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0-05 09:05
2023-06-07 09:05
社会与生活
失独、网暴与跳楼,谁杀死了这位母亲+ 查看更多
失独、网暴与跳楼,谁杀死了这位母亲
+ 查看更多
徐瑾:武汉跳楼母亲悲剧让人反思,网暴为何普遍?除了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还在于人性之恶。普通人为什么也会作恶?如何降低网暴危害?
徐瑾
■母亲节刚过去没多久,就有一位母亲离开了人世,让人心酸。
6月2日,武汉一位母亲在失去6岁独子后,据说随后又遭网暴,从24楼的高处跳楼自杀。在没有新闻的时间中,这一事件引爆了几乎全民关注,怎么看?
这无疑是一个悲剧。6岁的孩子被校园里开车的老师碾压致死,而母亲在讨公道之余,最终选择自杀。一连串的悲剧,很自然导向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杀死了这位母亲?按照目前报道,多数人认为原因是网暴,但就目前披露材料而言,网暴和自杀之间的逻辑,其实需要更多信息量。但从这个案例出发,我们不妨探究一下网暴的形成机制。
人性:普通人也会作恶
提到网暴,很多人都会义愤填膺,好像网暴者是一群无恶不作的人,事实上,网暴者往往也不过是普通人,甚至这些批判这件事网暴的人中,不乏有人,转身去网暴其他人其他事。
网暴为何如此普遍?普遍到许多人甚至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就是网暴。按照网络暴力最广泛定义来说,谩骂、抨击、侮辱、诽谤也算,只要对隐私权、人身安全权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或某种不良影响的行为,都是网暴。
网暴的诞生机制与网络特点密切相关。网络一大特点是匿名,这使得多数人在作恶时似乎没有心理负担。不少研究显示,在匿名情况下,不少人更倾向于破坏规则。网络另一大特点是群体性,任何局部都是汪洋大海一般的人群,这使得网暴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是在网暴,而是站在正义或者权力一方,最多不过暗暗朝人吐一口口水,偷偷扔一块石头而已——但也许万一就有这样的可能性,一个发帖,就成为当事人情绪崩溃的稻草,毕竟当雪崩发生的时候,每朵雪花都不是无辜。
除了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网暴背后是人性之恶的体现。人性本来就有不少阴翳之处,其实是经不起考验的,在战争等非常情况下,可以说有权威指令下会作恶,但是在非战争状态下,其实也会作恶。心理学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斯坦福监狱实验,也就是模拟一个监狱,让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来客串囚犯和狱警,实验为期两周。在这期间,狱警必须要维持秩序,也有权做任何事。囚犯和狱警都是大学生志愿者,可以说彼此心知肚明大家都是来进行实验,原本以为没有太多意外,无非一场游戏一场梦。但是在实验中,事情走向却很出乎意料,那就是狱警一方“努力”做了很多事,关禁闭、折磨犯人之类惩罚轮流上演,虐待事件层出不穷,感觉不是来玩票,而是真的践行。就这样,不到一周,实验就被迫终止,因为再继续下去情况会走向失控。
斯坦福监狱实验虽然是在前互联网时代,却生动地揭示了一点,那就是不受束缚的权力如何让人上瘾,普通人失去约束也会乐于作恶。在社交媒体时代,人性之恶叠加网络特点,更使得网暴难以遏制。
社交媒体:情绪的放大器
固然,批判网暴是容易的,但是杜绝网暴却很难,尤其在真相还没有完全还原之前。
