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0-05 09:05
2023-05-17 19:29
政经
中国需要一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查看更多
中国需要一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 查看更多
叶胜舟:目前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一针强心剂。供给侧改革数年,成效一般,不妨从需求侧改革来个大动作,《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是可选项。
叶胜舟
■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5月9日海关总署、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分别发布4月经济数据,表明3月的亮眼数据只是短暂反弹,既不能掩盖1、2月的疲软,后劲也不足,进一步验证了政治局会议的判断。
宏观经济内生动力不足
投资尤其民间投资依然疲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4月环比下降0.64%。1-4月,累计同比增长4.7%,比1-3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9.4%,民间投资同比增长仅0.4%,比1-3月回落0.2个百分点,表明投资主要还是依赖政府。
制造业开始衰退。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下降0.47%。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环比减少2.7个百分点,已低于荣枯线。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0.2%和48.8%,环比减少4.4和4.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耗能行业PMI分别为50.1%、49.8%、49.3%和47.9%,环比减少2.9、2.1、1.9和3.2个百分点。
总需求复苏乏力。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10亿元,同比增长18.4%(去年上海封城低基数),环比增长0.49%。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4月同比增长0.7%,1-4月同比减少0.5%。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环比3月的3.89万亿元断崖式下降逾75%;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万亿元,远小于市场2万亿元预期,环比3月的5.38万亿元断崖式下降逾70%。
进出口总值环比下降。4月,出口2954.2亿美元,同比增长8.5%,环比减少6.4%;进口2052.1亿美元,同比减少7.9%,环比减少9.7%。从产业观察,1-4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695.78亿美元,同比减少13.4%。从国别观察,1-4月出口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新西兰商品总值,分别同比减少14.3%、8.3%、9.1%、12.6%、16.4%、10.2%;出口俄罗斯剧增67.2%。
价格指数环比下降。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1%,其中鲜菜价格下降13.5%,影响CPI下降约0.33个百分点。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0.7%。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6.4%和44.9%,环比减少4.5和3.7个百分点。
房地产小阳春昙花一现。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2%,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下降5.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0.4%,房地产开发企业下降6.4%。4月,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94.78,仍然位于95以下的较低景气水平。
青年就业形势更严峻。4月,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0.4%,环比增加0.8个百分点,首次突破20%。5个青年至少有1人失业,可见今年1158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国内与国际比较
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有“三驾马车”。投资面临政府主导脱离市场、地方债务危机、优质项目日益稀缺、边际效益明显下降、产能与供给严重过剩等限制,出口面临美联储激进加息、中美恶性竞争、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贸易壁垒和保护、地缘政治冲突等限制,能够发力且最有潜力的无疑是消费。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指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影响消费的直接、关键因素,遗憾的是,本世纪以来中国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并未缩小。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自2000年首次超过警戒线0.4,2003年至今从未低于0.46。2012年0.474,2015年0.462,2017年0.467,2022年0.474,十年一个轮回,先降后升,正好回到起点。
2012年3月5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在九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任职的最后一年“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曾起草相关文件,困难重重,并未落地。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在党代会纳入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作为未来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2020年5月28日,时任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闭幕后的记者会上,一句“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的大实话,展示“厉害了我的国”另一侧面,震惊四方,直击人心。
2022年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报告总结十年以来工作,成绩之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主要困难和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
“二十大”报告勾划了中国未来发展蓝图,提出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遗憾未如“十八大”一样,提出清晰的量化指标。
2011年10月、2022年5月,江苏省两次出台《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所属各地级市纷纷出台细化方案,为地方政府树立了一个为民生实事长期奋斗的榜样。
环顾全球,日本经济起飞时期成功实施了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0年12月,新任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主要目标是“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
至1970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由395美元增加到1592美元;实际工资收入是计划的1.52倍,增速位居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首;形成约1亿人口的中产阶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家庭普及率逾90%;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劳动者报酬率)从1961年的49.3%升至1971年的60.2%,处于OECD国家前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拨款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从1961年的4.8%升至1970年的6.1%。
