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0-05 09:05
2023-08-08 16:06
科技 艺术风尚
武汉重启到进阶:文化与科技的启示+ 查看更多
武汉重启到进阶:文化与科技的启示
+ 查看更多
杨方曦:武汉不缺人才,但留住人才却很难,因为无论是技术成果转换机制、投资基金,还是科研投资,都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
杨方曦
■时隔四年再次回到武汉, 这里的夏天依然潮湿炎热。多年来我保持至少一年一次归巢,这个习惯因疫情按下了暂停键,但小时候对武汉的记忆仍历历在目。这次回国,循礼门街道小巷里卖糯米包油条的阿姨还在,江汉路还是人头攒动,武汉人的急性子一如既往。但与此同时,这座我熟悉的城市在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疫情考验后,也悄然生出了许多微妙的变化。后疫情时代,武汉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从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得到了许多机会,增添了新的发展思路。
2023年,武汉宣布将更加专注于科技创新,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武汉正在重新定义“大武汉”,调整庞大却相对落后的工业发展路线,不再只追求规模,而是强调城市功能和环境的大创新。此外,武汉的文化输出也初见端倪,这座城市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不再仅限于黄鹤楼和越王勾践剑,而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红打卡点。无论是火遍小红书,再也吃不上的山海关路鸡冠饺,还是黎黄陂路神似上海武康大厦的八公房子,武汉更多见微知著的美正在慢慢被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
武汉老租界,充满烟火气的汉口老街也在发生变化。喊着“每天不一样”的城市形象口号,武汉以区为单位的大面积工程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武汉的工业气息正在被吸收进新的文化艺术“第三空间”里,现代与历史的交错,让武汉这座“英雄之城”多了一些韵味和美感。20世纪初,日,英,法,德,比利时和俄国都曾在汉口设立租界,其规模和占地面积仅次于上海和天津。现在的武汉,不同风格的老建筑与街头时尚风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从艺术空间和书店一体的鹅社出发往青岛路走,路过三两桌扑克牌局,旁边是新潮的古着店和Gelato意式冰淇淋店,抬头是老房子二楼晾晒的衣服。
武汉的码头文化底蕴深,我印象中的武汉内核其实是粗犷大过诗意,但近年回国却明显感受到汉口小资感的提升。今年剩余空间的艺术家李怒个展“一只黑鸟的十四种方式”令我印象格外深刻。展览现场,四片由石墨均匀涂黑的木板被依次命名为《一月》《二月》《三月》《四月》,每一片木板上摆放着代表天数的不同数量的铜管,远看像核酸检测采样管,黑色铜管里放置着印有“自由的度量”(the measure of liberty) 字样的温度计。四幅作品边缘的变化象征着“封城”的变化:从四方建城伊始到八面围合的物极必反。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 的诗《看一只黑鸟的十三种方式》是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展览同样围绕黑鸟展开,用多媒体装置、雕塑和影像媒介展现诗的含义,用隐喻来解释和探索生命的经验。不管下雪还是夜晚降临,黑鸟始终停在雪松的枝条上,代表着面对变化的顽强韧性。作品将文化艺术冲击与后疫情时代的反思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让观展者们在时过境迁后武汉的这个炎炎夏日里流着汗思考。
武汉汉口租界商圈的崛起和艺术氛围的打造离不开资本的力量。华发集团拿下了租界的大片地块,其基于商业的新租界整体设想同时也是艺术性的,就像纽约的城市建设不乏“追随艺术家”(follow the artist) 的逻辑,也曾为布鲁克林和肉联厂区(meatpacking)注入过新活力。但不同于房地产商追踪艺术家迁徙,发掘正在经历艺术和文化复兴的社区, 翻新老房子以及用优惠政策吸引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的发展路径,在武汉这个因果关系是倒置的,城市的艺术发展由开发商引导的结果。无论如何,能让武汉的文化艺术气氛主流化,对武汉的经济发展来说都是利好的。后疫情时代的武汉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无论是小红书上的“过早”攻略的数量增长,还是“武汉”这个地名在海外的知名度逐渐对标北京上海香港,这些都体现出武汉商业价值的提升,正可谓未来可期。
自我革新的反思和重启升级的思路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和文化层面,技术创新和工业复兴也在更多地承载武汉的城市底蕴,挖掘深层潜力。近现代以来,武汉的工业传统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钢铁冶金、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武汉不乏足以对标北上广深的工业优势,兼有优质的高校人材储备。例如,武汉的传统优势行业光电子信息(“美国有硅谷,武汉有光谷”),长期处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先进水平。后疫情的武汉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趋势之中,产业升级得到了绝佳的机遇;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关怀下,很多全国性的企业纷纷落地武汉,各路资源汇集于此。根据《202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武汉在经历了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4.9%的负增长后,2022年已经恢复平稳的4%年增长率,总值达到了18800亿人民币。
