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OR 新媒oror.vip跨平台阅读首选
2022-10-28 14:55
社会与生活

“是人”还是“斯人”塑造着我们的将来

刘远举:当下网络中流传的对过去的群体记忆,是不可靠的,某种程度上,这种扭曲的记忆在打造着我们的将来。
中国如何与新冠病毒平缓共存?
刘远举

■一则在知乎上的帖子火了,内容是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考证。这个帖子开了个玩笑,说是不是外星人篡改了时间线。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表示,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是人”,从未有过“斯人”,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华东师大附属进华中学语文教师孙旭东,拥有30多年从教经验,他表示,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无论教材怎样变化,一直都是“是人”。

很多人表示反对,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是这样,但却没有任何过去教材的图片证明这一点。

形成这个现象的第一个原因,是语文书之外的大量书籍,搞错了这个字。这又是因为大量的著名古文用的就是斯字,比如:斯人已乘黄鹤去,只余白云空悠悠;斯人已逝,生者如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岳阳楼记中的“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等等。

这些著名的句子,扭曲了人们的记忆。

这就涉及到人类记忆的特征。

人类并不会像电脑一样原封不动地,不带任何情感地、精确地去存储、提取过去的记忆,而是有修正、重构。我们的记忆并不是真实的,我们的记忆经常被修改,错误再认,甚至虚构不存在的情节。感知、情绪、倾向、想象、语义、信仰都会参与重建过程、扭曲真实,而且,这个过程人自己是无法感知的。人会觉得,记忆中的印象极其深刻、清晰,绝对不可能出错。

一个人可能出现这个情况,无数个人,可能在同一因素、背景下出现这种情况。这就形成了集体记忆错误。然后,在传播中,人们再相互对照,互相影响,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记忆,群体记忆错误就变得根深蒂固。在信息茧房的作用下,互联网加快、加深了这种相互加强信心的效用,进一步重构群体记忆。

其实,集体记忆错误,是一种常见现象,达到了被命名的程度,这就是曼德拉效应。2013 年南非总统曼德拉逝世后,很多人认为,曼德拉应该已经早就死亡了,甚至没当南非总统,死在狱中。所以,近年来,对群体记忆错误现象,又称为曼德拉现象。其实这并不容易被记错,因为有重大历史事件——他当过南非总统,我就记得很清楚。但我与很多人一样,今年去世的戈尔巴乔夫,我以为他早就去世了。还有《爱我中华》的歌词,我也是记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然而正确的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时间越久远,记忆被创建的可能性、程度就越大。所以,绝大多数的70后、80后都表示,自己所学所背的就是“斯人”;而90后、00后则表示就是“是人”,因为他们距离学生时代更近。

这对我们当下的提示就是,当下网络中流传的对过去的群体记忆,是不可靠的,某种程度上,是美化了的。更重要的是,某种程度上,这种扭曲的记忆在打造着我们的将来。

春节期间,大城市地铁人很少、道路畅通无阻,这样的“空城”让不少人感叹。很多人在这条微博下跟帖:“干净的地铁又回来了”、“这才是真正的上海”、“这才是真正的北京”。

这种回忆,正如上面所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扭曲的、错误的,这不是真正的过去。

在外地人还没涌入大城市的1987年,中国大城市的交通普遍还比较落后,上海市区黄浦江两岸没有大桥和隧道。上海市民要穿越黄浦江,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市轮渡公司的21条航运线路。其中,以陆家嘴地区到外滩的航线最为繁忙,速度也最快。这里能接待的最大人流量是7万人,但实际上,每天有20多万人乘坐轮渡,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期,拥堵排队是常见情况。12月10日清晨,黄浦江上出现了大雾,轮渡站滞留人员过多,最终导致踩踏事故,导致66人死亡,22人受伤。

那时即便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公共交通也是非常拥挤的,拥挤的程度,远甚于现在的地铁。而且,人们挤上地铁的意愿更顽强,因为电车的班次远低于高峰期间的地铁最短时间两分钟一班,一旦错过,可能就要等10分钟,20分钟。