众口一词去批判网暴,不如反思一下,网暴为什么屡次出现? 可以说,这种重复背后必然存在某种机制——那就是社交媒体其实就是以消费情绪为产品。极端一点说,无论这种情绪是网暴时的娱乐式狂欢,还是批判网暴的正义感爆棚, 本质上都是情绪。愤怒、焦虑、欲望等等,都是人性情绪的阴暗面,社交媒体的算法吸收并且放大这类情绪,是其生存法则。不要说网暴,多数暴露在社交媒体下的职业往往都需要献祭一部分情绪,譬如现在最火的直播,看起来是轻松在镜头前说买买买就挣钱,其实也是需要主播提供非常多的情绪价值。按照行业标准,一个带货主播的生命周期也不过就是几个月,能够超越这个周期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在背后往往都付出不菲的代价。
更进一步而言,问题不仅仅在于消费情绪的社交媒体,还在于其单一性。 比如,为什么只有这样的负面情绪可以被无限放大?不同意见的纠偏功能,为什么会被消磨殆尽?或者说,网暴的机制如何被放大?这些问题深究下来,已经超出网暴的范畴,指向我们时代的生存困境。
同理心:如何面对网暴
不少人谈到别人网暴时候,总是说这不过就是网上闲言碎语,但是这种言论,其实忽略网暴背后的强大杀伤力——当千万人情绪积压到一个人身上,其摧毁性超出预计,自杀的人并不全是性格脆弱。
这里面,不得不说刻板认知扮演了某种角色。类似武汉失独的悲剧国外也有,当出现这种悲剧的时候,大众其实有一些心理预期的,比如,在大众期待中,受害者家属似乎应该是悲伤欲绝。如此一来,这符合大家对于悲剧角色的刻板认知,也可以让大众挥洒自己的同情心。反过来说,家属表现得理性正当维权,这不符合大众印象中受害家属的刻板认知,往往就会引发无边质疑,无论对于动机还是其他。 但事实上,对于家属而言,在遭遇悲剧之后,选择克制悲伤去捍卫自己的权利, 其实更难,但也是更正确的事——可以说,武汉这位妈妈此前的表现,非常克制得体,但很可能恰恰是这份克制得体,刺激了期待看到眼泪与崩溃的观众。问题在于,家属不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廉价同情心而存在,首要目标是追求公正,即使这种公正往往是以赔偿形式出现。
谈到网暴,从治理而言,改善网络环境势在必行,而比起动辄封号之类措施而言更重要的是建立宽容的舆论环境。宽容环境能够鼓励更多的理性善良声音涌现,在每一个社会热点上,你都可以期待这些理性善良的声音最终会胜出,起到消杀纠偏作用。
目前环境下,宏观改善很难一蹴而就,对个体而言,从微观改善,也许更有意义。互联网永远有记忆,社交媒体无时无刻不在侵入我们的生活,所以培养一个健康的社交媒体习惯非常有必要。理解社交媒体特点与风险、谨防个人隐私与信息外泄、房子沉迷手机是不少父母对于孩子的建议,但是其实父母自身更应该遵从这些建议。
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我们离网暴很远,因为有时候我们不小心就成为“网暴”的一员或者助力。当成熟的媒体与信息环境可遇而不求,更多也只能反身求诸己,我们对于各类新闻主角,不妨多花几秒钟,试着想一下,易地而处,对方也是人,如果我们在对方的位置,真的做的比对方好么?这就类似两千多年前,一群人用石头在扔一个女人,准备把这个“坏女人”打死。这个时候,有个外来人挺身而出,“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你可能知道,这个外来人是谁,但现实中,不一定需要那么伟大才能挺身而出,有时候伟大也许就在于不做什么。人性有恶意,但是很多时候人性也善意,一个良性社会,需要超越熟人社会的合作与信任,这也就是文学家所谓的“陌生人的慈悲”吧。■
6月2日,武汉一位母亲在失去6岁独子后,据说随后又遭网暴,从24楼的高处跳楼自杀。在没有新闻的时间中,这一事件引爆了几乎全民关注,怎么看?