中国需要一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目前中国经济偏冷、信心偏冷、需求偏冷、消费偏冷,国内外观望气氛比较浓,迫切需要一针强心剂,振奋人心士气。
2023年“五一”假期,中国旅游市场强劲复苏。据文旅部5月3日的数据显示,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比2019年增长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比2019年增长0.66%。但人均旅游费用540.35元,比2019年减少15.5%,表明受三年大疫冲击,国民消费信心与能力还未修复,相当一部分是打卡热点图个热闹。
2023年3月6日、4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两次介绍,正在抓紧研究起草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推动消费平稳增长。去年以来,各地纷纷发放消费券,出台促消费的政策措施。从实施效果看,治标不治本居多,主要起到短期刺激,不足以长期拉动内需。
供给侧改革数年,成效一般,不妨从需求侧改革来个大动作,《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是可选项。主要量化目标为:一、力争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省最低工资标准每年平均增幅均为7.18%以上,2024至2033年实现十年倍增,如有困难可以放宽2年,至2035年实现;二、力争中等收入群体至2033年不少于7亿人,达到全国人口50%以上,至2035年达到60%以上。
“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中国现有的收入分配存在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居民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偏低、再分配没有明显提高居民收入、低收入群体过于庞大等问题。
国强民穷谈不上民族复兴,也谈不上美好生活。实施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的好处多多,包括但不限于:创造可持续的全民购买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奠定“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等。具体而言,可从收入结构四个组成部分入手:
一、较快提升工资性收入。坚持就业优先,消除就业限制和歧视,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创造劳动密集型岗位,扶持地摊经济、自由职业、灵活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公益性、长期性;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年加速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工资增长动态机制;缩小过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群体。
二、持续拓展经营净收入。适当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大幅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按最低工资标准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岗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定向对小微企业减税免税、减息贷款,放水养鱼;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有效扩大财产净收入。统筹推进“三块地”改革,维护农民正当权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最高边际税率,严查严罚偷税漏税,对多孩、困难等家庭扩大减税力度;房地产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确立其民生属性,鼓励刚性、改善需求,弃除其金融属性,打击投资、投机需求,适时开征房地产税、遗产税、赠与税。
四、稳定增加转移净收入。在二次分配领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基本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经费全国统筹;由中央、省两级财政兜底提供公平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医保待遇,提高大病保险标准和范围;继续增加所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充实全国社保基金的比例;10年内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度增长不低于20%。■
宏观经济内生动力不足
投资尤其民间投资依然疲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4月环比下降0.64%。1-4月,累计同比增长4.7%,比1-3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9.4%,民间投资同比增长仅0.4%,比1-3月回落0.2个百分点,表明投资主要还是依赖政府。
制造业开始衰退。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下降0.47%。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环比减少2.7个百分点,已低于荣枯线。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0.2%和48.8%,环比减少4.4和4.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耗能行业PMI分别为50.1%、49.8%、49.3%和47.9%,环比减少2.9、2.1、1.9和3.2个百分点。
总需求复苏乏力。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10亿元,同比增长18.4%(去年上海封城低基数),环比增长0.49%。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4月同比增长0.7%,1-4月同比减少0.5%。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环比3月的3.89万亿元断崖式下降逾75%;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万亿元,远小于市场2万亿元预期,环比3月的5.38万亿元断崖式下降逾70%。
进出口总值环比下降。4月,出口2954.2亿美元,同比增长8.5%,环比减少6.4%;进口2052.1亿美元,同比减少7.9%,环比减少9.7%。从产业观察,1-4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695.78亿美元,同比减少13.4%。从国别观察,1-4月出口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新西兰商品总值,分别同比减少14.3%、8.3%、9.1%、12.6%、16.4%、10.2%;出口俄罗斯剧增67.2%。
价格指数环比下降。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1%,其中鲜菜价格下降13.5%,影响CPI下降约0.33个百分点。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0.7%。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6.4%和44.9%,环比减少4.5和3.7个百分点。
房地产小阳春昙花一现。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2%,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下降5.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0.4%,房地产开发企业下降6.4%。4月,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94.78,仍然位于95以下的较低景气水平。
青年就业形势更严峻。4月,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0.4%,环比增加0.8个百分点,首次突破20%。5个青年至少有1人失业,可见今年1158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国内与国际比较