然而,创新机制和业界生态的发展同样需要跟上资源投入的速度。在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总体规模上,武汉与上海和深圳相比,产值还远远不及。对比各城市统计局的数据,在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武汉的企业营收只有深圳的十分之一。但从2017年开始,武汉在入驻的企业数量和营业务收入这两个赛道上的体量已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同年,孕育理工科人才的摇篮华中科技大学,也在旗下的科技园成立了服务运营商华科育新,开始整合科技转化成果,做好人才和创新企业的孵化工作。2021年,以市场化运营为目标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诞生了。秉承着赶超的态度,武创院的目标是做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
武汉不缺人才,但留住人才却很难。因为无论是技术成果转换机制,投资基金,还是科研投资都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因此有想法和资本的创业者往往会选择其他资源更好的城市发展。放眼国内,安徽正在加快推进其“科大硅谷”建设,上海的张江科学城在不断进行迭代和升级,北京的中关村也步入了创业孵化“4.0”时代。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各个新兴赛道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与湖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技术层面,尤其是光电信息和生命科学这些代表性领域,武汉拥有的科技积累相当深厚,更有许多尖端研究领先全国。如何利用科技创造更多的价值,武汉市需要聚焦光电信息和生命科学这样的优势领域,建立企业集群和互相促进的生态,并在这些领域的国际价值链上抢占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例如,鼓励企业集群获取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组合,既能把握技术研发流程的源头,又能获得立足欧美高价值市场的准入。这也是武创院可以发挥领军作用的一个契机。
武汉需要一个讲述这座城市的新故事。“英雄之城”固然是个好名头,但是却无法准确定义武汉代表的技术底子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这座城市在后疫情时代的政治重要性。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好的发展前景是武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底气。在路边“过早”嗦牛腩粉,手握刚出锅炸得酥脆软糯的面窝,我觉得这同样是武汉绝无仅有的底气。■
2023年,武汉宣布将更加专注于科技创新,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武汉正在重新定义“大武汉”,调整庞大却相对落后的工业发展路线,不再只追求规模,而是强调城市功能和环境的大创新。此外,武汉的文化输出也初见端倪,这座城市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不再仅限于黄鹤楼和越王勾践剑,而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红打卡点。无论是火遍小红书,再也吃不上的山海关路鸡冠饺,还是黎黄陂路神似上海武康大厦的八公房子,武汉更多见微知著的美正在慢慢被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
武汉老租界,充满烟火气的汉口老街也在发生变化。喊着“每天不一样”的城市形象口号,武汉以区为单位的大面积工程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武汉的工业气息正在被吸收进新的文化艺术“第三空间”里,现代与历史的交错,让武汉这座“英雄之城”多了一些韵味和美感。20世纪初,日,英,法,德,比利时和俄国都曾在汉口设立租界,其规模和占地面积仅次于上海和天津。现在的武汉,不同风格的老建筑与街头时尚风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从艺术空间和书店一体的鹅社出发往青岛路走,路过三两桌扑克牌局,旁边是新潮的古着店和Gelato意式冰淇淋店,抬头是老房子二楼晾晒的衣服。
武汉的码头文化底蕴深,我印象中的武汉内核其实是粗犷大过诗意,但近年回国却明显感受到汉口小资感的提升。今年剩余空间的艺术家李怒个展“一只黑鸟的十四种方式”令我印象格外深刻。展览现场,四片由石墨均匀涂黑的木板被依次命名为《一月》《二月》《三月》《四月》,每一片木板上摆放着代表天数的不同数量的铜管,远看像核酸检测采样管,黑色铜管里放置着印有“自由的度量”(the measure of liberty) 字样的温度计。四幅作品边缘的变化象征着“封城”的变化:从四方建城伊始到八面围合的物极必反。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 的诗《看一只黑鸟的十三种方式》是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展览同样围绕黑鸟展开,用多媒体装置、雕塑和影像媒介展现诗的含义,用隐喻来解释和探索生命的经验。不管下雪还是夜晚降临,黑鸟始终停在雪松的枝条上,代表着面对变化的顽强韧性。作品将文化艺术冲击与后疫情时代的反思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让观展者们在时过境迁后武汉的这个炎炎夏日里流着汗思考。