这无疑是一个悲剧。6岁的孩子被校园里开车的老师碾压致死,而母亲在讨公道之余,最终选择自杀。一连串的悲剧,很自然导向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杀死了这位母亲?按照目前报道,多数人认为原因是网暴,但就目前披露材料而言,网暴和自杀之间的逻辑,其实需要更多信息量。但从这个案例出发,我们不妨探究一下网暴的形成机制。
人性:普通人也会作恶
提到网暴,很多人都会义愤填膺,好像网暴者是一群无恶不作的人,事实上,网暴者往往也不过是普通人,甚至这些批判这件事网暴的人中,不乏有人,转身去网暴其他人其他事。
网暴为何如此普遍?普遍到许多人甚至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就是网暴。按照网络暴力最广泛定义来说,谩骂、抨击、侮辱、诽谤也算,只要对隐私权、人身安全权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或某种不良影响的行为,都是网暴。
网暴的诞生机制与网络特点密切相关。网络一大特点是匿名,这使得多数人在作恶时似乎没有心理负担。不少研究显示,在匿名情况下,不少人更倾向于破坏规则。网络另一大特点是群体性,任何局部都是汪洋大海一般的人群,这使得网暴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是在网暴,而是站在正义或者权力一方,最多不过暗暗朝人吐一口口水,偷偷扔一块石头而已——但也许万一就有这样的可能性,一个发帖,就成为当事人情绪崩溃的稻草,毕竟当雪崩发生的时候,每朵雪花都不是无辜。
除了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网暴背后是人性之恶的体现。人性本来就有不少阴翳之处,其实是经不起考验的,在战争等非常情况下,可以说有权威指令下会作恶,但是在非战争状态下,其实也会作恶。心理学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斯坦福监狱实验,也就是模拟一个监狱,让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来客串囚犯和狱警,实验为期两周。在这期间,狱警必须要维持秩序,也有权做任何事。囚犯和狱警都是大学生志愿者,可以说彼此心知肚明大家都是来进行实验,原本以为没有太多意外,无非一场游戏一场梦。但是在实验中,事情走向却很出乎意料,那就是狱警一方“努力”做了很多事,关禁闭、折磨犯人之类惩罚轮流上演,虐待事件层出不穷,感觉不是来玩票,而是真的践行。就这样,不到一周,实验就被迫终止,因为再继续下去情况会走向失控。
斯坦福监狱实验虽然是在前互联网时代,却生动地揭示了一点,那就是不受束缚的权力如何让人上瘾,普通人失去约束也会乐于作恶。在社交媒体时代,人性之恶叠加网络特点,更使得网暴难以遏制。
社交媒体:情绪的放大器
固然,批判网暴是容易的,但是杜绝网暴却很难,尤其在真相还没有完全还原之前。
众口一词去批判网暴,不如反思一下,网暴为什么屡次出现? 可以说,这种重复背后必然存在某种机制——那就是社交媒体其实就是以消费情绪为产品。极端一点说,无论这种情绪是网暴时的娱乐式狂欢,还是批判网暴的正义感爆棚, 本质上都是情绪。愤怒、焦虑、欲望等等,都是人性情绪的阴暗面,社交媒体的算法吸收并且放大这类情绪,是其生存法则。不要说网暴,多数暴露在社交媒体下的职业往往都需要献祭一部分情绪,譬如现在最火的直播,看起来是轻松在镜头前说买买买就挣钱,其实也是需要主播提供非常多的情绪价值。按照行业标准,一个带货主播的生命周期也不过就是几个月,能够超越这个周期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在背后往往都付出不菲的代价。
更进一步而言,问题不仅仅在于消费情绪的社交媒体,还在于其单一性。 比如,为什么只有这样的负面情绪可以被无限放大?不同意见的纠偏功能,为什么会被消磨殆尽?或者说,网暴的机制如何被放大?这些问题深究下来,已经超出网暴的范畴,指向我们时代的生存困境。
同理心:如何面对网暴