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有“三驾马车”。投资面临政府主导脱离市场、地方债务危机、优质项目日益稀缺、边际效益明显下降、产能与供给严重过剩等限制,出口面临美联储激进加息、中美恶性竞争、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贸易壁垒和保护、地缘政治冲突等限制,能够发力且最有潜力的无疑是消费。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指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影响消费的直接、关键因素,遗憾的是,本世纪以来中国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并未缩小。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自2000年首次超过警戒线0.4,2003年至今从未低于0.46。2012年0.474,2015年0.462,2017年0.467,2022年0.474,十年一个轮回,先降后升,正好回到起点。
2012年3月5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在九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任职的最后一年“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曾起草相关文件,困难重重,并未落地。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在党代会纳入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作为未来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2020年5月28日,时任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闭幕后的记者会上,一句“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的大实话,展示“厉害了我的国”另一侧面,震惊四方,直击人心。
2022年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报告总结十年以来工作,成绩之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主要困难和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
“二十大”报告勾划了中国未来发展蓝图,提出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遗憾未如“十八大”一样,提出清晰的量化指标。
2011年10月、2022年5月,江苏省两次出台《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所属各地级市纷纷出台细化方案,为地方政府树立了一个为民生实事长期奋斗的榜样。
环顾全球,日本经济起飞时期成功实施了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0年12月,新任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主要目标是“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
至1970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由395美元增加到1592美元;实际工资收入是计划的1.52倍,增速位居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首;形成约1亿人口的中产阶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家庭普及率逾90%;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劳动者报酬率)从1961年的49.3%升至1971年的60.2%,处于OECD国家前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拨款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从1961年的4.8%升至1970年的6.1%。
中国需要一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目前中国经济偏冷、信心偏冷、需求偏冷、消费偏冷,国内外观望气氛比较浓,迫切需要一针强心剂,振奋人心士气。
2023年“五一”假期,中国旅游市场强劲复苏。据文旅部5月3日的数据显示,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比2019年增长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比2019年增长0.66%。但人均旅游费用540.35元,比2019年减少15.5%,表明受三年大疫冲击,国民消费信心与能力还未修复,相当一部分是打卡热点图个热闹。
2023年3月6日、4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两次介绍,正在抓紧研究起草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推动消费平稳增长。去年以来,各地纷纷发放消费券,出台促消费的政策措施。从实施效果看,治标不治本居多,主要起到短期刺激,不足以长期拉动内需。
供给侧改革数年,成效一般,不妨从需求侧改革来个大动作,《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是可选项。主要量化目标为:一、力争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省最低工资标准每年平均增幅均为7.18%以上,2024至2033年实现十年倍增,如有困难可以放宽2年,至2035年实现;二、力争中等收入群体至2033年不少于7亿人,达到全国人口50%以上,至2035年达到60%以上。
“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中国现有的收入分配存在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居民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偏低、再分配没有明显提高居民收入、低收入群体过于庞大等问题。
国强民穷谈不上民族复兴,也谈不上美好生活。实施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的好处多多,包括但不限于:创造可持续的全民购买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奠定“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等。具体而言,可从收入结构四个组成部分入手:
一、较快提升工资性收入。坚持就业优先,消除就业限制和歧视,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创造劳动密集型岗位,扶持地摊经济、自由职业、灵活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公益性、长期性;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年加速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工资增长动态机制;缩小过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群体。
二、持续拓展经营净收入。适当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大幅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按最低工资标准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岗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定向对小微企业减税免税、减息贷款,放水养鱼;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有效扩大财产净收入。统筹推进“三块地”改革,维护农民正当权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最高边际税率,严查严罚偷税漏税,对多孩、困难等家庭扩大减税力度;房地产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确立其民生属性,鼓励刚性、改善需求,弃除其金融属性,打击投资、投机需求,适时开征房地产税、遗产税、赠与税。
四、稳定增加转移净收入。在二次分配领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基本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经费全国统筹;由中央、省两级财政兜底提供公平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医保待遇,提高大病保险标准和范围;继续增加所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充实全国社保基金的比例;10年内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度增长不低于20%。■