武汉汉口租界商圈的崛起和艺术氛围的打造离不开资本的力量。华发集团拿下了租界的大片地块,其基于商业的新租界整体设想同时也是艺术性的,就像纽约的城市建设不乏“追随艺术家”(follow the artist) 的逻辑,也曾为布鲁克林和肉联厂区(meatpacking)注入过新活力。但不同于房地产商追踪艺术家迁徙,发掘正在经历艺术和文化复兴的社区, 翻新老房子以及用优惠政策吸引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的发展路径,在武汉这个因果关系是倒置的,城市的艺术发展由开发商引导的结果。无论如何,能让武汉的文化艺术气氛主流化,对武汉的经济发展来说都是利好的。后疫情时代的武汉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无论是小红书上的“过早”攻略的数量增长,还是“武汉”这个地名在海外的知名度逐渐对标北京上海香港,这些都体现出武汉商业价值的提升,正可谓未来可期。
自我革新的反思和重启升级的思路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和文化层面,技术创新和工业复兴也在更多地承载武汉的城市底蕴,挖掘深层潜力。近现代以来,武汉的工业传统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钢铁冶金、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武汉不乏足以对标北上广深的工业优势,兼有优质的高校人材储备。例如,武汉的传统优势行业光电子信息(“美国有硅谷,武汉有光谷”),长期处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先进水平。后疫情的武汉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趋势之中,产业升级得到了绝佳的机遇;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关怀下,很多全国性的企业纷纷落地武汉,各路资源汇集于此。根据《202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武汉在经历了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4.9%的负增长后,2022年已经恢复平稳的4%年增长率,总值达到了18800亿人民币。
然而,创新机制和业界生态的发展同样需要跟上资源投入的速度。在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总体规模上,武汉与上海和深圳相比,产值还远远不及。对比各城市统计局的数据,在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武汉的企业营收只有深圳的十分之一。但从2017年开始,武汉在入驻的企业数量和营业务收入这两个赛道上的体量已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同年,孕育理工科人才的摇篮华中科技大学,也在旗下的科技园成立了服务运营商华科育新,开始整合科技转化成果,做好人才和创新企业的孵化工作。2021年,以市场化运营为目标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诞生了。秉承着赶超的态度,武创院的目标是做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
武汉不缺人才,但留住人才却很难。因为无论是技术成果转换机制,投资基金,还是科研投资都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因此有想法和资本的创业者往往会选择其他资源更好的城市发展。放眼国内,安徽正在加快推进其“科大硅谷”建设,上海的张江科学城在不断进行迭代和升级,北京的中关村也步入了创业孵化“4.0”时代。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各个新兴赛道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与湖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技术层面,尤其是光电信息和生命科学这些代表性领域,武汉拥有的科技积累相当深厚,更有许多尖端研究领先全国。如何利用科技创造更多的价值,武汉市需要聚焦光电信息和生命科学这样的优势领域,建立企业集群和互相促进的生态,并在这些领域的国际价值链上抢占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例如,鼓励企业集群获取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组合,既能把握技术研发流程的源头,又能获得立足欧美高价值市场的准入。这也是武创院可以发挥领军作用的一个契机。
武汉需要一个讲述这座城市的新故事。“英雄之城”固然是个好名头,但是却无法准确定义武汉代表的技术底子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这座城市在后疫情时代的政治重要性。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好的发展前景是武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底气。在路边“过早”嗦牛腩粉,手握刚出锅炸得酥脆软糯的面窝,我觉得这同样是武汉绝无仅有的底气。■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2023-08-08 16:06