不少人谈到别人网暴时候,总是说这不过就是网上闲言碎语,但是这种言论,其实忽略网暴背后的强大杀伤力——当千万人情绪积压到一个人身上,其摧毁性超出预计,自杀的人并不全是性格脆弱。
这里面,不得不说刻板认知扮演了某种角色。类似武汉失独的悲剧国外也有,当出现这种悲剧的时候,大众其实有一些心理预期的,比如,在大众期待中,受害者家属似乎应该是悲伤欲绝。如此一来,这符合大家对于悲剧角色的刻板认知,也可以让大众挥洒自己的同情心。反过来说,家属表现得理性正当维权,这不符合大众印象中受害家属的刻板认知,往往就会引发无边质疑,无论对于动机还是其他。 但事实上,对于家属而言,在遭遇悲剧之后,选择克制悲伤去捍卫自己的权利, 其实更难,但也是更正确的事——可以说,武汉这位妈妈此前的表现,非常克制得体,但很可能恰恰是这份克制得体,刺激了期待看到眼泪与崩溃的观众。问题在于,家属不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廉价同情心而存在,首要目标是追求公正,即使这种公正往往是以赔偿形式出现。
谈到网暴,从治理而言,改善网络环境势在必行,而比起动辄封号之类措施而言更重要的是建立宽容的舆论环境。宽容环境能够鼓励更多的理性善良声音涌现,在每一个社会热点上,你都可以期待这些理性善良的声音最终会胜出,起到消杀纠偏作用。
目前环境下,宏观改善很难一蹴而就,对个体而言,从微观改善,也许更有意义。互联网永远有记忆,社交媒体无时无刻不在侵入我们的生活,所以培养一个健康的社交媒体习惯非常有必要。理解社交媒体特点与风险、谨防个人隐私与信息外泄、房子沉迷手机是不少父母对于孩子的建议,但是其实父母自身更应该遵从这些建议。
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我们离网暴很远,因为有时候我们不小心就成为“网暴”的一员或者助力。当成熟的媒体与信息环境可遇而不求,更多也只能反身求诸己,我们对于各类新闻主角,不妨多花几秒钟,试着想一下,易地而处,对方也是人,如果我们在对方的位置,真的做的比对方好么?这就类似两千多年前,一群人用石头在扔一个女人,准备把这个“坏女人”打死。这个时候,有个外来人挺身而出,“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你可能知道,这个外来人是谁,但现实中,不一定需要那么伟大才能挺身而出,有时候伟大也许就在于不做什么。人性有恶意,但是很多时候人性也善意,一个良性社会,需要超越熟人社会的合作与信任,这也就是文学家所谓的“陌生人的慈悲”吧。■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2023-06-07 09:05
社会与生活
失独、网暴与跳楼,谁杀死了这位母亲+ 查看更多
失独、网暴与跳楼,谁杀死了这位母亲
+ 查看更多
徐瑾:武汉跳楼母亲悲剧让人反思,网暴为何普遍?除了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还在于人性之恶。普通人为什么也会作恶?如何降低网暴危害?
徐瑾
■母亲节刚过去没多久,就有一位母亲离开了人世,让人心酸。
6月2日,武汉一位母亲在失去6岁独子后,据说随后又遭网暴,从24楼的高处跳楼自杀。在没有新闻的时间中,这一事件引爆了几乎全民关注,怎么看?
这无疑是一个悲剧。6岁的孩子被校园里开车的老师碾压致死,而母亲在讨公道之余,最终选择自杀。一连串的悲剧,很自然导向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杀死了这位母亲?按照目前报道,多数人认为原因是网暴,但就目前披露材料而言,网暴和自杀之间的逻辑,其实需要更多信息量。但从这个案例出发,我们不妨探究一下网暴的形成机制。
人性:普通人也会作恶
提到网暴,很多人都会义愤填膺,好像网暴者是一群无恶不作的人,事实上,网暴者往往也不过是普通人,甚至这些批判这件事网暴的人中,不乏有人,转身去网暴其他人其他事。
网暴为何如此普遍?普遍到许多人甚至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就是网暴。按照网络暴力最广泛定义来说,谩骂、抨击、侮辱、诽谤也算,只要对隐私权、人身安全权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或某种不良影响的行为,都是网暴。
