利,问题是这种极度悲观背后,其实存在一种认知扭曲,那就是不愿意接受与面对即将到来的增长减速。

人生即曲线

经济有周期,人生有高低,走过最风光的高峰时刻,下坡路也是正常。

对于当下来说,经济进入新阶段,昔日高增长成为往事,意味着社会各方都需要对自我重新校准。如何理性看待这一现象,不少人亟需认知范式转化。我身边不少朋友,在各自行业曾经都是领军人物,不是合伙人也是高管。不过,其中很多人如今很艰难,尤其是如果身处房地产、教培这样的行业,如今要么赋闲在家,要么就是栖栖遑遑,个别的人还有麻烦缠身,中年返贫迫在眉睫。想想在你朋友圈逐渐消失的这些人,你会瞥见时代的影子。如果追问他们做错了什么,其实并没有,他们只是随波漂流,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每一个浪潮,顺风顺水被推举上高位,如今状况的也不过是时代的浪潮退却,暴露自身的真正段位。

过去中国经济是两位数增长,投资回报率也是如此,对应着企业和个人,意味着五六年就能翻一倍。哪怕你只是随大流,都可以获得不菲的财富以及发展。当我们回顾自己人生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倾向于把自己当作剧本的主角,我们人生也往往被想象成一幕幕精彩的个人奋斗,从一个辉煌走向另外一个辉煌。我们倾向于将成就与自身的选择挂钩,无论是高考选了一个好专业,还是大学读了一个好大学,抑或毕业找了一份好工作,以及踩对了某个行业的风口,最不济就是买房早了一些,凡此种种。

不过,如果我们退后一步,不带感情色彩去审视我们的人生,会发现我们种种成就背后,其实有看不见的风,是宏观,也是时代。就像那个老段子说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只要搭上这班火车,无论你在电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运动还静止,电梯都会直升而上,和我们做什么,关系不大。

前些年流行一句话,选择比努力重要,其实比起选择,趋势更重要。不少我们自以为的选择,不过是时代的翻云弄雨,是趋势在推动我们做出我们自以为的自我选择。企业家富豪全球化精英等成功人士,也许是挤进了头等舱一等座,城市软阶层或许去搭上了二等座,还有更多人是买了站票,无数农村民众也受益于过去的经济增长,只要他们敢于参与这场城市化盛宴,无论作为快递小哥还是保姆阿姨,他们都在这场增长蛋糕中拿到了自己的份额。

问题是,当经济这个火车变慢甚至停滞的时候,风就停了。大家会变得焦躁不安,甚至难以接受。这个时候往往流行各种鸡汤,重新鼓励大家入局、努力等等。然而,如果认清楚过去的成就不完全是个人奋斗,那么也许我们对于今天的失落,也不是个人就可以决定,那么心态也会稍微放平,调整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二手人生再定位

人生和经济体一样,都有起起落落,走过高光时刻,就要学会慢下来,习惯“垃圾时间”的规律,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彩。慢下来不等于躺平,也不等于无所事事,而是接受现实基础之上的自我探索。垃圾时间不是一两年,而是多年,然而历史可以垃圾,毕竟时间长,但是个人不能白白消耗,无所事事是最大损失。人的关键阶段,可能就是三年五年,转眼就过去。从研究来看,人对于时间的感觉,真的是越来越快。婴儿期最慢,青年后加速,中年和老年更是如此。在这样情况,如果追求上升的垂直发展难以快速突破,那么软阶层应该探索横向发展,甚至是内向自我发展。

拜过去的高增长之赐,我们已经过了三四十年经济动物,多数人的决策都是围绕经济回报最高展开,也多少有了一些经济积累。当经济回报下降的时候,也许是时候考虑经济之外的因素,学会横向发展,找到多重身份,这也就是我所谓的二手人生。二手人生对应着原生人生,这往往是家庭、父母、社会要求我们承担的人生和道路。二手人生,意味着我们身心真正成年之后,从自我角度,重新选择的人生道路。

作为衰退经济学的代表,日本最有发言权。随着日本经济复苏,“日本回来了”声音逐渐响起。问题是,在日本失去的那些年,普通人真的如在地狱么?如果有一个稳定的预期,那么衰退并没有那么可怕。前两年有部日剧《重启人生》热播,主角出生在80年代末期,刚好和日本经济泡沫同步。她的一生,按部就班的生活,即使没有结婚生子,但是也有自己的闺蜜和快乐人生。经济泡沫的阴霾似乎几乎丝毫没有影响她的人生道路。有意思的是,在她一次次有机会重生的时候,她选择的人生道路也没有太大不同,最大幸福也不过是继续和闺蜜在一起,快乐老去。这种生活和重生,在习惯爽剧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等观众看来,大概难以欣赏。但是,反过来想,如果更多人能接受并且欣赏自身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并没那么多星辰大海,这就是幸福的一种。

在应试教育下,筛选就是道路,这样的游戏规则下胜出者是善于吃苦的做题家。我们也从小被教育如何学习、如何生存、如何赢过别人,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去沉静思考,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生活,或者我是谁?这其实也是学习,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有徐瑾经济人的读者朋友就说,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角度看,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路径,更应该是和呼吸一样重要的生存需要。

社交媒体上很多鸡汤都强调要做自己,但是对于不少人,自己是什么,其实并不是那么清晰。在垃圾时间,我们不再是时代爽文的主角,各类鸡汤都变为鸡血的潜质,这个时候,才真正有探索自我的可能性。今天的不少软阶层,没有那么多大局值得置身事内,更多多少少更类似文学家加缪所言的“局外人”:面对一个荒谬的世界,孤独而绝望,未来也不再令人向往。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加缪的主角一方面接受荒谬的不可避免,一方面依旧决定反抗,也因此获得了真实和自由,“荒谬在这一点上使我豁然开朗:不存在什么明天。从此,这就成为我的自由的深刻原因。”

在垃圾时间中寻找自我,这是一个新的志向,借此获得新的自由。自我,难道真的只是一堆头衔、品牌以及资产的代名词么?寻找自我是人生重要的学习,自我本身就是在与外界的碰撞之中形成,我们过去习惯快速的碰撞以及高回报的激励,如今不得不面对慢速的回应以及低回报的长期环境。再次定位和调整难以避免,二手人生的展开,也就可以在这样的拉锯之中形成。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