科技 艺术风尚
武汉重启到进阶:文化与科技的启示+ 查看更多
武汉重启到进阶:文化与科技的启示
+ 查看更多
杨方曦:武汉不缺人才,但留住人才却很难,因为无论是技术成果转换机制、投资基金,还是科研投资,都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
杨方曦
■时隔四年再次回到武汉, 这里的夏天依然潮湿炎热。多年来我保持至少一年一次归巢,这个习惯因疫情按下了暂停键,但小时候对武汉的记忆仍历历在目。这次回国,循礼门街道小巷里卖糯米包油条的阿姨还在,江汉路还是人头攒动,武汉人的急性子一如既往。但与此同时,这座我熟悉的城市在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疫情考验后,也悄然生出了许多微妙的变化。后疫情时代,武汉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从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得到了许多机会,增添了新的发展思路。
2023年,武汉宣布将更加专注于科技创新,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武汉正在重新定义“大武汉”,调整庞大却相对落后的工业发展路线,不再只追求规模,而是强调城市功能和环境的大创新。此外,武汉的文化输出也初见端倪,这座城市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不再仅限于黄鹤楼和越王勾践剑,而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红打卡点。无论是火遍小红书,再也吃不上的山海关路鸡冠饺,还是黎黄陂路神似上海武康大厦的八公房子,武汉更多见微知著的美正在慢慢被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
武汉老租界,充满烟火气的汉口老街也在发生变化。喊着“每天不一样”的城市形象口号,武汉以区为单位的大面积工程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武汉的工业气息正在被吸收进新的文化艺术“第三空间”里,现代与历史的交错,让武汉这座“英雄之城”多了一些韵味和美感。20世纪初,日,英,法,德,比利时和俄国都曾在汉口设立租界,其规模和占地面积仅次于上海和天津。现在的武汉,不同风格的老建筑与街头时尚风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从艺术空间和书店一体的鹅社出发往青岛路走,路过三两桌扑克牌局,旁边是新潮的古着店和Gelato意式冰淇淋店,抬头是老房子二楼晾晒的衣服。
武汉的码头文化底蕴深,我印象中的武汉内核其实是粗犷大过诗意,但近年回国却明显感受到汉口小资感的提升。今年剩余空间的艺术家李怒个展“一只黑鸟的十四种方式”令我印象格外深刻。展览现场,四片由石墨均匀涂黑的木板被依次命名为《一月》《二月》《三月》《四月》,每一片木板上摆放着代表天数的不同数量的铜管,远看像核酸检测采样管,黑色铜管里放置着印有“自由的度量”(the measure of liberty) 字样的温度计。四幅作品边缘的变化象征着“封城”的变化:从四方建城伊始到八面围合的物极必反。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 的诗《看一只黑鸟的十三种方式》是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展览同样围绕黑鸟展开,用多媒体装置、雕塑和影像媒介展现诗的含义,用隐喻来解释和探索生命的经验。不管下雪还是夜晚降临,黑鸟始终停在雪松的枝条上,代表着面对变化的顽强韧性。作品将文化艺术冲击与后疫情时代的反思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让观展者们在时过境迁后武汉的这个炎炎夏日里流着汗思考。
武汉汉口租界商圈的崛起和艺术氛围的打造离不开资本的力量。华发集团拿下了租界的大片地块,其基于商业的新租界整体设想同时也是艺术性的,就像纽约的城市建设不乏“追随艺术家”(follow the artist) 的逻辑,也曾为布鲁克林和肉联厂区(meatpacking)注入过新活力。但不同于房地产商追踪艺术家迁徙,发掘正在经历艺术和文化复兴的社区, 翻新老房子以及用优惠政策吸引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的发展路径,在武汉这个因果关系是倒置的,城市的艺术发展由开发商引导的结果。无论如何,能让武汉的文化艺术气氛主流化,对武汉的经济发展来说都是利好的。后疫情时代的武汉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无论是小红书上的“过早”攻略的数量增长,还是“武汉”这个地名在海外的知名度逐渐对标北京上海香港,这些都体现出武汉商业价值的提升,正可谓未来可期。
自我革新的反思和重启升级的思路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和文化层面,技术创新和工业复兴也在更多地承载武汉的城市底蕴,挖掘深层潜力。近现代以来,武汉的工业传统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钢铁冶金、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武汉不乏足以对标北上广深的工业优势,兼有优质的高校人材储备。例如,武汉的传统优势行业光电子信息(“美国有硅谷,武汉有光谷”),长期处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先进水平。后疫情的武汉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趋势之中,产业升级得到了绝佳的机遇;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关怀下,很多全国性的企业纷纷落地武汉,各路资源汇集于此。根据《202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武汉在经历了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4.9%的负增长后,2022年已经恢复平稳的4%年增长率,总值达到了18800亿人民币。