网暴的诞生机制与网络特点密切相关。网络一大特点是匿名,这使得多数人在作恶时似乎没有心理负担。不少研究显示,在匿名情况下,不少人更倾向于破坏规则。网络另一大特点是群体性,任何局部都是汪洋大海一般的人群,这使得网暴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是在网暴,而是站在正义或者权力一方,最多不过暗暗朝人吐一口口水,偷偷扔一块石头而已——但也许万一就有这样的可能性,一个发帖,就成为当事人情绪崩溃的稻草,毕竟当雪崩发生的时候,每朵雪花都不是无辜。
除了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网暴背后是人性之恶的体现。人性本来就有不少阴翳之处,其实是经不起考验的,在战争等非常情况下,可以说有权威指令下会作恶,但是在非战争状态下,其实也会作恶。心理学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斯坦福监狱实验,也就是模拟一个监狱,让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来客串囚犯和狱警,实验为期两周。在这期间,狱警必须要维持秩序,也有权做任何事。囚犯和狱警都是大学生志愿者,可以说彼此心知肚明大家都是来进行实验,原本以为没有太多意外,无非一场游戏一场梦。但是在实验中,事情走向却很出乎意料,那就是狱警一方“努力”做了很多事,关禁闭、折磨犯人之类惩罚轮流上演,虐待事件层出不穷,感觉不是来玩票,而是真的践行。就这样,不到一周,实验就被迫终止,因为再继续下去情况会走向失控。
斯坦福监狱实验虽然是在前互联网时代,却生动地揭示了一点,那就是不受束缚的权力如何让人上瘾,普通人失去约束也会乐于作恶。在社交媒体时代,人性之恶叠加网络特点,更使得网暴难以遏制。
社交媒体:情绪的放大器
固然,批判网暴是容易的,但是杜绝网暴却很难,尤其在真相还没有完全还原之前。
众口一词去批判网暴,不如反思一下,网暴为什么屡次出现? 可以说,这种重复背后必然存在某种机制——那就是社交媒体其实就是以消费情绪为产品。极端一点说,无论这种情绪是网暴时的娱乐式狂欢,还是批判网暴的正义感爆棚, 本质上都是情绪。愤怒、焦虑、欲望等等,都是人性情绪的阴暗面,社交媒体的算法吸收并且放大这类情绪,是其生存法则。不要说网暴,多数暴露在社交媒体下的职业往往都需要献祭一部分情绪,譬如现在最火的直播,看起来是轻松在镜头前说买买买就挣钱,其实也是需要主播提供非常多的情绪价值。按照行业标准,一个带货主播的生命周期也不过就是几个月,能够超越这个周期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在背后往往都付出不菲的代价。
更进一步而言,问题不仅仅在于消费情绪的社交媒体,还在于其单一性。 比如,为什么只有这样的负面情绪可以被无限放大?不同意见的纠偏功能,为什么会被消磨殆尽?或者说,网暴的机制如何被放大?这些问题深究下来,已经超出网暴的范畴,指向我们时代的生存困境。
同理心:如何面对网暴
不少人谈到别人网暴时候,总是说这不过就是网上闲言碎语,但是这种言论,其实忽略网暴背后的强大杀伤力——当千万人情绪积压到一个人身上,其摧毁性超出预计,自杀的人并不全是性格脆弱。
这里面,不得不说刻板认知扮演了某种角色。类似武汉失独的悲剧国外也有,当出现这种悲剧的时候,大众其实有一些心理预期的,比如,在大众期待中,受害者家属似乎应该是悲伤欲绝。如此一来,这符合大家对于悲剧角色的刻板认知,也可以让大众挥洒自己的同情心。反过来说,家属表现得理性正当维权,这不符合大众印象中受害家属的刻板认知,往往就会引发无边质疑,无论对于动机还是其他。 但事实上,对于家属而言,在遭遇悲剧之后,选择克制悲伤去捍卫自己的权利, 其实更难,但也是更正确的事——可以说,武汉这位妈妈此前的表现,非常克制得体,但很可能恰恰是这份克制得体,刺激了期待看到眼泪与崩溃的观众。问题在于,家属不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廉价同情心而存在,首要目标是追求公正,即使这种公正往往是以赔偿形式出现。