读者评论
MORE +
热门排行榜
OR
+
2023-05-17 19:29
政经
中国需要一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查看更多
中国需要一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 查看更多
叶胜舟:目前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一针强心剂。供给侧改革数年,成效一般,不妨从需求侧改革来个大动作,《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是可选项。
叶胜舟
■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5月9日海关总署、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分别发布4月经济数据,表明3月的亮眼数据只是短暂反弹,既不能掩盖1、2月的疲软,后劲也不足,进一步验证了政治局会议的判断。
宏观经济内生动力不足
投资尤其民间投资依然疲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4月环比下降0.64%。1-4月,累计同比增长4.7%,比1-3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9.4%,民间投资同比增长仅0.4%,比1-3月回落0.2个百分点,表明投资主要还是依赖政府。
制造业开始衰退。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下降0.47%。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环比减少2.7个百分点,已低于荣枯线。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0.2%和48.8%,环比减少4.4和4.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耗能行业PMI分别为50.1%、49.8%、49.3%和47.9%,环比减少2.9、2.1、1.9和3.2个百分点。
总需求复苏乏力。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10亿元,同比增长18.4%(去年上海封城低基数),环比增长0.49%。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4月同比增长0.7%,1-4月同比减少0.5%。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环比3月的3.89万亿元断崖式下降逾75%;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万亿元,远小于市场2万亿元预期,环比3月的5.38万亿元断崖式下降逾70%。
进出口总值环比下降。4月,出口2954.2亿美元,同比增长8.5%,环比减少6.4%;进口2052.1亿美元,同比减少7.9%,环比减少9.7%。从产业观察,1-4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695.78亿美元,同比减少13.4%。从国别观察,1-4月出口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新西兰商品总值,分别同比减少14.3%、8.3%、9.1%、12.6%、16.4%、10.2%;出口俄罗斯剧增67.2%。
价格指数环比下降。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1%,其中鲜菜价格下降13.5%,影响CPI下降约0.33个百分点。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0.7%。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6.4%和44.9%,环比减少4.5和3.7个百分点。
房地产小阳春昙花一现。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2%,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下降5.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0.4%,房地产开发企业下降6.4%。4月,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94.78,仍然位于95以下的较低景气水平。
青年就业形势更严峻。4月,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0.4%,环比增加0.8个百分点,首次突破20%。5个青年至少有1人失业,可见今年1158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国内与国际比较
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有“三驾马车”。投资面临政府主导脱离市场、地方债务危机、优质项目日益稀缺、边际效益明显下降、产能与供给严重过剩等限制,出口面临美联储激进加息、中美恶性竞争、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贸易壁垒和保护、地缘政治冲突等限制,能够发力且最有潜力的无疑是消费。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指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影响消费的直接、关键因素,遗憾的是,本世纪以来中国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并未缩小。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自2000年首次超过警戒线0.4,2003年至今从未低于0.46。2012年0.474,2015年0.462,2017年0.467,2022年0.474,十年一个轮回,先降后升,正好回到起点。
2012年3月5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在九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任职的最后一年“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曾起草相关文件,困难重重,并未落地。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在党代会纳入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作为未来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2020年5月28日,时任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闭幕后的记者会上,一句“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的大实话,展示“厉害了我的国”另一侧面,震惊四方,直击人心。
2022年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报告总结十年以来工作,成绩之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主要困难和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
“二十大”报告勾划了中国未来发展蓝图,提出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遗憾未如“十八大”一样,提出清晰的量化指标。
2011年10月、2022年5月,江苏省两次出台《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所属各地级市纷纷出台细化方案,为地方政府树立了一个为民生实事长期奋斗的榜样。
环顾全球,日本经济起飞时期成功实施了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0年12月,新任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主要目标是“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
至1970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由395美元增加到1592美元;实际工资收入是计划的1.52倍,增速位居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首;形成约1亿人口的中产阶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家庭普及率逾90%;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劳动者报酬率)从1961年的49.3%升至1971年的60.2%,处于OECD国家前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拨款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从1961年的4.8%升至1970年的6.1%。