然而,创新机制和业界生态的发展同样需要跟上资源投入的速度。在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总体规模上,武汉与上海和深圳相比,产值还远远不及。对比各城市统计局的数据,在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武汉的企业营收只有深圳的十分之一。但从2017年开始,武汉在入驻的企业数量和营业务收入这两个赛道上的体量已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同年,孕育理工科人才的摇篮华中科技大学,也在旗下的科技园成立了服务运营商华科育新,开始整合科技转化成果,做好人才和创新企业的孵化工作。2021年,以市场化运营为目标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诞生了。秉承着赶超的态度,武创院的目标是做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
武汉不缺人才,但留住人才却很难。因为无论是技术成果转换机制,投资基金,还是科研投资都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因此有想法和资本的创业者往往会选择其他资源更好的城市发展。放眼国内,安徽正在加快推进其“科大硅谷”建设,上海的张江科学城在不断进行迭代和升级,北京的中关村也步入了创业孵化“4.0”时代。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各个新兴赛道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与湖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技术层面,尤其是光电信息和生命科学这些代表性领域,武汉拥有的科技积累相当深厚,更有许多尖端研究领先全国。如何利用科技创造更多的价值,武汉市需要聚焦光电信息和生命科学这样的优势领域,建立企业集群和互相促进的生态,并在这些领域的国际价值链上抢占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例如,鼓励企业集群获取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组合,既能把握技术研发流程的源头,又能获得立足欧美高价值市场的准入。这也是武创院可以发挥领军作用的一个契机。
武汉需要一个讲述这座城市的新故事。“英雄之城”固然是个好名头,但是却无法准确定义武汉代表的技术底子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这座城市在后疫情时代的政治重要性。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好的发展前景是武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底气。在路边“过早”嗦牛腩粉,手握刚出锅炸得酥脆软糯的面窝,我觉得这同样是武汉绝无仅有的底气。■
2023年,武汉宣布将更加专注于科技创新,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武汉正在重新定义“大武汉”,调整庞大却相对落后的工业发展路线,不再只追求规模,而是强调城市功能和环境的大创新。此外,武汉的文化输出也初见端倪,这座城市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不再仅限于黄鹤楼和越王勾践剑,而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红打卡点。无论是火遍小红书,再也吃不上的山海关路鸡冠饺,还是黎黄陂路神似上海武康大厦的八公房子,武汉更多见微知著的美正在慢慢被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
武汉老租界,充满烟火气的汉口老街也在发生变化。喊着“每天不一样”的城市形象口号,武汉以区为单位的大面积工程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武汉的工业气息正在被吸收进新的文化艺术“第三空间”里,现代与历史的交错,让武汉这座“英雄之城”多了一些韵味和美感。20世纪初,日,英,法,德,比利时和俄国都曾在汉口设立租界,其规模和占地面积仅次于上海和天津。现在的武汉,不同风格的老建筑与街头时尚风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从艺术空间和书店一体的鹅社出发往青岛路走,路过三两桌扑克牌局,旁边是新潮的古着店和Gelato意式冰淇淋店,抬头是老房子二楼晾晒的衣服。
武汉的码头文化底蕴深,我印象中的武汉内核其实是粗犷大过诗意,但近年回国却明显感受到汉口小资感的提升。今年剩余空间的艺术家李怒个展“一只黑鸟的十四种方式”令我印象格外深刻。展览现场,四片由石墨均匀涂黑的木板被依次命名为《一月》《二月》《三月》《四月》,每一片木板上摆放着代表天数的不同数量的铜管,远看像核酸检测采样管,黑色铜管里放置着印有“自由的度量”(the measure of liberty) 字样的温度计。四幅作品边缘的变化象征着“封城”的变化:从四方建城伊始到八面围合的物极必反。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 的诗《看一只黑鸟的十三种方式》是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展览同样围绕黑鸟展开,用多媒体装置、雕塑和影像媒介展现诗的含义,用隐喻来解释和探索生命的经验。不管下雪还是夜晚降临,黑鸟始终停在雪松的枝条上,代表着面对变化的顽强韧性。作品将文化艺术冲击与后疫情时代的反思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让观展者们在时过境迁后武汉的这个炎炎夏日里流着汗思考。