谈到网暴,从治理而言,改善网络环境势在必行,而比起动辄封号之类措施而言更重要的是建立宽容的舆论环境。宽容环境能够鼓励更多的理性善良声音涌现,在每一个社会热点上,你都可以期待这些理性善良的声音最终会胜出,起到消杀纠偏作用。
目前环境下,宏观改善很难一蹴而就,对个体而言,从微观改善,也许更有意义。互联网永远有记忆,社交媒体无时无刻不在侵入我们的生活,所以培养一个健康的社交媒体习惯非常有必要。理解社交媒体特点与风险、谨防个人隐私与信息外泄、房子沉迷手机是不少父母对于孩子的建议,但是其实父母自身更应该遵从这些建议。
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我们离网暴很远,因为有时候我们不小心就成为“网暴”的一员或者助力。当成熟的媒体与信息环境可遇而不求,更多也只能反身求诸己,我们对于各类新闻主角,不妨多花几秒钟,试着想一下,易地而处,对方也是人,如果我们在对方的位置,真的做的比对方好么?这就类似两千多年前,一群人用石头在扔一个女人,准备把这个“坏女人”打死。这个时候,有个外来人挺身而出,“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你可能知道,这个外来人是谁,但现实中,不一定需要那么伟大才能挺身而出,有时候伟大也许就在于不做什么。人性有恶意,但是很多时候人性也善意,一个良性社会,需要超越熟人社会的合作与信任,这也就是文学家所谓的“陌生人的慈悲”吧。■
6月2日,武汉一位母亲在失去6岁独子后,据说随后又遭网暴,从24楼的高处跳楼自杀。在没有新闻的时间中,这一事件引爆了几乎全民关注,怎么看?
这无疑是一个悲剧。6岁的孩子被校园里开车的老师碾压致死,而母亲在讨公道之余,最终选择自杀。一连串的悲剧,很自然导向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杀死了这位母亲?按照目前报道,多数人认为原因是网暴,但就目前披露材料而言,网暴和自杀之间的逻辑,其实需要更多信息量。但从这个案例出发,我们不妨探究一下网暴的形成机制。
人性:普通人也会作恶
提到网暴,很多人都会义愤填膺,好像网暴者是一群无恶不作的人,事实上,网暴者往往也不过是普通人,甚至这些批判这件事网暴的人中,不乏有人,转身去网暴其他人其他事。
网暴为何如此普遍?普遍到许多人甚至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就是网暴。按照网络暴力最广泛定义来说,谩骂、抨击、侮辱、诽谤也算,只要对隐私权、人身安全权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或某种不良影响的行为,都是网暴。
网暴的诞生机制与网络特点密切相关。网络一大特点是匿名,这使得多数人在作恶时似乎没有心理负担。不少研究显示,在匿名情况下,不少人更倾向于破坏规则。网络另一大特点是群体性,任何局部都是汪洋大海一般的人群,这使得网暴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是在网暴,而是站在正义或者权力一方,最多不过暗暗朝人吐一口口水,偷偷扔一块石头而已——但也许万一就有这样的可能性,一个发帖,就成为当事人情绪崩溃的稻草,毕竟当雪崩发生的时候,每朵雪花都不是无辜。
除了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网暴背后是人性之恶的体现。人性本来就有不少阴翳之处,其实是经不起考验的,在战争等非常情况下,可以说有权威指令下会作恶,但是在非战争状态下,其实也会作恶。心理学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斯坦福监狱实验,也就是模拟一个监狱,让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来客串囚犯和狱警,实验为期两周。在这期间,狱警必须要维持秩序,也有权做任何事。囚犯和狱警都是大学生志愿者,可以说彼此心知肚明大家都是来进行实验,原本以为没有太多意外,无非一场游戏一场梦。但是在实验中,事情走向却很出乎意料,那就是狱警一方“努力”做了很多事,关禁闭、折磨犯人之类惩罚轮流上演,虐待事件层出不穷,感觉不是来玩票,而是真的践行。就这样,不到一周,实验就被迫终止,因为再继续下去情况会走向失控。