中国需要一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目前中国经济偏冷、信心偏冷、需求偏冷、消费偏冷,国内外观望气氛比较浓,迫切需要一针强心剂,振奋人心士气。
2023年“五一”假期,中国旅游市场强劲复苏。据文旅部5月3日的数据显示,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比2019年增长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比2019年增长0.66%。但人均旅游费用540.35元,比2019年减少15.5%,表明受三年大疫冲击,国民消费信心与能力还未修复,相当一部分是打卡热点图个热闹。
2023年3月6日、4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两次介绍,正在抓紧研究起草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推动消费平稳增长。去年以来,各地纷纷发放消费券,出台促消费的政策措施。从实施效果看,治标不治本居多,主要起到短期刺激,不足以长期拉动内需。
供给侧改革数年,成效一般,不妨从需求侧改革来个大动作,《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是可选项。主要量化目标为:一、力争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省最低工资标准每年平均增幅均为7.18%以上,2024至2033年实现十年倍增,如有困难可以放宽2年,至2035年实现;二、力争中等收入群体至2033年不少于7亿人,达到全国人口50%以上,至2035年达到60%以上。
“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中国现有的收入分配存在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居民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偏低、再分配没有明显提高居民收入、低收入群体过于庞大等问题。
国强民穷谈不上民族复兴,也谈不上美好生活。实施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的好处多多,包括但不限于:创造可持续的全民购买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奠定“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等。具体而言,可从收入结构四个组成部分入手:
一、较快提升工资性收入。坚持就业优先,消除就业限制和歧视,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创造劳动密集型岗位,扶持地摊经济、自由职业、灵活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公益性、长期性;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年加速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工资增长动态机制;缩小过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群体。
二、持续拓展经营净收入。适当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大幅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按最低工资标准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岗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定向对小微企业减税免税、减息贷款,放水养鱼;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有效扩大财产净收入。统筹推进“三块地”改革,维护农民正当权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最高边际税率,严查严罚偷税漏税,对多孩、困难等家庭扩大减税力度;房地产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确立其民生属性,鼓励刚性、改善需求,弃除其金融属性,打击投资、投机需求,适时开征房地产税、遗产税、赠与税。
四、稳定增加转移净收入。在二次分配领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基本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经费全国统筹;由中央、省两级财政兜底提供公平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医保待遇,提高大病保险标准和范围;继续增加所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充实全国社保基金的比例;10年内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度增长不低于20%。■
宏观经济内生动力不足
投资尤其民间投资依然疲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4月环比下降0.64%。1-4月,累计同比增长4.7%,比1-3月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9.4%,民间投资同比增长仅0.4%,比1-3月回落0.2个百分点,表明投资主要还是依赖政府。
制造业开始衰退。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下降0.47%。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环比减少2.7个百分点,已低于荣枯线。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0.2%和48.8%,环比减少4.4和4.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耗能行业PMI分别为50.1%、49.8%、49.3%和47.9%,环比减少2.9、2.1、1.9和3.2个百分点。
总需求复苏乏力。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10亿元,同比增长18.4%(去年上海封城低基数),环比增长0.49%。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4月同比增长0.7%,1-4月同比减少0.5%。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188亿元,环比3月的3.89万亿元断崖式下降逾75%;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万亿元,远小于市场2万亿元预期,环比3月的5.38万亿元断崖式下降逾70%。
进出口总值环比下降。4月,出口2954.2亿美元,同比增长8.5%,环比减少6.4%;进口2052.1亿美元,同比减少7.9%,环比减少9.7%。从产业观察,1-4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695.78亿美元,同比减少13.4%。从国别观察,1-4月出口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新西兰商品总值,分别同比减少14.3%、8.3%、9.1%、12.6%、16.4%、10.2%;出口俄罗斯剧增67.2%。
价格指数环比下降。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1%,其中鲜菜价格下降13.5%,影响CPI下降约0.33个百分点。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0.7%。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6.4%和44.9%,环比减少4.5和3.7个百分点。
房地产小阳春昙花一现。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2%,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下降5.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0.4%,房地产开发企业下降6.4%。4月,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94.78,仍然位于95以下的较低景气水平。
青年就业形势更严峻。4月,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0.4%,环比增加0.8个百分点,首次突破20%。5个青年至少有1人失业,可见今年1158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国内与国际比较