这种记忆还会在口口相传中作为集体意识扩散、继承下来。

现在很多年轻人,憧憬配给制,憧憬分房子,或许老一辈在回忆的时候会说:那时房子不要钱,哪像现在那么贵。但是,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分到房子;那时的房子小,一家五六口,住在10来个平方的房子里。老人们也会忽略,那时虽然分配房子,但并不是在你所想定居的北京、上海、武汉、成都,而是根据户籍来的,与此同时,人并不能随意出行,要介绍信、暂住证,否则会成为盲流,要被遣返。

现在还有人喜欢说,80年代是一个淳朴的年代,实际上,80年代,那时的人们讨论的是“为什么这个时代这么浮躁”。19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没有几年,商品经济的风吹动着神州大地,人人都想着赚钱,万元户是人人羡慕的对象。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也注定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与此同时,80年代的治安并不好,所以才有了1983年的严打。随着后来经济逐渐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就业更加充分,经济收入变高;财政更富裕,公共支出增加;技术进步,摄像头逐渐普及,治安才变得越来越好。进入移动互联网后,人人都不带现金,进一步提升了治安。

为什么会现在的老人回忆起80年代都是美化的,因为那是他们的青春时代。知青生活再苦,有那个大辫子的姑娘叫小芳,在青春的掩盖下,再不好的条件,都变得唯美,记忆重构中的青春时代,也变得美好起来。

这就告诉我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告诉你过去有多好,那很可能是美化的。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只要靠发展、靠市场、靠深化改革开放。■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中国如何与新冠病毒平缓共存?
2022-10-28 14:55
社会与生活

“是人”还是“斯人”塑造着我们的将来

刘远举:当下网络中流传的对过去的群体记忆,是不可靠的,某种程度上,这种扭曲的记忆在打造着我们的将来。
刘远举

■一则在知乎上的帖子火了,内容是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的考证。这个帖子开了个玩笑,说是不是外星人篡改了时间线。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表示,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是人”,从未有过“斯人”,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华东师大附属进华中学语文教师孙旭东,拥有30多年从教经验,他表示,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无论教材怎样变化,一直都是“是人”。

很多人表示反对,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是这样,但却没有任何过去教材的图片证明这一点。

形成这个现象的第一个原因,是语文书之外的大量书籍,搞错了这个字。这又是因为大量的著名古文用的就是斯字,比如:斯人已乘黄鹤去,只余白云空悠悠;斯人已逝,生者如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岳阳楼记中的“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等等。

这些著名的句子,扭曲了人们的记忆。

这就涉及到人类记忆的特征。

人类并不会像电脑一样原封不动地,不带任何情感地、精确地去存储、提取过去的记忆,而是有修正、重构。我们的记忆并不是真实的,我们的记忆经常被修改,错误再认,甚至虚构不存在的情节。感知、情绪、倾向、想象、语义、信仰都会参与重建过程、扭曲真实,而且,这个过程人自己是无法感知的。人会觉得,记忆中的印象极其深刻、清晰,绝对不可能出错。

一个人可能出现这个情况,无数个人,可能在同一因素、背景下出现这种情况。这就形成了集体记忆错误。然后,在传播中,人们再相互对照,互相影响,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记忆,群体记忆错误就变得根深蒂固。在信息茧房的作用下,互联网加快、加深了这种相互加强信心的效用,进一步重构群体记忆。

其实,集体记忆错误,是一种常见现象,达到了被命名的程度,这就是曼德拉效应。2013 年南非总统曼德拉逝世后,很多人认为,曼德拉应该已经早就死亡了,甚至没当南非总统,死在狱中。所以,近年来,对群体记忆错误现象,又称为曼德拉现象。其实这并不容易被记错,因为有重大历史事件——他当过南非总统,我就记得很清楚。但我与很多人一样,今年去世的戈尔巴乔夫,我以为他早就去世了。还有《爱我中华》的歌词,我也是记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然而正确的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时间越久远,记忆被创建的可能性、程度就越大。所以,绝大多数的70后、80后都表示,自己所学所背的就是“斯人”;而90后、00后则表示就是“是人”,因为他们距离学生时代更近。