斯坦福监狱实验虽然是在前互联网时代,却生动地揭示了一点,那就是不受束缚的权力如何让人上瘾,普通人失去约束也会乐于作恶。在社交媒体时代,人性之恶叠加网络特点,更使得网暴难以遏制。
社交媒体:情绪的放大器
固然,批判网暴是容易的,但是杜绝网暴却很难,尤其在真相还没有完全还原之前。
众口一词去批判网暴,不如反思一下,网暴为什么屡次出现? 可以说,这种重复背后必然存在某种机制——那就是社交媒体其实就是以消费情绪为产品。极端一点说,无论这种情绪是网暴时的娱乐式狂欢,还是批判网暴的正义感爆棚, 本质上都是情绪。愤怒、焦虑、欲望等等,都是人性情绪的阴暗面,社交媒体的算法吸收并且放大这类情绪,是其生存法则。不要说网暴,多数暴露在社交媒体下的职业往往都需要献祭一部分情绪,譬如现在最火的直播,看起来是轻松在镜头前说买买买就挣钱,其实也是需要主播提供非常多的情绪价值。按照行业标准,一个带货主播的生命周期也不过就是几个月,能够超越这个周期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在背后往往都付出不菲的代价。
更进一步而言,问题不仅仅在于消费情绪的社交媒体,还在于其单一性。 比如,为什么只有这样的负面情绪可以被无限放大?不同意见的纠偏功能,为什么会被消磨殆尽?或者说,网暴的机制如何被放大?这些问题深究下来,已经超出网暴的范畴,指向我们时代的生存困境。
同理心:如何面对网暴
不少人谈到别人网暴时候,总是说这不过就是网上闲言碎语,但是这种言论,其实忽略网暴背后的强大杀伤力——当千万人情绪积压到一个人身上,其摧毁性超出预计,自杀的人并不全是性格脆弱。
这里面,不得不说刻板认知扮演了某种角色。类似武汉失独的悲剧国外也有,当出现这种悲剧的时候,大众其实有一些心理预期的,比如,在大众期待中,受害者家属似乎应该是悲伤欲绝。如此一来,这符合大家对于悲剧角色的刻板认知,也可以让大众挥洒自己的同情心。反过来说,家属表现得理性正当维权,这不符合大众印象中受害家属的刻板认知,往往就会引发无边质疑,无论对于动机还是其他。 但事实上,对于家属而言,在遭遇悲剧之后,选择克制悲伤去捍卫自己的权利, 其实更难,但也是更正确的事——可以说,武汉这位妈妈此前的表现,非常克制得体,但很可能恰恰是这份克制得体,刺激了期待看到眼泪与崩溃的观众。问题在于,家属不是为了满足大众的廉价同情心而存在,首要目标是追求公正,即使这种公正往往是以赔偿形式出现。
谈到网暴,从治理而言,改善网络环境势在必行,而比起动辄封号之类措施而言更重要的是建立宽容的舆论环境。宽容环境能够鼓励更多的理性善良声音涌现,在每一个社会热点上,你都可以期待这些理性善良的声音最终会胜出,起到消杀纠偏作用。
目前环境下,宏观改善很难一蹴而就,对个体而言,从微观改善,也许更有意义。互联网永远有记忆,社交媒体无时无刻不在侵入我们的生活,所以培养一个健康的社交媒体习惯非常有必要。理解社交媒体特点与风险、谨防个人隐私与信息外泄、房子沉迷手机是不少父母对于孩子的建议,但是其实父母自身更应该遵从这些建议。
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我们离网暴很远,因为有时候我们不小心就成为“网暴”的一员或者助力。当成熟的媒体与信息环境可遇而不求,更多也只能反身求诸己,我们对于各类新闻主角,不妨多花几秒钟,试着想一下,易地而处,对方也是人,如果我们在对方的位置,真的做的比对方好么?这就类似两千多年前,一群人用石头在扔一个女人,准备把这个“坏女人”打死。这个时候,有个外来人挺身而出,“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你可能知道,这个外来人是谁,但现实中,不一定需要那么伟大才能挺身而出,有时候伟大也许就在于不做什么。人性有恶意,但是很多时候人性也善意,一个良性社会,需要超越熟人社会的合作与信任,这也就是文学家所谓的“陌生人的慈悲”吧。■
广告
读者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