武汉汉口租界商圈的崛起和艺术氛围的打造离不开资本的力量。华发集团拿下了租界的大片地块,其基于商业的新租界整体设想同时也是艺术性的,就像纽约的城市建设不乏“追随艺术家”(follow the artist) 的逻辑,也曾为布鲁克林和肉联厂区(meatpacking)注入过新活力。但不同于房地产商追踪艺术家迁徙,发掘正在经历艺术和文化复兴的社区, 翻新老房子以及用优惠政策吸引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的发展路径,在武汉这个因果关系是倒置的,城市的艺术发展由开发商引导的结果。无论如何,能让武汉的文化艺术气氛主流化,对武汉的经济发展来说都是利好的。后疫情时代的武汉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无论是小红书上的“过早”攻略的数量增长,还是“武汉”这个地名在海外的知名度逐渐对标北京上海香港,这些都体现出武汉商业价值的提升,正可谓未来可期。
自我革新的反思和重启升级的思路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和文化层面,技术创新和工业复兴也在更多地承载武汉的城市底蕴,挖掘深层潜力。近现代以来,武汉的工业传统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钢铁冶金、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武汉不乏足以对标北上广深的工业优势,兼有优质的高校人材储备。例如,武汉的传统优势行业光电子信息(“美国有硅谷,武汉有光谷”),长期处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先进水平。后疫情的武汉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趋势之中,产业升级得到了绝佳的机遇;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关怀下,很多全国性的企业纷纷落地武汉,各路资源汇集于此。根据《2022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武汉在经历了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4.9%的负增长后,2022年已经恢复平稳的4%年增长率,总值达到了18800亿人民币。
然而,创新机制和业界生态的发展同样需要跟上资源投入的速度。在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总体规模上,武汉与上海和深圳相比,产值还远远不及。对比各城市统计局的数据,在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武汉的企业营收只有深圳的十分之一。但从2017年开始,武汉在入驻的企业数量和营业务收入这两个赛道上的体量已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同年,孕育理工科人才的摇篮华中科技大学,也在旗下的科技园成立了服务运营商华科育新,开始整合科技转化成果,做好人才和创新企业的孵化工作。2021年,以市场化运营为目标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诞生了。秉承着赶超的态度,武创院的目标是做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又必须要做的事。
武汉不缺人才,但留住人才却很难。因为无论是技术成果转换机制,投资基金,还是科研投资都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因此有想法和资本的创业者往往会选择其他资源更好的城市发展。放眼国内,安徽正在加快推进其“科大硅谷”建设,上海的张江科学城在不断进行迭代和升级,北京的中关村也步入了创业孵化“4.0”时代。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各个新兴赛道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与湖北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技术层面,尤其是光电信息和生命科学这些代表性领域,武汉拥有的科技积累相当深厚,更有许多尖端研究领先全国。如何利用科技创造更多的价值,武汉市需要聚焦光电信息和生命科学这样的优势领域,建立企业集群和互相促进的生态,并在这些领域的国际价值链上抢占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例如,鼓励企业集群获取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组合,既能把握技术研发流程的源头,又能获得立足欧美高价值市场的准入。这也是武创院可以发挥领军作用的一个契机。
武汉需要一个讲述这座城市的新故事。“英雄之城”固然是个好名头,但是却无法准确定义武汉代表的技术底子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这座城市在后疫情时代的政治重要性。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好的发展前景是武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底气。在路边“过早”嗦牛腩粉,手握刚出锅炸得酥脆软糯的面窝,我觉得这同样是武汉绝无仅有的底气。■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内容
OR
+
广告
读者评论:
1条评论,1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