这对我们当下的提示就是,当下网络中流传的对过去的群体记忆,是不可靠的,某种程度上,是美化了的。更重要的是,某种程度上,这种扭曲的记忆在打造着我们的将来。

春节期间,大城市地铁人很少、道路畅通无阻,这样的“空城”让不少人感叹。很多人在这条微博下跟帖:“干净的地铁又回来了”、“这才是真正的上海”、“这才是真正的北京”。

这种回忆,正如上面所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扭曲的、错误的,这不是真正的过去。

在外地人还没涌入大城市的1987年,中国大城市的交通普遍还比较落后,上海市区黄浦江两岸没有大桥和隧道。上海市民要穿越黄浦江,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市轮渡公司的21条航运线路。其中,以陆家嘴地区到外滩的航线最为繁忙,速度也最快。这里能接待的最大人流量是7万人,但实际上,每天有20多万人乘坐轮渡,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期,拥堵排队是常见情况。12月10日清晨,黄浦江上出现了大雾,轮渡站滞留人员过多,最终导致踩踏事故,导致66人死亡,22人受伤。

那时即便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公共交通也是非常拥挤的,拥挤的程度,远甚于现在的地铁。而且,人们挤上地铁的意愿更顽强,因为电车的班次远低于高峰期间的地铁最短时间两分钟一班,一旦错过,可能就要等10分钟,20分钟。

这种记忆还会在口口相传中作为集体意识扩散、继承下来。

现在很多年轻人,憧憬配给制,憧憬分房子,或许老一辈在回忆的时候会说:那时房子不要钱,哪像现在那么贵。但是,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分到房子;那时的房子小,一家五六口,住在10来个平方的房子里。老人们也会忽略,那时虽然分配房子,但并不是在你所想定居的北京、上海、武汉、成都,而是根据户籍来的,与此同时,人并不能随意出行,要介绍信、暂住证,否则会成为盲流,要被遣返。

现在还有人喜欢说,80年代是一个淳朴的年代,实际上,80年代,那时的人们讨论的是“为什么这个时代这么浮躁”。19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没有几年,商品经济的风吹动着神州大地,人人都想着赚钱,万元户是人人羡慕的对象。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也注定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与此同时,80年代的治安并不好,所以才有了1983年的严打。随着后来经济逐渐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就业更加充分,经济收入变高;财政更富裕,公共支出增加;技术进步,摄像头逐渐普及,治安才变得越来越好。进入移动互联网后,人人都不带现金,进一步提升了治安。

为什么会现在的老人回忆起80年代都是美化的,因为那是他们的青春时代。知青生活再苦,有那个大辫子的姑娘叫小芳,在青春的掩盖下,再不好的条件,都变得唯美,记忆重构中的青春时代,也变得美好起来。

这就告诉我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告诉你过去有多好,那很可能是美化的。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只要靠发展、靠市场、靠深化改革开放。■

 

读者评论
OR

 

在手机或平板上生成「OR新媒体」app
访问「OR新媒体」官网( oror.vip ),点击分享按钮,选择“添加到主屏幕”即可。

分享:
每日头条
OR
+
最新资讯
OR
+
热门排行榜
OR
+
OR品牌理念
+

■ 或者,  留一段影像,回一曲挂牵。丝丝入扣、暖暖心灵 ,需飘过的醇厚与共。
■ 或者,热烈空雨伴芬芳泥土;绿绿生命缠锐意骄阳。
回望,回望,一马平川红酒飘散断归途。
■ 或者,灰蒙蒙空气重回道指一万四千点。滚动时光,照进现实,流逝过往,回归未来。

■ OR 新媒体是一个提供时政、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资讯的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阅读体验。网站的网址是oror.vip,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