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有“三驾马车”。投资面临政府主导脱离市场、地方债务危机、优质项目日益稀缺、边际效益明显下降、产能与供给严重过剩等限制,出口面临美联储激进加息、中美恶性竞争、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贸易壁垒和保护、地缘政治冲突等限制,能够发力且最有潜力的无疑是消费。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指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收入是影响消费的直接、关键因素,遗憾的是,本世纪以来中国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并未缩小。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自2000年首次超过警戒线0.4,2003年至今从未低于0.46。2012年0.474,2015年0.462,2017年0.467,2022年0.474,十年一个轮回,先降后升,正好回到起点。
2012年3月5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在九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任职的最后一年“要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曾起草相关文件,困难重重,并未落地。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在党代会纳入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作为未来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2020年5月28日,时任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闭幕后的记者会上,一句“6亿人每月收入1000元”的大实话,展示“厉害了我的国”另一侧面,震惊四方,直击人心。
2022年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报告总结十年以来工作,成绩之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主要困难和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
“二十大”报告勾划了中国未来发展蓝图,提出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到2035年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遗憾未如“十八大”一样,提出清晰的量化指标。
2011年10月、2022年5月,江苏省两次出台《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所属各地级市纷纷出台细化方案,为地方政府树立了一个为民生实事长期奋斗的榜样。
环顾全球,日本经济起飞时期成功实施了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0年12月,新任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主要目标是“1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倍”。
至1970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由395美元增加到1592美元;实际工资收入是计划的1.52倍,增速位居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首;形成约1亿人口的中产阶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家庭普及率逾90%;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劳动者报酬率)从1961年的49.3%升至1971年的60.2%,处于OECD国家前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拨款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从1961年的4.8%升至1970年的6.1%。
中国需要一个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目前中国经济偏冷、信心偏冷、需求偏冷、消费偏冷,国内外观望气氛比较浓,迫切需要一针强心剂,振奋人心士气。
2023年“五一”假期,中国旅游市场强劲复苏。据文旅部5月3日的数据显示,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比2019年增长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比2019年增长0.66%。但人均旅游费用540.35元,比2019年减少15.5%,表明受三年大疫冲击,国民消费信心与能力还未修复,相当一部分是打卡热点图个热闹。
2023年3月6日、4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两次介绍,正在抓紧研究起草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推动消费平稳增长。去年以来,各地纷纷发放消费券,出台促消费的政策措施。从实施效果看,治标不治本居多,主要起到短期刺激,不足以长期拉动内需。
供给侧改革数年,成效一般,不妨从需求侧改革来个大动作,《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是可选项。主要量化目标为:一、力争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省最低工资标准每年平均增幅均为7.18%以上,2024至2033年实现十年倍增,如有困难可以放宽2年,至2035年实现;二、力争中等收入群体至2033年不少于7亿人,达到全国人口50%以上,至2035年达到60%以上。
“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中国现有的收入分配存在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居民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偏低、再分配没有明显提高居民收入、低收入群体过于庞大等问题。
国强民穷谈不上民族复兴,也谈不上美好生活。实施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的好处多多,包括但不限于:创造可持续的全民购买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奠定“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等。具体而言,可从收入结构四个组成部分入手:
一、较快提升工资性收入。坚持就业优先,消除就业限制和歧视,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创造劳动密集型岗位,扶持地摊经济、自由职业、灵活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公益性、长期性;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年加速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工资增长动态机制;缩小过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群体。
二、持续拓展经营净收入。适当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大幅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按最低工资标准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岗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定向对小微企业减税免税、减息贷款,放水养鱼;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有效扩大财产净收入。统筹推进“三块地”改革,维护农民正当权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最高边际税率,严查严罚偷税漏税,对多孩、困难等家庭扩大减税力度;房地产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确立其民生属性,鼓励刚性、改善需求,弃除其金融属性,打击投资、投机需求,适时开征房地产税、遗产税、赠与税。
四、稳定增加转移净收入。在二次分配领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基本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经费全国统筹;由中央、省两级财政兜底提供公平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医保待遇,提高大病保险标准和范围;继续增加所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充实全国社保基金的比例;10年内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度增长不低于20%。■
广告
读者评论: